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古代文学大全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33

序论:在您撰写古代文学大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古代文学大全

第1篇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 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

在《现代学生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文中说:“中国社会是一个很老的社会,一切组织形式及风俗习惯大都陈旧不堪,违反现代精神而应当改良。这也是希望学生努力实行的。因为一般年纪大一点的旧人物,有时纵然看得出、想得到,而以濡染太久的缘故,很少能彻底改革。所以关于改良未来的社会一层,青年所负的责任也是很大的。”[1]可见,青年学生是未来改革社会的中坚力量。要使青年学生担负起社会责任,在大学阶段除了知识教育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大学阶段各门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在学生健全人格养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古代文学课程应该教育学生树立以下几种人生理念。

一、教育学生养成强健的身体

大量调查报告显示,今日相当数量之青年学子不喜欢运动,大量时间在电脑上冲浪或者触摸手机屏幕,因此,部分青年学子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这种状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青年学子之身体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重要话题。“东亚病夫”是中华民族的一段痛史,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所以,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为人生之头等大事。强健的身体就个体而言是其健全之人格、宽广之胸怀形成的基础,也是个体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所以认为:“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今之学校中,盖咸知注视体育者,但国人之惰性甚深;致学生仍不得充量以提倡。”[2]从个体角度而言,认为只有身体健康的学生才能有健全的精神与思想,否则,个人的思想、理想则无从谈起。说:“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这句话无论何人都是承认的;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今日办教育的生死关键……所以往往有聪慧勤学的学生,只因体力衰弱的缘故,纵使不患肺病、神经衰弱病及其他癌疾而青年夭折,也要受精力不强、活动力减少的影响,不能出其所学贡献于社会,前途希望和幸福就从此断送,这是何等可悲痛的事!”[1]“今日的学生便是明日的社会中坚、国家柱石,这样病夫式或准病夫式的学生焉能担得起异日社会国家的重责!又焉能与外国赳赳武夫的学生争长比短……”[1]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身体健康是个体献于国家社会的前提。个体的健康关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青年学子是民族未来之希望,健康之体质是他们能够担负社会责任之前提。要实现“中国梦”,青年学子的身体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由此可见,今日之大学生若没有健全的身体则个人幸福、个人于国家之贡献无从谈起。

健康体质之养成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以古代文学家之生命遭际为例教育学生,要让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健康体质之重要性。梁漱溟认为:“教育应当是着眼一个人的全生活而领教他走人生大路,于身体的活泼、心理的活泼两点,实为根本重要。”[3]认为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梁漱溟说:“知识技能是生活的工具,是死的;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活的。必待活泼的生命去进术,而后知识技能才得有待活泼的生命去运用,而后其功用乃著。生命消沉无力,则知识技能一切谈不到;而果得生命活泼,亦自然知所进求运用,正自不难著其功。”[4]在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身体方面尤为重要,没有身体健康则一切智力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观念,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生命即日常生活之一部分。说:“体力的增进,并非一蹴而成。试观东、西洋学生,自小学以至大学,无一日不在锻炼陶冶之中。所以他们的青年,无不嗜好运动,兴趣盎然。一闻赛球,群起而趋。这种习惯的养成,良非易事。而健全国民的基础,乃以确立。”[1]良好民族性格的养成以国民健康的体质为前提,要让运动成为青年学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成为世界上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国民才能成为有良好素养的国民。顾炎武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学业与运动应该并行不悖。再次,要形成健全的体魄,必须求生活有规律。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有规律生活的理念。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余体弱,自辛亥年起,几于每秋必病。一日,读日人一小书,论人生不寿,乃一大罪恶,当努力讲究日常卫生。余时适读陆放翁诗,至其晚年作品,心中大奋发。念不高寿,乃余此生一大耻辱,大惩罚。即痛于日常生活上求规律化,如静坐,如郊野散步等,皆一一规定。”[5]饮食有节,起居有时,力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追求日常生活的规律化,这样才能有健全的体魄。

二、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性修养

大学生的心性修养主要包括坚韧意志和勇气两方面:

首先,从古代有成就的文学家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古今能成大事者,必有过人之意志,士之读书治学亦然。王国维说:“要之,我国人废学之病实原于意志之薄弱。而意志薄弱之结果,于废学外,又生三种之疾病:说运动狂,说嗜欲狂,说自杀狂。”[1]钱穆回忆自己二十几岁时的读书情形说:“然其时余已严定规律,每日必读新书,必求能日知其所无。架上书尚多未读,心中欲读书更无尽。不欲为此一端自限,妨余前进之程,乃终未敢恣情于此,勒成一书。唯此《墨经解》与《读墨解》之两稿,则常存行箧中,至今未忍抛弃。偶一检阅,当时孤陋幼稚独学无友之艰苦情况,犹涌现心头。既以自惭,亦以自奋。余之终幸得免于孤陋幼稚之境者,纵不足以自满,亦可得以也。”[5]乾嘉学风成为历史绝响,近代以来民族整体学风浮躁,遂造成当代学术大师缺乏的现状,为复兴民族五千年的光辉文化,振兴国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只有养成青年学子之坚韧治学意志,振兴民族文化的梦想才有希望。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坚持真理的勇气。说:“科学之事,困难最多。如古来科学家,往往因实验科学致丧其性命……可见研究学问,亦非有勇敢性质不可;而勇敢性质,即叮于科学中养成之。大抵勇敢性有二:其发明新理之时,排去种种之困难阻碍;其二,既发明之后,敢于持论,不惧世俗之非笑。”[1]任何重大学术成就都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形成的,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养成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任何学术观点的坚持都要受到世俗社会的批评,青年学子要有勇于坚持真理、不畏世俗批评的勇气。

