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国内进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6-16 16:27:23

序论:在您撰写国内进出口贸易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内进出口贸易

第1篇

1.1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范祚军等[3]运用1994—2010年人民币双边汇率、人均国民收入等年度数据,分别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对东盟10国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发现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可以改善我国对其中7国的贸易收支。张慧等[4]的研究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助于改善我国贸易收支。韩斌等[5]以1994—2011年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季度数据为基础,探究了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对贸易伙伴国贸易收支的关系,指出人民币汇率贬值使我国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而以下学者的研究却表明,汇率贬值不能改善贸易收支。Taufiq等[6]根据1974—1998年美国分别对日本、加拿大的贸易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收支会产生负面影响。张晓月等[7]认为人民币汇率贬值总的净效应为我国贸易顺差的减少。何建奎等[8]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我国贸易收支的关系,发现贸易收支的汇率弹性为负。第二种观点认为: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没有显著影响。Wilson[9]的分析表明,新加坡、马来西亚货币的实际汇率变动与它们贸易收支之间的显著影响关系不存在。SilvanaT[10]基于名义汇率的角度,探讨了其与贸易收支的关系,发现名义汇率变动不引起贸易收支变化。Wilson[11]采用1970—2004年的年度数据,研究了韩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多边贸易,得到实际汇率的变动不会显著影响韩美和韩日之间的贸易收支的结论。曹永福[12]对我国进出口需求价格弹性进行了测算,算得两者绝对值之和为0.3079(0.611),小于马歇尔—勒纳条件临界值,说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很小。刘林[13]通过构建非线性MS-VAR模型,选择1994—2010年的季度数据,实证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与升值分别对一般贸易收支和加工贸易收支的影响,指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不会影响总的贸易收支。左晓慧等[14]以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的月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人民币实际汇率与我国进出口额的关系,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进出口额的影响不显著,人民币升值不能使我国贸易顺差得到根本改变。冯宗宪等[15]构建了中美两国TV-FA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对中美贸易差额的影响进行了探析,认为人民币实际汇率波动不是中美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1.2文献评述

既有研究对汇率变动与贸易收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不难发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时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样本、数据选取等的不同,尚未得出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统一结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理论推导出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影响的模型。鉴于人民币名义汇率不能准确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故而运用人民币实际汇率数据,实证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

2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影响的机制分析

汇率变动主要通过价格竞争机制对贸易收支产生影响。由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可知,用不同货币计价的某种商品,折算成同一种货币后价格应相等,即:P=eP*。其中,P为一国某种商品的国内价格,P*为该国这种商品的国外价格,e是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汇率。在满足不同地区该商品价格相同且同质的前提下,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作用机制可表现为汇率变动首先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动,进出口商品价格变化后使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发生变化,而进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发生变化后又会使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发生变化,最终使贸易收支发生变化[16]。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收支影响的实证分析

3.1模型推导

首先根据不完全替论,建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模型。该理论假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国家进出口的商品与国内生产的商品不具有完全替代性。不完全替论对于我国来说是适用的[17]。本文参照国内学者厉以宁等采用C-D函数的形式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即Xt=A(et)α(GNP*t)β。其中:t为时间,Xt表示我国历年出口额,et表示历年人民币名义汇率,α是出口的汇率弹性,β是出口的收入弹性,GNP*t表示我国贸易伙伴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两边取自然对数后设定模型为lnXt=λ+αln(et)+βln(GNP*t)+μ(1)同理,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口贸易影响时也采用C-D函数形式,即Mt=A0(et)α0(GNPt)β0。其中,t为时间,Mt为我国历年进口额,et为历年人民币名义汇率,α0为进口的汇率弹性,β0为进口的收入弹性,GNPt表示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两边取自然对数后设定模型为lnMt=λ0+α0ln(et)+β0ln(GNPt)+μ0。(2)式(1)-式(2),并化简得到贸易收支模型lnXt-lnMt=c+γln(et)+βln(GNP*t)+δln(GNPt)+μt,令lnTBt=lnXt-lnMt,分别用人民币实际汇率RERt替代et、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1t替代GNPt、外国国内生产总值GDP2t替代GNP*t,上式变为lnTBt=c+γlnRERt+δlnGDP1t+βlnGDP2t+μt。(3)其中:μt为随机扰动项,即为本文的贸易收支模型。

