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6 16:27:10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化学知识梳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化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知识点1有机物的溶解性
(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3)具有特殊溶解性的:
①乙醇是一种很好的溶剂,既能溶解许多无机物,又能溶解许多有机物,所以常用乙醇
来溶解植物色素或其中的药用成分,也常用乙醇作为反应的溶剂,使参加反应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能溶解,增大接触面积,提高反应速率。例如,在油脂的皂化反应中,加入乙醇既能溶解NaOH,又能溶解油脂,让它们在均相(同一溶剂的溶液)中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限度。
②苯酚: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3g(属可溶),易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当温度高高中化学选修5于65℃时,能与水混溶,冷却后分层,上层为苯酚的水溶液,下层为水的苯酚溶液,振荡后形成乳浊液。苯酚易溶于碱溶液和纯碱溶液,这是因为生成了易溶性的钠盐。
③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更加难溶,同时饱和碳酸钠溶液还能通过反应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吸收挥发出的乙醇,便于闻到乙酸乙酯的香味。
④有的淀粉、蛋白质可溶于水形成胶体。蛋白质在浓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溶解度减小,会析出(即盐析,皂化反应中也有此操作)。但在稀轻金属盐(包括铵盐)溶液中,蛋白质的溶解度反而增大。
⑤线型和部分支链型高聚物可溶于某些有机溶剂,而体型则难溶于有机溶剂。
⑥氢氧化铜悬浊液可溶于多羟基化合物的溶液中,如甘油、葡萄糖溶液等,形成绛蓝色溶液。
高中化学知识点2一、汽车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5—11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①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②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2)不完全燃烧——有CO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
4.汽油的来源:(1)石油的分馏(2)石油的催化裂化
思考: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么的大小来衡量?
②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④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①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
②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
③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④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①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CO有害气体;
②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NOx,如
N2+O2=2NO,2NO+O2=2NO2
其中CO、NOx,都是空气污染物。
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CO、氮氧化合物、SO2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x转化为CO2和N2,
例如:2CO+2NO=2CO2+N2
措施缺陷:
①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SO2向SO3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②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
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①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②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
2.清洁燃料车:
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①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CO、NOx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②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③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H2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
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
①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②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高中化学知识点3一、乙醇
1、结构
结构简式:CH3CH2OH官能团-OH
医疗消毒酒精是75%
2、氧化性
①可燃性
CH3CH2OH+3O22 CO2+3H2O
②催化氧化
2CH3CH2OH+O22CH3CHO+2H2O断1、3键
2CH3CHO+O22CH3COOH
3、与钠反应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用途:燃料、溶剂、原料,75%(体积分数)的酒精是消毒剂
二、乙酸
1、结构
分子式:C2H4O2,结构式:结构简式CH3COOH
2、酸性;CH3COOHCH3COO-+H+酸性:CH3COOH>H2CO3
2CH3COOH+Na2CO32CH3COONa+H2O+CO2
3、脂化反应
醇和酸起作用生成脂和水的反应叫脂化反应
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
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反应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
浓硫酸:催化剂和吸水剂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1)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便于闻乙酸乙脂的气味)
(2)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3)降低乙酸乙脂的溶解度
总结:
三、酯油脂
结构:RCOOR′水果、花卉芳香气味乙酸乙脂脂
油:植物油(液态)
油脂
脂:动物脂肪(固态)
油脂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
甘油
应用:(1)食用(2)制肥皂、甘油、人造奶油、脂肪酸等
高中化学知识点41、亲电取代反应
芳香烃图册主要包含五个方面:卤代:与卤素及铁粉或相应的三卤化铁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发生苯环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卤素的反应活性为:F>Cl>Br>I不同的苯的衍生物发生的活性是:烷基苯>苯>苯环上有吸电子基的衍生物。
烷基苯发生卤代的时候,如果是上述催化剂,可发生苯环上H取代的反应;如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侧链上的H被取代的反应。
