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效智慧农业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8:17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智慧农业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效智慧农业

第1篇

1.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应用广泛

实践教学作为农业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色,是教育部门评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组织的综合或各类专项评估中,都把实践教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老师个人职称评定、年终评先评估也要突出实践教学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加强了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收集、管理和利用。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的档案纳入个人业务档案管理,与本人的科研成果、论文、教学等工作记载一起,进一步充实完善了老师的个人档案。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我院和其它农业院校档案管理情况的调研,发现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师建档主动性不高。前已述及,由于农业专业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对象、方式和内容多样,老师在服务的过程中只注重工作任务的完成,而忽视了相关工作规划、过程和结果的档案收集和整理。还有少数老师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自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刻意保密。比如,有的老师在农业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收取了一定的报酬,为了不让学校知道,便多年隐瞒自己实践活动的情况,尽管老师在社会上很有名气,其实践活动的档案却仍是空白。二是档案记载内容不完整。农业专业老师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是非常丰富的,包括老师与合作方的协议,服务规划、技术研究与推广指导过程,服务效果等,既有文字,又有照片、影视,甚至还有实物等。笔者调研的几所农业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人员都一致地反映,几乎没有一个农业专业老师的实践活动档案是完整的,老师提供的实践活动档案资料都非常有限。具体到每一位老师,每年的实践活动资料不齐全,每项活动的记录不连贯,提供的资料种类单一,主要是文字档案,缺少图片、影视、实物等直观档案材料。三是档案材料不严谨。目前,在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的实践档案中,有的只在每年的年度考核表中寥寥数语,服务时限、服务内容无从查证;有的只有简单的一个表格记载了一些服务成效,给企业增加了多少效益,没有过程,说服力不大;有的只有老师自己的记录,没有合作对象的材料,真实性难以考核;有的只是老师在评职称时突击填写,失去了档案原始记录的根本性质。档案材料不严谨,对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便很难真实地反映,对学校的实践教学情况的总结评比也难以准确定位和考核。四是缺乏统一管理和利用。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对建立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档案还没有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缺少专门人员管理。比如,有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每年年底由老师提供归档一次;有的由系部负责,每个学期归档一次;有的由专业教研室建立老师服务社会资料室,这些部门一般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随处放置,容易毁损。档案管理不规范、不科学。比如,有的学校老师实践活动档案没有编目、没有装订、没有入卷,更别说录入电脑,档案查阅、利用非常困难。

二、做好农业高职院校老师社会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的对策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老师建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学校除了规定老师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制定老师实践活动档案管理相关制度,要求专业老师必须对个人实践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定期上交学校,建立老师个人完整的实践活动档案。对建档积极,档案完整的老师,由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并在评先评优和职称评定上给予倾斜。反之,对刻意隐瞒实践活动,不支持建档工作,也不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老师,由学校给予通报批评;对突击建立实践活动档案的,不予认可。

2.制定实践活动档案条目,增强档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每年由学校教务处牵头,联合科研处、实训处、校企合作处以及各系部,制定各专业老师当年参加社会实践计划,规定老师应该收集和整理资料名录,形成档案条目。每位老师要根据档案条目,将当年全部实践活动,每一项活动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整理各种档案载体,使实践活动档案有血有肉。这样既丰富了老师个人档案,又使学院实践活动档案更加系统完整。

3.加强实践活动过程管理,增强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第2篇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整体优势;转变职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80-0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已经是党和国家农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之一。如何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让农业生产增效益,让农民增产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围绕市场为城乡居民提供高产、优质、安全的粮食、蔬菜和其他农产品是发展农业的急需,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必将在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农业机械化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应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1 依靠农机化科技,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然靠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科技投入,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因为提高产量要靠科技,提高质量要靠科技,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的农业生产力,已成为农业综合生产力的主导方面,构成了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农机化科技已在科教兴农、实施农业技术改造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农机化科技和机械装备的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收益。近几年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等地区大力进行推广的小麦、玉米精少量机械化播种技术,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水稻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小麦、玉米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等都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证明了农机化科技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离开了农业机械化,先进适用技术就不可能推广实施。

