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范文

时间:2023-06-16 16:27:03

序论:在您撰写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第1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财务审计;绩效审计

一、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对科科研项目的关注越来越注重,已经成为科研项目提出的主力军。伴随着科研项目的提出,科研经费成为高校科研项目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高校科研经费数额庞大,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使用科研经费不仅值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相应的项目所在院校也应该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不仅仅从科研经费的预算,使用,支配,报销上,更应该注重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科研项目的提出不单是学术的大讨论,更应该注重科研项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的实用性。所以本文作者认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应该秉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存在的问题

(1)科研项目申报动机缺少学术性

目前,不少高校把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作为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将科研项目与教师竞聘重要岗位、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很多高校的教师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等是为了评职称或评奖。一项目在手,高枕无忧。在最初阶段,课题申报人员通常会非常仔细,谨慎,至课题申报审核通过及申请到科研经费之后便松懈了课题的研究。更有课题申报者在申报时添加了很多没有参加课题的人员名额,严重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搭顺风车的行为亵渎了课题研究的原始初衷。至于科研经费的管理重视程度更是另当别论了。

(2)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

高校普遍存在重立项、轻管理的现象,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预算编制与结题决算不相配。科研项目申报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凭经验制定预算表,或估算或按科研项目的开展时间而定,很少做科学,合理的研究。尤其在科研经费使用这块,预算往往与实际使用口径大相径庭。财务预算不能完全,真实,合理地反应实际的使用。另外,学校财务部门对科研项目的运作过程不熟悉,获取的信息不对称,难以监督科研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也难以通过常规方式对科研经费进行统计分析。实际上科研项目预算形同虚设,缺乏应有的制约力。

(3)科研人员设置缺乏合理性

科研项目中,科研经费数额巨大,对其预算,使用,核算,报销等环节并非小事,科研人员不能忽视。另一方面,高校学术氛围浓郁,但是很多时候会忽略项目研究的实用性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在科研人员设置时是否考虑设置相应课题的预算人员,不仅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和核算上做科学的规划,更可以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时做相应的经济效益预算。对该项科研对国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所相应的预测。

(4)科研经费缺乏绩效审计机制

审计署2006年公布的第1号审计公告中科研经费审计仍然是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对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益情况则根本没有涉及。然而,任何一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如果只是致力于学术研究则这项科研项目只能算做学术探讨。知识应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当科研项目应用到实务中,创造出有利于提高整个国家和国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科技成果时,这项科研项目才有实质性作用。也就是说科技资金投资的社会效益性是其本质属性。因此科研资金审计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审计的简单层次上,开展科研资金的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必然选择。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手抓。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对策

(1)加强科研项目申报的学术精神

科研项目人员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谨慎态度。一旦成为科研项目的成员,就应该秉承团队合作精神,对项目负责,也对自己的负责。在对学术的讨论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在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时要落到实处。科研经费是否与预算支出匹配,是否恰到好处地用到了科研的关键之处。有无纰漏,挤兑,虚报等现象。对科研经费是否诚实对待,也是科研人员对待科研态度的一方面。所以国家,省市级,教育部,学校都应该加强对科研项目的严谨态度。秉着对学术的谨慎之风对待科研。

(2)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

科研经费使用时不免会缺少对科研经费完全成本的预算,核算和使用的研究。所以笔者认为科研经费的有效管理可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审批程序。预算编制的原则、方法及编制审批的程序是否符合上级主管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体现了“统一规划、分门管理、独立核算”的原则。其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人员配置。学校财务部在与科研处人员做充分地沟通后,可以全程参与科研经费的核算,报销过程。最后,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审计过程中应该做跟踪管理,跟踪审计,从开题——调研——撰写——结题,学校科研处,审计处,项目负责人应该充分参与其中,互相合作,信息充分对称。将科研经费落到实处,保障科研项目有效地完成。

(3)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的绩效审计制度

科研项目的最用目的是给社会,经济带来相关效益。所以,对科研经费的效益审计往往是最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如何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笔者认为应该从一下几点出发。(1)科研项目期初即考虑该课题能带来的相关影响。科研项目人员在课题申报之前应该对该课题在完成时能带来的相关效益做预测和权衡。好比在做一份创业计划书时先编制一份可行性计划书。(2)应该建立和完善科研项目绩效审计制度。任何一项活动,有章可循便能事半功倍,如鱼得水。绩效考评不仅要对科研项目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而且还要对其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资源配置进行考评,将项目预算与绩效紧密挂钩,以提高项目预算编制水平和执行效率。当然绩效审计制度应当具有可操作性。(3)充实绩效审计人员的专业背景。科研项目审计并不只是涉及经济范畴,其内容包罗万象。为了能更好的进行科研项目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必要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协助绩效审计。

参考文献:

[1]柴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研究[J].审计月刊,2006,2.

