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7:59

序论:在您撰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重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环境的改变、集体的重组,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是人生道路上新的起点,是对其进行教育的关键时期。师生关系是学生成长中的基本需求,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学习、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性发展,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深刻的,也是久远的。所以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在享受民主中学会民主的态度,在被尊重中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在信任的目光中增长自信,在和谐的气氛中与人为善。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教学心理环境,能使学生头脑清醒,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各种积极的情感交流,把鼓励、期待等微妙地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心理教育的功能。

(二)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堂教学中若能创设良好的竞争机制,不仅可以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参与竞争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这样每个小组的情况大致相当,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而合理。组建后实行组长轮流负责制,让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岗位,各尽所能,在不同层面获得锻炼,每学期再根据小组的综合成绩进行一次动态平衡调整,以创造平等竞争的机会,保持小组内旺盛的合作和组际间的竞争活动。课堂上进行抢答,辩论等方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开展“争创优胜小组”“进步之星”“优秀小组长”等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纪律等方面开展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活动,以“赛”促团结,以“争”显才干。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因素,这就促使组员间的精诚团结、相互激励、彼此帮助、默契配合、实现优势互补,这样既发挥了优生的作用,又带动了差生的前进,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能。在各种活动中学会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久而久之,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结合生物学知识,注重进行性心理教育

中学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苏醒,使其产生对异性好感等现象,但由于此时其整个心理发展,尤其是品德发展尚未成熟,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青少年从正规途径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之前首先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身心变化有所了解,为进一步成长打好基础。为此,可以利用生物课本中“生殖和发育”一章,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可以结合书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观看相关录像,介绍有关身体发育的卫生常识,使他们对自己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性成熟,正确认识和处理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老师还可引导学生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珍惜父母的爱,学会对别人友爱,学会感恩。

(四)挖掘教材中的渗透点,适时进行生活观教育

第2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初中生身处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而目前很多学校并未专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进行德育的主渠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品德、心理、法律和政治素质,可谓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载体。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

1.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需要

初中是少年向青年的身心加速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面临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从而产生了许多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学习障碍或学习恐惧等心理健康问题,若不加以重视,除了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外,更易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从而易于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在人际交往方面,由于学生各自家庭环境、性格有差异,导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出现各种问题,容易引发自卑、封闭、自私、嫉妒等心理,若任其发展,则会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2.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目标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属心理科学范畴,侧重关注学生个人的心理平衡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和潜能的发挥。而思想品德教育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侧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重视在宏观方面给学生一个智力和思想的标准。不过,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仍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思想品德教育若忽略了学生微观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会空洞、流于形式。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其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又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可行性。教材是支撑教学的重要因素,目前初中各个年级的思想品德教材都从不同的方面融入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自我意识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八年级上册的“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交往艺术新思维”等就分别从家庭、学校、同学、朋友等多个方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与父母的矛盾、如何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如何与同学友好相处等,以解决学生自私、任性、嫉妒、自闭等心理问题。由此可知,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来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可行的。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性较强,若缺乏好的教学策略,则难以让学生取得心理认同,从而就无法切实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而言,初中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情绪调节、情感体验,是心灵的沟通、理念的认同,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与保证。只有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才有利于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师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具体而言,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的方法有两点:

(1)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表达他们的观点,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交流,而教师只需适时指导,便能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如:在讲授九年级“理智面对学习压力”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畅谈自己有没有学习压力,如果有,他们的学习压力来自哪些方面;然后让他们摆擂台分小组辩论学习压力问题。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习不能没有压力,需要理智对待学习压力。进而我再把学习压力的道理延伸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也会有压力,要正确对待它。这样,我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既消除了学生的压抑感,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辩能力。

(2)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以消除学生的自卑感、挫折感,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

如我在课堂上提倡:答错了可以重答,答得不完整可以补充,没想好的可以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的允许讨论,老师错了允许指正。这样,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敢想、敢问、敢说,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利于使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情感上、心理上产生共鸣,以体验、领悟和解决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合作探究法是一种让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交往能力;而活动教学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表演等校内、校外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3篇

(1)宣导。宣导即宣传辅导,关键是澄清辅导与学生的心理需要。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宣传讲述为主,通过故事引入、问题辨析,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这部分学习内容可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小报、板报、网站等形式进行活动,激发学生的心理需要,澄清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

