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积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31

序论:在您撰写积极思考的重要性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积极思考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会计;重要性原则

一、重要性原则概述

(1)重要性原则的含义。重要性原则通俗来说,是首先判断发生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然后再处理最重要的。这里是会计师核对中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这也是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一定不能省略的一条。(2)重要性原则的特点。第一,对于会计重要性原则而言,就是指不能失实陈述会计信息或者错记漏报会计数据。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客观公正的决策则是判断会计重要性的一个首要标准。第二,会计信息的往往会反映出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判断一个事件是否重要都是有差别的。第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有企业投资人、管理层人员、政府相关财税部门以及企业的债权人,他们对会计信息都要着自己的要求,从而会定义会计重要性的判断标准。第四,判断事件的重要性不能只看表面信息的重要与否,有些信息具有迷惑性,我们应该找到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继而判断其重要性。

二、重要性原则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简析

(1)重要性原则会计操作中的问题。第一,重要性原则的不合理使用。会计的不正当处理往往会对重要性原则进行滥用。各种会计造假作弊事件告诉我们,会计重要性原则如果没用得到恰当使用,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引起会计信息的失准,这种不法手段在企业财务作弊中经常出现。第二,重要性判断具有主观臆断性。我国会计的运用中缺乏一个客观的、准确的统一标准。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可以允许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所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不同。这种主观的臆断性很容易使会计人员做出并不实际的判断,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效用大打折扣。第三,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根据重要性原则,利益相关者有权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真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的各种失误,如果源自企业相关财务部门的故意隐报瞒报,并且没有及时更正处理,而是对相关违规做了从轻处理,都能引起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使某些企业通过刻意不遵从会计专业和相关要求而实现其特定的经济利益和目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国家财税部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2)重要性原则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第一,会计法规的不足和缺点。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判断和选择,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和条例给了会计从业人员在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时的指导,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其职业判断的权限,缺乏一个有效地约束机制,这使得需要通过外来的必要保障措施来做出更客观的抉择。第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在企业实体中,会计与其他机构关系复杂,没有一个明确细致的操作要求约束下,重要性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认知。第三,企业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随着新兴经济业务和经济因素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变得更加不确定,市场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也没有使其减少,反而更近频繁出现。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导致不确定性的高低和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成正比。第四,外部机构监管的不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虽然名义上来说,企业的外部监管体系很完善,包括了许多的监管部门。但部门太多,不仅办事没有效率,还浪费时间与金钱。

三、完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1)规范会计准则加强会计监管。新的会计准则,在会计估计与会计计量上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本意是想让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符合经济实质。但是这也增大了钻准则漏洞的可行性,一些人以个人判断为由,走准则的模糊边界。另外,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外部检查,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的惩处力度,以体制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2)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决策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奖励以及约束制度,以便能更加恰当充分的利用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在我国经济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以便更加有效的合理运用会计重要性原则。(3)加强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实际运用中的研究。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理论的要求和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往往脱节。应该加大重要性原则应用中实证调查的力度,完善重要性原则使用的财务体系,为重要性原则的标准制定和运用研究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储学刚.关于完善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2-03-05

[2]杨英芬.会计重要性原则在实际工作中的研究[J].企业导报.

第2篇

关键词:重要性原则 标准 错报 漏报专业判断

国际会计和审计界都很重视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它自被引入会计和审计领域后,便成为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和应用原则。它的引用对于强化对经济活动和经营决策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性问题的核算,简化核算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实施以评审内部控制为基础的现代审计方法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现代会计审计理论与方法必须首先研究重要性原则及其应用。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重要性原则的表述虽不尽相同,但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却是基本一致的:都认为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就是重要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ALSC)认为:“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发生遗漏或错报的特定环境下所判断的项目或错误的大小。”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1987年10月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指出:“重要性涉及财务资料误报(包括遗漏)的数量或性质,不论是个别的还是合计的,根据周围的环境,作为这种误报的结果将会对人们依据这些资料做出尽可能合理的判断或决策产生影响。”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亦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但并未对其做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规定:对于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分别核算、单独反映、力求准确、作重点说明;对于不重要的经济业务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可以简化核算、合并反映。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6年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重要性》的定义,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显然,(1)重要性概念总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经济业务是否重要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而定。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则其是重要的;否则就不重要。(2)重要性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考虑,因为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其使用者的信息需要编制的。当然,会计报表使用者应是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并能够理性的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人。(3)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企业不同或时间不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就不同,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是运用重要性原则的关键。重要性标准应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来确定。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他们对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就有了多重标准。虽然各国尚未对重要性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但都认同重要性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规定性,重要性有数量和质量两种标准。重要性的数量标准是指重要性的金额界限,它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得到的经验数据或数量指南,又称重要性水平。比如国际著名“六大”会计公司使用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1%;(3)权益(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则)。而重要性的质量标准往往是通过对各种影响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又称定性标准。由于重要不重要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标准,对重要性判断标准的确定只能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在实务中,由于定性标准比定量标准更难操作、更难把握,故定性标准在实务中也较少使用。

