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7:49
序论:在您撰写科技创新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科技;创新;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46-01
存在于知识中的力量是无形的,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点,它也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保护原有文化的保障。当今社会,各种竞争日益剧烈,如何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傲视群雄。那就必须对于旧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一条新的道路,一条只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别人无法照搬也无从取代的道路,这就是科技创新之路。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创作水平,如果一个人的生存环境不理想,那么他的科技创新水平也会不高,所以,科技创新需要一个好的氛围。
一、科技创新小常识
科技创新作为创新的一种存在方式,其概念与创新也是相同的。创新是指:在现有知识和物质的基础上,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能取得一定效果的行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1]自主性的知识创新领域与科技创新领域相结合,能够拓展人类的知识面,提高认知能力,产品也将不断地更新换代。管理创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产物,也是创新发展的主流,它本身是电子信息或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新的发现和新的假设合成体。
二、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并不是难么容易就能进行的,我们容易受到原有文化的影响,想象力也容易受到限制,所以要想顺利的进行科技创新,首先思维要迈出原有框架的限定,也就是把思维进行创新。思维上的严谨性和展望性在科技创新中是必要的存在。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2]
三、科技创新与学科知识
(一)物理方面
物理也是一门有趣的学科,物理中的大多数知识与生活实际有关,与科技创新也有很大的关联。在学习了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概念之后,以此为基础,与其他同学探讨了关于能量转换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与发展,借鉴前人的研究,通过对太阳能设计、核发电、风力发电等研究的学习与发现,做了很多小的试验,《湿控节水灌溉装置》是其中的代表,利用发光二极管的使用及研究,撰写论文《LED发光二极管电流及使用寿命研究》。[3]
物理在科技创新中的应用是最为广泛的也是最多样化的。在学习关于传感器的知识研究的课题后,并充分了解了一些传感器的功能,利用课外时间找到了一些由此原理而诞生的电子产品,如光传感器制成的灯,烟雾报警器,铁的温度传感器,触摸传感器用电灯、重力传感器制作的电子秤等。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一个关于传感器在科技创新中应用的研究,并在集体的智慧下做了一些小的试验,如“灯光控制触摸传感器LED灯”是代表性作品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我们可以找到平时可能知道但却不了解的一些作用力。物理课本上有一节讲“安培力对通电导体的作用力”。安培力也是作用力的一种,它是磁场作用于通电导线的一种力。安培力的应用也很广泛,直流电动机、磁电式电表等都是利用的安培力的原理。利用这些原理,我们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探讨,《线圈炮、电磁炮》是其中的代表。
研究性的学习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可以充分地发挥出我们的思想力和创造力。使思想付诸于行动,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对我们日后深入的了解科学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和拥有过人的科学素养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生物、化学方面
水是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存在,地球上人类能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占了很少一部分比例,而就在这很少的比例中,由于人们的破坏环境和不爱惜水资源导致很大一部分地下水遭到污染。生物的知识不仅能为化学产品的生产提供帮助,生物的科技创新知识也能为污水的处理提供方法。
污泥中含有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分子物质,所以对于微分子物质的处理还是要用到微生物。微生物对于城市污泥的处理也是科技创新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是增加污泥中微生物的含量,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捕食原理,降解高分子物质使其转化为低分子物质氧化物。微生物主要通过其分解的酶来降解污泥中的污染物,我们都知道,酶具有催化剂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催化的反应速率。因此,发现微生物也对污泥处理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微生物处理污泥的方法也是一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污水处理技术。
生物修复是依靠附着于固体表面的过滤介质,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净化有机物好氧处理,微生物可以附着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对水质的适应性变化,而且效率高(因为附着在以上类型的微生物多),污泥产品的降解率较低。[4]大自然中赋予了我们很多奇妙的宝藏,其中就包括同位素的存在,如我们熟悉的碳、汞、铅等,这些同位素对污泥中的污染物可以起到推测的作用。
结论:自身的创新能力需要自己去挖掘、开拓的同时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指导,高中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想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以往不合适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方法。同时,老师也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授课习惯,在课堂中多开发学生的创新力,解放学生的思想包袱,提高高中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势,为高中生创建适合独立创新的学习环境。作为家长,也要时时刻刻树立榜样,在无意识状态下激发高中生的科技创新意识。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不能故步自封而要勇于创新,学好知识,丰富自己,顺着前辈前行的脚步继续发现未知世界的奥秘,为祖国发展、人类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雨涛.数学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
[2] 孙鸿飞.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科技创新小发明[J].教育创新,2013.
