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35:48
序论:在您撰写生物探究的过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课程作为一门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因此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完成一些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直观的。但是目前初中生物实验条件往往有限,并不能保证学生对每个生物实验进行实践,尤其是在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探究,而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通过视频来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通过视频来对生物现象有直观的观察。因此,教师就需要提升自身的课件制作能力,通过视频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实验探究中,增强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1内容容量要适中
在微视频制作中,教师要选取一些合适的内容。主要是选取一些观赏性强、能够增强学生兴趣的内容。尤其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现象的内容更应该通过制作视频来进行显示。但是目前许多教师往往不对微视频制作的内容进行筛选,如果什么内容都通过视频来进行展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师大量的视频制作时间,学生对视频也不感兴趣,这种机械化的微视频制作模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部分内容的学习的时候,绿色植物是生物圈水循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生物圈的水循环过程往往比较缓慢,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制作让学生观察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储水和供水的过程,了解水是如何在植物和生物圈中进行循环的,然后再对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学生就能够结合微视频来进行理解,对知识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2课件制作要恰当
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的时候,需要优化课件的制作过程,只有高质量的课件才能够为实验探究的过程提供依据。课件制作一定要简洁明了,学生看到课件的时候有一目了然的感觉。比如教师通过PPT来制作课件的时候,选择的背景不能过于花哨鲜艳,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就在PPT背景上,分散注意力,同时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在PPT背景中还需要避免相关文字的出现,这都需要教师提前来做好改进。教师要对微视频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进行合理的规划,这样上课时才能把握好节奏,保证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从植物吸收光、通过叶绿体产生生化反应、产生淀粉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掌握,但是如果单纯通过文字来学习的话,学生在学习之后依旧会迷茫。此时教师就需要重点在微视频中将能量转化、物质转化的过程进行展现,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学习,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点的理解。
3语言表达要流畅
教师在对微视频中呈现的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咬字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微视频在进行呈现的时候,只有内容和声音,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声音来进行学习的。因此就需要教师注重自己的表达能力的提升,运用合适的音高,在讲解之前也需要准备好演讲稿,对演讲稿中的每一个字都有正确的发音,避免读错字和发音不标准现象的出现。教师在正式录制之前还需要念几遍演讲稿,对讲课的节奏进行把握,对一些简单的知识点讲解就需要加快语速,而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就需要适当放慢语速。而讲解中,教师还需要保持一种亲切感,让学生能有一种一对一教学的感觉,而不是机械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利用动听的声音将学生引入到微视频的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进行视频制作的时候,会给学生介绍糖类、淀粉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同时对这些食物的营养物质进行介绍。教师在视频制作过程中就需要对卡路里、能量、消耗以及食物在人体中代谢的过程准确表达,尤其是在对营养物质的转化与转移的过程进行表达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放慢讲解的速度,让学生观看动画,然后结合文字来进行学习,这样学习效率就会提升。
4录制、后期处理
在微视频录制过程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和意外,因此就需要对视频进行剪辑,将一些精华的内容选取出来,这样就能够提升微视频的连贯性。而教师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也需要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中,避免杂音出现在视频中。教师在进行微视频录制的时候,可以选用Camtasia Stuido录屏软件,该软件具有录屏、视频剪辑与编辑以及视频菜单制作等功能,还可以将视频进行压缩,将视频导成各种格式。而在后期处理中,需要对视频的气氛进行渲染,还需要加入一些字幕,最后保存成MP4格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自由学习。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种子的发芽”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视频中不仅会将种子如何发芽、在发芽过程中产生哪些化学变化展示出来,同时还会将真实种子发芽的成长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而教师在对豆芽的发芽过程进行录制的时候,难免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温度水分不合适造成种子难以发芽等,因此教师就需要在众多种子发芽的视频中选择一个最佳的视频放在微视频中,这样学生就能对种子发芽的过程有完整的理解,避免一些干扰因素对学生观察过程的影响。
5结论
综上所述,将微视频引入到初中课堂教学中,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到大量的知识,实现生物课堂的“短、快、精”的教学,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微视频制作能力,发挥其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 程玉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避免形式;教师主导;创新能力;联系生活
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来讲,基本上都是对自然界的生物本质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这就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广阔的世界为背景,使学生有探究的欲望,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教学方法上来讲,传统的机械、死板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新课标的要求,只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产生厌烦的心理,即使在短时间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专业知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降低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教学目标。下面笔者将归纳总结探究式教学在应用过程中的几点经验。
一、避免过于形式化
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意义,逐渐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同时,也有很多教师尝试着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使用探究式教学手段,但是,很多实际应用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使探究式教学失去了原本的内涵,并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这就使高中生物教学陷入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也有一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课堂能够完全掌握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围内,将课堂探究的每一个步骤都计划得十分详细,使学生完全投入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思想圈内,而没有任何创新和突破,这会使学生逐渐失去想象力,失去渴望新知识的动力。
