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血液的化学元素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31

序论:在您撰写血液的化学元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血液的化学元素

第1篇

关键词:创意元素;创意与文学资源产业化的关系;创意人才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52-01

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是21世纪国家软实力竞争的制高点。我国虽然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的文化历史,文学资源也是卷帙浩繁,但目前对文化尤其是对文学资源的开发不足,要想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充分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作用。

一、何为创意

创意是文学资源产业化过程中首要和核心问题。创意本身就是一个广为应用、极为复杂、富有多义性、不断变化、甚至满是矛盾的概念,几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那种特殊的、原创性和创意性的理念和技能称之为创意。真正的创意是灵感和常规的、自觉的和人为的表达符号整合成的富有创造的理念,这个整合过程是难以言说的,关乎到人的原创力,甚至有神授之感。同样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阐释。

创意需要促使其迸发、转化的合适的社会土壤。所以,保护和尊重个人创造力,提供促使创意产生的宽松、自由的环境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欧美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有很详细的法律条文规定和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共识,这是其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缘由之一,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与有效的制度设计都对创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和决定性作用,这对于我国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二、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创意元素在文化产业的行业涉及领域广泛,主要体现在广告、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行业。创意元素的广泛运用使得文化产业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们也要重视创意元素在文学资源产业化的核心地位。

文学资源尤其需要创意元素来发展文化产业,比如通过创意,文学名著《红楼梦》的文化产业开发的比较成功而典型,形成的产业链最长,产生的经济效益多大。在这些创意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06年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活动.这个创意,以文化的名义,红极一时的“超女”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电视,广告等优势,将触角伸向全球,提高了活动的人气,整个活动采用由商家冠名,电视直播,短信投票等商业化运作方式,使得《红楼梦》未拍先火。还有其他的创意使得《红楼梦》这一宝贵文学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比如说红楼旅游和解读红楼一系列书籍的出版,红楼饮食文化节,红楼十二金钗模仿秀,红楼年度绘画比赛,甚至是红楼礼品店,红楼酒厂等。近几年,《红楼梦》在网络游戏,动漫,旅游路线等方面也有创意成功的案例。

对于创意元素,我们不仅仅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而且要有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文学资源不再为中国文化产业所独有,国际化的生产方式使得文化资源成为公共资源,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危机感。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中国文学素材拍摄动画大片《花木兰》。其中许多场景运用了中国元素,整个影片中都在体现浓郁的中国风味。如写意朦胧的泼墨山水画风格改写了西方惯用写实的油画表现效果,这在迪士尼的动画电影中前所未有的。这一创意,为美国在全球抢走3亿432万美元票房。这些都不得不令我们反思,中国不缺乏文化资源,不缺乏设计师,但缺乏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意元素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作用。

三、创意人才的培养

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产业是果实。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很少自主拥有核心技术,未能将中国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充分的利用起来,在文化创意产品制作上缺乏想象力,所以制作出来的产品往往雷同性高,无法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我们要培养全民的创新意识。从思想意识方面鼓励群众多创新,多点子,少模仿。其次,注重培养创意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创意产业链上游的设计人才、创意策划人、建筑师等,而且需要创意产业链下游的管理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这里可以借鉴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有关部门和机构推出或筹备创意人才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有创新思维、善于运用先进技术、能够设计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作品的创意人才。

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及“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更应该重视设计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体系的构建。霍金斯认为“创意经济的基础是那些使用自己的想像力、梦想和幻想的人。

总的来说,创意是整个文化产业的灵魂和生命,只有好的创意才能更好的将文学资源转变成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完善。

第2篇

关键词: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5--02

一、文化与校园文化

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包括校容校貌、教学内容与管理制度、全校师生的共识及应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浓烈持久的精神氛围。狭义校园文化是指相对课堂文化而言的课外文化、包括学校舆论风气、人际关系、校园环境等。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的,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校园主体的外在表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四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

二、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校文化观念,也就是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是建立在对教育的本质、办学规律、人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大学精神的形成与每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优秀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需要历史的积淀,是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形成的。

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外在表现,而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要求。大学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一种内在的理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大学精神隐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提炼和升华。没有大学精神的指导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是散乱和低层次的,缺乏系统性、继承性。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又是对大学精神的倡导和践行,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依托。没有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在实践中缺乏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核心作用。大学精神对大学的存在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而创建良好的大学精神对校园文化起着促进作用。大学精神的发展变迁决定着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也反映了大学精神的发展与变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核心,一个大学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良好积极的校园精神能培养大学生积极上进、勇于开拓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鼓舞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具有良好气质和高尚品格的人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功能:

一是教育功能。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感受文化。高校文化中蕴涵的价值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政治思想、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二是导向功能。它体现在学校的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制度层面,如办学指导思想、目标定位、发展思路、规章制度、价值取向、学术规范、校园文化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等方面。三是激励功能。大学精神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理念的明晰性,已逐渐化为大学人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当大学精神被内化为人们一种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对,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人们追求真理,发展知识。四是感染功能。精神力量是富有渗透性的,这种渗透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启迪、感化、陶冶作用,它通过形成一定的氛围,促使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是塑造功能。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在大学接受教育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大学精神的感染,当这些人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时,他们也把大学精神传播到社会上去,从而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塑造良好大学精神的路径分析

构建校园文化,需要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统筹协调,共同促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要竭力打造出能体现自身形象、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学校精神,要加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培养,注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养成,促进精益求精、严密细致、科学求真的态度的形成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要强化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校规校纪。

(一)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校园布局规划。注重校园布局规划,要考虑大学长远发展空间、优化设施布局、协调建筑风格、提升设施品位。通过校园规划,一方面可以使各种大学校园的设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探究学校的发展历史文脉和文化设施规划,赋予校园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隐含和记载着大学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2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必须有资金保障,要有稳定的充足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经济来源。对外要多渠道争取教育经费、科研经费,对内要抓增收节支,发展教育产业,建立教育市场。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资源、物质资源、地域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增加经济收入。

3 完善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用教育的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要有先进的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要建立校园网,实施信息化管理,要有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实训中心。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大学的制度文化主要指学校的各种制度、各种管理规章与纪律,以及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方面所建构的激励环境与范导氛围。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条例,加强规范化决策、科学化管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大学制度,要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各种规章。真正做到学校“依法办学”,各部门“按章办事”,每个教职员工“按岗履职”,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落到实处,使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精神的载体,把大学理念通过各项管理制度,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先进的管理文化。应当能够根据自己的性质和使命,结合自己的历史及特色,努力体现以人为本、以学文本要求,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制度。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能够确保学术自由,形成大学的内部良性循环与互动,大学因此而赢得声誉、招揽人才。创建现代大学制度不仅要依赖外部力量。政府和社会,更应该依靠大学自身的力量,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 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承担起大学制度创新的责任。

(三)加强行为文化建设

1 要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通过干部培训班、经验交流会、外出考察学习、集中指导、个人自学等方式全力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服务型、创新型的学生干部队伍。

2 要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并使这些制度在工作中得以落实逐步将社团文化建设引向深入。建立健全社团评价、监督机制。

3 要加强社团干部人才培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带人社团,注意选人用人,尽量选思想政治觉悟高、政策理论水平强的高年级学生担任干部,并加强各社团思政组长的培训。同时总结好工作经验与教训。积极打造和扶植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社团干部。

4 加强对社团活动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给予社团建设物质保障。

(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1 加强“校风、教风、学风考风”建设。首先,要强化改革意识,不断更新育人观念,使高校全体师生员工进一步明确:在高等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是各项工作的核心,进而用这些思想观点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其次,强化师德教育,营造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教师的精神风貌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良好学风的形成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要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创新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为学校精神的培育和传播发挥重要的作用。最后,要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新型建设人才。综合素质包括很多内容,如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业务素质、心理身体素质,以及社会交际能力、开展优良学风班建设,大力表彰优秀学生和学生干部,加强学籍管理和考试方法改革,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惩处条例,坚持淘汰制,加强对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第3篇

我国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专业开始不断细化,以就业为导向被划分为不同设计门类。网页设计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体现了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和统一,同时,网页设计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然而当前网页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基本沿用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一般模式,较多地强调专业技能学习,忽略了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在专业技能学习上,也多是盲目模仿西方设计形式,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在课程的设置上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缺乏创新性。

二、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传统文化的核心,即中国人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其次,传统文化的物态形式,即其内容的外在表现,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的习惯和规范等。再次,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这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这种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中运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就是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如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文字的元素有汉字、书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以便设计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设计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优秀的设计作品要能体现出民族的文化内涵,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面对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中国网民数量飞速增长(包括使用手机媒体的网民)的现状,高校应当更加重视网页设计人才的培养,而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网页设计人才培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网页设计的灵感和素材,而且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人文教育和设计观念,使其明确设计不能盲目追随流行,而是要体现设计师的社会良知和责任感。