[2]李建勇.解析困扰科研经费审计的几大因素[J].审计月刊,2006,12.

[3]胡明友.开展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审计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1,10.

[4]胥胜利,吴盂珠,谢小红.科研经费审计应把握的重点和审计方法的改进[J].审计月刊,2006,10.

[5]范忠茂.江西省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若干问题与制度创新[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

[6]周静林.基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非常态的对策探讨[J].财会研究,2011,10.

作者简介:

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科研经费管理; 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04-02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不仅重视人才培养,而且重视科学研究,并逐步转化成集教学和科研为一身,负有更多社会责任的科技创新园地。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科研能力已成为评价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科研活动的活跃,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及筹集与取得的经费都大幅度地增长,一定程度上科研经费已经逐渐成为学校资金收入的重要来源。高校科研经费作为学校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效益如何日渐成为高校自身和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衡量科研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然而,目前科研经费在财务管理、项目管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成本核算不规范、结题不结账、绩效评价指标缺乏、重立项轻管理、预算编制不科学和资产管理混乱及流失严重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规范高校的经济活动,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在对科研经费管理进行监督和服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首先对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的内容、管理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情况有大致的了解。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监督体系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务管理方面,如未纳入学校财务核算、经费报销使用不真实、成本核算不规范等;二是项目管理方面,如重立项轻预算、合同管理不严格、结题不结账等;三是预算管理方面,如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约束力不强等;四是资产管理方面,如固定资产管理混乱、无形资产流失严重等。

针对上述问题,原因大致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分析:管理制度不健全、成本核算体系不规范、预算机制不完善、监管不到位、职能部门合作不紧密。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面临的难点

随着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和筹措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监管等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显现出高校内部审计对科研经费监督的有限性,本文分别从审计客体、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依据、审计时间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实务中面临的难点。

(一)审计客体责任不清晰

科研经费在管理中会直接涉及到科研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及项目负责人等客体,从一定程度上看,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也是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践中,这些客体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晰,权责相对混乱。

(二)审计目标不明确

比如在对经费使用过程的审计中,实质上只是侧重于真实性的监督检查,忽视了对其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再如在对与科研项目有关合同的审计中,实质上仅停留在对合同本身形式的审核上,忽略了对其实质性的检查。

(三)审计范围不全面

据笔者了解,在高校中一般只是对纵向科研经费进行重点审计,对横向科研经费和学校自筹经费的审计项目还不能完全展开。目前科研腐败中多为通过签订合同资助科研的形式,收取回扣、转移国家资金,审计范围狭窄使得大量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造成经费使用效率低下,甚至国有资金流失。

(四)审计依据不充分

虽然国家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制定了众多的管理办法和暂行规定,但在审计实践中审计依据仍然不够健全,实际操作性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性时更是如此。比如:效益性评价可以分别从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来做,但是对技术效益的评价基本已经超出了审计人员的知识范畴,同时对社会效益的评价又以定性类描述居多,这些都给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五)审计时间不合理

大多数高校习惯项目结题后再进行审计,即使为满足课题必须的结题要求进行的内部审计也是一种事后监督,然而,在项目的前期需要对经费预算等进行事前审计,在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对经费使用等情况进行事中审计。综合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项目的重要性、风险性等安排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审计,体现内部审计的连续性和服务性。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审计工作机制的构建

高等学校在构建科研经费管理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中,应结合科学发展观、审计免疫系统论、增值型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理论等新理念,并在了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中的难点和实践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审计工作中需把握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从内部审计体系架构的角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本文从内控制度审计、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审计、科研经费效益审计四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促使经费依法管理