探究式教学在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这一教学手段,像一些相对比较复杂、抽象的内容,是不太适合利用探究式进行教学的,例如,在高中生物学习中,会涉及“生命基本单位――细胞”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固定,其中会包含细胞壁、线粒体、叶绿素、核糖体等知识,这些内容虽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用肉眼是观察不到的,也就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如果仍然使用探究式教学,学生也很难发现这些组织的具体功能,然而如果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讲解,就会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很显然,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很多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本质。如果一味地应用探究式教学,很容易使探究式教学失去原有的价值。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物教师,必须要善于变通、善于思考、善于结合实际。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在整个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拓展,要在给予学生一定学习空间的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避免在自主学习中出现走入理解误区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探究式教学的整个环节是属于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能够利用自己提前设置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控制,而应该是根据具体的探究活动,因地制宜地加以启发,使学生拥有广阔的思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对他们的探索行为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使学生拥有足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能会涉及“糖类与蛋白质和脂类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部分内容,可以使学生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唾液的作用下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实验可以依据事前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来进行,之前向学生介绍各种实验工具的具体用途和作用,并提出一些有关实验的几个问题,告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这就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在努力获得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着重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创造力,探究式教学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能够使他们在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探究性教学使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种积极心态下,更有利于突破传统思维,因此,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要切实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将生活与课本密切联系
任何一门学科都不能离开实际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一些现实实例或者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因此,探究式教学也不能忽略了生活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自主探究性教学为高中生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教学空间,能够满足新课标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能够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不仅仅是把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能力,使他们拥有敏捷的物理智慧,猜测和想象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往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难点。
一、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二、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三、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
(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
(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
(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
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体验一下推重一些得箱子和轻一些的箱子,或者让学生体验怎样抓牢泥鳅,然后进行猜想,学生的猜想有了明确的指向性,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助于学生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
关键词:生物 教学 艺术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与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树立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是相符的。生物学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他们具有学习生物学的各种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全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传播、学生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以及思想与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从整体上来说,教学过程应该具有引入兴趣的导入美、波澜起伏的流程美、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和回味无穷的结尾美。这样我们探讨课堂教学过程的艺术就可以从导入的艺术、问答的艺术、启发的艺术、结尾的艺术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如何使艺术性的教学手段贯穿于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1 导入的艺术
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是上理论课还是实验操作课,教师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恰当自然地导入新课,这就涉及导入的艺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巧设一个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序幕”,就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开启思维的机器,使得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到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这就好比文章的开头,好的开头可以使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一种强烈的渴望读下去的心理。常用的几种导入艺术的方法有:新旧知识联系的方法、悬念法、趣味法(生动有趣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板书等)、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根据教学的风格、内容以及自己和学生的个性特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下面以高中生物选修模块3中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为例,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的导入方式。
1.1 常规导入
上课仪式之后,采用直白方式介绍:“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我们在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基因工程的三种基本工具,还记得吗?”……
1.2 情境教学法
上课仪式之后。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段视频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
(播放学生们感兴趣的我国科学工作者培育转基因抗虫棉过程的视频。)
师:视频我们是看完了,通过视频同学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
生: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知道了,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成功培育出了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
师:很好,那究竟如何才能培育出转基因抗虫棉来呢?
生:让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在棉花细胞中表达,可培育出抵抗棉铃虫害的抗虫棉。
师:对,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要实现这一过程需要哪些相应的工具?
生:一是“分子手术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二是“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三是“分子运输车”──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师:好的,接下来我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别学习DNA重组技术的这三种工具。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第一种导入的方式直白、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第二种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以视频介绍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开拓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科技意识),提出问题,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 问答的艺术
问与答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亦是教学过程推进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思考、师生间、生生间相互交流得到。这样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问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比如说:提问要适时、适度、适量。另外,提问还要面对全体学生,而答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要有针对性、启发性和回味性。前面情境教学中用到的通过提问方式导入新课的形式即是问答艺术的一种。
例:在学习DNA重组技术的“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的作用时。
师:由此可见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双链DN段“缝合”起来,即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在此,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回忆一下,是否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另一种可以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的酶,叫什么?
