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27:18
序论:在您撰写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经济环境;电气企业;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优质服务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维护稳定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于电气企业来讲,优秀服务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当前电气市场的不断完善,电气企业的工作重点也开始向服务型转变,这就需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气企业在加强自身改革的基础上,需要不断强化服务,以优秀服务为企业管理的宗旨,从而树立全新的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占领市场。
1、概述
中国电气企业最大的问题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严重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效果和自主设计的产品数量少,电气工业的许多装备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这导致入口市场接受范围窄,内需市场被排斥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某些企业把有限的科研资金投入到地产、股市之中,这更加限制了产品、工艺、技术、装备的水平。
对于电气企业而言,技术是由为重要的例如:1992至1993年,经济疲软曾导致欧盟电工行业的危机。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电工行业需要大批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然而在欧盟经济不景气时大量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离开了电工企业,这对电工行业的恢复带来极大的困难,这一问题临时影响着欧盟电工行业的发展。由于受1992、1993年的影响,1995-2008年欧盟电工行业的年增长速度始终徘徊在3%左右。
2、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管理思想落后
电气企业有着垄断性的特征,几乎不存在竞争对象,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电气企业的管理模式也一直停滞不前,企业的管理效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下,电气企业始终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来开展管理工作,并未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现行的管理制度也存在一些漏洞,这就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性效果。此外,由于企业缺乏自我管理意识,久而久之,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越来越差,这对于电气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经营模式单一电气企业有着垄断性的特征,企业不需要对电能进行加工就可以获取到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改革工作的开展。在现实经营活动之中,电气企业也不需要进行经营,只需要保障电能输出质量就可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这就导致电气企业失去了改革的动力。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该种传统垄断性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电气企业的发展的,还会导致资源出现浪费,影响能源利用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电气企业也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如果电气企业不进行改革,必然会影响其长久发展。
2.2战略管理并没有制定完善的长效机制
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过于强调战略管理形式,忽略管理机制的现象。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多上市公司在第一次进行公开募股时都会严格根据相关规定真实披露自己的战略发展机会,但是实际上很多企业后期并没有严格按照当时描述的战略计划一步步去实施。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更显著。首先,很多企业是为了应付上级主管的例行审查,或者争取银行贷款,从而制定战略规划。这些战略规划一般也是企业家花钱专门聘请一些“学者”或者“专家”花几天时间来完成,这显然是一种敷衍性的应付态度。同时,企业并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系统的战略管理制度,战略管理的非制度化、人治化现象比较严重。这主要体现在,基本上都是由企业家独自负责企业决策,因此并没有制度可言,企业家的价值观、工作态度变化,都会影响企业决策。其次,战略管理计划的执行力度低下,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估体系。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很多企业领导者制定战略目标后,很多员工并不当回事,执行力度较差。加上,企业尚未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并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如何提高电气企业的发展
3.1当前全球经济漩涡迸发的大环境下,中国电气企业保证技术能力是首要的选择,其次应当下大力气寻求技术升级。而经济漩涡的迸发事实上为中国电气企业制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企业间的资金和技术控制壁垒因危机的来被打破,技术并购式重组“与以技术为引导的合作式重组”将频频发生。中国电气企业如果掌握得当,将系统改善技术、工艺、装备的综合水平。尤其是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内需”政策环境下,较大型的电气企业利用外乡优势结合具体项目开展“重点技术”合作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3.2明确企业战略体系之间的层级关系
企业战略管理以及实施现已成为动态提高电建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电建企业的战略体系一般涵盖公司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纲要、职能战略和子战略。如某电建单位职能战略就是总部各职能部门根据该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包括:经营、人力、财务、常规火电、科技等8个职能战略。子战略指各专业子公司根据总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职能战略,结合本单位实际,制订的自身发展规划。该企业据此形成了由基本职能战略和子战略有机组成的独特的金字塔形战略层级关系。
3.3内求生存外发展
国内,国家制定了诸多行业的振兴计划,组织一些如:西气东输、智能电网、新能源、装备制造、大型水面舰只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积极制造如:电脑下乡、家电下乡等广阔的市场消费机会。这些国家项目、社会工程将对“电气企业”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大到成套设备,小到电器开关,只要电气企业积极参与,生存与发展都不存在问题。
3.4制定出科技发展管理制度
科技是企业的创新动力,电气企业需要在科学技术水平上进行不断的创新与突破,才能够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利用其科技人员,促进内部科技创新工作的创新,将科技人员的收益水平与企业收益挂钩。打造出一支优质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起成效机制,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专门的资金,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3.5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中小企业要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资金投入,通过科技创新来增强企业实力,以市场为主导,积极研发符合市场需求产品,形成企业自身的品牌文化,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中小企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有些机构没有能力设置,企业可以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和有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组织形成合作关系。共同创新,形成资源共享,既可以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成本,又可以降低创新风险,同时,要注意创新人才的引进,建立创新培训学习的长效机制,使企业始终走在自主创新的前沿。
3、电气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重点
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重点应为战略的贯彻实施工作,即战略的执行。尤其针对电建企业项目部点多面广,组织层级多的特点,对战略的执行影响较大,因此要尤其注重在执行以及执行中的方式、方法:(1)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战略的实施工作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它不能简单地通过道听途说的管理要点加以解释;(2)要清晰地理解战略实施工作的过程,必须要建立一种逻辑模式和有章可循的方法。(3)决定企业战略实施工作的成败的关键要素包括就战略、组织机构、协调、信息分享、激励措施和控制等问题做出的决策,并了解这些关键性工作决策和背景因素如何相互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发展战略体系的搭建是一项较为精细和复杂的工作,体系搭建的有效性及预见性,对于企业未来战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气企业的战略体系由于其行业的独特性,对企业战略体系搭建的要求纵向层次更高,战略分析及实施要求更为精准。因此,在搭建战略体系时要精准把握企业特点,才能更契合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生.论企业发展战略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企业经济,2012,10:5-9.