审计部门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并结合学校实际,针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制度,建立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用制度建设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规范科研经费使用。同时,明确学校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等在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的职责与权限,使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发展提供可靠、有效的保障,做到用制度管使用、管事和管人,不断促使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做好科研经费使用合规性审计,规范经费使用行为

当前环境下,反映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情况的信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失真的现象,审计中应将真实性、合规性和合法性都列为审计的主要目标,防止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主要应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是关注科研经费是否纳入学校财务统一管理,各项支出是否按照经费预算或者合同要求执行,支出数额和比例是否合理。

二是关注虚报冒领、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行为。重点看劳务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是否存在编造假名单套取经费或是偷逃个人所得税等的情况,重点看有无虚假发票、家庭消费发票、与科研无关发票报销等。

三是关注挤占挪用。是否有将科研经费用于与科研活动无关的活动。

四是关注经费转拨情况。是否存在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经费转入与项目负责人有经济利益关系的关联单位,或转入非协作单位、个人的银行账户,导致国有资金损失。

五是关注结题后余额管理。是否存在结题不结账,或结题后是否仍挂账报销、变相截留等。

(三)加大资产管理审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固定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对利用科研经费购置取得的资产应审查它是否严格执行预算,是否按照申报、审批、购置和验收等制度进行采购,是否统一纳入学校管理、账实相符,是否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用于科学研究,是否存在重复购置、效率低下、闲置不用的浪费行为,结题后学校是否及时收回设备、统一管理调配等。

无形资产范围内,内审部门应重点关注科研工作成果类的管理,审查科研成果是否严格按照有关政策或办法明确无形资产的归属、入账等。总之,高校通过国有资产管理审计,可以促使相关行政部门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四)开展科研经费效益审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科研成本和科研成果回报两大类,即投入科研经费、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管理效率、产出科研成果等;主要审查科研成本结构(如管理费、人员费、业务费、设备费、材料费等所占比例)是否合规,科研资源配置(如课题购置的科研设备有无重复购置、闲置不用)是否合理,科研成果产出(如科研推广情况、转化转让情况、科研级别及数量和获奖情况)是否高效。

另外,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技术和社会效益三方面,建立一套能够客观反映效益情况的评价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体系,是工作中最大的难点,其中涉及到非财务指标的可以根据科研计划、财务决算报表、统计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 朱杉.浅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13(7).

[2] 赵楠.试论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及全面管理[J].审计与理财,2013(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2日

科研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它在高校乃至国家创新事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财力支持,资金的投入、管理及使用情况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的监管是科研经费正确使用的保障,其中审计担当着独特的角色。

一、高校科研经费审计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国家反腐败工作正在走向深入,可以预期,不久的将来违纪违规问题出现的频率及其危害程度都会进一步降低,合规性审查的价值随之变小,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将不可持续,但早期财务收支审计暴露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案件多发本身就说明以往的内部控制并不奏效,对经济业务真实性的形式审查虽容易取得成效,但实质性审查却难以实施,科研业务相关性不好判断、效益情况尚未触及等等,下一步科研经费怎么审、审什么、审计胜任能力问题该如何解决等都将摆上桌面。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思路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4年将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方面,实际上是反映了审计环境的客观要求。今天的高校已经进入了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有两大难题浮出水面:一是如何提高管理水平。改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二是如何增加办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学校规模扩大后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依赖教育资源的支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审计部门应该适应高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加快推进审计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启动对科研经费的内部控制审计和绩效审计。

(一)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COSO报告中的监控本就是为组织内部风险管理设计的自检功能,是为了解决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但监控活动的执行者都是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人员,他们虽然熟悉自己的岗位,却对内部控制知之较少,加之每天面对重复的劳动,容易熟视无睹。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的独立性相对更高,它能跳出科研业务展开监督,从发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到促进问题整改都比较超脱,对科研经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能够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作为监控活动的必要补充。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审计属于专项审计,应坚持风险导向,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重点和范围,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查找内部控制存在的漏洞及薄弱环节。

1、内部环境。重点关注学校科研组织架构是否符合控制需要;部门、院(系)、课题组的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各项科研业务流程是否清晰;相关人员精神面貌是否积极向上,业务素质是否具备内部控制胜任能力;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是否建立;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文化氛围是否形成,等等。