生:DNA聚合酶。
师: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生:不是一回事。相同点:形成磷酸二酯键。不同点:1)DNA聚合酶只能将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的核酸片段上,形成磷酸二酯键;而DNA连接酶是在两个DN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2)DNA聚合酶需要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而DNA连接酶不需要模板。
这样适时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总结,让学生自己得出准确的答案,既避免了学生对概念的混淆,又使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另外,对学生的作答,教师要力求正确清楚,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离题太远,不得要领,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根据问答的实际情况加以组织和诱导,以达到教学要求。
3 启发的艺术
启发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中的很多情况都是靠启发进行的。启发的艺术是指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巧妙的教,这就好比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水分一样,是需要时机的,如果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很难奏效。另外就是要教得巧妙,只有时机而没有巧妙的艺术也不容易成功。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需要,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所以,要废除“满堂灌”,提倡启发式。但启发式并非提问式,设疑、激疑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经过紧张的思维活动,冲破层层难关,真有所得,并获成功的喜悦。启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很多,如诱引法、点拨法等。在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回答也不得要领,此时,教师可以采用点拨法对学生加以启发,以利于学生解答接受。
例:与学生一起学习“分子运输车”――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四个问题,以此来分析作为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 作为分子运输车――载体,如果没有限制酶切割位点将会怎样?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限制酶切割位点的作用是什么?师生进一步解疑得出限制酶切割位点可以被限制酶切割,进而目的基因才可以插入。)
生:载体没有切割位点,外源的目的基因不可能插入,因此就不可能被运输到受体细胞。因此,要有1至多个限制酶切点。
2. 霍乱菌的质粒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你会用它来做分子运输车吗?
(教师适时点拨,设疑霍乱菌对受体细胞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并进而归纳出霍乱菌是一种致病菌,其质粒对受体有害,将影响受体细胞新陈代谢,进而使转入的目的基因也无立足之地。)
生:不会,因此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对受体细胞无害。
3. 假如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转基因生物能有预想的效果吗?
(教师适时点拨,导入受体细胞的目的基因不能复制或不能转录,我们将不可能获得基因的产物,实验将没有意义,而且目的基因在细胞增殖中会丢失。)
生:不可能有预想的效果。因此,导入的目的基因的载体要能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表达。
4. 目的基因有没有进入受体细胞,如何去发现?
(教师适时点拨,如果载体上有遗传标记基因,这样,在载体进入受体细胞后,就可通过标记基因的表达来检测。)
生:我们选用的载体必须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对载体必须具备条件的分析是本节的难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适时的点拨、诱导才能让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想到科学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这方面的困难,才会明白预先为什么要选具备某些条件的载体,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
4 结尾的艺术
俗话说:“有始有终。”所以,教学过程的艺术不仅要求开始时引人入胜,具有吸引力,而且结尾要求更加精彩,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教学艺术水平高的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尾的艺术性,对这一环节精心设计,以收到异乎寻常的教学效果。
例:在学完DNA重组技术的三种基本工具这一课的结尾,以一道与开始视频相关的题目来结课,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根据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作用,完成表格。
这样的结尾,既复习了本节课所学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的作用,巩固了新知识,又让学生学有所成,感到现代生物科学和技术中的前沿领域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激发了学生探究生命奥秘和热爱生物科学的情感,同时也激起他们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诚然,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正因为这样,它才包括了许多种艺术类型,各种艺术类型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我们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通过不懈的努力去探索、创造、掌握各种教学艺术,使各种教学艺术相互协调、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才能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晓霞.教师实用语言艺术[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2]张武升.教学艺术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4]周美珍.中学生物学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关键词】物理;探究;猜想;假设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18-02
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1 猜想与假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
