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8:18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物理实验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第1篇

一、控制变量法

在多个因素同时存在的物理实验中,先考察其中一个因素对研究问题的影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实验方法叫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在对多个因素同时起作用的实验探究过程中,我们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例如,在著名的“欧姆定律”实验中。欧姆虽然事先知道:电压和电阻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电流的变化。但如果电路中的电流发生了变化,到底是由电压变化引起的还是由电阻变化引起的呢?欧姆认为:如果能控制电压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阻的变化引起的;如果能控制电阻不变,那么电流的变化就是由电压的变化引起的。他的实验思路是控制变量法应用于实验探究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因为欧姆选择了正确的实验方法,再加上他十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在电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电阻的单位也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又如,探究“降落伞在空中滞留的时间”“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等实验都应用了控制变量法。

二、 等效替代法

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处理的方法叫做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在“曹冲称象”故事中,聪明的小曹冲就是利用了等效替代法,才解决了其他文武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从而千古留芳。

又如,在现代电子技术中,在分析一些复杂的电路时,人们常常只关注整个电路(或电路中的某一部分)的输入、输出关系(即电流和电压的变化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电路来代替复杂的电路,使问题得到简化,这个简单电路就是复杂电路的“等效电路”。另外在研究“合力”“等效电阻”等实验中均应用了等效替代法。

三、类比法

在认识和研究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这种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叫做类比法。

类比法对物理学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物理有着巨大的作用。例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规律”实验中,我们先把“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然后根据“水流”和“水压”的特点提出种种猜想来研究“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

在教学实践中我曾有利用“类比法”成功突破实验难点的一个案例,供大家参考:

内容: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

实验课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实验现象: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水的温度上升得少而沙的温度上升得多。

思考问题:水和沙相比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

由于“吸热能力”这一物理现象比较抽象,同时学生受“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热量多”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几乎所有学生都误认为是沙子的吸热能力更强。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两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与“两个人的喝酒能力(酒量)”进行了类比,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质量相同的两个人,都喝下了一瓶相同的啤酒。其中一人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另一人面红耳赤,体温上升得多。请问:谁的喝酒能力更强(酒量更好)?”

学生们笑呵呵地回答:“面不改色,体温上升得少的人喝酒能力强。”当我再次问到:“在我们刚才的实验中,水和沙哪种物质的吸热能力更强”时,所有学生都答出了正确的答案:“水的吸热能力更强。”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比热容”这个复杂概念的教学也就迎刃面解了。

四、建模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来表示。

如卢瑟福提出用“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来表示“原子的结构”。物理学中用“磁感线”来表示“磁场的分布”规律,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挫群雄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都用到了建模法。

五、转换法

即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或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把它转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或物理量,来间接认识或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如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的规律”,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等,都用到了转换法。

六、实验+推理法

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真空不能传声”两个实验用的都是这种方法。

七、其他方法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方法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method

Yang Jiche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experiment: rea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Seriously good student grouping experimen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and experimental operation skills;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small experiment” in the textbooks, train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Key words】Junior middle school physics;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1切买重视演示实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1)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2)做大气压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人了瓶里。

(3)做物体的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人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

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2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1)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3)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4)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利用电脑多媒体的手段进行一些电路的识别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第3篇

既然物理实验方法这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让学生掌握,并能应用自如呢?首先我们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所理解。初中物理实验探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控制变量法:为了研究物理量与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法。这种方法在整个初中物理实验中的应用比较普遍

(2)等效替代法: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时,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的方法。这种方法若运用恰当,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

(4)类比法:类比法是一种推理方法。为了把要表达的物理问题说清楚,往往可用具体的、有形的、人们所熟知的事物来类比要说明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通过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

(5)图像法:图像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像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像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6)理想化方法: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模型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因素舍去,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去再现原形的本质的东西,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

(7)对比法:“比较”是人们常用的探究方法,是找出事物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研究方法,比较事物间的相同特征或相异特征。

下面就初中物理实验《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中运用的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来谈谈怎样进行探究实验方法的教学,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作为教师,你首先要明确该实验用哪种实验方法最合适,也就是说先要确定实验方法。这就要求你对各种实验方法都要有深入的认识,并有所研究。 二、在实验问题的提出时就开始渗透实验方法的思想,并让学生联系实验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寻找,并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教学中,当我们换用不同的电阻进行实验时,发现灯泡的亮度是不一样的,那样就可以提问“为什么灯泡的亮度不一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比较,得出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是导体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还有温度,从而确定该实验的变量。

三、确定变量后,要引导学生用怎样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在该实验中,我们确定了四个实验的变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变量与电阻的关系?怎样进行研究?”让学生认识到,要研究每个变量与电阻的关系,就必须在每次实验中控制另外的变量保持不变。这样自然而然的,我们就可以提出实验要使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接着教师要把控制变量的思想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逐步领悟到控制变量法的实质要领,为之后的实验方法的教学作好准备。

