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24
序论:在您撰写外汇市场风险的案例及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银行的许多业务活动都蕴含着风险,但像外汇交易那样能够使银行迅速蒙受巨额损失的却并不多见。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慢慢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外汇风险程度是相当大的,这给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和风险管理带来了新挑战。
挑战
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面临的外汇风险同时加大。新汇率机制下,商业银行的交易账户,即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以外币计价、结算的金融工具的(人民币)市值,会随着人民币对主要外币汇率的波动而变动。同时,银行账户中的外汇资产和负债,例如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币拆借、投资性外币债券等,也会随着汇率的升值和贬值而产生盈亏。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的外汇风险加起来,构成了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初步测算表明,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全部外汇风险敞口头寸较大,银行面临的币种错配风险较高。而且,在没有特殊安排的情况下,部分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本会因人民币升值而缩水。
客户的外汇风险上升使银行受损的可能性增加。汇率波动不仅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敞口头寸,也会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而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带来影响。汇率波动的频率提高后,会使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客户的外汇风险增加。例如,造船行业生产周期长、利润微薄,人民币小幅升值就会导致其由盈利变为亏损。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国内出口企业竞争力下降、盈利减少,从而影响企业的偿贷能力,使银行贷款的风险增加。
从各国经验看,在本外币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内向型企业倾向于向银行借用外汇贷款满足本币融资需求,货币错配风险较大。例如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前夕,泰国本币利率比美元利率至少要高5个百分点,于是金融机构从境外拆借出大量美元、英镑等外币转贷给本国的房地产业、建筑业、零售业,甚至是医疗制造业企业。其后泰铢兑美元汇率急剧下跌,借贷外汇的企业没有外汇收入,而且没有对冲机制,其外汇风险和损失直接转变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损失。大量外汇转贷的情况下,银行的外币负债和资产表面上匹配,但实际上不匹配,容易形成风险。
外汇衍生产品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增加。外汇衍生产品交易要求银行有很好的定价能力,并且能够很好地管理衍生产品的风险,这对商业银行是非常大的挑战。随着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范围扩大,交易期限限制放开,同时允许银行自主报价,并允许银行对客户办理不涉及利率互换的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这些措施在促进银行外汇衍生品交易发展的同时,也使银行面临的相关风险增加。在提供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时,银行的定价和风险管理水平直接决定其盈利能力,体现着银行的竞争力。国内不同银行一年期远期结售汇报价(中间价)差异竟然达到200个基点,表明不同银行的定价机制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别,市场效率有待提高。
衍生产品作为一个金融创新,风险并不在其本身,而是来自于操作运营的风险,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没有合适的制度,有没有合适的监控者监督交易。巴林银行、中航油及国储铜事件都证明风险控制及管理的重要性。
其他风险。除了汇率风险、利率风险、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外,银行外汇业务还面临着操作风险、外汇管制风险、结算风险、时区风险(本质是信用风险)、反洗钱等。如果不能有效控制这些风险,也可能使银行遭受巨额损失,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重大外汇交易损失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2003年,澳大利亚元、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在短时间内升值6%~8%,澳大利亚国民银行的外汇交易员判断这两种货币对美元汇率的强劲势头将发生逆转,于是进行相应的外汇期权交易,其后,澳大利亚元兑美元汇率上升了13%,新西兰元兑美元汇率上升了15%。更为严重的是,为了掩盖交易损失,交易员制造了大量虚假交易,直到其他交易员对此产生怀疑并报告风险管理人员时才被发现。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因此造成的损失超过3.6亿澳元。
200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公布了《外汇交易结算风险管理监管指引》。2004年11月,美联储专门了《外汇操作风险管理》,详细阐述了银行在交易前准备、交易实现、确认、轧差、结算、往来账核对、财务控制等交易流程上应遵循的最佳做法。由此可见银行外汇业务及其内在风险的复杂性。
现状和差距
我国商业银行的所有制度、技术、人员、体系等方面没有经过弹性汇率的考验,外汇风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有效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有待建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监控外汇风险的能力不足。目前,不少商业银行的董事乃至高级管理人员缺乏外汇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甚至缺乏对外汇风险的起码了解。更普遍的问题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不清楚(也没有意识去掌握)自己银行的外汇风险敞口头寸,不了解自身的外汇风险水平和状况。有些银行明明外币敞口为多头,对外却宣称人民币升值会使其受益。
外汇风险的政策和程序不够完善,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国内银行与发达国家的银行相比,在外汇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的专业性、准确性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银行的政策程序没有覆盖到各分支机构和各项产品、业务,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往往过于原则,不易执行也没有真正被执行。而国外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政策程序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ING银行新加坡分行关于市场风险管理中交易币种的政策规定,就详细规定了每种外币的具体交易产品,列出了同意开展交易的产品清单,对于特定的外汇产品还限定了交易的证券种类,如在利率期权的交易中,新加坡分行只能开展普通外汇期权。
外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能力不足。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商业银行就已经普遍使用敞口头寸计算市场风险。其时,花旗、汇丰等国际化大银行的全球外汇业务风险敞口就控制在1000亿~2000亿美元。而国内银行刚刚开始尝试计算风险敞口,有些银行甚至至今都不能准确算出其单一货币的敞口头寸和所有外币的总敞口头寸。据估算,国内银行的敞口头寸即便不含注资部分仍高达数十亿美元。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总裁allen Wheat曾说过:“我们从不承担未经计算的风险”。而国内银行现在的情况是“承担的风险从不计算”。
外汇风险的内控不够严格。有些银行尚未建立与外汇业务经营部门相互独立的外汇风险(或市场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内部审计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审计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笔者曾做过一个简单调查,结果是三年中进行过外汇风险审计的机构只有花旗银行和中国银行两家。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国内银行缺乏真正熟悉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的内审人员。合格的外汇交易员应该说是银行内最专业、水平最高的人员,国内银行在前台从事外汇交易的人员本来就非常匮乏,就更不用说把他们调配到内控部门了。而识别外汇交易、外汇风险需要较强的技术性,没有专业的内审人员很难发现银行外汇业务中的潜在风险点。
对于人民币汇率变动影响银行外汇资产的问题,国内有一个看起来很好的解释,即外汇比人民币的收益率要高2.5个百分点,所以只要人民币升值不超过2.5%,所持外汇资产就不会因人民币汇率变动受损。这种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主动风险管理。从理论上讲,只要人民币升值不超过2.5%,外汇资产也许是赚钱的,但如果是被动地持有外汇资产,不能明确持有外汇资产比人民币多赚多少钱,这与主动进行风险管理而持有外汇资产有本质的不同。
外汇风险监管体系
有效管理外汇风险对于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成功非常重要。银行涉及的外汇交易规模和风险如此庞大,如果风险管理不善,既会产生微观风险(单家银行倒闭),又容易导致宏观风险(银行系统问题)。从全球主要外汇市场看,商业银行始终是外汇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没有银行的深度参与,难以建立有效的外汇市场。
监管当局应该对银行逐个进行分析,不满足于仅得出“汇率调整对银行业影响不大”这类的粗放结论。