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于会计核算的全过程,在会计估计及会计政策的选用等需要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各个方面均有广泛的运用。

另外,我国企业财会法规中规定的对“应付债券”、“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分设明细账予以核算,将企业的各种往来款项分为“应付账款”与“其他应付款”、“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有关存货如包装物的核算,实务中存货管理的ABC分类法、成本控制中的例外管理原则等均体现了重要性原则的要求。

在审计中,重要性原则的运用也贯穿于审计工作过程的始终。主要表现在:

1.规划审计工作,编制审计计划时,合理评估重要性水平,据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由于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意味着可容忍的会计报表或账户余额中的错报、漏报的金额越小;而可容忍的错报金额越小,为保证审计工作能发现所有超过或容忍错报的重大错误所需要的审计工作量和证据就越多。因而,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间呈反向变动关系,计划重要性水平越低,所需获取的审计证据越多。美国“审计标准说明书”和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均规定:审计人员在计划审计工作时,应当综合考虑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被审单位的规模与业务性质、相关内控等因素,结合自身的经验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评估即确定“计划重要性”,其目的是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及其决定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2.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水平有助于合理确定审计意见类型和审计报告的种类。审计人员在评价审计结果,确定应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时,应当汇总已发现但被审单位尚未调整的错报或漏报,将其同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比较,确定该汇总数是否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其性质是否重要。如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或属性质重要,审计人员应考虑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或提请客户调整报表;如客户拒绝调整,或实施扩大测试后,该汇总数仍超过重要性水平,应发表保留意见(比较重要时)或否定意见(非常重要时);如汇总数接近重要性水平,审计人员应实施追加审计程序或提请被审单位进一步调整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以降低审计风险;如汇总数远低于重要性水平且性质不重要,可发表无保留意见。在具体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应进行定性判断,充分考虑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各种因素的重要程度。

3.在审计过程中,重要性判断直接影响对审计风险的评估。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定义,审计风险是指当会计报表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时审计人员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重要性是审计人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因而重要性水平确定的越低,审计人员通过审计不能查出会计报表中重要错报的可能性(机会)越大,审计风险就越大。此时,审计人员只能通过执行更详细的符合性测试或实质性测试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可见,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水平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即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反之亦反。把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这种反向关系可使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第3篇

一、重要性概念的定义

1.会计重要性概念定义。对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和描述。国际会计准则对重要性概念的描述为“如果资料的省略或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决策时,资料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把重要性定义为:“考虑到一定周围环境,会计报表中存在的一项错误或漏报的会计信息,可能使一个有理性的报表使用者受其影响而改变其决策的程度。”我国会计准则没有给重要性明确的定义,而要求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具体来说,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作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反映。

2.审计重要性概念定义。重要性也是现代审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国际审计界对它的定义多源于会计理论中对重要性的定义。根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的说明,“重要性”是指“信息的错报或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作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是重要的”。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审计重要性》给重要性所下的定义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二、重要性概念在实务中的运用

1.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原则作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基本原则的一种修订性惯例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会计核算中运用重要性原则首先会涉及重要性的判断问题,但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和会计事项来说,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但一般来说,重要性可以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判断:就性质而言,只要该会计事项一发生就可能对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则属于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就数量而言,当某一会计事项发生额达到一定数量就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则应将其作为具有重要性的会计事项处理,但不同规模的在判断某一会计事项是否重要时,量的标准是有很大差异的。比如一个资产总额一亿元的企业和一个资产总额一百万的企业,判断某一项支出是否属于重要性事项,其数量标准就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在实务中,成本控制中的例外原则,选择现金等重要资产作为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存贷管理中的ABC法等都可视为重要性原则的灵活运用。具体的运用标准可根据我国各类会计准则、规章和国际先进惯例中的规定,合理选用。