2、风险评估。重点关注可行性论证、经费预决算、设备和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划转、合同签订等重大业务事项的主要风险点是否清楚;是否建立了科研经费管理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风险评价,动态调险目录,并根据风险承受度,合理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有无风险预警机制,执行效果如何等。

3、控制活动。重点关注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经费支出报销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设备物资采购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资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科研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和分析考核等控制措施的建立及执行情况等。

4、信息与沟通。重点关注科研信息系统的建立及运行情况、信息收集与传递情况、科研信息公开情况等。

5、内部监督。重点关注是否对内部控制的建立与符合情况定期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否有效;监管机构的运行是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被检查对象是否根据检查结果对发现的不足和缺陷及时进行改进等。

(二)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对本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的审查与评价。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对象是科研管理活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学校及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负责科研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等;二是院(系)层面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院(系)管理人员,负责执行学校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本单位科研目标设定、计划、决策、指挥、协调,监督本单位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等;三是课题组层面的科研管理活动,实施主体是科研工作人员,负责执行学校及院(系)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制定本项目的研究目标、设备物资采购计划,协调课题组内外相关方面的关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承担直接责任。科研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是指科研经费使用是否节约,有无花钱大手大脚、损失浪费等情况。科研管理活动的效率性,是指科研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通过分析比较两者之间关系来判断效率的高低。科研管理活动的效果性是指科研目标的实现程度。

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同样属于专项审计,应首先审查和评价有关科研管理活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目的是判断被审材料的可信赖程度;其次是审查和评价有关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及其有效性,以便确定下一步审计的重点;最后是对具体业务活动的审查。审计可以分学校、院(系)和课题组依次推进。学校层面重点关注科研目标设定是否符合国家科研政策;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是否高效;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系统是否有效,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院(系)层面重点关注学校规章制度在该单位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监管职责的履行情况、院(系)科研目标是否与学校的科研目标相统一、是否重视并定期研究科研工作等等。课题组层面重点关注学校及院(系)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与科研业务的相关情况,经费预决算的编制情况,设备物资采购计划的编制情况,设备购置及利用情况,科研耗材的管理使用情况等。

三、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建议

(一)完善科研人员激励约束机制。完成高校科研任务的关键在科研工作人员。激励机制可以综合运用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解决以往激励不足、科研人员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的矛盾,进而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目的。约束机制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学校可以逐步推进,首先完善岗位责任制,分清责任主体,明确职责权限,尤其加大院(系)和课题组的监管责任,让内行和知情人发挥更大地作用,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其次是建立科研人员诚信档案,对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将守信情况与科研项目申报、职称任期考核挂起钩来;再次是以贯彻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为契机,梳理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科研相关内部控制制度。

(二)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和审计专家库。评价指标是绩效审计的关键,是判断效益高低的准绳,建立绩效评价指标库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基础性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以遵循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科研成果、科研奖项、人才培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因素,分层分类建设入库。层次可以围绕课题目标、院(系)目标和学校目标来设计,类型可以围绕科研项目类型来设计,项目分类要尽可能细一些,避免“一刀切”带来的困境。由于科研项目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在仅靠内部审计人员难以承担的情况下,利用外部专家服务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专家库建设能为审计部门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支持。

(三)实行科研项目全成本核算。受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限制,高校未对科研项目进行成本核算,由此带来三个方面弊端:一是费开支随意性大,没有成本的刚性约束,课题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不强,损失浪费现象普遍;二是难以对科研项目经费的效益情况做出评价;三是科研成本与教学成本混淆不清,科研挤占教学资源现象比较严重。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会计制度已经预留了空间,如果高校借此推动科研项目的全成本核算,将会对科研经费审计乃至科研管理工作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2013.

[2]马尚敏,李卫中.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审计重点研究――基于COSO内部控制框架[J].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2013.

