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8:17
序论:在您撰写贸易企业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能显著的降低交易成本。因为商品的总成本等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双方的交易成本之和,所以假设商品的生产成本不变,则总成本下降。成本下降,则价格下降,商品更有竞争优势,因而使收益增加。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造成了传统的以纸为载体的硕士论文贸易单证和文件的数量激增。国际贸易的主要业务程序包括:合同的订立、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一个中等规模的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一年要发出或接受定单10万张以上,大企业则在40万张左右。因此对企业尤其是大企业,采用无纸贸易就意味着节省少则数百万美元,多则上千万美元的成本。一笔国际贸易成交签约后也会涉及到商检、运输、保险、支付及进出口报关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往住持续时间较长。据统计,一笔国际贸易业务中有40多种不同的单证,连同正副本一共有360份以上。他们要在20多个部门问流转,费力费时,成本高,传输慢,易出差错。在传统的贸易条件下,这些单证和文件的处理完全凭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出错率高。并且处理起来非常复杂,不但要考虑到单证处理,还要考虑到在处理这些单证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政府部门、海关、商检、银行、外汇管理等机构办理相应的单证所需要等待的时间。制造商、供货商和消费者之间,跨国公司与各分公司之问迫切要求提高商业文件和单证的传递和处理速度、缩短空间和传递处理的正确度。而电子商务很明显能够满足这些要求。
B、电子商务为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创造了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信息革命把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带入了一个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类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都与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交互式网络模式为国际贸易提供了种信息完备的市场环境,在解除了传统贸易活动中物质、时间、空间对贸易双方限制的条件下,实现了资源的跨国传递和信息共享,一些公司在传统国际贸易运行环境下难以克服的区位劣势和竞争劣势得以克服。例如,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体系,实施全球性经营战略,加强全球范围内的行业间合作,从而增强全球性竞争能力,这对于中小企业尤其适用。因为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相对于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受资金、人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开拓海外市场的难度很大,许多中小企业,在产品上虽有优势,但苦于无实力开拓市场,只能维持小规模经营。而通过互连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小企业不仅能获得自身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还可以像大企业一样上网拓销,促进与遍布全球的公司间的台作,从而形成一种更大、更有效的经济规模,使自己更具竞争力,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机会。
总之,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中充分、便捷地流动,减少了国际贸易中交易的不确定性和市场发展的盲目性,进一步削弱了因不完全信息或信息的不对称而产生的国际市场垄断行为,较好地实现了国际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全球范围内动念的资源优化配置。
C、有利于企业冲破新的市场壁垒,增加贸易机会,从而增加收益
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显著,国外许多大公司已明确宣布,谁不采用EDI供货,就拒绝同谁订货。发达国家许多与商贸有关的部门,如金融、保险、海关等对EDI的应用都提出了要求,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的海关己宣布,从1992年起,不采用EDI方式办理手续的公司,将会被推迟受理或不被选为贸易伙伴。由此可见,EDI的应用使国际市场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壁垒,不用EDI就等于被排斥在这个壁垒之外。因此,开发和应用EDI对于冲破这个新的市场壁垒,增加对外贸易机会具有非常重要而且积极的战略意义。 D、通过更有效地为客户服务而增加贸易机会,使收益增加许多公司正在开始使用电子商务必进行客户服务,在网上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不仅可以解放公司自己的客户服务人员,让他们去处理更为复杂的问题,调整与客户的关系,而且也会使客户更满意。公司常常收集和存储有关客户和产品的信息,放入只有拥有一定权限的雇员才能开取的数据库。客户可以进入公司在因特网上的WEB站点,输入它的定购号,查询它所定购的产品是否己经装车待运,然后就等第二天早上到货了;这类信息可以在送货公司的WEB站点上检索,一分钟就足够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衡量企业销售是否成功的根本,也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试想,一个无法提供足以令客户满意、方便服务的公司,如何吸引客户的眼光,又如何最充分的开展其业务,在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
E、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增长热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远远超过国际货物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水平己成为衡量一国(地区)对外贸易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更是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任伺一种可数字化的服务在网上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的成本,提高了服务贸易效益。同时网络技术使原本当地化特征突出、市场化相对较低的服务产品(如医疗、教育、咨询、设计、艺术创作等)也进入了国际市场,丰富了服务贸易的品种,扩大了服务贸易规模,并为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主流服务业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关键词:中国企业;贸易摩擦;新特点;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贸易纠纷,而且贸易摩擦呈上升之势。因此,对中国企业面对的贸易摩擦新特点及应对措施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现阶段中国企业面对的贸易摩擦新特点