分析汇率新机制对银行业的影响,不但要从整个银行业的角度进行评估,更应该逐个银行进行分析。对于微观个体而言,亏损就是亏损,就会影响银行的清偿能力,所以对特定的银行来说,汇率新机制要么是机遇,要么是挑战。200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论文《把马车套在马的前面》认为,人民币升值对银行体系的影响不大,这个观点是有误导性的。
目前,以《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核心,以《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为补充,以《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监管手册》为检查工具的一套相对完整的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很多银行已经或正在区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有些银行已经开始着手建立包含利率风险、外汇风险等在内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的银行也已经开始按照监管要求计提资本。
“通知”的意图
银监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外汇风险管理的通知》,力求抓住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给外汇风险管理带来的最主要风险点和最容易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为银行机构现阶段改进外汇风险管理直接提供诊断分析和整改指引。尽管商业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是有弹性的,但这个弹性有一个底线――防止商业银行产生大额外汇交易损失。
提高外汇风险管理的认识和理念。银行应全面评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对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带来的可能影响,对外汇风险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外汇业务发展战略与其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资本充足水平相适应。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做出情景分析,分析出银行在人民币汇率升值1%、3%等情况下分别受到的影响有多大,人民币汇率贬值时对银行的影响有多大,看这个损失是不是在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了银行承受的范围,就要对这些风险做相应的对冲。
提高外汇风险计量水平。银行应准确计算外汇风险敞口头寸,包括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单币种敞口头寸和总敞口头寸。因为不计量外汇风险,就无法管理风险,也根本做不到有效管理。同时,银行还要积极监控和管理银行贷款客户的外汇风险,避免负债企业的外汇风险和损失转变为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损失。
严格外汇交易限额管理。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是商业银行控制风险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银行管理风险的日常机制,很多重大外汇交易损失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交易中没有严格执行限额。限额管理主要有总交易限额、每日限额、货币币种限额、金融工具期限限额乃至部门限额、地区限额等。在日常交易中,银行应加强对外汇交易的限额管理,包括交易头寸限额和止损限额等。同时,银行应建立超限额预警机制,对未经批准的超限额交易进行相应处理。
国外对于超限额的交易处罚是很重的,不管这笔交易是带来盈利,还是带来亏损。而国内银行在交易限额管理的执行方面还有不小差距,一旦超限额交易往往会有各种解释,比如系统故障、市场变化大、认为有很大盈利机会等等。
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外汇交易报价能力。银行对客户的人民币汇率挂牌价实行一日多价以及人民币汇率交易中间价生成机制发生变化后,银行需要相应调整对客户及市场交易对手报价的定价、报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需相应提高价格管理水平和外汇交易报价能力,并实现“外汇市场―银行―客户”之间价格的有效衔接,尽量避免市场风险。具体而言,银行机构应实现银行与外汇交易市场之间、与客户之间、总分行之间外汇价格的有效衔接,实现全行统一报价。针对当前外汇市场上个别银行出现的不计成本盲目报价的苗头,银行机构应当在同业竞争中和向客户营销时,基于成本、收益和风险分析合理进行外汇交易报价,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国内银行的外汇远期报价有时低得让人很难相信,据说是为了“交叉”销售,不单纯考虑一笔外汇交易的赔赚,而要通过外汇交易带来客户的其他业务,比如存贷款业务等。但目前国内银行还不具备核算单笔业务效益的能力,很难用数据证明“交叉”销售的确切盈亏。
加快系统建设。目前,部分做市商银行的外汇交易系统和风险管理系统落后,不适应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风险管理要求。鉴于此,做市商银行应加快交易系统、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及时更新和改进技术支持体系,将分支行外汇交易敞口实时归集总行,并根据各行实际情况尽量集中在总行平盘,不断提高外汇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的电子化水平。
规避外汇交易的信用风险。询价交易与集中撮合成交在信用基础、清算安排等方面存在差异。我国外汇市场上询价交易的市场约束力远比不上撮合方式下央行和交易中心的约束力,因此询价交易的违约风险明显高于撮合方式。随着询价交易方式的普及,逐渐会有一些风险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的金融机构通过OTC从事外汇交易,因此银行有必要制定并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银行应通过加强对交易对手的授信管理等手段,有效管理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并定期对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进行重估。另外,在授信管理上,商业银行应把外汇交易涉及的客户信用风险纳入企业法人统一授信管理。
规避外汇交易的操作风险。除了汇率风险外,外汇交易中还存在操作风险。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银行一样有可能遭受巨额损失,澳大利亚国民银行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国内银行应借鉴国际上的良好实践,严格识别和控制外汇交易中的操作风险,严格分离外汇交易的前、中、后台职责,必要时可设置独立的监控外汇交易风险。针对部分银行有章不循的突出问题,商业银行应切实加强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有效控制合规性风险。
加强外汇风险审计。目前,我国银行对外汇风险的审计能力普遍较弱,表现在对外汇风险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频率低、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合理有效的审计方法,内审部门几乎无人具备开展针对外汇风险审计的能力等。因此,商业银行审计部门中应尽快配备熟悉外汇交易业务、能够对外汇风险进行审计的专业人员;加强外汇风险内部审计检查,及时评估在外汇风险控制方面的差距,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执行。
规避外汇衍生产品风险。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建立有效的、与所从事的衍生产品交易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不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开发不支持衍生产品开发,例如,不少银行将掉期业务核算笼统放在“汇兑损益”项下,难以进行绩效考评,银行应从系统开发、会计核算等方面,积极支持与配合新的衍生产品开发与业务发展。
重视外汇专业人才。目前国内银行从事外汇业务和外汇风险管理的人员专业化水平程度不高,业绩表现不够理想,原因之一在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交易人员、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以及激励约束机制与国外同类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明显,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商业银行应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招聘和遴选外汇交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和业绩考核系统,以适当的待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具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其财务风险较一般公司和企业有着更加复杂和不可控的一面,它的积聚或恶化不但对公司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威胁,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近期,国内股票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财务危机事件,如德隆、三九、科龙、澳柯玛等,使各方人士进一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生成、传导及效应机制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时与公司内部因素有关;有时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
只与一、两个因素有关;有时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最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它的不利变化势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变化虽然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损失,但对其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开始的全球性禽流感传播,造成了旅游类、禽类饲养类、饲料加工类、肉类加工类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损。