应用:鉴别。(溴水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如:鉴别:苯、己烷、苯乙烯。(答案:step1:溴水;step2:溴水、Fe粉)。
硝化:与浓硫酸及浓硝酸(混酸)存在的条件下,在水浴温度为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范围内,可向苯环上引入硝基,生成硝基苯。不同化合物发生硝化的速度同上。
磺化:与浓硫酸发生的反应,可向苯环引入磺酸基。该反应是个可逆的反应。在酸性水溶液中,磺酸基可脱离,故可用于基团的保护。烷基苯的磺化产物随温度变化:高温时主要得到对位的产物,低温时主要得到邻位的产物。
F-C烷基化:条件是无水AlX3等Lewis酸存在的情况下,苯及衍生物可与RX、烯烃、醇发生烷基化反应,向苯环中引入烷基。这是个可逆反应,常生成多元取代物,并且在反应的过程中会发生C正离子的重排,常常得不到需要的产物。该反应当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不能进行。如:由苯合成甲苯、乙苯、异丙苯。
F-C酰基化:条件同上。苯及衍生物可与RCOX、酸酐等发生反应,将RCO-基团引入苯环上。此反应不会重排,但苯环上连接有吸电子基团时也不能发生。如:苯合成正丙苯、苯乙酮。
亲电取代反应活性小结:连接给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大于苯,且连接的给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大;相反,连接吸电子基的苯取代物反应速度小于苯,且连接的吸电子基越多,活性越小。
2、加成反应
与H2:在催化剂Pt、Pd、Ni等存在条件下,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最终生成环己烷。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自由基加成反应,最终生成六六六。
3、氧化反应
苯本身难于氧化。但是和苯环相邻碳上有氢原子的烃的同系物,无论R-的碳链长短,则可在高锰酸钾酸性条件下氧化,一般都生成苯甲酸。而没有α-H的苯衍生物则难以氧化。该反应用于合成羧酸,或者鉴别。现象: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褪去。
4、定位效应
两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一类定位基,包含:所有的给电子基和卤素。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邻位和对位。给电子基使苯环活化,而X2则使苯环钝化。
间位定位基,又称为第二类定位基,包含:除了卤素以外的所有吸电子基。它们使新引入的基团进入到它们的间位。它们都使苯环钝化。
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则: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一致,进入共同定位的位置。如间氯甲苯等。原有两取代基定位作用不一致,有两种情况:两取代基属于同类,则由定位效应强的决定;若两取代基属于不同类时,则由第一类定位基决定。
高中化学知识点5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
①钠浮在水面上;
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
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N/N(A)
2.物质的量n(mol)=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一、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主要内容
(一)基础知识的选择
基础知识是进行框架梳理的基础与前提,是学生用以认知化学问题、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根本与突破点。很多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加深,认为其不重要,但事实上其在整个知识框架的梳理和建构的过程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举例来说,针对历年来出现在高考试卷当中的化学题目,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框架的梳理和打造时,可以将整个框架视作由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判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电子微粒、分子作用以及反应能量构成基石的立体式化学知识结构,而梳理框架的过程就是对基础知识不断丰富与巩固、提升的过程。
(二)新知识的渗透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随着人类社会各类新事物的层出不穷,不同学科的固有知识体系也在不断随之变革、随之更新,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倘若教师引导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书本上的知识抱残守缺,不注意观察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注重知识的更新,那么极有可能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更难以适应新时期化学学科教学目的达成的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今社会人类普遍性面临着诸如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在进行化学知识框架梳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对这些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化学的存在,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印记,如此更有助于学生以化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生社会责任感,从而更为有效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
(三)学生手动能力的培养
化学不同于文史类学科,纵然其中也有大量的基础性知识,也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强行记忆。相反,由于其学科本身大量的结论、现象都是通过实验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框架的梳理时,要尽可能地为其创造手动操作的契机与平台,诸如参加试验等。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促进其在手动过程中展开疑问、分析和探究,进而增生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试教育的结果,促使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更为关注结果、关注既定的理论,却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投放到这些结论生成的过程当中,但对知识进行梳理的过程离不开手动的操作与应用实践,这样更有助于让学生手、脑、心步调一致、共同前行。
二、高中化学课堂知识框架梳理的理想成效
(一)?W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建构能力
在传统教学模式和过程当中,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接受大多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即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不能完全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即被视作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教师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自然也不会去探究和理会――如此导致学生所接收到的化学知识是零散的、与教材步调一致的章节化的;但是开启知识框架梳理以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状况、固有的知识水平,选择适于自己的方式来进行知识体系的建造,其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都将被逐渐建立起来,原本课堂枯燥、压抑的氛围也会渐渐变得活跃。
