时间:2023-01-31 06:43:49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资本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资本跨国流动规模急剧扩张。
在国际资本市场,筹资总额由1988年的3694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8322亿美元,增长了一倍以上,到1998年,以国际债券发行、银团贷款和其它债务工具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资本市场融资额达12247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了近50%。
2、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3、资本流动的速度快速提高,资本流动性上升。
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到1995年的9%。
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4、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最近几年间,新兴市场国家再度成为资本流动的重要目标,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条件显著改善,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活动融通资金的国家越来越多,各类资本市场进入的障碍和藩篱纷纷消除。
5、国际资本市场的价格呈现趋同趋势,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性。资本流动的全球化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国际金融市场的融资条件趋于一致,不同国家的利率差距缩小。过去20年间,主要工业国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差距不断缩小,进入90年代后,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央行基准利率一度收敛于6%的水平,尽管此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但总体升降趋势基本同步,利差趋于稳定。此外,随着欧元的出台,欧洲主要国家利率水平率先趋同。
从利率水平的调整看,西方主要国家央行的决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几乎主要国家利率的每一次调整都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快速响应。
二、金融资本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和贸易的调整息息相关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积累、推动和扩张,国际贸易的发展先行于国际资本输出,但是,当资本可以绕过贸易保护壁垒而自由流动时,其对贸易发展的推动作用显著上升。可见,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是一系列经济金融活动规律调整的结果。其中,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变化构成了资本流动全球扩张的客观基础。
尽管货币作为虚拟经济符号,凌驾于实质经济基础之上,甚至出现与之相分离之势,但是,以资本流动为主体的跨国界的金融活动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关联仍然是非常深厚的。世界经济增长导致全球范围的金融资产规模快速膨胀,从而为资本的全球流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资本的全球化布局与全球不同区域的GDP表现、通货膨胀水平等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1、经济周期与资本流动
1973年以来,全球资本流动以显著的波动性快速扩张。国际资本市场的年度筹资额一度以50-70%的速度增长,转而又出现-0.14%到-12%的下降。从长的周期上看,资本流动的高速增长往往出现在全球GDP上升时期,而GDP的周期性低谷,也往往伴随着全球资本流动规模扩张速度的降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2、全球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动
相应地,过去30年间,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经历了1969-1974年的大幅度上升,1974-1986年的逐步下降并在较低水平的企稳,1986-1990的再度上升,以及1990年以来的快速下降等几个时期。
从总体上看,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变动与GDP平减指数的相关关系是:资本流动增长往往出现在通胀呈现下降趋势时期,而资本流动扩张速度的减慢往往与通胀的上升基本同步。尤其是在1980-1985年,全球出现14-15%的高通胀,资本市场筹资额有3个年份出现负增长,其余年份则是高达40%和70%的增长,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而90年代后期后,全球通货膨胀进入低水平稳定发展时期,资本市场的扩张也变得更为平稳,基本稳定在10%左右。
3、全球贸易增长与资本流动
同样,从数量变动上看,全球资本流动与世界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世界进出口总额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往往伴随着国际资本市场筹资额的上升,而世界进出口总额的收缩则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筹资增长减缓呈现一定的同步性。但是,1985年之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变动相对平稳,与全球贸易增长的相关性有所下降。
三、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与资本流动全球化
国际利率水平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资本全球流动的结构和变动方向。
增值是资本运动的内在动力和唯一目标,如果资本投资于国内能够获得多于投资于国外的利润,也就没有必要流向国外。利润驱动是主导资本国际流动的首要动机,因此,各国利率差异必然引起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
过去30年间,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利率自由化,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把放松利率管制作为金融深化的主要措施,市场决定正在成为国际利率确定的基础,市场利率格局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利率在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运用中的作用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整个70年代,货币学派主导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制定与调整,各国中央银行普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控制目标。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控制货币供应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能力有限,利率逐渐确立了在反通货膨胀中的基础地位,因此,各国中央银行越来越重视利率工具在货币政策中的使用,利率成为当代货币政策最直接与最有效的工具。最近以来,西方国家货币管理当局有意运用利率来调节金融市场的资产价格,当他们认为金融资产价格过高,可能导致泡沫经济时,便调高利率来控制资金供应,促使金融资产价格回落。这样,利率水平与金融市场价格的相关性明显提高。
过去30年国际利率的调整周期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变动紧密相连,70-80年代的高利率是通货膨胀居高不下情况下西方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90年代以后,尽管西方经济曾在1992到1993年间出现短暂的衰退,但通胀得到抑制,利率基本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利率作为资本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资本全球流动的总量和结构。