(2)引导。引导即引出困境,关键是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引导”一词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中是关键词,我认为引导恰恰是一开始引出问题所在,给学生自我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发现自己和环境互动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在《认识自我》的活动课中,通过比较自己描述的“我”和别人眼中的“我”的差异,引出学生对自我探寻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去思考“自我”。这正是矛盾的开始,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关注的中心点。

(3)疏导。疏导即开导和通畅,关键是疏通学生的情绪和焦点问题。在学生的种种问题中间,找到焦点问题,结合活动课的主题开展疏导,是重要的一个活动环节。在《自信心训练》的活动中,让同学相互在纸上写上对方的优缺点,有不少学生由于体验游戏容易出现情绪情感的问题,教师作为参与者和组织者,势必需要及时处置学生的困扰,需要走到小组中参与他们的交流和经验的分享。不少同学看到优点很高兴,但很多同学看到了缺点,感觉很纠结,教师必须在下一环节中及时疏导这样的情绪,让学生看到自信的自己。

(4)传导。传导即信息和情感的传递,关键是相关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传导需要载体,成长经验是最有效的载体,学生通过交流互动,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信息的交换,在游戏中体验情感的变化,教师通过点拨,把自己的成长经验以“温馨贴士”等方式与学生交流,把正向的情感传导给学生。比如,在开展《记忆良方》的活动课中,如果仅仅提供记忆方法,学生倍感无聊枯燥。可以在课堂中进行有意义的记忆比赛、谐音比赛等方式,请成功晋级的同学分享成功的经验,传递正向的情感,学生印象深刻,就会积极投入到活动中。

(5)指导。指导即指点和引导,关键是提供相关主流的导向和建议。不少老师会在课堂教学的环节小结中进行指导,指点迷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社会主流的价值参考,并适当给予建议。因而这一环节是提升,也是在课堂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少心理教育老师反对提供指导,而恰恰因为部分同学缺乏有效的指导,他们的思路只到了困境,却失去了走出困境的“台阶”。教师的指导和辅导,正是教师的角色所在,正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在班级为单位的教育形式的重要标志。比如,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的心理活动,可以在课堂的最后介绍理性情绪的创始人埃利斯博士,顺带介绍ABC的理性情绪和行为改变的策略,这对认知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来说,完全可以理解,也找到了一个改变情绪的较好技术。

(6)辅导。辅导即协助和导向,关键是协助学生走出困境,引向行动。辅导贯穿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是一种教师角色,也是一种价值导向。教师在活动课上,保持了价值判断的中立,但教师在引导和点拨中往往有意无意带入了个人或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因此辅导正是对引导这一环节的重要补充,协助部分发现问题走入思考困境的学生走出问题中心。

第4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角色转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6)05-0098-03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2013年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必修课程以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完成了角色转变,也在授课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转变和成长对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大家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践行。

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转变和成长的意义

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首先要完成角色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和成长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角色转变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角色转变,就是尝试用心理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这需要教师自己不断获取心理学相关知识,注重心理学方面的体验和实践,利用心理学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角色转变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需要实践和历练,需要时间,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成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自己的努力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心理学家杨凤池说过:“将来有一天不仅有问题的人找心理学家,没问题的人也想请心理学家给自己做一个心理顾问,这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状态。”几乎人人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要想幸福生活大家都要懂点心理学。

心理学自诞生之初就肩负三个使命:一是治疗心理疾病,二是让普通人更加幸福,三是开发和培养人的潜能。一百多年来,心理学一直致力于治疗心理疾病,但是近些年来心理学开始致力于让普通人更加幸福的伟大使命,所以掀起了普及心理学的热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授课内容主要针对大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和突出问题,重在应用和解决问题,且在教学过程中普及心理学相关知识,让学生获益,增加自我认知和幸福感。教师也会在授课过程获得收益和成长,具体体现在:

(一) 教师学习心理学会让自己更加幸福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的教师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尤其是年轻教师,也许会面临和学生同样的人生困惑,如人际关系、爱情、情绪管理、个人发展等方面的困惑,学好心理学有利于个人生活和工作,提高个人幸福感。授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要不断积累和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及其应用,也完成对自己心理学的普及,多了一门渠道增加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解决学生人生困惑,教师获得职业价值和成就感

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体验和应用,所以授课过程中学生的人生困惑因为教师引导和陪伴,得到了关注甚至是解决,学生心情愉快,甚至对教师充满了感恩之心,这可能是作为教师最开心和最有价值和成就感的时候。