(二)学生能够在知识框架梳理过程中提高质疑能力
关键词:初中;高中;化学;衔接;梳理;思考
一、知识衔接点梳理
二、一些知识衔接的教学思考
1.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是一个重头戏,初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通常只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具体物质,将其安排在有关主题中进行学习,学习的要求并不高。
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初中“空气、水、碳及其化合物、金属”这些主题时,教师可以在原来机械记忆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导读等方式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不属于初中基础型课程的内容,但其可用于准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并且,高中要求“掌握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对该内容的学习要求为:生成低沸点易挥发的物质(含气体)、弱电解质(如水、弱酸等)、难溶性物质(沉淀)。所以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作为拓展内容,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局限,初中学生没有学习过弱电解质等概念,进行部分拓展即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水,以便学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学习。
3.“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由于较为抽象,理论性强,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都属于学习的难点。初中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仅仅要求“从得氧、失氧角度判断氧化反应、氧化剂、还原反应、还原剂”,高中则要求“根据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如果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只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对于学生在今后的高中化学学习中形成化学的思维方法十分不利,学生要从原来的“得氧、失氧”到高中的“化合价升降、得失电子”,再到紧跟着的“电子转移”,跨度无疑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认知方面也有冲突,学生更多的会感到无所适从。
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较为简单的、也是较为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CuO+H2Cu+H2O”,让学生先从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过渡到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在教学中,初中教师还可让“双线桥法”部分先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忽略得到及失去的电子数),例如,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CuO+H2Cu+H2O”反应时,自然地进行标注:
这样,既有利于初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又为学生做好了相关的知识准备,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物质结构的学习中,现行初中基础型课程对“原子结构”没有做任何学习要求,仅要求学生“理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构成原子”,但同时学生要记忆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现在初中教师在教学中不涉及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电子数等,因此当学生在初中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时,无法从理性角度进行理解型记忆,而只能用“唱山歌”式的方法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高中则要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学习包括电子式的含义及书写、化学键的种类、元素周期律等知识,而此时学生还要从原子核学起,跳跃性颇大,一时很难适应。所以,在初中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包括增加一些典型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学习,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意义地记忆元素化合价,又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有一个良好的铺垫。避免了对学生造成认知的障碍,导致新概念的学习面临着前概念缺失的严峻挑战。
5.在初中学生学习酸碱盐时,现有的对酸碱盐的定义实际上在科学性方面有很大的谬误,如果要学生透彻理解酸碱的通性及盐的化学性质、很好地辨别酸和酸性物质以及碱和碱性物质等,“离子”的教学无论如何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教师如果要强调酸的通性是由“H+”决定而碱的通性是由“OH-”决定的,学生就首先得知道“什么是离子”。因此,适当学习一些简单离子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6.初中教材中虽然也曾出现过强电解质的电离,但现在的二期课改内容已将此完全舍弃,而电离是高中电解质溶液学习的基础,直接影响到高中该部分的学习。若高中的学习没有初中一些简单的“电离”知识作铺垫,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强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离子反应”“盐类水解”时就会感到难度增加太快、坡度太大。因此,初中的教学中可“知道”为学习要求对“盐酸、硫酸、硝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氯化钠”等的电离知识进行初步学习,为高中的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做好准备。
7.对于溶液的pH,初中只要求初步了解pH跟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即:只要求知道pH7时溶液呈碱性。其实,学生在初中的科学课中已对此进行过学习,不过这个“pH”在初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于“pH”到底是什么,初中的学生无从知晓,只是机械地进行学习、记忆,因而在学习中容易对pH形成误解,即学生通常都会忽略pH使用的条件――温度,这个忽略可用“根深蒂固”来形容;学生的另一个问题是认为酸碱性的范围就是pH范围0~14,没有pH大于14或小于0的溶液存在。这些问题的存在应该说与初中的教学不无关系,从初中科学课的学习,到初三化学课的巩固,学生的前位知识已牢牢地扎根在脑海中,几乎成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当高中出现pH的概念后,要重新认识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并且学生在学习pH数学表达式的同时,还需结合C(H+)、C(OH-)的关系,这些无疑对学生的认知是一种艰巨的挑战,学生首先要把原有牢固掌握的前概念剔除,而后才能把现学的内容理解透彻。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教学尴尬,初中教学可在科学课的学习基础上,对“pH”略作深化,即强调一下pH运用的前提:常温;另外,强调一下“pH”其0~14的范围是基于人们的使用方便,而并不代表该范围外的溶液不存在。