第4篇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原则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还没有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但是它具有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3E”特征,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平衡计分卡(BalancedScorecard)作为一种战略管理工具,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obertKaplan和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咨询师DavidNorton于1992年共同提出。它打破了传统绩效评估中只重视财务指标的做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发展四个不同的方面对组织绩效进行全面评估。AHP方法,又称之为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记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的、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要全面考虑到高校科研管理与经费开支的特性,又要有重点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指标,纳入到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中。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既要选择那些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指标,也要选择那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如果没有理论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相关理论的支持;如果没有可操作性指标,该指标体系就缺少使用价值。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原则。在设计评价指标时,虽然定量性质的指标可以更加直观的反映绩效水平,但是在他不能全面反映整个高校绩效审计的全过程,还要结合着定性性质的指标来更加全面的考核评价。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平衡计分卡的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可以把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维度:内部控制、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和经费使用(如表1)。

(一)内部控制维度

内部控制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有关科研项目管理及经费使用方面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情况,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因此可以从健全性和有效性两个方面考虑。1.健全性。主要是指高校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科研经费的使用,能够按照国家或上级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出台的规章制度,并结合本单实际,制定的一系列用于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研究、成果认定、结题及经费使用的管理规定,并有独立设置的科研项目监督管理部门行使职责。2.有效性。主要是指科研项目负责人、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高校财务部门执行相关内部控制的情况。(1)科研项目负责人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项目负责人能否按照内部控制相关规定,在项目立项阶段经过充分的论证、按需编制科研经费预算,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按照任务约定书或合同约定执行研究任务,在项目结题阶段实事求是的上报研究成果和相关科研经费使用情况。(2)高校科研项目主管部门执行内控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能否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管理,如在科研项目立项阶段能够组织专家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帮助项目负责人编制经费预算,在实施阶段能够督促项目负责人保证研究进度、协调处理项目负责人遇到的困难,在结题阶段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复合经费开支情况。(3)高校财务部门执行财务监督情况,主要用来衡量高校财务部门能否严格相关内控规定,着重对科研经费编制与调整、经费使用的真实性与合规性等进行财务监督。

(二)科研实力维度

科研实力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科研立项总数量和资助资金总额,由于本维度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还要着重考虑获得科研项目的层次。1.科研立项,主要是用来衡量高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校厅级和横向合作等各个层次的科研项目成功立项数量。2.资金比率,主要是用来衡量各个层级科研经费在总体科研经费中所占比率。(1)国家级课题经费比率=国家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2)省部级课题经费比率=省部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3)校厅级课题经费比率=校厅级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4)横向合作课题经费比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总额/科研经费总额*100%。

(三)科研水平维度

科研水平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效率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定时期内,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的科研项目,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及人员建设情况,由于本维度也和科研实力维度一样具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指标特性,因此在衡量时也要考虑相关指标的层次。1.科研成果,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发表的科研论文、学术专著,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发明专利等级别和数量。2.人员建设,主要用来衡量科研人员依托已立项课题举办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组建的科研团队以及参加科研的博士生与硕士生的数量。

(四)经费使用维度

经费使用维度按照指标类型分类应当属于定量指标,按照绩效审计“3E”标准属于经济性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经费开支情况。因此可以从预算阶段和开支阶段两个方面考虑。1.预算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是否准确、是否能够得到执行,课题经费是否按照编制预算如实到账。(1)预算编制准确率=(预算金额-预算调整金额)/预算金额*100%。(2)课题经费实现率=课题经费实际到账金额/预算金额*100%。(3)预算执行准确率=严格按照预算执行的总金额/预算金额*100%。2.开支阶段,主要是衡量科研经费开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1)固定资产开支率=用于购买固定资产的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800元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2)经费开支合规率=合规开支经费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合规开支经费是指经审计核实,符合科研经费开支管理规定的支出。(3)课题经费结余率=课题经费结余金额/实际到账金额*100%。(4)五项费用使用率=五项费用开支总金额/实际经费开支金额*100%。其中,五项费用是指劳务费、差率费、会议费、专家咨询费和燃料动力费。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之后,下一步很重的工作就是确定各维度和各层级指标权重。为了确保各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准确性,借鉴AHP分析和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工作实践和相关专家的建议来设定设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2)。

(一)权重赋值原则

一级评级指标总值为100%,各维度对应的二级评价指标权重总值之和为100%,各二级评价指标对应的三级指标权重总值为100%。例如:一级指标各权重值A+B+C+D=100%;二级指标各权重值A1+A2=100%;三级指标各权重值A11+A12=100%。