随着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问题也在不断发生,最为突出的就是贸易摩擦问题的时常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在目前一段时间内,我国贸易摩擦问题会不断加剧。当前情况下,我国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贸易摩擦形式在不断增加,如反补贴等,更为严重的是其将矛头直接指向中国政府和国家制度。如:在一项调查中发现,中国企业所面对的贸易摩擦中,反补贴的对象不仅包括企业,还包括了中国政府,为此,在实践中,如果发生了反补贴,并且补贴被认定的话,这样,一方面,既会对中国企业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中国国民经济;另一方面,还会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以及政策造成极大的影响;还有第三个不利影响就是被裁定的反补贴项目,一旦发生贸易摩擦,在调查过程中,就会成为调查依据,进而引发更多的反补贴的发生。目前,相关人员针对我国反补贴发生最为频繁的行业和热点进行了分析,主要有纺织、钢铁、机械、造船等。
其次,中国贸易摩擦更为隐蔽化、综合化以及多样化。目前,在我国,一些企业的出口产品、技术措施成为其主要障碍,尤其是卫生措施等。
在这里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如世界上一些国家以食品安全、产品质量为借口,恣意夸大事实,限制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从而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以及知识产权的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了我国贸易壁垒,而且目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如通信设备、汽车、化工产品等等,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将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新热点。
第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加剧。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摩擦,但是,随着世界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在日益加剧。如拉美、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从发展中国家的主体经济来分析,其主要是呈现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所以,贸易摩擦的发生是必然的。
二、当前中国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新特点的有效措施
在国际贸易经济往来中,为了避免一些贸易摩擦的发生,中国贸易专业提出了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掌握国际规则
中国企业在与世界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国际规则的全面了解与掌握,采用国际标准与规则,将自己从被动地位提升到主置。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中国企业要树立国际观念,在贸易往来中,尽可能地采用国际技术标准,来处理实际问题,其次,政府也要针对国内标准和规则,加强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缺陷和不足,使其与国际接轨,确保国内经济规则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切实保证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第三,对于我国新制定的规则和标准,一定要与现有的制度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而且要有可行性,便于操作,避免过多成本的付出。第四,要积极对贸易救济进行调查,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并且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保护自身利益。
2.健全内部管理机制
国家和政府要加强对我国现有经济形势和现状的分析,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管理和各项经营活动,实行研发、生产、会计以及销售的一体化发展,完善我国的财务会计制度,从自身出发,从根本上杜绝贸易摩擦的发生。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和完善,加强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尤其是对于我国的民族企业,一旦发生案件投诉,要保持团结,一致对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积极应诉。
3.增强国际竞争力
首先,政府要规范行业秩序,要求我国所有企业都要自觉遵守商业道德,维护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做好行业自律。其次,加强对国外市场的了解,尤其是对于国外市场的环境变化和市场动态,要在第一时间掌握,进而针对市场变化,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产品和质量,促进我国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多元化的发展。第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采用有效措施,避免风险的发生。如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加强企业培训,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保护自己利益,对于不合理的内容,一定要提出异议,进而为我国企业在世界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4.创新产品,提高质量
在当前这个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取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而中国企业在应对贸易摩擦中,也不例外,同样,需要创新工艺和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开拓企业新的市场,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的形式,支持和鼓励中国企业到国外发展,注重品牌和营销渠道,进而扩大市场范围,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以投资带动出口贸易,进而推进我国产业升级。
5.加强沟通,促进良性竞争
中国企业要加强沟通,对同类产品的出口制定差异化战略,促进良性竞争。首先,要以自己的产品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仅使自己得到发展,而且也能促进别国发展。其次,要坚持适应性原则,一般来讲,对于个人适用的原则对国家也同样适用,在竞争中,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最小的成本去生产自己的产品并与别国进行贸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第三,要与实力不如我们的小国、弱国、穷国进行贸易,同样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企业在面对不断产生的贸易摩擦,要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应诉,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减少贸易风险,加强合作与沟通,切实保证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王钰.我国现阶段贸易摩擦的形成及其正向效应[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02).
[2]徐佳,陈心仪.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应对措施[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3).
