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就业需求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22

序论:在您撰写就业需求调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就业需求调研

第1篇

旅游职业教育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激化了就业竞争。虽然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由于旅游行业劳动密集、用工量大,在旅游行业长期存在“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和“旅游产业用工荒”的矛盾,旅游专业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矛盾。同时,存在“就业对口率低“”就业率低“”一次就业流失率高“”旅游毕业生不符合旅游行业单位用工要求”等种种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供需错位”问题。要解决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是要改革创新一套适应市场需求、迎合行业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1]。天津市经济贸易学校的范永亮认为,我国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的生已经成为许多企业用工的首选。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十分必要[2];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王天英提出我国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匮乏,但是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却不愿在旅游行业长期从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就业环境较差,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滞后,学生就业缺乏理性。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优化就业和行业环境、改革旅游职业教育体制、规范旅游企业管理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的王佳通过一系列的数据调查统计,对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做出了分析,并发现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对策及建议[4]。国外相关的研究情况有加州大学经济系的DANIELEGEL于2010年对伊朗19-25岁的青年人进行调查并了分析了从学校过渡到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指出就业受教育系统,就业市场及婚姻等因素的影响[5]。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与旅游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等方面,而针对福州旅游市场的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研究还不足。为了缓解日益突出的福州旅游专业生就业矛盾,防止矛盾进一步恶化,让供求双方的需求得到平衡。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为研究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福州旅游市场与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感知为评价标准,探讨产生就业矛盾的根源和缓解就业矛盾的方式,为制定适合福州地区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与培训机制和该地区旅游市场用工策略提供参考。

2我国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就业情况最好的专业是导游类,就业率高达87.94%;其次是饭店管理类,就业率为85.23%;航空服务类就业率达到了71%以上,处于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其它专业就业率均低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水平,但均高于60%。通过学校推荐就业的毕业生数为362.23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76.49%;通过中介介绍就业的毕业生数为46.2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9.77%;其它管道就业的毕业生数为65.06万人,占就业学生数的13.74%[6]。旅游专业毕业生连续五年保持70%以上的高就业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结构性调整,另外一方面是教育这些年来坚持改革创新,主动服务和适应社会需求。各校通过对就业方针、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并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和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使毕业生转变观念,最终达到就业供求的相对平衡。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毕业生就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7]。其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低,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首次就业稳定性比较低[8]。

3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研究内容以以下两点假设为前提:a.福州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b.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需求变化会影响福州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其中福州旅游市场、旅游中职毕业生以及就业状况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1研究范围

从区域的角度和代表性考虑来选择研究范围——福建省福州市。福州作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在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分析其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可由此反映推断出面广量大的各不同区域的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变化趋势。

3.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包括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设有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这三个利益相关群体。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包括福州地区的景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包括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中职毕业生。

3.3抽样方法与样本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采用对焦点团体进行问卷的量化方法进行研究。样本数的确定依据如下:n=Z2(p(1-p))/d2其中:n:所需样本量z:置信水平的z统计量(95%,Z=1.96;99%,Z=2.68)p:目标总体的比例期望值(一般情况下,推荐选择50%)d:置信区间的半宽(如我们要求上下误差不超过3%,则3%就是半宽)根据这个可以确定标准,由此得知,样本量不是根据总体量定的,而是根据调查要求的水平,如误差、置信区间、样本成数。这个公式运用的前提是样本规模足够大(n>=50)。在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这两个利益相关群体中按不同类型比例进行抽样。福州地区的旅游用人单位按不同行业进行细分,可分为点景区、旅行社、餐饮行业、各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游公司;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从每细分类别中抽取3~5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研。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按专业类别不同,可分为饭店专业、导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按专业划分从不同学校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细分,每个细分类别中随机抽取30个样本进行调研。

3.4研究进行方式

本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3.4.1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所需资料;

3.4.2研究问卷形式,可以从研究者的时间、研究范围、对象、分析方法和解释方法等方面考虑;

3.4.3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

3.4.4征求意见,修订项目;

3.4.5确定发放问卷的对象。两种类型的问卷按不同对象进行发放;

3.4.6针对福州地区中职旅游专业毕业生市场需求的调查,可从中职学校招生就业处取得与中职学校长期有就业合作或订单培养的企业中抽取符合抽样标准的对象进行问卷发放。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倾向的调查问卷可按不同学校、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可以与各校的就业部联系,请各专业班主任代为发放问卷。