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过程与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在认识上应该是相似的,中学物理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引导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进行类科学研究探索,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活动中,根据已知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然后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本身是科学探究的内容和要求。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事实上,在物理学史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是源于猜想。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之后,“电能生磁,磁应该也能生电吧?”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物理天才霍金的时空观让人感觉玄妙无比,令人不能不惊叹他的想象能力。物理学发展至今日,还有许多的猜想有待人们去证实,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会有更多的猜想不断的衍生,发展。
多年来,物理课程偏深、偏难,考试偏重于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利用公式解题上。其直接结果,就是导致平时的物理教学教学中“重灌输、轻启发;重教授、轻活动;重机械训练、轻实质体验。”大量的模仿训练使学生跌入了深深的题海,启发思考这一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被弃而不用,本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变成了直接告诉现成结论,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规律更是少而有少。教师在教学中过多重视教学生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进行课程改革,就是要大胆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老套套,跳出框框,打造全新的物理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形成一定的物理思想。假如物理教学过程中回避了直觉、猜想、假设,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学生创造的机会,他们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的想象力没有了驰骋的空间。教师应该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物理科学不仅仅是观察现象,理解公式,还可以根据现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够通过想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最后推导出物理规律。
2 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进行学习,学生除了认真听讲还是认真听讲,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他们的好奇心受到了压制,他们想象的空间受到挤压。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开始时,学生往往不敢猜,一方面由于他们习惯了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另一方面他们怕自己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不管他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合理,教师都要持肯定的态度。培养他们的猜想要从最容易的入手。比如在学习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点的电流有什么关系这是比较容易的,又比如在演示自制温度计时,盛水玻璃瓶放入热水中时,不妨先让学生猜猜,细玻璃管中的水柱会怎样变化,尽管学生大多数都能猜到,但不能因为容易就忽视猜想的这一环节。要知道根据已有的经验作出合理的猜想,这是科学探究中最具创造性的一环。只有从细微之处有意识地养成学生积极思维,积极猜想的习惯,才能逐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
3 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猜想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在物理教学中科学猜想与假设过程其实和科学研究一样应该有两种基本的方法,第一种是实验方法,另一种是理论分析方法。
实验方法可以有下述几个步骤:(1)明确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要求。(2)大胆进行“科学猜想(3)对猜想结果进行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说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在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如果教师引导不够,学生的猜想往往会出乎教师的意料。学生不仅猜想可能与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速度大小有关,可能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所有的猜想都要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际上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里也不可能做到,这时可以借助于简单得演示实验进行引导。
理论分析方法应该有以下步骤:(1)有关物理定义的阐述(2)定义中关键词的分析(3)针对定义中的关键词进行猜想(4)对猜想进行结果讨论,去伪存真,去繁求精。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在猜想的环节中,可以这样进行操作
首先给出动能的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筛选关键词:物体,运动。
根据关键词进行猜想:有关物体可以猜想到:密度,体积,质量。
有关运动可以猜想到:速度。
分析:体积相同时密度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密度和质量其实都是与质量有关,而密度相同时,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因此其实也是与质量有关。接下来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
摘 要:学困生是各阶段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转化学困生,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度,是每个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本文中我将以高中物理为例,对学困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232-01
物理是高中阶段的常设科目之一,也是现阶段文理依旧分科的前提下,理科生必学、文科生选修的科目。作为一门问题解决型学科,高中物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障碍,尤其是一些感性思维较强和理性思维欠缺的学生,物理往往会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瘸腿”科目。学生花费时间和精力大,但学习效果却不甚明显,进而导致学生期待受挫,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学困生大量出现。
