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范文

时间:2023-06-16 16:27:11

序论:在您撰写社科科研课题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科科研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科研院所;课程体系;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基础科研能力,根据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我们将研究所研究生培养层次上的简单的划分为基础性层次建设、发展性层次建设、创新性层次建设三个层次进行阐述。

一、三个层面上的课程培养体系互动计划

1、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

基础性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是科研院所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阶段,也是培养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这个基础课程学习中,要让学生既要获得广泛的学科基础,又要培养学生获得创新的能力。

在培养方案上,最重要的是设定标准化的选材标准和培养方案,然后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导师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基础的方向。比如,善于数学分析和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基础教学的时候强调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善于试验操作的学生,在培养的时候更加强调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样一来,根据学生的各种特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保持充分的热情,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术业专攻”,保持很好的学习的动力。

在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上,既要充分的体现规范性和科学性,又要充分的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在这个特定的行业里面,尖端的人才需要体现专业的特殊性和非常的研发能力,所以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培养方式应该是有自己的专业特长的,在特定的领域中成为专家型的人才,而不是“十个指头一样齐”,每一处都知道,却处处不精通。

2、发展性层次的建设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的差异化和个性能力。

科研院所现在招生计划取得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院校,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普遍都比较好,学习能力和学习主动性也很好,但是参与科研项目有限,经验不足,动手能力比较差,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有一定的欠缺,这些弱点都需要在随后的实际科研实践中得到弥补。

研究所专业课设置上很多地方都有交叉,比如说电子科学与技术,对电路原理,控制工程等基础课程的要求很高,知识点也需要覆盖很全面,但是很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点背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涉及到计算机运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则比较欠缺。有的学生很擅长逻辑分析,但是科研工作更强调实验的分析和处置能力。根据专业的特殊性和整合能力,我们认为应该在基础方案上添加个性化的是设计方案,比如有些学科,既要强调深厚的物理学的背景与功底,又要加强系统仿真的学习,同时也要强调融入一定的研发能力。在传统的学习方案上,加强个性化的定制方案,以期待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基础。这样一来,学生可以在充分获得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是复合性的,既可以进行进攻性的开发,也可以进行防守型的基础科研工作,学生能够在二者之间自如的转化角色,所以具备很强的理论和实战的能力,后期的发展潜力巨大。

3、创新性层次建设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做最好的研发人员。

在上述阶段中,学生还处于知识储备和实验室操作的阶段。有的学生只能从事重复性的运算,解决了很多计算问题,实现了很多新的算法,但是都是在同一个层面上进行了调整,没有达到新的全面的创新能力,也没有能够形成新的专利产品。

研究所科研活动中,十分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研发能力。学生在进入培训计划的时候,导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根据他们自身的学习潜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行重新评估,同时,还会根据他们的实际需要,对他们的潜在的心理特质进行挖掘和整个,帮助他们很好的发挥科研的潜能,做出新的科研成果。

在创新性层次的培养计划上,需要强调团队作战的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在小团体中的合作能力,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彼此之间的互动能力。在这样的培养层面上,学生既能够充分的体现思维的发展能力,又能够很好地彼此交流,充分接受同伴的智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很好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体现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二、效果分析

结论:

1、根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三级培养方案在各个方面上都优于单一培养方案;

2、三级培养方案依旧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学科的针对性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上,还是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继续推进和发展。

三、讨论和建议

1、现有的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新的方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上述不足;

2、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在上述方案中没有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进行单独的切割,所以缺少培养层次上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半导体物理学》 刘恩科、朱秉升等著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 张尧学、史美林编著(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篇

关键词 设计色彩 课题式教学课题设置

自从包豪斯课程体系引进我国以来,设计色彩教学研究一直是设计教育界的关注热点。在课题式教学中,课题是课程及教学实施的主要方式,是课程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的媒介。教师围绕着课程内涵,可以将相关综合的课程内容整合为一系列课题,并合理设置实施程序。课题之间既可以具有前后因果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并行的关系。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课题语境中,学生会进入到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会主动对隐含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找寻和探究。而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往往就是教师设置课题的关键点,学生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对知识原理的掌握是学生在课题作业过程中,独立思考并主动探求得来的。它不强调学生是否掌握某些具体知识,不过分注重结果,强调的是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在课程中注重“过程”与“结果”关系的体验。可见,课题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过程性知识的体验和累积,注重的是学生对课题的自主研究和学习。