2.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重要性概念对审计实务有广泛影响,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直接影响审计范围、审计程序和审计风险。会计人员运用重要性概念,是对会计信息是否单独提供或揭示进行首次判断;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其对重要性所需的判断力高于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的判断同样应从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考虑。《审计重要性准则》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其间存在一弹性区间,对规模较大的单位应选用较小的比率,而对规模较小的单位则应选用较大比率;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同时,审计人员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1)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2)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

三、会计和审计中重要性概念的联系

尽管“重要性”在会计和审计中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笔者认为会计中的重要性概念与审计中的重要性概念存在多方面的联系:

1.重要性概念的提出都是为了在保证会计和审计质量前提下,提高会计和审计工作效率。从理论上讲,会计核算越全面、准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高。但由于现代企业规模的庞大、业务的复杂,要达到上述要求是不现实的,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会计和审计职业均采用了重要性概念。

2.重要性概念对和审计实务均产生了广泛的。会计中以重要性的判断影响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的划分标准、费用计入方式、明细账的设置依据、项目在会计报表中披露的详细程度等诸多方面。审计中对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范围的确定、实施的审计程序、审计结论、审计意见的类型和最终审计风险。

3.重要性概念在会计和审计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判断时均需从数量和性质两方面考虑。但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对重要性并没有明确规定量化标准;从重要性判断的性质方面讲,也没有明确哪些属于重要的事项或哪些属于不重要事项的指南。因此,会计和审计人员应根据主体的性质及其规模的不同并考虑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综合会计项目的性质、精确度要求及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等因素对其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断。

4.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无论从性质还是从数量角度,最终都是以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为依据。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关注的事项,会计应分项核算,力求准确,详细披露。对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影响较大的项目,审计中应实施详尽的审计程序以降低审计风险。由于会计和审计对重要性的判断最终需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中重要性规范的是事前与事中的会计处理,而审计是对会计信息的再次确认,其重要性规范的是对会计处理结果的事后审核。可见,会计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笔者认为合格的会计师在进行审计鉴证时应先考察被审计单位对重要性的把握与运用后再选择合理的重要性水平,以期达到审计成本、效益与风险的最佳效果。

5.实证是合理确定会计和审计重要性标准的有效途径。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多元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对报表信息的使用要求不尽相同,因而对重要性的判断会有多重标准。客观地说,现有的会计和审计准则中的重要性标准多数来自会计师们的经验,即其标准是通过实证方式取得的,实证的依据也来自于会计师的经验。实际上,美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很大部分是实践经验的。所以对会计和审计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需从实证研究入手。美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统一重要性标准的实证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但由于在实务中重要性的定性与定量标准皆难以把握,目前界也只制定了比较模糊的标准,对其深入认识尚需继续大量的实证调查。

四、基于新经济环境对重要性概念的再思考

1、重要性在实务操作中的主观性和上的客观性最统一的。重要性的判断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但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客观环境,要受到会计系统外部使用者的制约,它不应以信息提供者的意志为转移,至少应该使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运用重要性原则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时,结果相同或相近。重要性的主观与客观的两栖特性,要求高水平的职业敏感与职业判断,而高素质的会计和审计从业人员匾乏是我国会计与审计界的症结所在。

2.重要性是创新性与一贯性的统一。由于知识经济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日益创新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得重要性的性质与数量标准都在经历着革新,其标准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对其新要求而修正,以适应新经济业务的需要。而在相同的经济环境下,对同样的经济业务所适用的重要性标准则应一致;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业务的重要性应相同,所以制定重要性标准时应注意前后一贯。目前我国内部对判断会计事项的标准缺乏一贯性,实务中重要性准则与相关细则的缺位,使得会计操纵的空间得以存在。管理当局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对有些不重要项目进行利润嫁接;而对于某些重要项目则不予充分披露,以蒙骗广大投资者,这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一个原因。

第4篇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34-2

随着全球中医药热的兴起,对传统中医药的使用日益增多。中医药的特有剂型――中药注射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我国从1954年第一个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问世至今,已批准生产的中药注射剂约109种[1]。2008年销量前十名的中成药品种中中药注射剂占6种。目前中药注射剂年销售额已超过200亿元,年使用4亿人次,已成为临床疾病治疗的独特手段[2]。与此同时,有关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及死亡病例的报道也日益增多且呈上升趋势。2006年以来,中药行业相继发生了鱼腥草、双黄连、刺五加、茵栀黄等产品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引起广泛重视。本文就举国关注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阐述几点思考。