在我看来,学困生的出现是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知识接受和理解能力存在着客观的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效果。而作为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来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找到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发现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和问题,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从而最大限度的缩小班级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差距。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文中我将主要以物理这门学科的教学为基本着力点,具体分析一下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剖析
通常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主要将学困生定义为智力水平正常,也没有感官障碍,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其他同年级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在我看来,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思维导向方面、情感方面、习惯方面等等。所以,此部分中,我将主要对学困生出现的原因的问题进行具体的举例和剖析,从而为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做好准备。
1、理性思维欠缺
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维导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一部分学生的先天因素决定其感性思维较丰富而理性思维欠缺。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擅长主观性的想象,对于纯文字性的内容较为敏感,情感层次性强,因此在语文、历史等文学性学科的学习方面学习效果显著。理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生则倾向于逻辑推理和抽象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具体问题进行观察、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因此比较擅长和数字、图形等打交道。而高中物理是一门典型的问题解决型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依照公式、定理等对相关问题进行推理和运算;实验课程中需要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2、惰性心理
不少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惰性,调查研究表明,惰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心理,具体表现为自制力较差、行动不按照心理目标的预期展开,既定的目标总是拖延甚至是完不成等。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接受教育是一个较为枯燥的过程,而高中生还处于身心成长阶段,尤其是心理方面还不是完全的成熟,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因受打击而退缩,进而找借口逃避。物理学习的难度性会催生学生惰性心里的产生,从而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少用功,甚至是不用功。
3、学习习惯不正确
作为教师,我在日常教学研究中发现大部分学困生普遍存在着学习习惯不正确的问题。对于高中生来说,面对着高考这样一种带有淘汰性质的人才选拔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明白努力地重要性。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学困生较之一般学生付出的努力更多,但由于学习习惯的不正确导致很多实践和精力白白浪费掉。例如,对于理性学科来说,保证一定的习题练习量是提高成绩的基础,但很多学困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只追求量的累积,忽视了质的选择,所以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既然学困生群体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做的就是最大限度的减少学困生的数量,并且在细心观察学生的基础上,找到问题所在,并且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症下药,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三点关于学困生的普遍性问题,此部分中我讲逐条对应,从思维、态度、习惯等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帮助学生塑造理性思维
对于理性思维欠缺的学困生来说,教师要从基础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一步步塑造起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例如在备课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尽量准备难度较小的题目为例题,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最简单、最基础的题目教给学生问题的思考角度和解题方法。这样不仅不会耽搁全体学生的学习进度还能够最大限度的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度,从而保证班级全体学生能够上一堂知识高吸收的物理课。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纠正学困生的惰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从 “制度性强迫”和鼓励两方面入手。首先,惰性心理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所以教师在纠正过程中要有步骤性,一开始可以采用任务的形式,将预习、做题等环节设置成每日必须完成的任务,然后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迫于压力,开始被动性学习。然后,教师可以采取鼓励性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所取得成果,不论大小都要及时的予以肯定和表扬,这样学困生就会逐渐从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然后从被动性学习逐步转化为主动性学习,进而形成努力与成绩上升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医疗器械 微生物学检验 过程 方法
0 引言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伴随着国家对此的大力支持还有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快速发展着,医疗器械在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应用的广泛使得人们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器械的卫生以及安全方面是否合格和达标?会不会对人产生负面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这也必将带动医疗方法的进步,而越来越多的医疗器械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新的且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医疗器械的微生物检验。
1 微生物的概念
用人的肉眼无法分别的微小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的结构十分简单,且活性极强,数目庞大。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一套包括显微技术以及纯培养技术和培养皿等在内的微生物学检验成为了一个独立学科。
2 采集检验样品
笔者随机对十家生产医疗器械的企业进行了样品的随机抽取,并对样品进行了调查以及分析,为的是对于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产品的微生物学指标的检验现状予以较为精确的把握。
