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服装设计调查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30

序论:在您撰写服装设计调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服装设计调查

第1篇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第五,在考核方式上,建构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选取来源更为广泛的考核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毕业考核的主要内容,而相关导师由于各自在理论或实践领域的不同专长,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的着眼点与衡量标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核人员的选择范围又多局限于本校本专业人员,这样考核结果便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应进一步落实与统一不同导师对其专长领域内容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汇总考量。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和其他关联学科的专家参与综合评定,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生的日常和毕业考核。

第2篇

【关键词】 服装设计师助理 企业人才需求 岗位要求和职责

1.服装企业对设计师助理的需求

1.1 2010年服装设计人才与企业的供需关系

中国服装人才网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共有6185家用人单位选才,提供岗位数量56455个,求职人才累计达175540人次,人才供需比为3.11:1。总供需规模较去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增长,继续保持供需两旺的势头。

招聘专业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 、销售业务、技术人才 、经营管理 、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招聘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详见(图1.1.1、图1.1.2)

1.2 中国服装行业为什么需要服装设计人才

据服装行业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5万家左右的服装企业,服装设计师是服装企业最急缺的,人才缺口高达15万人。但是,国内服装企业并不缺乏单纯的“流水线”式的设计师,而真正短缺的是懂得经营设计的拓展型设计师。

在中国,大部分生产服装的企业对懂设计、会操作的人才求贤若渴,服装人才的缺乏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日渐形成桎梏。目前,服装企业的招聘频率比较密集,像招聘广告中,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一些服装企业在招聘各类人才。服装界的专家表示,目前国内服装企业数量虽多,但在世界知名的企业却不多,做大、做强成了服装企业一个迫切的目标,而人才的培养在此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众多服装类招聘职位中,服装设计师的需求量最大,同时也是市场供应最为不足的专业人才。“中国只有优秀的打版师,没有优秀的设计师”,国外设计专家的评语,显示了中国服装业作为“世界工厂”的尴尬。“我们可以把最新款的名牌皮具模仿得如假包换,却设计不出富有灵感的原创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装业的发展”。一位本土服装设计师对这种现状不无担忧。由此可见中国服装行业是何等急需设计人才。

1.3 服装企业对设计师助理的要求

2011年的7月我去了湖南的某些服饰有限公司,刚好湖南长沙有几家服装企业招聘服设计师助理,于是我假装应聘者去参加应聘面试,在面试中我得到相关的一些信息。可以得出服装企业就服装设计师助理的岗位职责有如下总的要求:

(1). 誊抄整理设计师草稿,把服装设计师的手绘草稿绘制成电脑稿

(2). 根据设计师设计草图,协助设计师寻找出面料、辅料

(3).协助设计师收集当季最新流行资讯,捕捉时尚信息等

(4).跟进版房,跟进样衣,把版房、样衣的疑惑传递、反馈给设计师

(5). 负责建立、更新研发商品的档案

对招聘的服装设计师助理的要求分为:

专业能力:(1)有较强的手绘功底,熟悉电脑绘图软件的绘制。

(2)懂的服装材料的性能,辨别、使用和市场需求。

(3)对流行面料,色彩等有敏锐的触感。

(4)会操作办公电脑软件(WORD、PPT等。)

社会能力:较强沟通能力

内在素质:吃苦耐劳,工作敬业、谨慎细心、有责任心、有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2.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2.1 中职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选择

对湖南省各所中职学校及服装专业任教老师进行交流,从中得到近4年各校服装专业毕业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职位率。(见图2.1.1)

针对从中职毕业已经从事除服装设计助理以外,其他岗位的学生也做了个调查。详细见(图2.1.2)

从上面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从中职毕业的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这一岗位率最高也没有7%,而没选择服装设计师助理这一岗位的原因是在学校里学的在企业里用不上,就这说明了中职的教学课程存在着弊端。专业教学有待改革。

2.2 毕业生为什么选择设计师助理这一岗位

在网上针对已经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的中职毕业生做个调查。(以调查小组人员的学生为主)调查他(她)为什么选择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这一岗位。被调查人数为60人

在一网站上我们看到下面一段对话,是一个服装企业招聘服装设计师助理时,考官问应聘者(节选一小段)

……

问:你为什么要选择服装设计师助理这一岗位?

答:因为我想做设计师,但是目前的资历不够,我只有做设计师助理,才能在企业里向设计师学习,积累和提升自己,为做设计师打下基础。

由上面的所有数据可见这个想法不单单只是这一位应聘者的想法,而是很多选择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者的想法。做服装设计师助理就是为了以后能当设计师。为以后成为设计师打下基础。

学习或从事服装行业人的,谁不想成为服装设计师?可事实是,成为服装设计师的人不多,成为大师的人更是廖若晨星。

要想成为真正的设计师就首先必须放下高高在上的艺术家架子,甘心做市场的小徒弟,从设计师助理开始,牢牢树立为消费者服务的意识。跟前辈,跟设计师学习的基本理论,练就服装结构设计与制作的基本功,只有从设计师那里吸取了营养,积累了丰富的设计思想与经验之后,才开始了真正的设计师生涯,这便为以后成为设计师打下基础。 也是为什么许多毕业生一开始愿意选择服装设计师助理的原因。

3.调查结论与建议

3.1 中职服装专业设计课程急需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与企业需求存在脱节。不少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学与企业的具体工种要求明显脱接,学校教学要求偏低、教学目的性不明确。事实上,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把专业技能置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

当前的职业教育模式,沿袭了21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体制,职业学校制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专业课的具体设置与企业的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我们要深化校企合作,合理、科学、全面地规划、制订、实施教育方案,加强专业建设,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为毕业生开拓更广的就业门路。凭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在学校掌握的知识技能,企业反馈毕业生们最难胜任的工作是设计部门,尽管有62.8%的企业认为这些毕业生还是可以从设计师助理开始做起。这也反映出了学校在设计教学这一块所存在的问题。

3.2 目前服装企业很愿意选择中职毕业生

据调查服装企业中,88.5%的企业中有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大量服装企业选择中职生,最大原因是中职生劳动力成本低,能满足企业需求;此外,企业通过学生实习,了解学生,留住学生;再者,许多中职学校都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表现突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都能直接留在企业工作;由此分析,中职服装专业毕业生在当前形势下就业还是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ZK(#〗《2009――2010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纺织出版社. 本社 编)