(三)教师解惑大学生烦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成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对学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因为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成年早期这个人生阶段,即将面临人生众多角色的转变和适应,这个阶段自我认知、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学习等诸多问题都需要指导。每年到心理咨询中心来咨询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是宿舍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恋爱问题,有一部分是职业规划与发展以及学习问题,这些问题都与自我认知、心理调适、心理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普及心理学对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恋爱价值观,甚至对学生未来为人父母,教育下一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教师耐心陪伴,使学生更加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人们常说身心一体,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且是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动态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道德健康在笔者看来,是对社会规则适应极其内化。健康的四个方面相互依存,改善其中一个方面,对其他方面必将有着重要影响。倘若学生能够心理健康愉悦,身体就容易健康,抗挫折和应对变化的能力就会增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必然会对社会道德规范有着良好的适应,否则心理健康会受到影响[1]。

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倘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心情愉悦,热爱学习和人际交往,能够良好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那么学生的就能够更平稳地度过大学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更有成效,@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追求的重要目标和价值之一。即使学生尚不能够应有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但是会因为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对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比较客观、中肯的了解,关键时刻能够向周围的人求助,平时更加注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体现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和成长

(一)了解教师成长的规律,完成角色转变,耐心成长

教学成长有着其自身的规律,一般是先顾及教学内容的适当选取,然后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储备和教学资料的搜集,当教学内容熟练掌握后,往往才能够放开大胆地探索和使用众多的教学手段。仅教学内容的选取一项就要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这个过程中或许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笔者曾经在讲人际关系章节的时候就遇到类似的挫折。备课内容在男女生都有的系里讲,同学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挺高的,但是到了另一个全是男生的系,学生就对教学内容提不起一点精神,笔者为此大大受挫。在调整好自己心情之后,赶紧搜索更有趣、实用的教学素材,以后类似的教学窘况再也没有出现过。

当教师对教学素材调整到位并适时更新以后,最重要莫过于能够灵活运用了合适的教学手段了,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老师只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准学习和熟练,不注重教学手段的应用,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课堂上,上课效果会大打折扣。高职学生对知识理论不感兴趣,但是思维灵活,乐于和教师互动。教师灵活应用可以互动的教学手段,比如提供视频案例,提出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探讨,因为足够务实和具有针对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够将心理学知识活化到日常生活中,足够地接地气,是上好这门课重要条件之一。

曾经有人对新人在新的知识领域的成长时间规律做了总结,1-3年是新手,3-5年是老手,5-8年是专家,十年磨一剑。一个教师,尤其是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教师,如果又恰巧还很年轻的话,掌握教学内容,了解自己和学生心理,学习使用教学手段都需要时间,所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教师要能够耐下心来,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

(二)和学生一起在体验式教学中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上心理课过程中是在用生命和坦诚与学生对话,在心理层面师生是平等的,在人性层面师生是相通的。这个课程中有知识的传授,有态度的传达,更有人生体验的分享。教师想要和学生在同一频道上,那就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先于学生体验课堂让学生体验的东西。“体验”和“知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举例说明,我们人在会说话之前就经历过很多事情,但是我们都记不起来了,但这些记忆并没有消失,以感觉、情绪等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和记忆里,可能还会在不自觉情况下被触动,莫名其妙地影响人的生活,心理学把人们这部分意识上不自知,但是却又经常影响人生活的这部分叫潜意识。正因为潜意识能够悄然影响人的生活,很多时候又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所以体验就显得极其重要,就像你用再多的语言形容梨子的滋味,也没有直接尝一口梨子来的印象深刻一样的道理。尝梨子的过程就好比心理中的“体验”,而对梨子滋味的语言描述就更像知识。举例说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写“二十个我”来了解自己,让学生写二十个我之前,教师就应该自己先对“二十个我”进行实践体验和思考。

(三)尊重学生差异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一个窗口,学生要了解人与人有着共性,更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体差异性需要了解和接纳。教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教不但传达这样的理念,还要践行这样的行动,让学生体验并接纳人与人的差异性,开阔心胸,增强适应性。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教师成长应注意的事项

(一)自下而上开放的教学态度,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在学识上一定程度上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并不是说老师任何地方都比学生强,而是在某些知识和领域中比学生知道的早一些,因为精力和时间的投入比学生在某些方面知道的多一些。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虽然学生的人生阅历可能会比教师少一些,但是信息知识的获取量不一定比教师少,某些领域可能比教师知道的更多。心理课是教学相长的课堂,尊重学生的知识,接纳学生差异,平等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了解自己,探索自己。