[2]何蛟.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分析评价体系[J].经营与管理,2011,02:65.
关键词:跨国企业;技术预见;目的;启示
0 前 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技术预见活动,技术预见活动在世界各国迅速蔓延,形成了全球技术预见大趋势。但是人们普遍比较关注国家或政府的技术预见活动,而对企业的技术预见关注比较少,缺乏系统和深入研究,形成了技术预见研究的“空白点”。
严格来讲,企业技术预见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指企业自身直接开展和参与的技术预见活动,称之为企业内的技术预见(foresight in busi-ness);其二是指:不是由企业进行和开展的技术预见活动,但企业可以利用预见活动的成果,称之为面向或针对企业的技术预见活动(foresight for busi-ness)。本文的论述仅限于第一种情况。
1 历 史
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战略规划过程的实施和扩展,一些大型公司由于其经营的业务范围存在特殊的外部风险(如石油、保险等行业),或在创新和研究方面的高投入(如汽车、通讯等行业);这些企业开始对长期规划和预见感兴趣,率先开展类似技术预见的活动。少量企业已经在60年代建立预见机构。
1967年,荷兰的壳牌石油公司启动了"2000年”的研究项目,以确定和预见未来石油能源的发展趋势。研究指出。石油产业的发展有可能中断,石油产业年年扩展的历史轨迹不会持续到1985年。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早期,企业的预见活动有明显增加,美国1981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在1974年的石油危机之前,企业开展的预见活动有限,危机之后,预见活动激增,到1980年,在财富1000强的美国工业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在其规划过程中使用了预见技术。欧洲的情况类似,预见活动在1976年到1978年激增,同样为大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分布于石油、汽车和电力供应等行业。戴姆勒一克莱斯勒公司的社会和技术研究组织就是这样的企业预见研究机构,从1979年起,该机构与其客户密切合作,对影响未来市场、技术和产品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
20世纪90年代,许多跨国公司在技术预见方面非常活跃,一些大型公司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未来研究机构,并将研究的成果用于战略规划。
20世纪90年代中期,管理咨询机构开始对预见予以关注。之前,管理咨询公司也进行有关战略规划的咨询,但规划的年限多为1~3年。现在企业需要对更长期的未来有所把握,以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因此,提供预见服务的咨询公司的数量在急剧增长。
2 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的目的
一般来讲,大多数企业开展预见活动主要有两个中心目的:一是内部目的,即预见活动是企业运作的一部分,企业需要面向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二是外部目的,即预见活动是企业为更好应对未来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的预先步骤。内部目的包括方向和战略、研发和创新、组织与管理等具体目的,外部目的也可细分为早期预警、背景信息和市场需求等具体目的。
2.1 方向和战略: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
企业在相关技术预见活动的基础上,利用预见活动中获得的知识、信息和经验,对企业和技术发展的未来可能方向做出判断,以确定企业未来发展的大致方向。在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以企业的发展方向为指导,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目的是确定发展方向和形成发展战略的企业通常是具有自己的战略(或规划)部门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开展技术预见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企业发展方向的确定和战略远景(或规划)的形成。
2.2 研发和创新:确定研发的优先领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
一方面,企业在技术预见活动的基础上,按照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长远发展战略和规划,利用已有的技术手段和知识对技术预见成果进行深入、系统的具体分析,确定最需要的研发领域和最可能的研发路线。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技术预见活动,可以刺激和改善企业的创新活动和过程。
对于长产品周期和高开发/投资成本的行业(如汽车、化工和制药),长期预见和监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是进行任何研发和创新战略决策的必要前提。由于产品开发和相关生产系统的重组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任何创新要获得成功,在有潜力的新领域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就需要长远的洞察力。需要及早预见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例如:对于汽车产业来讲,个人用车的发展需要5~7年的时间,商务用车的发展需要7~12年。如果技术预见的目标是整个企业的发展周期,创新战略规划的周期需要更长(10~20年)。
2.3 组织与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在有些情况下。企业开展预见活动是为了提高和改善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水平,以迎接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变化引起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确保企业的长久发展,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地位,企业需要在技术预见的基础上,参照对未来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预期。按照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进行重组,改革企业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2.4 早期预警:发现弱信号,应对突发事件
企业可以将技术预见作为早期预警系统的一部分,以便及早发现有关企业发展的弱信号,及时判断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突发事件。尽早制定应对未来各种变化的不同预案,真正作到有备无患。
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如911恐怖袭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73年的石油危机等)对企业的发展同样有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企业需要意识到未来商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出人意料的发展,需要认识到企业未来发展的动态和不确定,研究未来突发事件的潜在性、可能性以及对企业业务的影响,避免突发事件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
企业的技术预见活动有助于发现弱信号和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技术预见活动的信息过滤、分析,就有可能发现混杂或隐藏在许多信息中的弱信号,而技术预见联系现在与未来的机制能够帮助人们追踪
弱信号的未来发展趋势:技术预见活动能够帮助人们寻找突发事件的征兆,探究突发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
2.5 背景信息:理解企业环境,建立企业形象
许多企业开展预见活动是为了获得未来企业经营条件和环境的背景信息和知识。面向社会信息的企业预见活动一方面是了解未来企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等信息,使企业主动适应未来发展的外部大环境;这样,对企业商业环境的预见分析就成为发展相关企业战略的起点。另一方面。面向社会信息的企业预见活动提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般社会议题,以彰显企业作为“负责任的社会角色”的良好形象。如杨森制药公司关于健康方面的预见活动,西门子关于未来景象的预见活动等属于此类。
2.6 市场需求:研究未来市场趋势,分析未来顾客需求
研究未来市场趋势,分析未来顾客需求是企业技术预见的重要内容。在成熟、饱和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仅需要及时关注市场的目前状况和顾客的当前需求,更需要研究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顾客的需求。面向未来市场需求的预见活动通常在企业的市场部门进行,几乎所有大型市场部门都会开展类似的活动,对有关消费者的内部和外部资料进行分析,以获得关于未来市场需求的信息。有些企业从更长远的角度对这些资料做进一步分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开发适合未来市场需要的新产品。
3 跨国企业技术预见活动对我们的启示
3.1 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使许多中国企业开始走㈩国门进入国际市场,与全球范围的企业进行全面竞争。但是,与许多跨国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很多方面存在不足,其中之一是缺乏长远战略思考和战略规划。使我国许多很有前途的企业因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失误而蒙受重大损失,甚至失去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