3.4.7试测,以30~50人为试测样本,求出信度、效度;

3.4.8进行项目分析,重新修订;

3.4.9正式测试,发放问卷,以当面发送形式进行;问卷前应注意:需进行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受访谈人的顾虑。3.4.10问卷结束,回收问卷,向受访谈人表示感谢,赠送小礼物。

3.5问卷内容

3.5.1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用人单位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用人单位的基本数据(公司名称、国别、员工人数、主要业务、公司创办年限、公司性质)、招聘条件(性别、学历、户籍、专业、岗位、技能要求)、用工待遇(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对相关学校培训机制的看法与要求。

3.5.2针对福州地区旅游专业中职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分以下几部分:标题、说明语、毕业生的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户籍、家庭经济情况、学历、专业、技能)、求职期望(公司性质、岗位设置、五险一金、薪酬标准及构成、培训机制、职业规划)、求职生优劣势的自我分析。

4困难与限制

4.1进行问卷调查设计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三方面:

4.1.1调查范围不易设定。

4.1.2消除受访者的疑虑是保证调查资料可靠的前提,如何消除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2篇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市**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区辖内拥有*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市的79%,每年有2000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团区委联合*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07年7月对**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大学、*师范大学、*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体育大学、*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第3篇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至今,全国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 与此相对应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持续下滑,从20__年的83%降到了20__年的72.6% ,下降了10个百分点。在我国长期被视为天之骄子、从来不曾被就业困扰的大学生,出现了失业问题,而且失业的范围和规模逐步攀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并不能简单地用单一原因来解释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关研究部门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也各有侧重。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最为密集的地区,北京市__区更是面临着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__区辖内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北京市的79%,每年有20__0多名大学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毕业,其中有许多人就在辖区内就业。一直以来,__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成绩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势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发展的地方。

为了更准确地把握高校大学生对政府就业服务的具体需要,更清晰地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更好地打造服务性政府,__团区委联合北京大学团委理论研究室,以“驻__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需求状况”为主题组建了课题组,于20__年7月对__区高校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调研能够对该主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出初步的对策,以便于找准未来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使工作举措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样本概况与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配额抽样的方法,共调查了300名学生。全面考虑到男女性别比例及专业和年级及学校层次等情况,主要调查包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__区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过因为并非随机抽样,加上样本量的限制,因此在进行推论时应较为慎重,此数据能够为我们的就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议。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对驻区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求职意向、求职心态、求职最先考虑的因素、求职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会、基层工作、大学生自主创业等求职渠道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通过调查我们发现,__区政府在就业服务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数高校学生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从宏观的服务机制、服务内容,还是从具体的服务态度、服务过程来看,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切实的便利;同时,政府有必要加强就业政策措施的宣传工作,使客观准确的政策信息传播到更多的个体,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开展求职决策;大学生对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观的总体发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观的具体落实层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桥梁,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有必要进一步改进就业工作,完善育人环境,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从个体源头上缓解就业难问题。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强职业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具备紧迫意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去了解相关政策。共青团作为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来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学生对共青团在服务就业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联系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服务维权,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这些期待对我们共青团更好地配合

好政府,培养发展人才,做好就业服务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结论与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及就业需求特点

1.当代大学生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择业焦虑感普遍存在。我们仔细考察了驻__区高校大学生的求职心态分布,半数以上的同学有些焦虑,一成同学非常焦虑。学习阶段越高,择业焦虑感越强。伴随中国经济社会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就业市场总体上表现出结构性的人力资源供过于求的矛盾。适当的焦虑可以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前做好职业规划;过度的焦虑会导致大学生情绪不稳定,在重大问题面前无法保持足够的冷静,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择业失败,造成更强烈的焦虑。__区是全国高校聚集区,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在这种环境下,高校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竞争压力,极易产生焦虑感。

2.当代大学生就业需求呈现多元化、现实化特点。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碰撞交融,价值观念趋于多元。不就业族、考研族、创业族、打工族、出国族纷纷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大学生作为具备较高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的社会群体,只要善于学习、踏实肯干,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理性,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量,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的形成,高校毕业生在享受大众化教育成果的同时也肩负着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得理想职业。