关键词:农业贸易保护;贸易竞争指数;自给率;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3-0089-04
一、农业受到长期贸易保护的原因
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产品贸易保护程度与一国的发展水平有关,农产品贸易保护在工业发达国家非常普遍,而且农产品贸易保护很难取消。农产品的贸易保护具有特殊性,这是由于其特殊地位决定的。农业的增长或衰退对国民经济的扩张具有强烈的诱导或制动作用。
总结和归纳各国对农业进行贸易保护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保证食品安全,这是所有国家的战略目标,各国政府都把实现食品自给达到政治上合乎需要的程度作为农业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二是保证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三是扩大本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但是,从对农业贸易保护的效果来看,贸易保护措施扭曲农产品的价格,阻碍资源的最佳利用,而且保护的经济成本也很大。
二、日美农业贸易保护的演进特点
纵观农业的贸易保护历程,日本和美国都是始终坚持对农业进行贸易保护的典型国家,其主要区别是两国的贸易保护特点和程度不同。
(一)日本始终维持对农业高度的贸易保护
日本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国内农产品供给能力有限,它是农产品的进口大国,其农业保护主义倾向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是农业高度保护主义的国家,当时主要措施是严格的进口限制和进口垄断措施。长期以来,为了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日本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农产品采取贸易保护。
日本农产品的关税平均税率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1972年日本农产品关税率平均为17.7%。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以名义保护率测定的农业保护程度达到200%以上,大大高于欧共体成员国及美国的水平。2005年日本精米关税为778%,魔芋关税高达1705%,为世界各国高关税之最,如图1所示。2008财政年度的日本农产品平均关税率为17.1%,但这只是针对1800种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值。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就通过严格的进口限制和进口垄断措施对农业进行贸易保护。1961年日本对农林渔产品实行配额高达81种。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每年的农业补贴总额均在4万亿日元以上,日本对农业的补贴已经超过了农业的收入。2002年11月8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又再次提出修改《食品卫生法》,要求进一步强化对进口食品的检查和限制。这实质上是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口。2006年5月29日,日本政府新的《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简称:肯定列表制度)开始实施。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几乎对所有农业化学品在食品中的残留都作出了规定。这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进口的门槛。日本对农业长期的贸易保护不仅没有提升本国农业的竞争力,而且已经严重阻碍了日本参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不仅在已经签订的FTA协定中,甚至未来FTA的谈判、研究、协商中,农产品自由化都是日本的“软肋”。
(二)美国灵活调整对农业的贸易保护强度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建国伊始,美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的竞争力并不是很强,但是现在美国是农业强国,也是世界头号农产品出口大国。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也在逐渐下降,美国政府根据农业的发展形势,随时调整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维系和加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力。
1820-1974年,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的发展,陆续通过了16个主要的关税法,其中属于强化保护主义性质并提高税率的有7个。1816年通过的保护关税法中对进口农产品征税20%。1921年美国制定《紧急关税法》;在1928年通过的关税法中,对进口农产品征税率高达产品值的50%~60%。
随着美国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出现了生产过剩危机。为此,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向外推销农产品,开始推行自由贸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农产品的保护。1974年美国通过的贸易法中,规定农产品关税税率仅为5%。2007年平均配额外最惠国关税税率为42%,而配额内关税税率则为9.1%。
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美国的绿色壁垒和技术壁垒不断演化升级。1973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首次将“危害分析及关键点控制”(HACCP)应用于罐头食品加工中,旨在确保从食品原料至最后消费整个食物链过程的安全卫生。1998年,美国成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把兽药残留作为界定食品质量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之一。2007年,美国宣布制定杀虫剂恶唑酮菌限量法规,该法规规定了作物内表恶唑酮菌的残留限量。《2009年贸易和全球化调整援助法案》将进口增加导致农产品全国平均价格/产量/价值/现金收入等占全国标准的比例从80%提高到85%,且将计算的年份从前5年改为前3年,从而大大降低了援助资格的门槛。
从日本和美国农业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与变化来看,其贸易保护程度的强弱变化与农业的竞争力变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三、日美农业贸易保护绩效对比
(一)日本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和自给率
1.农业贸易竞争指数。贸易竞争指数(TradeCompetitive Index,TC)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专业化系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指数是分析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有效工具,它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其他国家生产的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及其程度。
贸易竞争指数的计算公式:TC=(Xit-Msub>it)/(Xsub>it+Msub>it)。在公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产业、某一产品,t表示时间。
对1970-2005年日本农业的有关数据计算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发现,1970年、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间日本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都是小于-0.8,即-I<TC≤-0.8,说明日本农业具有很大的劣势,且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从1970年以来日本农业贸易竞争指数的变化趋势来分析,其贸易竞争指数呈下降趋势,如图2所示。
2.日本农产品的自给率。自给率是衡量国民消
费总量中有多少由国产食品提供的指标。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农产品自给率持续下降。1965年日本食用农产品综合自给率94%,1994年下降为62%。日本有自给生产能力的粮食和畜产品仅限于大米和鸡蛋。1960年大米自给率为102%,鸡蛋自给率为101%,水果自给率100%,肉类91%,蔬菜100%,小麦39%,大豆28%。由于国外农产品价格低廉、日本人饮食习惯变化等原因,日本从海外进口农产品增加,国内生产下降。到2005年,大米自给率为95%,鸡蛋自给率为94%,水果自给率41%,肉类54%,蔬菜79%,小麦14%,大豆5%(详见表1)。所以,从日本农产品的自给率来分析,日本的农产品的消费大部:9-~-依赖于进口,由于农产品的自给率降低,必然会增加进口农产品的比重。