(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观点的对抗以及地区和民族冲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动乱、战争、罢工等,进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状况、经济周期的波动、入世各项承诺的兑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引发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
自我国宣布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首个交易日以7.8073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出口型行业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机电、机械,这些在国内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额)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减弱。2005年以来,上述行业及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短缺的成本压力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多重挤压。如果无法及时化解这种局面,无疑会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难、资金不畅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旨在说明财务风险是如何传导的。风险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某些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放大或缩小其他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些风险因素可能是通过其他风险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风险后果的。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互相影响、层层传递将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链。风险链可以看作是价值链的一个逆过程,是价值不断毁损、递减的过程。当上市公司无法消化风险因素和控制风险后果时,它自身将转化成风险因素并将风险链由内、向外延伸,风险后果随即被传导和转嫁给其他公司以及相关利益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传导给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关联单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传导给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集中爆发的风险后果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总之,财务风险的传导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上市公司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层层传递过程,是财务风险影响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务风险的作用力可以同时影响到很多层次,我们对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都不可简单地当作单一独立的事件去看待和处理,也不能统统简单的规定由某一部门或在某一范围内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分析
财务风险显化或积聚最终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业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亏损、破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不及时,不仅公司发展会遭受重大挫折,还可能会迅速升级,演变为证券市场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微观经济效应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恶化势必导致对上市公司融资条件的恶化,如融资利率、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甚至难以继续获得融资支持,从而导致停产、破产等。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风险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决策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在与上市公司业务往来及政策制定时也会因财务风险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价值毁损
财务风险显化将导致公司的血液——“现金”等财务资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费、流失,影响公司获利能力及质量,二级市场的股价也会应声下跌,这都将造成公司股东的价值受损。吴超鹏,吴世农(2005)的研究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每年经济附加值(EVA)<0或处于损害股东价值状态的公司比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已有近3/4的公司属于损害股东价值的公司。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毁损
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公司的相关利益者如债权人的利益会因公司无法及时全额偿还债权而受损,政府的各项税收无法得到保障,公司员工面临裁员危机以及工资待遇、福利的降低,供应商及客户的利益也将大大损失。
5.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7361.30万户。证券市场的稳定需要信心来维系,其中维护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则是引发信心危机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就会引起恐慌性抛售股票,引发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上市公司价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主体力量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首先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企业上市和新融资渠道的开辟;其次会影响到该地区政府的经济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经济担保以及为其他企业和地方项目担保的情况较为普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链。上市公司担保作为一种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泛滥的担保和恶意的违规担保引发的连锁反映所产生的经济破坏性将是严重的,它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将动摇区域性经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安全。这在啤酒花、托普等违规担保案例中都有所体现。总的看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递和扩散引发区域性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进而形成国家经济风险的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与其有相互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的财务风险。如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诸多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传递与扩散,容易形成相关企业的财务支付困难和风险。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直接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与扩散,以及这些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又在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相互波击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风险将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继续传递与扩散,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
上市公司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具发展优势的群体,是资本市场投资价值的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即认为存在财务风险。由于来自不同风险源的各类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终究会反映在财务信息上,因此财务风险可以看作是公司风险的集中体现及最终表现形式。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对外部环境有着高度敏感性,其财务风险较一般公司和企业有着更加复杂和不可控的一面,它的积聚或恶化不但对公司自身发展产生重大威胁,而且关系到广大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近期,国内股票市场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财务危机事件,如德隆、三九、科龙、澳柯玛等,使各方人士进一步意识到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分别从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生成、传导及效应机制入手来进行分析。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生成机制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产生与许多因素有关,有时与公司内部因素有关;有时可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可能