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中,依靠农业机械化科技,围绕大农业,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畜牧业机械化养殖和畜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土特产品加工等服务。组织好科研攻关、技术成果的引进和试验示范与推广,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1]。

2 发挥农机系统整体优势,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体系,集中了大量的农机化装备、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系统体系内存在着巨大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目前,一个包括农机化科研、技术推广、成人教育、技术培训、农机具销售、油料销售、农机维修、农机试验鉴定等方面的农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充分利用农机化这个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核心,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开展技术培训、技术转让与技术有偿服务,帮助农机经营组织和农机专业户,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和经济效益观念,改善机具的技术状态,提高农机具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做到一方面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机化技术与农艺措施、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农业高产稳产增收[2];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家的农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尤其是当前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政策宣传,产前所需农用物质的储备和销售,必需的农机化技术宣传、新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产后农产品的加工、深加工和物质转化工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增加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以高优精和高效益来吸引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进行农机化生产,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3 围绕市场经济,转变职能,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进行机构改革,转变农机化的工作职能,努力拓宽农机化的服务领域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前提必须是为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离开了这个前提其服务功能再高,经济效益再好,也失去了农机化自身应有的功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农业生产中既具有不可替代性,又有社会化服务的功能。

转变职能就是要转变过去重技术管理,轻视农业生产;重行政管理,轻视服务职能的做法。应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的原则,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级为农业生产服务,尤其是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的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一方面建立健全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运行的农机产成品市场;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农机化科研、生产、新技术推广、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等一条龙的优质社会化服务。以科研和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带动农业生产,向周边辐射推广农机化科研成果和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引导农民应用农机化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机具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3];以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与指导来确保农业机械的高效率和替代效益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三缺经营管理的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这个农机化的选择主体、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在提高粮食产量、质量品质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引导广大农民应用农业机械化来发展农业生产、增收致富,从而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无论是多么先进的生物技术,还是多么先进的农艺措施,只有和农业机械化技术相结合,才能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才能为全社会提供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城乡广大居民的需求。实践证明,农业机械化已经在现代农业生产发挥了其他技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促进和加快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职能的转变和服务功能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必将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重要贡献[4]。

4 参考文献

[1] 刘北桦.高效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6):6-7.

[2] 王海滨,薛宇.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走综合发展之路[J].山西农业科学,2004(2):93-96.

第3篇

发挥实训基地的经营模式示范作用。生旺源生态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占地100余亩,现有大棚20个。该社采用加盟式“三统一直”先进经营模式,取得了年收入40万元的高收益。“三统一直”即:统一标准,对加盟户加强蔬菜质量监测,严防农药残留;统一收购,菜品成熟期,合作社按市场批发价统一收购,解决菜农的销售问题;统一品牌,对收购加盟菜品统一使用合作社品牌;建立直销点,在市场培育了多个蔬菜直销点,销售所收购菜品,减少流通环节,增加合作社收入。为推广这种做法,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合作社负责人翟增校为学员做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报告,赢得了学员满堂喝彩。理论培训结束后,有9户与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

发挥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示范作用。生旺源生态种植基地专业合作社是一个多元化的合作社,采用“大棚+沼气”建设模式,在所有大棚内建有一个100立方米的沼气池。沼气池的建设为该社带来了很多益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节省肥料开支。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优质有机肥当做肥料,用在大棚菜地内。多余的还可销售,既节省了化肥支出又增加了收益,并且所产菜品可口,质量明显提高。如种出的白菜,炒出后入口即烂,全无粗硬菜丝。二是病虫害少。由于建设了沼气,棚内温度较高,合作社就采用温控技术,使大棚内病虫害大为减少,几近绝迹,也使用工成本明显降低。三是发展利用新能源。产生的沼气不仅用于棚内温控照明,还输送到附近村庄、学校等。学员在该社学习期间,多次到大棚内观看,并向合作社负责人取经,邀请其做技术顾问,对自家的大棚进行改造。