技术预见不仅是政府科技决策、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也是企业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拓企业未来市场和客户、提升企业品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跨国企业的技术预见实践和活动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样板,我国企业应当学习和借鉴跨国企业在开展技术预见活动方面的经验,将技术预见活动融入企业的战略规划中,提高战略规划的水平,提高应对未来发展机遇和挑战的能力。
3.2 对我国咨询业的启示
企业对技术预见需求的增加使以企业为客户的咨询业获得了新的机遇,大多数企业无力独自开展技术预见活动,需要将企业的技术预见活动委托专门的咨询机构,这就为提供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的咨询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国外已经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咨询机构。
随着我国企业对战略规划的重视,加上预见文化的普及,企业技术预见的引入等,国内企业对技术预见的兴趣和需求会逐渐增加;而且,许多国外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也需要了解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诸多因素表明:国内企业技术预见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兴旺,为我国战略咨询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3.3 对我国技术预见研究的启示
国内外的技术预见研究和学者普遍对国家和政府的技术预见活动比较关注,而对企业的技术预见活动关注不够。这固然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如企业的技术预见活动有可能涉及其商业机密而不便公开等),也与技术预见学者或多或少对企业的技术预见有所忽视,或对技术预见在企业中的作用认识不足有关。
为了确保企业能够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就必须创新以往的管理方式。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从战略的角度将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未来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使用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对于企业的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从人力资源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看待绩效管理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所以在新时期,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优势和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将绩效管理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结合。
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概述
国内外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定义,本文认为,在现代化经济中,人力资源是最具可塑性的资源,其主要特点为范围广、价值高、生产力强,致使人力资源具备很强的主观性。这也就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尊重人力资源的规律,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配置,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各种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测评以及使用,切实提高企业的生产绩效,转变以往的管理制度。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从组织层面,对人力资源的实施和应用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也能够对企业的基层员工进行优化管理,使用两者的共同作用,促进企业绩效水平的极大提升。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的研究者还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多种管理方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模式和阶段都有着共性和特性。人力资源这一概念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就是管理人员对人事关系进行的管理。
3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1企业规划对人员绩效的影响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以及预测未来人才的工作需求,从而制定切实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所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需要尽量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以此来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可以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充分了解基层员工的素质水平和专业能力,更好地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做出科学的安排,充分发挥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自身价值,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自身的岗位上贡献更多的力量。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规划也能够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了解职位现状,根据自身的能力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确保企业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真正实现。
3.2从招聘方面看企业绩效的影响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除人员流动和职位安排以外,还包括招聘方面的内容,新进员工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在短期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所以,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也应该在招聘方面加大力度。企业进行人才招聘时,主要包括前期工作以及对各个岗位所招聘人员能力测评的前期准备,主要就是针对人力资源规划和工作设计等完成招聘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业绩,为企业吸引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人才。企业的招聘管理者还应该对前来应聘的人员简历进行了解,明确其潜在发展空间以及大致的工作能力,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面试官使用较短的时间来掌握候选人员的专业能力,分析其能否适应当前的岗位,然后再对候选人进行能力测试,以此为基础进行人员的招聘。通过以上环节就能够为企业招聘专业能力强的员工,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促进企业的未来发展。
4现阶段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困境
4.1老员工不易接受绩效管理新模式
很多企业经营过程中,都有一部分工作时间比较长的人员,我们将这一类员工称为老员工。这些工作人员由于在企业的时间相对较长,对于企业内部实施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已经非常熟悉,认为实行新的管理方式会损害他们的直接利益,出于保护自我的心态,并不愿意接受企业实行的新的管理模式,甚至还会有抵触情绪,受到这些员工的阻碍,企业新的绩效管理方式也很难顺利推进。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绩效管理是一个首尾呼应的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管理活动的推进。而老员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如果在管理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很有可能会影响其他的员工,最终导致企业的管理活动很难顺利开展,与此同时也会阻碍企业的未来发展。
4.2绩效管理过程中沟通不畅
