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8:11
序论:在您撰写学科融合课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下面个人从观摩课中搜集了数则案例:
例1:课始,教师出示语文“缩句”:蔚蓝色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学生一看就笑了――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了语文课呢?老师也淡淡一笑:“不要奇怪,数学和语文难道不能谈恋爱?”学生很快把句子缩为:“天空飘着白云。”接着教师再出示:“缩句:45与39的和,除以45与39的差,结果是多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和除以差”,于是这道文字题的算式便昭然若揭了。之后教师又出示其他文字题,学生便兴致勃勃地先缩句再列式计算。
例2:课始,教师引入文字“游戏”。师:我国汉字结构奇特,上下一颠倒字就不一样。如“杏”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呆”字,“吞”字上下一颠倒字就成“吴”字。你们能举这样的例子吗?学生纳闷――数学老师怎么做语文练习呢?老师话锋一转: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如,3/4倒过来变成4/3。你们能再举这样的例子吗?之后教师揭示课题:倒数。
例3: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课练习时,教师出示古诗:“春水春满池,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学生在美读这首诗的同时发问:老师这里没有数学问题?教师不慌不忙地添加了问题: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例4: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时,师:节假日你们喜欢上哪儿玩?学生有的说:明朝湖广学政田顼北门故居。有的说:朱熹理学文化广场。还有的说:游乐园……几句简短的对话,把学生海阔天宽的思绪拉到课堂,课开始了。随着欢快的乐曲,教师用课件出示“解决问题”单元主题图,把学生带进快乐的游乐园。师:这幅图就在你们课本的第2和3页(蝴蝶页),请同学们打开书,象学语文那样给它分成几个部分,并给各部分取个小标题。生(一阵静思之后,有了答案):可分为四个部分――看木偶戏、买面包、玩翘翘板和丢沙包。
例5: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为了给学生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教师制作了三轮对赛课件:随着紧张、激烈、舒缓……错综交织的《赛马》音乐,拉开了《田忌赛马》序幕……接着,教师让学生用排列组合的方法列举田忌所有对赛方式和取胜的概率,感悟统筹优化思想方法的魅力!
走进课改课堂,“软化”的课屡见不鲜,或是数学课串入了语文味,或是数学课串入了科学课味,或是语文课串入了数学味……
二、思考:追求课堂和谐
新课程“软化学科界限”理念派生出来的现象,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融合要巧。学科之间有相通之处,我们不能只抱着本学科不放,应该以开放的眼光,海纳百川的胸怀,打开学科之间的内在通道,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断地去反省自己教学。这样有利这种“软化课”尝试的深入展开,浓厚研究气氛,提高尝试成效。学科的融合,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要讲究实际效果,要依据学科的教学需要,使学生感兴趣,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学科之间的融合要巧,要讲究实效。
2.本质要保。每个学科都有其自己的特性,如明理、导行是思品课的特点;听、说、读、写,字、词、句、篇是语文训练的基本点,这就是语文的“特味”,数学也又自己的特点,象上述例1:数学教师用语文的“缩句法”为数学文字题的解题分析服务;例2:用语文文字结构的奇特性与数学倒数的相似点,巧妙解释倒数概念;例3:古诗只是用来作数学题的素材。例4:借用的是语文的教学方法;例5: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作为负载统筹优化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教学元素,虽然串了味,但本学科特点的 “原味”不能变,否则,数学教师就“耕错了田,荒了自己的园”。
3.提高素养。底气十足一定来自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想和高深的专业修养。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教学元素,课外工夫不可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小学是基础教育,更要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其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如果一位教师对天文地理知之甚少,对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对古今中外名著从不涉猎,很难想象他能在自己学科教学中融入其它学科内容。教师只有在课外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才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展望:绽放生命课堂
关注生命过程才是和谐课堂之根本,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课堂,更是成就人的智慧的课堂。软化数学学科界限,让课堂充盈生命活力、洋溢生活气息,让每日重复的讲课变成清泉,变成小诗,用爱心呵护学生的成长,让课堂绽放生命的色彩!
