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25

序论:在您撰写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第1篇

论文摘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价值形成的源泉问题,我们面临许多需要理论回答的实际问题: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外延与内涵的发展变化,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收入问题,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这些,都提出了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的任务。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里,马克思在集中分析商品的两个因素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耗费作为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凝结为商品的价值。价值的量是由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实体,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交换关系。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一、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外延与内涵的发展变化

在当前信息化知识经济新形势下,作为商品价值源泉的劳动,同《资本论》写作年代相比,在内涵与外延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发展变化。

1.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部门范围扩大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资本论》主要是指直接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以及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继续的那一部分劳动,即运输、包装、保管等劳动而言的。而把从事商品形态变化(买卖商品)方面的劳动以及直接物质生产领域之外的许多服务部门的劳动,都视为非生产性劳动,不创造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非直接物质生产领域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第三产业迅速扩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些部门不生产有形的物质产品,但生产无形产品和劳务为社会提供必要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这就意味着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的部门范围扩大了。不仅把流通部门,而且把第三产业中为社会生产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服务的众多经济部门包括进来。这些部门的劳动是生产劳动,是非物质生产的生产劳动,其抽象劳动同样凝结为价值,其价值量同样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2.科技劳动与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强化马克思重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在商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在《资本论》第一章谈到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时,就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包括“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以后,在第十一章谈到协作时又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对于协作劳动这种管理、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必须进行的劳动。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中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和经营管理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这在《资本论》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表述得很清楚。“随着劳动过程本身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总体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行了。”在作为《资本论》第一卷手稿部分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一文中,马克思更明确指出,在“直接商品形成过程”中,“有的人多用手工作,有的人多用脑工作,有的人当经理、工程师、工艺师等等,有的人当监工,有的人当直接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做十分简单的粗工”,清楚地说明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工作者,也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者。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其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多倍的简单劳动。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已经成为劳动的重要形式。知识和智力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经济资源。当代市场竞争,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劳动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劳动分工的细化,生产过程成为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使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这些是一百多年前《资本论》写作年代不可能预料到的。科技劳动和经营管理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极大的强化了。

3.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一是就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来说。当代社会生产由过去的体力劳动为主逐步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整个劳动者队伍日益趋向知识化、技能化、白领化。“总体工人”中从事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者的比例增加了,“总体工人”的劳动复杂程度提高了。复杂劳动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因而“总体工人”创造价值的能力提高了。二是就创造价值的劳动者个体来说。作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的所有劳动者,形成其劳动能力基本要素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都提高了,劳动能力中脑力劳动的成分增多了,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与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这就是说,参与价值创造的劳动者,其创造价值的能力都提高了。

4.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国际市场作用加大劳动价值论指明,决定价值量的不是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指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每一种特殊商品生产的必要比例量。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数量超过社会总劳动时间中它所应占的必要比例量,就出现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达不到其所应占的必要比例量,就出现供不应求,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如此调节供求平衡和资源配置。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的国际市场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一方面,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和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要从世界市场来看,如果一国生产不能达到世界市场水平,其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超过世界市场正常生产条件的劳动,就不能形成价值;另一方面,社会总劳动时间分配给某种商品生产的必要比例量,也要从世界市场的资源配置和供求关系来看。马克思十分了解世界贸易和国际市场的作用。但按照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叙述方法,《资本论》第一卷对劳动价值论的论述,基本上舍弃了国际市场这一重要因素。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应从全球化角度把国际市场因素的作用考虑进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与认识