有一些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考核制度时,并没有和企业员工进行提前交流,也并不会主动告知员工,致使企业和员工之间了解的信息并不对称。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考核方案的实施也出现了很大的偏差,甚至还会有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不够了解绩效考核的内容,下级工作人员对于上级要考核的内容了解不清晰,导致上下级之间也出现了不同的理解。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如果领导和员工之间信息不对称,就会影响企业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甚至也会影响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最终致使上下级理解的考核标准并不一致。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以后,并不会将考核的结果反馈给工作人员,导致员工在考核结束以后,仍然不知道上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致于在下次工作中仍然出现与之前相同的问题,这也会极大地削减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4.3绩效管理过程脱离企业战略目标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很多企业进行员工管理时,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在这样的管理方式下,绩效管理所包含的内容比较片面,一般是根据工作人员的出勤状况、业务能力以及职业技能进行考核而考核的内容,也没有与企业员工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结合,也没有考虑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导致企业的考核内容与未来发展严重脱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工作人员仍然按照传统的考核标准进行工作。进行绩效管理时,也没有主动地创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能够获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进行不断的创新,如果仍然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导致员工失去了创新意识,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最终也会导致企业员工的大量流失。
5改进策略研究
5.1开发整合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业绩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人才进行管理,通过对人才的管理,确保其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人力资源,确保能够在更加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真正实现企业的业绩目标。举例来说,通过招聘的员工进入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第一时间和企业员工接触的人员,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已经对员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所以对于员工的综合状况也比较清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将简历推送给相关的部门。通常情况下,都会将求职信息更新给各个部门的领导,这样在面试时面试官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及时了解面试人员的专业能力,判断面试者能否适应应聘的岗位。通常情况下,企业都会将这些面试信息过渡给人力资源部门进行统筹管理,确定面试人员能否适应相应的部门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尽量减少企业的成本支出,帮助企业业绩目标的顺利实现。
5.2构建公平的管理机制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应保证内部公平机制的顺利落实,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晋升渠道,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建立切实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反馈制度,同时还应该对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等方面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未来发展目标以及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管理,完善内部输入输出的关键指标,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使用取样的方式进行分析,确保能够对企业的运行流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完善业绩指标,从而切实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另外,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定期的培训,这也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实现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行业都在不断地创新和升级,企业进行员工培训时,也应该更具针对性,这样才能够保证员工更好地适应自身的岗位需求。
5.3进行绩效管理目标的合理设置
企业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总体绩效管理效率,应将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并且保证与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对相应的绩效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设定。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结合市场的相关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总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管理方式,再根据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管理系统,确保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而不断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员工,都应该加大对绩效考核的认识程度,企业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中,以此来提高员工薪资待遇,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确保员工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工作中。另外,绩效管理人员还应该不断培养员工自身的绩效意识,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对于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确保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公平公正。
5.4应构建合适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方案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企业,第一,应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各个部门根据自身的状况,为员工和部门设置相应的考核目标,这样员工就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以及岗位的重要性,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市场份额等相关信息制定战略目标,各个部门都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本部门的目标,然后再为工作人员设置符合其未来发展的绩效目标。第二,为工作人员和部门制定好目标以后,还应该制定有效的考核方案,结合工作人员自身的状况以及所设置的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考核标准进行细化,将各种考核指标量化,确保考核能够更加客观,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考核结果产生的影响,确保绩效考核工作能够更加公平,更加公正。只有保证企业制定的考核目标和考核方案,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够切实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获得更大的优势。
5.5做好人力资源需求预测
企业要想切实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绩效的不断提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根据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评判,尤其是对企业目前经营过程中的具体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然后分析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这样就能够对企业内部的岗位配置和人员配置进行判断和评价;第二,针对人才岗位的胜任情况进行判断,及时了解岗位人员能否适应岗位的发展需求;第三,判断企业内部是否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缺编超编的问题,对于企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进行合理的预测,时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对企业的经营布局进行综合考虑,深入了解企业各个岗位的数量、产出状况以及岗位需求。此外,还应该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离职、休长假、退休等人才流失状况进行分析,提前做好预测,这样就能够随时做好人员的更替和补缺。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战略