首先,从总量上看,在利率水平大幅度调整时期,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额也出现比较大的增减变动,而在90年代以后利率波动幅度明显收窄之后,国际资本市场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显然,利率的波动性高低直接影响资本流动的波动程度。
[论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如何实施有效监管,以达到避害趋利之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规模日益庞大,这反而使债权人很难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有效筛选和监督债务人的困难,结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重新显现出来,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机构一般是区域性的并且规模不大,债权人的数目相对有限并且比较集中,他们比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所以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不很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金融机构债权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们要了解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是非常困难的,这加大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经典的“囚徒困境”理论,如果某个意外冲击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每个理性的储户都会赶紧加入挤兑的行列。即使银行的经营是稳健的,即使所有的储户都能够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进行挤兑更有利于整体的利益,挤兑行为仍然会发生。因此全融资本全球化加大了债权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机构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规模不大,债务人的数量相对有限也比较集中,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的效率比较高,这样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的规模全球化,债务人的数量全球化,这使得金融机构对这些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成本急剧上升,结果导致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2.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本来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却反而使金融机构隐藏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首先,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因此金融机构经营者认为如果单个银行出现困难,政府可能听之任之,如果大规模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进行拯救;再加上竞争压力也迫使它们继续其进行冒险性的决策。这将导致道德风险加剧。
其次,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奖励和处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经营者的某种风险性决策一旦成功,他将获得极大的奖励;如果失败其最坏结果也不过是下岗而已,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招致的损失只不过是其自有资本,所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理总是倾向于作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一旦失败,那么金融机构就面临巨大的灾难。巴林银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别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极有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
(1)发展中国家汇率的波动性加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长,货币当局在面临强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资金时往往无能为力,即使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其结果也必是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其波动将更加剧烈。
(2)发展中国家股价的波动性加剧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萧条均与股市的剧烈波动相关,而金融资本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股市的波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间的联系紧密。当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生波动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常,其证券市场也会相应地出现波动。另外,实体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股市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加剧全球股市的波动,进而加剧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
第二,市场投机与操纵。随着金融资产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操纵股票市场,创造虚假交易,制造交投繁荣景象,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第三,外国投资突发性的大规模撤资,往往会造成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困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规模十分有限,外国投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突发性的外国撤资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此时,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会遭受冲击,而且往往伴随货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流动性大幅萎缩。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加剧
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因此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难就会迅速、剧烈地传播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演变成整体性的金融动荡。
二、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有效监管
1.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不仅要遵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协议所管提供的最低标准,还应该就本国有关对外国金融机构的专门管制或更严厉的审慎管制进行监督,综合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法,检查外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以作为经营性监督的补充。
第一,加强对外资金融活动监管的立法准备。通过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业运行规则,并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保证规则得到执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构筑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