二、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收入问题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是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由私人雇工经营的一种经济形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私营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怎样认识私营企业主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不是劳动,创不创造价值?怎样看待私营企业主的收人,是劳动收人还是剥削收人?这些问题,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给予全面的认识。 关于资本家的经营管理活动,如前所述,马克思在关于资本主义管理的必要性和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指出了其属于生产劳动范畴,同体力劳动者一样创造价值。同时,关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必要性,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管理二重性学说: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管理是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的一种职能;一方面,这种职能又是剥削雇佣工人所需要的职能。据此,有的论者认为,资本家的管理活动服从于管理的第二重性质,从属于剥削雇佣劳动的职能,不属于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资本家的一切收人都是剥削收人。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二重性是同时存在的,不能由某一重性质就否定另一重性质的存在与作用,不能由于资本家为了获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进行的管理,就否定由社会劳动过程性质产生的管理职能的生产性。马克思在另外的地方说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是作为劳动的管理者和指挥者出现的,在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家在劳动过程本身中起着积极作用……这种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当然就与雇佣工人的劳动一样,是一种加人产品价值的劳动。”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肯定了资本家作为生产的指挥者和管理者的劳动,是与剥削相结合的劳动,属于形成商品价值的生产劳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私营企业,是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下,在公有制经济主导下发展起来的,对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劳动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发挥了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私营企业主和其他新生社会阶层一样,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私营企业主的正常经营管理活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并且,如果他有高水平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或者同时从事企业高科技产品研制开发工作,兼有企业管理和科技工作职能,则他就不是一般的私营企业主,而是民营企业家。他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是高级的倍加的生产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我们也应看到,私营企业主的收人,尤其是较大规模私营企业的企业主收人,除了相当于管理劳动报酬和科技劳动报酬的高工薪收人外,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资本收人。这种资本收人,虽然按其本源来说,都是劳动者提供的无酬劳动,属于剥削收人,但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的剥削收人,是私营企业主,按其所提供的“资本”这种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的所得,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主导下的非劳动收人。它为国家增加税收,为社会提供积累,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不能无视其现实的积极作用,简单化地把劳动和资本对立起来,以劳动和剥削作为是非取舍的绝对标准,而不切实际地予以歧视和否定。

三、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劳动价值论

在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有一些论者认为,我国现在既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这就表明,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与现实不符了,劳动价值论不能说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根据。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得承认各种生产要素都参与价值创造,都是价值的源泉。有些论者还引证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就说过,“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首先,这种观点把价值的创造同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混淆起来了。他们谈论价值创造时,实际上指的是财富(使用价值)的创造。马克思在批判《哥达纲领》中“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的论断时说:“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他还引用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一句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马克思在这里说的“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是就使用价值说的,并不是说劳动不是一切价值的源泉。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源泉是一般人类抽象劳动,价值是一定的体力和脑力耗费的结晶,不包含任何物质元素。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至于构成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的源泉,则包括具体劳动和物质资源两个方面。使用价值(财富)的创造,是由所有生产要素共同进行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等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劳动并非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其次,这种观点把价值的创造同价值的分配混淆起来了。有的论者鉴于确立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现实,提出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都创造价值,以之论证现行收人分配制度的合理性。事实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各有不同的规定性。价值创造与劳动有关,价值分配则与要素所有权有关。价值是劳动创造的,但创造出来的价值如何分配,则是由所有制关系或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只要存在所有权差别、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就要参与价值的分配,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产要素所有者获得收人,是其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如果他不能通过所有权来获得收人,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不到实现,就是否定了所有权,就是违背了客观规律。

第2篇

市场经济指的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它只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法,本身并不存在阶级性。所以市场经济并不存在姓“资”姓“社”的问题。它可以适用于任何经济制度。而财政作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它不能脱离市场经济,也不排斥市场经济。对于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财政的本质

既然不同社会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有相同之处,那么,从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角度看,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财政也是具有共性的。西方经济学中的财政是"public finance",finance本身的含义有许多,可以译为金融、财务、资金,公共的资金即为财政。只是为了与我国的财政作出区别,才将其译为“公共财政”。所以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二者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至于社会主义财政支出以前以生产型为主,主要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当时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而“public finance”作为一种现代财政学也是经历过不同经济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在早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财政支出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较小的,这与那时提倡国家采取自由放任政策是密切相关的。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激化,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持经济发展和克服日益频繁的经济危机,同时为了防止社会动荡愈演愈烈,才不得不设法提高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由此而导致财政支出的日益膨胀。应当看到从生产型过渡到现代财政学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正符合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著名的“瓦格纳法则”,即,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公共部门的相对规模也会提高。

西方经济学家将财政学视为一门关于公共部门的政治经济学,旨在描述和分析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他们所说的“公共部门”,指的是与私人部门相区别的另一个经济部门。这里的“公共”,主要就是政府。这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有利于提高政府各项经济行为的效率,按照市场规则来规范政府,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所以研究市场经济下规范的财政理论不必冠以中国两个字,也无须加上社会主义的定语。因为财政是为国家服务的,而经济体制又制约着财政的存在形式,所以不论是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制,它必然要经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这一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二.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1. 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认识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财政的发展与政治经济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只要国家还存在,财政就必然存在,即使说法可能会有改变,其含义仍然是相同的。 政府掌握着一系列可使用的政策工具,财政是其中的一种,它具有其它政策工具如直接控制、管制、控制企业、货币和债务政策等无法比拟的优势。另外,财政作为一种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必然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所以财政一端与经济联系,一端与政治联系。