[2] 中国服装人才网(省略)

第3篇

采用走访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丹东市0~3岁婴幼儿服装的市场及适用性情况,主要包括内衣尺寸、穿着情况、款式类别、色彩装饰、设计特点、消费行为等方面,结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分析婴幼儿服装的优势和不足。并从款式设计、装饰设计、面料选择方面分析婴幼儿服装的设计方法,为婴幼儿服装设计的规范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并不断提高婴幼儿服装的适用性。

关键词:

婴幼儿服装;适用性;市场调查;服装设计;款式;装饰设计

目前,婴幼儿服装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是婴幼儿服装业在整个服装行业中所占比例较小,我国婴幼儿服装产量仅占服装总产量的6%左右。近年来国内城镇居民对婴幼儿服装的消费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年增长率约为26.5%,这表明婴幼儿服装越来越受欢迎。

1婴幼儿服装概况

1.1市场现状

通过调查和走访丹东市中心几家婴幼儿服装品牌店发现:一岁以下婴幼儿服装多以柔软的全棉服装为主,装饰也多为绣花,款式多是连体装、两件套或3件套,且以对开襟和偏开襟为主,有些款式较特殊,如睡袋式结构,一般为前开襟或后开襟,打破了成人穿衣方式而将婴儿放入衣服内,还有一些特殊款式,采用背带式的裤(裙)代替腰带式,以肩部来承担衣服的质量,减轻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发育,从而有利于婴幼儿生长和运动;两岁左右婴幼儿服装则有印花、珠粒等装饰,用手拉拽没有松动迹象;吊牌说明较详细,价格一般为100~300元。走访童装批发城时发现有些零售和批发地点的婴幼儿服装存在一些问题:吊牌说明不规范,没有号型、规格、成分、等级说明,甚至有些婴幼儿服装上没有吊牌;服装款式和品牌店款式相近,但做工不精细,而且图案多为印染,绣花的较少;有些带亮片和珠粒的服装有松动现象;价格一般为35~85元。由此可见,婴幼儿服装品牌店比童装批发城的服装在销售质量上更有保障性。

1.2国内相关标准

出口婴幼儿服装被频频召回,其主要原因是安全问题,而造成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是检验标准不完善,近年来国内有关婴幼儿服装的安全问题较多,为此,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婴幼儿装安全标准的法令法规。我国目前已的行业标准包括:FZ/T81014—2008《婴幼儿服装标准》、FZ/T73025—2013《婴幼儿针织服饰标准》、FZ/T73045—2013《针织儿童服装标准》。3个标准的出台,也促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婴幼儿服装安全[1-4]。在3个标准中,均有限定重金属、甲醛含量的问题,并以此提出A、B、C3类服装标准,即:A类为标准婴幼儿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20mg/kg;B类为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75mg/kg;C类为非直接接触皮肤的服装,其甲醇含量不得超过300mg/kg。此外,标准还对服装的原材料、规格、成品外观和缝制方面有一定的要求。通过调查和分析,在婴幼儿服装的图案和色彩设计中应该注入新元素,使婴幼儿增长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同时,婴幼儿服装面料的开发应符合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要加大婴幼儿服装安全常识的宣传,以此促进企业的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5-7]。

2婴幼儿服装适用性调查

2.1制定与执行调查方案

通过走访丹东市婴幼儿服装市场,以了解到的一些情况为基础,根据婴幼儿服装适用性的相关情况来制定问卷,调查方案内容及执行情况如下。

a.调查内容:问卷题型主要采用选择题形式,内容涉及婴幼儿内衣尺寸问题、着装情况、款式选用情况、色彩与图案的偏好、婴幼儿装消费行为等5大方面。

b.调查对象:对在童装批发城、童装购物商场、零售店、品牌店及育婴院人员进行随机性匿名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共130人,平均年龄为30岁。

c.样本数量: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03份。d.数据分析方法:对全部原始数据采用Excel2008进行频度分析和交叉分析。

2.2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调查对象的分布特征

整理调查问卷,婴幼儿月龄统计中,0~3个月的占6%,3~6个月的占4%,6~9个月的占4%,9~12个月的占12%,12~18个月的占10%,18~24个月的占16%,24~36个月的占48%;在性别调查中,60%为女婴,40%为男婴。

2.2.2内衣尺寸

由于婴幼儿的皮肤较细嫩,因此贴身内衣的尺寸规格设计和安全适用性指标要求也较高。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在购买婴幼儿内衣时,普遍遇到过内衣尺寸比例过大或过肥的情况,婴幼儿服装内衣尺寸调查情况。约80%的家长认为上衣、裤子和领子等部位过长或过大。由于0~36个月的婴幼儿身体结构是头围接近胸围,无胸部、腰部、臀部的区别,仅头围较大,而且该阶段的婴幼儿正逐渐学习滚、坐、爬、扶和站立行走,所以,生产商更加关注领围要大、易于穿脱、腰部和腹部要宽松等造型要求,但在注意婴幼儿服装胸、腰、臀等横向部位问题的同时却忽略了袖子、上衣、裤子的长度问题。

2.2.3穿着情况

在进行婴幼儿服装穿着情况统计时,着重对面料的选用、面料安全标准的选择和穿着常见问题3方面进行调查。

a.面料选用。婴幼儿皮肤娇嫩,家长在购买服装时非常看重面料的舒适性。86%的家长购买纯棉面料,22%的家长购买真丝,24%的家长购买羊毛,仅有少于10%的家长选购化纤面料,如腈纶、锦纶等。由此可知,家长在选购婴幼儿服装时一般首选纯棉产品,如市面上常见的普通纯棉或天然彩棉制品,该类面料手感柔然、透气性好,利于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b.面料安全标准选择。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家长在婴幼儿服装面料安全标准的认知上都不够科学,其中有80%的家长选择B类标准的服装,仅有8%的家长选择A类标准的服装,还有10%的家长根本不知道有这一标准。由此可知,对于安全标准的出台关注的人较少,而对于B、C类标准的服装,其甲醛含量大,尤其在穿着过程中甲醛会慢慢释放出来,婴幼儿吸入后,最明显的症状是疲倦、失眠、头疼、咳嗽等,长期接触会引起皮疹,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c.穿着常见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在做工方面,有66%的家长遇到过衣服做工不细、线头多、缝制不结实的现象,有50%的家长遇到过针织衣物在洗涤后出现缩水、变形的现象,按规格买的袜子尺寸不合适,袜子的脚口紧等情况;在婴幼儿成长阶段,喜欢翻身或趴着,其中有1/3的家长遇到过婴幼儿被衣服上的扣子或系带咯着,穿系带裤时皮肤上被勒出红痕,有的甚至可以把衣服上的扣子或带子等装饰物拽下来的情况,有60%的家长没有遇到过这类情况,也有20%的家长根本没注意过这些情况。