3.2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贸易收支(TB)。与大多数关于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影响的文献不同,本文选取出口额与进口额比值(X/M)指标来衡量我国的贸易收支水平。实际汇率水平(RER)。考虑到人民币名义汇率不能准确反映汇率变动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故本文采用人民币实际汇率。当人民币汇率贬值时,即RER上升,我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下降,国外对我国商品的需求增加,使该商品出口量上升;而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商品价格上升,从而抑制对国外商品的进口,贸易收支增加。因此,预期γ的符合为正。我国国民收入水平(GDP1)。有很多指标可以反映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本文选取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衡量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当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时,即GDP1增加,我国居民对国外商品的需求增加,进口增加,贸易收支减少,预期δ的符号为负。外国国民收入水平(GDP2)。我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很大的比重,故本文以美国国民收入水平代表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同上,选取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美国国民收入水平。当外国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时,即GDP2增加,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出口增加,贸易收支增加,预期β的符号为正。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1994—2010年的年度数据。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人民币名义汇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我国CPI、美国CPI原始数据均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原始数据为名义数据,为了实证结果的可靠性,以1994年为基期(1994=100),对我国CPI、美国CPI进行调整,由此算出我国实际进出口贸易额、人民币实际汇率水平、我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为消除数据的异方差,对上述所有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即lnX、lnM、lnRER、lnGDP1、lnGDP2。根据lnTB=lnX-lnM算出贸易收支的对数值。

3.3实证结果分析

3.3.1单位根检验时间序列数据要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否则会出现“伪回归”。本文使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按照ADF检验方法,运用Eviews6.0软件对lnTB、lnRER、lnGDP1、lnGDP2的原始序列和一阶差分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按照AIC和SC取值最小原则对滞后期进行选择。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中各变量的ADF检验结果,可知各变量的原始序列即lnTB、lnRER、lnGDP1、lnGDP2均是非平稳序列。分别对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lnTB、lnRER、lnGDP1、lnGDP2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lnTB在5%的显著水平是平稳序列,lnRER、lnGDP1、lnGDP2在1%的显著水平都是平稳序列,则lnTB、lnRER、lnGDP1、lnGDP2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I(1)。由于lnTB、lnRER、lnGDP1、lnGDP2是同阶单整序列,可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3.3.2协整检验协整检验用于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检验的方法主要有EG检验和JJ检验。EG检验主要是针对2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的检验,JJ检验则可以检验多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使用Eviews6.0软件对lnTB、lnRER、lnGDP1、lnGDP2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如表2、表3所示。由表2和表3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看出,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我国国民收入即我国GDP、外国国民收入即美国GDP之间在5%显著水平上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仅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由Eviews6.0软件,得到下面的协整方程:lnTB=1.908lnGDP2-0.415lnGDP1+1.099lnRER+15.480(0.383)(0.088)(0.140)(3.360)协整方程括号内数字为各变量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根据协整方程可知,我国贸易收支与外国国民收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我国国民收入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外国国民收入增加1%,我国贸易收支增加1.908%;我国国民收入水平提高1%,导致我国贸易收支下降0.415%。而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1%,我国贸易收支仅增加1.099%,这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会对我国贸易收支产生影响,但其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并不大。3.3.3Granger因果检验由前面的分析知,我国贸易收支与外国国民收入、我国国民收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以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lnGDP2、lnGDP1、lnRER与lnTB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不难看出,在10%显著性水平上,lnGDP2是lnTB的格兰杰原因,即外国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贸易收支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在5%显著性水平上,lnGDP1是lnTB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国民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我国贸易收支的变动。反之,也不成立。在10%显著性水平上,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之间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第一,协整分析表明,我国贸易收支与外国国民收入、我国国民收入及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且外国国民收入的变化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较大。外国国民收入每增加1%,会引起我国贸易收支增加1.908%;而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1%,只引起我国贸易收支增加1.099%,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贸易收支的影响不大。因此,仅仅依靠对人民币汇率的调节来维持我国对外贸易收支的平衡是不够的。第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外国国民收入、我国国民收入的变化是我国贸易收支变化的单向格兰杰原因,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与我国贸易收支变化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大,我国贸易收支呈逐渐扩大的趋势。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越来越大,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使人民币兑美元实际汇率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一直保持稳定的升值态势。人民币在升值的同时,我国贸易收支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可以看出,我国贸易收支与人民币实际汇率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尽管后者对前者的影响较小。

4.2建议

第2篇

关键词:贸易;通货膨胀;影响

一、通货膨胀定义及识别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物价派"学者如保罗・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的观点是,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从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而以货币主义领军人物弗里德曼(MJ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派"则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出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源于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但是"货币派"的定义有一定缺陷,如无法解释众多发展中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难以科学地测定货币需求量等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物价派"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使用的较为普遍。

综合起来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通货膨胀定义中的"价格总水平"是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第二,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而不是短暂性、偶然性地上升。第三,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会使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公开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变相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进行区分。