2. 市场经济下财政存在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市场上的一切经济行为按照价格机制运作。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供求双方的自发调节,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状态,即所谓的“帕累托效率”。问题在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毕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完全竞争市场所需的必要条件不可能同时完全具备。而只要缺少一个条件,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就有可能出现运转失灵。导致市场运转失灵的基本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充分地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尤其是共用品的价格市场不能决定,所以只能由政府来为其定价。此外市场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失灵情况。下面首先来看共用品理论。

(1)共用品理论

共用品是市场机制发生失灵的一个重要领域。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分为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私用品,公共部门提供的产品叫做共用品。共用品不限于物质产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种公共服务,既包括无形资产也包括精神产品。由于私人部门只追求利益及大化,这些产品的公益性较强,所以私人部门一般情况下是无法提供的。

共用品理论对于市场经济下如何提高政府的效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赋予政府提供的共用品以价格。使得等价交换的原则最终适用于共用品,将公共服务与个人纳税等价起来。使得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一个私人经济原则运用于共用品经济中。

(2)市场失灵的其它方面

微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一是外部效应。即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由于市场主要以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对于带来外部效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供给不是过多就是不足。其原因在于私人边际效益同社会边际效益或成本是不一致的,所以政府应当对外部效应进行矫正。二是不完全竞争的存在。不完全竞争是指某些垄断行业的存在阻碍着竞争。当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其所出售的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的物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时,就发生了所谓“垄断”。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效益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的水平上。这会造成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如果能通过政府部门的干预,强迫垄断者增加产量,使价格降至同社会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便可因此获得失去的那部分损失。所以政府有责任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保护有效竞争,排除垄断对资源有效配置的扭曲。

宏观经济领域的失灵

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方面的失灵,不仅表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经济领域同样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现象。从微观上考察,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可以运用帕累托效率准则来评判的。但是,若将该准则推广到宏观,则有些不够用了。宏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效率即宏观经济效率的评判,还需要借助于其它的指标。这就是就业、物价水平和经济增长。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并不能自行趋向于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市场机制在实现宏观经济水平方面的失灵主要表现在收入分配的不公和经济的波动与失衡。为此,唯有政府担负起对宏观经济的管理职能,经济才有可能获得稳定的增长。

三.市场经济下财政职能的界定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应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为主,以达到资源最充分有效的利用。在市场机制能够完全解决好的领域,政府就没必要再介入。只有当市场发生失灵时政府才应该介入其中,不过政府介入的最终目标仍是为了维护或确保市场的正常运作,使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大化。而政府干预市场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便是财政。那么财政的职能也应该界定在市场机制失灵的范围内。财政的收支范围是根据政府职能范围而确定的。因此这里实质上界定财政的职能就是确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它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资源配置职能。也可以称其为提供共用品的职能。因为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共用品的提供上。共用品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能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否则就会发生休谟早在1740年就指出过的所谓“公共的悲剧”。其次财政履行资源配置的职能是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此外还有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当发生这些情况时也有必要通过政府的财政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实现最大价值和最有效的利用。

第3篇

关键词:教师影响 市场经济 道德养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传统的道德规范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也毫不例外地经受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思潮的侵蚀。面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及现实环境,加强教师道德人格养成建设,用崇高的信仰、先进的文化武装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成才观,树立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1市场经济对教师道德人格造成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们的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道德人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与冲击。具体而言,这种对教师道德人格的强劲影响表现为:

(1)在道德认知上丧失了“荣誉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人们的择业渠道日益广泛,体现人生价值的方式日益多元化,教师的思想内涵与思维方式也渐渐融入经济社会大集体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快捷、稳定地获得经济方面的最大利益,已成为人们对职业是否“崇高”的重要界定标准。因此,在部分教师群体中,作为教师的“荣誉感”渐渐丧失。

(2)在道德观念上产生了“自卑感”。一些并不富裕的教师,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深感不值。他们与同期进机关、开公司的昔日同窗相比,自愧不如。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想观念的更新,工作情境的挑战,经济方面的压力,使许多教师愁眉不展,无法开心,在观念上产生自卑感。

(3)在道德情感上滋生了“厌倦感”

教师长期与学生打交道,需要投入大量的心力与情感,其成绩无法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且成就感难以得到满足。面对现实教育情境,许多教师感叹教师“心”苦,尤其中小学教师感到疲惫,甚至有厌教情绪。教师工作的重复性、单一性、枯燥性是不容回避的,巨大的物质反差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热情,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2市场经济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道德人格