(二)关系大于教育,重在关注和陪伴学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无论是在师生、夫妻还是亲子关系中,都提倡关系大于教育。教育中常说“亲其师,信其道”,生活中学生因为喜欢这个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授的课程的例子比比皆是。上课过程中不评判学生,营造融洽安全的学习氛围,是教授心理学的教师格外要注重的地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关注和陪伴学生的过程当中,和学生一起多探索、多体验,让学生在课程中悄然改变和受益,改变学生的可能不是知识,而是和学生的关系。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人格魅力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或许是老师求真务实的态度,或许是老师浑身散发的善意,或许是一句鼓励的话,一次私下的聊天,就能四两拨千斤地悄然改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记得有一年给建筑工程系学生代课,最后有学生写课程感想,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一星期最开心的就是上一次心理课,课上可以放松,可以和老师一起开心地笑,能够不知不觉解决掉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烦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课程,上课时间只有三十多节,不能奢望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多么深入地了解心理学及其知识,但是作为心理学的启蒙和普及形式,能够在学生最好的年华里陪伴学生一段时间,或许在学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十分值得教师为此花费时间和精力。

[参考文献]

[1]徐 瑛.成长从心开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3-4.

第5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大W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37

Abstract Experience based teaching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comprehension. Teaching proces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philosophy,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oice.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experiential teaching, which need further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in practice.

Keywords experiential teach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亲身经历,在亲历中获得体会和感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体验式教学”就是创设某种真实或模拟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引发他们的思考,唤醒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去探索、发现、领悟课程所要传递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要素。“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从课堂的听众变为课堂的主角,让他们通过亲身的经历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从而真正地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内在的素质。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运用“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2.1 心理健康课课程性质的要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性课程,重点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关注的是心理知识的内化和各种心理调控技能的掌握,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让学生记住概念和理论,而是把学生引导到自我发现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实际应用上来。心理健康课堂应该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学生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为其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缓冲地带,使学生在这里能够完成一个自我发现之旅。只有借助于学生自身的体验、感受和领悟,重视对学生个体内在心理历程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外在的心理知识内化为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2.2 人的心理过程的要求

人的心理是知、情、意的统一,如果教学内容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而没有唤醒学生的情绪,没有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不能保证他们有相应的意志行动。很多心理健康知识其实是很大众化的,道理也是显而易见的,最重要的就是人们在现实中能不能真正意识到,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心理没有受到最真实的触动,是很难做到知、情、意的统一的。“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连接认知和行为的媒介”,所以,必须借助于学生的切身体验,在体验中激活他们的心理,让切身的体验把他们的知、情、意贯穿为一个整体。

2.3 心理健康课的课程意义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意义在于“助人自助”,激发个体内在的心理能量和心理潜力。每个人的心理归根结底都是属于自己的,如果课堂中学生不能敞开心扉,不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无论教师如何强调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如何从外在施加压力,对于心门紧锁的学生来说,这堂课也是毫无意义的。“体验式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引导学生打开心门,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主动地关注自我,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正向资源,最终达到“自助”的目的。

3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设计

重视学生内在的情绪体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投入,重视课堂间的全方位沟通,这是“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基于这一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一般为:“引入话题(主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联系自我、自我分析)――和他人一起体验(交流、讨论、分享)――科学策略――总结深化”。主题的引入可以是一个案例、一种现象、一个故事、一个问题等等,主要是创设一种思维情境或心理氛围。“引入话题――创设情境――自我体验”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自我体验――和他人一起体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而“科学策略――总结深化”是解决“怎么样”的问题。终极目标是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是合理的、有价值的、有利于自我成长的。有些内容可能并不能得出一个具有共识的结论,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对于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仍是其效果之一。

以专题“适应与心理健康”为例,说明体验式教学具体的课程设计:以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引入话题(主题)――生活不是一陈不变的,当变化来临时,你会怎么办?你会是匆匆、嗅嗅还是哼哼、唧唧?学生做出选择后,立即引导学生进入现实情境:从中学到大学,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生活环境、学业、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你是如何应对这种变化的呢?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了大学,你好吗?”请学生描述自己刚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学生进入自我体验阶段。接着进入交流和分享的环节,请学生坦诚交流进入大学后的感受以及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紧接着又提出新的问题:“当环境改变时,我们该怎么办?改造环境?改造他人?还是改造自己?怎么做是合理的、现实的?”当学生回答“只有改变自己才是可行的”,此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改变自己?怎样改变才是积极的适应?(科学策略)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最后使学生认识到(总结深化):只有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地适应环境,才能获得成长和发展。