三、教育学生要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章太炎认为:“道德的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恨极也。”[6]梁漱溟认为:“民族精神是我们讲精神陶冶的核心。”[3]上述“道德”和“民族精神”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指传统文化精神而言。今日大学生之自我日常道德修养自不待言,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及其由此形成的整体民族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应该成为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树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定信仰。梁漱溟说:“中国原来是需要宗教的;但为有了孔子就不需要它。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有灯亦不亮一样。”[4]梁漱溟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灯塔。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心灵与精神的灯塔,在社会物质文化极为发达的今天,古代文学教学要让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灯塔永远屹立于每位大学生心中。

其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危机感。在我国物质文化极为优越之今日,青年学子要力戒自满、骄傲之心,内心始终具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只有这样,民族文化的火种才能绵延不绝。说:“中国的文化在两千年前,便已发展到与现今中国文化程度距离不远。那里欧洲大陆还是蛮人横行的时代。至美洲尚草莽未辟,更不用说。然而今日又怎样呢?欧洲文化的灿烂,吾人既已瞠乎其后,而美洲则更迅速发展。美利坚合众国至今不过一百五十四年,其政治、经济的一切发展竟有‘后来居上’之势……就中国现时所处的可怜地位和可悲的命运而论,我们几乎可以说:凡是可摆脱这种地位、挽回这种命运的事情和责任,直接或间接都要落在学生的双肩上。”[1]时至今日,我们民族文化已走出了近代以来的窘迫处境,但是,自“五四”以来,西学东渐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之将来处境如何尚在不确定之中,所以,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青年学子心中有对民族文化之危机感,这样或许民族文化的振兴才有希望。

再次,古代文学教学要教育学生尊师。在大学校园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青年学子的精神楷模,一个不尊重老师的人,我们希望他尊崇传统文化、报效国家恐怕是空想;相反,一个尊敬老师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才有可能和同事友好相处,才有可能有责任性、善良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的良好风尚,“一九二六年,康有为逝世,新会于法源寺设祭坛开吊,率门弟子致祭。自己披麻戴孝,有来会吊者,叩头还礼,有如孝子”[7]。钱穆回忆章太炎北京讲学的情景说:“太炎上讲台,旧门人在各大学任教者五六人随侍,骈立台侧。一人在旁做翻译,一人在后写黑板。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不能操国语。引经据典,以及人名地名书名,遇疑处,不[时]询之太炎,台上两人对语,或询台侧侍立者。有顷,始译始写。而听者肃然,不出杂声。此一场面亦所少见。翻译者似为钱玄同,写黑板者为刘半农。玄同在北方,早已改学今文家言,而对太炎首弟子礼犹谨如此。半农尽力提倡白话文,其居沪时,是否曾及大炎门,则不知。要之,在当时北平盛极风行之际,而此诸大师,犹亦拘守旧礼貌。”[5]可见,民国时期的大师无一不尊师,尊师是青年学子良好道德情操的基础,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尊师的良好道德风尚。

四、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风

学风浮躁是影响当代学术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民国时期的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王国维说:“治新学者既若是矣,治旧学者又何如?十年以前,士大夫尚有闭户著书者,今虽不敢谓其绝无,然亦如凤毛麟角矣!夫今日欲求真悦学者,宁于旧学中求之。以研究新学者之真为学问欤?抑以学问为羔雁欤?吾人所不易知,不如深研见弃之旧学者,吾人能断其出于好学之真意故也。然今则何如?”[1]批评了当时浮躁而不求真的功利主义学术风气。王国维说:“然吾人亦非谓今之学者绝不悦学也,即有悦之者,亦无坚忍之志、永久之注意。若是者,其为口耳之学则可矣;若夫绵密之科学,深邃之哲学,伟大之文学,则固非此等学者所能有事也。”[1]批评了厌学而不乐学的学术风气。古代文学课教学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以下几种精神:

创新精神。王国维说:“日之暮也,人之心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不适于为学,非与人闲话,则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人之老也,精力已耗,行将就木,此时亦不适于为学,非枯坐终日,亦但可读杂记小说耳。今奈何一国之学者而无朝气、无注意力也!其将就睡欤?抑将就木欤?”[1]学术进步的灵魂在于创新,如果做不到学术创新,那么学术研究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古代文学教学应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发扬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清代乾嘉学派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科学精神。评乾嘉学者曰:“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8]周勋初评胡小石先生的学术成就时说:“总的说来,小石师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继承了清代朴学的成就,而又能用现代各种学问丰富和充实,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整理和提高,不论是日常谈话或办事,都能显示其条理的明晰和见解的深入。而他又具有诗人的气质,一身兼文学与科学之长,因此他的讲学才能这么动人,治学才能这么精深。”[9]由此可见,要想在学术研究中成一家之言就必须发扬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