三、关于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立足传统文化,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设置课程时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的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形式上,而应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更新教学内容。首先是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铺垫,可以在专业基础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绘画基础课程中可以选取瓷器、京剧脸谱等元素,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并且熟悉传统文化符号。在构成基础课阶段,在学生学习了构成法则的基础上,对应用部分的练习可配以主题性的训练,如传统图案图形的运用。平面构成部分可强调对传统图案图形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色彩构成部分可强调对具有民族特彩的认知、理解和运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网页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学会运用传统元素逐渐理解传统文化。在专业课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的基础,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设计练习时才有可能。如在网页的界面设计中,可以让学生以传统纹样为题材进行主题创作,组织画面元素;也可以以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进行界面设计创作,如二十四节气、中国结等。在引导学生对传统元素运用时,可以让其采用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两种方式。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现形式具有新颖感,能直观、生动地表现主题,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图像或者图形的形式呈现。若想在直接运用的基础上设计出表现形式独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应在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这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间接运用传统文化元素需要寻找元素间的联系,将看似没有关联的设计元素巧妙地联系起来。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现也可以是抽象表现,运用形式美法则构成主题。如何选择元素间接表现相关主题则需要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强对传统设计思想的学习

在网页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以及相关理论也应当受到重视,我们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使其加强对传统设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增开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这种理论课程教学可以联系专业实践开展,避免学生因课程枯燥而出现对其不够重视的现象。如在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可以从设计风格和设计思潮的角度指导设计实践,让学生在理解设计历史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分析经典设计作品的内涵,学会查找和分析资料,提取其中的设计元素。传统文化融入网页设计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上,还要注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和内涵的传承和表达。

(三)课题形式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创新型设计人才尤为重要的环节,可在以往实践项目基础上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作为再设计的实训项目。网页设计对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教学方式的变革应该从实践的各个环节全方位展开,目的是使网页设计的实训部分摆脱单调枯燥的教学模式。以往各门专业课程的实训内容都是围绕着课程的内容展开的,学生的专业练习也是在老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模仿,无法真正锻炼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将传统文化融入的再设计实训,需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孤立看待一个传统元素,而是要注重与其他实训练习的关联性和连贯性。网页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型高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网页设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多种技能协作完成,只有综合各门课程知识融入到综合实训项目中,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的衔接。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后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实训练习,挖掘出与课程相关的设计项目作为课题,把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联系在一起。课题的选择要利于将传统文化和专业教学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每一个大项目的内容都需要运用几门实训课程的知识点共同完成,只是每门课程在不同的项目中担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学生从课题的问题着手,寻找解决办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来丰富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达到统一。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职业素养

伴随着新世纪第一次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胜利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正式颁布实施,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大力发展”的新10年。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实就是就业预备教育,其培养方向的社会定位和职业教育的功能决定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应当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赋予职业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一、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和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

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实:当前,一方面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重视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强调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职业素养是所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对其员工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就用人单位而言,员工的职业素养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力,最终影响到单位的发展前景。就学生而言,职业素养是他们就业的基本条件,职业素养的高低不仅关乎他们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而且还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由此可见,职业素养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是立足职场的根本。职业素养越高,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

二、依托校园文化是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

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因素很多,但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很多时候更加依赖后天的培育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育人氛围,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弥漫在整个校园活动和广大师生精神生活中的文化氛围,它是通过点点滴滴的培养和周而复始的积累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也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对学校办学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校园文化还能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教育效力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园文化是一种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方法。

三、对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解和认识

职业素养,字面上看是职业与素养的组合。所谓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印刷,第1750页。)所谓素养,即:“平日的修养。”(《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2008年11月印刷,第1302页。)所以,通过“职业”和“素养”的定义整合,笔者理解:职业素养,就是指个人在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具体工作中所应具有的理论、知识、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一定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它是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即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环境影响、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它可以具体地表现为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等等方面,这是从业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即职业修养。

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也就是说职业院校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中、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围绕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以为,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是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教育。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结构主要应当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专业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二是道德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职业道德;三是就业创业素养,即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以适应生存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职业岗位变动的受挫和应变能力、再学习能力、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创业能力。