知识配置力,是指一个系统向创新者及时提供知识流动的渠道,并使其获得相关知识储备的能力。它是国家创新系统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知识配置包括知识在市场内部以及在供应者和使用者之间的配置、知识的再利用和组合、知识在分散的研究开发项目之间的配置与开发。从供方看,是指知识生产机构把成果扩散给潜在用户的能力,即转移能力;从接收方看,是指新知识或创新的潜在用户学着接近、获得和利用知识或技术的能力,即吸收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与知识配置力的关系
推导目前我国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经济转型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绩效体现在高技术的含量,通过转向信息、知识、智力等知识性资源的投入提高资本的增值性。组织通过构建各种网络设施或信息平台,通过知识信息的传播,引导员工充分利用企业知识及合理使用,在一定时间的培育与发酵,员工在生产过程、技术改造及在组织管理中新知识的应用,内隐的知识价值及技术特性就会凸显出来。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紧密的,知识资源的储存与增长,企业的价值和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创新的理论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由科学推动的线性过程,它受颇多因素的影响,如企业家的创新意识、组织的管理能力、与创新匹配的制度体系及其实施的环境等,通过促进知识流动、转移、应用以导向引发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过程的实质是组织知识配置力的创造性过程。从资源视角和能力视角对知识配置力与新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类,横向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家通过学习领导、组织、计划、沟通等知识将管理能力向战略、组织整合与创新、统筹与授权的能力转化;技术管理及研发人员是通过学习信息监测、学习生产知识、新产品设计等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营销管理及销售人员通过学习市场预测、营销策略、产品售后信息反馈等知识将市场运作的技能向营销科学策划及执行、优化销售渠道和驾驭的能力转化;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通过学习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知识向人力资本优质配置能力转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财务预算能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能力等知识向优化管理财务资源能力转化[3]。
3模型与假设
3.1模型的建立
根据上述两者的转化过程得出知识配置路径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影响,图1概括了本文的理论模型。
3.2研究假设
3.2.1组织学习意识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的本质是无形的,其规则体系由关于组织管理、组合、运营、优化规则等形成,企业领导者以确保组织各项职能的正常运作,一方面协调、管理、分配组织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匹配组织内部的数据信息及相关情境,保证组织各部门及其各成员的协调工作。因此,企业家及其领导者是创新的主体。变革推动者如价值观水平、创新意识、促进组织系统思考、激励员工创造性思维、自我超越等方面的特性,是影响创新的重要个体变量。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的重要职能就是能否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不是单纯的搞经营或者搞管理。组织的创新成功与否,领导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家的学习创新意识越强,越有利于提升其创新绩效。组织学习意识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2组织学习能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是指组织成员从企业内外部获取组织知识和应用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企业增加社会资本、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能力的学习过程,如顾客调查、研发活动、绩效评价和竞争对手分析等活动。组织内部除了“干中学”、经验学习、研发沟通等活动充分吸收组织成员的直接和间接经验;从互访学习、创建联盟企业、战略联合、搭建合作网络平台等利用企业外部资源提升多方面的能力,加强组织学习能力必然可以更好地发挥企业资源的效用,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H2:组织学习能力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设施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组织知识以数据、文字等形式记载的工作制度、操作说明书、档案、会议纪要、公告等载体进行传播,信息若能在更广的空间和深度被组织成员所捉获,使用该信息或由此信息提出质疑、思考和扩展思维甚至提出新的问题和对策,信息的传播价值大大提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支持学习的措施与设施的建设可以使信息在企业内部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渗透,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在环境的动态变化中迅速抓住环境赋予的创新机会及提升创新的空间提供支撑力量[4]。H3:支持学习和创新的措施越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3.2.4组织学习气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从知识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企业中的内隐与外显知识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就是创新。如何有效地将员工的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元素与知识整合在一起,促进员工创意思维的碰触和迸发创新思维与行为的产生,构建有效创造、转换和使用知识的催生容器变得尤其重要。因此组织学习气氛的营造是信息、知识的沟通系统、支持和激励员工创新的催化剂,更是企业创新行为的重要影响变量[3]。H4:组织学习气氛越浓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
4研究数据方法
4.1问卷设计与说明本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企业为对象进行知识配置效果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为调查分析,问题的设计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法,共发出问卷共约75份,共收回54份问卷,剔出不合格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份,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4.2数据分析
4.2.1效度与信度分析首先对各个变量测度量表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测试,以判定是否适合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从检验结果来看,KMO值有的在0.8以上,有点介于0.7~0.8之间,表示变量之间相关程度差别不大,Sig.<0.05表示变量之间独立检验是显著的,也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此外,还运用克朗巴哈α系数(Cronbach’sα)进行了问卷的信度分析,以检验问卷或量表测量的一致性。本文中的知识配置力和企业科技创新两组变量样本的信度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1)知识配置力变量组测度0.788、0.775、0.731、0.750和0.764,均在0.700以上,属于高信度;(2)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测度0.822、0.769、0.703、0.787、0.792,均在0.700以上,也属于高信度。
4.2.2结果根据需要分别采用方差最大化和平均正交旋转法考察所用量表是否真正地测量出各变量结构。主成分个数提取原则为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前m个主成分。主成分结果显示学习的过程、学习激励措施等主要指标的累计方差解释率达78%以上,企业家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技术能力等主要指标累计方差解释率均在82%以上。结果与原构思吻合。
4.2.3相关分析为探讨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本部分对这两者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出,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种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联系。除组织学习环境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提升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外,知识配置力与企业其他科技创新能力都显著正相关。总体分析说明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
4.2.4回归分析在分析了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性之后,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各要素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程度。为进一步研究各要素对各种能力成长的贡献度,本文采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回归分析。(1)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贡献度模型总体效果从回归效果看,六个模型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证明回归效果良好。从总体参数效果来看,DW统计值分别为1.982、1.371、1.818、1.951、1.932、1.897,说明各模型均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其他各项指标也符合要求。(2)知识配置力与企业科技创新各项能力的回归分析(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的回归系数对应的显著性概率均小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相关要素都会影响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成长。表2知识配置力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水平为0.059,略大于0.05,说明知识配置力对财务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要求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专门性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可能对组织创新能力影响不大。