1.“软化”是生命课堂的需要。学校的工作是“教育”,但许多学科教师把“教育”理解为“教学”,更有甚者把“教学”理解为“教书”。“教书”就是照本宣科,题海战术;“教学”是将书中“知识”转为学生头脑中“知识”;“教育”才是不仅要教“知识”,还要“育人”。其实,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才是教育的基点。“育人”是任何学科教师都应当承担的责任,要让“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都融入“育人”中,“软化”就显得十分必要;只有“软化”,“术业有专攻”的学科教师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既彰显学科本色,又不失“育人”特色,最后达到在异彩纷呈“教育”中完成学科教师“共育”重任。
2.“软化”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软化”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最有效的是未被点破却深深扎根,乃至回味悠长,要从形式走向本原,让课堂绽放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例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执教“重叠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学生活动场景――“套呼啦圈”。 两个呼啦圈分别表示参加“抢椅子”和“石头、剪刀、布”游戏的学生的集合,教师请之前参加游戏的学生站到相应的呼啦圈内。其中一个学生既做了“抢椅子”游戏,又做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他首先站在表示“抢椅子”的呼啦圈中,但站在“石头、剪刀、布”呼啦圈中的学生也在呼喊他,他自己也认为应该站在那个圈中,此时的他正处于进退两难中。教师望着台前的这些学生笑着说:“该怎么办呢?自己动,我不管!”教师随即退出了学生的视线……等到全场的听课教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教师知道了这个学生已经被两个呼啦圈套住,站在“交集”之中了,学生们成功了。
3.“软化”要从预设走向生成。教学中的“生成”,就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心灵感动,让孩子们始终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聆听美的声音的耳朵、易于感动的心灵和富有爱心的灵魂与充满阳光和色彩的童年,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学生资源是五花八门的,五花八门的学生资源是无法一清二楚的学科界限的,因此,从预设走向生成“道法自然”般地软化学科界限的“教育”,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技术;课堂;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60-01
在现代信息社会,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等特点,上网已逐渐成为各年龄段的人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同时,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互联网+”行动计划不断助力企业发展,互联网对于整体社会的影响已进入新的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也日渐显现,教育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变革。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融合的背景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这一新兴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这是“互联网+”概念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现身,也是第一次被纳入国家经济的顶层设计,将为互联网与包括医疗、教育、物流、金融等在内的传统行业各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培育更多的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我国的“互联网+”时代已正式到来。对于教育领域而言,“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教育也正式进入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变革中,虽然教育依然以育人为本,但“育何种人”“育人方式与媒介”却早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如何面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日渐融合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二、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的融合,就是将技术的元素与课程的元素、教的元素与学的元素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分开。当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运用了互联网,必定会用到信息技术,这时信息技术将变成学科课程里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那么,在使用了技术元素后我们的课堂效果是否就会变得更好?还是使用了信息技术后我们的课堂方式就发生了改变?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讲授的上课方式,而应该主动去选择更加灵动的方式。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相融合应注重教学结构流程的重构与再造,这也意味着,在营造了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环境后,我们便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在很受推崇的翻转课堂、慕课、生本课堂等,这些以学生为主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化学习,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模式,通过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小组互动讨论的场景,使我们的课型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教学结构通常理论层面提出较多,而实际操作较少,现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即将变为现实。
由于不同学科能够使用的软件并不相同,那么在进行学科教W的时候,每一个学科的教师就应该了解适合自己学科的软件有哪些。除PPT、思维导图这一类通识性软件,如打谱软件、全民K歌等就属于音乐教学专属软件,再如语文教学中会有语音软件用于指导课文朗诵,数学教学中会有几何画板软件,这些学科教学工具是“互联网+”时代为学科教学带来的专属福利。对这些学科工具的充分利用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很好的整合,改变传统教学结构,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关键词: 美术 学科融合 课堂教学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具有独立、严密的内容体系,也有着符合教学规律的线性发展形势,它在本学科知识教学过程当中,经常没办法顾及其他学科的渗透,然而,各学科教学内容交叉融合的现象在教材当中随处可见。它是在原有学科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融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当今各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在美术和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在各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合理延伸,促使学科之间形成互补、形成促进,形成系统结构,发挥更为高效的综合教学的强大功能。
一、融入语文元素,感受诗情画意