思辨精神。认为清人治学的弊端在于“太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故只有经师而无思想家,以致在社会上几乎全不发生影响”。执指出:“两千年来的古学都犯了没有条理系统之病。”[10]当代学术系统完备、条理分明,但是现代学术的成果却不能超越前人,现代学术之弊端在于太有条例太有系统而缺乏思想。因此,古代文学课程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做到逻辑与思想并重,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中成为大家。

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梁启超说:“我国幅员广漠,种族复杂。数千年前之初民的社会组织,与现代号称最进步的组织同时并存,试到各省区的穷乡僻壤,更进一步入到苗子番子居住的地方,再拿二十四史里头蛮夷传所记的风俗来参证,我们可以看见现代社会学者许多想象的事项,或者证实,或者要加修正。”[1]任何理论都要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理论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古代文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证精神。

五、教育学生要有宽广的文化胸怀

在文化多元化时代,大学生要正确对待世界各国文化遗产。说:“在野蛮时代,仅知爱自己及与已最接近者,如家庭之类。此外稍远者,辄生嫌忌之心,故食人之举,往往有焉。其后人智稍进,爱之范围渐扩,然犹不能举人我之见而悉除之。如今日欧洲大战,无论协约方面或德奥方面,均是己非人,互相仇视,欲求其爱之普及甚难。独至于学术方面则不然:一视同仁,无分畛域;平日虽属敌国,及至论学之时,苟所言中理,无有不降心相从者。可知学术之域内,其爱最溥。”[1]古代文学教学中要教育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不可有偏见,凡是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均须持虔诚之心。

关于对待西方文明的态度,章太炎反对以西方文明为标榜,他说:“近来有一种欧化主义的人,总说中国人比西洋人所差甚运,所以自甘暴弃。”[11]“只佩服别国的学说,对着本国学说,不论精粗美恶,一概不采,这是一种偏心,用这种偏心去看问题,就会专去依傍他人,看不见自己学说的精思妙语……”[12]章太炎反对在学术研究中崇洋。同时,章太炎主张对外国的学说应该抱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态度,他说:“至于别国所有,中国所无的学说,在教育一边,本来应该取来补助,断不可学格致古微的口吻,说别国的好学说,中国古来都有现成的。要知道凡事不可弃己所长,也不可攘人之善。”[12]取别国学术之长,补本国学术之短,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梁漱溟认为:“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吸收西洋人的长处。”[13]这应该是我们对待中西文化的正确态度,古代文学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待西方文明的正确态度。

总之,国家之希望在于青年学子,今日之大学生无论为自身计,还是为国家计,都应以养成强健之体魄、高尚之情操、良好之心理、求是之学风、全面之知识为人生之头等大事。以上这些方面是当代大学生健全之人格、良好之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贡献民族国家的前提。因此,古代文学课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上述良好品质为切入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邓九平.中国文化名人谈治学上册[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7,4-5,5,5,32,2-3,5-6,31,31,31,22,3.

[2].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45.

[3]梁漱溟.梁漱溟教育论文集[M].上海:开明书店,1946:68,95.

[4]梁漱溟.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5,73.

[5]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M].台北:联经出版社,1998:88,90,187.

[6]章太炎.章太炎选集注释本[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95.

[7]周传儒.史学大师梁启超与王国维[J].社会科学战线,1981(1).

[8].胡诗文集第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01.

[9]周勋初.当代学术研究思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8.

[10]国学季刊[J].1923(1):13.

[11]章太炎.演说录[J].民报,1906(6).

[12]章太炎.章太炎民主主义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20,20.

第2篇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1)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2)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3)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4)

小学读书手抄报图片(5)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资料:好书伴我成长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本或几本书让人最为珍贵最为重要的。书能让一个人从邪恶的边缘拉回到人最为纯洁的开端。对,书能净化一个人。所以,我们必须选择好身边的书籍,以免让人误入歧途,一本坏的书也能让人彻底毁灭

在我还在小学念书的时候,妈妈送了一本书给我,当时家非常贫穷,甚至还负担不起一本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望着妈妈充满希望的眼神,对她说:"妈,家那么穷,你为什么还买这么贵的书呢?"妈妈语重心长地说:"这并不贵,就算生活再苦再累也要买,我相信等你读完这本书后你一定会有所改变。"说完,他用她那粗糙怖满皱纹的手拍了拍我的头。

从此,当我一有空时候,我就会拿起这本书看,这本书的小男孩让我印象深刻,他比我家还贫困,他有一位卧在病床的妈妈要照顾,甚至不能在学校里增长自己对社会的知识。从此,他在人们还在梦乡的时候就开始工作,用赚到的钱去帮助卧在病床的母亲,有时候还会买一些书籍,当有空时,会悄悄回学校偷听老师所授的知识。即使生活再贫困,路再崎岖,他也一直在挑战着命运,他的不服输终于感动了上帝超越了宇宙,他成了知名的企业家。

同时,他也感动了我,我也要向他一样,不屈服于命运,勇于向命运挑战,让那些看不起我的人刮目相看,让他们后悔。每天认真听取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认真复习,不断努力,考到一所好的大学,努力赚钱,让父母住上好的屋子。

我也要谢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的知识。同学们,一本好书能改变你的一生!