第二,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在考虑是否批准国外银行进入时,除了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国内银行业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二是本国经济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册资本数量和劳动质量;四是该机构母国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另外,中央银行还应把握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速度与布局。
第三,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与对本国银行基本相同,即所谓“国民待遇”。但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等适当进行限制,对不同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对离岸商业银行,只应允许其开展境外业务;对限制性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允许其经营境外业务及部分境内业务。
第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常动向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一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及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跟踪监测能力,通过对外资机构业务过程的监督、测定、计量、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国际游资的动向;二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动的应急处理能力。中央银行应通过立法,保留在非常时期对外资金融机构特别处置的权力。
第五,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努力搞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交往与协作,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在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本国民族金融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对长期外债实行规模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想把握住资本自由流动的机遇,把国际债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本国在负债经营中能够量力而行,借好债,用好债,还好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防止发生债务危机,政府应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较为完整科学的外债监测指标体系,并以此来对外债进行分析和考评,发挥其指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包括偿债率、借债率、负债率、流动外汇持有额、外债增长率、短期债务率、外资依存率等指标对外债进行监测,以保证外债的适度规模。
3.对短期游资实施有效监管
鉴于游资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对游资实施有效监管,以减少巨额游资兴风作浪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游资的有效监管应该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尤其是流动渠道(即短期借款、证券投资还是经常项目渗入)来决定是采取征收货币交易税、数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还是采取财政政策调整、浮动汇率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
第一,对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监管。监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种针对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规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励长期贷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根绝短期资本获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业务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资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业务特别是本币借贷业务等。
第二,对证券投资的有效监管。短期游资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其有效监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对非居民投资本国证券市场施加外汇约束;规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不同的开放度;提供给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资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规定外资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规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额;限制非居民投资本国未上市股份;对游资侵入本国证券市场的中间机构进行限制。在本币部分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无论境外资本是投资于东道国本币证券还是外币证券,无论境外资本是直接进入还是通过在岸、离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都必须通过证券经纪公司。
第三,对通过经常项目渗入的游资的有效监管。对于通过贸易与非贸易渠道进入东道国的游资,可以通过完善外汇管制制度来加以控制,强调外汇买卖和资金进出必须建立在真实交易基础之上,并要求以真实单据作为外汇交易的依据。
此外,税收措施对各种游资都具有较强的监管作用。例如交易税或印花税,对投资所得依据来源地原则征收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参考文献:
[1]夏振坤李建军:经济全球化的面面观[J].江汉论坛,2001
[2]郭根龙:WTO框架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杨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论文摘要]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全球流动使得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是如何实施有效监管,以达到避害趋利之目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金融资本全球化加深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脆弱性
1.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有效地削弱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成本,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导致金融机构规模日益庞大,这反而使债权人很难及时了解其经营状况,也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有效筛选和监督债务人的困难,结果使原本弱化的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重新显现出来,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脆弱性。