从上面对日本农业贸易竞争指数和农产品的自给率的分析来看,日本高度的贸易保护,既没有增强农业自身的贸易竞争优势,也没有弱化农产品的自给率。相反,日本农业的贸易指数和自给率,按照20世纪60年代以来相关年份数值的变化来看,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总之,日本对农业的贸易保护是既有碍于本国农业的发展,也有损于国家的整体福利,是得不偿失的。
(二)美国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
利用1988-2008年美国农业的进出口数据对贸易竞争指数进行分析,可以更明显地看到美国农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这种竞争优势从贸易竞争指数的分析来看是比较微弱的。如图3所示,美国农业竞争指数是大于零的,所以美国农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1988-2008年,TC值是在0.03-0.3,美国农业呈现微弱的贸易竞争优势。从1987-1988年美国的TC值来看,美国农业的贸易竞争指数是比较平稳的。从1997-2005年美国的TC值来看,它是呈下降趋势,显示美国的贸易竞争优势在减弱。这和国际上的竞争情况变化有关,因为农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容易受到竞争。2008年计算出的美国竞争指数有明显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美国农业出口出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中的主要内在动因之一是美国对农业出口推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通过调整农业贸易援助,在短期内提升了农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变了农业贸易竞争指数。
从美国农业贸易保护的出发点来看,美国所实施的农业贸易措施主要是促进本国农业的出口,促进农业的贸易,以解决本国农业生产过剩和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及产量等问题。从贸易竞争指数变化进行分析,当美国农业的出口出现大幅下滑,即贸易竞争指数下降时,美国会通过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提升农产品的出口,保障农业的安全。但美国农业的贸易保护措施只会在短期内改变本国的农产品出口状况,从长期来看,由于会遭到其他国家的效仿和报复,所以,美国并没有对农业实施长期的高度贸易保护。
四、结论与启示
农业贸易保护是世界各国为保护农业而经常使用的手段,贸易保护的程度和手段的变化与一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综合日美农业的竞争力及贸易保护来看,有如下经验和启示。
(一)过度保护阻砰农业良性发展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过度保护导致了日本农业国际竞争力一直低下、农产品价格昂贵、消费者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随着WTO农业谈判的进程加深,要求进一步开放农产品市场,日本农业面临着政策调整的强大国际压力。一方面,日本农业由于长期的保护,农产品的自给率不升反降,而且现在对农副业贸易壁垒一旦降低,就会使低廉价格的农产品进口增加并给日本农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日本对农产品的高度保护,已经成为了推进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日本提高农业竞争的道路举步维艰。
(二)自由贸易有利于保持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
从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来看,促进出口贸易更有利于保障农业的生产效率。日本和美国在对农业进行支持和保护的过程中都出现了农业生产过剩的情况,所不同的是:日本没有改变对农业高度的贸易保护政策,使得消费者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且农业的生产率和生产能力受到严重的限制。而美国为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则开始推进自由贸易,降低关税壁垒,农业维系了稳定的竞争优势和生产能力。
(三)贸易保护需适度
【关键词】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启示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型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经济管理专业自从1998年在我国开设至今已有17年的历史,开设院校也从最初的师范院校扩展到综合院校、行业院校。2011年,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设立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并于2012年开始招生。时至2015年9月,该专业已经连续招收四届硕士研究生。然而,由于该专业并不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传统专业,加之创办时间较短,因而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做大、做强。本文认为“专业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高深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1]。具体言之,专业“一般都由专业目标、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师资、专业设备等四个基本要素构成”[2]。在此,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为对象,研究各高校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特点,及其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学科建设特点
(一)务实的定位、明确的方向
通过研究发现,四所在京高校将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人才培养规格逐渐调整为管理型与研究型的复合,并不断向管理型倾斜,从而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加务实化。如清华提出培养“管理和研究能力的复合型人才”[3],人大强调培养“有科研及管理能力的教育行政人员、学校师资及与教育有关的管理人员”[4]等。同时研究方向也比较明确具体,四所在京高校根据专业教师的数量及研究方向各设置了两到四个研究方向。
(二)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研究发现,各校均重视方法类课程的设置,根据研究方向设置学科基础课和学科专业课,并根据师资情况设置大量专业选修课,并为跨考学生开设不计学分的必修课。
(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专业教师研究发现,各校已经组建起了一个年轻化的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人数满足专业建设的需要,并且专任教师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也比较合理。
(四)完善的专业资料
通过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研究发现,四所高校在专业资料建设上取了的重要的成就,清华大学拥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甚至拥有自己的教育学分馆,从而为专业发展奠定重要的资料基础。
二、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学科建设对首经贸的启示
(一)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
首经贸教经管专业现设教育经济、高等教育管理、教师发展三个研究方向,但专职教师主要分布在前两个领域,根据四所在京高校专业设置主要根据专业教师的人数及研究领域而设,首经贸教经管专业应该去掉教师发展方向,从而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
(二)课程体系不合理
根据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课程研究发现,首经贸教经管专业应该加强方法类课程的设置,根据研究方向改革现有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并进一步充实专业选修课,从而增加该类课程的可选择度。鉴于首经贸教经管专业所招学生据大多数都是跨考性质,应该设置不计学分的必修课。
(三)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根据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人员研究发现,首经贸教师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都还比较合理,但唯一的欠缺就是专任教师人数的不足,为了更好的建设该专业,未来该专业应该在教育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和教育经济方向分别在引进一名专任教师。