从1998年教育部本科新目录的颁布实施以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首次在全国明确提出通过课题设计对课程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以“分解与综合”、“趣味与理性”、“发散与交叉”等多元、多维、多样化方法进行课题设计,体现出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形式。

首先,南艺学院设计学院在基础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课题”的多种存在形式:形式之一,课题可以体现为横跨多门课程的,在一段时期内的某种专业方向、主题意旨与综合性内容,它反映了学科与专业的制度、风格、特点;形式之二,课题可以反映为课程范畴之内的某个专题内容,由一组相关性作业构成,它是训练方式、方法、资源、内容、程序关系的体现;形式之三,课题可以是一个单独的作业方式及内容,它直接说明了训练的具体题材、来源、素材、手法、技法等。

其次,他们还发现课题在课程实施中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由教师提出的限定性的多种具体提条件;或在教师设计出主题、性质、方式等要素后,由学生再次进行题材选择、方法选择、媒介选择等作业设计,并进行作业的完成等。

最后,他们认为课题的设计要求通过练习来形成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避免为学习者准备一套固定的和现成的表达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对基本的形式要素、视觉形象和表现策略的研究,达到对视觉语言形式的理解,最终能够在设计过程中自觉运用这些视觉语言。

笔者设计出“色彩的限制与整合”课题设置,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现在此简要说明,以期为多元化的设计色彩课题设置提供一些参照。

“色彩的限制与整合”课题设置将设计色彩课程内容凝练为两大课题,即“色彩的限制”和“色彩的整合”,它们又分别下设若干个子课题。在课题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色彩内在的原理和规律进行探寻和求证,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色彩的组织和分析产生具有个性体验的思考和行为,最终建立起初步的设计思维和色彩的创造意识。

课题一,“色彩的限制”,包含“色彩的分解”、“色彩的分阶”和“色彩的限色”三个子课题,“色彩的分解”的表达主线是一色生多色,“色彩的分阶”则是多色归纳成少色,“色彩的限色”则是在限定色彩条件的前提下进行色彩的组织。这三个子课题成为一个系列共同在“限制”的条件下对学生进行色彩的“加减”训练,使学生体验色彩自身间的和谐关系,从色彩的自然属性方面对丰富的色彩层次关系进行归纳和限定,具备对复杂的物象进行秩序化、条理化的处理能力,建立起在观察表现上的新的造型观念,使学生达到理性地认识色彩。

课题二“色彩的整合”,包含“色彩的平面整合”和“色彩的抽象整合”两个子课题,而“色彩的平面整合”又包含了“客观平面整合”和“主观平面整合”两个子课题,通过这些课题,从视觉表达形式上完成对色彩具象到抽象的训练。“色彩的整合”课题能使学生在观察方法、思维方式以及表现方法上发生质变,是从立体到平面、客观到主观、具象向抽象造型的过渡。“色彩的抽象整合”是在对色彩加减训练的基础上,将客观原形进行分解、打散、肢解,然后重新构成,生发出更为多元的视觉形式,我们将之称为色彩的“乘除”训练。它更注重主观意识情感的表现,它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客观原形进行分解以及之后再进行重构,在直观感受和理性思维方式的支配下,着力于分析研究事物内在结构,了解局部或元素变化对整形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艺术表演;课程设置

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有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三大专业,其中,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于2009年申报成功,2010年9月第一批新生入校学习,直至2013年已有四届在读学生,2010级学生已完成8周的教育实习。整体来说,本校所开设的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处于起步阶段,该专业的独特性与培养模式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仍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在当今社会不同人才的需求趋势下,充分考虑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本文应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现状出发,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进行研究,以期通过课程设置的实践改革与创新,不断优化和丰实以形成更为完善、合理的本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有利于该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研究方法