5结语
关键词:科技期刊;知识创新;载体;中介作用
科技期刊与知识创新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期刊一方面记录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是创新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开始,也是科技成果向市场过渡的桥梁。正是通过科技期刊的这种桥梁作用,创新成果才能被充分利用,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知识创新体系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知识的传播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重要的支持系统,是知识创新的资源。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创新知识的主渠道。因此,从知识创新到应用,自始至终渗透着科技期刊的贡献,科技期刊担负着记录知识、传播信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人才的重任,在科技知识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的载体作用
知识的传播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直接传播是一种面对面的活动,非常局限;间接传播是通过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其他媒体间接实施。众所周知,出版物形式的图书、期刊、电子期刊、报纸较之广播、电视等更利于知识的存储和积累。与图书相比,期刊避免了出版周期长、传播滞延的弊端,而在传播内容上却发挥了图书所具有的专门性和系统性的优点;与报纸相比,期刊避免了缺乏系统性、学术性的弊端,却具有报纸的多样性和连续性。科技期刊所记录的创新知识是经过期刊编辑工作的严格筛选、审定、加工整理的知识信息,具有可靠性、规范性、权威性。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价值与信息传播速度密切联系,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只有及时发表才能被称为创新。另外,新的成果发表以后,其他人会在这项成果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所以科技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对科技发展产生很大的作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缩短出版周期,及时传递科技信息。因此,科技期刊可以引导知识创新者的科研方向,帮助知识创新者完善和提高创新成果,使创新知识的传播和交流更系统、更深入、更有利于诱导新成果的诞生,同时,科技期刊也是展示学术思想的平台。
二、科技期刊的中介作用
科技期刊是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的发展水平,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中,科技期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但科学技术需要中介环节才能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期刊是科研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人们获得信息的基地。科技期刊为知识的创造者、技术的发明者与工程的设计者之间提供了一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天地。科技工作者只有通过相互交流和探讨,才能使模糊的观念变得清晰,片面的认识得到纠正,散乱的概念得到整理,有缺陷的知识得到补充,创造性的火花得到触发。科技期刊把科技成果分布于世,传播为社会所知,从而转化为社会知识的组成部分,进而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实现知识应用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创新。科技期刊是广大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它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知识创新、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今世界平均每分钟产生一个发明创造,并且这些发明创新很快被写成文字信息,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正是由于科技期刊的这种传播和纽带作用,使科技创新成果充分得到利用,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此可见,从知识创新到应用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科技期刊。
三、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
知识经济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及人才的素质。与以往的经济不同,知识经济中知识是经济的最基本资源和生产的最核心要素。而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这使得获取知识成为终身任务,终身学习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科技期刊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的园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期刊多样化载体,如光盘版、网络版等的出现,使科技期刊的这种教育功能将会越来越大。
另外,科技期刊在发掘人才和扶植人才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辑通过大量地审阅、比较、选择、修改和编辑加工,发表本专业具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这既是科技期刊编辑“人梯”作用的体现,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而论文的作者由此而获得人们的肯定和支持,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如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华罗庚等的成名,是与《物理学年鉴》、《科学杂志》那些独具慧眼的编辑分不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科技期刊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扶植人才的功能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编辑工作是通过生产有精神文化内容的出版物来为社会服务的,科技期刊的编辑要顺从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审时度势。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同样也是创新工作的动力。第一,科技期刊编辑在认识和思想上一定要牢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大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管理、运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走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之路,扩大业务创新范围、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如掌握计算机、网络新技术和方法,电子排版和办电子杂志、光盘杂志的业务知识,还要掌握并精通英语。英文是世界第一国际语种,世界上70%的科技论文是用英文发表的,SCI收录的英文期刊约为80%。英语水平差是许多科技期刊难以进入SCI的原因之一。因此,除写好外文参考文献,英文文题、单位名外,还应写好英文摘要,这是国际交流时专家获取有效信息的唯一来源。
总之,科技期刊是科技普及的园地,也是科技创新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期刊是知识传播与信息传播的重要推动力和重要支柱之一,也是社会赋予科技期刊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丽恩.论期刊编辑策划意识创新[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06-308.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浅析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出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本文对此进行探析,也是希望也能够改变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并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满足人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能源的强大需求。
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内容
1.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并借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开展生产制造工作,比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等等。而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则是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为石油能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持。总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2科技创新的基本概述