作为教师,要想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首先必须在道德人格上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从思维方式上看,应具备:1、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应是孤立的个体,而应是施教者与施教对象、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整合。因此,是否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是现代教师的主要特征之一。2、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反省精神。在道德养成教育中,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有助于人们道德认识及思想觉悟的提高,是健全人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敢于自我否定的创新精神。教师一定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教师要敢于自我加压、自我否定。

(2)从行为方式上看,应具备:1.坚强的意志力。作为教师,在意志力方面应具备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与自控性,要善于控制、克服消极的情感和激情,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不怕失败,勇往直前。2.广泛的爱好。爱好从一个侧面体现着教师的知识修养和能力倾向,它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个兴趣广泛的教师,就容易与各种学生找到共同的语言,从而成为学生忠实的朋友,学生也就乐意接受这样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3.良好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是老师的性格。性格粗暴的教师带给学生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性格养成上必须力求做到真诚、坦率、热情、活泼、善良、沉着和冷静,在行为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性格,使其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

3市场经济形势下道德人格养成的对策

我们应施以什么外因,才能使内因——教师道德人格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呢?

(1)领导率先垂范,树立道德信念。

要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即领导要率先垂范。在道德人格养成方面,领导的率先垂范主要表现在:其一,廉洁奉公、不谋私立的优秀品格。一个单位、一所学校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工作作风,能否做到人人爱岗敬业,与班子领导能否全心全意为广大教师服务,能否做到大公无私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二,要少利用自己的制度性权威,多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去征服教师、感染教师,多与教师作热情、平等、真诚的感情交流。

(2)注重典型引路,营造道德情感。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的教师既是广大教师中的一员,也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多树立正面形象,让典型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召人,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典型来自广大教师群体,是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因此比领导者更容易亲近教师、感召教师,更容易引起教师心灵上的共鸣,这样,就达到了营造道德情感的目的。

(3)加强规章建设,强化道德意志,重塑道德习惯。

第4篇

一、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成本的决策功能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著名公式和有关成本价格的论述,可以得出成本就是商品生产者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的必要劳动价格的货币表现。就社会再生产而言,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如果产品的成本耗费不能得到补偿,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生产耗费和社会补偿是对立的统一,任何商品的生产耗费都是个别商品生产者的事情,而补偿则是社会的过程,生产商品的耗费要求得到补偿和能否得到补偿是两码事。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过程,迫使商品生产者降低成本。在一定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条件下,生产商品的成本水平如何,决定利润的多少,进而决定该商品扩大生产或停止生产的可能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个别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其成本的高低决定其利润的高低。因为在公式W=C+V+m中,商品价格W先由市场制订出来,成本(C十V)越高,利润m越少,因为m=W-(C+V),成本(C+V)如果不小于W,就会赔本,生产数量越多,赔钱越多,迫使企业降低成本,否则企业停止生产。这就是成本对生产经营的决策功能,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成本否决”。

二、扩大成本的内涵和外延。树立全面成本管理观念

在公式W=C+V+m中,(C+V)这部分是指成本的经济内涵,是生产商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耗费。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生产是凭借高科技进行的,在商品的价值中,科学技术的含量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这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可以推定,科技含量低的产品生命经济周期将缩短,很快就会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所淘汰。由于受计划经济的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在成本内涵中一直没有包含科学技术的部分。我国会计一直把科技这种无形资产耗费放在期间费用中,这就扭曲了成本价格,使人对利润的形成产生错觉。在产品生产中既然应用了高技术,而在成本中却不包括高技术劳动耗费,使人无法理解。所以,成本的内涵中应包括科学技术转移过来的价值,这样才便于企业进行成本管理。

伴随成本外延的不断扩大,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不能只把着眼点放在生产过程,而应该着眼于全部的生产经营过程。所以,要使企业降低成本,应该首先从产品设计成本开始。在产品设计时,如果没有充分考虑价值工程,就会使设计成本过高,这是在生产过程中怎么努力也降不下来的。比如国产载重汽车,如果设计载重量为8吨,若装上10吨货照样能安全行驶,那么这种保险系数过大的多余功能,势必造成成本上升。而日本的载重汽车,负荷超重一点行驶就感到吃力。因此,成本的外延应扩大到设计成本。产品生产出来以后,不等于成本管理已经结束。因为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是增加利润,而减少销售费用,降低销售成本,则是增加利润的一条重要途径。产品销售出去后成本管理并没有完结,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售后服务,因此售后服务成本,理应包括在成本管理范围以内。笔者认为,成本的内涵和外延应当扩大,以利于实行全面成本管理。