我国房地产企业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跟随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现今随着房地产业市场的逐步饱和,以及国家对土地出让的限制加强,使房地产企业的建设成本逐步提升,给企业的运营和未来战略发展产生强大的阻力。这些问题促使我国房地产企业必须审时度势,用精细化的财务运作管理代替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使企业可以在房地产业竞争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基于此,全面预算的财务管理模式被很多房地产公司应用到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是房地产企业未来长期战略规划的重要支撑,是将企业当前绩效管理和未来战略经营有效结合的管理工具。有效的探讨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问题,可以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发展。
一、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一)全面预算管理界定
企业预算实际是一种系统的财务管理方法,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有效分配,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企业也可以利用预算有效地对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和进度进行实时监控,有利于控制企业的财务收支平衡,并进一步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以及经营效益进行预测。全面预算管理则是对企业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通常在一年以内或者企业一个季度内的所有生产和经营活动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合理反映。从而有效地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以进一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战略奋斗目标,进而可以为企业的目标利润制定合理的作业指标,以一个时期的销售预测为起点,进一步对企业的现金收支情况和生产成本状况等信息制定预计损益表、预计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正确的反映企业未来发展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1]。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
1.全面化
全面预算管理涵盖了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运用状况、未来投资效益等企业几乎所涉及的全部内容,并涉及企业运营的多个部门,从业务发展部门到财务部门再到投资管理部门等几乎包含了整个企业的管理系统。因此从系统性的发展特征来说,全面预算管理中每一项预算的构成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环环相扣的特征,按照一定顺序在编制预算的基础上连成一体。包括业务、财务和专项预算,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全面性的统一的整体。
2.全员化
全员性的特征主要是指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不再把财务管理归结到单一财务部门的身上,而是需要企业对多个预算的目标进行分层,让每一个公司成员都树立起财务管理意识,这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同财务部门一起对企业各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这也有利于企业财务运作的透明化和程序化。
3.全程化
全面预算管理的全程化特征主要是指,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时所需要工作的项目不再只是停留在预算编制和预算目标的下达上,而是增加了企业对预算执行力度的监控,对预算运行合理的分析以及对预算实施的考核和评价上。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引导企业未来的战略经营活动,通过预算的执行监控可以迅速地查找执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并利用预算考核的形式,确保企业的经营计划可以顺利进行。
二、全面预算管理与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发展的关系
企业发展战略通常是指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制定,是企业为了可持续化的运营和发展,对当前的经营状况和企业的资源占有实际等各种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要素进行充分的估计,并根据预算的数据,所确定的一系列的行动目标和未来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未来经营领域变化、市场发展状况、自身竞争优势、发展成果和未来行动的战略等。而企业财务发展战略则是企业各项发展目标实现的基础,有利于全面的掌握企业资金流动的过程,确保战略规划的有效性、可实施性和长期性。因此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就不得不对起到基础性的财务管理进行预算规划。所以说财务预算的实施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作用。
(一)财务战略目标是全面预算的出发点
全面预算管理要以企业的财务战略目标为出发点,为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合理的财务预算计划,以保障企业拥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管理始终占据企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企业内部任何运营系统都要在战略目标的基础之上合理的运行,并且内部的各个系统都要尽可能的服从和服务于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于全面预算管理来说也不例外,缺乏战略引导性的财务预算就好比失去灵魂,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战略计划的手段
全面的预算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所运用的一项科学性的财务控制模式,是实现企业未来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企业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更具有现实的促进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程序性的财务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对企业的经营目标进行事先安排和计划,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的未来战略发展的意图。
(三)全面预算管理是战略目标实现的保障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与整个企业的业务状况、资金流向和信息发展等基本要素的构成保持一致。房地产企业在制定未来发展战略时,必须要以房地产业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导向,通过全员的有效参与,将企业内部的全部经营活动划分到一个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中。通过预算编制行动来确定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所以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要以合理的预算作为支撑,并通过全面预算的发展,保障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的合理运行和实现。
三、全面预算管理在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中的运用
(一)财务战略实施前的准备工作运用
房地产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根据企业现有的各项发展数据合理地制定未来战略发展策略。在战略目标实施之前也要做好充足的事前准备工作。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坚持企业全局发展的战略,通过合理的内部咨询策略的运用,为企业内部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建设制定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流程,努力地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提升到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全局性发展的高度,并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合理的分析当前企业内部出现的财务预算管理的缺陷,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解决的对策;根据企业财务战略的发展规划制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框架;科学的、细致的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流程进行规划,并通过企业制度的完善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充分认识到财务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阻力,调动企业内部的一切积极力量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房地产企业要根据未来财务战略发展目标,制定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通过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升,保障全面预算的合理运行。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流程