本文在大量查阅体育表演方向课程的相关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来提高分析的深度与广度,增加研究的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现有八门专业基础课有六门为理论课,两门为实践课,专业基础课实践课较少,大部分学生希望增加实践课程种类;而在保持现有的实践课现状上,希望校方能够考虑增加这两门实践课程的课时数;或者以音乐学院《芭蕾基训》课程为模式,将《形体训练》和《芭蕾基础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糅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学习过芭蕾基训课程后能够提高自身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对帮助提高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所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的技术动作来说尤为重要,需要借鉴芭蕾基训课程中的练习来帮助提高本专业学生的技术动作;另外,芭蕾基训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舞蹈能力和专业的素质要求,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意识。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该专业核心课的课时数需增加,依次为:《专项理论与实践》、《艺术体操》、《基础乐理试唱练耳》、《体能类项目实践》、《文体表演创作与编排》,可见已经修学过专业核心课程的学生仍然不满足目前专业核心课程的课时数的安排。尤其在《专项理论与实践》学习中,普遍学生认为大学一年级应该根据个人再次选择来确定大学的专项方向开课;《艺术体操》仍需要继续开设,使之成为体育学院的特色课程;《健美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与《专项理论与实践》不冲突,可以体现体育学院课程特色。

(三)专业“选修”课程设置

该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纵向维度倾斜于理论性,实践课程的可选范围较小,多数学生认可《民族舞蹈》作为二选一课程内容之一来设置,发现将新疆民族舞蹈融入到体育艺术表演课程当中,通过对新疆民族舞蹈的音乐选择、动作编排、道具使用、服饰应用来充分肯定新疆民族舞蹈价值,不仅能有效发挥高校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功能,使高校成为重要载体,有利于该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增强专业办学特色;还有助于舞台创作与表演艺术实践,有效培养师生的创新能力和表演水平、掌握艺术表演的创作规律,丰富艺术素养、为该专业学生的创作与表演实践奠定基础。

(四)专业“综合实践”课程设置

大部分学生认为综合实践课的设置考虑增设《基本功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希望实习周期延长到16周;喜爱的实习地点多集中在文工团、群艺馆、俱乐部、私人表演团体,以及学校。学生都认可“体育表演作为研究方向”的教师的论文指导水平,指导教师应该由学院给出指导教师名单,学生自由选定,并可以调剂;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实习汇报演出”应该属于专业实习内容之一。

三、结论与建议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进行二次修订,尤其在课程设置需要进行大幅度地调整。本着科学化原则来调整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四大结构,应当考虑在总课时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横向与纵向维度结构,例如:专业基础课、核心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课时数的重新分布,专业基础课中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协调,基础课和;应该完善专业实习环节,与就业趋势接轨,通过2010级学生的实习汇报,及对实习点的调研,来研究出更加合理化的实习方案,有利于提高下一届该专业学生的实习效果,例如:学院可以把每届大四的专业学生推荐到地方、或是内地兄弟院校去进行教学实习,这是对自身在校期间学习的一个考核和检验,同时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进而也促进了双边学校的交流。

针对表演(体育艺术表演)专业的需求,应该建立专业的精品课程,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以精品课程建设来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第4篇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持较高的客户保持率,对客户收益和潜在收益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利益的追求极大促动了客户管理管理的市场发展。面对企业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内部需求,国内高等院校及各类职业教育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院系纷纷开设了客户关系管理(以下简称为CRM)课程,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已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客户关系管理是一门集操作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传统实验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本文认为客户关系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应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验式教学设计。

1.传统实验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内容跨度大造成教学内容设计的不科学

CRM课程的学科交融性主要体现在CRM基础知识涉及领域广泛、文理交叉、具体内容跨度大以及多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涉及的主要学科有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面对这个特点,CRM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具有同样的挑战,仅具有单一知识背景和技能在全面掌握系统知识方面会有相当的难度,加之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也会各有取舍,造成CRM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随意性现象严重。