摘 要:在对化学学科进行学习的时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而且很多学生都会出现对涉及面很广的化学知识很难记忆和灵活运用的问题。而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应该对一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效率?而学生想要有效提高自己的化学学习效率就应该对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化学知识;框架;构建;内容
学生想要形成系统的化学学科知识,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是很难的,因为对于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化W课堂教学并没足够地重视,学生也很难全面地理解学科的整体知识,并且也不清楚具体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都会大大影响我们对于化学的学习效率,对于学生化学学习的开展也很不利。
一、要善于归类总结
在化学的总复习中,我们必须根据老师的引导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类,另外还要善于联想,知识在我们的联想中可以更好地展开,在展开中对知识进行比较,将知识在比较中进行归纳,在归纳中对知识进行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对个性知识的共性因素要更加重视,不能仅仅注重个性知识,对于同类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知识群体和知识块,认真地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得这些知识能够串联成知识面。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头脑中储存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知识系统,不再是一些单个的孤立的知识点,能够让学生通过触及某个知识点而迅速联系到其他同类的一些知识,从而更加快速地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如,在对有机物燃烧反应进行复习的时候能够联想总结出有机物完全燃烧耗氧量的规律;在对两性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知识进行复习时能够总结出既能与强碱又能与强酸反应的物质等等知识块。这些实践就可以证明,学生通过归纳整理知识块就可以更加容易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也能够灵活方便地进行运用,大大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
二、对新知识的渗透要加以重视
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都在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进行快速的更新和发展,化学知识也在进行日新月异的更新,同学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对这些不断产生的新化学知识要给予更大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化学学习的新需要,使自己不会在化学知识的新旧更替中慢慢落伍。并且,当前有很多问题都是我们人类需要认识了解并且进行解决的,比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其中又有很多问题都和化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知识框架的构建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要更加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我们化学学习的实践能力,并在学习中也能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能起到有效的提高作用,让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更好地促进化学的学习。
三、把握《考试说明》
针对高考的复习,具有权威性的一个文件就是《考试说明》,在高三复习的时候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深入地研读《考试说明》,把握其中对各章节的考查要求,并且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复习。
比如,对卤族元素可以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来理解它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对卤族元素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氯为例进行了解;对几种比较重要的金属卤元素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以氯化氢为例,对卤化氢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解;掌握漂白粉的性质、组成和用途并且了解次氯酸的性质和用途、对Cl2、HCl的实验室制法包括仪器、原料、收集方法等等进行掌握。这些都是在《考试说明》中对于典型非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考点。
在高三复习中,不单单要对《考试说明》中各章节的考查要求进行把握,还应该对各个考点都进行逐个的落实,对于各个知识点都应该学清楚、学透彻、学深入和掌握熟练,对于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也要努力地进行挖掘,还要注意内涵不能偏离重难点。在进行外延时不能超出书本和大纲,从而对各个考点知识都能够牢固地掌握,灵活地运用。比如,在对Cl2、HCl气体实验室制法这项知识点进行复习的时候,以下几个方面就要求我们进行牢固掌握:(1)选取原料以及代用品;(2)针对两种气体制备的反应方程式和原理;(3)分析Cl2实验室制备中的氧化还原反应;(4)如何进行检验、干燥和除杂;(5)尾气处理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相同和不同点;(6)在实验室中制备Cl2和HCl还有哪些方法;(7)对HCl气体制备条件的不同有什么影响;(8)HCl和其他卤化氢实验制备的对比和分析等等。
总之,对于我们高中化学学科的学习来说,高中化学知识的构建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为高中化学知识的框架构建对于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起到了很大的激发作用,并且可以使我们具备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在知识的构建当中更好地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对化学知识的构建可以让我们学会知识的构建方式,也学会了质疑,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形成体系,让我们在质疑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对我们学习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知识的构建也能起到很有利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让我们对化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参考文献:
强化1:在ABC中,若sinA≥sinB,则A≥B.