所谓科技创新,其具体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指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3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资源大国,所以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中,节能也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节能工程同样也是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完成,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加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能在提高人们节能意识的同时,实现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从而也能缓解国家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总体而言,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2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设备的使用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以石油机械开发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为例,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能力。由于油田的开发成本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还应该包括成本的支出。假如:一台抽油机节能20%,那么按照2000口井进行计算,一个中型油田每年可节约7000万元。实际上,各种泵、风机、抽油设备等节能的潜力非常巨大,因此,高效的油气混输及适应多相液体的大型泵、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修井作业设备等,都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开发设备应用中所遇到的其余科技创新管理问题,相关企业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对此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
2.2提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际上也是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有效降低其生产的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尤为必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宣扬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更是要提高标准和要求。比如:装备的更新。由于我国一些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系统技术改造一般都是在80年代中期完成的,因此到了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整个机械制造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有的甚至还是报废设备,以致于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见,让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性的人才意识到科技创新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二是加强相关的科技创新意识培训。由于一些企业员工明显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内部可以聘请相关的科技,技术类型的专家,对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冷却环节处理。现如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进行热处理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在热处理中,淬火的冷却形式一定不要采取静置的方式,因为这样并不能满足现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冷却需求。总之,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和培训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对于石油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在制定相关科技创新对策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并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其科技创新加以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能源事业建设也将得到有效的推进。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驱动;科技价值
[中图分类号]F832.1;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7-0050-05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制度性安排,是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的重要手段和工具。[1]科技金融创新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科技价值,建立创新型国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科技价值与金融和科技创新相互结合的机理
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世代积累的科学技术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价值,实现由间接生产力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技成果从产生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一般要经历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和产业创新四个阶段。具体说,所谓科学创新就是发现规律性,发现科学认识物;所谓技术创新就是通过符合规律性施加目的性,发明技术人工物;所谓工程创新是指人们施加集成性进行造物;所谓产业创新就是把个别性的人工物转变成为具有普遍性的制造物,也就是对人工物施以规模性、盈利性、结构性、转化性的特征的过程。
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也就是科技价值通过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产业创新四个阶段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过程。在这四个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通过投入结合、转化结合和方式结合等促进科技价值的生成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1.投入结合。由于科技价值的特点,在科技创新的不同阶段,其价值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其价值有时不可能充分显现,特别是在科学创新阶段、技术创新阶段和工程创新阶段。为了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持续进行,需要通过科技和金融创新的结合使其价值显示出来,这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投入结合。
2.转化结合。由上所述,科学创新是发现规律性,技术创新是施加目的性,工程创新是施加集成性,产业创新是施加普遍性。为此需要通过和金融创新的结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由规律性向目的性再向集成性和普遍性的转化,这就是科技金融创新的转化结合。
3.方式结合。所谓科技金融创新的方式结合就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进行结合。一是政府科技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等,这些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主要适用于科学和技术创新阶段以及工程和产业创新阶段的初期。二是企业科技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应该是科技创新金融投入的主体。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一般占全部科技投入的80%左右,因此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三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务院批准的软贷款规模内,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中国进出口银行设立特别融资账户,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对资信好的自主创新产品进行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等,此外还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和科技型企业的上市等,上述做法有力地促进了科技金融创新的发展。
二、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结合现状和问题
自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发生了深刻变化。但由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没有完全解决,以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十余年后的今天,辽宁省再度出现结构调整缓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失速”的风险增大的情况。上述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速度缓慢,导致R&D经费投入不足。
近十多年来,辽宁省的R&D经费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12年,辽宁省R&D经费总量为390.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但辽宁省R&D经费投入仍然不足,从R&D经费占GDP比例来看,辽宁省2012年为1.57%,与“十二五”2.2%的规划目标相去甚远。以2009年为基本年,R&D投入产出比为1?押6.556,而2013年R&D投入占GDP比重理论值和实际值相差0.26%,使GDP减少517.9亿元,如果其价值实现,可以使当年GDP增加2.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2014年表现更严重:辽宁省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20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4%。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重新加大。