1.2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实验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着重强调教师的核心作用和地位,全部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师而展开的,学生的学习是限定在教师教学范围之内。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来加以传授的,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创造性应用的能力。

1.3 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兴起,只有真正引发学生真切感受与内心认同、切实激发学生思维活化与知识增生、真切促发学生学习体验的教学活动才被认为是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公共知识向个体知识内化、个体知识向个人能力转化、知识能力向个性品质升华即帮助学生实现完整精神与生命成长的有效教学。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公共知识的灌输和验证性学习,很少能激发起学生的真切感受和思维活化,有违学习的本质特点因而教学效果较差。

2.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内涵和关键

教学既是一种生命活动又是提升生命意义与价值的手段与途径。教学设计就是旨在促使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发展性与有效性的一种活动。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通过教学模式与教学行为来实现的,并最终以教学效果的形式表现出来问。

2.1 内涵

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如何以学习体验的生成为重心来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行为是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研究的核心所在。体验式教学设计正是一种以引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为重心,通过围绕学习体验的生成来构建体验式教学模式,并对师生的教学行为进行设计的内发创生式教学设计。

2.2 关键

体验式教学设计的关键点是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学生被动的参与实验的状况,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全身心地参与实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体。如由学生自己设计CRM项目,拟订实验方法和步骤,教师只提出任务和目的并帮助论证,并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判断问题所在,最后进行解决。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自己学会并掌握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CRM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

3.1 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CRM软件系统

从目前市场的销售和使用情况来看,CRM软件产品主要有TurboCRM软件、用友CRM软件、金蝶CRM软件等品牌。以用友CRM为例,用友CRM软件是用友U8产品线的一个子产品,采用Java开发,支持跨平台的应用。用友CRM软件的功能包括系统管理、客户管理、市场管理、销售自动化、CRM统计分析五大模块圈。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密切联系实际,选取适当的行业,以企业实际的业务数据为实验基本资料。

3.2 根据实验内容区分实验类型

CRM实验课的内容主要包括CRM理论知识、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R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四个方面。过去CRM实验教学偏重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学生验证性操作,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较差。就CRM实验课的内容而言,应首先对实验类型进行区分,就不同实验类型进gS-@学设计。

(1)验证型实验。CRM理论知识模块可以进行验证型实验。但这种类型的实验不是CAM实验课的主体,在安排课时时应注意时间安排的适当比例,主要采取教师先演示,学生后操作的模式,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CRM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形成CRM理念上的总体认识。

(2)体验型实验。CRM软件操作和应用、CAM项目模块实施、CRM数据分析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适合设计成体验型实验。体验型实验应构成CRM实验课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是重点安排的对象。主要采取学生组建团队学习组织,采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项目设计等方法,形成实验结果,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评价的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获得真切感受和真实体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3.3 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团队人数、实验任务、实验实施过程、实验实施结果等。通过完成实验报告,学生可以对实验的实施进展过程和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回顾,经由实验过程的真切感受形成真实体验,帮助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公共知识转化成个人知识。

3.4 进行实验效果评价

对于实验的效果评价应该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团队评价及教师点评三个层次。评价指标至少应该包括该生对待实验的态度、实验实施的过程情况、实验报告的分析情况、团队成员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教师对该生实验实施的情况评价等。

4.CRM实验课程体验式教学设计方法

4.1 情景模拟法

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验中,每个学生可以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针对一个特定系统的业务,由学生模拟企业不同部门、不同的工作岗位,独立完成业务处理,熟悉系统的功能,明晰不同类型业务的处理流程。为了全面提高实验者的综合实践能力,真实模拟企业中的实际运行过程,在局域网完备的环境下,可以由不同的学生模拟企业中的不同岗位,每个岗位都具有相应的责、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的感觉。摒弃了一般专业课实验仅仅是按某一子系统功能展开的思路,以企业实际业务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把握。