不同的主题在话题的引入和情境的创设方面略有不同,但是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不变的。

4 “体验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1)在案例中体验――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案例能够充分反映某种心理现象或社会现实,当它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思考和探讨的兴趣。在教学中,案例即可以作为某一授课内容的切入点,也可以作为说明某一问题的载体。选好案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探讨,最终使学生有所感悟。

(2)在讨论中体验――针对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讨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通过各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而热点问题又是学生普遍关注、争论激烈且困惑较多的兴趣点所在,讨论时大家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脑力激荡式的探讨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获得了对某一问题的体验和领悟。

(3)在活动中体验――引入各种游戏活动或互动活动,获得切身体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有快乐感,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营造快乐的氛围,愉快的氛围又可以使学生放松地、投入地参与到课堂中,为他们进行体验做好心理准备。心理活动、心理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欢笑中获得切身体验和心灵的感悟。

(4)在自我剖析中体验――根据心理规律,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分析是与自己心灵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一个客体进行观察、审视、解析,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反思自我,逐渐发现问题所在,最终获得心灵成长。

(5)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通过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某一情境编排心理剧或拍摄微电影,让学生扮演某种人物角色,演绎某种行为方式、方法与态度,感受和评价“剧中人”的内心活动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此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

5 对“体验式教学”的思考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较高的适应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要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积极作用,还具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过大,人数过多,限制了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效果。由于连年扩招,高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生越来越多,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人数也日益上涨,一个班动辄五六十人。如此之大的班级不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施。人数太多,一方面致使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一些非团体性的活动中,总是会有一部分旁观的学生受到冷落而丧失兴趣;另一方面,狭小的教室空间使有些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如何在大班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活动、人人思考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2)如何激活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敞开心扉投入到课堂中来?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经历不同、在课堂上的表现差异很大,心理开放的程度不同,有些很积极,有些比较冷漠,有些总是游离于课堂之外。这需要教师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消除他们的疏离感和戒备之心。

(3)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而非消极的体验?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如果话题恰好触及到某些学生的心理敏感点,就有可能使他们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或对教师产生不满,或对课堂产生不安全感,不仅会影响到课堂的参与,也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因此,教师要全面考虑教学设计,要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反应。这对教师的素质是一大考验。

总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既是教与学的必然要求,也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学资源,积极尝试,主动创新,克服难点,探索出路,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验式教学所带来的乐趣和价值。

参考文I

[1] 刘吉发,刘强,段联合.教学方法论:10余种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9:136-137.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需求;发展目标;中专生;心理健康教育

从90年代初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传统的研究关注中学生层面的较多[13],关注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少。而且针对中专学生进行的研究大部分的被试都是选取卫校的学生[46]。另外,已有研究的取向多数是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多数都是选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比如说SCL-90[47],进行心理健康问题的筛查,目的是发现学生心理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学生,给予他们一系列的干预和帮助指导。传统的研究中很少有针对其他专业类型的中专生的研究,而且研究目的通常也不是面对所有学生的、以全方位的学生的心理需求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本研究就着眼于关注非卫校学生,选取经济类专业的中专学校一所,采取半结构问卷法,以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为导向,研究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兴趣点。通过纵深研究,旨在面对所有学生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兴趣点和真正需要,希望能够更为全面的描述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特点,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更为客观和务实的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北京市某所经济管理学校25个自然班中,随机抽取3个自然班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01份,回收问卷98份,剔除无效问卷,收到有效问卷81份,问卷回收率为97%,问卷合格率为83%。由于问卷有一部分是开放式的无结构题目,因此导致最后无效回答较多,最后剔除问卷的比例也较高。

1.2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自编学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和学生心理需求问卷。其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是以学生自我报告的形式,汇报自己本学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状态,由7个项目组成。学生心理需求问卷主要参照柳友荣等[8]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自评量表的维度,参考本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的教材,并结合对本校5名学生关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生活事件的访谈,自己编制。本问卷除了让学生对影响自己心理健康因素的生活事件进行评价和排序以外,还设置了开放性问题,“你目前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希望心理健康的老师能给予什么帮助?”等等一系列的题目,获得更为纵深的信息。

