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7:51
序论:在您撰写独立思考的精神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曾有一名北京大学的教授做过调查,问过各行各业的不少人“回顾中学时代学过的数学,你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他们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以平面几何为代表的数学课教会人思考,教会人判断是非,讲清道理,培养合理的质疑精神,清晰的思维和表达,让人受用一辈子。
是的,这种素质的养成,是中学数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它不能直接用于解决问题,却给予人们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引导人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把零散的知识梳理整合在一起,变成相互之间有着密切关联的整体,清晰的思维是将来做好任何工作所必需的。换言之学生从书本上学的数学知识多会还给老师,可心理的逻辑永不改变位置————那些中学学到的思维方法与人生观点是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科学角度来说一个人从12岁左右开始进入智力发展的黄金期,不但要获取知识,而且要学会思考,数学之所以成为贯穿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课,正因为它肩负着理性文明启蒙的使命。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尤其重要,不说远的,前一段日本福岛地震核辐射引起的全国各地抢购食盐的风波,暴露出那种唯上的、从众的思维定式今天仍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在当今提倡创新精神的同时,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显得更为重要吗?因为在数学单纯的环境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的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相信逻辑的力量。这种自信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用数学培养孩子明辨是非这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可以说,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体操。
怎样培养独立思考精神?莫衷一是。“课改”,“教改”大潮一浪又一浪纷至沓来,改革的春风吹进了每间数学教学的课堂。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传统颠覆着,作为教学设计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们,呕心沥血,惟恐课上的不生动,形式不新颖,内容渗透的不到位,目标体现的不具体。欣喜的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表达和说理能力方面有了进步。但是也体现出了不少弊端,教材过低的估计学生的理解力,学生稍一问为什么就要等待“螺旋上升”的下一个循环,而练习和考试又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理解力,往往是九年级的中考题就编进七年级,这里刚认识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别方法,马上就让学生在正方形里找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有些老师曾笑侃“刚学会走路,就要飞了”,于是学生明显在逻辑思路的推导和独立思考方面裹足不前。
同时教学与考试的脱节带来了更繁忙的工作,老师忙着返工补充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也忙着钻研难度更大的练习,好在考试中获得高分;许多课堂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情境引入课题,但是数学化加工程度不够,学生感知不深,教师在引导进行学生思维训练时,只停留在情境的生活层面,不敢过多过细数学化深加工,怕与新课改要求相违背,因为教材设计没有相关的训练,顾虑重重,以致“水到渠不成”,学生只重视“是什么”,忽视“为什么”,在解决问题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比较多,一到独立解决综合能力题时力不从心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老师和学生只能疲于奔命。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真的无可奈何吗?应该不是的。教育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因此教学中可以
1、从审题开始、抽取本质。
我们不可否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观点。也不可否认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只让学生的理解停留在生活层面上的具体情境中,而是应该沟通生活情境与数学情境的联系,使学生在对来自于生活中的数学情境进行抽象、概括,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因此,要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全面审视,引导学生对具体情境(包括图画)进行观察、比较,综合、分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把情境中的非本质因素和本质因素进行剥离,抽取出本质因素。也就是说,通过审题,逐步淡化提供的信息中的情景因素、时间因素、个性因素等对要解决问题的影响,使学生把收集、筛选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再用最简洁的言语表达出主要信息及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实现情境向算理的转化。
2、抓数量关系,建立模型。
进行数量关系的训练,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集约化、符号化的思想;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思维策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止是从生活出发,又回到生活中去,而是从生活中感受数学存在、抽取数学本质、形成数学思维,发展思考能力。
3、抓表达说理,训练思路。
无论是计算、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还是统计与概率的教学,都不可缺少思路的教学、说理的训练。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所以,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轨迹,就要知道学生是怎么用言语表达的;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开始。促进学生数学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独立思考能力的主要抓手。
4、增思维含量,提高品质。
一、要加强对自学的指导