(二)对三级评价指标评分

该指标的评分将借鉴李克特量表(LikertScale)方式,采用5分值,由相关专家结合审计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打分评价。其中:评分I=5分,表示该项指标完全符合绩效目标设定;评分5>I≥4分,表示该指标高水平地完成了绩效目标;4>I≥3分表示该指标取得了较好的绩效,但还有改进的余地;3>I≥2分表示该指标完成情况一般,在绩效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I≥1分表示该指标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上达到绩效目标;1>I≥0分以下表示该指标存在很多问题,与绩效目标存在很大差距,甚至没有开展任何工作。每项评分还应结合三级评价指标中每个具体指标的权重,折算成标准分。例如:标准分=A11*IA11。

(三)全面绩效评价得分

按照下列公式依次计算,可以得出全面绩效评价得分: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该指标评价得分*该指标权重;二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三级指标单项标准分;一级指标得分=Σ该指标对应二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全面绩效评价得分=Σ一级指标得分*该指标权重。

四、结语

本文通过总结以往开展高校科研经费审计实践,在深入分析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经费使用的特点基础上,借鉴平衡记分卡、AHP层次分析发、李克特量表基本原理,并结合绩效审计的“3E”特性,构建了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鉴于影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质量的四个评价维度及各具体评价指标,会随着高校自治和国家治理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动,并且该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在实践中实际应用。因此,笔者将密切关注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屹宇.国家助学贷款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3E特征及平衡计分卡理论[J].高等经济教育研究,2015(03).

[2]陈献东.住房公积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苏审计,2014(10).

[3]张梦.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08).

[4]马宏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跟踪审计[J].会计月刊,2012(29).

第6篇

一、制约科研经费有效管理因素

(一)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的全面缺失 部分课题申请人可能种种原因不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没有制定一个科学的预算,后期的修改也没有到位。同时,在审计过程中流于形式,使得科研经费内控制度的全面缺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较差管理较乱。课题结题后,出现了并不及时进行财务处理,而是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的现象。结题不结账的项目占用了资金,造成了资金沉淀,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缺乏考评制度,科研活动的社会服务意识缺失。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各高校的党政主要领导,特别是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必须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投入足够时间和精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经费管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必须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负责。

(二)科研成果成果转化率低,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不理想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为20%,而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不足5%,各种高校和科研机构针对成果采取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包括对成果的各种奖励。但是目前成果往往停留在结题报告或者论文这种形式上,这种激励评价机制的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背离。必须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三)科研评价指标量化困难,不具备可操作性 很多高校衡量科研用了这样一个公式,公式为:有效资金率=已完成课题的实际使用资金量/科研经费的实际支出数。界定实际使用资金量存在问题,参与人提出的费用申请确认难度大,存在大量结题不结账的课题和结账不结题的课题,效益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两个部分,成本效益率只涵盖了前者,后者是科技活动积极外部性的作用,量化衡量很困难,但至少可以证明:科技成果的实际效益要大大超过直接效益,这是“站在巨人肩膀”的力量。

二、效益审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程序

由审计部门制定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审签分类表,对不同项目进行分类管理。具体分类见表1:

对不同审计项目进行分类后,由项目负责人提交,具体流程如图1:

三、科研项目效益审计方法

科研项目效益审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审查科研项目是否按规定的结题完成,科研项目开始运行后能否正常运营,是否达到了能达到预期的目标。(2)将资金预算与科研项目实际成本进行对比,分析科研项目成本和费用的高低,是否有因决策失误、规划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善等造成的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综合评价科研项目是否经济、节约、有效。(3)通过对科研项目项目回报率的指标分析,评价科研项目投资的获利能力或者价值。(4)对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做出评价。

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以及审计部门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项目负责人负责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项目负责人应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及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科研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四、科研项目绩效审计标准

科研项目绩效审计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项:(1)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如国家颁布的建筑法、招投标法、会计法、审计法等。(2)国家、行业、地区性的有关标准。(3)专业机构研究或制定的专业标准,如定额、标准消耗等,行业或地区平均水平、先进水平。(4)具体科研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概算书、合同、协议。(5)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标准。如就业率的提高、产值的增长、资源利用的提高、收入的增长、自然环境相关指数的变化、自然灾害损失的变化等。(6)上级部门制定的目标、计划等。(7)被审计单位如学校的二级学院制定的一些控制制度、管理指标等。(8)审计机关制定的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谭红梅、张经鹏:《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初探》,《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年第1期。