3.当代大学生求职状况理性与盲目并存。__区高校大学生当中,相当一部分同学有比较清晰的职业规划,了解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和鼓励措施,熟悉用人单位的招聘流程,会通过各种渠道提前实习以获得就业机会,整个求职过程比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学对政府就业政策不了解,缺乏实习见习的机会,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了解,表现得比较盲目。理性与盲目并存的现象,有其客观、主观原因。客观上看,政府就业服务工作做得不够,在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共享等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观上讲,大学生个体对就业形势、自我特点的认识程度不一样,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存在差异,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实习的机会和知晓政策的渠道。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宏观调控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在宏观调控、就业服务方面的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这与就业政策法规宣传不到位,大学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畅通有一定关系。在这种条件下,政府在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就业市场中的社会资源也无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因而出现了“假性饱和”的现象。

2.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不完善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一方面,大学生对就业市场的运行缺乏了解,对相关单位的人才期望情况反映滞后,不能有针对性地主动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另一方面,大学生很难通过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识技术能力等深层次的优势,人力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虽然政府提出要建设大学生就业信息与交流平台在,但实际上依然是被动的等待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来向自己获取信息,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对于就业市场多样化的适应能力。

3.对大学生到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学有意去基层锻炼、服务农村、支援西部,这个数据虽然乐观的,但是目前这方面的教育宣传、组织动员工作还不得力,对服务基层的同学的财力支持还不到位,对普通企事业单位和基层、农村工作的待遇保障还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目前大学生就业还是偏向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4.对大学生创业工作支持不够。随着高校持续扩招带来大学毕业生总量的持续增长,社会将难以提供足够多的合适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毕业生必须转变旧有的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大学生需要有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不能满足于做求职者,还要有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的准备。大学生创业也存在很多局限,比如知识积累不够、缺乏社会经验、心智不够成熟、缺少运作资金、创新能力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在调查中发现,__区高校大学生认为政府在创业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够,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分析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是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要把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作为政府就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突出反映了毕业生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政府应积极引导高校及相关组织机构,着重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树立“适应”的观念。学生之间的差异还是很大的,要根据性格、爱好以及其他自身情况选择与自己的个人特点相“适应”的工作,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客观看待自身条件,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要正确评价自己,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流动”意识,不要认为“一次就业、终生不变”;要开阔视野,拓宽就业面,不要自缚手脚;要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竞争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成才发展观。政府应该通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者座谈会、“创业者风采”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帮助毕业生转变计划经济下陈旧的就业观念,鼓励他们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各行各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聪明才智。

2.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加大综合支持力度。首先,政府需继续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制定和贯彻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各类优惠政策,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体制,始终坚持市场取向,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自主选择的约束,淡化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

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鼓励自主创业。政府应出台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的倾斜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对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在审批手续、金融贷款、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予以特殊优惠。

3.促进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增加大学生就业见习机会。政府需要不断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优势,积极地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桥筑路。__区政府应加强与高校的协作,建立高校毕业生求职信息库,探索建立人才储备周转制度;同时与用人单位沟通,收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信息,促进供求匹配。政府应广开渠道,给学生创造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进行短期就业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增强求职就业能力。

4.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政府应整合就业信息资源,形成全国统一的就业渠道,在全国真正形成就业代码规范,就业信息统一开放,就业指导科学合理,区域性就业信息与全国就业信息互动,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定期由专门机构大学生就业资讯和相关政策,实现供求双方信息资源共享。__区高校密集、企业众多,建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人事部门与教育部门等要联合编制信息,把职业情况、学校专业情况、招聘计划人数、就业需求人数等相关信息对应起来,保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完善,增强预测方面的信息,以减少学生求职过程的盲目性。

第4篇

药学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调研 分析

在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72%,而我国药学人才的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远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医药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我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开阔办学思路,增强专业特色,我们以医药行业的岗位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在河北省内进行了此项调研,以明确用人单位对药学专科生的实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优化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一、调研范围与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在河北省医药单位进行。调查内容包括:(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3)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具体要求;(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二、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共发出问卷100份,收回问卷75份,其中社会药店26个,医疗机构38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9个。从这些问卷里抽取资料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样本64个(社会药店21个,医疗机构33个,药品生产企业2个,药品经营企业8个)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1.受访单位近三年药学人才录用状况

根据调查认为当前及未来适应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有:①在医疗机构内:需要制剂配制岗位的占20%;质量检验的岗位占28%;库房管理的岗位占38%;药品调剂的岗位占59%;临床用药咨询的岗位占23%;静脉药物配置的岗位占13%。②在医药企业内:需要生产操作工岗位的占3%;需要质量检验岗位的占36%;需要医药代表岗位的占28%;需要市场专员岗位的占13%;需要药品采购员岗位的占45%;需要销售内勤19%。③在社会药店内:需要药房营业员岗位的占41%;需要质量管理岗位的占17%;需要库房管理岗位的占9%;需要用药咨询岗位的占39%;需要市场调研员岗位的占13%。