1.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金融创新驱动科学创新不足的现象。(1)投入结合:发达国家这三种类型研究的支出比重大致保持在1:2:5的水平上,基础研究占比一般都在12%以上。相比之下,我省作为支撑科技可持续发展基石的基础研究投入过低。2013年基础研究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3.2亿元,影响GDP产值21.0亿元,影响GDP增加值为0.086%。(2)转变结合: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首先表现我省通过基础研究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大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我省高校科研优势主要分布在传统学科中,与辽宁产业发展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乏国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的要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方面新兴科研产业团队,因此难以推动我省产业创新。在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方面,由于金融创新驱动基础研究导向不强,与沈阳大学科技城优先发展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及重点研究领域存在着脱节,结果造成目前大学科技城建设和我省大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有机联系,使大学科技城建设缺乏创新基础,可能成为没有大学特别是没有大学基础研究支持的大学科技城,导致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相去甚远。(3)方式结合:由于基础研究的公益性和高风险性,使得金融创新驱动作用不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愿过多涉猎,目前基础研究经费来源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2009年我省对基础研究投入占企业R&D经费的比例只有1‰。制约了我省基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我省的原始创新能力。
2.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在统计上,技术创新投入表现为应用研究经费投入。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2013年我省应用研究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11.9亿元,影响GDP产值78.0亿元,影响GDP增加0.315%。(2)转化结合:对于技术创新,我省金融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目标是: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将来能够实现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但该目标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解决技术引进中消化吸收不足的问题,存在技术引进依赖症。能够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企业很少,具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了。二是没有打破高技术封锁问题,存在高新技术“空洞症”。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大多数知识产权基本上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主要关键技术必须从国外进口,名牌产品不多。(3)方式结合:我省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新产品计划执行效果有待提高,特别是对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建立自主创新产品认证制度方面作用还有待提升。风险投资支持通过对技术开发项目的选择,通过成功项目回收全部资本的情况也不够理想。
3.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在统计上,工程创新投入表现为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比重较为合理,但总量不足。如2013年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理论和实际值相差73.2亿元,影响GDP产值480.0亿元,影响GDP增加1.68%。 (2)转化结合: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缺乏技术集成创新,表现在缺乏设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东北地区一批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数量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其次表现在缺乏产业集成创新,辽宁老工业基地对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切实解决东北地区“窝电”问题方面做得不够。(3)方式结合:在方式结合上,辽宁省金融创新驱动工程创新不足首先是重点实验室计划效果不够理想,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施科技计划支持程度还不够。科研基础设施投资除政府投入外,在引进社会资本引导企业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工程创新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1)投入结合: 产业科技投入是最重要的科技产业化投入指标。2009年辽宁省科技产业化投入产出比大致为1?押13。辽宁省2012年与2009年相比,从总量来看,产业化经费相差127亿元,产值相差1652亿元,影响GDP的比为6.6%。其中第一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5.6亿元,产值相差73亿元;第二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87.6亿元,产值相差1141亿元,第三产业产业化经费相差34亿元,产值相差442亿元。由此可见,我省产业化经费投入不足。(2)转化结合:对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而言,在转化结合方面,金融创新驱动产业创新不足表现在施加产业普遍性不足。一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规模性不足。表现在辽宁省通过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施加规模性方面,特别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成效不显著。 二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盈利性不足。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无论是后进地区还是发达地区,要想经济发展,必须能够成功地实现对科技价值的吸收。辽宁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获得科技价值。如石化产业曾经是辽宁省第一大支柱产业,但2011年全行业亏损21.4亿,亏损额创造了全国之最。三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结构性不足。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生产服务业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特别是传统产业在新型服务业领域缺乏延伸。服务经济内部结构不合理,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业等现代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四是通过产业创新驱动施加转化性不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通过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扶植中小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政策等方面工作还急需加强。(3)方式结合:一是产业金融支持不足。对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方面;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所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出口提供融资支持方面;对企业用于技术更新改造项目的中短期贷款?穴不含流动资金贷款?雪利息给予适当资助方面,都有待加强。二是通过科技产业化计划,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三是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目前我省金融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通过创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信用担保、证券融资等多种形式实现,但我省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仍以科技贷款为主,政府财政扶持为辅,其他融资方式甚少。科技创新和金融统筹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发挥出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不能有效支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三、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相互结合的对策