1思考之一: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1.1药物因素

中药材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贮藏等多因素的影响。药材质量的不稳定性,往往造成中药注射剂批次间质量的差异,而其成分的复杂性和致敏源(动植物蛋白质、生物大分子物质、热原等)的多样性又使得质量控制更为复杂。因此,中药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注射剂的质量。中药注射剂往往是由多种中药成分提取精制成的复方制剂,制备过程中的提纯、微粒控制和附加剂的使用等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着直接影响[3]。如:在制备过程中常有少量的淀粉、色素、鞣质、蛋白质、绿原酸等杂质难以除尽,会以胶体形式存在于药液中,进入机体后极有可能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结合成全抗原,引起过敏反应;为提高有效成分的溶解度、稳定性而加入的助溶剂、稳定剂等,也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之一;此外,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环境洁净度不符合要求、操作不规范等,致使中药注射剂可能带入白点、白块、纤维等未被滤出的粒子,静脉注射后易导致刺激性炎症、刺激抗原性反应、微血管阻塞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2机体因素

患者由于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态等不同,尤其在遗传、新陈代谢、酶系统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对药物作用的感受性不一致,从而对药物产生不同反应。老年人和儿童因其生理状态与成人有别,往往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率较高,特别是老年人一般伴有多系统疾病,抵抗力、机体耐受力及脏器功能下降,对药物代谢能力降低,易发生中毒和过敏反应[4]。有统计表明[5]:60岁以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60岁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80岁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

1.3临床因素

(1)临床用药不规范: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讲究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而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疾病时往往不是辨证施治,而是辨病施治。如,临床上常常将清开灵注射液泛用于发热的患者,往往忽视了清开灵注射液原本应用于热症发热而不宜用于寒症发热;双黄连药性寒凉,受凉后发热咳嗽或虚寒腹泻用双黄连静滴,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不良反应。

(2)配伍不合理:配伍不当,增加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中药注射剂多为成分复杂的混合物,与其他药品配伍使用易引起药液微粒数增加、pH值改变、色泽加深、发生沉淀等性状的变化。卢海波等[6]和陈雅珠等[7]对中药注射剂与西药的配伍研究发现,清开灵注射液与阿米卡星及维生素B配伍会产生沉淀;穿琥宁粉针与硫酸阿米卡星、硫酸西索米星、硫酸妥布霉素配伍后有沉淀产生,与头孢唑啉钠配伍有絮状沉淀产生,与阿莫西林维酸钾配伍后吸收度降低而不稳定。

(3)给药方法不当:药物使用时的滴注速度、剂量、浓度等均与ADR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滴速过快或用药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均可使瞬间进入静脉的药物过多而引起一系列ADR。宫涛等[8]报道双黄连注射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以5mL/min速度静脉滴注,47例中有15例发生ADR;当滴速减慢至3mL/min或浓度降至1/2时,无1例发生ADR。简洁[9]报道该院发生的158例输液反应中,有15例(49%)因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而液体本身细菌内毒素、微粒等指标均符合规定。

2思考之二:不良反应的防控策略

2.1加强物质基础研究

加大中药注射剂内含物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的力度,力争分阶段对单味中药注射剂每个内含成分研究清楚,结合药理、毒理及临床对有效成分和产生毒副作用的成分给予定性和定量。对复方中药注射剂,在尚不清楚全体化学成分的情况下,利用现代色谱、光谱、波谱、质谱等仪器,结合化学计量学等其他学科,分析所得物质群的指纹图谱,实现对物质群整体的控制,着重对其中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

2.2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研究

由于中药注射剂的制剂工艺难以稳定,制剂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生产工艺过程中可能影响制剂质量的因素评估,强化对各影响因素的控制。特别要注意中药材的品种选择、粉碎粒度、提取方法和半成品浸膏的质量控制指标,针对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SOP,并切实监督加以执行。建立GAP药材种植基地,是保证中药注射剂制剂稳定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此外,尽可能完善和提高中药注射剂中各有效成分的质量标准,并将溶血与凝血、血管刺激性、异常毒性等检查纳入质量标准。将指纹图谱控制技术引入质量标准,控制各批次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均一性,保证临床疗效的稳定性。

2.3加强中药注射剂作用机理研究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不能有效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成分不明确,体内代谢过程复杂,作用机理不清晰,很多注射剂的药理研究仅仅停留在药效学水平上,远不能满足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需要。因此,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中药注射剂作用机理的研究,加强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研究,是提升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

2.4重视患者个体差异,加强输液监护

中药注射剂的ADR以过敏反应居多,医师开处方前一定要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并要熟悉药物,明确用药目的,制订合理用药方案。对年老体弱及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儿童及孕妇等应慎用,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或不用,如必须使用,应在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静脉滴注用药30min内,以避免发生严重过敏反应。