四、依托校园文化培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精心设计校园静态文化,陶冶培养学生职业情操。

校园静态文化包括校园结构布局和各种教育实施的布置,如办公楼、教学楼、教室、操场、宿舍、图书室、健身房、国旗、校训、宣传栏、黑板报、名人挂像、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等。在职业院校,所有这些静态文化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环境育人的功能,有意识地烘托专业文化的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考虑到职业化、人性化和整体化,实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在职业院校内,每一处的静态文化都应是凸显职业特色、专业特色和教育意义,时刻提醒老师和学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老师和学生们工作生活学习在一个具有积极进取、团结向上、身心愉悦的职业文化氛围之中。

(二)精心打造校园动态文化,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1、融入企业文化。职业院校要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接轨,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将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给学生灌输现代管理理念,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理念。一方面,在日常管理中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业敬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等管理理念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各项教学活动中通过自我管理锻炼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

2、训练职业技能。职业院校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通过第二课堂、职业技能竞赛、科技文化节等多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校内实训、定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各种活动应当贴近学生就业岗位,突出实践性和职业性,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适应能力,提高综合素养,使学生毕业后基本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3、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帮助和指导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的有效形式。例如,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报告,邀请企业领导进行专业授课,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事迹演讲等等,这些活动有说服力和号召力,使正确的择业观、创业思想不仅入耳,而且入脑、入心。

4、深化校企合作。深入贯彻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就必须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来帮助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培养针对性强、技术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把企业请进来,优化专业课程;学生走入企业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既能增强学生职业专业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校企合作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堂。

综上所述,为了有效地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职业素养为目标, 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它必须是融入了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个的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更多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学到的,因此,各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依托校园文化进而培养出适应当代和谐社会并具有先进文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职业化元素 大学英语 提炼 释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84-01

作为公共英语的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开设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在该阶段学生将用两学期的时间完成对“大学英语1”和“大学英语2”的课程。由于这门课程的覆盖面十分广泛,且又是对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衔接,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视该门课程。然而,正是因为大学英语的公共课身份,使得在对它实施教学改革时容易受到习惯思维的束缚,仅把教改的目的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上,甚至直接指向英语过级考试。对此,笔者认为应结合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大学英语的教改方向。

随着大学逐渐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改中也应植入职业元素,特别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其中的职业化元素,并助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 职业化元素提炼

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经验中可知,职业化元素的提炼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来进行。

1.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教师对一般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并不陌生,包括阅读训练、听说训练、写作训练等都与构建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有关,上述训练有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问题。从方法论的视角出发,“先一般、后具体”成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合理路径,因此,我们应对大学英语的常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2.具体层次的职业化元素提炼

随着对一般层次职业化元素提炼问题的明确,这里需要深入到对具体层次相关问题的讨论中。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与商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商科学生与社科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形态上也存在着不同。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根据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的岗位需要,突出他们具体方面的英语能力训练。

二 职业化元素的释放

根据上文所述,职业化元素的释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

只有在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后,才能促使教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那么何为正确的教改方向呢?简单来说,就是遵循高校职业化教育导向改革路径,将大学英语功能定位于辅助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角色,着力改变目前与各专业教学相隔离的局面。为此,教师应在充分领会这一教改方向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课程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中来。

2.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若是使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相契合,便需要在建构具体层次职业化元素的提炼上下功夫,因此,应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关键是建立符合校本要求的教辅材料,有条件的高校完全可以根据本校专业结构和特色编撰本校教材。另外,包含在课程建设中,还涉及调整目前的英语测评模式,对此,可以通过强化形成性评价来实施。

3.增强各系部间的协作

毫无疑问,在进行职业化元素释放的教学实践中不能闭门造车,需要增强英语教学部门与专业所在院系、教务处等部门的协作。专业所在元素需要向英语教学部门提供学生职业需求有关的信息,并配合英语教学部门来完善教材建设;教务处则应在课程计划、教学场地等教学计划管理上提供支持。

应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地位,并缩短它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距离,唯有这样,才能改变该课程目前所处的尴尬局面。