只与一、两个因素有关;有时可能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上市公司财务活动所处的环境变化对上市公司来说是最难以准确预见和改变的,它的不利变化势必会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自然环境的不确定性
自然界的某些变化虽然不会给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直接的损失,但对其产生明显的制约和影响,使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按照正常的程序和方式进行。例如2003年初非典和2004年初开始的全球性禽流感传播,造成了旅游类、禽类饲养类、饲料加工类、肉类加工类等上市公司不同程度的盈利受损。
(二)政治环境的不确定性
各种政治力量、政治观点的对抗以及地区和民族冲突等能引起政府更迭、动乱、战争、罢工等,进而可能引起上市公司财务风险。
(三)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状况、经济周期的波动、入世各项承诺的兑现、国际收支与汇率、利率、通货膨胀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变动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引发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诱因。
自我国宣布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不断升值,2007年首个交易日以7.8073再度创出汇改以来新高。人民币升值将会削弱我国出口型行业及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帽、玩具、家具的生活用品以及机电、机械,这些在国内上市公司占有重要的份额)的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国际竞争力将大大减弱。2005年以来,上述行业及上市公司还面临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短缺的成本压力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多重挤压。如果无法及时化解这种局面,无疑会导致上市公司出现财务困难、资金不畅的局面。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收益及财务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因素称为风险因素。风险传导机制分析旨在说明财务风险是如何传导的。风险因素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互影响关系,某些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可能会放大或缩小其他风险因素所产生的不确定性;有些风险因素可能是通过其他风险因素的作用而影响风险后果的。各种风险因素和风险后果互相影响、层层传递将构成不同表现形式的风险链。风险链可以看作是价值链的一个逆过程,是价值不断毁损、递减的过程。当上市公司无法消化风险因素和控制风险后果时,它自身将转化成风险因素并将风险链由内、向外延伸,风险后果随即被传导和转嫁给其他公司以及相关利益者。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传导给其母公司或子公司等关联单位,也可以由一家上市公司传导给另一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集中爆发的风险后果可能导致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总之,财务风险的传导过程就是财务风险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单个上市公司到整个证券市场的层层传递过程,是财务风险影响范围和强度不断放大的过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财务风险的作用力可以同时影响到很多层次,我们对任何财务风险的发生都不可简单地当作单一独立的事件去看待和处理,也不能统统简单的规定由某一部门或在某一范围内采取措施。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分析
财务风险显化或积聚最终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上市公司比一般企业或公司更加迅速地走向亏损、破产。如果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处理不当、不及时,不仅公司发展会遭受重大挫折,还可能会迅速升级,演变为证券市场风险,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后果不堪设想。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经济效应可以分为微观经济效应和宏观经济效应两个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微观经济效应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融资成本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恶化势必导致对上市公司融资条件的恶化,如融资利率、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特殊情况下,上市公司甚至难以继续获得融资支持,从而导致停产、破产等。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增大交易成本
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增添了上市公司收集、整理风险信息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增大了上市公司的管理成本,更增大了决策风险;同时,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中介机构以及监管部门在与上市公司业务往来及政策制定时也会因财务风险而增大交易成本。
3.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价值毁损
财务风险显化将导致公司的血液――“现金”等财务资源的低效率甚至浪费、流失,影响公司获利能力及质量,二级市场的股价也会应声下跌,这都将造成公司股东的价值受损。吴超鹏,吴世农(2005)的研究显示,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每年经济附加值(EVA)
4.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造成公司利益相关者价值毁损
当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公司的相关利益者如债权人的利益会因公司无法及时全额偿还债权而受损,政府的各项税收无法得到保障,公司员工面临裁员危机以及工资待遇、福利的降低,供应商及客户的利益也将大大损失。
5.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会影响中小投资者的信心和预期
截至2006年2月底,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开户数已达到7361.30万户。证券市场的稳定需要信心来维系,其中维护投资者的信心至关重要,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则是引发信心危机的基本因素。一旦中小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就会引起恐慌性抛售股票,引发股票价格急剧下跌,上市公司价值亦不可避免地大幅缩水。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显化的宏观经济效应
作为一个地区经济主体力量的领头羊,上市公司如果出现了重大问题,首先会直接影响到该地区企业上市和新融资渠道的开辟;其次会影响到该地区政府的经济形象和地方政府的信用等级,最终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例如,目前上市公司之间的相互经济担保以及为其他企业和地方项目担保的情况较为普遍,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担保链。上市公司担保作为一种正常的企业经营行为,本无可厚非,但泛滥的担保和恶意的违规担保引发的连锁反映所产生的经济破坏性将是严重的,它将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最终将动摇区域性经济、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与安全。这在啤酒花、托普等违规担保案例中都有所体现。总的看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传递和扩散引发区域性经济风险、金融风险,进而形成国家经济风险的过程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与其有相互债权债务关系的企业之间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的财务风险。如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在与其有债权债务关系的诸多中下游企业之间的传递与扩散,容易形成相关企业的财务支付困难和风险。
2.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在直接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之间传递与扩散,以及这些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又在与其有信用关系的银行及非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传递与扩散,从而形成相互波击的银行金融风险。银行或其他非金融机构风险将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继续传递与扩散,从而引发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及证券市场的剧烈波动。
关键词:国际金融;启发式教学;外汇模拟;实践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23-02
收稿日期:2010-02-18