【例1】 在ABC中,已知cosA=513 ,sinB=35 ,求cosC的值.
解:在ABC中,cosA=513>0,0
sinB=35,sinA>sinB,π2>A>B>0,
cosB=45 (避免得出结论cosB=±45
,从而导致错误结果cosC=1665或5665),cosC=-cos(A+B)=sinAsinB-cosAcosB=1665 .
强化2:若双曲线的离心率e=2,则双曲线是等轴双曲线,并且两条渐近线互相垂直.
【例2】 如果双曲线x2a2 -y2b2 =1的离心率为2,焦点与椭圆x225+y29=1的焦点相同,那么双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渐近线方程为 .
解:双曲线离心率为2,双曲线是等轴双曲线,a=b,
双曲线渐近线方程为y=±x.
c=25-9=4,双曲线焦点坐标为(±4,0).
强化3:已知向量OA,OB不共线,M是线段AB的中点,
则OA+OB=2OM或且OM=12OA +12OB.
【例3】 已知O、A、B是平面上三点,直线AB上有一点C,满足2AC+CB=0,则OC=( ).
A.2OA -OB
B.–OA+2OB
C.23 OA -13 OB
D.-13 OA +23 OB
解:2AC+CB=0 ,点A是BC的中点,
OB+OC=2OA ,即OC=2OA-OB,
选A.
强化4:若直线y=kx+b与曲线x2m +y2n =1交于两点A(x1,y1), B(x2,y2),则k=-nm ?x1+x2y1+y2.
【例4】 以椭圆x216 +y24 =1内的点M(1,1)为中点的弦所在的直线方程是( ).
A.4x-y-3=0 B.x-4y+3=0
C.4x+y-5=0 D.x+4y-5=0
解:依公式得直线斜率k=-416 =-14 ,
直线方程为y-1=-14(x-1),即x+4y-5=0,
选D.
强化5:如图,平面α、β交于直线l,若PAα,A∈α, PBβ,B∈β,平面APB交l于点O.则BOA就是二面角α-l-β的平面角,并且∠BOA与∠BPA互补.
【例5】 已知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以下四个论断: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上四个论断中的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 .
解析:以②③④为条件,据题意可将直线m、n平移至空间一点P处,设经过直线m、n的平面与α、β的交线交于一点C,则∠DCE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而α、β互相垂直,故∠DCE=90°,故∠DPE为直角,即两直线m与n垂直.即αβ,nβ,mα
mn.
或由mn,nβ,mααβ.