2.2.4款式选用

在活动过程中,婴幼儿的手脚应该可以在衣服内自由轻松地移动,不应该有任何约束。调查结果表明,70%的家长购买对开襟服装、36%的家长选择偏开襟、32%的家长选择肩部开襟和搭肩套头式、22%的家长选择背部开襟、19%的家长选择无开襟套头式样。其中,家长选择款式时可以多项选择。在领型选择上,大多数家长喜欢无领和翻领设计,而选择西装领和立领的较少。

2.2.5色彩与装饰偏好

a.色彩偏好。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家长认为鲜艳系适合婴幼儿,也有50%的家长不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不适合婴幼儿。家长对各月龄段婴幼儿服装的色彩偏好情况调查结果。对于6~9个月的婴幼儿,有50%的家长觉得鲜艳色较适合;对于12~18个月的婴幼儿,家长喜好更倾向于淡色系,几乎没有家长选择黑色系和冷色系;选择白色系和深色系的家长也较少,其中0~6个月的婴幼儿选择白色的占大部分,而6个月后,逐渐学会爬行、扶站和行走,由于白色不耐脏,家长一般不选择白色系;选择鲜艳色的所占比例最大,但鲜艳色容易刺激婴幼儿的视觉神经,且艳丽颜色的服装甲醛含量也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婴幼儿健康。因此建议尽量不要选购太鲜艳的服装,最好选择淡色系,可以在衣服上小面积点缀亮色。

b.装饰偏好。婴幼儿装饰偏好情况调查结果。部分家长对图案和装饰物的选择持无所谓态度,有50%以上的家长不喜欢带有金属附件和珠珠等装饰物;约1/3的家长喜欢提花、刺绣、贴花图案和绳、扣、花边装饰。家长对各月龄段婴幼儿服装的装饰偏好情况调查结果。喜欢提花、刺绣、绳扣和花边装饰的所占比例较大,也有一部分选择素净无图案、亮片闪光图案和珠珠装饰,而喜欢带金属附件的较少。因此为避免婴幼儿误食、误吞,在选择婴幼儿服装时应尽量不选购带印花的产品,因为印花常含有粉末和颗粒;而对于绣花或手工缝制的装饰物应尽量不带有闪光片、颗粒状珠子等物质。同时,提醒家长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装,而应从舒适、安全、卫生等角度考虑。

2.2.6消费行为

a.购买品牌。对婴幼儿服装品牌的购买情况统计结果表明,34%的家长选择小数点、红黄蓝、好孩子等国内品牌,有绝大多数家长只是知道这些品牌,但购买率并不高。

b.购买场所。购买婴幼儿服装场所情况的调查结果。82%的家长基本不去品牌保真专卖店,68%的家长基本不去购物环境舒适的大型服装商场,家长多选择一般的服装商场、服装批发市场,因此品牌购买率不高,同时在网上邮购的比例也不高。

c.购买价位。对购买婴幼儿服装价位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78%的家长购买服装的价位为50~100元,20%的家长购买50元以下的服装,仅有2%的家长会购买100~300元的服装,300元以上的服装购买率几乎为0。由于丹东市区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工薪收入仍占主体,而收入水平限制其消费支出能力,所以大多数家长基本不去品牌店和大型服装商场,对品牌的购买率也不高,服装的价位和质量均相对较低。

3婴幼儿服装设计

3.1款式设计

自由、舒适、安全的穿用状态与婴幼儿服装的设计有直接关系,要实现这一穿用状态,就必须充分考虑服装与婴幼儿动作、姿态的空间关系。设计婴幼儿服装时,不仅要设计合适的放松度和合适的规格尺寸,更要注意服装造型应便于婴幼儿穿着,同时又不失自然、美观,从而使服装更适用于婴幼儿。基于婴幼儿身体无明显的胸部、腰部、臀部差别的特点,因此款式造型可以设计为H型和A型,以简洁为主,突出宽松可爱;尽量采用对襟和偏开襟的形式,如果采用套头式,则应充分考虑头部的尺寸和比例;领口设计需要采用延伸性好的面料。在裤装设计上,由于婴幼儿排泄不能自理,传统的开裆裤几乎成为主流,但这种造型使其保暖程度降低,而且在婴幼儿活动中(特别是爬、坐),开裆部分容易散开、丧失保护功能,因此,应在下档加缝开口,并以搭扣处理开合;而在裤装的腰头设计上,要尽量避免采用皮筋或系带的形式,否则容易勒伤皮肤,要多采用连体的背带式造型,以肩部来承担衣服的质量,减轻腹部压力、保护内脏器官发育,从而利于婴幼儿的生长和运动。

3.2装饰设计

3.2.1色彩装饰

在色彩运用上,应多采用自然色、中性色,并采用大红色、桃红色、橙色等亮丽明快的色彩进行点缀。在选购服装时,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红、黄、蓝、绿等亮丽颜色,若这些艳丽颜色中含甲醛,则危害身体,故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白色或浅色。

3.2.2图案装饰

在图案装饰上,应多采用贴近大自然的单纯风格进行简洁、朴实的设计,如花卉动物图案、卡通形象、字母等,并充分运用剪贴、压泡、计算机绣花、丝网印刷等制作工艺来丰富设计细节。

3.2.3附加物装饰

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家长喜欢花边和珠珠装饰,还有一些选择有亮片镶钻、闪光图案的服装,在这些装饰物中,花边较繁琐、亮片易脱落刮伤婴幼儿皮肤、珠珠易被婴幼儿误吞、误食。因此,在婴幼儿服装的装饰上,应尽量少地选择附加物,以简洁、干净为主。