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而有效地接受书本中的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而更多知识的获得,主要还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非常必要的。现在有一种倾向,学生手边的教科书,在做作业时翻一翻书本外,平时就很少加以利用,教师也不要求学生认真地去阅读。对于一些应用题,教师往往先给学生作了解释,而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审题分析,“应用题”无形中变成了“形式题”。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审题能力当然也无法逐步培养起来。
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在课堂教学中读读议议,对于教材中某些内容,先指定学生在课内或者课外进行预习,在进行讲解,要求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再练习。
自学要取得成效,既要考虑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也要有适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指导。例如,社会上出现各式各样的习题集很多,每本习题集都附有详细解答,有些学生把它买来阅读,思想上认为多看到一点,以后在考试时,就可以应付自如。其实,题目是无穷无尽的,即使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去背,也不能解决问题。这种偏向,必须及时纠正,要教育学生自学也要抓根本,抓基础,知识面广一些,思想开阔一些是完全必要的,但决不能把精力完全耗费在看习题集的现成解法上。至于有些学生,不是刻苦专研,独立思考,只是走马看花地去阅读参考书、自学读物,自以为懂了,其实只是一知半解,上课时不注意听讲,这样往往会得不尝试;因此应教育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要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要真正地把知识学到手,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实际中去,必须通过他们的独立思考,这种能力也是需要通过教学才能逐步培养起来的。
多让学生独立思考,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局限在解答习题上。例如,在教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时,学生已经了解方程组的关键在于“消元”,已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习题的能力,就只需把问题提出,由学生自己来进行分析,找出矛盾(消元后得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由此找寻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然后再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常见的各种典型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例题的教学,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例题在课本中已经有了解答,如果只是让学生去看看它的解法,或者把这个解法在课堂上提出来照着讲是起不了作用的,应该着重于分析解题的思路。当学习例题的解法时,应该要求学生先不去看课本中现成的解答,自己想一想这一问题应该怎样去解答,再对照课本看看自己所想的对不对。由此总结出解题的规律。一个数学习题往往有多种解法,要让学生多考虑几种解法,并进行比较,这对巩固学过的知识技能,综合地、灵活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要注意,一题多解,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解法数量,以免浪费时间。
三、要注意三“严”一“化”
学好数学,要求做到说理严谨、思考严密、表达严格,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要训练学生逐步达到。
数学,有一定的逻辑系统,无论是运算、推理、论证,都要有根据,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追本溯源。学生往往只记某一结论而不重视由来,解题中应该说理的作为“显然”来对待,这样一方面不够严谨,同时也易产生错误。
论证一个数学命题或解答一个数学问题,都要求我们能够进行周密的思考。例如在论证“圆周角等于同弧所对圆心角的一半”这一命题时,就要对圆心在角的内部、外部或者在角的一边上这三种情况分别进行讨论,否则就不严密,但初学者常常忽略,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懂得这是为什么,解答一个数学问题,不仅要求答案正确,而且应该要求表达合理。条理清楚,能够正确应用数学语言和符号。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多,应该引起重视,应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应该向学生指出仅仅停留在会做是不够的,还要做到合理表达,条理清楚。对于运算题必须指出哪些步骤可略而不写,哪些步骤必须加以叙述,而不能只写一个最后结果。
培养表达能力,不仅要注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注意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让学生习惯于运用数学语言。例如,在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支支吾吾,讲不清楚,更不习惯于运用他们已掌握的数学语言,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做这样的联系。
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应该有一个概括提炼的过程,使学生把厚厚几本书的内容,提炼成薄薄几页书的要领;同时还要把它“化”开来,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发现书本中没有讲到的规律。学校里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要把所有东西都编导课本中去是不可能的。但只要把最基本的那些知识、方法学到手,并能善于独立思考,化得开去,就可以掌握书本上没有讲过的知识。
上面所述的这三“严”一“化”是学好数学的关键。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也完全有可能做到,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逐步培养起来,学习数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地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文课堂 小学生 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 情景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4-01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语文教学向多样化转变。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更新型的特点。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也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课堂实施新型教学方式,既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1]。本文就课堂如何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展开讨论。