发挥实训基地的种植模式示范作用。栾城区神农福地农业园区,在草莓种植模式上采用基质立体栽培,即用钢骨架结构,立体分层,配有滴灌、废液排出和基质加温等装置,结构稳固使用寿命长。立体栽培可提高空间利用率和增大单位种植密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亩栽培相当于常规种植的1.5~2倍,并具有减少土传病虫害等优点,经济价值和观赏性均较好。另外此种栽培模式改善了作业环境,日常管理方便,劳动强度降低。目前,草莓立体栽培已成为设施园艺的一个亮点。学员学习参观了立体栽培模式,都感到受益匪浅。很多学员都找到园区负责人或专家,询问种植模式。

第4篇

根据《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为减少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对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加强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和销毁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明确责任分工

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置和销毁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各地要高度重视,按照“封闭运作、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农业部门统一回收、专业机构处置销毁、地方财政予以补助”的剧毒、高毒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体系,做到有领导负责、有机构承担、有人员实施、有经费保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财政资金,对剧毒、高毒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集中处置和销毁给予补贴。

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者严格落实实名制购买制度,统一储备、统一使用的单位做到封闭运行,履行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回收责任。在实行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的地方,农药使用者应当妥善保管剧毒、高毒农药废弃包装物,并及时送交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暂时存放,由所在地县级农业部门集中回收,交专业机构处置销毁。在实行剧毒、高毒农药禁止经营的地方,由统一贮备、统一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单位直接负责使用后废弃物的回收,交专业机构处置销毁。

二、加强宣传培训

各级农业部门要通过电视、报刊、微信等媒介,加强对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的宣传,让剧毒、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者和统一储备、统一使用单位,强化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工作档案。让使用者充分认识乱扔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对环境和人身安全的危害,积极交回剧毒、高毒农药使用后的废弃物。积极开展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安全处理有关知识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统防统治使用剧毒、高毒农药的专业人员的培训,防止中毒和药害事故发生。

三、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剧毒、高毒农药回收处置和销毁工作进展情况,实行可追溯管理,并组织力量对回收主体进销货台账与回收、销毁台账进行核查。今年11月,省农业厅将对集中销毁情况进行督查,各地也要认真自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整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避免剧毒、高毒农药废弃物产生危害。

联系人:于辉

联系电话:0531-81608131

电子邮箱:

第5篇

【关键词】社会服务 模式 涉农专业 提升路径

一、供销系统营销专业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现状研究分析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供给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对浙江省供销系统多个高职院校营销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了调研,发现各个院校对社会服务普遍较为重视,具体模式从单一化逐渐向多样化发展。

(1)“引凤入巢”社会服务模式。我们调研的院校中普遍设有涉农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地在日常教学中通常用于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实践性课程,同时也可为企业、机构提供技术、管理培训等。通过这类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素养的具体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建设培训场所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如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营销实训基地”(网上供销社),是依托湖南现代商务职业教育集团、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教集团、湖南省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湖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四个校企合作平台,与湖南省茶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同出资入股建成。还有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农产品营销工作室”校内实训中心等。此外,很多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均设有农业商贸类职业技能和农产品经纪人等考试培训,且同时也作为资格证书的考点。这也促使了高职院校能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上提供服务。

(2)“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高职学院高职院校的“对外开放”社会服务模式主要是教师智力输出。由于高职学院师资往往具备“双师素质”,既获得教师资格,又兼有专业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这些教师走进区域社会,进行涉农技术推广、涉农营销技能等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相关的职业培训,可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教师及专业服务的的“对外开放”实现了外溢效应。例如,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农产品营销工作室“, 旨在对师生进行多方位的培训, 该校进而成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实现对师生的专业技能鉴定与认证。而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紧紧依托行业,以学训一体的实训形式既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对接, 又成为农产品质量检测技能人员的培训基地,充分实现实训基地的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3)“校企互动”社会服务模式。高职院校普遍通过设立“校外实训基地”、“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实现与企业的互动。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或机构的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校外实践教学场所。专业指导委员会则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设立,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除此以外,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还提供人力资本共享、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在供给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这些高职院校正努力从各方面不断开拓,其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建立已见雏形。