三 课堂教学实践探讨

以大学英语听力多元教学的建立为例,教师在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立英语听力多元教学时,应根据目前大学生的兴趣进行内容的选取。如英语片《走遍美国》可以使学生了解美国风土人情的同时,开展他们的听力训练。但是,这种原声英语片却没有中文字幕,因此,在听力训练初期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因此,教师可采取分段播放的形式,逐一进行语言讲解与听力练习。具体可以以一段完整的情景对话为一单元,通过重复播放以及教师对关键词的中文提示来启发学生理解对话的梗概。最后,将整个片子进行连贯播放来建立学生完整的听力训练。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播放英语电影(最好有中文字幕),在电影的选择上应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理解能力。

四 小结

本文认为,职业化元素提炼的方式需要从一般层次和具体层次两个途径来构建。职业化元素释放则应围绕着明确大学英语教改方向、强化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增强各系部之间的协作三个方面来展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重塑;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108-03

一、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并通过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校园影响环境等所蕴含、表达或体现出来的一种层次较高的精神品质。毋庸置疑,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事实上,每一所高校在其创建和发展历程中都十分注重并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这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区别不同高校的一张“文化名片”,它客观上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所倡导的大学精神。因此,创业型大学也应该有着属于自身而区别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校园文化特质。

一所学校要称之为“创业型大学”,正如伯顿·克拉克在《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一书中指出的,五个要素是不能再少的最低限度: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建设中,创业文化的整合和确立不仅会对培植大学的个性和特色起到积极的作用,更会形成全新的价值观、理念乃至信念,而这些价值观、理念和信念对于大学成功地进行创业转型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鲜明的创业文化构成了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特质。而正是这种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使得全校师生对创业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有着广泛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将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和导向作用。

二、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架构

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化质态的视角考察,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一般可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四个维度。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制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得以传承的保障;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外在标识;行为文化则是高校校园文化的动态体现。对于创业型大学而言,要紧紧围绕鲜明的创业文化这一核心特质,在以上四个文化维度中对自身校园文化的内涵结构进行重塑和架构,赋予其新的内容。

(一)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

一所高校的精神文化体现了其办学宗旨和价值追求等方面,它从深层次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信念、情感和行为。创业型大学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它所追求的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并不是简单的商业态度和私利追逐,相反,而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生产率以及国家和民族的创业创新建设为己任,以提高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水平为目标。由此可见,创业型大学不仅依然保持和行使着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且正在使这些职能在自身不断追求创新、创业与创优的实践中得到不断强化和延伸。因此,与其他类型高校相比,创业型大学更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来确立教育发展观,更需要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学术发展。

(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

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其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是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的规则和规范,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和秩序性。建设创业型大学,除了一些基本的规范准则,还需要从管理运行机制、教学质量保证机制、科研提升机制、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社会资源拓展机制以及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等多方面人手,制定出符合创业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育适宜创业的良好氛围的有关制度,引导师生积极投身于创业活动之中,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创新、鼓励知识市场化和帮助人才创业的制度文化。

(三)激发创业活力的物质文化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由基础及硬件设施和环境布置等实物形态构成的,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创业型大学建设都是在原有大学基础上的转型发展。因而,在物质文化的建设上,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以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愿望为目的对校园环境中的个别细节和局部做出一定的规划和调整。而在教学科研设备和办学条件上要做到最大限度地符合创新研究和创业活动的需要,让师生的创业活力在更便利和适宜的环境中得到释放。

(四)乐于创业实践的行为文化

高校的行为文化是集体或个人自觉呈现出来的行为表现,可以被外人所直接感受到的一种“活”文化。强有力的文化根植于强有力的实践。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文化是在勇于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和体现创业魅力的制度文化的引领和感召下的实践文化,是将精神文化内化到每一个人的心中,使广大师生的创业活动由原来零散的自发行为真正转化为持续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人人关心创业、人人参与创业、人人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主要原则

确立鲜明创业特质和体现创业内涵的校园文化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现有校园文化的重塑与建构,还必须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国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师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这依然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

(二)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每一所创业型大学的成功经验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典范。创业型大学所倡导的种种知识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活动,都是激励广大师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创新过程,其目的都在于增强大学的研究和教学能力,提升大学的学术性,而与那种急功近利的为创业而创业的做法是不相容的。因此,创新性是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和把握的重要原则。

(三)开放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建设离不开拓展的发展,学术创业化和知识资本化的过程本身就是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的最好体现。因此,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理应坚持和贯彻开放性原则,将开放办学理念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要主动加强大学、政府、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得教师的创业活动能够更加融入社会,贴近市场;要坚持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鼓励百家争鸣,学有所长,不断延伸自身的服务领域;要重视社会实践的环节和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也要有宽容失败的创业胸怀,使师生的创新实践活动能够持续而蓬勃开展。