房地产企业实施财务战略发展的目标可以有效地保障企业经济效益的发展。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的运用则是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重要保证。财务战略的实施是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企业各个部门共同支撑的统一体系,具体的实施流程如下所示:
1.财务战略目标的确定
财务战略目标是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细致化的体现,是企业财务战略规划、财务战略制定以及财务战略运行的首要前提。合理的财务战略目标制定可以为企业财务管理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有效地对企业未来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力量。
2.财务中期计划制定
财务的中期战略计划制定,通常是指在企业未来发展的长期计划和总体计划实施之间的计划。在时间上,企业短期财务发展计划通常在1-3年之间;在内容上,比短期计划的行动方案更具有全面性,如果财务战略实施的跨度不是很长,那么所指的企业财务中期计划就是指企业发展的年度计划。
3.行动方案的制定和全面预算的编制
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对企业财务发展战略不断细化的过程,是企业某一项财务计划实施的具体安排。全面预算编制的实施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货币和资金的数量的构成对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和生产活动的成果所进行的预算,全面预算主要包括企业的业务预算、财务预算、战略预算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企业发展的各个部门。财务预算通常由现金预算和预计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负债表等方面组成。全面预算使企业的财务战略实施更具可行化、具体化和定量化。
4.程序确定和战略宣传控制
财务战略实施工作的程序确定是指对某一财务战略行动所做出的具体的流程安排,企业在实施财务战略程序时,要根据战略目标的制定,合理的配置内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同时要积极地做好财务战略宣传工作,将财务战略目标真正的付诸实践,将财务战略进行层层分解真正地落实到内部各个管理部门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中。并在财务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对财务战略的执行状况进行合理监控,利用全面财务预算的编制的控制分析策略,让企业财务战略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
全面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实施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能对企业的财务战略发展进行全方面地控制。因此房地产企业要以全面预算管理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发展战略和未来经营战略,从而全面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房地产市场竞争力水平,真正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龚婕.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财务战略中的运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1,(3):1,4.
摘 要 本文针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中涉及电信运营商的内容,从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十二五”规划的提升设想。
关键词 十二五 上海 电信运营商
在上海电信运营商历年的发展规划内容中,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分析都是重要的基础性内容,而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产业政策的影响,同时,公司的整体和业务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行业发展方向的影响,由此来看,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无疑具有很大的可借鉴和参考性。
一、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前期内容的发现点
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上海市“十二五”规划主要关注的是宏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规划内容的执行和推进会影响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经营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里电信业“十二五”规划是针对电信行业发展制定的规划,是在政府整体规划指导下的分行业整体规划。除了关注政府整体规划里的宏观问题外,电信业“十二五”规划更侧重于关注电信行业自身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从前期政府和行业“十二五”规划相关工作和内容的公开情况来看,对上海电信运营商而言,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1.政府“十二五”规划工作启动之初正值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上海经济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之时,编制之时则是金融危机影响趋减、国家和地方宏观调控政策效果显现之际,应把政府对宏观经济走向的判断和调控方向及对行业未来发展的设计作为判断行业所处发展环境的重要依据,顺应时势,借势发展。
2.在政府层面“十一五”规划内容和规划期内的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都占据重要位置。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进展情况来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是“十二五”规划期内的战略性任务。TD-SCDMA和TD-LTE作为国家自主创新技术的典范,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将继续受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极大重视并得到政策倾斜,这对建设和运营TD网络的中国移动来说继续是一种政策优势。
3.党的“十七大”提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十二五”规划期将成为“两化融合”推进的重要时期,政府规划中必然有所体现,工业和信息化部的规划中也会有所侧重,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将会有新的发展。
4.三网融合将是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也是国务院再次申明的重点。三网融合的主要工作都落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必然会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电信运营商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紧跟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内容,做出合理判断并及早地思考应对方案。
5.在2009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关于公布中国电信业“十二五”规划前期预研重点研究课题的通告》,首次列入了“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及若干重点增值业务开放可行性分析”课题,这意味着在“十二五”规划期内,我国电信业有着对外开放的可能性。上海电信运营商的“十二五”规划中必须考虑这种开放的可能性及开放后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可能造成的影响并进行提前布局,促进增值业务持续成长。
二、政府及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的借鉴
从全国各种类型规划的层级来看,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规划:一是国家规划和地方发展规划;二是行业规划,主要是国家各部委及地方行业管理机构针对行业未来发展制定的规划;三是企业发展规划,是企业就自身未来发展制定的规划。
从各层级规划内容之间的指导和影响来看,国家发展规划指导地方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并影响企业发展规划,行业发展规划指导企业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影响企业发展规划。国家和地方发展规划会影响企业经营所处的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行业发展规划会影响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环境。企业在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行业发展、技术进步在未来的变化与发展。
在规划的方法上,国家发展规划、地方发展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也有一些做法值得企业借鉴:
1.规划编制要有准备。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详细而完备的编制计划、对规划中重大问题的前期调研和研究。
2.规划内容要具前瞻。要加强规划内容的前瞻性,立足企业当前发展情况,把握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制定企业未来的发展之道。
3.规划成果要可操作。规划的目的在于指导未来发展,关键是可以实施、能够操作,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摸清楚企业各方面的能力与潜力,以制定出确实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要充分听取和融入各方面的意见,以形成对规划的共识,共同推动规划成果的落地和执行。