首先,以随机抽样作为样品的选取办法,尽力保证选取的样品可以代表被检验的物质。其次,在进行采样环节的时候,笔者先对这些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周围的环境等基本的情况加以了解和把握。对其可能存在的污染源等等进行初步审视和检查。这样做也可以对这些样本的卫生状况及其质量等方面进行初步的反映。
对样品的选取必须要依照无菌操作的程序要求,要对样品进行灭菌处理,将环境当中的微生物污染等进行避免,为了免除杀掉样品中的微生物这一隐患,包括所用的用具在内,一定不可以用酒精等等来进行处理。要使样品当中的微生物状况保持原来的样子,在检验进行之前一定不能发生变动。要对项目和分析方法还有被检验物的均匀程度等要求为参照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来确定采样的数量。为检验和复检以及留样,样品需要一式三份。
3 检验样品管理程序
迄今为止,判定某种产品的质量主要是通过检验该产品的样品实现的,如果样品检验合格就推断所检批次的产品合格,反之就不合格。样品在这个推理链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应确保其可信度或可靠度。样品从采集到检验以及最后的处置,经历了多个环节,如果失控,随时都能改变其可信度或可靠度。因此,必须对样品进行规范、科学和严格的管理。规范的样品管理程序一般包括采样管理、运送过程管理,输入管理(接收、标识、贮存)输出管理(确认、准备、流转)等环节。
根据ISO/IEC-17025实验室国家认可对样品管理的要求,实验室(特别是第三方实验室)在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应根据上述环节建立如下的样品管理程序:委托书任务单采样标识运送接收唯一性标识贮存、准备、确认流转处置。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样品进行检验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一切器皿和试剂还有溶液是必须要经过灭菌处理的;在检验实验室当中可能会使用到的一切设备都应当对其进行校正和检查;在采集选取完样品之后,要以国家的标准检验方法为参照,保持负责和认真的态度来对样品检验外观,一定要注意,样品不要受到环境中的微生物的污染;必须选用被玻璃器皿蒸馏过的蒸馏水抑或是无离子水来供培养基以及试剂所用;在结束对选取的样本的检验工作之后,要立即清洗携带细菌的器皿等。
4 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
细胞以及分子等等都已经被微生物学检验所深入,在对医疗器械进行的微生物学检验中已经利用了不少新的方法以及技术。在微生物学检验的项目当中,当数细菌学检验为推广广度最广的项目了。细菌检验的最为重要的方法就是细菌形态学检查了。该检查可以以其形态一级结构还有染色反应为参照根据,也是细菌的分类以及鉴定的基本。
4.1 显微镜检查 显微镜可以观察到人类肉眼无法分辨的个体及其微小的细菌。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光学显微镜;二是电子显微镜,其中光学显微镜是用来观察一般的形态以及结构的,只用使用电子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新的内部结构。另外,光学显微镜主要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微分干涉差显微镜等,电子显微镜主要包括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
4.2 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和周围的环境在经过染色之后会产生比较鲜明的对比,细菌的大小以及排列等特征以及其特殊的结构会经由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细菌染色的程序大多是:干燥-固定-媒染-脱色-复染。
染色标本检查常用的方法为以下几种:
4.2.1 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4.2.2 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常用的包括革兰染色法以及抗酸染色法。
革兰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 进行革兰染色可鉴别细菌,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
抗酸染色分为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两类。
4.2.3 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等几种。
4.3 不染色标本检查 细菌标本不经染色直接镜检,可观察生活状态下细菌的形态及其运动情况,一般常有悬滴法、压滴法。悬滴法是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周围涂上少量的凡士林,同时在干净的盖玻片的中间用接种环点少量无菌水,在其中再点上少许培养好的细菌。如果液体培养物就直接将培养液滴一小滴在盖玻片上。然后,将此盖玻片翻过来,使液滴下悬,正好使液滴容纳在凹型载玻片的凹窝中,轻轻地按一下,使其和凡士林粘紧。而压滴法是用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液或细菌生理盐水悬液两环,置于洁净载玻片中央,覆以盖玻片。制片时,菌液要适量,不可外溢,并避免产生气泡。
4.4 基因探针技术 基因探针技术的作用原理是同源序列的核酸链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形成稳定的互补DNA、RNA或DNA、DNA链条,此时可以利用具备高度特异性片段制成的基因探针来对不同细菌进行识别。基因探针具有减少因基因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导致的分析条带数的增多,例如法国生物一梅里埃公司的GEN、PROBE基因探针检测系统,对特定菌落进行分离并进行确证试验仅需要30分钟。这项技术的缺点是对目标菌以外的细菌无法检测识别。
4.5 细菌直接计数法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和固相细胞计数(solid phase cytometry,SPC)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就是利用激光作为发光源,光束在聚焦、调整后对样品流进行垂直照射,这样被荧光染色的细胞就能够产生散色光和激发荧光。光散射的信号能够标志细胞体积的大小,信号强度则是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轻度或者核内物质浓度的反应,基于此散射光信号和荧光信号就能够对微生物的大小、数量、形状进行预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灵敏度高,且可以对细菌的性质与数量同时鉴定。目前这项技术可以对细菌总数、致病性沙门菌、大肠埃希氏菌等进行检测。对特定细胞进行技术统计,就能够对不同细胞进行精确度较高的检测。进行过滤样品的操作之后,实验者可以存留的微生物进行荧光标记,用激光扫描仪就可以对其鉴别。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对生长速度慢的微生物能够进行快速检测,其检测速度能够远高于传统的平板计数法,缺点是成本较高,因此推广使用具有一定困难。
另外,除了上述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外,还存在一些准确、省时、省力和省成本的快速检验方法,比如即用型纸片法、生物化学技术、选择鉴定用培养基法、免疫学技术、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等。
5 结束语
在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当中,以法定的标准以及方法为参照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当中,应用最广泛的当属细菌学检验。不久的将来,在对于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领域,更多的方法会被研究。微生物学检验也会更加被应用以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娟丽.浅谈医疗器械的微生物学检验过程和方法[J].学术管理,2009,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