由上述分析可知,尽管经过十余年振兴之路,但是辽宁省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改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很突出。针对东北振兴的新困局,我省需要不断根据情况变化采取促进辽宁省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的对策,使得2014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635亿元,2015年全省R&D经费总量达到749亿元左右。在我省R&D经费来源中,来自政府应占22%;来自企业的资金占75.8%;来自国外及其他的资金3%。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1.推动科学创新驱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技术发展对科学研究的依赖度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入的不足,势必影响原始性创新成果的产生,使得产业技术创新因缺少知识储备和前沿技术支撑而后劲不足。科学创新即基础研究是新知识产生的源泉和新发明创造的先导,也是我省长期科技发展和科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我省要通过促进科学金融创新发展,大力推动科学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在注重提高R&D投入总量的同时,应通过科技创新与合理安排现有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的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到2015年,力争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达到5%以上。因此,2014年辽宁省R&D经费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31亿元,2015年应该为32亿元。(2)转化结合:从我省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出发,引导大型国有骨干企业合理适当的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优势领域强化我省基础研究投入,实现原始性创新,为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奠定基础,进而推动我省科技跨越发展。(3)方式结合:在基础研究领域我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等基础研究项目,获取更多的国家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应由教育厅和科技厅牵头,争取到2017年,新建10个国家重点学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和40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重点建设200个与我省主导产业相互衔接、密切结合的专业。加强学科建设,增强主动适应产业发展的能力。
2.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由于体制和机制障碍,存在技术创新驱动不足。为此要学习广东省科技厅“三台一会”的工作模式,建立科技与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相关运行体系,重点推动技术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我省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15%左右。在保持上述比例基础上,2014年辽宁省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应该为95亿元,2015年应该为112亿元。(2)转化结合: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专利成果转化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促进新产品开发。企业和科研单位在开发重点新产品中已获得金融机构贷款支持,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有较大发展前景且效益显著。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二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扶持专利成果转化,通过金融创新安排专项资金,扶持专利成果转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均拥有发明专利。三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大力引进海外先进适用技术,要建立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力争掌控国际尖端核心技术。(3)方式结合: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在技术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通过国家技术研究计划执行效果和发挥风险投资作用,其工作由省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省知识产权局、经信委和人社厅等部门负责。对经认定的省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按照合同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补助。
3.深入助推工程创新驱动。由于工程创新最本质的特点是集成性,所以工程创新集中表现为施加集成性,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投入结合:我省试验发展经费投入与R&D经费投入的比重一般在80%左右。为了保持该比值,2014年辽宁省试验发展应该为508亿元,2015年应该为600亿元。(2)转化结合:一是围绕《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中关于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指导意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特别是针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及业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与典型领域应用示范,开发新一代通讯装备和智能终端、云服务应用软件、大数据解决方案及北斗导航等领域,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组建行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断推动信息产业向智慧产业升级,进一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二是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沈阳大学科技园区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是在资金上十分缺乏。我省要通过与金融创新的结合加强沈阳大学科技城建设。在项目用地方面,可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技术含量、专业及影响等,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土地出让价格方面给予一定优惠。根据投资数额,给予资金资助;对经国家、省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研发机构,以上级资助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匹配资助等。(3)方式结合:在工程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落实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城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其工作由科技厅、教育厅、发改委、中小企业厅等部门负责。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十二五”期间,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100个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享研发平台,联合组建10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
由科技厅、教育厅实施,加快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建设,力争引进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和500强企业的研发机构100家以上。
中小企业厅负责选择100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每年给予每户1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其中省政府每年安排2亿元,每户企业补助20万元,市、县?穴市、区?雪补助80万元,连续支持5年。
省发改委负责保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以上。
4.完善产业创新驱动。(1)投入结合:2012年我省产业化经费为31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24%。需要增加该比值1.3%以上,到2014年辽宁省产业化经费应该为550亿元以上,2015年应该为650亿元以上。(2)转化结合:促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为导向,提高以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施加产业普遍性为重点。其一,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规模性。为此要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和完善省科技企业贷款担保资金管理,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可适当放大抵押、质押的担保倍数或通过账户托管方式发放贷款。符合国家《担保法》规定的知识产权可作为质押获得贷款。按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科技产品出口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要根据信贷原则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其二,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盈利性。首先需要抓紧落实政策资金,做好省市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专项资金的支出安排。还要发展和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效应和示范效应。其次要通过科技银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担保体系、集合债券与信托、资本市场、科技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七个方面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转移,逐步使社会资本成为科技金融体系的主体力量。再次要争取将我省纳入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范围。优先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统筹研究设立振兴产业投资基金。还要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扶持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发展。