(二)供销系统行业企业社会服务能力需求实证分析

高职院校的源起往往基于某些行业或区域发展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区域性,因此其社会服务职能也往往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主要服务于区域社会。由于我们的供给方选择的对象为浙江省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因此,相对应地,我们选择了同一区域的相关企业作为社会服务的需求方。我们以浙江省为主体区域,充分依托供销系统资源,对供销系统相关行业及企业进行了调研,以更好地对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方进行分析。为此,我们发放了15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4份,基本涉及到了大部分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了实证分析。

(1)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总量性需求。我们的调研显示,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重要性的排序中,61.9%的机构认为涉农人才培养最为重要,38.1%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只有2.38%认为科研最为重要,。人才培养占绝对比例,这符合高校办学之根本。供销系统行业企业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能反过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行业要求。

同时,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高职院校已经提供的社会服务现状表示非常满意的仅占2.38%,45.2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尚未与高校建立合作平台,58.33%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非常有必要。由此可见,供销系统行业企业对社会服务的需求总量较大。

(2)供销系统社会服务的结构性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需求。社会服务的形式已实现了多样化,在已进行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中,采用最多的形式是理论讲座,占48.81%;其次是技能培训,占39.29%;再者分别为岗前培训、设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但82.14%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众多形式中最主要的是技能培训,55.95%认为最主要的是岗前培训,48.81%认为最主要的是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其次分别是理论讲座、设立行业标准、学历再教育,咨询服务仅占8.33%。可见,技能培训是目前最主要的需求形式,这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有所不同。

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除了与行业的合作,67.86%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社会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服务社区上,即利用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加大专业知识的宣传;27.38%的供销系统行业企业认为还可以知识下乡、服务三农;26.19%认为为区域政府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由此可见,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空间非常之广阔,涉及到了金融行业以外的众多领域。

二、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需矛盾及其原因分析

(1)总量上的供不应求。虽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给逐步发展,但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多样化的社会服务模式并未满足区域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西方发达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初衷相比,我们的高职院校本身的办学初衷更为侧重于教育而非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这与我们传统中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办学理念有关。而供销系统内高职院校这一问题也仍然存在。

(2)结构上的供需矛盾。主要有形式上的矛盾和主体矛盾。首先,区域社会需求的主要服务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的错位,由于供销系统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与社会发展具有相对滞后性,导致了高职院校在根据专业而提供的相关社会服务过程中往往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不同步,因而对区域社会的具体需求缺乏深入认识和了解,这将影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其次,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侧重于理论方面,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作为供给主体本身的高校却对自身的定位并不准确,一味追求“小而全”,忽视了精细化和专业化,这也是导致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形式错位的本质原因之一。

(3)缺乏缓解供需矛盾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区域社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这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区域社会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两者之间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缓解供需矛盾和健全社会服务功能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提升供销系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路径探讨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上还是结构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尚存在着结构性矛盾,这将成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进一步完善的障碍。究其原因,这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学”轻“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机制欠缺,缺乏沟通与激励等原因有关。我们认为要改善这一供需体系及现状的矛盾,需要从专业、院校、政府三方共同努力。

(1)进一步明确供销系统院校“服务三农”的社会服务职能。首先,在社会服务中,供销社职业院校要率先成为培育新农村现代职业技能者的人才高地。其次是要明确供销社职业院校成为农村现代职业技能的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和引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在全国引导性奖励、支持建设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供销社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商贸物流、农业物资、再生资源、信息科技等方面的专业、行业特长,抓住机遇,争取财政支持,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以及科研方向不断创新的源动力。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服务现代农业;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地方高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项目编号:C-c/2015/04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7;F32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2.073

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和人才,人才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探索高校服务现代农业,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科技和人才这两个关键问题,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高校除了基本的传统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继承的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作为科技、文化、社会和人才的滋生地,具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

1 高校具有人才、教育和科技优势

高校应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包括科技大学科技区域创新体系发展规划、密切接触地方特色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符合技术发展的特点,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活动,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并成为当地的一个教育培训中心、科技推广中心、信息网络中心、文化和体育中心,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为教育高质量、区域创新体系的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聘请在当地从事农业经验丰富的大学生、政府有关部门的技术人员、高校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定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作为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内容,设置一些专业服务在农业、林业和当地经济,地方高校培养新农民的地位。