小学读书手抄报的内容: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

蒲松龄草亭路问。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着《聊斋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

贾逵,字景伯,出生于公元30年,东汉人,是有名的经学家、天文学家。他是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父亲贾徽也是一个大学问家。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从小聪慧过人。为了能够读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着名思想家、政治家。但是,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不喜欢读书。后来,孟母为了教育他,三次搬家,还剪断布匹开导他。终于,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一年级小学生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2.小学生关于读书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3.小学生简单的读书手抄报图片大全

第3篇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全新定义是:“健康,不止是身体上的良好,而且还包括精神的以及社会的安宁状态。”现代养生学颇为重视身心康健的全方位的修炼,强调养生需要以人为本,汲取多门科学精华,方可达到最佳效果。我国道家昆仑派武学,早在两千余年前,即以身心健康为修炼弘旨,熔铸诸多中华民族古朴而灿烂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纳养生学、古代文学、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军事学、美学、伦常学、生理学、仿生学、气功、书法、国画、古乐、京剧等之精髓,丰富与拓宽养生方法,完善和升华养生理论。

昆仑派武学作为中国古代养生学源头之一,其经典的养生哲学,为现代养生学奠定夯实了理论基础,其神秘的养生功法,为现代养生提供诸多极其珍贵的养生之术。昆仑派武学神奇与实用之处,即是通过徒手运动、修炼身心,可达到增强体质、养生益寿最佳效果,对诸多疾病预防和治疗及心理健康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作用,可极大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昆仑武学功法结合古代导引、吐纳之术,运用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以意行气,可使身体气通血顺,开经通脉,改变筋骨与脏腑的素质,强健体魄,充实内力,增强免疫功能,具备祛病医伤、延年益寿效用,尤其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昆仑武学功法可优化人体生物场电磁流及微粒流,启动尚未被利用的中枢神经元(细胞),提高大脑输入、储存、处理和输出信息效率,开发潜能,提高智商。青少年学生练功后,可以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中老年人练功后,变得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处理各种信息能力大为提高。

昆仑派武学修炼方法讲究内外兼修,既注重筋骨锻炼,又强调心神意气结合,以其深厚的哲学底蕴,明显的健身效果,对现代人的心理健康、智慧开发具有极为特殊而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是最佳之养生方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国内外诸多热衷养生之士,竟对具有神奇养生功能的昆仑派武学所知甚微。

昆仑武学发源于昆仑山。昆仑山素有亚洲脊柱之称,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着“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道家朝圣和修炼的圣地。

民国年间中央技击学会藏版的《国术大全》一书开篇“技击之起源”即云:“我始祖黄帝自昆仑东下,其征讨之族。”可知昆仑派是武林五大宗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

《国术大全》 “拳术器械名录”第一个兵器就是昆仑派昆仑刀,足见昆仑武学在国术中的地位之显赫。

昆仑派又分无极、有极、太极、形意、八卦五门,其支系繁多,影响广远。昆仑武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以研求长生术与健身武功为本,少林、武当、峨眉、崆峒四大门派皆从昆仑派武功中吸取众多营养与精华。然因昆仑派在五大门派中最为保守,择徒严格,受师祖老子李耳“无为”思想影响,不许张狂,绝技深藏不露,留下史料记载甚少,许多技击名家与养生功法皆不见经传。如今只发现一部《中国武术大辞典》有关于昆仑派近代南拳旁支简单介绍外,诸多武学古籍与现代中国武术大全、百科全书、辞典皆无记载。昆仑派虽名声显赫,而传人稀少,故凸现神秘色彩。

第4篇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精选)

1.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草船借箭——自有妙计

3.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4.草船借箭——用人的箭射人的靶

5.草船借箭——有误(雾)

6.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7.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里——心腹之患

8.晁盖的军师——无(误)用

9.林黛玉葬花——自叹命薄

10.关公斗李逵——大刀阔斧

11.张飞穿针——大眼对小眼

12.关二爷的胡子——然(髯)也

13.关公的脸——红到头了

14.关公的眼睛——睁不开

15.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16.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17.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18.林冲棒打洪教头——专找破绽下手

19.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20.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21.猪八戒见高小姐——改换了头面

22.猪八戒见了白骨精——垂涎三尺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热门)

1.猪八戒拉着西施拜天地——压根不配

2.猪八戒招亲——凡心难丢

3.猪八戒进了女儿国——不想走了

4.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5.唐僧看书——一本正经

6.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7.周瑜摆手——嘟嘟(都督)叫

8.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9.刘姥姥出大观园——满载而归

10.贾宝玉的丫环——喜(袭)人

11.王熙凤害死尤二姐——心狠手毒

12.诸葛亮哭周瑜——假悲假叹

13.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14.唐三藏念紧箍咒——痛苦在后(猴)头

15.孙猴子吃蟠桃——自食其果

16.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17.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18.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回 焦大)