加强用药监护,首次用药应特别注意滴注速度不宜过快,短期内输入药量不能太大。在使用中要注意药物性状变化,药液若出现浑浊、结晶、沉淀等情况时应禁止使用。如果患者出现瘙痒、颜面充血、水肿或皮疹,特别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哮喘或呛咳等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给予脱敏治疗。

3思考之三:加强中药注射剂的监管

3.1全面提高审批标准,加强源头治理

对于中药注射剂,国家应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管,并整顿现有品种,全面提高标准,从源头把好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关,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2007年12月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从安全性、有效性、必要性三个方面提高了研发中药注射剂的门槛[10]。2008年1月,《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正式,在中药质量方面,强调药材基源、产地和关键工艺参数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相关要求[10]。这些标准的实行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可控性,有利于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

3.2加强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

随着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健全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也被渐渐发现。因此,应该建立符合中药注射剂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有效性评价、质量可控性评价、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技术要求和标准,尽快完成中药注射剂上市后的再评价工作,对全部中药注射剂厂家进行审查换证,对于那些造成大量死亡病例或者在短期造成多例死亡的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不予换证,撤销批准文号。2009年1月23日和2009年7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28号)[11]和《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359号)[12],从国家和法律层面,强制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同时出台“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和“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资料报送要求”,并将双黄连注射液和参脉注射液做为第一批再评价品种。从政策面到技术面都明确要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3.3加强中药品种注射剂型的合理性评价

在中药或中药复方制剂拟改变成注射剂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地更改剂型或为改剂型而改剂型。论证时应特别是剂型改变前后的生物利用度变化以及结合拟改注射剂的适应症,充分权衡注射剂的价值及可能带来的问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涉及剂型改革的药品注册时,应严格把关。

3.4规范中药注射剂药品说明书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和用药方面是两个不同的体系,中药注射剂和西药注射剂的使用方法更是不尽相同。中药注射剂的说明书应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明确适用范围、功能主治,说明书里不仅要有中医学术语,也应该有西医学病名及相应的中医学证候的表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则应严格按照诊疗规范进行操作,使用中药注射剂要参照说明书,不能擅自扩大使用范围和适应症。

3.5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强化合理用药

规范医生的用药行为。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应注意: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应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慎重对待高敏人群,用药前充分了解患者的变态反应史;慎重对待多药合用;尽量减少配伍用药,尽可能减少中药注射剂与多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此外,还要避免用药过量,很多人以为中药作用缓和,因此盲目加大剂量,以求增加疗效,结果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结语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已经波及整个中药行业,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已严重危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医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质量可控性,完善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再评价体系,应用最新的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从物质基础、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从安全性、有效性、药物组成、制备工艺、质量标准等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评估,是提升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重要举措。相信随着对中药注射剂成分及其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及质量标准会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中国民间中医药网[2008-07-31].省略/html/256/6/6002/1.htm.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剐局长吴浈在巾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09-07-21].sda.省略/WSO1/CL0049/399

53.htm1.

[3] 林红.中药注射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浅析[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

7(10):21.

[4] 杜国安,付志荣,陈世明,等.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928.

[5] 王丽霞,李力.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6):374.

[6] 卢海波,杨莲芝,李航.十种常用中药注射荆与常用输液及抗生素配伍的外观变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校学报,1999,l8(3):188.

[7] 陈雅珠,王玉芬.注射用穿琥宁与12种药物的配伍稳定性考察[J].中国药房,2000,11(5):229.

[8] 宫涛,刘洋,张伯礼.310例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3,22(1):49.

[9] 简洁.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9):573.

[10] 赵玲.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引人注目[N].中国医药报,2008-10

第5篇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重要性水平;审计准则;职业判断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1-0093-02

审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自从1987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提出审计重要性概念后,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重点,并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但是,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以及方法的运用层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重要性标准。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实证研究,确定与我国审计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指南。

一、审计重要性的属性

(一)审计重要性只是一个经验数据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到目前为止,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的审计准则及其指南均没有为估计重要性水平提供量化标准。我国审计准则也没有为重要性提供量化标准,审计实务中应用的重要性水平数参数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观职业判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参数为:税前利润的5%―0%;总资产的0.5%―1%;股东权益的1%;营业收入的0.5%―1%。但是,国外的经验数据是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严密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支撑的,而我国的会计市场及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这些经验数据是否可以有效指导我国审计实务,尚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这就要求我国审计职业界,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重要性指标提供指导。