允许符合条件的重点装备制造企业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开展金融租赁业务,以此施加盈利性。其三,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结构性。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再振兴过程中,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实施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业发展。打造大东北旅游品牌。扶持东北地区文化创意、影视出版、演艺娱乐等文化产业发展。其四,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施加转化性。首先要通过产业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金融创新的结合重点开展电子信息、先进制造和新材料等领域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此加强新兴产业创新的转化性。其次要通过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做强做大辽宁省中药材产业链,将生物医药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围绕我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扩大产业化、系列化规模。通过充分发挥技改贴息资金引导作用,支持大中型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3)方式结合:在产业创新领域,我省在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方面要特别注意克服产业金融支持不足、融资渠道单一、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低的问题,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服务体系的支撑。其中科技金融创新方式结合促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产值由省科技厅负责;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考察由省服务业委负责;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省级创业辅导(孵化)基地由省中小企业厅负责;产业集群工程内容包括10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
0.引言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自此,我国的科技发展在光明大道上远航,科技创新由此步入正轨,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支持力度,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各类创新企业也不断取得喜人的科技成果,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在迅速成长。
自“科教兴国”,“863计划”等施行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高校科技教育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虽然创新数量不断增加,创新质量却不高,发明专利申请数量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而且,大量的创新单位和产业区创新实力不够,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最大的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尽管国家对此大力支持,然而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我国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尽管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某些领域十分落后,甚至有空白,由于起步较晚,国家经济实力有限,科技基础薄弱,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企业规模多数不大,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国家投入力度缺乏后劲,知识产权管理经验不足,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对于人才的培养水平不高,科技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三、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途径
1.企业应当增强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研发经费就是给企业的创新“加油”,投入越大,创新后劲就越大,实践证明,大多数科技创新实力强大的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是惊人的,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都要保证科技创新经费的绝对充足,否则,多么好的科技项目也只能落个“流产”的下场。
2.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多的国外先进科研技术为我所知,企业可以确立“洋为中用”的原则,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研究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
3.国家政策扶持。 国家的支持,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来说,无疑是坚强的后盾,创新的重要保障,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的企业,国家应当加以保护和鼓励,推广其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培养大批的优秀创新企业管理者,获得优秀人才的培养经验,提高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政府应当加强对市场的管理和规范,建立并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严格执法,净化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好知识产权,增强创新人才的信心。
4.提高创新教育水平。国家应当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加大对高校科技创新科目的重视力度,完善对高校科研创新的奖励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同创新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的支持。
5.加大R&D资金的投入。以此来调整企业创新经费的支出的结构问题,使之趋向于合理,向发达国家看齐,使得企业创新技术支出达到其主营业务比例的3%~4%。与此同时,可以建立企业的风险应对政策,减轻企业面对风险较大的科技创新项目时的压力。
6.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 中小创新企业是创新主体的弱势力量,他们受到自身规模小,科技实力弱,经济基础差,竞争实力差等方面的限制,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国家应当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其政策优惠,提供优惠贷款等措施促进中小创新企业的发展。
7.确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对于企业来说,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应当确保“发掘得了人才”,“留得住人才”,学习应用好“一捆绳子”,“一条鞭子”的管理制度,例如华为,他们通过给予人才充分的奖金,股份话语权,上升空间的支持,又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促使企业人才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伴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创新知识产权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严正课题,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个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了第一部专利法以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管理的思考和探索道路上一路风雨兼程,我们紧随世界发展潮流,努力与国际接轨,同时根据本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借鉴??外管理经验,不断修改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法律条例,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
四、当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
由于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人民群众及企业管理者对于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法律意识不全,导致很多专利成果申请不及时,甚至导致一些专利成果流传到国外,造成了很大的损失。由于对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了解,缺乏全局观,无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缺失,不完善,漏洞太多,无法有效的对知识产权进行管理。
五、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
1.企业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与世界接轨,努力了解世界上关于知识产权问题的信息,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掌握,切莫片面的追求企业的效益和规模等问题,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知识产权管理上的细节问题的忽略恰恰是导致企业损失的重要原因。企业领导者及企业创新人员都要认真的学习和宣传知识产权方面的信息知识,增强知识产权意识。
2.企业应当快速全面地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外国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经验,国外常见的管理体制有,集中式管理体制,分散式管理体制,行列管理体制等,企业在认真学写这些管理经验的同时,应当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引进一批具备丰富知识产权知识的人才,以此来为知识产权的管理提供智力支持,增强知识产权方面的竞争优势,使得知识产权的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避免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出现手忙脚乱的局面。