三、改革成本核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革。

1.成本项目中应包括产品的科技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产品成本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要想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必须正确核算产品应负担的科技价格。凡是外购的专利与专有技术,都有实际价格,应当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产品产量,进行分配,计人产品成本;自行开发研制的技术,应根据市场公允价格或评估价格计算。产品成本中包括科技价值,才能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成本管理,才能使成本管理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2.产品成本中不应包含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一般都把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列人成本,这是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尽管废品损失往往是因材料、工艺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但也应看到涉及材料采购、材料检测、工艺鉴定和人员操作等环节的问题,由产品来负担废品损失的理由怎么讲也不充分。再者,实际工作中有些也很难分清具体原因,至于停工损失,在企业里普遍存在,要把停工损失计人成本,那么成本恐怕就难以计算了。笔者认为,为保证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应该排除在成本之外。

3.不能过份强调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分配也不能以人工为主。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重视人工成本,而轻视产品成本主要部分的原材料,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以直接人工或直接人工工资数额为依据,将间接费用人为地分配到产品和劳务中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广泛应用,资本有机构成也越来越高,生产所需的人工越少,相应的原材料消耗比重也会加大。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产品成本计算中的间接费用分配越是应该以成本中占主导地位的项目为依据。比如,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和服务,应当以直接工时或直接工资为依据;设备先进、用人工少、材料消耗大的企业,应当以原材料为依据;施工企业应以工程面积为依据;开发研究项目应当以项目本身为依据。

第5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7 — 0130 — 02

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引发了我国社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结构和利益关系都发生了重大的调整,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之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吸收各种知识、文化的特殊时期,是社会中最敏感的群体之一,容易受社会上丰富多彩、令人扑朔迷离现象的影响,所以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实行等价交换原则和优胜劣汰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要成功,必须具备一些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我们必须具备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独立意识等,可以说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我们大学生也会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它会导致一些大学生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观的积极影响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市场经济中,各个经济活动参与者之间竞争激烈,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提高自己的实力,以实力来打败对手。所以大学生懂得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没有真正的本领和实力,就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而他们想要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必须通过竞争来实现, 只有在竞争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打败了对手,才有可能体现出自己的生命意义,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好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在课余时间也会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拓展自己其他方面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眼界,尽量使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做到“精”,在课外知识方面做到“博”,扎实地掌握好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除了学习一些理论方面的知识外,很多大学生也注重一些应用性较强的技能的学习,并且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把自己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把理论知识学活了,尽量在避免以往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的发生和出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以便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加一份竞争实力,从而最终取胜,在社会中站稳脚跟。

第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商品生产的直接目的有两个,一是要达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需要的目的,二是在商品生产中能够取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两大目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只有采用新的机械设备,改进生产手段,提高生产技术,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在单位时间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在和其他商家卖同样的价格条件下,仍然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市场经济的这一特点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果他们想要在之后的就业竞争中找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给公司企业带来利润,才能受到公司企业的欢迎,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大学生开始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学习中有意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争取培养自己开拓创新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和才能发挥。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分工非常明确而且细化,商品生产者想要实现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只有和其他商品生产者进行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保证商品整个生产过程的顺畅,完成商品的生产和商品的交换。所以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会带来十分广泛的社会发展和人际交往,而在庞大复杂的人际交往圈中,随着接触和交往人数的增多,自己的才能和个性发挥和发展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因为在庞大复杂的人际圈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会千差万别,人们所能接受的个性和才华也会种类各异,社会的包容性会有很大的提高,这样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圈黄总,每个人就有可能碰到欣赏自己才华和喜欢自己个性的“伯乐”,所以市场经济会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有利的社会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看到希望,知道自己只要有才能有个性总会碰到自己的“伯乐”,在良好的环境下人们产生的这种心态就有助于激发个人的积极性,有利于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和才能的充分发挥,为人生价值的正确选择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观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无疑对大学上产生了很多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除了积极的方面还存在消极的影响,它会引起大学生人生观的扭曲和变态,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走向拜金主义的误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社会在理论上不断为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寻找正当的理由,在社会生活中又过分重视金钱的效用,这些做法极易让大学生在价值取向的选择上发生错误走上弯路,使大学生产生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会发现大学的校园变成了市场,有的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搞第二职业, 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里摆摊设点卖书卖烟,有的替商业部门推销商品,从中取利。这样肯定会使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大大减少,造成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有的学生干脆向学校提出申请要求退学,要下海经商,这些现象都反应了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金钱观的消极影响,他们认为只有钱才能解决问题,学习带来的效益比较慢或者根本不见效,从而走向拜金主义的误区。