(二)审计重要性具有双重性

重要性是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它以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为准,因而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不可确知性的特特征。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重要性又是主观的,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量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谨慎对待重要性水平,宁肯低估也不要高估重要性水平。我国重要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这里的重要性水平即为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既然重要性是主观的,而且企业情况是复杂的,那么要确定一个能被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然而,在审计实务中又不能没有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因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中才总结出了一套重要性经验标准,并得到了审计实务只是的认可。尽管如此,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以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数据。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重要性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其水平(数量)高低不仅取决于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还取决于市场监管的严厉程度等。

(一)审计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可能性。重要性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强弱等。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所在行业及其业务性质不同,其重要性水平(客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就企业内部治理而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缺失、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等问题;就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而言,市场监管不力、监管指标不当。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缺失决定了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监管程度

如上所述,审计重要性以不发生信息误导为限,这是其客观性。但是,如果信息误导得不到惩处,即审计收益与审计失败的成本失衡,则必然会抵消一部分审计风险,从而导致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上升。从我国以往对审计失败的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因而会诱导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例如,2007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设置了四项诉讼前置程序,提高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诉讼成本,相应地抵减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

但是,近几年的情况有所变化,有研究者通过对近三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保留意见重要性水平均值的比较,揭示了近几年审计重要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说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越来越谨慎,这一现象与近几年审计失败诉讼案件增多、监管机构加大惩处力度不无关系。尤其是《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侵权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空前上升,出于风险导向的考虑,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从严考虑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经验

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业务类型、监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经过全面了解和评价基础上,才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推断。大量研究表明,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使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趋于一致,因而可以承受更高的审计风险,即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较高的水平,以提高审计效率。当然,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有意识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是从证审计质量角度考虑,与审计经验无关。

三、审计重要性基准的选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南,注册会计师在考虑重要性水平时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是,同时以利润、收入、总资产为基准,会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而且这些重要性水平往往相差悬殊。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有研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各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所依据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大都以资产总额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基准,原因是总资产相对稳定,且不是企业操纵的重点,相对比较真实。我国财政部连续多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均以资产不实比例达到总资产1%以上作为判断信息质量的依据,等于也认同了资产基准的合理性。

四、细化重要性标准的两难选择

审计重要性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具体指南,并有利于为司法判例提供合理的依据,并对注册会计师合理利用重要性原则以避免法律责任提供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机械的数量标准极易被滥用,并成为注册会计师推卸审计失败责任的借口。针对审计实务中滥用重要性的情况,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8月文告,强调了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并列举了八种情况作为性质重要的判断标准。我国审计重要性准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金额和性质,但是并未提供进一步提供重要性质量判断的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审计重要性指南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列举性质上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的各种情况,为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提供判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重要性进行性质判断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我国特殊情况。例如,由于会计盈余是股票上市、增资配股和停牌退市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为0%、6%、10%时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意图,如果管理当局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一重要性》,2006年2月15日.

第6篇

计算机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的使用频率和依赖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计算机虽然确实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我们的信息安全受到了比较大的威胁。这些问题如果被忽视的话就会出现巨大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避免这样的损失产生。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使得人们的信息和网络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这也就使得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了威胁。尤其对互联网金融这些类型的行业来说,网络信息的安全可以说绝对是重中之重,一点风险都不可以有。很多人使用网络是因为网络可以给大家带来便利。但是应用越多就会有一些信息隐私遭到窃取。一般都是使用比较先进的技术来修改或者窃取隐私。这就是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产生威胁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人为的人祸,更有天灾。所以说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重点,我们要找到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并尽力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1当前网络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软件本身存在的问题

软件也不是完美的,而它的缺陷就是一种隐患。软件也有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做商用的软件,二是操作系统,三是开发软件。这三种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第三类。因为开发软件由于是出于某种需要研发的,技术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而就是这些问题就容易被利用从而造成损失。有调查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不少软件的设计本身就是有漏洞的,这些漏洞对信息的安全造成了比较大的危害。一旦恶意攻击发现了这些漏洞,那么用户的信息安全就面临着巨大的威胁。