作者简介:邓晓霞(1971-),女,重庆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研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对金融衍生产品有了新的认识,而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的快速衰退加深了经济学者对预测及防范金融危机的思考。特别是金融危机首先引发关键货币汇率的巨幅波动导致全球汇市的大跌,并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我们对金融危机的危害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国际金融这门课程就是以外汇汇率为线索,对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收支、外汇市场交易、外汇风险、货币危机及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等进行研究。在金融危机造成巨大损失的背景下,要求中国高校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在一般理论的讲述下更要注重模拟实践教学,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去启发学生对贯穿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汇率的积极的关注,思考怎样把汇率理论与实际汇市操作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变动
国际金融学,也称为开放的宏观经济学,是在国际贸易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世界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际金融不仅与一国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紧密联系,而且涉及到一国的宏观经济的平衡和稳定,涉及到国际经济金融的协调和合作。因此,国际金融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学科,它以国际间的货币金融关系为研究对象,既要说明国际范围内金融活动的主要问题,又要阐述国际间货币和资本运动的规律。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极大消极影响的背景下,我们应对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要体现货币危机理论在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应用。本次金融危机对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等的教学内容形成了冲击。它暴露了当前国际金融理论的缺陷,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探讨,提出一定的修正和补充意见。
中国高校国际金融教学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国际金融基础知识。包括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汇汇率、外汇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这是整个国际金融课程的基础,在这部分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际收支的广义定义与外汇汇率的基本概念要讲解清楚,对于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下买入与卖出汇率的表示要通过例题来分析,学会正确判断和运用。
2.国际金融理论。包括国际收支的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开放经济的均衡和调控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货币合作理论、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理论。其重点在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和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理论的形成机制要加强分析,并指导学生结合英镑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等了解货币危机理论,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国际金融制度与政策。包括外汇管制和货币自由兑换、汇率制度的选择、外汇市场干预、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国际货币体系、区域国际货币一体化、国际金融组织等内容。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国际货币对金融危机的传导作用来认识国际货币发行国的收益和损失,并讨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和进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一国金融政策在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协调,了解克鲁格曼“三角悖论”的原理。
4.国际金融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和欧洲货币市场等。如今金融市场的交易量伴随金融衍生产品的迅猛发展而急剧扩大,同时也加大了交易的风险,从而导致了金融资产的极大损失。在这部分内容介绍中要加大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做重点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金融衍生品的“双刃”作用。
5.国际金融实务。包括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这是国际金融实践教学的重点。实行外汇模拟交易,将使学生真正感受外汇市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和收益,并形成自己的风险控制理念。
总之,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必须对以往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现状,学会用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国际金融》教学方式的改变
课程内容的变化往往伴随教学方式的改变,枯燥的满堂式灌输已经不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种方式的结合。
1.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于关键概念、核心理论以及分析问题的主要方法等均设计分层次的、逐步深入的甚至是具有学科前沿性的问题,积极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案例式教学。对于已经发生的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等实践性问题主要运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认识、理解程度。
3.研究式教学。本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利用学习的国际金融知识研究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尽早介入科研活动。
4.小组作业式教学。对于像分析中国的国际收支问题、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中国的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及构成等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形成小组作业,在各个小组内部推行目标分工,并综合形成PPT结论,在课堂上讲解分析结果并回答其他组同学提问,在讨论中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深入分析。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并且促进了学生巩固学习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5.双语教学。为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本课程应积极推行双语教学,推动学生与国际接轨。因此要编写课程的双语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电子教案和习题集等。
三、《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践教学的推动
国际金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通过实践平台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在我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加入了外汇模拟交易实验平台的教学,学生通过在线模拟炒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了模拟实战练习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很多同学在模拟过程中,切实理解和掌握了汇率的变动影响因素,并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一国货币走势进行了判断与买卖操作,并且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取得了以下进步:
1.认清了标价方法。对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及美圆标价法有了深切的体会,知道在哪种标价法中价格高低代表的含义以及该选用哪个价格进行买卖报价。通过操作确实明白低买高卖的原理。
2.锻炼了投资心态。学生在模拟炒汇过程中,逐渐摸索出市场涨跌互现的规律,知道要心态平稳,顺势而为。如果所买进的货币贬值了,不必过早杀跌,而要等待反弹时机出货,尽量减少损失。如果确实心急,也可以寻找第三种货币来做交叉盘,寻求解套良机。
3.培养了一定的投资理念。学生在模拟交易中终于明白投资中心态是最重要的,多数同学明白了在投资中要避生就熟,自信则赢。只炒自己经常涉及的熟悉货币,不要去碰冷僻或相对陌生的货币,这样比较清楚它的走势,容易掌握介入和抛出的时机。
4.加强了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在外汇模拟交易中根据所学影响外汇汇率波动的理论来指导模拟交易,在宏观经济指标变动下考察汇率的变动,思考理论指导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反过来提升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
5.丰富了学生外汇投资的经验。通过外汇模拟交易,学生在交易中总结了一些好的投资经验:比如,要带着真实的交易心态去做模拟交易,从中总结交易技巧。不能只靠运气,要在交易中摸索规律;对决定交易的因素要作记录,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投资决策方案;顺势操作,勿逆势而为。要善用停损单设立止损位降低交易风险。发现错误决策要当机立断止损出局,不要犹豫。在对情势判断不清的时候,要保持半仓操作,不要满仓,要留有余额,以减少交易风险等。