2、通货膨胀的分类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的通胀率理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整体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指受国际市场供给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农业的丰欠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固有型通胀,是指由合理预期所引起的,通常与物忧^资螺旋有关的。工人希望薪酬持续提高,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和价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胀反映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因而被称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

另外,通货膨胀还有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北欧模型等形式。输入型通货膨胀。针对"输入型通胀"理论的研宄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Phillip Cagan (1980)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种"国外冲击因素,并且他不能被国内的货币约束及时控制住"。Michael R-Darby (1981)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定义为"这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趋势是由超过供给的有效需求的异常流入,或不断增加的进口成本引起的"。其本质就是反映国际因素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核心内容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和效应。由于输入型通胀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一般来说,经济开放程度越大,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北欧模型。瑞典学派的北欧模型是非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国际传递分析的最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又称"经济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模型"或"斯堪的纳维亚模型"。1970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Aukrust)提出,分析对象是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即对外经济依赖性强但无法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小型开放经济或海岛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

3、通货膨胀的判断标准

人们通过编制各种物价指数来测度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以判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以及确定通货膨胀的高低程度。现在西方各国为了测度通货膨胀水平,而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PD)。我国较为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价格指数。

根据国际惯例,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认定为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cm大于6%的增幅,就是恶性通货膨胀。西方主流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率为0可能会伴随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产出水平,因此一个可预期的缓慢上升的物价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温和的通胀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好处。而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学者,如陈彦斌(2008)提出,把4.5%作为我国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不能用发达国家3%的通胀率标准定位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因为他们认为,在高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还把通胀警戒线定为3%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产生

通货膨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超额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货币和商品的国际运动"必然会作用于我国的货币和商品供求,进而影响其一般物价水平。众所周知,商品和货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在步步升级的科技革命中逐渐向深、广两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90 年代前,世界生产每增长1% 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增长为113%,进入90 年代后所引起的贸易增长率上升到2%。至今,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并行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主要媒介和枢纽。

进出口贸易得以影响通货的最深层的机理就在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即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进出口贸易中商品的价值以国际货币计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只有在生产该商品的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重大变化时才有一定的跃迁。商品的国别价值则常直接以该国货币来表现和计量,具有不少的不稳定因素。那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装备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使其劳动生产率几乎永远处于领先水平。

从社会总体来说,世界商品总供给不断扩大,货币总供给随着价值总量增加也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量在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科技垄断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就使其在总价值分配上处于绝对优势,使相当一部分增货币以高价商品出口的途径传递到我国;反之,我国多是些"量"的扩张,很少有"质"的飞跃,多为了国内资本积累超额发行货币,为"促进出口"使本币贬值,从而不仅没能改善其贸易条件,反而引入了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变了外汇储备量,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正因如此,至今发达国家能在社会生产总值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而我国却在社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都难以降低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出现经济增长率递减趋势与通货膨胀率递增趋势同时并存的局面。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化

一国对外贸易的差额会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长或减少,会影响本国货币投放总量变化,进而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传导机制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从国际收支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长期呈现出双顺差状态,2012年底,进出口差额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4%,近两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虽然有所收窄,但在2011年上半年仍实现了449.3亿美元的顺差。高额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增长势头,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截至6月末已飙升至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分析机构数据显示,这是外汇储备增幅自2008年10月以来33个月中首次超过30%。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国家必须在市场投放相应的人民币,高达3.2万亿的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引发物价上涨,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

2、进口贸易与劳动生产率传递的路径

中国开放的过程其实体现在出口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商品上,而进口的通常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生产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外溢效应带来的技术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格优势为最大竞争力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进口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相对更高于国内价格。所以,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时,导致国内进口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生产产品价格上涨。在关税水平一定的时,不存在关税水平减低对进口价格的抵消效应,所以进口额的增加将对国内通货膨胀造成正向的影响。

对外开放带来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而隐含在进口商品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也能较好地被国内同行业通过"干中学"的模仿而吸收,进而被推广,这样通过进口能较好地影响和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也有利于抑制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由于前期国内劳动力市场处于过剩状态(主要是非熟练劳动力),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产业升级中政府也采取了培训、教育非熟练劳动力的措施,这样不至于因为对外开放而导致某些类型的劳动力效率不能提升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所以服务贸易带来的影响通货膨胀可能为正。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加工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多样化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现代科技占领国际贸易优势的一种手段。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这就使其对外贸易的活动领域、规模以及竞争能力都相当有限,外贸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差,特别是非价格竞争能力低,因而多依赖价格竞争方式:抬价进口,压价出口。目前,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达97%(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就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其中出口比重为 28%)。加工贸易表面看起来不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其实,除外商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零配件外,我方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水电、厂房、设备及部分辅助材料,这必然通过"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影响国内的工资、水电费及相关设施物料的价格。租赁、互购及补偿贸易在购进机器设备和技术时常高估价格,若引进的技术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就不会出现多大问题,否则,从多方面减少国内商品供给,同时增加货币需求。在易货贸易中也因贸易地位的悬殊而产生种种不等价交换现象。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灵、市场不完善、国际信誉不高,使其在包销、、寄售、拍卖及招标投标交易活动中常处于不利地位,更不敢接近商品期货市场,从而处处为通货膨胀敞开着大门。