3.3面料选择

在调查结果中,很多家长在购买服装后发现衣物出现缩水、变形等现象,以及透气性差、色牢度差问题,所以要求面料具有弹性、防水、吸湿、透气等性能。对于婴幼儿服装面料的选用,虽然纯棉面料吸湿、柔软、手感好,但其保形性差,因此婴幼儿服装面料也可以尝试采用棉涤混纺面料(其中棉多涤少)。

4结束语

根据对婴幼儿服装的调查与分析,多数家长并不了解婴幼儿服装的安全标准和基本常识,而是按照个人的喜好去购买婴幼儿服装,家长不会从安全、卫生、适用的角度去选购,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婴幼儿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做好婴幼儿服装设计的同时,也应该在电视、新闻会、部分专业性网站等各传媒上,加大对婴幼儿服装安全标准及其基本常识的宣传,使家长们能更科学地去认识和购买婴幼儿服装。同时促进厂家生产出使消费者放心的婴幼儿服装,并以此形成企业、市场、消费者3者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武英敏 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宋琰.关于对婴幼儿服装标准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轻工标准与质量,2005(4):44.

[2]崔永珠,魏春艳,张弛.从生态、安全性角度论婴幼儿纺织品设计[J].针织工业,2006(12):53-57.

[3]唐湘涛,孟令秀.国家监督抽查中服装产品存在的一些质量问题[J].天津纺织科技,2006(3):32-34.

[4]余勇.我国童装的质量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国纤检,2008(4):18-19.

[5]翁蕾蕾.婴幼儿服装设计及其卫生安全性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3):4-6.

第4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

[作者简介]范滢(1968- ),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江苏常州213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7年度“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点专业课题“服装设计与工艺”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BZD064)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87-02

江苏理工学院服装系在我国“十二五”教育规划期间开发完成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项目,内容包括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核心课程教材、专业教学法、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系列成果。项目的开发首先从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和剖析当前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求着手,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与会议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开展实证调查研究,通过数据分析,寻找问题的成因,探索对策,为制定我国规范合理的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提供现实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课题组结合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特点,分别选取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作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座谈,并设计调查问卷,从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教学改革研究等方面进行,信息涵盖学校、个人基本信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等,共计60道题。课题组首先在江苏、浙江等省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等职业学校中的服装学校开展预调研,根据反馈信息修改完善问卷,再次向辽宁、福建、河南、湖南、山西等地48所含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发放问卷,考虑到样本分布的代表性,采用各点抽取的方式,按照地理分布对东西南北中各地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达86%。问卷的数据全部采用SPSSll.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项目组坚持调研先行的原则,两年中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运用问卷、访谈立体结合的方式,真实调查各地区服装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态势,先后走访学校30余所,与各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座谈,收集了大量翔实的一手数据材料。同时,在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承担5期全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和2期省级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向200多名学员征求意见和建议。此外,还利用大型会议专家集中的特点及时与专家进行深度访谈,在近距离的交流沟通中开阔视野,为提高调研结论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现状与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

据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30岁以下教师占28.3%,30~50岁教师占88.4%,50岁以上教师占11.6%。被调查的教师中学士占61.4%,硕士或有研究生学历的占7%;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占69.7%,“双师型”教师占43.2%,有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证的占51.3%,获得服装技师证的占23.4%。以上数据说明,目前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大多为本科或专科学历层次,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偏低。因此,中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学历、职称、技能层次仍有待提高。

(二)专业实践能力

调查发现,目前有72.3%的教师已分别掌握服装设计、面料识别、立体裁剪、服装CAD制版、裁剪缝制、整烫与后整理等技能;59.7%的教师能熟练和较熟练地完成示范操作,分析纠正因不恰当操作导致的质量问题;50.3%的教师具备对常规缝纫设备的使用及初步维修能力;44.6%的教师能让理论知识纳入职业流程中进行解析,在实践教学中阐明理论的内涵,启发学生创新意识;仅有17.5%的教师能在书本与设备仪器间自如转换,把理论与实践两种知识交融碰撞,使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经验的积累达到同步。这说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未能满足现代服装教育的需求,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教学设计情况

调查发现,81%的教师能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知识底子薄,自我约束能力差,逻辑思维弱,形象思维强的特点,按照教学计划进度,完成教学任务;59.7%的教师能根据学习动机的发展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安排教学程序;33.6%的教师能以学生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作为教学开展的基础,采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运用行动导向,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37.8%的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设计教学过程。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在思想、理论、方法、实践上仍有待提高。

(四)专业教学法运用情况

我们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访谈发现,49.7%的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是采用满堂灌的单向强制性输入式教学,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双向交流与互动,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33.6%的教师能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以提出富有问题性和开放度的任务引发学生的活动作为课堂教学实践开展的基础,通过学生活动生成有助于思维发展、能力增进的有益体验。但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调查发现,79.4%的教师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活动步骤的控制、学生的价值判断、学习环境的创设及活动生成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还没有得到连贯和充分的体现,实践中活动的质量不高,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并未得到有效实践。因此,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理念和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将有助于提高行动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70%以上的人能够利用网络视频查阅资料,通过浏览专业教材、学术专著、期刊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化资源,其中仅有12.3%的教师浏览国际时尚网站。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但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薄弱,调查数据显示,43.4%的教师能运用PowerPoint, 3D-Max,Flash等多种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知识;35.6%的教师能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但总体看来,精品专业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开发能力不强,数字化教学技术能力不高。因此,职教教师应拓展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提高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

(六)专业管理能力

被调查的教师中,43.4%的教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兼任班主任;38.3%的教师与服装企业、行业协会建立联系,能为学生提供行业咨询和培训服务;56.8%的教师能与学生、家长和同事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47.3%的教师能与他人分享教学资源,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团队请教。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在专业管理与交流合作方面的能力尚需提高。

(七)专业研究能力

目前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已成为大部分教师的常规工作,被调查的教师中,34.7%的教师能自觉地进行科研活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申报课题、编写教材,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实验;15.6%的教师能参与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7.8%的教师仅满足于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少有或没有科研成果。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不强,专业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八)专业发展需求

调查数据显示,78.6%的教师希望通过企业实践得到专业技能训练,60.4%的教师希望得到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学、心理学、职教方法方面的培训,67.9%的教师希望在教学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应用、教育科研方面接受培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教师教育理论基础较弱,对教学反思能力认识不足。调查数据还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教师对专业发展意识较强,80%的教师想成为优秀教师,71.2%的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很感兴趣,79.7%的教师有专业发展规划,这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未来专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三、调查结论及对策