总之,通过模拟炒汇,学生对金融市场风险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理解了风险控制的概念。这对于他们将来个人从事投资理财是非常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关键词: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管理;营销策略
目前中国国内金融体系还处在不断完善中,而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变动频繁,对于我国大量的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来说,利用金融衍生产品规避汇率、利率风险,能够增强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实力。然而,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是造成美国住房次贷危机,进而演变成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和美林银行被收购, 都将次贷危机推向了又一个,进而对整个全球经济体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金融海啸发生以后,国内深受其害的企业大有所在,那么,要能让企业接受这种存在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银行又需要如何控制风险,又应该采取怎样的营销策略呢?
一、金融衍生产品概述
1.1金融衍生产品品种介绍
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的工具主要有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交易及外汇期权交易。当前,我国的外汇市场并没有外汇期货交易及场内外汇期权交易。所以我国外贸企业要进行外汇套期保值交易一般选用远期外汇交易,有时也会选用外汇掉期交易及场外外汇期权交易。目前,银行获准开办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品种包括远期、互换(掉期)、期权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包括货币互换(Currency Swap)、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远期利率协议(Forward Rate Agreement)、货币期权交易(Currency Option)、利率期权交易(Interest Rate Option)等交易,与信用挂钩和与商品挂钩的结构性产品交易,以及这些交易品种的组合交易。
1.2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缺点
1.金融衍生产品的优点
1)运用灵活,可以根据客户的情况度身定做,完全满足客户的风险管理及保值增值需求;
2)保证金的交易方式可使客户更加灵活的进行资金调度和安排。
2.金融衍生产品的缺点
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收益越高的产品风险越大,因此,客户在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的时候,须了解各种产品的风险所在。
二、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
利用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防范外汇风险的实质就是在商品交易市场外,选择金融市场为第二市场,利用金融业务,冲销商品市场的外汇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为客户提高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对此银行在拓展业务的同时应有充分的认识。
2.1金融衍生业务风险
金融衍生业务风险具体可分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1.市场风险:为确保交易的及时平盘,分行应着重监控每笔交易是否以同样的细节立即向省行平盘,不能提早或拖延平盘,或者使用系统内对冲等其它超出授权的行为,以免在市场急剧变动当中造成损失。
2.操作风险:在业务各个流程方面,均可能出现由于操作上的失误,或沟通不明确造成交易细节错误、交易数据资料和凭证丢失、客户交收金额不一致等情况,分行应建立业务各个流程的负责人制度,并定期监控未交收交易的情况。
3.道德风险:道德风险主要出现在到期时,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价格优于原交易价格时,客户可能拒绝履行交易委托书上的义务。
2.2金融衍生业务风险管理要点
银行对金融衍生业务进行严密控,在监控中一旦发现申请人有任何违约行为,财务状况恶化,受理业务的经办行应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监控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申请人交易期内的经营能力、信用情况和财务状况是否发生重大变化,是否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申请人支付能力的事项。
2.省行国际业务部负责指导各行建立健全金融衍生业务的规章制度,从外汇业务经营风险的角度研究各项衍生交易的经营风险点,建立金融衍生交易经营风险点的风险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严格控制各类金融衍生产品的经营性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要建立完善的授权制度,做到各司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控制内部操作风险。
3.各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专职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人员,每笔交易必须经过经办、复核及审批三级操作,并对业务操作岗位实施定期轮岗制度。业务管理实行前、中、后台分离,特别是加强外汇资金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防止因违规操作和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重大损失,严禁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发生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开办行必须配备代客衍生业务管理及操作人员,管理人员要求既要熟悉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又要懂得业务风险控制和管理。
4.针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业务操作风险、政策执行风险、市场变化风险,以及业务特点,与稽核监督部门共同制定检查计划,在自查规范和检查制度建立和完善的基础上,根据全面内控的要求,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度,采用重点抽查或全面普查的方法完成各项业务检查任务。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分支行落实相应的措施并在限期内整改。
三、金融衍生产品业务营销策略
3.1目标客户定位
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服务对象为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公司客户是指依法定程序设立,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颁发的营业执照,具有独立核算能力的企事业法人。机构客户是指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个人客户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具有一定外汇市场经验,具有规避外汇市场风险的知识和能力的个人。所要求办理的金融衍生产品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符合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有关规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具有金融衍生产品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适合以下目标客户。
1.有大额外汇收支、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为客户购汇降低成本。
2.有大量长期外汇债务、需要进行汇率风险管理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将客户的收入与负债进行匹配,规避风险。
3.有大额外汇资产,需要进行保值、增值的客户,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可以使客户外汇资产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实现保值和增值。
3.2金融衍生产品营销策略
中国商业银行根据企业的规模,现金流状况,以及对风险的不同偏好,有针对性的进行金融衍生产品营销,其营销策略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步:
1.细分客户类型,按照对象可划分公司客户、机构客户及个人客户;按需求划分可分为汇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利率风险管理型客户和外汇资产管理型客户。
2.了解客户长短期的财务情况及财务目标,针对其不同需要,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案。
3.撰写具体的外汇衍生产品方案,对交易细节应严谨详细阐述,并且明确提示方案的优点和风险点。
4.银行客户经理应保持敏锐的职业触觉,在与客户沟通过程中找出客户外汇资产负债中的风险点;或者在跟踪市场变化过程中发现有利时机,主动向客户提出外汇衍生产品理财方案;或者在已经叙做外汇衍生产品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帮客户分析方案可能的最终效果或提出动态管理建议。
5.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与风险呈正相关,在对客户进行产品营销的同时,注意揭示风险所在。
四、总结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衍生产品销售前,一定要结合客户实际情况设计适合客户自身情况的金融衍生产品,控制好风险。根据一些银行的成功案例,总结营销的思路有:对于需要付汇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进口代付(进口押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既保证了客户款项的支付、又使客户获得一笔收益,同时我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和业务量也大幅上升。对于有远期购汇需求的客户,可以向其推荐“远期汇率风险管理+到期后即期购汇”的组合方案,同样可以实现远期购汇锁定汇率的效果,同时锁定的价格大幅优于远期购汇价格。对于结汇的客户,采用“远期结汇+远期汇率风险管理”的组合,可以使客户获得比任何风险管理措施都不做,到期再结汇要好的价格。