新课标提出“以学科教学融合的方式改革当今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不应该仅是单纯的美术课,而应在教学内容中综合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注重在生动而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在有限的画面当中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文字和色彩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在传授美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文本架起美术作品和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桥梁,激励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陶冶情操。把语文引入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教学中利用文字描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春天在哪里》,这是个比较抽象的主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了《春天的手》这一课文,文中“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文中各种精彩画面,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与想象延伸,让孩子们对春天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回忆,同时知道可以用不同表现形式表达春天的道理,为后面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上美术课时积极性极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在快乐学习和用心思考过程中,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致有很大的落差,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被动学习占主要地位。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在组织教学时,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融合,用美术辅助数学教学,让美术和数学有机地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改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时,由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初步接触简单的几何形体,美术课上学生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作画,在教学时把生活中有规律的漂亮图案以美图形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感受图形的结构美和对称美的特征,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懂得从画面上分析美丽的复杂图案是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而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最后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美感,引发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对于设计有规律的精美图案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数学课堂中更应适时挖掘、渗透美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融入信息技术,感受视觉冲击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美术;新课程
人教版美术第三册《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波提切利创作的一幅经典的世界名画,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旨在贯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定性为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通过美术作品与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使学生既能通过一定的文化情境有效地解读和欣赏作品,又能通过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化情境。
而在我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由于自身知识的局限性对于授课内容积极性不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呢?我采用了“学科融合的思想将语文、音乐等学科素材融入教学过程对教材进行了二次重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生熟悉的题材入手,展现教学内容
课堂上我采取了开放式问题导入的形式,让学生插上发散思维的翅膀,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展开主题。开放性问题――“春天在哪里?”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的心里!”一位在美术课很少发言的学生,起头唱起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同学们也一个个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一下轻松起来了。
二、抓住有利教学时机,将学科整合思想融入教学
课程整合就是将两种学科、两种以上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围绕《春》展开,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自然地将音乐和语文课程中相关内容引入到教学活动中。而抓住时机,顺势开展课程教学就是重中之重。
从学生的歌曲引入了音乐中对春天的描述,那么还有音乐作品描述春天吗?班上学习音乐的几位学生马上说出了贝多芬――F大调第五小提琴奏鸣《春天》、门德尔松――《春之歌》、小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等西方经典曲目,并特别对《春之声圆舞曲》曲中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冰雪消融、一派生机的景象,宛如一幅色彩浓重的油画,永远保留住了大自然的春色,进行了介绍。
我迅速地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引入了“油画”本节课的重点核心词,同学们知道有关“春天”的油画作品吗?此时同学们的好奇心已经被大大调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授课大屏幕,精力高度集中。在大屏幕上我及时呈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桑德罗・波提切利(意大利)《春》。由于前期课堂铺垫和准备充分,不用提醒同学们都开始仔细欣赏画作。我没有马上对同学们进行引导和讲解,而是就作品的年代――文艺复兴时期进行了讲解。由于在前期的美术课讲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达・芬奇,同学们对这一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点开相关链接对文艺复兴的相关知识复习后进行了分组讨论。
三、学科融合一定要注重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有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担心――学科融合会不会冲淡主体课程的核心地位?也有不少融合课程将美术课上成了音乐课、语文课和历史课。对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是当今社会作为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通知识。因此,在课程准备过程中时刻以“美术课”主干核心不动摇,体现课程特色就是关键所在。那么美术教育的主体,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什么呢?