四、学生明确了实验方法后,但是对该实验方法还处在认识阶段,还没有理解,更难说得上运用。这就需要我们引导他们来运用这种实验方法来进行实验。在该实验设计中,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我们就需要准备不同材料、不同长度、不同横截面积的金属导线。那么在实验操作中我们应该选用那些金属导线进行实验呢?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又可以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有更深的认识。例如,在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导体材料的关系实验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选用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不同材料的的导线来进行实验。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方法

1 切买重视演示实验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感受倍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作记忆效率比语言文字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进行演示。演示的形式不能仅仅是“教师演,学生看”,还可以是“教师导,学生演”。即边学边实验。

1.1 做压强的实验。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

1.2 做大气压实验。将浸湿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在瓶内、外压强差作用下,被压人了瓶里。

1.3 做物体的浮沉实验。将一只鸡蛋放人浓盐水中,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着增大,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合力。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重视演示实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德国物理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没有演示实验的课,不算是一堂成功的课。”德国的物理教师除了极少数纯理论课没有演示实验外。一般每堂课要做2~3个实验。美国物理教师普遍都很重视演示实验。

在他们上的每一节课中至少要做一个演示实验。而且这些实验都是他们自己设计,所用器材都是他们自己动手制作的。日本的物理教学也非常活跃,学生课堂上动手活动量较大,有半数以上的课是在实验室渡过的。大量的信息资料显示:国际物理教育界正在流行这样一种趋势,即衡量一堂物理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堂课中演示实验的数量和质量。

2 认真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过程,而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如在学生身上引起的认识上、理解上、技能上、态度上的变化。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则会印象更加深刻,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新课教学过程中:

2.1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索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2.2 教师从中选择几个相类似的电路,组织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归纳,由此得出电路的一种连接方法:串联。此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学生会进行猜测,此时教师示意可通过自己所连接的电路加以实验,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串联电路的理解。

2.3 由于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同的连接方法,当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时,另一个灯泡仍然发光,此时他们会提出异议,当投影他们连接的电路时。大多数同学会发现他们所连接的电路与前面所示的电路有区别,教师由此组织他们进行简短的讨论,分析它的连接特点,并示意学生利用手里的器材进行实验,实验下来大家发现用这种方法也能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找出相同之处进行比较,得出电路的另一种连接方法:并联。此后进一步提问:如果取走其中的一个小灯泡,其余小灯泡还能不能继续发光?并示意用实验进行检验,学生由此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并联电路的理解。

第5篇

一、控制变量法

影响物理研究对象的因素往往是多方面、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把握研究对象的特性,掌握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人为的制造一些条件,便于问题的研究.控制变量法就是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变化,来研究此因素的影响,是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初中物理教材就接触过,例如,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电热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物理中的许多实验,往往存在着多种变化的因素,为了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先控制一些量不变,依次研究某一个因素的影响.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控制变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我们可以研究出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从而得出普遍的规律.

二、图像法

物理学习离不开物理实验,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图象法进行数据处理,不仅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而且还可以分析误差的成因,减小误差.

在探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中,运用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特点,通过做图,分析图像,寻找规律.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画完图像就很直观反应出正比反比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也用到图像;还有水沸腾的图像,很直观地反映出水沸腾时温度不变;晶体、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都增添了直观效果.

三、转换法

转换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难以测量或难以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能够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转换法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间接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如,测量摩擦力的大小,就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拉力,因为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拉力的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研究声音的产生从纸片的跳动显示桌面或鼓面的振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的实验也用到了转换法从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反映音叉振动的幅度等.

四、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指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抽象、复杂的物理过程或现象变换成理想、简单的过程或现象来研究处理的方法. 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但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如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用两根等大的蜡烛,把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前面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用这个没点燃的蜡烛代替虚像,就可以把看不见的虚像位置确定下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其实这种方法自古有之——“曹冲称象”中曹冲就是运用了等效替代的方法,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质量.测量不规则容器的容积时,只需要把该容器装满水,测量水的体积即为该容器的容积等.

等效替代是物理实验成功重要的方法,物理学中的相关定律、定理、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维为出发点的.