第二,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走向个人本位主义的误区。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也存在缺陷存在漏洞,在经济生活中还存在淡化集体, 强调个人利益至上的现象。这些在大学生中则表现为忽视班集体的利益,强调自己的利益和需要的实现,过分追求个性解放、个性独立,把个人利益放在社会集体利益之上,只追求个人的成功和自我实现,而不顾集体的利益,甚至有的学生认同“主观为自己, 客观为别人”的合理利己主义,对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持肯定的态度。

第三,市场经济容易使大学生走向功利主义的误区。商品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市场交换来解决,而市场交换又依赖于价值规律的调节,价值规律导致商品生产的自发性,使得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一些利欲熏心者想在交换中获取胜利,不惜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私利,这种不正当的挣钱手段一旦与权力“联姻”就容易使一些人手中的权力为金钱服务,从而毒害社会风气,产生腐败现象。大学生在生活中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片面的认为有关系可以办成一切事,他们学会了拉关系走后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认为不存在真正的友谊和纯真的感情,淡化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大学生逐渐学会了用虚伪的手段讨好将来可能对自己有用的人,不珍惜以往对自己有恩的人,学会了过河拆桥,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可谈。这种社会价值观念的倾斜, 必将对大学生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产生功利主义。

二、抵制消极影响的措施

(一)充分发挥大学“两课”教育的作用,改进“两课”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理论课中要注意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质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思想品德课中要注意让学生理解的基本理论当中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能够辨别是非、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上不断成熟。

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以往的灌输方法为启发引导方法,激发大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自己思考,自己做出抉择,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眼界得以开阔、思想得以活跃,才干得以增长,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 ,例如寒暑假的社会调查、社会科技服务活动、参观访问、勤工助学等等,让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加深对人生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行动。

(三)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环境育人。如果一个学校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那么其培养的学生质量就高一些,反之亦然。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环境在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和发展育人环境。

总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生观的教育,抵制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和错误观念的影响和渗透,帮助大学生培养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人生观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刘兆吉.高等学校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王宏维.社会价值: 统摄与驱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王建利,宋振锐.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06).

〔5〕李建明.市场经济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报,1995,(04).

〔6〕国振江.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冲击和我们的对策〔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93,(04).

〔7〕黄雅莲.论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992,(05).

〔8〕欧阳霞,汪晓莺,张发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0,(09).

第6篇

摘 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对市场经济机制运作下各社会主体职能应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推进改革开放。

主题词 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社会主体 职能

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1994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发展目标。市场经济机制的确立,对中国的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里程碑和分水岭的意义;从此,中国经济加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今日之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越来越需要中国。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社会经济改革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共识,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的运作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对市场机制下各社会主体职能及其运作规律的认识,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及其它社会组织等;各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参与社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一、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的认识

市场经济作为人类至今为止一种最为有效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是建立在社会各主体分工与交换的基础之上的;其动力来源与各不同主体之间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实现;其意义在于促进各主体在开放、公平、竞争、效率等市场规律下,让每一个主体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之中,有效发挥每一个主体的功能和作用;市场经济的本质在于它改变了社会财富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市场经济,既满足社会生产在分工与交换的基础上实现效率的要求,又满足通过国民财富的再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其中,前者功能的实现在于市场经济微观职能,职能的发挥主要由企业、个人来完成,后者功能的实现主要在于市场经济宏观职能,主要由政府职能完成。

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性越来越强,分工越来越细,合作(协作)也就越来越紧密,各主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关联、紧密合作,是共赢;而不是“一个人多得,就是另一个人少得的零和游戏”,是共同的富裕和幸福。

市场机制,即市场经济运作机制,是指市场运作规律、各主体职能划分及维系各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包括了市场规律、各主体及其职能、制度三部分。小农经济时代,由于个人或家庭等社会个体的作用(社会功能)有限,社会的运作由专制的皇权及其政府来运转;产业革命后,社会的运作靠市场机制来组织。由于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功能增强,社会的运作不再仅仅依靠政府,企业、个人及其它社会组织等都是市场机制运行下的主体之一。市场机制不仅仅调节经济活动,也调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时,市场经济在其运作过程中,也存在垄断、“市场不灵”等现象,即市场那只无形之手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这恰恰是政府职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二、对企业两面性的认识