1.美术课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各自的特色优势。比如,在西方油画教学过程中,学生熟悉的历史背景知识对他们分析和了解画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以此为基础的观察可能更翔实,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画作。而历史课程的融合点到即止不能冲淡主题。
2.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只要抓住这一主线不动摇,无论怎样进行课程融合,课堂的“美术”特色这一主旨一定不会改变。以审美性作为教学的原则,并围绕这一教学原则设计课程。
3.美术教师自身的学科素质能否自如运用学科整合技能
美术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美术学科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特别是对新课标进行研读和思考,深刻领悟美术的学科教育功能。从学科角度,既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又要培养一定的美术经验,形成学生美术能力。时代已赋予美术教师的角色以全新的内涵,即激励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探究的热情,引导和协助学生增进自主学习来替代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平等地参与学生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总之,以理论开阔视野,使经验上升至概念的普遍性,以他人的经验启示自己,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在各种观点或理论的不断碰撞中,逐渐构建起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师生教学相长,才是真正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科融合;小学低段英语;有趣课堂;课堂有效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基础……”新《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位,再次强调兴趣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
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我认为教学艺术在于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小学低段的英语教学尤其如此。
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采用多种趣味性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各学科融合教学的尝试,则无疑为我们教育者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新经验。对于小学低段英语教学,学生开始学习接触、理解、适应这种完全陌生的语言,这需要一个轻松、有趣,而且贴近他们自己认知系统的环境,以克服英语的陌生感,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学生接下来的中高段英语学习打下牢固的英语学习情感基础。
优美跃动的旋律(音乐),简洁生动的图画(美术),欢快协调的身体节奏(体育/舞蹈),还有数学语文的知识基础,在英语课堂上,如能加以这些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不但能激发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思维的整合发展,而且能使小学低段英语的教学更加真实立体,更加丰富多彩。下面结合具体实例展现笔者是如何做到英语课堂上的其他学科融合的。
一、让英语在优美音符上 “唱”起来
唱歌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也是使孩子们心理愉悦的方式之一。熟悉动听的旋律、轻快的节奏和生动有趣的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参与的动力,也促进了学生对歌曲歌谣内容的记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有效性。
在粤人版《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会用熟悉的旋律帮助学生记忆口语句型,利用已学单词创造新的歌谣,或用词曲结合,唱歌谣,不再是停留在说歌谣的基础上。比如,教rhyme(The wolf and the lamb)时,对于句型Would you like to try my ham?我就会采用逐步上升的音调有节奏地重复将这个句型Would you like…?读3遍,最后一遍就接一个已学的食物名词,如Would you like to try my apple / juice/ hamburger ?使学生记忆牢固。再如,教rhyme(sing a song)时,我让学生们把sing a song的英语句子[1]Sing,sing,sing a song/Sing together,sing along,/Come and join us,little Tom,/Dance and sing a happy song 作为歌词,用学生们刚从音乐课上学会的小羊羔这首曲子唱出来,效果非常明显,也帮助学生们很好地记住了这几个英语句子。在课堂上,有时也会分组比赛,四人一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旋律去编曲,再让学生小组上讲台来展示表演,加以表扬,这样学生体验了创造的,也变得自信了。
二、让英语在欢快协调中 “动”起来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之一,在英语课堂上需要将孩子的这种天性充分有效地引导好。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阿士尔(Dr. James J. Asher)提出的TPR教学法,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以“听―做动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目标语发出指令,先自己做,等学生理解后,再让学生完成动作,然后边说边做。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教材就是以歌谣为核心的,所以TPR能高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英语知识。
1.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发挥功效