参考文献:
[1]王新宏,王丽静,从金融海啸看金融产品创新与风险管理,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张利,金融海啸后的营销赢思维,国家行政学院音像出版社,2010年1月
[3]严行方,直面金融海啸,金城出版社,2009 年1月
[4]吴琛,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国际商务财会,2008年09期
摘要: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市场加快发展,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也给外贸企业带来了汇率风险。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就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受到制约。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那么,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应如何规避外汇风险呢?。
关键词:外汇风险 案例分析 应对措施
汇率是一国经济运行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对我国的国际贸易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一、 什么是外汇风险及外汇风险的种类
(一)外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外汇风险产生于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一旦涉及到货币的兑换,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汇率风险。一般来说,风险是指既可能使当事人受损,也可能使其获益的不确定性。在这里,外汇风险主要指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问题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尤其是对外贸易企业,由于其主要经营进出口业务,贸易量又比较大,因此,外贸企业预防和化解外汇风险尤显重要。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一般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交易风险是以外币计价或结算,从交易发生到完成的这段时间里因汇率发生变动而使得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风险。前面本文讲述的就是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又称折算风险,是指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与海外的子公司合并财务报表中因汇率的变化所引起资产负债表某些项目产生账面损益的风险。经济风险是由于外汇汇率发生变化而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外贸企业关注的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交易风险。
二、在实际工作中,外贸企业规避外汇风险成功的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据2010年8月28日大连日报报导) 我市一家做海外工程承包的企业,由于工程周期一般都是三五年,收汇期很长,汇率风险也大。在银行的帮助下,这家企业从去年开始通过结构性远期买卖套保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但多数外贸企业对套保业务虽然认知度较高,在选择套保时却存在着做金融衍生品有否投机的顾虑,甚至有的企业还简单地停留在套期保值是为了利润最大化,有盈利才做套保,把结果用“赢”或“亏”来考量的层次上。“其实企业套保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盈利本身,而是通过提前进行成本锁定,增加盈利的确定性,回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渣打银行大连分行行长田翎表示,“正确的套保评价原则是,坚持既定政策的套期保值,即使亏损也是正确的;反之,即使盈利也是错误的。这是套期保值成功的关键。
案例2、美元贬值无疑在不断侵占着出口企业本已薄弱的利润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但是同样的前提下,也有一些出口企业找出了应对办法,2009年初,我们的记者在大连制作“危机中的转身”这期节目时,发现一家做服装出口生意的企业,成功躲过了2008年那场汇率波动,他是怎么逃过这一劫的呢?李桂莲告诉记者:“我们锁定一个汇率就是7.5,按照7.5的这个汇率给我们来结算,以后的汇率就是降到6了那么咱们相互也要保持这样一个,那么将来它要回到8了,或者回到更高了,那个咱们再坐下来谈,也就是2007年就开始和他们客户谈,就开始执行这个。所以2008年客户给我开玩笑说,真没有想到你怎么那个走在这个危机的前面。你要现在和我们谈,我们根本就没法和你俩谈。”
对汇率的提前下手无疑为李桂莲减少了很多风险,但绑定汇率,并不是所有的外商都能轻易答应的谈判条件,与大型出口企业相比,很多中小型出口企业在跟国外客户议价时,常常处于劣势,所以很难以此应对风险。
案例3、谷歌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知名企业,其足迹遍布全球各地,其收入来自世界各地,根据谷歌在7月16号公布的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来自美国以外的收入35.3亿美元,占到其总收入的52%。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海外市场对于谷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庞大的海外市场必然会相应的带来一个问题,即汇率问题,汇率的变动会对其的整体营收造成重要的影响,正如谷歌在其近期财报中所显示的那样,汇率风险成为了谷歌所面临的首要市场风险,而如何对外汇风险进行管理成为了谷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头疼问题。
而面对如此风险,谷歌所能够做的就是通过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由汇率变动引起的损失。从谷歌的财报中我们可以看到,谷歌到今六月为止,共购买了价值7.06亿的远期外汇合同,约占外汇收入的20%,而在去年这一数据是5.94亿美元,通过各种远期外汇合同的套期保值,谷歌很好的锁定了有关汇率风险。
通过对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对外汇风险的成功规避,不但减少了前沿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得相应的收益。
三、外贸企业应对外汇风险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灵活运用贸易结算方式
收回销售货款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环节,强调“安全及时”收汇是外贸出口应始终贯彻的原则。“安全”有两层涵义,一是出口收汇不致遭受汇价波动的损失;二是外汇收入不致遭到拒付。“及时”与“安全”密不可分,及时收汇则汇率波动的时间风险会大大缩短,拒付的可能也受到限制。因此,要做到安全及时收汇,防止外汇收入不能收回的风险,还应根据业务实际,在了解对方资信的情况下,慎重而灵活地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常见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有预付货款、赊销、跟单信用证和跟单托收等,各种结算方式在规避汇率风险方面作用不同,需在关注外汇局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灵活掌握。
(二)考虑将汇率风险纳入成本控制
既然汇率的波动现在已经比较频繁了,那不如干脆在核算成本的时候就留有余地,因为在一定的周期内汇率的波动还是有一定的范围的,一般在3%--5%之间,报价时就考虑进去这个区间。同时也可以和客户约定如果超出这个比例,那么风险共担,由买卖双方共同承担因汇率波动而带来的利润损失。或者约定报价有效期,目前很多客户都从原来1~3个月报一次价格缩减到了10~15天,甚至有客户开始每天按照汇率波动更新报价单。
(三)加快付款或推迟付款
我们假定,按照付款合同规定,进口商必须用出口商所在国的货币进行支付。如果进口商预测本国货币相对于国外供应商的货币会升值,则推迟付款利于自己的公司。相反,如果进口商预测本国货币
相对于国外供应商的货币会贬值,则加快付款利于自己的公司。
四、远期结售汇
即确定汇率在前而实际外汇收支发生在后的结售汇业务。客户与银行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合同,约定未来办理结汇或售汇的人民币兑外汇币种、金额、汇率以及交割期限。在交割日当天,客户按照远期结售汇合同所确定的币种、金额和汇率向银行办理结汇或售汇,如到期违约则需缴纳违约金。目前,各家银行开办远期结售汇的币种包括美元、港币、欧元、日元和英镑等;期限从7天到3年不等;交易可以是固定期限交易,也可以是择期交易。远期结售汇业务可帮助外贸企业事先锁定交易成本,从而起到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五、存货避险法
由于存货价值不受汇率变化的影响,因而在资金和成本允许的限度内,存货可以作为防止外汇风险的一种措施。这些存货在货币贬值后可提高价格出售。
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汇率期货、汇率掉期、汇率期权等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将有更多的选择防范汇率风险。
综上所述,世界正逐步向全球一体化方向发展,各国对他国经济上的依赖性日益加强。入世后,国内企业的发展同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外汇市场的发展使得人民币汇率开始走向市场,受世界货币体系的形象,汇率变动的频率和范围将大大增强,外汇汇率风险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外汇风险定义及种类
[2]2010年8月28日.大连日报外汇风险相关报导
[3]2009年8月29日.中国财经报道
[4]外汇网.2010年8月4日.看谷歌如何运用金融衍生品规避外汇风险
【关键词】 金融期货 规避风险 激励
一、金融期货概述
期货是指买卖双方通过事先约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按照双方所商定的交易条件进行交易的一种商品买卖行为。期货交易是相对于现货交易来说的,现货交易存在一定的价格风险,在买卖合同签订后,若商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交易者无法避免价格风险;现货交易大多数是一对一交易,交易的价格只能反应市场上的局部信息,致使价格信息不能完全反应,而期货市场则可以避免这些缺陷。