首先,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金融机构一般是区域性的并且规模不大,债权人的数目相对有限并且比较集中,他们比较容易了解本地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所以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不很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金融机构债权人的数量大大增加,并分散在全球各地,他们要了解一家跨国金融机构的经营和风险状况是非常困难的,这加大金融机构和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根据经典的“囚徒困境”理论,如果某个意外冲击使存款的提现速度加快,那么每个理性的储户都会赶紧加入挤兑的行列。即使银行的经营是稳健的,即使所有的储户都能够认识到如果他们不进行挤兑更有利于整体的利益,挤兑行为仍然会发生。因此全融资本全球化加大了债权人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金融机构脆弱性。
其次,在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前,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规模不大,债务人的数量相对有限也比较集中,金融机构对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的效率比较高,这样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的规模全球化,债务人的数量全球化,这使得金融机构对这些债务人的筛选和监督成本急剧上升,结果导致金融机构和债务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突出。
2.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加深
金融机构的产生本来可以降低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却反而使金融机构隐藏了巨大的道德风险。
首先,在金融资本全球化的条件下,规模巨大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破产可能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因此金融机构经营者认为如果单个银行出现困难,政府可能听之任之,如果大规模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政府就不得不进行拯救;再加上竞争压力也迫使它们继续其进行冒险性的决策。这将导致道德风险加剧。
其次,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经营者可能面临的奖励和处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对称性。经营者的某种风险性决策一旦成功,他将获得极大的奖励;如果失败其最坏结果也不过是下岗而已,所有者从错误决策中招致的损失只不过是其自有资本,所以金融机构管理者的理总是倾向于作一些风险较高的决策。一旦失败,那么金融机构就面临巨大的灾难。巴林银行就是如此。
最后,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全球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关系非常密切,因此个别金融机构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极有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加剧
(1)发展中国家汇率的波动性加剧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超速增长,货币当局在面临强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投机资金时往往无能为力,即使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其结果也必是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如果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其波动将更加剧烈。
(2)发展中国家股价的波动性加剧
历史上的金融危机甚至经济萧条均与股市的剧烈波动相关,而金融资本全球化更是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性,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股市的波动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间的联系紧密。当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发生波动时,即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常,其证券市场也会相应地出现波动。另外,实体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会影响股市的波动,因此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加剧全球股市的波动,进而加剧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
第二,市场投机与操纵。随着金融资产大量涌入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一些大型机构投资者凭借自己的资金实力和信息优势操纵股票市场,创造虚假交易,制造交投繁荣景象,推动股价持续上涨。因此,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股市的波动更加频繁和剧烈。
第三,外国投资突发性的大规模撤资,往往会造成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困难。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股票市场的规模十分有限,外国投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在资本账户开放的条件下,突发性的外国撤资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此时,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经济会遭受冲击,而且往往伴随货币大幅度贬值,进而导致证券市场流动性大幅萎缩。
(3)发展中国家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加剧
由于金融资本全球化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比以前更加复杂,因此金融资产风险的传染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一旦某个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以至于其不能保证正常的流动性头寸,那么局部的金融困难就会迅速、剧烈地传播到其他金融机构,甚至演变成整体性的金融动荡。
二、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资本全球流动的有效监管
1.对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
发展中国家对外资金融机构进行有效监管不仅要遵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的关于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一系列协议所管提供的最低标准,还应该就本国有关对外国金融机构的专门管制或更严厉的审慎管制进行监督,综合采取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方法,检查外国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性,以作为经营性监督的补充。
第一,加强对外资金融活动监管的立法准备。通过金融立法,制定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业运行规则,并完善金融执法体系,保证规则得到执行,以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构筑全球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网。
第二,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等金融监管部门在考虑是否批准国外银行进入时,除了执行巴塞尔协议规定外,还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对国内银行业将会带来何种影响;二是本国经济对其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三是其注册资本数量和劳动质量;四是该机构母国是否有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另外,中央银行还应把握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数量、速度与布局。