TPR在单词,句意理解记忆教学中能发挥很高的功效。比如:在教单词,如动物类的cat, dog, mouse, wolf, rabbit…就模仿动物的特征动作,或发出动物的声音,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单词并觉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在教rhyme 和song时,学生这种动作性发挥到了极致。如教Hello’s funny book这篇rhyme时[2],The sky is red, the sun is blue /A lamb is eating a big bad wolf/ A mouse is playing with cat/ A pig is flying over the wolf.本歌谣的句子对于没有语法基础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 句子难度大而且穿插现在进行时。学生在知道动物单词对应的基本动作后,再做出eat,play, fly 这几个动词的动作后,边说边做操练几遍,基本上学生对这首歌谣的内容和含义就牢记于心了。之后,再加以游戏巩固延伸,将歌谣里面的动物变换,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做动作,如A mouse is eating a big bad cat.下面的学生举手回答说出对应的句子。或者用同样的方法,将动词变换,如A lamb is playing with a wolf.英语课堂的这种活动营造了“真实”“自然”“和谐”的语言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生英语听说,动脑理解能力等到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得到了提升。
2. TPR在phonics教学中发挥功效
适当得体TPR在phonics教学中也能发挥一定的功效。教英文字母及字母音时,给发音配上一个感观上的小动作,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比如教字母T时,双手平举齐肩高,以形表示字母本身的发音。在引入T在单词中的发音[t]时,将左手掌平方胸前,掌心朝下,右手掌垂直位置于左手掌下方,发[t]时,右后往前扇动,像发[t],舌头在口腔的动作。教[h]时,可以双手捂肚子,喘气[h]。其他发音根据形似,音似等特征,也可通过这种方法教授。
另外,在身体素质发展这个层次来看,学生身体的节奏感,以及身体动作的协调度在这种快乐轻松自然氛围下,也释放得更加光彩夺目,天真烂漫,活力四射。
三、让英语在抽象中“画” 出来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词汇抽象和语法抽象。在英语词汇教学输入过程中,教师制作大量的教具,单词卡片或单词实物等,尽量在学生理解过程中做到具体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如颜色单词教学时,通过借助实物颜色的展示输入,运用直观手段,建立英语与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不用母语翻译;在学生英语知识输出这个层面,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说出涂自己喜欢的颜色;或者让学生画自己喜欢的事物如动物、食物,涂上各自喜欢的颜色,然后介绍自己的作品。教身体部位的英语单词时,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而且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整合复习身体部位和颜色的单词。其实,也可以引导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制作手绘单词图片书。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乐于其中,之后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组织自己的英语思维能力,通过口语表达来展示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这个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静下来思考创造的能力。
四、让英语在思维碰撞中“闪”出来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语言模式决定思维模式,甚至暗示语言先于思维[3]。
由此看来,掌握一种语言的基本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这种语言的思维模式来支撑。为了避免一些由文化负迁移的影响所造成中国式英语的思维模式,在平时课堂上还是需要给足够操练让学生换种语言环境去思考自己在母语环境下所熟悉的事物。比如,在教英语数字时,在教会学生认读,能用数字去数物体后,需再进一步深化,出一些数字加减法,数学找规律的填空游戏等,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潜移默化地用到了英语去思考所要的结果。广东人民版《儿童英语2》“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这首歌谣教学时,这句话本身是英语文化中的一句俗语,句子非常难,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句子,我先在教会apple和doctor这两个单词后,玩了一个用关键词讲故事的游戏,可以用中文,一当讲到给出的关键词时就要用英语。在学生理解后,给出apple和doctor,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讲述自己的所编的故事。故事充满想象和童趣,最后我给学生们讲了,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的故事版本,学生很快就记住了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的这句俗语。
五、结语
周彬在《课堂密码》一书中提到,学科教学就是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辅助”二字主要表现为如何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有趣味[4]。此处的趣味并不是在学习过程之外增添乐趣,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我们应当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主体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内化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设有趣课堂,从而实现有效课堂。
参考文献:
[1][2]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室编.儿童英语2[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3]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 各学科课堂教学 融合要点 改进方法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博昌.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
关键词:信息技术; 智慧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思考四:适合学生发展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