4.2 案例教学法

在CAM实验中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首先应注意精心选择案例,突出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代表性。案例可以由教师经过筛选选取,也可以让学生收集,在实验中可以组织学生自行开展案例分析。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自行确定案例分析的题目和内容,自行分工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实验室为案例分析提供了真实有效的情景演练的环境,使理论课堂上实施困难的案例分析变得有形化、可感化,加深了学生对企业流程的理解和体会,有助于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3 项目设计教学法

项目设计(Proiect)主要体现在题目的真实性,与情境式模拟教学不同的是项目设计是由学生自由选择并独立完成的。整个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是进行监控和释疑,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项目设计与实施通常是由学生组成团队来完成的,团队实际上属于模拟体验型学习组织。

(1)首先应组建学习团队。团队人数一般以5-7人为宜。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协助分组,并帮助学生进行分工。在CRM实验中既可以组成单一的模拟企业学习组织,也可以组成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

模拟企业学习组织。即模拟企业环境,将团队成员进行角色分工,通过模拟企业的运作,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和工作流程,又能进行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体会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深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获得真实体验。

具有竞赛性质的学习组织。以各学习团队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学习团队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教师予以必要的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真切感受和产生内心认同,激发知识增生。

(2)制定项目任务。即把项目进行细分,确定各个阶段的相应任务,在实验过程中以一个项目的阶段拓展和任务推进来带动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受理客户投诉,及时响应处理好投诉是改善客户关系的重要内容,投诉管理就是要帮助企业记录投诉处理的全过程,并针对投诉原因进行分析、改进,从而减少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可以将客户投诉管理这个项目进行分解,确定为四个任务:确认客户投诉的有效性、对客户投诉进行分配、由投诉处理人员解决投诉并记录全过程、由投诉管理人员进行投诉结果验证。

第5篇

1.1学科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1960年,美国依阿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创“微型课程”,英文为“Minicourse”,由单词“mini“和“course”组成,虽然“mini”表示微小的意思,但是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型课程在美国的课程发展方面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一概念20世纪70年代已出现在美国教育文献中。当时对于微型课程的定义:以教师和学生为基础,侧重于深度的短期选修课程[1]。美国所创造的这种“微型课程”是基于学科视角下所展开的,它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一门教学课程,以内容为出发点,分解成或相对独立、或相对完整的单元群。各单元分别以一个中心内容或专门主题为重点。[2]

1.2计算机信息技术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在新加坡的课程发展中,由于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这些课程资源既要与信息技术相关,又要适合学校的课程要求。商业化的资源无法满足这些要求。所以教育部门开发属于自己的资源这一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这些资源需要按照学科领域进行分类。[3]1998年,新加坡教育部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对学科教育进行规划,启动了微型课程实施计划,对微型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对其概念及范围进行了详细阐述。它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采用涉及多门课程小容量教学单元,教授特定内容的教学材料。其具体形式多样化,有教学活动,有模拟游戏,有问题解决活动及教师演示材料等等。[3]此计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已掌握微型课程开发技能的教师的课程教授,可以使学生自发地去学习,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热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使学生感觉真实的教课形式,只要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效益。[4]

1.3校本课程视角下的微型课程

2001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由此,学校开始享有自主开发课程的权力,经过学校的不断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深化到了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各个科目教学之中,从而开创了校本微型课程开发领域,逐步创建了微型课程开发的校本模式。[5]这里的微型课程实质上就是校本课程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需求,所进行的短时间(从一节课到半天不等)班级性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6]

2微型课程的特点

研究微型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的可能应用,需要对微型课程的外延特点进行说明,依据微型课程的自身特点,为找出微型课程这一模式与体育课程设计的契合点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微型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特点可以从“短、小、精、活”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短是指时间短。微型课程属于短期课程,与语文、数学、英语等这些长期课程相对应。微型课程课程持续时间较短,少则一、两个课时,甚至是10多分钟,长则一两个月,时间短、见效快。小是指规模小。微型课程也称作单题课程、组件课程。它往往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规模小,主体明确集中鲜明,往往就一个小的知识点进行延伸,选材范围广,针对性较强。精是指内容精炼。由于课程时间较短,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用性较强的内容来实现课程的目标,但有时由于素材的数量庞大,就需要对素材进行“深加工”,提取精炼的内容,将最精炼的内容呈现给学生。活是指实施灵活、内容鲜活。其一,实施灵活。长期性的课程,如语文、数学等,对于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非常重视,所以,在编排上,经常是后续的知识以前面的知识为基础,串联起来。其二,内容鲜活。微型课程主要是以学生真实的生活环境为材料,互相交流看法。如社会热点问题、班级生活、学生思想观念出现的新问题等等。[7]