19.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回 王熙凤)

20.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回 王熙凤)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最新)

1.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回 王熙凤)

2.站干岸——-不沾事(湿)(第回 王熙凤)

3.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回 王熙凤)

4.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回 彩霞)

5.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回 红玉)

6.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回 李嬷嬷 )

7.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回 王熙凤)

8.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回 金钏)

9.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回 鸳鸯)

10.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回 鸳鸯)

11.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回 鸳鸯)

12.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回 贾珍)

13.聋子放炮仗——散了(第回 王熙凤)

14.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回 芳官)

15.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回 柳氏)

16.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回 尤三姐)

17.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回 尤三姐)

18.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回 王熙凤)

古典名著的歇后语相关文章:

1.古典名著中的经典歇后语大全

2.古典名著里面的经典歇后语

第5篇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文学批评 “才者能知” “才知无涉”

一.《四库全书总目》论“才知”关系

在《四库全书总目・集部・诗文评类》提要中,四库馆臣指出了文学批评中的两种现象:“才者能知”与“知不及才”。不烦一一列举如次。[1]

1.其论“才者能知”者:

①《石林诗话》(均指四库提要,下同):“然梦得诗文,实南北宋间之巨擘。其所评论,往往深中U会,终非他家听声之见随人以为是非者比。”②《蛩溪诗话》:“然彻本工诗,故能不失风人之旨,非务以语录为宗,使比兴之义都绝者也。”③《诚斋诗话》:“万里本以诗名,故所论往往中理。”④《后村诗话》:“盖克庄于诗为专门,而德秀于诗则未能深解,宜其方枘而圆凿也。”⑤《修辞鉴衡》:“构在当时,实以文章名世,宜是编所录,具有鉴裁矣。”⑥《颐山诗话》:“盘亦能诗,王士祯《池北偶谈》尝载其数篇,深许其工。故其评论古人,多中U会。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⑦《容斋四六丛谈》:“所论较王《四六话》、谢场端牧麈谈》[2]特为精核。盖迈初习词科,晚更内制,于骈偶之文用力独深,故不同于剿说也。”⑧《余冬诗话》:“夫以讲学之见论文,已不能得文外之致,至以讲学之见论诗,益去之千里矣,则何如不作诗文,更为务本也。”(按,此条从反面立论。)

2.其论“知不及才”者:

①《解颐新语》:“然P诗有名于当时,而此书乃多谬陋。大抵皆袭旧文,了无精识,好大言而实皆肤词。”②《蠖斋诗话》:“闰章诗深婉蕴藉,世推作手,而诗话乃多可议。”

四库馆臣指出两种相反现象,而其《颐山诗话》提要中明言“盖深知其甘苦,而后可定其是非,天下事类如是也”,则其倾向明矣。盖馆臣以为“才者能知”可称公理,又对“知不及才”者颇致不满。

二.“才者能知”论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往往由作家“客串”,故曾存在一种“才者能知”的论调。

最早或可追溯到曹植《与杨德祖书》:“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于割断。刘季绪才不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3]谓批评者之文学素养,至少当与作者等量齐观,方可批评。故批判刘季绪之“才不逮”而妄议。葛洪《抱朴子・广譬》:“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蔚,则不知犬羊之质漫;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4]意谓提高修养而后能识高下。而后刘勰《文心雕龙》辟《知音》一章,专论批评与鉴赏,云:“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亦谓论者应具修养。又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5]细别之,“操千曲”与“观千剑”,一是实践,一是观摩,统谓“博观”。此即如何“有南威之容、龙渊之利”、如何“才逮于作者”之路径。

宋吕祖谦《诗说拾遗》:“诗者,人之性情而已。必先得诗人之心,然后玩之易入。”[6]所谓批评者之修养,即此“得诗人之心”,无诗人之心,则论诗无凭。而诗人之心如何得之?则固当“习为诗”。刘克庄谓:“诗必与诗人评之。……不习为诗,于诗家高下浅深,未尝涉其藩墙津涯,虽强评要未抓着痒处。”[7]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大抵说诗者皆经生,作诗者乃词人,彼初未尝作诗,故多不能得作诗者之意也。”[8]强调先习作诗之必要,否则有如隔靴搔痒,不得要害。而作诗者,才能不高亦不得要领。方东树《昭昧詹言》称:“既非身有,其言或出于揣摩,不免空华目翳,往往未谛。”[9]综论之,则评诗者,须得诗人之心,欲得诗人之心,必先作诗,更须作得好诗。此则刘勰“操千曲”之一路。至于杜甫《偶题》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人自道,尤可注目。其谓唯作者知其作品,则未可坐实。论者若得诗人之心,谁谓不能许为知音?