第一,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现状,给予政策支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优化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设施,建立模拟实验室、教学企业等。争取企业的支持,利用学科优势、科研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制定激励政策,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定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找项目,解决技术难题,创造效益,在实践锻炼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骨干教师为重点,培训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第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逻辑体系的课程安排,而采用模块化课程体制,从工作结构出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突出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立足服装教师的职业活动和所履行的教育教学职责,采取微格教学、课例研究、角色扮演、服装工作室、教师博客等方式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突出教师“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要求,从而全面提高职教师资的专业水平、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能力。

第三,建议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进一步构架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轴心,以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体现“行动导向”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编写能体现职教特色的实用教材,并且种类形式多样,既要有文字教材,也要有实物教材、电子网络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

第四,建议学校领导应重视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克服困难,创造机会让教师参加培训,以便他们能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念,学习先进的专业教学法和课程开发技术,切实提高未来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需拓展教育学科知识,把握教育教学工作规律,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关注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等各方面的差异,帮助他们克服性格弱点,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学生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正确地规划职业生涯,激励学生尝试创业。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贺文瑾.职教教师教育的反思与建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徐国庆.美国双元制职业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俄亥俄州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1(8).

第5篇

中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近几年中国服装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大大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就有一件产自中国。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服装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内的品牌服装消费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然而,相对于国外众多服装品牌,我国还没有世界著名的服装品牌,这与我国服装业发展较晚,以及服装设计人才缺乏有一定关系。

我们知道,较高的满意度将导致生产率的提高。服装设计师满意度高了,他们的设计效率才会更高,并有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因此,我们对北京市从事服装设计人员展开了相关调查。

二、问卷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针对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就工作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问题展开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薪资福利共四部分。分析北京市服装设计人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及影响忠诚度和满意度高低的因素。

由于服装设计人员散布在不同企业,且人数并不多,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较难,持续时间较长。从2012年9月初至2013年2月底,通过网络投放和实地发放两种方式,共发放并回收1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共70份。采用随机样本抽样的方法,以70人为总体规模,从中随机抽取7人为样本规模,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数据分析。

三、问卷结果分析

对70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1、基础信息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北京市服装设计师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5岁以下,说明服装设计行业从业人员较年轻,对时尚和设计有着更新鲜的接触和更大胆的尝试。同时,由于从业人员平均年龄较年轻,对就业的稳定性会有一定影响。

从图2知,工作年限在2年以内的员工约占总体的71.4%,即超过了一半以上的员工不是刚刚入职,就是在不断地更换新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服装设计师的整体忠诚度不是很高。

参与问卷调查的服装设计师中,有42.8%是兼职。这说明有近一半的从业人员并不以此为主业。由于设计行业对于人的思维灵活性和对流行时尚的创新型有着较高的要求,导致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化而不得不放弃这个行业,这也导致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忠诚度不是很高。

除了以上几个因素以外,我们还发现,被调查人员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而女性工作者多为专职且多数就职于外企公司,可见该行业从业者女性比男性忠诚度高。

2、资质信息

通过调查了解到,多数工作者未曾在海外学习,大部分属于国内派,甚至有一小部分从业者未接受过专门的设计师学习。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大部分从业人员对行业的热爱程度和认知度有限,所以对行业的忠诚度并不高。有过留学经历的从业者大多在外企工作,相比较对设计行业有着较高热情,忠诚度也较高。综上分析,我们有理由认为工作环境的不同、员工自身资质的差异都可能影响员工的忠诚度。

3、人力资源管理

从上图可以看出,大部分服装设计师对于公司发展前景是满意的,这和企业的员工福利及其绩效奖励措施有关。企业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时,深入了解员工状况的需求,不断完善公司制度,适当满足员工需求等等都会得到从业者的青睐,这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4、薪资福利

从上图可知,71.4%的服装设计师很重视薪资待遇和福利,这也是影响员工对企业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另外,服装设计师也重视工作的环境和工作时间。尤其是服装设计并非靠高强度长时间就能出成果的,相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灵活的工作时间,会促使设计师寻找到更多的灵感,激发出更好的作品,增加对工作和企业的热爱程度。

经问卷调查了解到,外资企业普遍薪酬较高,员工福利较好,而国内企业则相对较低。这导致在外企工作的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较高,对企业的忠诚度也较高。因此,国内企业可以提高薪资福利,以提高服装设计师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四、建议

从本调查研究可知,薪酬和福利在员工的心目中是影响其忠诚度和满意度的一大重要因素。俗话说“金钱绝不是最重要的,但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无论是对企业的忠诚度还是对所从事职业的忠诚度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只有良好的薪酬制度和福利保证,才会让员工在享有物质需要的同时提高对企业和职业忠诚度以及满意度。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得知,企业的发展前景也是影响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满意度的因素之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因此,当员工基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更加注重更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如果企业的发展不理想,不利于员工个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因而直接影响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

第6篇

[关键词] 临终关怀;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30-0127-04

Investiga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SHI Hongrui ZHANG Ying GUO Xiaoyan ZHANG Feng

Nursing College,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in Changzhi city.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hose contents included present situation of hospice car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factors, were conducted in 49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in Changzhi city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4. Results 15(30.6%)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hospice care, and 26(53.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stations) were planning to conduct hospice care. 17(34.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carried out propaganda, and 27(55.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stations) had planned to carry out propaganda. Ideal service places were mainly nursing homes and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implementers of hospice care were mainly medical personnel and families.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hospice care, such as diverse service requirements, lack of funding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 experience deficiencies, and cognitive deficiencie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hospice care in communities of Changzhi city is not optimistic. Publicit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unding and personnel investment should be enhanced, and awareness and outreach should be expanded.