金融期货是一种派生的金融工具,它的产生与整个金融市场的发展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金融市场上的风险结构的巨大变化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外汇市场急剧膨胀,这种形式使各部门对于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十分敏感。汇率风险加大,是因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变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固定汇率制度被浮动汇率制度取而代之,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政府对汇率不加固定,任凭外汇市场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决定本国货币对外国货币的比例,中央银行不承担维持汇率的义务。利率的急剧波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为调节滞涨局面,由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货币主义,利率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稳定汇率的工具。在上述背景下,世界上第一张金融期货合约在1972年于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标志着金融期货交易的开始。目前,金融期货交易已占整个期货市场交易量的80%以上。
金融期货是指以各种金融工具或者金融商品(如外汇、债券、存款证、股价指数等)作为标的物的期货交易方式。按照标的物进行划分金融期货一般分为三类:货币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指数期货。货币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汇率为标的物,货币期货是适应各国从事对外贸易和金融业务的需要而产生的,目的在于规避汇率风险,目前国际上货币期货合约交易所涉及的货币主要有英镑、美元、日元、加拿大元、澳大利亚元以及欧洲货币单位等;利率期货是指期货合约以利率为标的物,一般来说,利率期货根据标的物的期限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利率期货(资金利率期货)和长期利率期货(资本利率期货)两大类,资金利率市场是买卖标准化的短期信用工具的市场,如各种期限的商业票据期货、国库券期货等,而资本利率期货其标的物为长期信用工具,如中、长期国债;股票指数期货是一种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买卖基础的金融期货,是买卖双方根据事先约定的价格在未来某一特定的时间进行股价指数交易的协定。
二、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分析
企业投资生产后能否取得预期的投资效益,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企业经营面临的风险。通常来讲,风险一般划分为商业风险、文化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其中各项风险又分支成众多小的风险分类,如商业风险又可以细分成资产风险、自然风险、信誉风险、价格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本文中主要分析商业风险中的政治风险、财务风险及外汇风险,这在次贷危机后,发生汇率的大幅震荡、股票价格指数大幅下跌、希腊债务危机等背景下,研究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意义巨大。
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是指国际经济往来活动中,同参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的风险,以及由于政治因素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风险,若企业没有参与国际活动,其面临的风险又可以称之为政策性风险,即国内政策变化对其企业经营产生的风险。若一个跨国企业或者存在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对方国家的政治变动或政策性变动会影响对方国家企业能否持续经营和汇率的稳定,进而影响到企业能否按时收回应收账款和收回账款兑换成本币的数额。政治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务风险和外汇风险的产生。
2、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因素,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而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者可能性,这种风险是纯粹的商业风险与投机商业风险在财务上的综合反映。如利率的上浮或者下调,引起支付利息的变化及其融资成本的改变,汇率的变化使其收汇时存在损失的可能性等都造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3、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是指在不同货币之间的相互兑换和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动,致使有关国际金融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外汇风险又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结算风险和经营风险,在文中所指的外汇风险指结算风险。
三、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企业行为分析
随着次贷危机余波的蔓延,国内及国外很多企业破产倒闭,在面对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是否第二次探底的疑问下,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各种政策、措施和金融工具来避免所面临的财务风险、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的形式具体解析企业规避风险的行为。
1、运用金融期货与短期投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假设存在某企业于八月份锁定一张100万美元,90天预期十月份交易的商业票据借款的成本,目前商业票据的贴现率为10%,若企业预感到十月份利率上升,则公司可以卖出到期值约97.7万美元的90天期的十一月份短期国库券期货,期货合约的折扣率约为9%,假如十月份的利率上升,企业可以以10.5%的贴现率卖出商业票据,同时买入100万美元的短期国库券的期货合约对冲先前的期货交易,折扣率为9.3%。若不进行套期保值,借款的利息成本约为26541美元,进行套期保值后盈利了758美元,使得成本降低到25783美元,实现了短期融资成本的降低。以上介绍的是金融期货对短期资本成本保值的情况,同时金融期货对于企业现存的投资和未来投资的收益率保值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已用于投资的短期资金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若企业人员已卖出期货合约,然后采取对冲操作,就可以将期货交易盈余用于部分抵消投资损失。
2、运用套期保值于长期融资中的企业行为
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和长期债券可以为企业获取长期的资金来源,长期融资的风险主要是证券出售前股票和债券价格无法预期的下跌,通过卖出期货合约,则可以避免上述现象。假如某企业预计于5月1号发行金额为100万人民币的债券,期限7年,现时公司债券的利率为11%,由于预期到利率上升,企业卖出10份利率为10.4%的六月国库券期货来保值,若利率真实上升,可以提早债券的发行时间,如定于4月1号,在三十天内,公司债券的利率上升到12%,国库券期货的利率也上升至11.01%,则抛售期货的收益可以使得新发行债券的成本低于11%。股票的发行与债券基本相同,企业可以运用股票期货指数防范股票价格不可预计的变动,可以通过卖出股票期货合约来减少股票价值损失的风险,同时期货合约的交易数量取决于这一证券对期货合同基础的指数的敏感性。但是,无论是发行债券还是股票都不能保证现货市场的收益与损失将通过期货交易确定无疑地被抵消。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期货抵消了一个企业负债和股票融资成本不可预计的变动,减小了风险波动的范围,从而为防范公司错误估计资本成本提供了保值。若对资本成本的估计有很大的把握,则经理们就更愿意增大公司的规模,就这一点来说,期货减小了盈余的变化幅度,减少了投资者对公司资本成本的风险贴水。
3、运用套期保值于收付汇的企业行为
套期保值也称之为“对冲”,即在外汇市场上经由期货合同现行买进和卖出未来外汇期货,已被到期时有确定数额的外汇支付对方(或者确定数额的本币被收到);或者经由外汇现货市场先行借入外币,将其兑换成本国货币存入银行,但本身预计的外汇到期时再予以归还。“对冲”是以一项抵消性的安排来减少风险,使某一外汇合约所失去的,能由另一抵消性合约收汇。外汇期货套期保值的种类很多,有买入、卖出和交叉套期保值,如在2008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升值较快,中国的出口商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外汇风险。假如中国出口商出口美国货物,美元计价,货物金额100万美元,结算方式为D/P after 90 days,当时的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则中国企业可以收到800万人民币,若三个月后人民币升值,预计汇率为1美元=7.5人民币,则相应收汇的人民币金额减少,为减少最终收到人民币金额的损失,就可以采取卖出套期保值的方式,卖出远期美元期货合约,假如当时合约价为1美元=7.8人民币,则到期时买入美元可赚30万人民币,减少原来50万的人民币收汇损失至20万。
四、结论
当企业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和国内货币政策,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剧烈波动,企业就必须通过金融市场操作来规避由此带来的风险及收益的损失。本文分析了金融期货的相关概念,并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说明了利率与汇率变动的根源,并介绍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三种风险,在接下来的企业行为激励的分析中,结合案例的形式分析企业运用金融期货降低短期和长期融资成本,提高资金收益率的措施及减少收付汇时的损失。但是,企业运用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只能减少风险的损失程度,不能完全避免损失。如何能够有效避免损失,这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参考文献】
[1] 孙雪梅:金融衍生工具在企业理财中的应用[J].现代商业,2008(8).
[2] 贾小雨:企业如何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J].新财经,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