2.受访单位未来药学人才需求展望

(1)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最缺的人才学历是:高中或中专占6%;大专占50%;本科占61%;硕士占6%;博士占6%。

(2)单位就业岗位未来三年所需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型占41%;通用型占22%;创新型占36%;技能型占42%;综合型占61%。

(3)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的优先应聘条件是:党员占11%;预备党员占2%;学生干部占14%;社团干部占6%;职业能力占91%;社会实践经历占69%。

(4)单位录用高职高专药学毕业生重点关注的问题是:毕业学校占13%;所学专业占61%;学习成绩占3%;社会实践与项目经验占66%;知识与专业技能占77%。

3.当前医药产业转型对高职高专药学技能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

(1)省市级医院:基本不再需要专科生,个别医院表示还将招收少量编制外合同工;(2)县级及以下医院:都还将招收专科生,但需求都很小;(3)医药企业:除个别医药企业表示因不可知因素未考虑过5年内的用工计划外,都表示将招收一定数量的药学专科生,这也将是药学专业专科生今后就业的主要方向。

4.受访单位对高职高专药学人才培养建设的建议

(1)根据用人单位对职业素质的需求情况,不论是医疗单位还是企业,均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十分重要,这是进行药学专业工作的前提。相对而言医疗单位对药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更高,而企业更注重技能性操作。(2)所有受调查单位都认为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文明礼貌等素质是必须具备的,同时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不可少。(3)80%以上的受调查单位认为计算机、英语、药物化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理、药事法规等课程是药学专业人员必须学习的,而根据受调查单位性质的不同,对天然药物学、疾病论、药学英语等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四、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1.药学专业人员需求较大

根据近三年的需求情况调查,药学专业人员还有很大的缺口,特别是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药学人才。

2.药学专业人员学历结构还需完善

根据调查结果,中专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医药行业缺乏具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工作在一线的药学专业工作人员,学历普遍偏低,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职业素质要求有了明显变化,更注重个人能力

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以外,医药行业更注重药学专业人员的个人能力。具有一定的特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需做相应调整

调查结果表明,专业相关的知识受到了各医药行业的重视,而与所从事行业无直接联系的知识则大多数用人单位认为不必要。在这样的结果下,应该多增加专业性课程的课时,增加实训项目,让学生有多一点的动手机会,而基础性课程的课时则可以适当压缩。根据调研分析,对课程体系改革的初步设想: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以技能训练为主线这一目标,对实用性不强的有关课程进行调整和整合(主要是内容),对基础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药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为主,让理论与实践联系更密切;形成三梯次的实验实训体系,完成药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药学综合实验,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实行专业顶岗实习与就业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分段实习模式,使实践技能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专业方向,包括医院药学方向,药物制剂方向,药品营销方向,药品检验方向等,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不同职业方向的选修课。

参考文献:

第5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

[摘要] 为促进护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提高高校就业指导效率和方向,特对我校312名本专科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指导需求和现状的问卷调查,采用spss统计工具,进行了数据分析和差异性对比。针对调查结果,结合高校现状,提出了四条就业指导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

关键词] 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专业;大学生需求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116-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基金项目] 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就业导向的三本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构成指标与培养策略的研究”

[作者简介] 马改红(1988-),女,山东聊城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护理管理,护理教育;通讯作者黄群(196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护理学专业是人们常识中的“容易就业”的群体,但也渐渐凸显出就业压力。2013年,湖南省大专学历以上的护理学毕业生人数达到2.1万人,为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一席之地,毕业生们必须更加明确自身对就业指导的需求状况,更好地提升自己[1]。身为辅导员,必需更加了解毕业生对于就业指导内容、方式及相关策略等的需求,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我校护理学院部分实习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本科225人,专科87人。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文献研究设计了“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前进行了预调查,通过专家咨询法对调查问卷进行了修订,检测了其效度和信度。发放问卷338份,回收有效问卷312份。