[Key words] Hospice care; Community health care institutio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 Present situation; 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的发展,临终关怀倍受重视。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惠及民生,基层医疗单位发展尤为迅速,作为最基层的医疗服务场所,在整个医疗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越来越多的老年慢性疾病、难治性疾病向社区医疗机构转移,如何推动社区临终关怀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社区医疗的重要课题[1-5]。把握好现状才能更好地开展,这也是本次调查研究的重点,旨在进一步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4年2~6月选取长治市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进行。问卷为自行设计,分为社区老年临终关怀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以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为主要调查方法,保证调查质量。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102份,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100%。

1.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2 结果

2.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15所(30.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已经开始实施临终关怀,有此打算的26所(53.1%),没有此打算8所(16.3%)。17所(34.7%)对所管辖社区的居民进行过临终关怀知识的宣传,27所(55.1%)计划进行,5所(10.2%)没有计划。见表1。

表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2.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工作人员理想的临终关怀场所问题回答256人次,理想场所回答为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的46人次(18.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8人次(26.6%),综合医院41人次(16.0%),养老院55人次(21.5%),居家病床46人次(18.0%)。多数(82人次,46.3%)认为临终关怀服务由医务人员和家属共同实施更好,其次为家属(55人次,31.1%)。见表2。

表2 工作人员对社区临终关怀的定位

2.3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

对开展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困难调查共437人次,主要体现在缺乏经费支持(83人次,19.0%)、政府重视程度不够(82人次,18.8%)、专业知识及专业人员缺乏(82人次,18.8%)等方面。对可促进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措施调查共422人次,主要体现在增强政府行为力度(92人次,21.8%)、制定相关法律法规(90人次,21.3%)、增加服务机构(84人次,19.9%)等。对临终关怀服务内容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安静舒适的环境(26.4%)、亲属陪伴(26.4%)、维持一般治疗至患者去世(21.0%)等。 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临终关怀服务面临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近年来,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已经陆续开展,并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6,7]。国内学者对上海市相关情况进行分析表明,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8]。此外,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临终关怀在区域间发展并不平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临终关怀服务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本次调查旨在为加强社区临终关怀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现实依据。

3.1 社区实施临终关怀的现状

临终关怀在社区的开展和宣传情况并不乐观。本次调查中仅有30.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34.7%进行过相关宣传。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的社区,被服务的对象较少,多数是在社区进行一般性治疗,并不住院。社区所开展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一般诊疗、转诊、健康咨询、心理辅导、健康讲座、慢性病随访和健康指导等内容。可以看出随着医疗改革力度的加大,社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临终关怀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造成这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宣传不到位,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认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不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社区医疗机构没有充足的设备、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满意的服务;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和临终关怀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缺乏[9];没有明确的定位,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

3.2 工作人员对临终关怀的定位

目前临终关怀的实施场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我国主要以宁养院、社区医院、家庭病床等为主。本次调点访谈临终关怀建设的参与者及实施者,结合本地情况,多数工作人员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作为理想的实施场所。选择医护人员和家属为理想的临终关怀实施者。随着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选择就近医疗的家庭逐渐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渐成为重要的医疗服务场所。养老院和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虽然可能更加专业,但经济负担也相应较大。虽然很多医疗机构将医护人员作为临终关怀实施的主导,但由于传统观念等的影响,家属也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家属的参与不仅能够解决被实施者的情感需求,而且有利于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服务。

3.3 社区临终关怀开展的影响因素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次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认为主要在缺乏经费支持、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人员、缺乏规范的管理、公众的认知不足等方面。促进因素方面基本与影响因素相互契合。虽然政府在新的医改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向基层倾斜,扩大了投入,但由于底子薄、负担重,社区医疗机构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专业知识的缺乏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制约临终关怀发展的重要环节,研究表明这种制约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加强继续教育和基础教育能进一步提高整体水平[10]。本次调查在影响因素和促进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查了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内容。与相关报道[11,12]相似,本次调查显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内容需求较多、范围较广。“尽力抢救并治愈”、“条件允许则应用先进手段、药物延长患者寿命”等部分需求已经超出临终关怀的范围,表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普及临终关怀知识,才能有效促进临终关怀的发展。

综上所述,临终关怀服务在长治市社区开展情况不乐观,亟待加强宣传,需加大经费和人才投入,扩大认知度和服务范围。社区实施临终关怀虽然有自身便利条件,但也存在很多影响因素,但必定是临终关怀发展的重点[13-16]。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争取多方支持,科学管理,相信经过积极的努力,一定能够探索和建立适合本地区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郭晶,刘素珍.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研究现状[J]. 护理研究(中旬版),2012,26(3):758-759.

[2] 孙晓峰,孙金海,郭强. 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现状及对策[J]. 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84-85.

[3] 王丽萍,李亚洁. 临终关怀态度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4):66-69.

[4] 杜伟华. 浅谈临终关怀所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4):158-159.

[5] 辛婵滢. 社区临终关怀护理进展[J]. 上海医药,2014,35(18):38-42.

[6] 钟敏,孙伟,钟宁,等. 社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临终关怀认知现况分析[J]. 上海医药,2013,34(8):46-49.

[7] 高茂龙,王静,王进堂,等. 北京市社区老年人临终关怀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4,17(19):2262-2264.

[8] 袁炜. 上海市社区临终关怀2012年和2013年调查主要数据比较分析[J]. 上海医药,2014,35(22):13-17.

[9] 马娉,苏永刚.中国临终关怀困境及立体化人文关怀模式研究进展[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44-46.

[10] 何静,徐蓉,陈慎,等. 社区护士临终关怀知识和态度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2013, 13(6):73-75.

[11] 唐争艳,张永爱. 关于西安市社区居民临终关怀认知度及需求现状的调研[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5):681-683.

[12] 钟宁,孙伟,王海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临终关怀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3,15(31):3589-3591.

[13] 钟惠.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现状,必要性及对策探析[J]. 吉林医学,2014,35(6):1287.

[14] 李霞,付伟.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老年人群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及对策研究[J]. 健康研究,2012,32(2):143-146.

[15] 岳林,张雷. 我国临终关怀的特点及其发展展望[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7-119.