4.规划实施要重评估。在规划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规划的实际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适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公司发展的情况调整规划的内容,确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上海电信运营商“十二五”规划的提升设想
目前,国家的宏观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期转入结构调整期,中国的电信行业整体也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入稳定发展阶段,上海电信运营商应该适时思考与调整未来“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导向和结构体系,以提升规划的质量,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公司未来的发展。
1.规划目标从收入导向转向收入、利润双导向。在电信行业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于收入来讲,利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因此,上海电信运营商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要从原来单纯的收入目标导向转向收入、利润双目标导向,重构发展模型和发展路径,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规划结构体系从全面的结构体系转向重点突出的结构体系。在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后,企业的发展更需要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因此,“十二五”规划需要调整原先“大而全”的规划结构体系,在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后,突出公司未来几年持续发展所需完成的各项重点工作内容,并进行有侧重和针对性的资源保障,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肖.电信业战略管理.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规划是政府直接参与,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科技工作重点,把握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科技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保证;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有限力量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的有效措施。为准确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识别科技创新机遇,加快科技规划理论相关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1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
1. 1技术预见的产生背景和内涵
1. 1. 1技术预见产生的背景技术预见由技术预测演进而来,但技术预测与技术预见是两个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技术预见与技术预测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预测是简单地对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技术预见是从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等多因素着手。
迄今为比,技术预见活动的发展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高峰,二战期间,美国军方首次将技术预见技术,当时主要是技术预测技术运用到军事科技政策过程中。第二次高峰,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霸冷战时期的技术预测研究应用推广,促进了航天、电子、通讯等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涌现。第三次高峰,90年代以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经济和社会一体化发展趋势不断增强,科技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许多国家加强技术预见实践应用研究。
1. 1. 2技术预见的内涵技术预见,最早由John Irvine和Ben Martin两位预测专家在1984年出版的《科学中的预见:挑选胜利者》中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在随后的研究中,Ben Martin提出技术预见的概念: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有步骤的探索过程,其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战略研究领域和通用新技术。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DECD)给出的技术预见定义为技术预见是对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远期未来进行系统的探索过程,目的是选定可能产生最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通用新技术。 以上定义大同小异,可以总结出其内涵,即技术预见是一项进行战略前瞻性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把握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选定能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最大效益的重大专项和关键技术,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1.2科技规划及其重要性
科技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关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对科技未来发展实现的时间、途径、措施、步骤做出全局设计和规定,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科技发展做出具有战略性、系统、政策性和指导性的纲领文件。
现代社会是科学技术占主导的社会,科学技术己经渗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无论是从科技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还是从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或从应对国际竞争形势来看,开展科技规划工作不容忽视。科技规划是政府把握科技未来发展趋势和确定投资规模、方向等政策的重要依据,是社会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系统选择。科技规划也是企业战略决策,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所以科技规划必须建立在对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环境需求深入研究基础上,广泛开展政府、科技界、产业界的沟通合作,形成科技发展的共识。
2基于技术预见的科技规划模式
2. 1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
技术预见作为一种对科学技术发展前瞻性战略研究的社会系统工程,通过经济社会需求调研分析,把握在一定时期和有限资源分配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作用下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充分运用市场这一资源最优化配置手段,选定能给经济和社会带来最大收益的重大科技专项,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科技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最终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技术预见对科技规划的支撑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①技术预见是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而开展的,需要社会主体充分参与,才能形成科技发展的社会共识,技术预见结果是科技规划重大专项确定的依据,是科技规划中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②技术预见的主要方法:德尔菲法和专家咨询法,实质就是一种社会大众思维的集中、碰撞和集成方法。其实施过程促进了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促进专家与社会公众对科技未来发展预期的协调一致。这种着眼于科技未来发展趋势的沟通、协商、合作与承诺过程是科技规划实施的重要保证。
2.2以技术预见为基础的科技规划模式
科技规划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目标而制定的系统方案体系,对科技发展思路、总体目标、重大专项等做出系统设计,是政府或行业根据经济社会环境需求,对科技未来发展进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科技规划依托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环境系统,对科技现状和需求体系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大科技专项的备选清单,然后进行市场德尔菲调查和专家咨询,根据市场德尔菲和专家咨询的结果对各备选项目进行评估、遴选,对有必要的备选项目进行专题调研和论证,并做出补充调整,为科技规划提供核心主体.