1 创造情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心理学家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都必须以兴趣作为基础。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在语文学习中也不例外[2]。小学生一旦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进入积极的、最活跃的语文思维状态,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也会得到弘扬。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创设语文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情景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1激情导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课文的导入可以多样化,不同的语文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所选方式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教师可以设置相应课文题目的悬念,将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入到课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例如,教师要上《孟母教子》一课时,就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设置一个好的情景。教师可以这样说“想必同学们都有自己崇拜的伟人吧,但是你们是否知道他们小的时候就很刻苦努力的读书了呢?要是他们小时候生长在不好的环境中,那么他们的母亲会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孟母教子。”通过这样的情景导入,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同时也怀有一定的好奇心,能很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1.2创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设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会提出一些比较苛刻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兴趣。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反而会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倦的心理,带来负面效应。其实,发展个性要以宽松民主的学习气氛为前提,要让每一位学生轻松的上课,在课堂上放松压力,完全融入课堂的活跃气氛中,完全融入课文主人公的境遇中。这才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例如在学习《开天辟地》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象出开天辟地的姿势,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做出来。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欲望,更能够提高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为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思考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位置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以学定教。而以学定教不仅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还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指导上。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办法:
2.1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使得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独特的爱好来学习不同的课文或同一课文的不同部分,这样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方面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来思考,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选择自己认为最感人的部分来学习,也可以选择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学,可以选择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来学等等。这完全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的特点,而且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到的新知识或由此而发现的新问题,都是自主学习的收获。总之,通过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他们的思维发展了,有了新的感受,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
2.2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同的学生肯定有自己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都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要基于这一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不断的进取。如在《海上日出》一课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并做学习结果汇报。这样,在汇报时,有的学生就会满怀激情地描绘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有的则选择当中的词句的细细品味,有的则结合自己看日出的经历进行对比。教师遵循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空间,让学生个性得到最好的张扬,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精神的很有效途径。
3 结语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的有效教学路径,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学生将来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教育是良心事业,办教育要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需要执著和坚守。
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养,立足于培养学生一点一滴的良好习惯。
教育有内在不变的规律,一定要把常规工作做得扎实细致。
近二十年的共事,他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是一幅剪影:一个人,手捧一本书,再配以桌上的一盏香茗。
对待书籍,他是一个智者。他仿佛生来便与书结下不解之缘:在办公桌旁、床边,都堆积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出门在外,火车上、宾馆中,总能看到他埋头读书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看到了书带给他的广博学识与成熟心态,感受到书对他的灵魂的洗礼与精神的净化。