第7篇

关键词:扶贫社;小额信贷;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392(2008)10-0033-04

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美国福特基金会和孟加拉乡村银行的资助下,于1993年10月正式成立的民间社团组织,是全国首家小额信贷扶贫试验单位。该社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模式,向贫困乡村广泛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融资难的问题,在扶贫到户、提高扶贫资金的运作效率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关注和认真思考的课题。为此,我们对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基本情况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左右。辖28个乡镇(处)、469个行政村。全县拥有16万户, 55.5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44.7万人;耕地面积55.3万亩,人均耕地1.00亩。1986年易县被列为河北省重点贫困县,1994年被列为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重点扶持贫困县,2001年再次被列为省扶贫重点县。

截至2007年底,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先后在易县14个乡镇累计发展中心195个,发展小组3437个,扶贫22959户,其中妇女受扶持率达到83%,累计发放贷款8479万元,直接受益人口85714人,在占全县41%的行政村建立了扶贫社的基层机构。

扶贫社为之服务的128个重点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的27.3%;所涉贫困户2.47万户,贫困人口8.9万人,占128个重点贫困村人口的88.3%。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637元未解决温饱人口3.5万人,在637元-882元之间的贫困人口3.2万人,介于882-1200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2.2万人。在这些贫困村现有农村信用社19家,邮政储蓄网点9家。近五年,这些金融机构从未发放过农户贷款。(一)服务对象

扶贫社主要为贫困农户特别是贫困妇女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帮助其发展家庭种养业、手工业等。目前贫困户的标准为:上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家庭总资产不超过1万元,家庭主要成员具有创收能力。2004年后随着业务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逐渐提高了放贷的标准,中等或中等偏下的群体如城镇下岗职工、待业人员、失地农民都有可以成为承贷主体。

(二)运作模式

扶贫贷款的显著特点是小额度、短周期。每笔贷款一般在几百元至几千元人民币之间,期限一般在3个月,最长1年。从1993年成立到2008年初,扶贫社小额信用贷款运作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扶贫社成立时就采用的运作模式,由于贷款金额很小,已基本停止采用。模式二是从2004年8月份开始试验推广的模式,主要的特点是:

1.成员标准:贫困农户家庭净资产不超过两万元,上年家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以有创收能力的妇女为主。

2.贷款额度:第一期贷款额度以2000元为上限,如果第一期贷款能够按时偿还,则可得到更大额度的后续贷款。目前第二期以3000元为上限,第三期以后以4000元为上限。

3.小组基金和强制储蓄:小组基金按贷款额的1%在放款当天一次收清;强制储蓄是每周按贷款额的2‰交纳,在农户按期还清贷款之后将强制储蓄退还给农户。

4.贷款担保方式:五户联保。以5户贫困户(主要是妇女)首先加入扶贫社自愿组成小组,直系亲属不得在同一组内。再由6―8个小组组成1个 “中心”。每个中心自己选出小组长和中心主任,实行自我管理,并自己选择适宜的生产经营创收活动,就可以得到小额度、分阶段的持续贷款直至脱贫。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并负有连带清偿责任,“中心”成员定期定点放款、收款,并对入社社员开展培训活动。

5.贷款的回收: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整贷零还、按周还款,全部贷款在50周内还清;二是整贷整还,即按协议还款,最长期限不超过九个月,扶贫社只在每周收取利息、个人储蓄,本金到期一并归还,由信贷员每周在中心会议上收取利息。

6.服务进村到户。所有的贷款申请、培训、取得贷款以及还款都在农户所在的社区(村)内完成。

(三)贷款利率及服务费用

农户与扶贫社签约时的签约年利率为8%,但由于偿还方式特殊,既有小组基金又有强制储蓄,而且还每周还款,所以实际利率为年利率16%,较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高,但比民间借贷利率低。扶贫社之所以确定这一利率标准,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较高利率才能使扶贫资金真正到达村民特别是贫困者手中。贷款利率如果不高或者零利率,贫困社区中各类农户都会出来争夺这份“廉价午餐”,特别是那些强势人群、先富裕起来的人群,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势力“霸占”这类贷款,一般的村民尤其是真正贫困农户往往难以沾边。

二是较高利率才能解决高违约率问题。低利率将给借款者―个错觉,即小额信贷用好用坏无所谓。在较高利率的压力下,贷款者不但要还本,而且要付高利息,因而就使贷款者产生精心经营的压力与动力,如无特殊“天灾”“人祸”,就必须成功。

三是较高利率才能覆盖小额信贷的高成本。小额信贷的设立,除了支持贫困村民使用贷款发展家庭生产经营增加收入外,还要提供它自己的组织本身运作所需要的成本,包括办公用品、人员服务费、通信、交通等的支出。如果小额信贷不能通过利息收入覆盖它与社区共管组织的成本,那么它本身也就不能生存下来。

扶贫社的贷款利率较高但全部执行同一利率。这样一方面便于扶贫社对贷款管理,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另一方面,执行同一利率让承贷感觉到人人平等,杜绝了特权阶层的产生。

(四)贷款投放和回收形式

易县扶贫社共有信贷员20人。除中心社有固定办公场所外,分社与中心均无固定地点,一般是在村委会。贷款投放方式为集中式放款。

贷款的投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贷款申请阶段。易县扶贫社分社信贷员首先对农户、小组长、中心主任等所有成员进行培训,使每位成员了解扶贫社的有关规章制度。接下来由需要借款的农户递交入社申请书,信贷员对农户填写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填写农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同时填写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入社后的农户自愿组合,每5户为一个小组,并由小组内部自己选举产生小组组长。再由需要借款的农户填写借款合同,小组成员在联保协议上签字,中心主任同意,信贷员填写中心贷款申请审批表及调查报告,就可向分社提出借款申请。

贷款审批阶段。由分社主任对信贷员填写的需要借款农户入社申请审批表、贷款申请审批表、联保协议签署意见,并汇总各种申请材料,递交县社审批。

贷款发放阶段。总社批准后,分社发出贷款通知书。信贷员取款后与中心主任或分社会计到中心放款,并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再培训,对有关项目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培训后,扶贫社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由借款农户在付款凭证上签字取款,并登记社员还款记录本和中心账目。放款后一周至两周由分社主任到户抽查贷款是否落实到项目上。

贷款收回阶段。每周信贷员回收贷款本息并在借款人还款记录本上签章。信贷员收款后要填写收款表报分社,分社根据周报表填写月项目进展表、会计月报表、和业务进展表,每月报县社一次。

(五)借款人信用状况评价

借款人信用评价首先是在互助小组内部完成的。村民采用完全自愿的形式建立小组,并自己选举产生负责人。一方面,信用程度低、不具备生产能力的人小组是不接纳的;另一方面,小组中的各个农户,还具有互助、互督、互保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保证了互助小组内部的的信用。