3体育课程的特殊性

体育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只有明确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才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更好的与微型课程这一课程模式相结合。对于体育课程的特点,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不同,毛振明认为体育课程有四大特点,即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生活教育课程、情意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运动认知性课程,人的认知可分为概念认知、感觉认知和运动认知。概念认知主要是通过语言而形成的认知,例如人们对“体育”这一概念的认知,就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促进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通过语言来描述体育是什么。感觉认知是人通过感官系统而形成的认知。生活教育课程,不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专业或职业直接提供认知基础的,主要是为了学生能快乐、健康、幸福的生活,充分感受人的生命力、体验情感、增强意志力服务的。情意性课程,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认知性课程,掌握运动技能的运动认知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发展,尤其是在培养人的意志品质方面,体育课程起到了其它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综合性课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呈现综合性的趋势,不仅涉及体育、生理卫生、健康环境、娱乐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内容,还涉及身体发展、人际关系、运动技能、技巧等实际活动方面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综合性。

4微型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如今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困境,依据微型课程的内涵和特点,这种时间短,规模小,形式灵活,内容精炼、灵活的课程体系结构可以在体育课程设计工程中加以应用。我国之所以在中小学、高中一直到大学开设体育课程,其目的就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围绕“健康第一”的标准设计体育课程、实施体育课程、评价体育课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自愿参与到体育课程中的兴趣,并在体育课程中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并且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可以将微型课程这一课程模式应用到体育课程设计中。下面将基于校本课程的视角下来分析微型课程在体育课程设计中的可能应用。在体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学校应基于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基础下设计体育课程。如学校计算机信息设施较为完备,录像回放系统的开发应用(可借鉴NBA赛事直播的动作回放系统),学生通过从事球类活动,录像系统在短时间录制下来,并自动生成视频,并配以背景音乐,学生可以直观看清自己在运动过程中的情感、动作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体育课程设计中,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设计体育课程的内容。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选出班级中绝大多数人喜欢的体育运动,老师与同学共同设计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学生担任“体育课程的设计师”,体育老师作为其引导辅助,就某一体育运动展开深层次的扩展学习,包括某一运动项目的发展史,这一项目的明星以及他们的技术特点、你喜欢的技术等,拓展一些最新的相关信息。

5结语

第6篇

1、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概念

1.1、课程的历史变革与众家之观点

关于“体育课程”这一概念大家并不陌生,但是什么是“体育课程”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为了探明这一问题,理清体育课程的来龙去脉,首先看看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种种说法。纵观教育史料,“课程”这一术语在我国最早出现,是在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中。“教护课程,必君子之,乃依法制也”。之后南宋朱熹的《朱子全书,论学》之中也我国教学论的观点认为,“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教育学观点认为,“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论的观点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或组成的用于学校育人的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观点包含了教育的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我国的教育学家胡德海认为:“课程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一种载体而把作为观念形态的教学内容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这一观点概括明了,为我们探讨体育课程的概念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倾向于这一观点。从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看,探讨课程概念定义的前提要求是,课程的内涵必须大于教学,而小于学校教育,并且正确地认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课程应该规定教育者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经历哪一学段达到何种程度。