企业作为市场机制运作下的一个主体,具有两面性,一是它的经济性质,具有经营职能;一是它的社会性质,具有社会职能。

1.企业的经济性质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对企业的产生、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企业是在市场交易中替代价格协调机制下产生的,其存在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完成资源的配置、产品生产、财富的初次分配。“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内部,市场交易被取消,伴随着交易的复杂的市场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

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是市场通过价格变动,协调各参与市场活动的各交易主体,包括企业、消费者、政府及其他行为主体,完成资源的配置、产品的生产、交易及收益的分配。

2.企业的社会责任

彼得・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从管理学的角度,指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工业社会的条件下,企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不是单纯的经济单位;企业是员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组织,不是雇主借以挣钱的机器。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企业的目的存在于外部,存在于社会责任之中;利润是企业能否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结果,利润只是检验企业有无能效,有无存在价值以及能否存在下去的一个衡量指标。

企业肩负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责任,企业通过组织运作实践培养员工的社会责任,而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良好的产品或服务,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就像一所社会大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并成为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

3.企业的社会贡献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企业的发展,为现代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企业推动了社会的技术进步、管理进步、制度进步。

首先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是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在全世界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文化的发展上,以英语为标志,把西方文化推向了全世界,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发展与进步产生持久的影响。企业发展传奇对世界的影响,就像接力棒一样,从英国开始,在全世界展开。企业发展在美国的发展与成功,造就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的美国霸主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日本的成功崛起,以及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应该归功于上述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成功发展,归功于该地区企业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发达国家和地区企业成功、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经验证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中国企业的成功发展。

三、对“人”的认识

始自于30多年前的中国改革、开放,体现更多的不仅仅是对生产资料“物”的解放,更多的体现是对“社会人”的解放,尤其是以农村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为主开始的农村改革,其改革解放的不仅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农村的劳动力得到解放,也就是说解放的是社会生产力部分中最活跃的“人”。城市改革也是这样,其解放的不仅仅是城镇的街道企业,而更多的是对城镇“无业”人的解放。“人”的解放,释放了受长期压抑的人的能量,搞活了农村经济,搞活了城市经济,搞活了整个国民经济。

回顾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和现代以英美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应能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这样的一个事实,春秋战国时期,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思想上、文化上的多元、开放、交流,深深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同时,西汉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治国思想,直接导致后来的思想禁锢,这一思想在明、清时期走向极端,致使中国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直至清政府的惨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百年耻辱史。然而同一个时期,开始于十三世纪后期的欧洲(意大利)文艺复兴,这是欧洲在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这直接导致了欧洲以英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的开始,造就了欧美200多年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政治等的辉煌,创造了现代西方文明。

改革开放,首先是要从思想上解放人,而后才能从物质上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政治等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个人与企业一样,作为市场经济下的最大的主体、最主要的参与者,是“经济人”,又是“社会人”,他们都存在理性的一面,但有时又存在非理性的一面。

四、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市场机制运作下的政府,其权力是有限的,政府需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政府的功能在于维护市场运作机制(交换方式)的公平、公正秩序,并提供公共服务。政府的功能决定其权利也是有限的。

政府作为市场机制下的最主要的主体,其政府职能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论述,“政府职能的划分和规定:第一,保护社会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任何成员不受其它任何成员的侵犯和压迫,即设立完全公正的司法机构;第三、建立和维护个人和小团体所不感兴趣投入的某些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因为这些设施和机构产生的利润决不可能补偿个人或小团体的投入,尽管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常常是不仅能回收投入而且还能得到大得多的利益。”

藏富于民、政府不与民争利,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政策。社会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家庭和个人,而不是政府,政府投资基本退出盈利性行业。政府职能在于,为市场经济各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从管理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应对公共危机、反对极端主义、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市场运作机制等。其中,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以间接调控为主,市场规律是调控经济的主要原则。

其实,腐败的产生就与政府职能错位、政府权力膨胀、对生产性资源、资本等拥有更多分配权有关。斯密语:“个人对私利的追逐演变到政治、政府部门对利益的追逐,这将是国家、社会的悲哀”。