四、防范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的对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将导致前述的两国贸易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总供给总需求的相互影响将继续深化,并且根据国际经验,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还有15年左右,而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至少不会少于10年,所以在国际资源的价格将继续攀升的情况下,防范供需对通胀的影响和成本对通胀的输入显得尤为迫切:

1、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尽快完善出口措施。要调整出口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环节,调整现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整顿出口秩序,加快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价格体系,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管理,避免因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而引发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和效益的流失;要强化中介组织的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提高现有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的律师、会计、审计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及海关、外汇、保险、银行、商检等机构的网络化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规范化的服务。

2、参与进口定价权

争取进口商品定价权和进口市场多元化。虽然中国是许多大宗商品的原料主消费国,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商品定价权的能力有限,所以中国应该利用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寻求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机制的话语权,并能通过建立相应的联合市场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等,寻求自身进口价格的合理性,政府和商会、协会等应积极努力开拓低成本国家的进口市场,实现贸易地理方向上的进口市场多元化。

3、加强国内价格监测预警

加强国际国内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关键物资储备体系。中国的价格监测主要着重于国内市场,而更多地忽视了对国际市场关键产品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在没有实力决定国际价格的情况下,利用对国际商品价格的正确判断来引导进出口策略和国内相关物资的生产储备是一个很有效的抵制通胀输入的措施。价格的上升并非在一夜之间,有其发展的阶段过程,但是一旦发生,调节手段传导到商品价格会有或多或少的时滞。以目前持续上涨的农产品为例,中国的农产品价格预警体系缺位,而农副产品具有先天的生产周期,所以在反通胀中便处于了不利位置。同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对于石油、粮食等重要物资必须进行国家战略储备,从而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控制国内物价,减轻国际通胀的冲击。

4、建立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为了应付某些商品突发性的市场价格波动,专门筹集建立的用于调控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基金,它是供需决定价格下的有效补充。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比如美国的价格支持补贴制度和日本的价格平准基金制度。在应付国际通胀传导方面,完善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家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并未能有效完善和全面启动,所以价格管理部门应当在借鉴已实行此制度的地方政府的经验教训,尽早在基金的征收、入库、使用、监管四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使它在抑制通胀输入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际现象,在世界经济联动效应下,仅凭一国国内的调控无法完全有效地实现经济平稳的目的,所以国际上的协同合作是极其关键的。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良方,虽然它也会有相应的副作用,比如抑制了出口,但是如果政府能有效地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又改善了经济结构,用名副其实的三驾马车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余珊萍.论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2]黄宪慧,韩海波.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经济理论研究,2006,(1).

[3]游德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6).

[4]刘华,卢孔标.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温浩,朱建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

[6]田文.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8).

第3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对策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除了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和原材料、能源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外,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以及人民币对外实际上处于贬值的状态才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拓宽,哪怕是全球经济的微小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从商品价格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由于贸易的自由化,需求和供给也可以视为一种商品进行传输,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该国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 ,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即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波动,使该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总需求的扩大将推动国民收入增加和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的扩大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迫使物价水平下降。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由此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快速增加,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加之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使得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总供给增长缓慢,加之近几年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生产投资逐步升温,国内总需求增长大于国内总供给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增长同时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7174亿美元,占到总贸易额一半。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05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同比增加13.4%。我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从成本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通货膨胀输入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成本的传导,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否可以通过价格的路径来影响通货膨胀,这需要考虑我国进口商品总量、比重以及它们在我国物价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中国近几年的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以及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均在上升,并且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占到总进口额的32%。而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生产者所需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也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每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都超过了56%。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实行部分免税制度,所以此类的进口也呈上升态势。除此之外,美元的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够,使得原材料相对价格大幅上涨,所以说中国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成本是一直上升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 论

从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世界经济形式不明朗,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传导,以及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2011年CPI波动:一是2010年较高的CPI对2011年有翘尾因素影响;二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包括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对输入型通胀产生影响;三是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综合这三个原因来看,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而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这一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在宏观调控上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今后,我们应该把有效的控制进出口和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当然,以后的对外贸易也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战略、产业政策等做一些调整,以促进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概念及其衡量指标