1.2、什么是体育课程

根据以上教育理论界对课程概念的研究成果和对课程概念定义的基本要求,以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的范畴为认识对象,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可由学生选择的,被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基本素质、能力、体质健康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它的特点是具有计划性和方案性,它对体育教学和体育课外活动锻炼形式提供方案。从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它属于狭义的体育课程和教学的本质关系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针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的表现形式和本体功能特点,体育课程的本质是向学生传承人类优秀的体育文化。体育课程的各成分、内容和要素,在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原则前提下,通过科学的实施,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体育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所产生的作用就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这是体育课程本质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特点。什么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从现行的体育教学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出发,经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是指体育教学内容要素经过科学的优化组合,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求下,通过师生双方互动的教与学活动过程,学生获得一定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方法和原理,为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一定的体育思想、行为和意识等方面产生的特定作用,并达到特定的、明确和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课程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的主体发展,从总体上产生什么样作用的宏观问题。而体育教学的本质则说明对学生产生哪些具体的作用,并要求达到哪些具体特定目标的微观问题。

2、体育潜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体育潜在课程是近几年来体育教学领域普遍所关注的问题。体育潜在课程是渗透在体育正式课程和教学活动过程、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这些问题即是社会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问题,也是体育课程和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新课题。体育潜在课程也属课程的范畴,但它是非正式课程,所以在课程的编制中它没有正式的内容,只是在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中以要求的形式提出的。如思想、道德、行为、品质、情感、意识和精神等方面的要求。这种要求在特定的、具体的体育教学中被列为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具体的教学对象特点和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社会人文素质诸方面逐渐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潜在课程与显课程的功能来看,两者相互弥补,相互促进,通过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出体育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这就是潜在课程的正向功能。潜在课程也有负向功能,一般是由于受外部因素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这些因素与教师原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一致时,潜在课程因素与显课程因素相互间会产生矛盾或制约作用,甚至会产生不良的结果。所以,现代体育教学中,对潜在课程因素进行科学设计和正确引导,有效地增大它的正向功能,缩和排除负向功能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体育教学是对课程具体实施的实践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潜在课程的基本要求,根据特定的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特点,通过一定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启发、教育和培养学生,积极地挖掘和增大潜在课程因素的正向功能,提高体育教学效率、质量和水平。这方面的内容包括:提高学生对体育价值观的认识水准、不同课程内容的兴趣程度、认识程度、身心的投入程度、身心的体验程度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互帮互学的行为品质、吃苦耐劳和顽强拼搏的精神、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思想行为意识、以健康的心态对成功与失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自身健康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这些功能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融合一起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某些潜在课程因素与教学目标不一致时,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消极对抗的行为方式,这时要求教师即时进行启发、诱导、教育学生,化解和消除心理上的障碍,稳定思想和情绪,使他们全身心尽快投入到教学之中。从潜在课程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潜在课程的因素与体育教学目标相一致时,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兴趣浓、积极性高、主动参与的意识强、师生关系和谐、身心投入的程度高等。反之则低。因此,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科学的设计、组织和运用好潜在课程因素,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自然和社会双重性教育的目的,才能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综合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目标。

3、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第7篇

高职院校 毕业设计 选题 施工

一、引言

道桥工程技术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毕业设计是其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通过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创新性思维将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进行工程设计。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如何处理设计、施工以及管理过程中的关系和问题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将施工规范中的数据套用到毕业设计中。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道桥工程技术专业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很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毕业设计现状

1.选题与工程实际脱节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多数土木工程学院没有足够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多数课题都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确定或者由指导教师布置,很多时候是为“好做”而选择,缺乏实际的工程背景和工程资料,涉及的工程问题太少,对于选题几乎没有任何论证和设计理念,有些设计题目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在经济上不可行。这样选出的设计题目往往会出现与现实脱节、与工程实际脱节,滞后于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

2.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分析我院建筑工程系近几年来的毕业设计选题,主要以各类民用建筑为主,其中办公楼、教学楼占到80%的比例,桥梁和公路的设计占到50%,地下工程和工业建筑设计等都未涉及,基本上是做纯设计,实际意义上的科研论文没有,选题广度和深度不够。

3.评审体系不完善

有部分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善,出现在评审的各环节中出现找关系、讲情面,自评和互评中出现不规范、不公平的现象。对于一些不合格的设计不能严格要求,对不负责任的教师也没有得当的惩处措施,在推选优秀毕业设计时名利心太重,不能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的学生设计等问题。