1.3 数据处理 对于量化数据采用SPSS12统计分析。对于开放性题目手动编码,并结合SPSS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学生心理需求的总体特点

2.1.1 封闭排序问题 针对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排序,将学生的排序转化为分数,排名第1的评分8分,依次类推,排名第8的评分1分。按照主题,学生排序的结果如下:①认识自我(5.60±2.00);②完善自我(5.36±1.85);③人际交往(5.33±1.97);④职业性向(4.60±2.13);⑤学习兴趣和动机(4.36±2.09);⑥学习策略(3.99±2.05);⑦职业选择(3.80±2.43);⑧异性关系(3.25±2.39)。

进一步分析,看到依照平均分的排序和学生在每个问题上各自排序的百分比还是有着显著差异,比如“异性关系”这个主题虽然在整个8个主题的平均分排序中排名最后――第8名,但是具体看这个主题的选择情况,发现40%的学生将异性关系排在第1位――最为感兴趣的问题,但是由于学生这个问题上排名的差异远远比其他主题大,因此导致了平均分排名比较靠后。结果见表1。

2.1.2 开放式问题 通过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回答自己最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答案相比封闭的排序题目丰富了许多,达到了14类。

2.1.3 封闭排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对比 将每个学生在排序题目中排名第一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该学生提名的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一致性对比,发现学生在选题目中选择的第一感兴趣的主题和学生自己提名的最感兴趣的题目差异显著(t=12.910,P

2.2 不同发展目标的学生心理需求的

2.2.1 学生未来发展目标 中专学生由于学历和年龄的原因,他们一般在结束了3~4年的中专学习生活以后,并不全部都进入社会,而是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大体来看中专学生对于中专以后的未来的发展目标由读书和进入社会2大类组成。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学生(15%)并不十分清楚自己的未来目标。学生未来发展目标的具体的比例分布如图2,3。

2.2.2 未来发展目标和学生心理需求的关系 第一,以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将未来的发展目标中“继续读书”标定为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学生作为以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结果和第一部分的排序有所不同,该类学生的排序如下:①认识自我(5.93±1.95);②完善自我(5.53±1.55);③人际交往(5.40±2.16);④学习动机和兴趣(4.80±1.86);⑤学习策略(4.73±2.28);⑥职业性向(4.47±2.36);⑦职业选择(2.80±2.21);⑧异性关系(2.27±1.53)。第二,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将未来的发展目标中“直接工作”标定为非常强烈和比较强烈的学生作为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排序,结果和第一部分的排序也有所不同,该类学生的排序如下:①学习动机和兴趣(6.17±2.56);②人际交往(5.83±1.33);③认识自我(5.67±1.97);④完善自我(5.50±2.66);⑤职业性向(4.33±2.40);⑥职业选择(4.00±2.37);⑦学习策略(3.67±2.07);⑧异性关系(2.83±1.60)。第三,两类目标不同的学生的差异。对2类目标不同的学生在8个主题上采用单因素多元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分析表明:Pillai's Trace =0.096,F=4.026,P=0.05,结果显示2类目标不同的学生在心理需求上差异显著。经过方差齐性检验表明:P=0.000,拒绝虚无假设,表明2种目标学生的数据方差不齐性,因此选用Tamhane法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两类目标学生在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差异,结果见表2。

3 讨 论

3.1 自我认识模糊 本研究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困惑程度选取心理健康问题的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自我认识模糊,对自我定位的困惑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学生最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的问题。这和通过心理健康问卷筛查出来的问题并不十分一致。先前的研究发现学生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人际关系敏感(6.9%)、强迫(6.4%)和抑郁(5.7%)[5]。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在于两者的研究取向不同,一种是以发现心理问题为导向,这种研究导向主要目的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虽然许多的研究表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不同的研究结果汇报的比例在20%~30%之间,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并不是问题学生,因此以兴趣导向进行的研究结果就和以问题导向结果不一致是非常正常的。因此,面向所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学生自我的认识和完善的主题,而不仅仅是关注传统的学生人际关系的问题、焦虑和抑郁问题,而应该从根本上,从学生自我概念的建立上,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在学生的心理需求还没有发展成为问题之前就加以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自我以及人生追求。