1.2自身操作的失误

操作失误就很好理解了。人员对软件,系统,设备陌生,不能很好应用,那样就会造成安全隐患。或者是自己没有安全意识,密码设置的太简单,账户借给别人或是在互联网上分享也是会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当前网络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操作人员没有意识到操作的危害性,胡乱操作。调查显示,每年都有大量的因为操作失误造成的信息安全出现问题的例子。所以说为了保护信息安全,我们有必要对操作人员进行培养,帮助他们认识到科学操作的重要性,同时采取科学的措施帮助他们处理好可能对信息安全产生危害的不正确的科学习惯。

1.3恶意攻击

攻击的类型主要有两种,就是主动攻击还有被动攻击。两者之间是有着明显的不懂的。何谓主动呢?就是有目的的做出一连串的攻击行为来达到破坏窃取信息的做法。何为被动呢?就是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时,把重要的信息隐私进行窃取和修改的行为。恶意攻击是引发网络信息安全的罪魁祸首之一,想要解决好信息安全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处理好恶意攻击。

1.4网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很重视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但由于技术还和先进国家有距离,没有先进技术作支撑。很多设备部件还需要从先进国家买进。这样的话也是容易有一些木马病毒入侵造成网络安全问题的。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都是认为的因素,因此要解决好这些问题也就需要我们必须有比较高的技术。这有这样才能够比较好的解决好这些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首先要处理好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网络安全管理解决的问题?举个例子来讲,在企业的运转过程之中,管理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从网络的安全管理来说。其包含了策略,安全漏洞和保护要用到的防火墙,加密文件,鉴别和授权,防止病毒还有一些认证系统等。当前网络本身存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

2网络安全管理的组成

网络安全管理的组成其实比较简单,其主要内容就是网络安全配置、网络安全事件、网络安全事故还有网络安全策略。只要抓住这些主要内容,那么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

2.1安全配置

安全配置其实很简单,顾名思义就是为了保证网络安全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和辅助设备。这些配置的作用是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安全配置在系统整体的安全性之中占据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安全配置好的话,就能够保护安全系统的正常发挥,反之不但不能发挥作用,而且还影响到网络本身的卡顿和效率。

2.2安全事件

安全事件主要是在可以从计算机和网络上看到的任何现象中的恶意行为对数据的破坏窃取或者是篡改。这是因为这样的操作会将对用户的信息产生危害,同时其还会对网络的安全性造成消极的影响。除此以外,很多的安全事件也容易引起越来越多的犯罪比如说骚扰,,敲诈等等。安全管理做的是否好可以直接从安全事件反映出来。可以说安全事件的多少也是检测安全管理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由于安全事件的复杂性,它也是一个比较让人头疼的事情。由于不同的安全系统有不同的人员来进行管理。大量的安全事件就没有办法去一一解决。从而导致安全系统不能够很好利用起来发挥它的作用。所以需要针对性的技术进行整理找出对网络安全有害的安全事件来解决。

2.3安全事故

安全事故和安全事件虽然听起来差不多,但是实际上所谓事故就是已经发生的并且造成了危害的安全事件。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由网络管理员立即采取行动来减少危害。安全事故的解决要从发生动机和造成这一事故的人开始查起,还要从发生事故中的设备寻找信息。这样就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才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事故。

2.4安全策略

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安全策略也是我们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重点问题之一。比如进行怎样的安全配置,如何保护计算机数据,在面对安全事件如何分辨,安全事故又怎样去处理。都是要由安全策略来做出正确引导。要判断网络系统安全与否,也是要用安全策略来分辨的。

2.5用户的身份管理

用户身份管理就是需要拥有一个身份鉴别的功能。这个功能就是为终端用户提供的网络安全保护。首先,我们要把数据进行加密处理。数据加密处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让确保信息不会因为某些因素被他人盗取。其次,监测力度要加强。这种措施主要是针对一些外来入侵。对一些不正常现象进行监测并及时做出反应来解决这种问题。监测主要是用每天自动生成的系统日志。日志中可以看到所有情况来进行不正常现象监测和处理。再其次是防火墙的安装。防火墙是比较常应用到措施。原理是通过软件硬件的结合,在内外网设立一个安全关卡来对外来入侵进行阻隔。与此同时它还能对内外网的访问进行处理。有效的对不正当的访问进行处理。防火墙还是一种相当可行的措施。最后,是控制传播途径。网络是一种公开交流的地方。所以有隐私机密的信息的计算机,可以采取不直接和网络进行连接,需要用物理隔离的方法。然后对于终端设备,传输线路也是要用到安全控制。所以我们就要用物理销毁的办法清除痕迹。此外,安全的储存设备也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我们还要做好过滤访问。要有效控制网络资源的不正当使用,就要用到过滤访问。如果出现了不正当的访问的话。可以用权限来限制人的使用。比如设置一些步骤,如果缺少了其中一个步骤就不能进行访问。