对待生活,他是一个悦者。不必说在旅途中作为摄影师为大家记录下旅途中最美好的记忆,也不必说他方正刚劲的柳体书法,单是他能为大家奉上一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这一点就不得不令人称赞。
对待弱者,他是一个仁者。记得去苏州中学参加学术交流,在回来的路上,他给了一个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流浪者10元钱,不一会儿他被十几个流浪者围住不能脱身,这让他尴尬不已,也让我深深地感到他的善良与爱心。
对待事业,他是一个强者。当初,作为教师,他把满腔的心血毫无保留地倾注在深爱的学生身上,慷慨激昂的课堂,让学生如痴如醉,凭借踏实的作风与优异的成绩,被评为区名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如今,他虽然已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但却依然保持着教师的勤奋和严谨,每次公开课的录影资料他都给授课教师复制一份,以便其能够更多地找出自身的不足。
他曾在加拿大考察西方教育,做过几场西方教育的报告,大家很爱听。我知道清华的梅贻琦校长是他的偶像,我坚信,怀揣着教育梦想的他,始终会快乐地行走在教育的阳光路上。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利新)
对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领的思考周盛镇
在当今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取向的社会中,在社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校长办学要直面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这对校长的领导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把管理的目光从纷繁复杂的学校管理的方法中收回来,校长其实一定要做好两件事: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领。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Edwards Deming博士提出:PDCA循环。这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行动)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这四个管理环节是世界公认的管理基础。学校的教学活动是个相对稳定、有序的系统工作,到什么时间开展什么工作,由谁来做,做到什么程度,谁来检查和调整,都有规律可循,可以用各种规章制度和纪律来保障。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用来保障各个管理环节顺利进行的。正像每个游戏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每个网络之间的链接都有一定的运行协议一样,学校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教学系统,学校的正常运转也有自己必然的规则和协议,这就是学校的管理制度。
聪明、成熟的校长一定是制度管理学校的高手。俗话说:人管人、管一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管一群,对事不对人。每个成功高效的学校,离不开先进的制度管理。如果学校的校长经常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频繁开会强调琐碎的小事,说明这个学校的管理效率低,症结是学校运行过多依赖于行政命令,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管理机制。学校的制度管理属于相对稳定的常规管理,可是最见功夫的也是常规管理。
制度管理关键着眼于过程。学校的制度不在多少,但教代会通过一条,就应该严格执行一条。学校制度不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了制度,执行不力甚至不执行,效果比没有制度更糟糕。教育没有高谈阔论的东西,没有什么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教育的制度管理就是把人们可能想到的东西做得富有成效,把人们感觉枯燥无味的东西做得有滋有味。教育是很平常的,是一点一点的小事,这些小事就是常规工作,把常规工作一步步落实到位,抓严细节,抓实过程,有一个优秀的过程管理,优秀的结果是必然的。如果校长仅仅制定了目标,不用制度对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以检查和监控,最后的教育教学效果根本没有保障。如果校长的管理基于制度上的过程管理,那么教育教学的实施就是校长可以有效控制的,不理想的过程可以及时追溯,可以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校长应该明确一点:制度是育人而不是管人的。
制度管理要转变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氛围中,法律和制度是用来约束人的,是用来惩罚人的。人们由此形成抵触情绪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好的制度不仅是用来约束人的工具,更是保护人的规则。比如在廉政领域,最好的制度不是严惩腐败分子的制度,而是有效预防的制度。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学校的行为规范,告诉人们怎么高效的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而且能保证每个人的本职工作越好,就会对学校完成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更有益,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严格的制度管理能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但是制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制度管理不是万能的。学校的制度可以约束人,学校的教师能够在现有管理框架内按部就班地工作,各行其是,但这些都不足以把人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只有当全体员工的思想达到一致,形成共鸣的时候,集体的运作才会产生最高的效率;只有当教师们不因付出而感到委屈,不因辛苦而抱怨,相互支持、彼此信任的时候,人的创造力才会得到充分发挥。这种效果,这种局面,不是管出来的,是需要校长通过精神引领潜移默化,创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循序渐进来实现的。教师的天职是温暖生命、浸润心智、激发潜能和引领成长,校长作为师者的师者,其责任不仅是管理学校,更重要的是至上的精神引领,好校长的“好”,内涵之一就是善于引领教师的精神成长。无视“精神统领”,学校就没有向心力。
校长怎样以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引导、规范、约束和激励教师,使学校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呢?每校的校情不同,所引领的目标和方向虽大同小异,但方式方法是不同的。精神作为一种动力源,它是一种无形的资产;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又具体可感。