一、以多种教学模式并存带动数学教学网络化数学思想形成
1.以“合作教学”为根本,促使学生知识运用多角度全面化发展
“合作教学”倡导师生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最终对课堂教学氛围形成良性发展循环,有助于学生思维方式和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碰撞更新。“合作教学”模式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教师提供充分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使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网络化发展格局,教师教学思想形成学科内外“边缘交叉”发展,注重各种变式突出实效。这对于高中数学课堂网络化教学思想的有效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突出课堂知识点教学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及教师思维转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问题发现及自主解决能力
“探究式”教学注重学生问题思考以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运用过程进行自主探究,将其思维方式进行有效拓展。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集思广益,学生思维充分表达才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效果。在此之中,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是促使学生知识点相互连接的关键,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保持高度的“兴奋性”。“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以自主探究发现为动力,将学生自主学习与运用能力进行不断提高,从而使学生问题的思考方式发生质的转变。
3.深入“体验式”教学研究,激发学生思维多角度发展
“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参与过程能够给予充分支持,以学生体验过程为根本,对学生问题思考角度以及思考深度进行全面提升。依托学生参与感受过程对学生内心思想进行深入挖掘,并产生良好的效果,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角度全方位的发展。这会对数学教学网络化数学思想形成产生积极的带动作用,同时也是当代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实现不断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优化高中数学教学体系构建过程,提高知识点相互融合过程
1.合理构建课堂管理机制,促使高中数学教学网络化思想形成
课程管理机制的有效构建,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网络化形象形成的关键,促使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形成有效联系。课堂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从而使课堂教学针对性不断加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堂监督机制进行有效实施,对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反馈。
2.科学研究数学课堂设置,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合理性”
课堂科学设置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数学知识网络化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知识点的相互运用能力的不断培养,进而使课堂教学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从而带动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因此,数学课堂科学设置是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转换的重要手段,激发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潜在意
识,形成传统高中数学教学思想的有效转变,促使课堂教学发展具备较强的“合理性”。
3.注重“边缘化”课堂拓展,使学生知识点相互连接能力提高
高中自然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与数学、物理、化学等相互渗透,具有多学科、多信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渗透数理化知识,首先应充分遵循学科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教法中涉及数理化知识;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数理化知识的渗透方法,使自然地理知识与数理化知识两者处在一个相融的统一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科教学中的数理化知识渗透收到实效,下面谈谈如何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适时适度的利用数理化生知识教学。
一、在情境中渗透数理化知识
创设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使学生一进教室就沉浸在学科相互渗透的的气氛中,可以将学生思想和情绪立即转移到课堂教学浓郁的氛围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如:在讲解海水运动的时候,可以运用德军潜艇与密度流的故事,以及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物理密度知识来进行课堂导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潜艇经常从地中海出入直布罗陀海峡,在大西洋袭击盟军。盟军吃了几次亏,便派战舰守住海峡,用声纳监听,计划一听到潜艇的马达声便用深水炸弹将其炸毁。监听多日,毫无声响,德本文由收集整理军潜艇竟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出海峡,出现在大西洋中。原来,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军利用这一点,过直布罗陀海峡时,关闭所有的机器,借助海流而行,盟军守株待兔却让“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这股海流属于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课本要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导入以后吸引了学生的,同时运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流的形成。
二、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学外力作用的时候讲解完成以后,然后把同学分成3组,每组写出宜宾当地主要的外力作用,并且与哪些数理化知识有关系,看那组写得最多、最全面、最快,下面是一组学生写的宜宾的一些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向家坝水电站处的峡谷是流水的侵蚀,金沙江畔的河漫滩是流水的沉积作用(物理的动能和势能知识),兴文石林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化学知识(化学知识),翠屏山千佛寺菩萨脸面破坏(物理和化学风化)……,通过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逐渐在地里学习中渗透了数理化知识,通过了解这些数理化知识能更好地理解自然地理知识,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在案例中渗透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培养学生独立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的判断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通过精选过的地理知识实例,培养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概念,进行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质就是贯彻“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明辨是非,掌握地里知识。如在教学气象灾害台风时,便可以采用实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得出结论。2011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于8月9日7时位于北纬43.8°、东经125.6°,最大风速13m/s中心气压995hpa,登陆朝鲜西北部沿海,预计受“梅花”外围云系影响,未来24小时,东北地区中东部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通过这个案例,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
你们通过看电影、电视,或者亲眼见到的台风,你们谈论一下台风是怎样形成的?危害有哪些?台风的结构是哪些?形成的时间?在哪些地区形成?通过你所学习的知识分析上面的问题。同学积极讨论,然后积极发言,最好教师总结这个案例本文由收集整理,得出结论。在这样一个案例中渗透了物理知识,气压、温度等知识、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数理化知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四、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中渗透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及时地、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数理化知识渗透教育。如在讲解地球运动的关系的时候,赤道平面、黄道平面在哪里,以及它们怎样形成黄赤交角的、直射点的移动、回归运动的运动轨迹等这些比较抽象的立体几何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把问题简单化。在讲解常见天气系统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锋、暧锋、准静止锋气团的密度、湿度、温度以及气团运动,通过展示过程中涉及物理的知识,学生很快就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过时、境后的天气,以及降雨的位置,锋面经过气温、气压的变化。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渗透了数理化知识,由此既完成了地理教学目标,又和数理化知识有机整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