3结语

上述内容已经表明,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不能忽视,它影响着人们的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安全管理体系会成为:对安全软件设备网络化有效管理,可以成为一个全方位监测信息收集的中心,可以及时处理信息和解决安全事故中心,可以用高效策略进行引导运行的中心,并且拥有各种安全资源的管理中心。网络管理叫做网络管理中心,而安全管理叫做安全运行中心。当企业网络的部署确定的情况下,企业管理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并设立有效科学的机制,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预防,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引用:

[1]赵颖.探讨硬件维护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2]郭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及优化策略初探[J].通讯世界,2014.

第7篇

关键词:计划;项目;效率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043-01

一、环境艺术设计计划概述

环境艺术设计许多项目耗时较长,导致项目进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增加,减少或预防不确定因素的产生就要对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即分配好每一部分所需时间、人员、人员在不同时间内所完成的内容。

计划可以消除项目进行中不确定性及变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当今社会,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科学技术和人的观念都处于变化之中,计划工作承担着预测变化并设法消除这种变化对项目进行产生不良后果的任务。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求计划根据已有的信息来分析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与项目目标的关联度,制定出一旦这种变化发生所应采取的措施,并充分利用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机遇。当然,有些变化是无法预测的,计划时间越远,不确定性就越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所掌握的有关未来的信息有限,另一方面,偶然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但是,科学的预测工作可以把未来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二、计划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作用

计划是一个能够使工作能具体化,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个前提,能够清楚在每个时间段内应该完成何种任务。项目周期的几个月当中,明确这几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细化至周、日要完成何等任务。不仅是每一天每个月要完成什么任务,还要计划何人如何去做。根据每个人所擅长的内容分配合理的工作,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值。教育是要因材施教,计划则是择其善者而从之。既能保证资源能够充分利用又能保证效率得到提高。

三、计划指导环境艺术设计

(一)项目前期

前期所占用整个项目的时间应该在20%,项目前期调研分析是整个设计的重点,是对项目的宏观认识,确定的设计的大方向,能够影响设计最终成果。前期的工作条理性比较强,应该分配给理性思维比较强的人来完成工作,能够理清项目的先后顺序轻重缓急,重点工作分配更多时间使之能更好解决。项目前期计划要明确目标是室内设计或是景观设计,主要明确项目所在地点,城市核心区域或是城郊人群稀少地区;主要服务人群;周边环境状况;从事行业;人群消费情况等。要根据以上内容确定设计风格、造价、应具备何种功能、生态敏感程度、人群使用频率。前期计划影响整个设计的进程,前期计划不严密会导致设计进程减缓,直接影响到设计的效率。

(二)项目中期

中期是项目关键时期,决定项目深度。占整个项目周期的75%,此时期计划尤为重要,将任务分成方案初步、中间完善、细节补充。项目中期涉及到人员、功能、部门要相对前期要多,类似方案初步设计定稿平面图部分、效果图制作部分、后期图片调整,几部分关系紧密环环相扣,在任何一个部分都要按照计划的时间进行,否则将会影响后期进度,往往汇报会在一个具体时间统一进行,错过就意味着前几个月时间里花费的人力物力都将付诸东流。中期设计内容较多,计划能够使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可以降低工作时的盲目感。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分配的内容进行工作,不需要再等主管或是领导的吩咐,只是在某些需要决策的事情上主动请示领导即可。

(三)项目后期

项目后期是将之前所有工作进行汇总,增加细节部分进行最后的包装。好的商品不仅质量好,包装质量更好,提高商品的整体品质。项目最后的包装同样具备这种作用,项目想目录树一样,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前、中、后期都项目计划的一部分,每个部分都应保证正常而又高质量的完成,才能保证最后项目整体质量。

四、结语

近来环艺项目多数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选拔,对于项目本身的分析固然重要,更要分析在竞争中要有什么样的优势,了解对手、了解市场的一般环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将满足顾客的需求作为着眼点。计划能够推动设计的有序进行,计划更是管理中的一部分,在不同行业中管理的各部分发挥不同分量的作用,计划是环艺管理中的最重要部分,管理好项目的进行还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对整个项目进行跟踪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使之能够更实际。计划的重要性就是在于能够从过去中找出规律,用规律指引未来的走向,明白现在所处的情况,根据过去的经验规律和现实环境预测未来。从而使项目在切实可行的条件下有序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