论者善作,实际中往往有之。陆机作《文赋》即一例。其谓:“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陆机之“得其用心”,正由其本善于创作。故李善注《文赋》引臧荣绪《晋书》:“机妙解情理,心识文体,故作《文赋》。”[10]司空图于《与李生论诗书》中论“韵外之致”,而列举其创作之实例,可见持论正有创作经验为依托。

钱锺书先生谓:“刘勰与嵘为并世谈艺两大,亦复词翰无称。”[11]于今观之,刘勰钟嵘固绝少词翰传世,然其于当时之世,亦可称有文名。《梁书・刘勰传》载:“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文章本刘勰所能者。至于钟嵘,《南史・钟嵘传》:“衡阳王元简出守会稽,引为军朔记室,专掌文翰。……迁西中郎晋安王记室。”“记室”之职,“专掌文翰”,非深于文翰者不能任之。故钟嵘之创作,当受重于其时。

诗人之论诗,最典型者莫过于所谓“论诗诗”。如杜甫、戴复古、元好问的论诗诗,都是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12]

三.“才知无涉”论

“才者能知”亦有反调者。曹植“南威龙渊”之论,唐孙过庭《书谱》评之曰:“语过其分,实累枢机。”[13]书学中此类持论正不少。如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14]严分鉴者与写者。唐张怀《书断》:“语曰:‘能言之者未必能行,能行之者未必能言’,何必备能而后为评?”[15]其《书议》又云:“古之名手,但能其事,不能言其意。今仆虽不能其事,而辄言其意。”[16]均以为不必“备能而后为评”。苏轼《次韵子由论书》:“吾虽不善书,晓书莫若我。苟能通其意,尝谓不学可。”[17]王世贞《艺苑卮言・附录三》:“吾眼中有笔,故不敢不任识书;腕中有鬼,故不任书。记此以解嘲。”[18]东坡、m州俱作戏语,非真不善书者,固不可胶着坐实。然其俱分“善”与“晓”为二事,不相关涉。

文学实践中,善论者未必兼是善作者,又往往有之。如《诗品》列陆厥于下品,却称其“具识丈夫之情状,自制未优,非言之失也”。[19]又如严羽,历代对其创作造诣批评甚多。胡应麟《诗薮》:“宋末严仪卿识最高卓,而才不足称。”[20]徐桢卿《与同年诸翰林论文书》二:“独喜沧浪语语上乘,……而严诗故元人耳,岂识见、造诣殊途乃尔。”[21]徐世溥《溉园诗集序》:“使李、杜论诗,未必及严羽,然羽曾无篇语传者。”[22]王士祯亦谓:“仪卿诗实有刻舟之诮……大抵知及之而才不逮云。”[23]皆不满沧浪“才不及知”之病。“才不及知”亦正“才”“知”无涉之一证。而“知不及才”者,更是常例。历来作者多而论者少,正由此也。

四.今日未必“能而后评”

钱锺书先生云:“必曰身为作者而后可‘掎摭利病’为评者,此犹言身非马牛犬豕则不能为兽医也。”[24]所见尤深。古者文艺批评未尝真正独立,作者而兼评者,实不得不然。唯二者性质各异,终有鸿沟横亘,不可全然混一。《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5]指出创作与鉴赏批评遵循不同之逻辑过程,固不相类。然谓二者绝不相涉,亦过分之论。评者善作,对其批评事业自当有非凡裨益,可谓如虎添翼。而不善作者,诗心文心之所欠,则以博览群书而得之。刘勰之“博观”,实包含“操千曲”与“观千剑”二途,“操千曲”不可得,则不妨“观千剑”。当世学科已自独立,创作与学术未必合流,已是常态。今之学者,固不必要求兼善创作。其博取群书,知识经验可在一定程度补其实践经验之失,加以天赋运用,亦可成大家。若更兼善作,或可增其识见,助其拓出新境。

注 释

[1]引文俱见(清)永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不赘注。

[2]按,当为《四六谈麈》。

[3](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四十二《与杨德祖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593页。

[4](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三十九《广譬》,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175页。

[5](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十《知音》,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14―715页。

[6](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十五《诗说拾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5页。

[7](宋)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九《跋刘澜诗集》,《四部丛刊》本。

[8](宋)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四“诗中借辞引起”条,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47页。

[9](清)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通论五古》,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31页。

[10](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卷十七《文赋》,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39页。

[11]钱锺书:《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全梁文卷五五》,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52页。

[12]关于“论诗诗”,可参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外篇》第四章《论诗诗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

[13](唐)孙过庭:《书谱》,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14](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卷一,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15](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卷九,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页。

[16](唐)张彦远辑,洪丕谟点校:《法书要录》卷四,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17](宋)苏轼著,(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卷五,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10页。

[18](明)王世贞:《m州四部稿》卷一百五十五说部,明万历刻本。

[19](梁)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99页。

[20](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古体中》,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页。

[21](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一五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

[22](清)黄宗羲编:《明文海》卷二七六,中华书局,1987年版。

[23](清)王士祯著,张宗棺爰,戴鸿森校点:《带经堂诗话》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38页。

[24]钱锺书:《管锥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文・全三国文卷八》,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669页。

第6篇

程本,脂本各有千秋,并建议在图书馆藏中多购置一些脂本,以满足不同读

者的要求。

[关键词] 红楼梦 图书 图书馆 程本 脂本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The thoughts on Cheng's edition and Zhi's edition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and the suggestions on library collections

Liu Nan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ABSTRACT This paper show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eng's edition and Zhi's edition of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Each edition has its own merits.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more books about Zhi's edition be purchased in library collection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ifferent readers.