校长的精神引领首先体现在师德上。教育是一种特殊、复杂而又有缺憾的精神事业,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奉献,教师是精神庄园的守望者。古今中外的教育大家无一不是师德高尚之人。师德至高,师品至尚。校长对于教师师德的引领,要“引”在小事上,“领”在细节处。如是示范,必能感召教师俯身倾听学生;感动教师真慰学生;感染教师蹲下平视学生;感化教师激励期待学生。这就是校长人格魅力和权威的基础,也是非职务影响力的基础。否则教师会想,你还不如我做得好,凭什么听你的?这是一种很朴素的情感,无可厚非。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其次,校长要学会用办学思想激励教师。高明的校长都有自己鲜明正确的办学思想,按照办学思想规划出一幅学校长远发展的蓝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载着塑造人、养育人、教化人、成就人的特殊使命,须有高远的精神追求、崇高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和价值诉求。校长在引领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的时候,不能仅仅着眼于开展具体的一个个孤立的活动,要从思想的高境界上来引领教师的发展,引领教师追求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校长的办学思想一定要明确给每一位教师,让教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前我们为什么这么做,将来的学校在自己的努力下会有多么美好。校长的办学思想和规划蓝图,就是教师们努力的方向,是凝聚人心的旗帜,这是校长实现精神引领的关键。校长的办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只有被教师所认同、所接受,通过教师表达出来,让“校长的话”变成“众人的话”,并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得以实施。兵法上说“上下同欲者胜”,校长用办学思想激励教师,凝聚全体教师的智慧、生成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 关注教师的幸福感, 学生的满意度,才能让学校上下一心,在推动各项工作中减少很多的阻力。
再次,校长要关注教师特殊时期的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暗示和调适。目前,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的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的实行,在客观上使得很多教师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使得学校不同学科教师之间,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之间,一线教师和二线教师之间,教师和行政干部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分歧。让人容易陷入斤斤计较物质利益的误区。教师的工作是良心账,很多工作是隐性的,不能用数字量化,千方百计硬要量化,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更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有这样一个悖论:校长安慰评聘职称落选的教师,绝对不能过多指出这位教师的缺点,毕竟是在安慰人不能激化矛盾,于是细说这位教师相对的优点和闪光点,可是说多了优点,那位教师会自然地想:我这么好,为什么还落选呢。其实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也就是说对自己应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不可过高,这样才不会出现自负的心理,不会出现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设置等高利害评选下的失落感。教师只有为自己制定出合理的追求目标,才会心态平和。因此校长应引导教师学会了解自我、评价自我。“以人为镜”,在比较中认识自己,要缩小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中的差距,使教师有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校长要创设一个鼓励合作的工作环境。在相对公平公正的大环境下提倡奉献,淡化过于注重物质利益的不和谐因素,提倡教师间工作上的相互协作。比如在毕业班的物质奖励上,大多采取以备课组为考核单位的奖励机制,让同学科的教师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备课组内创设先进带后进,各尽其力、相互补充的互助合作机制,这种机制对备课组层面的教研活动是个很大的推动。如果在毕业班的奖励上采用单人的考评奖励机制,必然加剧同学科之间的竞争,竞争有余互助不足,容易引起和加剧教师间的矛盾,对整个学科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人为制造矛盾、制造不和谐,对学校发展更没有好处。
教育是一个务实又充满理想的事业,这就需要校长既是一个管理者又应该是一个有思想充满智慧的引领者。制度管理和精神引领,是校长对学校有效管理的两条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什么时候强调制度管理,什么时候心理调适精神引领,要根据实际情况合宜而用,天才地使用两种管理方法才是一个成熟的好校长。
我推荐的书
?筅《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北京燕山出版社
?筅《新教育之梦》,朱永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筅《静悄悄的革命》,佐藤学著,长春出版社
?筅《实用教学艺术》,王义智著,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筅《明日之学校》,杜威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筅《中外教育比较史纲》,吴式颖等著,山东教育出版社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
教育应该是让学生体验快乐、让教师体验幸福的过程。
对校长而言,让教师、学生体验快乐是最重要的职责。
对教材:学好教材是引发学生思考,教好教材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对知识的吸收和占有过程中明理励志是对教材最好的应用。
境由心造,事在人为。
她视教育为崇高的理想,用生命去热爱这片丰美的土地。
她视学生为明天的希望,用真心去培育这些待放的蓓蕾。
她是教育事业的追梦人,用热情去丈量抵达知识的海洋。
她就是冯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校长。她的办学理念在带领大家前行中日益彰显,她的教育理想在校园的辛勤耕耘中日渐闪光,她的和谐办学、创新管理的实践使师生受益匪浅。她带领全体教职工脚踏实地、开拓创新,学校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迎来了又一个美好的春天。
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作为校长,她都为大家做出了榜样。工作中她虚心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总是给予教职员工最大的支持和帮助。生活中她关心职工,也关心职工的家属,总是尽其所能为他们排忧解难。
她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她带病坚持工作,早来晚走,在寒风中和学生一起锻炼。她重视学习,经常深入各科课堂;她提倡探究,亲自主持校本教研。教师们从她那儿感到了榜样的力量。
她宽以待人,作风民主,以人格的魅力感召着群众的热情和希冀,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力量。
教师们内心感到的是:她务实求是,胸怀理想,敢于创新,一心向上,总给人以温暖和信心、力量和希望。
教师们眼睛看到的是:她诚信正直,有责任感,广开言路,接受挑战,善于总结和改进,勇于尝试和反思。她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挖掘潜力,不断拓展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空间。