3科技规划的技术预见指标体系
科技规划指标体系是指能够反映科技规划目标、内容等属性特征的指标,按一定层次和隶属关系组成的有序集合,这些指标便于在科技规划中对科技发展现状描述、结果评价和未来发展的预测。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科技发展规划技术预见评价都没有具体统一的指标体系。本文建立的科技规划技术预见FRROC指标体系如下,该体系包括5大类20个指标,分别为研发基础类指标,经济和社会需求类指标(Requirement),科技实现类指标(Realization),机遇与挑战类指标,科技特征类指标。
4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指标的评价
4.1评价过程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时,对技术预见指标的选择相当重要,因为技术预见指标选择的科学性影响到技术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到科技规划重大专项选择的准确性。从科技规划指标体系可以看出科技规划指标繁多,在技术评价中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不相同,有必要对各指标进行筛选、评价、分类。下而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逐项评估,确定各指标的等级,将指标定性选择定量化,降低科技规划重大专项和优先课题选择的风险。
在科技规划技术预见过程中,技术评价的标准有技术需求度、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创新性、技术转化能力。现以技术转化能力标准为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筛选技术预见的指标。技术转化能力的评价因素可以分为劳动生产率、技术费效比、技术贡献率、市场环境。对研发基础类一级指标下的4个二级指标与技术转化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大小研究,确定技术相关性大的指标,其他各类指标的筛选与之相同。
5结束语
关键词: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TE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借助石油能源有很大发展的交通运输行业、农业、工业,为我国创造了较多的经济效益。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1]。所以,加强石油经济未来发展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一、石油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综合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情况,可以说石油经济整体发展尚可,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要想科学、合理、优化发展石油经济,明确当前石油经济发展问题,才能为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提供依据。目前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有:
(一)有限的石油开采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百分之二十来自于石油的贡献。由此可以充分说明,石油在国名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石油经济需求与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之间是非常矛盾的,这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油经济的发展。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机械化设施应用不断增多,使得我国每年对石油的需求不断增多,而在石油开采方面,石油开采量有限,加之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所以所开采的石油量难以满足多领域石油需求的情况,这必然会制约石油经济的发展。
(二)石油利用率较低
除了石油开采对石油经济发展有一定限制之外,石油利用率低也阻碍石油经济的发展。在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的情况下,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意识到这一点,在石油资源应用上比较浪费。目前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与高能源消耗带动脱不开关系。当然,石油资源利用率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如人们节约资源意识不强、科学技术有限、粗放型经济模式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的现状[2]。
(三)石油资源市场风险高
随着各个国家将能源资源确认为自己的安全战略目标,因此世界各国对于石油的争夺异常激烈。此种情况下,我国实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式来进行石油市场经营,解决我国石油需求问题。但是,大型油田基本被发达国家所控制,相对来说我国在石油市场处于劣势地位,受发达国家所牵制,加剧我国石油资源交易风险。因此,我国石油市场面临较大的压力。
二、石油经济未来发展研究
针对当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应当科学规划石油经济未来发展道路。笔者参考相关文献研究确定采取以下策略:
(一)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
综合近些年我国石油应用情况来看,确定东部油田的开采,为我国石油资源应用提供了巨大的能源资源。而相关研究人员基于相关调查研究结果预测,东部石油开采还有很大空间。为了促进我国石油经济稳步发展,我国应当加强石油勘探技术的研究,也就是利用先进技术来创新石油勘探技术,并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力度,以东部石油勘探为准,同时进行其他地位的勘探,为我国石油资源开采奠定基础,相信我国石油资源开采量可以大大提高,支撑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所以,在我国经济及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加大我国石油资源勘探技术创新及勘探力度,对于发展我国石油经济起到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
在推进石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石油经济风险。为了达到此目的,应当注意构建完善的、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对整个石油市场予以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我国石油经济安全、稳定、持续的发展。那么,如何构建健全石油产业体系呢?其一,合理调控石油市场,针对当前我国石油市场形势,对石油市场存在的缺陷予以合理调整、调控,使得石油市场稳定,规避风险。其二,制定完善的市场机制,也就是基于我国石油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及我国石油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合理制定市场机制[4]。
(三)“突破海上”,扩大石油开采范围
目前,国内百分之八十的石油资源都是在海上完成开采的。海上石油开采,不仅消耗的成本较多,还容易污染环境,为了使石油资源应用可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未来发展石油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努力突破海上石油开采方式。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我国相关研究人员积极进行石油开采技术的研究及石油开采工艺的创新,使突破海上石油开采变得可能,并且逐步实现,为我国石油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实,我国在海洋石油开采几乎是空白状态,这使得海洋领地的石油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应用。为了突破此种情况,我国在未来进行石油经济发展中,还要将海洋石油开采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克服困难,逐步实现海洋石油开采。
三、结束语
石油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为石油资源有限,一旦资源枯竭,将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出于加强石油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考虑,对石油经济未来发展予以预测与规划很是必要,笔者的建议是加大我国汽油资源勘探力度、建立健全的石油产业体系等对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予以调整,从而实现石油能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能够大大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振中.论石油能源的未来发展[J].科技传播,2011(8):82,73.
[2]张姝慧.我国石油行业供求状况与发展趋势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