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是指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按照这一说明,如果仅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这不是通货膨胀,只有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上升才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之内。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通常人们用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那么什么是CPI?CPI即是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货膨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因素,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往往不被市场欢迎。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他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世界经济复苏,国外需求增加,近几年来,这种趋势的出现对出口的影响将会因此维持一定时间,并且出口回落对我国总体经济有一定的冲击,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与进出口贸易现状的分析

1.近年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居高不下。各种日常生活用品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涨价,虽然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表现形式,物价上涨并不代表中国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甚至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不能因物价上涨,CPI超过3%而认为中国目前存在通货膨胀。他把目前中国的物价疯狂乱涨主要归结于气候原因,而并非按照定义所说的“货币发行过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但如今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中国的的确确处于通货膨胀时期。

2.通货膨胀下的货币供给。货币供给被动扩张,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快速增长,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目前,银行贷款增速非常高。从货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出现了微观主体风险偏好上升,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旺盛,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的现象。除货币超额供给的格局外,近年来我国银行存贷差也日益加大,金融机构存款呈现活期化趋势,存款活期趋势增强。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是导致人民币货币被动扩张的主要因素。货币流通速度持续加快,意味着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无论是凯思斯主义的货币需求概念,还是费里德紧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表明,货币流动速度具有顺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

3.通胀下我国汇率的困境。近年来央行十分繁忙。因为一方面,CPI连续创下两年来新高,为管理通胀预期,央行大量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本土的通胀应该造成外汇市场上的强币变弱,汇率下降。但现实是,对内变弱,对外愈强,二者无论如何也统一不起来。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理论分析

1.货币供给传递路径

当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长期、大量的对外贸易顺差,而形成巨额外汇储备时,国内市场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商品从国内市场被大量输出到国外;但另一方面,为收购出口所得外汇,中央银行要增加货币投放。这样,就会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当国外资本大量流入而引起国际收支顺差过大时,也需要增发大量本国货币用来收购外汇,从而也会导致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引发通货膨胀。其简单的传导机理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

2.国外商品的价格传递路径

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国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整个社会总需求的增加。

近年来,我国对外商品出口连创新高,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顺差。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而导致的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内市场需求的增加。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3.成本传导路径

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从而促使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比如,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粮食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这些年,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高。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全球经济增长带来的石油需求增加;由于政治、自然等因素导致的石油供应数量的不确定;各种投资基金等投机商的哄抬物价。我国受石油价格的影响比较明显。首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全年进口量基本接近美国;其次,我国目前对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还缺乏发言权,只能被动的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

参考文献:

[1]成蓉.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整体态势[J].国际贸易,2012,(23).

第5篇

这次经济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后全球经济的快速复苏实现难度较大,发达经济体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严重影响,表现在出口增长速度减缓,各种贸易壁垒增多等方面。因此,在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推动对外贸易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1.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方式现状

我国采用出口导向型战略,出口数量多,贸易顺差大,从1990年起我国进出口贸易基本连年顺差。由于受欧美经济复苏的节奏较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2010年3月份我国进出口贸易首次出现逆差,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进口1193.5亿美元,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

2.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从出口来看,据商务部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工业制成品为主。至2006年,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比重已经上升到了93.6%,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来拉动。货物贸易占据主流,机械加工制造及服装等轻工业出口,处于顺差优势,在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需求整体疲软,我国加工贸易面临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从进口来看,中国依赖进口的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石油、铁矿石、铜精粉这三种最重的工业原料对外依存度相当之高;一类是大豆、食用油这两大类农业产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尽管中国这五大资源性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五前,却仍需大量进口。且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的不断加快,对重要资源能源,基础原材料以及大宗消费品、高科技产品的进口需求仍将延续快速增长势头。目前我国正在调整优化进口贸易结构,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

二、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调整措施

1.降低国内企业对外贸的依存度,积极扩大内需

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国外市场过度依赖。如对美国的家具出口占到我国家具出口总额的60%。引起了美国相关部门的警惕,因而对中国的出口便开始以各种方式进行限制。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注重内需的发展,以减少国民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弱化世界经济起伏动荡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的发展。

2.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贸易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产的低成本,缺少技术创新,深受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影响和危害。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提高质量、档次,推进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加强新技术的研制,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制订国际品牌发展战略,培育自有出口品牌,提高商品附加值,推进名牌展会建设,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是当务之急,关系到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3.稳定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汇率传导因素