在她的带领下,学校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领导班子积极推进学习型校园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教科研带动教学质量提升的力度,鼓励国家级、市级研究课题的创立和深入推进;准确把握学校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全校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浓郁创新氛围逐渐形成,每位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平台。各学科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师善于思考,勤于实践,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自己的价值。
全体教职工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每个学生的成长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演出比赛、运动会、英语节……从校长到教师都积极支持并提供各种有力保障。
高中历史学习是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以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活动为形式,通过其亲身实践获取科学结论,养成科学精神和态度的新的教学方式,它具有教学主题问题化、学习过程自主化、学习资源开放化、学习方法多样化和学习结论个性化的特点,目前一般采用“课内导学,提出问题——自主学习,课外研究——成果展示,交流总结”的基本模式。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中历史新课标就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目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
高中静态、保守的历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历史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点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陈述式、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学生根本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需要。因此,贯彻素质教育必须首先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由静态向动态、由保守向创新的转变,用发展的观念指导自己的教学思想。历史教师的教学观绝不能停留在任何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突破。
高中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构关于过去人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门推理学问。因此,历史是一“不断地在发展的活动”,而不是一段段固定不变的事实知识;任何历史的陈述和观点都应具备合理的论证程序,而只要它们有合理的论证,其成立就可以被承认,所以历史常常容许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共存。学习者必须先有这些基础观念,跳脱了单纯事实层累的历史观以后,才能谈到进一步去认识历史这一种知识类型。既然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的媒介,因此历史知识的“程序性标准”之核心即在于“如何将史料化做历史证据的正当运用”——对史料证据的运用有所认识,在于以历史的教与学,强调学习历史“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自然认为应将“运用史料为证据”之概念与能力,引入于教学之中。他们强调,唯有理解了史料和历史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理解了历史知识的本质,才是真正认识了历史,从而能展现学习历史对人们的真正价值。
当前历史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仍习惯于或热衷于把搬运课本知识当做根本或唯一的任务,教师教得死,学生学不活,把一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因而,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强调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处理历史材料、阐释历史事件以及文字表达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现由基础型向基础应用型的转变。基于此种观点,从历史知识的本质为出发点的新历史学科理念,乃以史料的运用为其历史教学法主张的起点,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史料作为历史证据,乃成为新历史学科教学设计理念的重点之一。所谓认识史料的运用,即是去认识“史料”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就是去认识各种历史材料如何被运用于过去的重建。然而,由于史料只是一种间接性的媒介,因此运用史料以重建过去所涉及的问题也较为复杂,也要掌握理解历史证据时牵涉到的各种概念。
(作者单位:河南省修武县第一中学分校)
关键词:会计师;经营能力;审计范围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2-0103-02
一、修订背景
从1997年到2001年,许多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提及了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注册会计师披露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的问题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审计意见类型却差异很大,存在对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发表的审计意见定性不准,例如把持续经营能力问题简单地放在意见段之后,或等同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致使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受到影响,甚至产生误导作用。
二、如何理解持续经营能力问题
持续经营能力问题实际上一个重大不确定事项。对不确定事项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不确定事项不等于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确定事项主要是由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通过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注册会计师对已经发生的惹事有可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而对尚未发生的事项则无能为力,审计证据有可能在将来获取。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是指交易或事项已经存在,但由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未能获取并不存在的审计证据,就不能视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2.不确定事项不等于被审计单位没有遵守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就不算违反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鉴于上述两个原因,注册会计师不能一遇到不确定事项,就简单地出具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三、明确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基础