第三,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管理与对本国银行基本相同,即所谓“国民待遇”。但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对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地域等适当进行限制,对不同的外资银行采取不同的政策。如对离岸商业银行,只应允许其开展境外业务;对限制性外资商业银行,可以允许其经营境外业务及部分境内业务。
第四,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常动向的监管。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一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及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跟踪监测能力,通过对外资机构业务过程的监督、测定、计量、分析和评估,及时发现国际游资的动向;二要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异动的应急处理能力。中央银行应通过立法,保留在非常时期对外资金融机构特别处置的权力。
第五,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发展中国家政府应该努力搞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的交往与协作,提高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在进一步扩大和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的基础上,不断增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确保本国民族金融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2.对长期外债实行规模控制
发展中国家要想把握住资本自由流动的机遇,把国际债务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障本国在负债经营中能够量力而行,借好债,用好债,还好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防止发生债务危机,政府应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情况的较为完整科学的外债监测指标体系,并以此来对外债进行分析和考评,发挥其指导和监督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采用包括偿债率、借债率、负债率、流动外汇持有额、外债增长率、短期债务率、外资依存率等指标对外债进行监测,以保证外债的适度规模。
3.对短期游资实施有效监管
鉴于游资的不稳定性和破坏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对游资实施有效监管,以减少巨额游资兴风作浪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发展中国家对游资的有效监管应该根据本国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资本流动规模和结构,尤其是流动渠道(即短期借款、证券投资还是经常项目渗入)来决定是采取征收货币交易税、数量控制等直接控制手段,还是采取财政政策调整、浮动汇率等间接手段进行调控。
第一,对短期境外借款的有效监管。监管短期境外借款可以采取三种针对性措施:一是期限管理,如规定借款合同的最短期限,鼓励长期贷款;二是限制其流入本国股票市场、外汇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根绝短期资本获取暴利的可能性;三是业务限制,比如限制甚至禁止外资金融机构从事本币业务特别是本币借贷业务等。
第二,对证券投资的有效监管。短期游资进入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的渠道多种多样,对其有效监管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对非居民投资本国证券市场施加外汇约束;规定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对境外投资者不同的开放度;提供给居民和非居民以不同的投资工具,如A股和B股,或者规定外资对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规定非居民持有的股份限额;限制非居民投资本国未上市股份;对游资侵入本国证券市场的中间机构进行限制。在本币部分可自由兑换的条件下,无论境外资本是投资于东道国本币证券还是外币证券,无论境外资本是直接进入还是通过在岸、离岸外国机构投资者进入,都必须通过证券经纪公司。
第三,对通过经常项目渗入的游资的有效监管。对于通过贸易与非贸易渠道进入东道国的游资,可以通过完善外汇管制制度来加以控制,强调外汇买卖和资金进出必须建立在真实交易基础之上,并要求以真实单据作为外汇交易的依据。
此外,税收措施对各种游资都具有较强的监管作用。例如交易税或印花税,对投资所得依据来源地原则征收所得税,对资本利得征收所得税。
参考文献:
[1]夏振坤李建军:经济全球化的面面观[J].江汉论坛,2001
[2]郭根龙:WTO框架下的中国金融服务贸易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吴兴南林善炜:全球化与未来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杨冬雪: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艺术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浩瀚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除了艺术欣赏的多种美妙功效外,艺术品投资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壮大,给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带来不菲的理财收益。当艺术品邂逅了金融资本,艺术品就变身成为了华丽丽的金融资产。
在国外,艺术品投资与股票、房地产投资并列称为三大投资市场。专家认为,艺术品投资是一种理财和资产配置的方法,个人投资者在资产配置方面可以采用5%-10%的配置模式。
世界第二大市场 金融资本强力介入
据权威统计,2010年中国艺术品拍卖总额超过500亿元,包括油画、装置、雕塑、素描、摄影以及版画在内的艺术品贡献了全世界33%的份额,击败美国的30%和法国的5%,成为世界第二大艺术品市场。今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继续呈高速增长之势。有关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涨112.71%。
如此强劲的发展势头令业界人士惊叹,在2011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和机构人员探讨了艺术品金融化的发展现状与后市趋势。
收藏投资导刊社长姜占国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态势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强力介入和艺术品市场与金融产品全方位的成功对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两年成立的文交所已达20多家,其中大部分都开发了艺术品份额化产品;2011年国内11家艺术品基金管理机构总计划募资约33.86亿元,现已募集到位的资金约12.15亿元,实现总体募资计划的36%,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品基金呈现与日俱增之势;其他艺术品金融化的产品――如艺术品抵押、典当、担保和艺术银行、艺术品保险及艺术品期货交易等给艺术品市场带来的资金也不可小觑。
艺术品的金融化就是资产的证券化,只有当它有很多的信用体系支撑时,才可以金融化。因为艺术品是一个特殊商品,当它变成了金融产品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它能不能抵押,能不能典当,能不能够被正确评估,能不能够被合理的、公正的鉴定,能不能有一个非常好的保管机制等等。
艺术品金融化促进中间产业的繁荣
“艺术品金融化对我国乃至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不仅改变艺术品交易模式、管理方式,还将对艺术品市场的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经社控股有限公司对外合作部总监秦昌桂先生这样评价其后市影响力。
艺术品投资价值的凸现将促使更多的人投资艺术品。然而艺术品投资最重要的因素取决于选择专业度、市场资讯掌握度、买卖渠道掌控以及人脉网络建立等投资要素。这些要素对于一般投资人而言,技术门槛高,投资风险大,这就需要一个专业的艺术品投资顾问公司进行专业指导和理财规划。艺术品金融化就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了中间产业的繁荣。