美国次贷危机加速了美元贬值,使得人民币升值速度有所加快,令中国出口企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应着力增强其汇率风险意识,增加结算币种,并学会运用更多的汇率避险工具来规避和管理风险,增强消化汇率升值而带来成本风险的能力。

4.大力促进服务贸易发展,注重服务质量

服务业生产效率是一国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发达的服务业为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了保证。要顺应国际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推进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来华旅游、技术转让、金融保险、国际运输、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提高服务,以质取胜,树立产品和服务双重质量的思想,即从重视有形产品质量过渡到既重视有形产品质量,又重视附加在有形产品上的服务、维修、送货等无形产品的质量上,即服务的质量上。

5.保持进口与出口平衡发展,重视科技发展,改善部分产品依赖进口的现状

转变只重视出口,忽略进口重要性的惟顺差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巨额的贸易顺差,为缓解这一压力,必须加大进口力度。首先考虑进口外国先进设备及相关技术和我国稀缺资源,保障国家安全,同时,我国很多高科技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应重视科技进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自主研发满足自身需求。

第6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 通货膨胀 影响 对策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健康运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究其原因,除了粮食、猪肉等农产品和原材料、能源产品等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外,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不平衡不断加剧以及人民币对外实际上处于贬值的状态才是当前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对外开放的领域日益拓宽,哪怕是全球经济的微小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对国际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从商品价格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国际视角上来看,由于贸易的自由化,需求和供给也可以视为一种商品进行传输,一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形成国家总供给的一部分,出口构成总需求的一部分。在该国国内供给量和需求量一定情况下 ,进出口贸易会改变该国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状况(即改变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进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波动,使该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发生变化。总需求的扩大将推动国民收入增加和物价水平上升,总供给的扩大则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迫使物价水平下降。

    国外商品的价格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当国外出现通货膨胀、价格上涨时,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该国对外商品出口的增加,从而增加该国的对外贸易出口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外商品的价格上涨,又会减少本国居民对国外进口商品的消费,而转为增加对本国商品的消费,由此,一增一减,最终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由此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快速增加,贸易顺差屡创新高,加之长期以来的出口导向型政策,使得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内总供给增长缓慢,加之近几年鼓励扩大内需的政策,国内生产投资逐步升温,国内总需求增长大于国内总供给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增长同时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引发通货膨胀。

    2011年,全国进出口总值为36420.6亿美元,其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7174亿美元,占到总贸易额一半。由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经济。据国家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1-12月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3052.1亿美元,同比增长12.7%,其中:出口8354.2亿美元,增长12.9%;进口4697.9亿美元,增长12.5%。加工贸易项下的顺差为3656.3亿美元,同比增加13.4%。我国快速增长的对外贸易,不仅提高了我国对出口商品的市场需求,而且也引发了整个社会总需求的膨胀。这种膨胀的社会总需求一旦失控,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二、从成本传导途径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对外贸易对通货膨胀输入的另一个方式是通过成本的传导,探讨中国进出口贸易是否可以通过价格的路径来影响通货膨胀,这需要考虑我国进口商品总量、比重以及它们在我国物价体系结构中的地位。成本传导途径的传导机制是:由于国际市场上原材料、燃料等价格上涨,导致国内这些基础产品的输入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的价格上涨,并最终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中国近几年的进口总额、初级产品进口额以及初级产品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均在上升,并且在2008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进口占到总进口额的32%。而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生产者所需的机械及运输设备也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例,基本上每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占工业制成品的比例都超过了56%。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重大技术装备的进口实行部分免税制度,所以此类的进口也呈上升态势。除此之外,美元的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不够,使得原材料相对价格大幅上涨,所以说中国生产者的生产资料成本是一直上升的。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口的绝大部分商品是生产的必需品,原材料、燃料、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量在总进口额中占的比重比较大。这就决定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会提高厂商的生产成本,引起物价上涨,会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结 论

    从2007年至今的通货膨胀,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世界经济形式不明朗,国外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的传导,以及国际LUNWEn.1KEJIAN.COM 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成本的上升是主要原因。再结合本文的分析可以发现,有三个因素影响2011年CPI波动:一是2010年较高的CPI对2011年有翘尾因素影响;二是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压力,包括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美国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也会对输入型通胀产生影响;三是国内成本推动的因素。综合这三个原因来看,通货膨胀压力的存在很难在短期内解决,而是一个长期现象。

    在这一时刻,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在宏观调控上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今后,我们应该把有效的控制进出口和保持物价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核心任务之一,以实现宏观经济总体的稳定增长。当然,以后的对外贸易也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战略、产业政策等做一些调整,以促进国内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铁矿石进口 依存度 贸易影响交易平台