KEY WORD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book library Cheng's edition Zhi's Edition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流芳百世的名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顶峰之作,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夜中,它们犹如无垠夜空中璀璨闪耀的明星,照亮了人类沉寂的心灵,启迪了人类生活的智慧。

《红楼梦》是曹雪芹一生呕心沥血的杰作,自问世以来,在民间流传很广, 人们争相传阅, 影响极大, 版本也很多。其中主要是程本,脂本这两种版本。《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在国内由多家出版社出版过,譬如中华书局的 《石头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卞藏脂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人民文学出版社 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蒙古王府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乙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有限公司的《程丁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局的《庚辰钞本石头记》,书目文献出版社的《程甲本红楼梦》,广文书书局的《东观阁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广文书书局的《王希廉评本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中华书局的《红楼梦校注本》,漓江出版社的《石头记:周汝昌校订批点本》,中央编译出版社的 《红楼梦全解本》,作家出版社的《脂本汇校石头记》,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红楼梦增补版》,新世界出版社的《红楼梦 - 增补绣像典藏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注释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俞平伯评点》,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图文本》,浙江大学出版社的《真本红楼梦》,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红楼梦:百家汇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红楼梦索隐》,中国书店的《增评补图石头记》,作家出版社的《增评校注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红楼梦:三家评本》

程本是曹雪芹写的前80回,高鹗续写后40回所成的120回《红楼梦》。其中程伟元在全璧《红楼梦》中的功劳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之后,有些《红楼梦》版本也将程伟元署名在曹雪芹之后,高鹗之前。[1]而脂本则被认为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只有前八十回的《红楼梦》。

绝大多数人都读过程本,虽知道后40回并不是曹雪芹所著, 高鹗续写的后40回甚至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但在众多的续写者中,高鹗的续写还是被绝大多数的人所接受,将曹雪芹的前80回与高鹗的后40回并成一部完整的《红楼梦》。这一版本也是流传最广的程本。在人们对《红楼梦》的兴趣越来越浓,红学越来越热,人们探究的深度越来越深时,脂本的出现为人们开启了另外一扇窗口。正如一般人理解的那样,程本的结局与曹雪芹的原意并不相符, 而为了首尾前后一致,免不了对前八十回做一些增删。 而脂本虽只有八十回, 却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原汁原味,开辟了读者阅读《红楼梦》的新角度。

笔者认为,程本,脂本各有千秋,脂本更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曹雪芹历经生活的沧桑,从长于繁华富贵之家到最后贫困潦倒,其间经历了多少世态炎凉。《红楼梦》凝聚了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他用毕生心血化成。而且,从他自身最后的悲惨境况来看,《红楼梦》整本书最后的结局很可能是只剩下白茫茫大地的悲观主义。而且这一悲凉结局在整部书的描写中由前至后气氛会越渲染越强烈。作者关注描写的是他历经沧海桑田后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而不是局限于宝黛爱情的描写。而他这些看待生活的方式,对生活深刻的理解,并不是许多人能够心有戚戚焉的。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活有忧愁,有烦恼,有快乐,但轨迹没有那么多大起大落,对于曹雪芹慢慢深入悲怆地描写,恐怕难有深切的共鸣,所谓曲高和寡。而且脂本只有八十回, 再美的篇章中间嘎然而止, 就如同再美的衣服没有做完一样, 纵使美若天边的彩云,只能令人叹息不已。脂本虽然没有被那么多的读者所关注,但它在最能体现作者本意这一点上却是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的。不仅仅研究红学的人要看它,便是一般的读者也想读它,从而在不同的角度感受《红楼梦》。但以图书馆藏书为例, 往往程本的藏书要远远多于脂本,现在图书架子上罗列的一本本《红楼梦》往往是程本,要么脂本全无,要么偶尔有一两本脂本,淹没在一本本的程本中,若是让人借走,则很长时间内难觅脂本踪影,若能寻到,不由得要连呼幸运了。所以笔者认为,图书馆也应多购置一些脂本《红楼梦》,将它们与程本《红楼梦》并放在一起,开放给读者,供读者阅读,给读者多一些选择的机会,从而读者知道《红楼梦》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想法。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笔者在此建议多购置脂本, 并无贬低程本的意思。程本对于《红楼梦》的广泛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一本完整的书更易于让读者接受,也许程本没有完全忠实于作者的愿意,不过,话又说回来,曹雪芹只有一个,其他人不是曹雪芹,又怎能将他的精神完全体现出呢?程本强化了宝黛爱情的描写,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能引起几乎每个人的共鸣,这也更易于此书被广泛传播。而且本书的结尾修改了曹雪芹本意的完全的悲剧色彩,描写了贾家复兴的希望。虽然更俗套,却也更符合一般人的口味。人们在看书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将自己设想成书中的主人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的主人公往往是高大全的形象示人,也是为什么武侠小说抑或宫斗文中的主人公往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人们在看《红楼梦》时,潜意识里希望贾府富贵如初,就如同希望自己重振家业一样。所以笔者认为,高鹗虽然在文学造诣上无法望曹雪芹项背,但在续写《红楼梦》,传播《红楼梦》上功不可没。若曹雪芹地下有知,应该也可以原谅高鹗歪曲了他的原意,并接受程本吧。毕竟这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叶子,没有哪个人能象他自己一样将《红楼梦》写成如此空前绝后的名著。曹雪芹首创之功,功劳甚伟,无人能及。他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人类寂静的历史长空,因为有了这些伟人而熠熠生辉,也因了这些杰作,同历史上那些重要人物,事件一样,连缀成辉煌的篇章,让人类的历史变得不同。