第7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管理

一、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近年来,时有院士、大学教授科研经费腐败事件发生,科研经费使用管理问题不但成为国家监管重点,而且成为社会热点。

为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管理,促进教育科技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在2012年连续发文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重要意见。主要文件有《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在这三个文件中,就高校科研行为的总体要求、具体规范以及建立健全高校科研行为管理机制等方面,作了详尽的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对科研经费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即学校是科研经费管理的责任主体,校长对学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承担领导责任、院系对本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承担监管责任、项目负责人是科研经费使用的直接责任人,对经费使用承担法律责任。

而在此之前,科研经费一直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所属院系部门不干涉其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而代表学校对科研经费进行监管的行政部门,又难以对全校庞大的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管,使得实际运行中对科研经费的监管流于形式,导致了种种问题的发生。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现状

以上述三个文件出台为节点,在之前的科研经费审计中,主要是根据科研经费拨款单位的要求,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对科研经费进行审计,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参与并不多,一方面是由于内部审计机构主要为本校的管理服务,在独立性方面与社会审计组织相比稍差,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力量也稍差,一般仅有几个人,已经承担了大量的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等任务,对于广泛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力不从心。

新文件的出台,不但明确了高校科研经费的三级管理体制,而且明确要求“学校要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全部科研项目实施抽查审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在此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就要想办法扬长避短,既要发挥自己对学校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的优势,又要避免人力资源不足的劣势,在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发挥内审优势,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工作

相对于社会审计组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一大优势在于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执行情况比较熟悉,更容易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向。因此,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内审应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从管理入手,贯穿科研立项、预算编制及调整、合同管理、经费使用及审批、资产管理、绩效及责任追究等科研管理的全过程,梳理本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促进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以求发挥审计的预警作用,从源头上降低和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来说,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管理入手,保证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合规性、真实性和相关性

在合规性方面,国家及相关部门、经费拨出单位以及学校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是我们进行审计的依据。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逐级梳理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检查在本校的执行落实情况,从而对本校科研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健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

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相关性问题的控制,除了学校在财经管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严格审核科研业务的相关资料和凭据之外,还需要院系单位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对于重复立项问题、科研业务的真实性、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性等问题,学校一级行政单位往往由于不了解具体业务而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管。审计过程中要注意检查院系一级监管责任的落实情况,包括是否建立了相关的内控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如何等。

2.不但要发现问题,还要追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

管理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不能仅限于发现有多少经费使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或者是发现多少不合法的票据,而更要进一步找出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出管理中存在的漏洞,从而改进管理、防范风险。

举个例子来说,关于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工作,我们不但要审核预算编制的结果以及预算的执行情况,还要对预算编制的流程进行检查。有相当数量的科研人员并不熟悉财务管理,更不了解预算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往往为了应付差事,随意编制预算。可想而知,这样的预算必然存在缺项、漏项、以及经费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在执行过程中也必然会出现各种问题,给学校带来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作为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我们就不应该仅仅指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应该从预算编制的控制流程入手,揭示其风险,建议学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指导,健全学校的预算编制控制流程,从源头上消除大量的因为预算编制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3.以多种方式灵活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不应仅限于针对某个科研项目进行结项审计,而应该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既可以开展全校范围的科研经费管理内控审计,又可以针对某些重点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还可以将科研经费审计融入二级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对于某一阶段反映比较突出的具体问题,可以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对于风险较小、资金量不大的审计项目则可以以审签方式进行。以多种方式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工作,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效益,又可以将对日常科研管理工作的影响降至最低。

4.提高被审计科研人员的参与度,避免消极抵抗情绪

根据IIA的定义,内部审计的最终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目标绝不仅仅是查找问题。大多数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使用中违规并不是有意为之,更多的是出于对规章制度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与科研人员探讨经费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避免由于简单粗暴地批评指责而影响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5.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存在人员较少、力量不足的情况,因此在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时应注意充分利用已有的外部审计结果,必要时还可以借助专家或者社会审计组织的力量,提高审计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审计处)

参考文献:

[1] 王亚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与解决措施.中国内部审计,2014.3:81―82

[2] 裴华,何学,黄显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财会通讯(综合),2014.3(上):76―77

[3] 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会计之友,2014.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