(四)专业资料建设尚未起步
根据对四所在京高校教经管专业资料的研究发现,首经贸还缺乏专业资料建设。因此,专业资料建设应该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学校也应该提供独立的空间用作资料室的办公场所,同时学科也应该划出固定的专项经费用于资料室的建设。
作者:崔高鹏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薛国仁,赵文华.专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中介概念[J].上海高教研究,1997(4).
[2]陈太平.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要素及其构成[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4).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国际结算量与日俱增,为银行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外资银行纷纷聚焦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拓中国贸易融资市场。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然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额却只占中国外贸企业所有使用各种融资的20%,其中又以大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商业银行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把实力强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主要客户,从而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分配上,中小外贸企业的额度只占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加快拓展的新领域。
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较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
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对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研究,使得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只有部分银行制定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从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上,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十分有限,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的形式,如: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品种少,功能单一,而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应用较少,且发展缓慢,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时间长
商业银行一般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按照贷款业务程序进行审批,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强调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公司授信的要求外,对于一笔简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论其融资金额大小、风险高低,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无形中抬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门槛,而忽略了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切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时间短,如一笔出口即期信用证业务,收汇时间一般为1个月内,如果将贸易融资业务按普通贷款审批方式处理,经常导致审批时间比贸易融资期限还长。
3.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按传统贷款业务审核,标准过严,除了要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例如,打包贷款,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甚至是要求存入百分之百的融资保证金。由于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周转资金短缺等自身缺陷,企业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过高的融资条件。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多且质量实力参差不齐,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无法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真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主观上排斥,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实行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执行利率。
5.商业银行缺少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由于在人员、技术及规模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长期以来,未把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和客户营销户数计入绩效考核,客观上也影响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由于银行对贸易融资缺乏应有的重视,贸易融资营销人员只知道融资业务的皮毛,对现有融资产品的审批流程、规章制度、产品特色、业务优势等知之甚少,贸易融资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6.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内、外两个市场,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不大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同时配齐精通贸易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营销人员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商业银行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1.改进授信理念,创新审批方式
商业银行应改进授信理念,利用自偿性的特点,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单笔或循环授信的方式,发放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采取封闭运作,可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资信实力以及担保条件的限制,通过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在贸易的反复流转中不断获得循环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简化审批程序,以高效快速的审批满足企业的需要。商业银行应扩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对象,增加业务机会,拓展业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特点,商业银行为控制操作风险,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还款资金安全,须对融资实行封闭管理,密切跟踪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或贸易所带来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以此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收回的资金,应及时归还融资,以控制风险。贸易融资由于涉及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除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和贸易融资贷款自偿性管理,严控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是第二来源。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贸易融资的依据。