五、理想化法

影响物理现象的因素往往很多;实验中应采用忽略次要因素或假设理想条件的方法,以突出现象的本质因素,便于深入研究,从而取得合理的近似结果.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创新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使教学方法具体化,是一种启发式教育,由于初中生的逻辑能力和理论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只有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它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储备量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验平台,通过物理实验帮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强化主体印象,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思维。学生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启发者和引导者,通过实验教学,能够用趣味的物理教学代替乏味的教学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创新思路

(一)实验教学方法要具备探索性

我国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体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但缺少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发展。而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就应当具备探索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以“浮力”的教学为例,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主题和内容,给予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并提出影响浮力相关因素的假设,如形状、密度以及深度等,让学生根据假设来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应当跳出教材的局限性

目前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材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未设计所有教学实验。作为物理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主选择增加实验主题,将物理实验贯串到整个物理教学体系当中。同时,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涉及多样实验器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备小器材,或者运用日常用品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有所突破。例如,在研究摩擦力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摩擦力的滑板,亲自体验摩擦力的效果和对比。这种教材外实验项目的增加,能够让初中生拓宽物理思维,不局限于书本知识,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主性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和认知,这样有助于学生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提升。具体而言,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只提供必要性的参考建议和意见,让学生独立自考,独立选择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并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感受实验的快乐和成就感。同时,要多鼓励学生自主提出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主动寻求解决方式,这些都是实验教学自主性的体现。

(四)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理解能力,在追求物理成绩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才能进一步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从非常规角度来思考物理实验现象。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通过求新求异、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学会从各个角度来研究和思考物理实验现象,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只有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才能催化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总而言之,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自主解决问题。

三、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对传统教学方式做出转变

物理教师应当保证学生直接参与制订教学活动计划,并鼓励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敢于表达想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转变传统教学方式。除此之外,沉重的作业负担是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弊端之一,教师可以尽量用课堂物理实验来代替课外作业。这样,既没有改变学习物理知识的本质,又能够减轻学生压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举两得。

(二)准备充足的物理实验设备是必要的基础工作

物理实验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完善的实验工具和设备,只有保证实验设备的规格、数量和质量均符合标准,才能在充分保护学生安全的同时,提高实验质量。初中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关键时间段,学校应当投入足够的资金来购买与维护物理实验设备,发挥实验设备的最大功效。

(三)实验室应当采取开放式实验模式

目前大部分中学的实验室都是封闭式的,只用于课堂实验。如果在确保安全和秩序的前提下,将实验室改为开放式,让学生能够随时到实验室开展感兴趣的物理实验,会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自主能力,会有助于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展现,也能给予学生验证猜测和想法的良好平台。

(四)大胆创新物理实验方法

在物理实验的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敢于突破传统束缚,对实验进行创新,从自己做起,教会学生换个角度看问题,通过不同的实验方式来证明猜想,这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气体压强实验的设计中,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安排使用酒精灯来对易拉罐中的水进行加热,待到有白雾出现在易拉罐口时,让学生在灌口处堵上面团,并冷却易拉罐,此时学生会发现易拉罐发生变形。但是,这个实验的缺点在于易拉罐很容易发生漏气,教师和学生应当有创新意识,可以换用封闭性更好的圆锥形容器等设施。综上所述,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物理实验教学非常重要,教师必须敢于创新,转变思路,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更新思路和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用多样化的物理实验来代替繁重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物理实验提高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不断强化初中物理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6(2):254-255.

[2]殷正用.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8):167.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A-0047-01

素质教育要求初中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实验教学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从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来看,多数教师还没有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对物理实验教学重视不够,使得物理实验往往流于形式,难以有效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初中物理教师该如何改进物理实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呢?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早已不再适用于初中物理的教学活动。为此,教师要加快物理教学理念的转变,高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将更多先进的实验教学观念和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并努力适应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的要求,逐步从课堂主宰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在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音的传播》时,很多学生对声音可以在液体内传播表示不能理解。为此,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生硬传授知识点的做法,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观看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对声音在液体内传播的理解:将五把钥匙用细线系好,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中,然后上下抖动细绳,这时我们可以听到钥匙碰撞的声音。此时教师提问道:“大家仔细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例子能够证明声音是可以在液体中传播的呢?”学生受实验的启发,列举出“人在潜水时可以听到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和“鞭炮在水中爆炸的声音”等例子。通过这种演示实验和教师的有效提问,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二、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效果

一个优秀的物理实验能够使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很多物理实验受实验器材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实验成功率低,实验现象不明显等问题。教师在处理这些实验时,要摆脱“教材至上”的观念,根据实验特点和实际条件灵活选择实验器材,改进实验装置,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教师在改进实验装置时要遵从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的原则,使实验能够更好地突出实验原理,验证教学内容。在学习“液体汽化的物态变化”时,教材提供的是“观察水的沸腾”演示实验:利用酒精灯加热装水的烧杯,待水温达到沸点后观察水的变化。由于烧杯容积相对较大,盛水量较多,所以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了改进,将烧杯换成大号试管。相比于烧杯,大号试管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并且盛水量更容易控制,减少了加热的时间,使实验的可控性更高,实验现象更明显,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优化实验方法,减小实验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