五、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认识

现实的中国,人的逐利行为是野性而非理性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是契约经济,是制度经济。必须建立法治的市场经济;大治靠法,靠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反映市场机制运作规律,规定各主体应该干什么,规定市场机制运作的各种关系;还包括民主、法治、政治体制等内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合宜的经济制度维系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效率和秩序,并能健康促进、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英、法、荷、西、葡等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产生不同结果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各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增长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因素不同,产生的最终结果也就是不一样!这也就是过去的两个多世纪英国的强大、其它国家的衰落及美国崛起的原因。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11年欧债危机发生后,面对危机,美、欧都在进行积极、渐进的改革,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其防范、改善、利用危机的缓冲带。可以预见,随着危机的解决,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社会经济会得到一个健康的成长。面对历次危机,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按市场规律进行调整,其中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尊重及其体制、制度设计,就像是一道缓冲地带,从而使社会、经济避免大动荡的发生。而同样面对危机,中国惯用的只有政治、行政这道闸门。

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设计与安排,应包括对市场经济机制的再认识与探讨,这也是近代英美发展成功的关键。这包括产权制度、分配制度、管理制度、技术与创新等制度体系;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各项标准体系,建设良好市场运作环境和秩序。

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就应该对市场经济、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三十多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是在对实行“计划经济”或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一种不确定性选择,是一种无奈的尝试;今天的改革开放,面对旧有势力、既得利益的阻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逐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推进文化、社会、政治等体制改革。

参考资料:

[1][英]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唐日松等译.华夏出版社出版.2005.1.

[2][美]科斯著.企业的性质.盛洪译.

[3][美]彼得・德鲁克著.公司的概念.慕凤丽译.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6.4.

[4]吴敬琏著.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9.

第7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管理 人事管理

我国现在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经济的发展中不可能被忽视的就是大、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是现在企业中不管是在经营上还是管理上总是存在很多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人事管理方面,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所以在解决企业相关难题的时候,首先应该被解决的就是企业人事管理上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管理上遇到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大国,在经济上,深深地受到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内的很多单位的员工工作中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单位极度重视上下级制度,甚至还在工作上涉及亲情,利用关系走后门等,这样的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再就是从企业本身的不足上来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工作上,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很少有不加班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HR事务操作者。单一、繁杂的工作,给从业的人员也带来了严重的工作压力。提高人力管理的工作效率,改善人力部门的工作形象,显得越来越重要。一般的情况下,对员工的工作能力进行评判的时候,就是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考核。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制度,也是企业员工奖励、惩罚、辞退和晋升的唯一标准。但现在的问题是,并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做出科学有效的考核。还有,因为企业领导阶层的不重视,缺乏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是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并没有重视员工培训这件事情。再就是很多的企业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有属于自已特色的东西才能彰显自己文化,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就不能用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自己的员工,就不能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深层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对于人事的管理上应该是科学化的,是重视工作效率的,但是很多的单位并没有把工作的效率提上来,工作中互相推卸责任、效率低等等问题频出不穷。

二、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人事管理问题的策略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支持,离不开国家对企业的扶持,更离不企业内部的努力,离不开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的建设。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企业人事管理问题的解决上,也要从这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国家的支持与鼓励,另一方面就是企业自身的努力。国家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好引导的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进步,给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再就是从企业上来讲,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企业是从事商品活动的基本经济单位,在企业中对人才进行科学的管理,让他们为企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实现并提高自己的个人价值,科学的管理方式也有利于留住人才,减少人才的流失。在企业的用人制度上要“人尽其才”,要想留住人才,不是把他们安排到某个职位上一成不变,要给员工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制定完善的奖惩政策,明确各个岗位上的工作责任,定期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

企业中员工的素质高低和企业的各方面培训也是有着直接的关系,要想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就需要企业经常性、持续性地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能接受到最先进的知识、思想和技能。在提高员工素质这个问题上,值得探讨的是,传统的方式仅限于单项的培训,我们在柔性人力管理方式上提倡的是双向的,或者多向式的教育。不仅要鼓励员工之间多交流、多学习,还增强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学习。在之前我们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中就知道,国外很多国家的用人机制是比较前卫的,就像美国和日本,他们对于员工的管理不会那么的严格,相对来讲是很自由的,这样的方式也是很多的员工所喜欢的。就像很多的知识型人才,他们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上他们是具有很高的自的,不想受到很多的拘束,喜欢在工作上有一个自主的空间环境。这样的方式就告诉我们,把科学新进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相关机制进行结合,有可能就会产生很好的管理效果。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注重的是竞争,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互赢。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企业综合实力上的竞争,是整体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企业中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稳脚跟必须要考虑到的。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改进企业人事工作之浅见[J].郑铁科技通讯,2010(5)

[2]丁琴芬.对人事考核工作的几点思考[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