4.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应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统一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营销的激励机制,将营销任务纳入分支机构的行长绩效和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做好国际贸易融资营销工作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能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让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给企业和客户经理带来的效益,找到营销的着力点。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实践中,激发员工自觉学习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主动营销理念,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5.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专业团队。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团队,熟练掌握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外贸企业客户 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应用和推广。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调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商业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牛牛股票网 niuniugupiao.com
2 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 3 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 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一、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倾斜力度并实行系统化管理
国际贸易业务是以真实的贸易背景为业务基础的,具有业务自偿性的特点,只要充分掌握了信息流,能够确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可以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在大多数情况下便可以实现货物资金的按时回笼,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在通常情况下,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应比大多数人民币信贷产品要低。这是该项融资业务与其他传统信贷业务产品相比的最大特点。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信贷政策不应与其他传统信贷产品一致,金融机构应制定相应的国际贸易信贷管理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的政策倾斜力度,对具有贸易融资需求的外向型中小企业实行系统性的管理,在有效规避信贷业务风险的基础上达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目的。首先,对于中小型对外贸易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银行在融资业务申请流程和准入条件上应提供一定的便利,保证融资的时效性与业务相匹配。国际贸易受市场形势变化影响较大,其获得市场机会的大小程度与国际商品价格的涨跌幅度成正关联,一旦国际市场出现获利空间,就应尽快锁定价格完成交易,以免错过最佳的交易时间。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该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等传统人民币信贷产品也有不同之处。国际贸易融资类产品重点关注的并不是企业自身的抵押担保强度,而是企业单笔业务的贸易背景真实性、结算方式的风险性和贸易双方的履约信用记录。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的信用评级以及授信管理制度,提高业务办理的时效性,加强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降低对其须提供较高价值的抵押品的硬性要求,为其提供合适的、专业化的和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市场机会,获得发展良机,推动银企之间的良好合作与持续发展。其次,我国金融机构应对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实行系统化管理,在国际业务管理部门或者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国际融资业务的管理团队,负责与中小型贸易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研发,并在团队内设置专门负责考察评估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风险的专业人员,能够实现与信贷审批部门及时有效的业务沟通,保证业务的时效性;在各分支机构的考核指标中加入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对发展银行与进出口贸易中小企业合作机制提供组织架构上的保障。
二、建立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加强国际业务人才的培养
对比流动资金贷款等企业获取银行资金的产品而一言,国际贸易融资有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首先,国际贸易业务期限短,周转快,且基于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原则,具有封闭自偿性,只要能够实现货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式运转,就能充分降低信贷风险,且能获得较多的中间业务收益,而除房产、土地抵押之外的更多担保方式在国际业务中是可以实现的,例如目前己经被许多中小型企业广泛使用的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出口退税质押融资、大宗商品质押融资等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只要企业符合银行的基本信贷条件,企业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即可按照相应质押物的质押率获得融资资金。因此,金融机构应针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融资的特点,致力于推进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的建设。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应是符合银行各项监管政策和信贷政策的管理要求的,且以各种国际结算方式为中心,建立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基础之上,并由此衍生或创新出更多能够适用于不同国际结算方式和国际贸易形式的新型融资产品的有机整体。该体系不仅可以根据不同的国际结算方式设计研发提供更多既能有效防范银行信贷经营风险,又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产品,而且可以实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结构性贸易融资创新即是一种金融衍生品组合应用。它是指根据市场情况通过创造性的将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新型贸易融资产品和外汇交易衍生产品进行最佳组合,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贴身设计,从而满足不同业务类型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需求,又同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利率风险的保障需求。中国建设银行推出的“汇贷盈”产品即是该类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的代表。该产品是外币融资、人民币质押存款和远期结售汇业务的产品组合。对于需要即期购汇对外支付货款的进口型企业,只需存入人民币定期存款,获得一笔同期限的外币融资对外付款,同时签定远期购汇合同锁定远期购汇价格,到期日以释放的人民币存款按照已经锁定的购汇汇率偿还银行外币融资本息,利用人民币升值空间及本外币倒挂实现规避汇率风险、利率风险的目的。
三、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