高校促进产业融合和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科技记者系统,共同构建农村版的空间,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推广中国特色农业科技大学和政治产学研合作模式,系统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创建一个新的创新方式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服务意识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保护文化遗产的优势和责任。在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教育和农业部门的共同任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高校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人才模式的培养,改变教育理念,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变原来的简单训练思想,知识和技术人才逐渐转向开发个性化的创意人才的概念,坚持“基于生活”,专注于改变教师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老师”,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从被动的学习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发挥学生主动精神。在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始终把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育的思想贯穿其中,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增强大学生服务农业的意识,激励他们面向基层就业。要加强理论学习,在学校上下形成农业开发强大的服务氛围。加强学校老师和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和内容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吃苦耐劳,努力工作,热爱农村基层和家庭教育,学生可以深入对农村的了解,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

3 转变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内涵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这将导致大学不断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应用人才。学校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内容上必须改变教学的普遍现象和实际脱节,主题应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高校应发挥自己的特点,通过培训,提高农民技能和农民的质量,使大学的办学模式,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高校可以通过专家讲座、送科技下乡和农民培训,定期服务,促进科学技术和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解决农民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依靠学校、当地农民、相关企业参与现代农民的培训基地,政府政策引导,不断对学生加强教育。高校应该组织学生到农村去,改变培养模式,让他们在社会中放手实践。

4 加强农校合作基地建设

高校应利用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与农村基地建设合作中,向农民演示、宣传科技成果,给他们定期培训,让他们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市场。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及时与当地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建立农业科技园区,根据农业发展区域优势建立相应的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的优良品种,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等。

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直接构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农业业务基地,使其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农业生产基地,同时也可以成为在高校教学实践基地,使农业科技一行人员“专家”,教给学生熟悉和了解最新的和最合适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用他们的亲身的经验来感染和带领他们投身到农业发展中来。

在基地的建设中可以发现真实的农业生产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问题指导、推动科研工作者研究和教学在高校,这是使大学的科研、教学和农业、农村和农民,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生产和现代科技可以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继续科研促进教学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从业者的整体进步,从而探索新方法和新技术推广模式。双方的合作,共同探索和建立各种机制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5以现代农业技术和信息需求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以馆藏文献资源为中心,以借阅服务和师生的需求为工作目标,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服务,很少对外实行借阅和咨询服务。随着社会对知识和技术的需求,高校提供更多服务的呼声也在不断的增强,高校图书馆应该把馆藏文献资源与众多的现代农业技术、市场、应用等信息整合起来,在做好高校自身教科研信息服务的同时,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拓展新的市场、形成借阅服务、咨询服务和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农业建设所需的信息中介服务。高校应该根据学校的学术和专业优势,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生产规模以及行业的基本要求,不断改变和完善现有的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形成具有针对性和实用的信息服务,以满足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求。

6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毕业政策有导向性

就业问题无疑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学校必须要坚持把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进行合理定位、构建学生良好职业发展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转变盲目追求到大城市、到公有制单位、到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教育毕业生树立合理定位、面向基层、到农村、到欠发达地区就业的观念;引导毕业生转变贪图安逸的就业观,教育毕业生树立艰苦奋斗、勇于创业的观念;树立就业多样性和在农村创业的典型,指引学生融入现代农村生活。

加强来自农村学生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更好的认知,增进他们回农村就业或创业的热情。在政策上给予回乡就业的高校学生照顾,在创业的过程中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等,让他们在现代农村呆的时间更长久。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投身于农村的生产和经营中。

参考文献

[1]单佳平.高校服务区域经济推进校地合作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

[2]李锐,等.农业高等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汤国辉.关于高校构建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探讨[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6,(10).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三支一扶;本土化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新农村建设成为全中国的历史性任务。农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是社会文明整体的进步。而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输入,政府“三支一扶”计划的开展有效的为基层建设吸引了大批高等教育人才。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年来,不断的有毕业生走进基层。但是在具体工作层面,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挥了哪些作用?如何提高此类人才的地方贡献?本文结合作者在东营市亲身参与“三支一扶”的工作经验,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因素。