4.企业应当有大格局,具备战略意识。应当充分意识到知识产权背后隐藏的巨大利益,应当把知识产权利用好,发展好,具有全局意识和超前的眼光。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问题及对策
1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概述
1.1 机械制造业的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业指的就是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包含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的生产制造工作,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起重机械、运输机械、冶金矿山机械、工具、仪器以及机床等等,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机械制造业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上的支持,其发展的水平对于我国工业化的程度也是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的。
1.2 科技创新的概念
科技创新的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其具体指的就是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同时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模式和生产的方式,从而做好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大大的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并且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个方面的内容。
2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未形成完善的分配体制
在我国石油机械的制造企业中,车间员工和管理者的薪酬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车间只负责生产的分配方式,而后续的产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的经营都是由企业来总体管理的,在这种方式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际上就是分开的,车间与营销是没有利益关联的;而第二种则是车间也统一负责企业经营的方式,企业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市场的模拟,车间必须先向进行财务贷款才可以生产产品,之后的产品营销也是由车间负责的。采用这种分配方式时,一旦市场出现了突然的变化,企业的应对能力是较弱的,并且其对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会产生限制作用。
2.2 管理体制无法较好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现阶段,我国的绝大部分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都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改组而成的,通常都是对原来的机械厂进行改革和重组,在不断的改进其管理体制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新的总厂模式,也可能是更加先进的公司的管理模式。从表面上看,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体制确实是发生了变化,但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却仍在采用着传统的模式和体制,而这一特点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自身结构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设置各类机构时,并没有体现出自主管理的权力,而是过分的强调了与上级部门的对应性。
2.3 新产品的审批流程过于繁琐
在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制度以及在分配和用人等方面,确实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当各个部门需要进行一些改革工作时,却还是需要各个上级部门进行一道道的审批流程。就拿即将要上线的新产品来说,首先是必须要上级部门的批准的,当确定了要研发一个新的项目时,在市场调研、编制进度规划以及论证可行性等方面都必须经过审批,而由于这些过于繁琐的审批流程,新的产品项目在审批完成后可能都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产时间,这样这个项目就可能出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同时也无法取得理想的市场反应。
3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
3.1 坚定的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形成较强的科技创新的意识
作为一个石油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企业的领导层应高度的重视对员工科技创新观念的培养工作,提升企业每一个管理人员以及每一个生产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才能更好、更快的吸收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发展自我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快速发展。
3.2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大力开展科技研发,同时应敢于创新
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进行生产研发的过程中,应敢于创新,这样企业才能生产出行业领先的先进产品,同时还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应做好自主研发工作,提升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能力,产品在某些方面应是出于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的,同时产品还应具备较高的智能化水平,从而最大限度的争取市场份额,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而企业的领导层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做好新产品的储备工作,这样当市场出现突然的变化时,企业才能做出正确的应对。
3.3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制定完善的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
作为企业的领导层人员,其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时,应将科技创新的发展纳入进来,并且应将其当作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面对着不断发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环境,企业要想得以生存和发展,其就必须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员工应能够更好的利用科技创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能够有效的降低产生的生产成本,这样企业所生产出的产品才能在价格上取得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而要想顺利的实现这一目标,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就应在研发、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创新,与本行业的发展现状相适应,也能够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健康发展。
3.5 做好科技创新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升经济效益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求发展、求进步的过程中,应科学的运用各种不同的科技创新形式,举例来说,可以采取联营加工的形式,使员工更好学习行业中的先进技术,实现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3.6 借助于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创新,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
企业应不断的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应加大在生产设备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定期的引进行业中出现的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认真研究该设备的操作流程和生产规范,从而较好的操作此类设备,以这些设备为基础,进一步的进行自主研发,从而实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另外,还应不断的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同时做好企业员工的考核和培训工作。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文章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概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的有效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面对着石油机械制造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企业应制定有针对性的科技创新的对策,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素质,并且应能够利用现有的技术进行管理创新,从而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琳.风险管理视角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财会通讯,2011.
[2]陈耀.技术创新与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J].中国橡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