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5:57
序论:在您撰写诗歌的文学常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从艺术的起源来讲,诗、歌本是一体。艺术学校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尤其是背诵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她们有艺术天赋,将诗歌谱成曲后能够很快背出并理解其中含义。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真的非常有道理。通过反复吟唱古诗词来理解诗词的意境,这种理解是潜移默化的,虽然不像上课教师直接讲解来得快,但是这样的理解是自己从曲词中去深入意会的,况且还须将意会的情境表演传达给观众,通过吟唱领会显得更加深入。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对《子夜歌》进行教学时,笔者就进行了从“诗”到“歌”的尝试。《子夜歌》是乐府吴声歌曲名,以女子之口吟唱其对爱情的感叹,形式为四句五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诗总有着天地之初男女之情原始的纯真感,这首诗也不例外,语义多双关,活泼自然。首先,让学生观看老版《三国演义》中刘备、孙尚香结婚之日用吴音所唱的《子夜歌》,并布置任务:全班分四组,每组通过打谱、演唱、弹奏等,将《子夜歌》中的一小段用自己原创的方式展现出来,并在演出过后讲出创作理念。创作要求:用苏州话演唱,小组合作完成。众所周知,苏州话的软糯是其他方言所不具备的,以苏州话来唱诗词别有一种韵味。评弹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把握和苏州话的运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将传统的诗歌改编成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也是第一次,需要他们“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并通力合作。一周后的教学呈现表明,这样的尝试是成功的。四组学生的改编展示分别为:
第一组:琵琶弹唱。六名学生合唱,一名学生弹奏。以“用D调来表现整首曲子中两情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空灵古风,要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为创作理念,合作非常默契,女生小组合唱以苏州话的软糯来衬托女子的惜别情谊,让人沉醉。第二组:一弹一唱。男生弹奏三弦,女生演唱。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创意,三弦只适合伴奏并且易呈现凄凉感受。组长总结创作理念时说:“这是一首离别的诗歌,且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所以我们的曲子要呈现出悲凉而清丽的效果。”独唱女生的嗓音非常适合演绎这种略带凄凉但是又是渗入人心的曲调。第三组:古筝、琵琶、三弦三种乐器合奏的演唱。由弹奏古筝的女生担任独唱。她们的创作理念是“这首诗讲离别,以后必然天涯相隔,不知何日再会,我们就是要表现这种天涯相隔的离别[dYlW. 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感。而相比较于琵琶,古筝的低音部分更容易表达这样苍凉的感受”。该组以古筝为主要演奏乐器,琵琶和三弦伴奏,氛围营造非常成功。第四组:一人唱,一人拿扇子伴舞,一人琵琶伴奏。伴舞的女生对诗词的感情把握很到位,眼神中流露出的惜别之情打动人心。她们说“离别的情谊中一定有缠绵,因为情谊的缠绵才舍不得分别,既然注定要离别,不知什么时候再相见。我们就要将这种男女情谊的缠绵发展到极致。我们用舞蹈来表现这样的缠绵,这样乐、歌、舞就俱全了”。应该说这一组对诗的意境的领会是最深入的。
表演结束后,学生感觉最大的收获就是,用自己创作的曲调来演唱诗词很容易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而且在创作中识记古诗基本不用刻意进行背诵,基本读两遍就能记住。这次的尝试充分说明:艺术学校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空间是很大的,她们拥有音乐和记忆天赋(要背大量的长篇弹词),只是因为对古诗文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从“诗”到“歌”的教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回归,回归诗歌的本源,让艺术专业学生感受古人吟唱诗歌的魅力,并学以致用。所以,艺术学校的文化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文化课、专业课、技能训练共同学习融为一体,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职业技能动手操作能力,成为真正合格的艺术学校毕业生。
(作者单位:苏州评弹学校)
let it be简介
1968年年末,披头士放弃了现场表演两年多后,保罗·麦卡特尼渴望乐队重返舞台表演。当年的《White Album》录音环节已经看到队员间一些严重的争论,和续渐催向紧张的关系。麦卡特尼认为乐队因为多年没有作现场演奏,已失去凝聚力。这时麦卡特尼想起来母亲曾说过的一句话:“让一切都随其自然”,于是麦卡特尼开始构思这首歌曲。麦卡特尼母亲的名字叫玛丽,所以他用圣经中耶稣的母亲玛利亚来代指自己的母亲,于是诞生了“Mother Mary comes to me”这句歌词[6-7] 。
1969年1月3日,披头士为了拍摄纪录片《顺其自然》,在特威克南电影制作室首次演唱了该首歌曲,该版本中只有保罗·麦卡特尼的钢琴声和歌声。同月31日,披头士在Apple工作室录制了正式版本 。
let it be鉴赏
《Let It Be》是披头士最伟大的歌曲之一,是同名专辑中的一颗宝石,这首福音歌曲的歌词是麦卡尼特写过最好的了。歌曲的伤感引导了它的宏伟气氛。《Let It Be》会持久,因为它的结构和歌词简单而又强大[10] 。麦卡尼特美好的钢琴演奏以及乔治·哈里森精致的吉他独奏,使歌曲完美[11] 。歌曲的音调是A大调,拥有每分钟69次的慢节拍,麦卡尼特的声音跨度从E#4到A#5[12] 。
let it be歌词
When I find myself in times of trouble,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And in my hour of darkness she is standing right in front of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And when the broken hearted people living in the world agre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For though they may be parted, there is still a chance that they will se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And when the night is cloudy there is still a light that shines on me
Shine until tomorrow, let it be
I wake up to the sound of music, Mother Mary comes to me
Speaking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yeah, let it be
There will be an answer,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yeah, let it be
Whisper 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
看过初中学生唱的英文歌的人还看了:
1.初中生必唱的英文歌
2.初中生能唱的英文歌
3.适合中学生演唱的经典歌曲推荐 适合中学生的励志歌曲大全
1.书法四体:真(楷)、草、隶、篆
2.文房四宝:湖笔、微墨、宣纸、端砚
3.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沈阳文溯阁、承德文津阁、杭州文澜阁
4.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5.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6.书四库:经、史、子、集
7.兄弟四排行:伯(孟)仲叔季
8.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9.经典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
10.四大类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太平广记
11.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1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
14.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15.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
16.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7.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赵孟頫
18.五花:金-卖花女、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皮-卖草药的、彩-变戏法的、挂-江湖卖艺的、平-说书评弹的、团-街头卖唱的、洞-搭蓬扎纸的、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21.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2.七政(七纬):日、月、金、木、水、火、土
23.战国七雄:赵、魏、韩、齐、秦、楚、燕
24.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25.七大古都: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魏、宋、晋、齐、梁、陈、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30.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32.扬州八怪指:金农、郑燮、黄慎、李鳝、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33.九州指:冀、兖、青、荆、扬、梁、雍、徐、豫