(四)实践性原则

创业型大学具有鲜明创业特质的校园文化,应处处体现基于实践、善于实践、归于实践的信念和价值观。而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应用的态度和行为,是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初衷格格不入的。

四、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般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思想道德导向、激励创造、整合规范、生活调节和示范辐射等基本教育功能。毫无疑问,在创业型大学视野下对校园文化进行必要的重塑和建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中作用的发挥,更好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实现,从而更好地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

(一)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意识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永恒主题

精品化和特色化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树立品牌意识,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不仅更易于深入人心而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也更易于受到关注而使其育人功能得以强化,也更易于受到保护而使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而对于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特色的提炼与创新,既要善于从原有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总结、提炼出具有闪光的文化传统,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又要在吸收国外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高校所属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的学科特色与学术特征,不断培育具有学科性质特点和探索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品质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个性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强化主体,实现全员参与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

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每一个质态文化的形成都强烈地依赖于领导者的坚定认识、管理者的有力推动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而要有效地实现全员参与,前提是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育主体,在强化其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的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追求最终能“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牢记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放在首位,处理好学生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切实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植。要通过表彰、奖励等激励机制的建立,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保证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教师而言,学校则应更多地为广大教师提供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参与的相关政策,在各种评价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有关制度中体现创业型大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引导教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竞争中施展才能,实现价值。另外,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主体互动,鼓励教师将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与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教师与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虚实结合,强化载体功能是构建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

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托平台,包括教学科研场所、仪器设备、文化活动设施等实物平台和校园媒体的数字平台。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物载体是广大师生开展课外活动尤其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必要条件。学校要通过开放实验室、聘请创新创业导师、建立创业实践实习基地等多种手段,引导并支持学生参与到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以及教师科研课题研究中来。要发挥学生社团,特别是科技类和创业类学生社团广泛开展以科技发展前沿报告、科技展览、我的创业故事、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一系列普及性和深入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开阔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意识,拓展实践能力,提升创业本领。同时,要注重发挥校园媒体的整合作用。在做好报纸、校园广播和电视等传统文化载体的基础上,还应更多地关注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型媒体平台,坚持用正确的舆论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用典型的创新创业事例来感染人、激励人,发挥好校园媒体的权威性和导向性,使校园媒体成为引领创业文化的有效平台,从而促进创业型大学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

第7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培养

化工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包含了职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主要因素;而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两个主要因素。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而高职院校的发展关键在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而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其职业素质的培养。尤其像我院以化工类专业为主的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应具有特色。

通过企业调研,发现目前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如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知识面过于狭窄;技能水平与企业的要求脱节;工作经验的欠缺;职业素养有待加强 表现在爱岗敬业意识不强;化工安全生产和环保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也有待提高;团结合作能力有待提高。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措施,并进行了实践,探究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从而推进化工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水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准。 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是内在联系、相互统一的。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一点一滴培养职业理想。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有计划地开展课外业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业余党校的作用及团日活动,进行假期社会调查,双休日社会调查、成立青年自愿者服务小组,创办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工作、社团活动、日常管理、心理辅导等;开展各种讲座、学术报告、专题报告等,积累工作经验。使他们学会正确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事物与社会现象,学会以冷静、稳妥、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人生。使每个学生提高对职业的性质、任务、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产生强烈的职业感。

2.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职业素养

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培养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从进校开始,就要处理好学与思之间的关系。不少高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掉入了“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的怪圈。一些同学早出晚归,勤奋刻苦,取得的成绩却不是很好;同样一堂课,有人学到了知识,有人似懂非懂,有人一无所获。因此,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懂得科学的学习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教育学生干一行、爱一行,正确对待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能在将来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巧应用到工作中去。学生有了进取精神作基础,整体素质中自卑、自甘居落后、不敢进取等许多消极特征就能逐步得到克服和消除,良好的素质形成就成为必然。

3.采用学多种教学方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知识训练

在教学中采取学做一体、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技能培养。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职业兴趣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产学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积累有用的社会经验,增强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大力强化专业技能考核,强化专业技能考核是培养学生过硬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专业技能考核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应进行技能考核,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订单式教学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