三、“3+1”毕业设计课题研究

1.课题简介

“3”个必选课题是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和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1”是从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专项施工方案编制、结构设计与计算课题中任选一题。

2.课题实施内容

(1)施工过程彩影与整理。

紧密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基于工作过程完成道路、桥梁的主要分部、分项、工作、工种等重要或关键施工过程的照片拍摄、选取与整理。

桥梁基础、下部结构、上部结构的钢筋混凝土架子工、模板工、钢筋工、砼工等工种的施工照片。道路路基路面的选料、配制、运输、摊铺、碾压、养生及检验的施工照片。道路、桥隧工程的定位、放线、高程、角度、距离等测量和复核的施工照片。地基承载力、路面回弹弯沉检测、桥梁静动载试验、桩基完整性检测的试验照片。

学生根据各自顶岗工地施工情况对以上内容进行全部或部分照片拍摄,总数不少于18张,且照片上要有学生本人的身影,并按时间顺序将彩色照片打印在A4纸上,每页2张照片,每张照片辅以不少于50字的文字说明。

(2)施工资料抄绘与收集。

正确识读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施工图,明确设计意图和要求,用CAD进行图纸抄绘,完成道路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路面结构图、交叉口平面设计图;桥梁工程总体立面图、横断面图、桥墩台构造图、梁板构造图、伸缩缝构造图;隧道工程平面图、纵断面图、横断面图、洞门构造图、明洞及洞内附属设施构造图等各一份共五张。

收集工地常用的实用资料,如施工日记、检验批报验单、设计变更联系单、施工技术交底记录、施工安全交底记录、混凝土旁站记录、安全台帐等样本,质量或安全事故的处理报告,要求至少抄写三份以上。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总结。

结合顶岗实习的具体情况,说明顶岗实习的主要经历、担任岗位、作业内容和工作感言,并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及形式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及毕业设计过程中的体会、收获与感想。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

(4)施工数据计算与处理。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利用试验检测数据处理的规则和方法,完成路基承载、弯沉检测及混凝土强度试验的数据处理及结果认定,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完成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换算、预应力理论伸长值计算、道路平竖曲线计算,要求至少完成两项。

(5)施工组织设计编制。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项目概况、合同目标要、求设计技术标准和施工要求,通过查阅资料和借鉴经验进行施工组织设计,重点完成以下内容的编写:施工方案,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机械的选择和确定;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网络图的绘制,资源需求量的计算等;施工平面布置图:临时设施、管理机构及永久性设施的布置等。

(6)工程造价预算与决算。

根据顶岗实习工程规模大小,完成全部或部分施工图预算书、工程量清单报价,要求至少完成一项。

(7)施工技术探索与研究。

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实际,通过施工实践、调研、文件检索等方法,分析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8)专项施工方案编制。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土路基宕渣垫层、路基土石方开挖;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重力式混凝土桥台、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预制、预制装配式梁板吊装;隧道开挖和隧道衬砌等任一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要求字数不少于5000字。

(9)结构设计与计算。

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梁桥重力式桥墩台、沥青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任一结构设计计算。结合顶岗实习工程项目,完成一块梁、一根桩钢筋下料单的绘制。

3.课题实施方法

“3+1”毕业设计结合学生顶岗实习的工程实际,以实习工程的施工图纸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成果上交时应附上相关的施工图纸。整个毕业设计按1~3必做,4~9任选一题,每位学生必须完成并上交四项成果。

四、“3+1”毕业设计效果

经过老师讨论与学生座谈,一致认为“3+1”毕业设计课题具有可行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对提高毕业设计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较好的业务平台,对实现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校三赢的局面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五、结语

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很多,除优秀的课题设计外,过程管理也相当重要,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适应性强、上手快的学生。毕业设计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检验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学生提高的最后环节,它为走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提前实践并树立信心,严格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则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需打破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3+1”毕业设计模式是构建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养模式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