因为市场的需求,艺术品的交易所出现了,拍卖公司生意火爆,画廊、经纪人、艺术评论人、艺术品鉴定人、艺术媒介都会繁荣起来。拍卖目前是我们国内艺术品交易的一个主渠道,次渠道就是画廊和坊间私下交流。而交易所的前途在于搭建文化公司、画廊、个人收藏者和机构的交易平台。
博弈加剧 艺术品投资集团必将出现
艺术品金融化正浩浩荡荡地走来,在未来,艺术机构之间的博弈加剧,而个人力量将逐步被削弱。
过去的艺术品市场主要是拍卖公司、画廊和个人买家之间的较量。艺术品基金等新增机构为了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大利益,需要形成规模效应,继而在交易佣金、成交价格等方面谋取更大的效益,相比之下,个人在这种竞争中成为弱势群体。而且艺术品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优势资源,容易获得更多智力、眼力的支持,将在市场中获取更多、更大的话语权。
为了获取规模优势、取得垄断利益,综合性的艺术品投资集团必将出现。这些集团涉跨艺术品市场各层级、各门类、连接艺术品市场各环节,疏通艺术品市场的各路资金。有业内人士称,此类集团的雏形目前已经显现。
从更高层面,国家发改委将深入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据悉,今年发改委将全面完成国务院授权的169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聚焦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向全国再复制推广一批比较成熟的改革成果。
“我们还要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拓宽创新创业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资金与金融资本的合作,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说。而就在近日,有媒体称,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的成立工作,二期拟募集1500亿至2000亿元人民币。
另据了解,发改委今年还将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肯定,打造创新“升级版”,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性政策在酝酿准备中。
近日,国家发改委了《关于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建设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拟建议表扬激励名单的公示》,初步确定了合肥市、石家庄市、上海市浦东新区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所在市(区),作为拟建议表扬激励名单。对此,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此举旨在调动地方积极性,以求形成头雁效应和集聚效应。
技术指导:
外围跌A股就跟跌,所以今天指数低开了,但我觉的现在应该是轻指数重个股的时间段。
现在我们看的应该是创业板指数,在价值投资的谎言被撕破的一刻,大家就应该快速转变思路。
股市就是这样扎心,被割的永远是韭菜。要想不被割,就要跟进场的风口,你看看今天的工业互联网走强了,软件走强了,新能源,科技股,这就是现状的风口。
二战以后,经济长期高速发展,使得金融资本再次启动了国际扩张和集中与积聚的空前过程,全球化进程大大加速。本文旨在从内部积累危机和国际市场格局两方面对金融资本全球化的形成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一、突破时空限制以谋取高额利润是金融资本的内在属性
金融资本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发展的最高形式,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两大根本属性。所谓增殖性是指资本在被人们利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转让使用权过程中,资本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增殖。所谓运动性,指资本只有进入运动状态,才能在运动中不断循环、周转和变换资本形式,才能使自己增殖,使自己充满生机和活力。它的无限增殖和扩张的本性必然导致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金融资本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其本性就是唯利是图。当一国资源市场满足不了其谋利的要求时,它就必然突破国内市场的狭隘界限,为了能够进行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马克思认为资本的趋势是不断的扩大流通范围,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资本无限扩张的内在冲动必然形成金融资本的全球化。
二、凯恩斯体系的积累危机使金融资本要求冲破内在制度桎梏
20世纪中期,凯恩斯主义在发达国家盛行,它强调货币的重要性,把充分就业和刺激需求视为经济繁荣的核心,认为只有更多地消费,哪怕举债,更少地储蓄,才能变得更加富裕。因此,凯恩斯主义认为,要弥补自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所必然产生的需求不足,自由放任应该被终结,取而代之的应是国家调节。按照他的理论,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无非是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用和利息的数值处于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为此,国家需要通过增加政府赤字来提高货币发行。
然而,货币超量发行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在国内,严重的通货膨胀致使居民存款缩水,造成储蓄者利益的巨大损害,并严重扭曲市场价格的功能,给投资者造成需求旺盛的假象,隐含生产过剩的系统风险;引起消费者的预期紊乱,一方面为了减少实际损失,应该加紧消费,另一方面由于未来不确定,又不敢放开消费,最终形成盲目消费和内需疲软并存的现象;导致资产泡沫,不动产虚假增值,从而加大低收入人群的心理落差。在国际上,则使得美元的信用被大大破坏,并最终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另外,凯恩斯主义的低失业、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从最初的有利于有效需求的增长转而变为资本积累过高的工资成本和社会成本,使美国资本在与德、日等国际资本的竞争中越来越陷入不利的局面。随着资本竞争和资本逐利所引导的全球化不断展开,资本也越来越要求将全球工资向低收入国家看齐,也必然越来越难以忍受国内工人的高工资和高福利。通过政府投资和消费来弥补资本主义所固有的需求不足的制度性缺陷,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必然达到限制,各种矛盾相互作用日益加强,致使金融资本必然要求冲破凯恩斯主义积累制度的阻碍。直到20世纪70年代,欧美经济的滞涨的出现彻底击破了凯恩斯神话。
三、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金融资本全球化的体制障碍
20世纪70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系出现了严重的积累危机,为了缓解这种情况,各国开始实施以自由化、私有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和各民族独立国家也都逐步对外开放,世界体系经济格局又区域化走向了一体化,进一步为资本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体制转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在以前苏联和东欧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总体上是排斥经济生活中的市场力量,而过分强调政府计划的力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全面复苏,而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却陷入困境。到了20世纪9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全部通过使用休克疗法,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存在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之间的、阻碍商品与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日趋缩小。