程伟元,高鹗这些人因为继承了文学巨匠的篇章而随之名留史册。虽然作为他们,如果没有曹雪芹的原创,他们很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作家,他们更像普通人中的一员,但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更像普通人,他们续写的作品更被大众所接受,也更流传。因了人们争相传阅的原因,才有人们关注到曹雪芹的天才,才有人们探究曹雪芹的思想,身世和喜怒哀乐。否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天才又何止千千万万呢!人们常以《红楼梦》不完整为人之憾事,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也是这样总免不了有些缺憾吧!

总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程本脂本各有千秋,应相互并存,在图书馆的藏书上,不仅有诸多程本,也希望能购置一些脂本,以弥补现在脂本不足的状况,让程本,脂本交相辉映,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

谨以下面抄录的我喜爱的《红楼梦》中的一段来纪念不朽的曹雪芹:

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以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画菊,如是默默无言,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何解语,使人狂喜不禁,便越要亲近它;第九竟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2]

这一段将大观园中的女孩子豆蔻年华,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吟诗作画的快乐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是人们心中永驻的美好的风景,若干年后,当饱经风霜的我们回首时,曾经的风花雪月依然让我们泪流。

参考文献:

第7篇

在过去三年数学教育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强调的是对高等数学和一些初等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扎实、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完善、更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居高临下,透彻地理解教材,在教学上运用自如,作为将要肩负起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我们来说这当然是必须的,却不是充分的。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除了精通某一学科的专门知识,懂得教育理论,掌握教育方法以外,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有较好的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一定的教学艺术。同时要求教师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需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多的、高效的传授给学生。教师是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纽带、运输通道。古代文学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都要通过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来完成,但是在这方面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应的课程。在中学实习的过程中,听老教师教导在文理课程上有偏科的学生常常会说,语文如果学不好,理解能力差,会对数学等理科学习造成影响。对学生是这样,对教师,其实也是这样,表达能力和方式有欠缺的话,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样一个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讲出来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及整个教育质量的好坏。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所以作为虽然一名理科学生,我认为我们师范专业的学生仍然有必要进行语文方面课程的学习,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的能力训练,如何使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于激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中对教学过程中表达方面的重要性也略有提及,但主要是一些较为理论和提纲性的内容,实践表达的训练很少,还远远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此外,虽然当今多媒体教学已相当发达,但最常用、最方便的教学媒体仍然是黑板和粉笔,板书字迹工整甚至美观与否也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好的板书被学生抄作笔记后,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忆起课堂内容;而字迹潦草、难认、不规范的板书让学生作笔记时无所适从,无法达到板书的效果。教师的板书是否严谨、规范,能给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板书中不规范的汉字、标点及格式,常会被学生模仿进了作业本甚至是考卷中。所以在我们学习作为教师各方面的技能的现阶段希望能开设一些书法、粉笔字方面的相应课程或多开展一些此类活动,培养作为教师应有的基本技能。

另外,一个多月前,我上了讲台上了第一堂课,课程进行到半个小时以后,我开始感觉到喉咙干涩,疼痛,当时最担心的莫过于怕自己坚持不了这一节课,好在并没有这样,只是喉咙哑了几天。后来我发现许多中学老师都有慢性的咽喉炎。而我周围,我的带教老师,自从走上教师岗位几年来一直都声带过渡疲劳,声音嘶哑;办公室里另一位新来的处于见习期的新老师也在只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时失声。咽喉炎已经成为许多来教师的职业病。所以我想师范专业的课程中能不能给予我们一些如何发声,如何保护自己的指导,以便我们在走上三尺讲台后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还必须“育人”。因此,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须是全面的。教师为了获得向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手段和才能,就应该在通晓一定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拥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即使是数学教师除了数学专业知识和相关理科知识外,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理论的说服力需要有丰富生动的知识来体现,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背景,才能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启发学生和论证问题以广博的知识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增强自己的教学魅力。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学校能不能给师范生多安排一些选修科学,人文课程的机会,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

算是我在实习过程的一些所见所想,有些是从我的不足之处引发的一些思考,在论文中讨论,自己觉得有班门弄斧的嫌疑,确是我的真实想法。也在这次实习中学到许多东西,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证明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