34.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父、本身、子、孙、曾孙、玄孙
35.九章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37.十家指:儒、道、阴阳、法、墨、名、纵横、农、杂、小说
38.中国历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蔡琰、左芬(左思之妹)、苏惠、谢道韫、鲍令晖(鲍照之妹)、薛涛、李清照、朱淑贞、秋瑾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 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 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 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 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一、 更新了语文教育理念,改变了呆板的教学方式
课程改革首先是理念的更新。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训练得怎么样,而忽视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通过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实践的探索,我们逐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教师与学生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教师以“尊重、理解、体贴、宽容”为前提,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宽广,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例如阅读教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书,来思考,尊重了学生的个性解读与体验,强调阅读中的对话与生成,敢于超越文本,建立文本与生活、与自然、与社会的联系;尊重了学生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可以兴诗作画,可以唱歌跳舞……这些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更是不敢做的。而新课程给我们更多的创新空间,教师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教材特点、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 注重了信息技术应用,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鲜活
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更新,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传统的以投影、挂图为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现在逐渐被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所替代。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不可相比的优势,它能变无声为有声,变静态为动态,变呆板为鲜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培训,网络知识的普及,教师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将使学科教学发挥更大的潜力。特别是语文学科,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课程,还是很重要的人文教育学科,如果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必将激活学生的思维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在角色转变中放飞了学生的个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是知识进入接受器的手段,拥有绝对的权力,学生必须服从。新课改下,教师必须努力转变角色,怀着一颗平常心,带着微笑走进课堂,由过去的“统治主宰者”、“支配者”、“直接知识传授者”、“主讲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与学生真诚面对,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环境,真正让学生自主参与,做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的核心和关键之一。“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我能学”,让学生尽量自己去学。而此时教师主要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目前的新教材大大增加了识字量,新课标提出要让一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参与识字的愿望。那么在教学中,我就给学生留一个思考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然后再听听他们的发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让他们亲历阅读实践,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尽量地给孩子阅读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在读书声中,教师已不是主导者、支配者,而是成了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在读书声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多了,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了阅读兴趣。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同,那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和感受肯定也会不同。这时,教师就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卡尔威特曾说过:“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教师在学生学习的时候,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扬、赞许,这样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真正有个性地去阅读。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应该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把词语、句子孤立开来,总是要求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之类的语言训练。这样的训练不能将新教材中富有文学性和人情味的内容表达出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让学生有更多的富有创意的表达。
四、 在教学中体现“乐”
乐是通向学习乐园的向导,引导人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也是潜在的学习动力,使人保持旺盛持久的学习热情;乐又是一位学习的良师,使人加快获得知识的进程。
心理学原理告诉人们,兴趣导致欢快,学起来能得到内在的满足。研究结果也表明,学习情绪轻松、愉快、高涨,学起来、教起来就容易活,效率也就高。那么如何做到乐呢?第一是目标激励,化苦为乐。语文教师要从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远大的人生目标,唤起他们学好语文的原动力,以苦为乐,化苦为乐。第二是讲究实效,学有所乐。教师应设法使学生不断体验到学有所得的。教师既要胸中有书,更要目中有人,务实求真,使学生学有所乐。第三是示范表率,寓教于乐。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自身的感召力,充分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如: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先“亮相”,可经常“下水”作文。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开发智力,其乐融融。
五、 在教学中体现了“情”
1.鼓励质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服务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必须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存在着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师如果能抓这些矛盾点,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还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好奇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和引导。
2.鼓励交流,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在独立思考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改变“灌输”式教学格局,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更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至发散,再由发散而集中,这一交替过程,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使个人的创新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鼓励想象,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扩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培养他们不受制约、多向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