(二)后发国家的对外开放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一个从国家干预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长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强调计划的作用而忽略市场的作用。虽然在初期他们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弊端就越来越多地显现,在对经济发展的深刻反省后,这些国家相继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推行市场化和自由化,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其国家主导的经济体制。通过经济的对外开放来获取外部市场与外部资源, 借以打破因资本积累不足与内需不足所造成的增长瓶颈。
(三)发达国家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产融结合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2)03-0148-04
一、引言
“产融结合”一般来讲是指产业组织机构与金融组织机构相互之间的资本结合关系,具体来讲是指工商类企业与金融类企业通过互相参股、人事派遣等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资本领域合作的行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产融结合现象,如宝钢、海尔、新希望、德隆、东方集团等国内企业纷纷进入金融业,涉足银行、保险、证券、信托、金融租赁等各个领域,它们的产融结合行为引起人们的关注,学者们对其持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产融结合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利于我们正确理解我国企业的产融结合行为。
二、产融结合形成的多样原因
1.产业资本的扩张性。产融结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资本的无限逐利性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产业资本具有扩张的天性,这就要求产业资本必须寻找到能够持续、稳定、大量地获得资本和资金的途径。而产融结合恰好通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交叉融合、同生共长,帮助产业资本低成本地获取资本和资金,从而快速实现产业资本的扩张和发展。
2.产业间利润率的差异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根据它们在经济中的不同职能划分的,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资本,其本性在于获取最大利润,因此资本总是不断流向那些高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并离开那些低于平均利润率的领域。在资本运动过程中,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发现对方能够获得明显高于自己的利润时,本着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就会采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的方式,分享对方的高利润。
3.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性。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是相互依附的,金融资本借助产业资本的运动,实现资本增值,产业资本借助金融资本提高资本周转率,实现产业资本的优化配置。具体来看,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存关系主要表现在:(1)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剂,金融资本可以优化产业资本配置、提高产业资本利用效率、加速产业资本运动。(2)金融资本推动了社会闲散资金的集聚和集中,可以加速产业资本规模的扩大。马克思认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其分支机构日益增加,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储蓄集中到银行,然后再分配给产业资本家使用。因此,银行信用的发展让单个资本家超越了它自身单个资本的限制,加速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3)金融资本借助信用创造功能不断满足产业资本扩张的资本需求。熊彼特认为金融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金融资本通过信用创造功能为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提供必需的现实购买力。因此,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相互依附关系决定了产融结合存在的必然性。
4.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金融市场具有不完全性。金融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金融市场存在着交易费用、道德风险与机会主义。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是存在不同经济利益的市场主体,它们的资金融通关系一般是建立在债权一债务契约基础上的资金借贷关系。这种交易关系在主体效用函数不一致的条件下,会因为不确定性、市场风险、机会主义,让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面临着潜在巨额的交易费用。因此,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就会由外部的信贷联系走向内在的资本结合,希望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交易关系,减少交易费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不止是一个企业的资本经营行为,它还能反映出金融市场的效率,当金融市场中资金融通的摩擦越大交易费用越高,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为了降低资金融通成本,就会倾向利用产融结合将金融市场内部化。
三、产融结合的必要前提条件
1.企业股份制产权组织形式。产融结合的核心是工商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资本结合,而资本结合及由此产生的系列资本运作、资本流动、资本重组都需要依托于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只有产业部门与金融部门都实现了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才能彼此持股、参股、控股,融合为一体。股份制的产权组织形式使得产业资本流入金融部门,或金融资本流入产业部门变得更加容易,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提供了组织基础。
2.发达的资本市场。在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市场是产融结合的平台,为交易者提供了低交易成本、高流动性的交易机制,同时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保证了产融结合主体的权责一致。更重要的是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会快速准确地把金融资本配置给高收益的企业,促进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产融结合企业集团的形成无不借助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资本市场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起到了媒介作用。
3.适宜的法律政策环境。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经济活动的发展。法律与政策是制度的重要构成,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的变化,直接决定着产融结合行为的合法性,影响着企业产融结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法律政策环境对产融结合行为有着约束与规范作用。法律政策环境的改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产融结合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产融结合的负面经济效应可以起到削弱和抑制作用,有利于产融结合的健康发展。
四、产融结合的多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