原准则仅从原则上要求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而修订后的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关注可导致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可以从财务、经营和其他方面进行分析是否存在可能会使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
四、对持续经营假设实施的专门审计程序
当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时,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做出书面评价。
注册会计师应当充分关注管理当局作出评价的过程,依据的假设和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以考虑管理当局对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是否适当。在此注册会计师可以实施以下审计程序:
1.实施分析性复核程序。注册会计师对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时,可利用各种主要的财务指标,以评价判断企业未来持续经营能力,从而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常用的财务指标包括:营运资产占总资产的比率、资产负债率、资产周转率、违约债务比率等。
2.复核期后事项。对期后事项的复核,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辨别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可重点关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恶化的事项和情况,如大额应收帐款无法收回、诉讼结果造成大额赔款、出现因产品质量问题被退回大量货物、应付款债券的提前支付、非常灾害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等。如果发现上述问题,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就需要做进一步的评价。
3.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情况。对于年度内减少的借款或债务,注册会计师应复核相关记录和原始凭证,核实还款数额是否与合同一致,是否切实履行了合同书;对于年度内增加的借款或债务,应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授权批准,了解借款或债务数额、条件、还款日期、还款期限、利率等情况。
4.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会议记录。注册会计师应向被审计单位公司章程,实施细则和各类重要会议记录的副本,认真研究其中有关融资和清算的规定和会议决议,通过这些资料,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拟采取的改善措施方面的信息。
5.向被审计单位律师询问有关诉讼、索赔及补税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要求被审计单位列具一份或有损失的清单,由律师说明他已在很大程序上涉足了重要和尚未认定的未决或面临的诉讼、索赔及补税等情况。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律师的职业声誉及回答的合理性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或有损失情况。
6.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有关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被审计单位财务陷入困境时,管理当局提供的改善措施往往包括大股东的财务支持,各股东的增资,银行提供贷款等安排和承诺。注册会计师应逐一确认这些改善措施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确认有关财务支持协议的存在性、合法性和可行性,并对提供财务支持的关联方或第三方的财务能力作出评价。
五、出具审计报告时应考虑的内容
注册会计师在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搜集到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并考虑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注册会计师应能确定或解除原来对台戏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的疑虑。
1.注册会计师认为原来的疑虑可予消除,即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编制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合理的,可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注册会计师在考虑了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之后,确信持续经营假设合理,但认为有必要在会计报表中披露其内容,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了解。
(1)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但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
(2)如果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3.如果认为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合理,而被审计单位仍按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注册会计师无法确定被审计单位编制会计报表所依据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否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出具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并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影响持续经营假设的情况或事项及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时应注意在措辞上应十分慎重,只列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虑的各种迹象,不应预测这些迹象后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尤雪英.财会月刊(A会计)[J].持续经营审计方法的探讨,2001,(6).
[2 ]张晓岚,宋贵芳.会计之友[J].审计师对持续经营审计判断质量的影响,2006,(33).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