1、我国铁矿石进口现状及其依存度分析

自2005年4月20日,由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世界钢铁大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钢铁产量都出现持续增涨的态势,同时由于我国铁矿石产量的局限性,进口会成为主要途径之一。数据显示,在2008年,在全球经济出现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GDP仍然出现了9%的高幅增长,钢铁进口同比增长15.9%,钢铁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行业发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制约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但反观铁矿石价格居高不下的国际格局,钢铁行业无疑面对着两难的选择。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铁矿石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三个国家,虽然2008年较2007年累计比重有所降低,但仍未改变我国铁矿石进口对这三个国家的依赖,过高的铁矿石进口集中度不利于我国进口铁矿石风险的分散,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仍得不到有效改善,因此铁矿石集中度问题在短期内并不能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决策产生大影响。

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于铁矿石来说,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关键标准,由于国内铁矿石品位较低,大约为进口矿石的50%,同时,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矿石量与年国产矿石量折算,几年来我国的依存度均保持在50%以上,这也说明铁矿石仍然需要大量进口,且依存度居高不下。

2、以价格为衡量标准分析铁矿石进口

今年第一季度,亚洲市场铁矿石均价为108美元/吨,而通过表2中数据我们能明显看出,我国在今年第一季度每个月份的铁矿石进口单价均在120美元/吨以上,平均为127.88美元/吨。高昂的进口价格与大量的进口数量表明,尽管现阶段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巨大,但在国际市场方面仍缺乏与铁矿石进口大国相对应的话语权,进而导致我国在铁矿石进口上被迫接受高价,使钢铁企业承受高额的生产成本。这也表明,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的竞争性不够,卖方垄断现象严重,所以我国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降低我国钢材的生产成本,通过降低成本来减轻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度,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对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及价格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在改善对外依存度方面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首先,国家可以推行一些引导型政策来带动国内企业有目的的应对我国现阶段原料依存度高的问题;其次,我们要通过资产力量大力扩充对铁矿石采矿权的掌握力度,并在铁矿石进口方面紧密团结起来,通过两方面的措施来取得谈判的更大力量;再次,研究并制定铁矿石战略储备的方针、政策、制度与运行管理等体制,增加铁矿石的战略储备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对我国铁矿石进口依存度的分析及相关应对措施可以看出,在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近乎由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澳洲FMG等大型采矿商垄断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想要解决铁矿石价格谈判中话语权不足的问题,最主要且有效的方法还应该从自身入手。既2010年铁矿石谈判无果而终后,在2010年4月开始的新年度中,三大国际采矿商打破了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模式,将之改成了“季度定价”模式。使铁矿石协议期限由12个月改为3个月,随着协议期限的缩短,铁矿石价格的波动也变得愈发激烈。为稳定国内铁矿石市场,改善我国当前存在铁矿石进出口被动局面,以为中外企业提供更丰富、便捷的交易渠道,减少人为恶意炒作引发的铁矿石价格大幅波动,推动形成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机制,促进铁矿石市场健康、有序、稳定发展为目的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共同发起下于2012年1月16日,在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成立。平台的建立表明我国在尝试走出被动局面的同时也在努力成为全球铁矿石价格形成中心。4月19日,随着最后一个矿山巨头必和必拓在北京与北京国际矿业权交易所举行入世协议签约仪式,正式成为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发起会员;至此,世界四大矿山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及澳洲FMG均加入其中。而拥有国外大矿山及国内矿山企业同时存在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其所形成的价格也将在某种程度上反应我国矿山企业在铁矿石进出口贸易中与国外矿山之间的相互影响。