贷款机构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价,是建立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考察小组评价结合农户自身意愿,贷款人是否具备正常生产能力,项目是否可行,然后决定是否放款。其次通过对借款人实行连续放贷机制,即信用良好的农户可以得到连续放贷的支持,信贷额度会更高,以此推动农户建立较高的信用。

(六)可持续性分析

通过易县扶贫社小额信贷的连续扶持,到2007年底,易县已有6000多户贫困户得到了稳定性脱贫,扶贫社累计实现利润132.2万元,可用资金为905.6万,初步具备扶贫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下表反映了最近五年来易县扶贫社的业务发展情况,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贷款农户逐年增多,累计贷款额也在逐年增加,妇女比重逐年略有下降,但财务指标比较稳健,2006年及2007年资产回报率、资本回报率、经营自负盈亏比率和财务自负盈亏比率都有所增加。

二、易县扶贫社成功的经验及发展中的问题

(一) 成功的经验和启示

1.正视贫困人口的金融需求,为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使利用金融改变山区贫困面貌成为可能。易县扶贫社以贫困人口尤其是穷困妇女为服务对象,正视穷人的金融需求,以五户联保方式来提供贷款服务。此举不仅给了贫困人口靠自己双手致富的机会,使穷人有了团队感,有了互相帮助和督促的愿望,来实现致富目标。更重要的是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使众多贫困人口享受到了金融服务,提高了对金融的了解,对于我们利用金融来改善山区贫困落后面貌这一做法具有可行性。

2.小组联保制度降低了信息成本和经营风险,保证了扶贫社的可持续经营。扶贫社实行的“小组联保”制度,小组成员间相互担保和相互监督的关系明确,成员间也相互了解,信息不对称的偏差小,这种针对“乡村熟人社会”的制度设计,降低了扶贫社掌握借款农户的基本信用的调查评级成本,也降低了扶贫社的经营风险。

3.每周还款的方式降低了扶贫社的资金回收风险。每周还款的方式是由小额贷款的性质所决定的。一是小额信贷服务的都是贫困地区,村民绝大部分都处于贫困状态,家庭底子薄,过去几乎没有信贷经验,难以从事大规模的经营活动,只适宜从事那些无风险或小风险、易操作、周期短、见效快的小型项目。二是每周须偿还的金额较小,一般都能按期还款,即使贷款户项目失败,一般也都发生在贷款期过半以后,大部分贷款本金已收回,降低了资金风险。

4.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有效改善了当地信用环境,实现了扶贫社和农户的双赢。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认为正规金融机构不愿为贷款额度小,居住分散的贫困群体提供信贷服务,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但扶贫社以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仍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说明农民也希望利用信贷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但是这一市场化的做法,在最初也遇到过很大的困难。

易县是省级贫困县,多年接受国家扶贫救济,在民众中形成了“扶贫款不用还”的观念。小额信贷发放初期,由于思维惯性和对小额贷款的不理解,许多借款户拒绝还贷,一些村的大喇叭甚至宣传“扶贫贷款是外国人的钱,不用还”,受此影响小额贷款大量沉淀,贷款违约率高达19%,扶贫贷款工作一度陷入绝境。为此扶贫社的领导与员工进行了大量基础工作,逐户宣传解释,普及金融知识,强化信用观念、市场观念,并紧紧抓住农户联保这一熟人社会的相互监督手段,促使农民履约还款,保证小额信贷工作的持续开展。到2007年底,该社贷款回收率达到99%,实现了资金的良性循环,农户也普遍养成了良好的信用习惯,实现了二者双赢。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后续资金不足,扶贫效果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贷款属于规模经济,每个中心社资金规模达到190-200万元时才能有效实现成本的覆盖,到目前为止,易县扶贫社资金来源中有孟加拉乡村银行与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捐助、中科院550万元的软贷款和历年利润滚存,共计905.6万元,虽初具规模,但“只贷不存”的模式使小额贷款的可用资金量非常受限。

目前易县规模最大的中心社资金规模仅123万元,扶贫社资产总规模仅万元,与规模要求相去远,急需扩大可用资金。另据调查,农村资金需求量非常旺盛,每户资金需求在1.5-2万元之间,而现在扶贫社只能提供户均1500元的资金,资金满足程度不高。

2.没有合法身份,发展受限。由于扶贫社所属的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予以支持,无法确定合法身份,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机构的筹款,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如在发展过程中扶贫社试图利用农行资金合作扶贫,但受法律主体地位限制,无法运作。

3.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扶贫社经营管理水平还不高,业务发展中个人倾向性色彩太浓。小额信贷发放初期,信贷员管理资金终端地位不明确,中心主任权力过于集中,曾一度出现中心主任架空信贷员案,大量贷款形成逾期。为此扶贫社在逐笔审查贷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对信贷流程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信贷员作为内部贷款管理终端的地位和作用,减少了中间环节,形成中心主任协助、组长配合下的定点收贷模式,大大改进了原有的管理方式。但扶贫社的组织结构尚未健全,内部管理体系还不完善,突出表现为内部监管部门缺位,机构内部自上而下强有力的监管系统尚未形成,风险控制意识较弱。

三、建议

(一)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小额贷款组织的可持续性

正规金融机构可通过参股或批发贷款方式,参与扶贫社发展。2007 年 1 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中国农业银行改革的十六字方针,即“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农行股改后,仍然把发展县域金融作为重点,但其经营方式与股改前有很大的改变。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将是通过开展批发贷款业务、入股其他农村性金融机构成为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因此,农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农村扶贫社提供贷款或参股,再由扶贫社发放给农民,可达到既服务“三农”,又获取利润的双赢目标,同时也解决了农村扶贫社因只贷不存,造成资金来源短缺的难题。

建议将政府部门的扶贫资金嫁接到扶贫社这种扶贫模式上来,即将每年政府下拨的扶贫资金划出一部分,拨到扶贫社运作,到期收回。这将大大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经过试点、运作,条件成熟后可把扶贫资金的大部分用于扶贫社这种农村发展的有效模式。

(二)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扶贫社的合法地位

有关部门应针对扶贫社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宽限制,逐步配套相关政策措施,诸如准入条件、利率、税收等,使其合法化、公开化和规范化,并纳入到农村金融体系中加以监管,以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满足“三农”多层次的融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