一、三支一扶计划背景分析

为了给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006年颁布关于“三支一扶”的通知,鼓励毕业学生到基层支教、支农、支持医疗事业,以及参与扶贫工作。每年招募大约2万名毕业生,进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服务,政府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就业手续。在服务期满后,参与的毕业生自主择业,并享受相关的就业优惠政策。

多年的实践工作已经证明,开展“三支一扶”计划,能够通过人才输入促进农村发展从缩短城乡差距;更可以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培养了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但是“三支一扶”计划开展10多年来,也具体政策落实层面也出现了新的挑战。例如参与毕业生目的功利化,自身文化和能力多元化,而三支一扶在执行中重招募轻培训等问题,都影响着每一名毕业生在基层的作用发挥。

(一)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工作的作用

结合作者,作为国家“三支一扶”计划的参与者,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分析毕业生在基层社区如何发挥作用,贡献于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首先,毕业生能够较快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的补充了基层工作中的信息化任务。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工作效率,但是基层的本地工作人员,往往因为年龄和工作习惯等原因,而对计算机使用不熟悉,例如做表、报告、以及制作PPT。但是这几项工作确实基层社区在管理计划生育、党建、民政救助等日常工作中必须使用的。这时,高校毕业生可以很快的上手工作,比如熟练的制作报表,编辑报告、通知、海报,制作PPT等,从而提高基层社区工作效率,减轻领导和同事的工作负担。

其次,高校毕业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参与精神,能够活跃基层工作氛围。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向一张白纸一样,对社会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愿意学习和参与。因此,基层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利用大学生的活力与工作参与热情,调动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活跃办公室氛围。

第三,高校毕业生在信息收集处理上,更具能发挥工作优势。90后的大学毕业生,从小生活在信息化的环境中,能够熟练的进行网络检索和信息分享。这些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有助于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例如农村品信息的汇总,市场需求信息的整理,以及发现先进农业技术等。与外界信息的高度接轨,有助于毕业生在公共事务讨论中发挥出更多贡献,例如提供新鲜的思路或其他地方的做法等。

以上是“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给基层新农村建设的积极贡献。当然,身为毕业生,难免稚嫩和缺乏经验。这是需要毕业生自己主动学习以及时间的积累。

(二)影响毕业生在基层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分析

如上文所说,虽然“三支一扶”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整体上值得肯定,但是如何更好的发挥作用仍然面临挑战。结合作者在在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东城街道辽河社区工作经验,尝试分析出以下影响毕业生发挥作用的因素。

首先是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后的快速本土化问题。“三支一扶”的毕业生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即使是本地人,也因为一直在校园而不了解基层工作,更不了解农村工作。当毕业生不了解农村工作时,难免会出现工作使不上劲,或者工作中感到落差,既影响大学生工作积极性,也妨碍了起才能的发挥。对此,毕业生本人和接收单位应该一起努力,让毕业生在到岗的半年内迅速本土化。

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跟踪工作应该落到实处。作为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工作效果如何,遇到哪些困难,对这些信息的持续跟踪才有利于支持毕业生高质量的完成两年的服务期。因此,本文建议,首先应该加大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培训包括基层工作内容、国家政策认知以及工作和沟通技能,帮助毕业生迅速摆脱学生气,建立职业素养。第二,应该由专门的部门对“三支一扶”的毕业生进行定期的跟踪评估,例如每年度的评估,评估来自其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评估的目的不仅仅是监督和鞭策,更多的是促进毕业生思考和改善工作。而评估记录,也可以作为“三支一扶”结束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的凭证之一。有了培训和评估体系,对于有突出贡献的毕业生,还可以给与名誉以及就业优惠方面的奖励。

二、结论

“三支一扶”计划执行10年来,数十万的大学生进入基层,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洪流中。该计划通过引进人才,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起积极贡献值得肯定。然而在具体工作层面,本文认为应该毕业生和接受单位应该共同促进引进人才本土化,并建立针对“三支一扶”毕业生的培训和评估体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骆文伟.“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