3、通过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现状探索国际市场对我国国内矿山企业的影响

平台成立之初,人们怀着对钢铁市场未来的美好憧憬对平台寄予厚望,但由于钢铁行业的持续萧条,平台并未能及时回馈人们满意的表现,平台自2012年5月8日开通,截至8月8日的三个月时间里,总申报658笔,其中买盘申报153笔,卖盘申报505笔,总成交25笔,总成交数量322万吨,总成交合计金额4.38亿美元,其中七月份整月,成交数量四笔,交易量占进口比例不到1%。如此惨淡的数据未尝不能说平台的建立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由于平台没有涉及实质性的投放量问题,大矿山的加入更多的是表态对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的支持,其形式意味大于实质;因此尽管大矿山已经成为发起会员,但是并没有明确表示投放多少量进入该平台交易,而且由于在该平台主要是“线上撮合,线下交易”的模式,这使得平台对交易的最终完成缺乏一定的约束力,后劲不足情况的出现成为了必然。通过种种表现我们能明显看出,平台的建立并未起到预想的效果,平台建立的初衷是为改善我国对国际铁矿砂市场的过分依赖,通过平台为国内的矿山企业与国际大矿山建立联系,为国内矿山企业提供一个能与国际接轨的大环境,因此国际大矿山的加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但是我们从上面可以了解到,国际大矿山的加入更多的是在表面的形式上,并没有承诺或表态将提供多少量投入到平台交易中,因此大矿山的加入其形式意味大于实质。在没有国际大矿山实质加入的情况下,平台建立的作用无疑显得鸡肋,从国内矿山企业与钢铁生产商之间的交易情况来开分析,其间的交易可能完全不需要平台来撮合,甚至企业不愿将完成的交易展示于平台之上,显然每个企业都不希望自己与合作企业之间的交易成交价被作为其他企业拿来竞争或压价的砝码。在囚徒困境中,只有每个参与者都保持沉默才能使社会总收益最大,因此平台的建立若不能达成最初的愿望则可能反过来有损国内与矿石有关企业的总体利益,最终减缓我国钢铁市场的发展。通过此分析我们很容易的联想到平台建立的初衷是否仍为我们想象的为改善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尴尬局面,如若加入一定的政治因素而使得对我国铁矿石市场的分析不能单纯的从经济学原理入手,使得我国的铁矿石市场上不仅有一双“看不见的手”,还有一双操控能力更强的“看得见的政治的手”的存在,那么,过于形式或动机不纯粹的努力当然容易使平台的影响大打折扣。

同时由于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降,钢材市场是明显的收益人之一,并且,从客观情况看,中国铁矿石需求在过去十余年间一直在不断增长。数据显示,中国进口铁矿石数量从2000年的6900万吨直线上升到了2013年的8.19亿吨。有预测称,在2020年之前,中国的进口铁矿石的总量或许不会发生根本性逆转,因为市场上仍有大量贸易商在一段时间刻意囤积矿石,且市场口铁矿石库存一直维持在接近1亿吨的水平。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下跌,国内铁矿石的需求量并未下降这两方面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矿山企业受到了来自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的像三大矿商那种挖出来就能装船、离岸成本只有20多美元每吨的铁矿资源,已经极少,新开矿山距离远、选矿难、成本高,需慎重分析和预测未来铁矿石经济可采的边界。正由于在进口铁矿石与国产铁矿石的价格博弈中,国外铁矿石拥有很大的盈利空间,因此,即使由于国内钢铁价格下跌,倒逼进口铁矿石价格下跌的趋势已愈发明显,但凭借着较国内矿山企业更大的降价空间,国外大矿山抱着赌博的心态,从中国铁矿石库存量处于低位角度预计中国市场的铁矿石现货价格将开始复苏。而国内的矿山企业,因其不具备太大的利润空间,当国内的钢铁企业将与国外大矿山博弈的锋芒转嫁到国内矿山企业身上时,国内矿山企业很可能由于无法或不愿在成本上挣扎而退出铁矿石市场。在只看供求不看市场的铁矿石市场,虽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但“级差地租”式的定价法并不能解救国内矿山企业高成本的被动处境,这样,国外大矿山通过“以低价换市场”的手段,使国内矿山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当大量国内矿山企业退出国内铁矿石市场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国内钢铁企业加大铁矿石进口量,进一步提高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从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4、结语

国家的稳定、繁荣需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而钢铁产业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行业发展的顺利与否直接制约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在全球遭到金融危机导致铁矿石市场持续低迷的格局下,在国际铁矿石市场被国外大矿山垄断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进口商依然缺乏应有的话语权的特殊局面中,为缓解我国国内钢铁市场过分依赖铁矿石进口的现状,我国发起并建立的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在尝试走出被动局面的同时也在努力成为全球铁矿石价格形成中心,但由于平台建立后几个月的平淡表现让人们意识到,美好的憧憬下,漫长的寒冬依然要一步一步的走过,但近期平台活跃度略有升温的优异表现,再次让人们感到一丝暖意。为更好的改善我国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的被动处境:首先,我国应在国内加大找矿力度,增长铁矿石投资项目,提高国产矿石的供给量以达成与进口矿石的有力对抗;其次,在国际方面,坚持生产以对国际铁矿石价格形成支撑,减缓铁矿石价格的下降,为自身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也是缓解市场压力聊胜于无的方法;最后,我国矿山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平台,根据自身情况,发觉自身优势,在国际铁矿石价格低位徘徊,且并不回升趋势的现时,承受住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敢于迎接挑战,快速适应市场供求形势,最终使自己稳步度过“寒冬”。

参考文献:

[1]焦军普.国际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优发表网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