3.2 不同目标的学生分层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除了传统的全日制高等教育以外,还有许多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方式,比如说自考,成人高考等。作为中专生由于学历较低,将来的就业也会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使得很多的学生都没有把中专教育作为自己学习生涯的结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学生都是希望自己的在中专学习之后还继续读书,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的比例明显要小于继续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并且这2种目标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有着明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以继续读书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关注自我的认识和完善仍是最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中专毕业之后想工作的学生却把学习动机和兴趣这个主题排在第一位。这和研究者最初的假设并不十分一致,根据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习问题是学生一个主要关心的问题,那么研究者假设对于继续读书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关心学习相关的问题,但是实际上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更为感兴趣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的问题。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通过研究者在问卷调查之后对部分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可以得到解释: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有一些学生并不是自己十分情愿的选择就业为目标的,而是觉得自己反正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什么也学进去,所以索性放弃了继续读书的目标。他们的目标选择是因为对于学习的无奈而被迫选择的,因此他们更为关注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问题,期望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自己找回学习的动力,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学习也是非常向往的。除此之外,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对于职业选择指导的需求明显高于以读书为目标的学生。这个和他们的目标选择有着紧密地联系。以工作为目标的学生,因为会更早的步入社会,因此他们既需要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也需要有职业选择中科学引导的问题。而读书为目标的学生因为短期内仍然是以学习作为主要的目标,前途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他们的心理需求仍然以向内的自我找寻为主要目标。针对这样的现状,中专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应该灵活应对,研究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开设为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目标的学生,开设偏重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上哪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针对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也应该有不同的侧重。以学习为发展目标的学生,可以更多的从自我认识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现状,开设不同侧重的课程;对于被迫选择就业,但是还有可能想继续学习的学生应该以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为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对于确实准备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学生则更多的从职业方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第7篇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

中职学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性格上倾向于叛逆,因此,这个阶段上好心理健康课,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很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把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课上好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相关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很宽泛的,在具体教学时,教师要对内容做适当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合适,什么样的内容不合适,教师应当先过滤。根据笔者的经验,针对中职生进行如下内容的教育比较合适。

(一)自我意识教育。中职生由于年龄不大,自我认知往往较差,对自我认知或多或少存在偏差。不少人受到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认为中职学校毕业后毫无前途可言,于是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未来职业生涯和当下选择的关系,正确理解前途的含义,对自己正确评价,对未来的人生有初步的规划,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二)适应环境的教育。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学生难免出现许多不适应。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和熟悉环境,尽快融入学校环境之中,并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三)人际交往教育。人是社会人,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动物。因此,人必须交往。中职学生毕业后即步入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别人,学会冷静处理事情,对他人有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评价,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毕业走向社会作好铺垫。

(四)网瘾克制教育。中职生中,某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既使学业荒废,又使自身社交能力发展受到局限,更使自身的性格愈发孤僻。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明确自己将来的任务和目标,努力消除网瘾影响。对于不能自主克服网瘾的学生,教师要注意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通过现身说法、心理辅导等办法,帮助他们戒掉网瘾。

(五)早恋问题教育。早恋在中职生中较普遍,而且他们由于年龄小,不懂得爱护他人和保护自己,过早开展性生活,导致许多不良后果的出现。所以,在中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早恋问题必须纳入教学体系。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很显然,强制性地堵是堵不住的。教师不能简单、粗暴地解决,而要多做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明白早恋的危害。只要心理上让他们切实认识到早恋危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早恋问题。

(六)择业观教育问题。学生毕业后就面临找工作的问题。找什么样的工作才合适呢?如何找呢?到哪里找呢?找工作时应当注意些什么呢?学生普遍对这些问题感到茫然,甚至有的为此出现抑郁倾向。为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择业观念,力图避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状态。同时,还要有勇于面对就业压力的勇气,在择业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以缓解竞争压力。

二、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基础教育一样,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力图使学生易于接受。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避免学术化,把那些深奥难懂的心理学术语搬过来,弄得学生云里雾里。而要注意结合身边实例,以浅白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使其真正理解内容。要注意适当开展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之中体验到快乐和自信,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在适当的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心理测试,或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使之对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感知。

为使课堂组织有序,上课之前必须对课程有精心的设计。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如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活动参与的热情度等,把这些信息了解清楚后,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学生自我展现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自立、自强和自信。

三、教学评价力求有启发性

教学评价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助推剂,合适的教学评价能使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不适当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学效果提升的障碍。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评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