(三)问卷内容描述

问卷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基本情况,含年级、专业方向、学历层次、家庭情况、专业认可度等内容。第二部分为职业规划情况,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时间、就业方向明确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对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评价等。第三部分为就业指导需求情况,包括对就业指导方式的需求、就业指导内容的需求、就业指导信息开始提供时间的要求等。第四部分是对我校现有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的有效度测评,如对现有就业指导方式、内容的接受程度等。

(四)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工具SPSS17.0进行描述性统计和X2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二、结果分析

(一)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就业方向明确度的差异性比较

就业方向即对所从事行业的明确性,主要调查就业地区和就业目标的明确性,不强调就业岗位。

由表1可以得知,2010级本科学生选择“很明确”或“明确”的学生比率较2011级专科学生偏高。选择“从未考虑”的学生2011级专科明显比2010级本科学生要多。虽然2011级专科和2010级本科是同一届毕业生,但是在就业方向的明确性选择方面,高年级本科生就业更确定。另外,同一年级的涉外护理和护理本科相比,涉外护理就业方向“未明确”明显较多。

(二)学生对于就业影响因素的评价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关注的问题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实际操作技能(87.1%)、气质风貌(83.3%)、表达沟通能力(81.4%)等三个方面。而在校所获荣誉奖励只有27.5%的人认为重要,30.2%的人认为不重要。社会关系则排在第四位,学生受到了社会现象的影响,并逐渐适应此现象。

(三)学生在选择工作时主要考虑的因素

从表3得知,学生对于工作前景、工资待遇、工作强度是最关注的,同时对于医院等级类型也有68.5%的人认为是重要的,只有3人认为不重要。学生最不关注的是深造和培训机会,这也是由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四)学生对于现有就业指导的评价

我们对开展就业指导时间、开展就业指导方式等问题进行调查。有75%的同学认为开展就业指导是“一贯式”的[2],应当贯穿大学全程,而不是在大一上完就业指导课程就搁置一旁,希望能够将课程与实践能力锻炼相结合,与模拟职场训练相结合。78.6%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过于抽象,不够贴近专业现状,希望增加护理专业就业现状、前景、工作特点、今后发展途径、用人单位信息等内容。目前80%的同学认为就业信息传递的途径应该多样化,不仅仅通过实、班级QQ群等方式传递信息,还应开通就业微博、就业飞信等。在进行我校就业指导满意度现状调查时,有47%的学生认为不满意,29%的学生认为一般,24%的学生认为满意。因此,我校的就业指导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五)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见表4,除了考研策略指导以外,不同年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需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为了帮助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把握好重点,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指导及教育便是关键性环节。通过本调查,研究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和改进我校及同等院校对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

(一)建立“四年制一贯式”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根据不同时间段、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观念培养期—目标树立期—竞争力提升期—技巧应用期。大一入学阶段的就业指导课程应着眼于引导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就业形势,消除自我满足的心理,主动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和优劣态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大二进入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剖析,树立符合自身水平的就业目标,如对医院等次、就业地区、职务等进行分析。进入大三后,通过鼓励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最新就业政策、解答就业程序和方式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大四便是就业技巧传授期,随着实习招聘和就业招聘会的开展,学生的就业技巧投入应用,老师应针对性地进行求职技巧、求职简历、招聘单位介绍等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缺点,弥补不足,力求展现出每个学生的特点。

(二)建立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团体档案

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不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同。我们应根据不同团体学生的特征进行针对性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如对于今后计划考研的同学,在辅导上应注重考研目标的选取,考研时间安排和考研策略的应用。今后不从事临床护理的同学,帮助其了解兴趣所在,确定职业方向。对于毕业后决定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我们应该多提供有关护理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发展前景、招聘单位的用人要求及薪酬等方面的信息。

(三)就业专干职业化,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在我校,就业指导中心力量过于单薄,很难发挥实效作用。就业指导的重心仍在二级学院的学生科。作为就业专干,我们是跟年级走,每年换人很难形成职业化团队。因此,建议二级学院的就业指导专职人员定岗定人,与就业专干的工作区分开来,专门针对各年级,配合年级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专干结合各专业的现状、各专业的招聘单位特点指导学生。辅导人员首先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接受过就业指导专项培训,对于获得由美国国家职业辅导协会颁发的全国注册职业辅导证书[3]的给予相应奖励。

(四)改进传统就业指导方法,从灌输式向体验式转化

不断改进传统的职业指导内容和方法,指导方式从灌输式转向体验式。通过职业测评、情景模拟、企业实践、体验式培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4],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五)利用“特色成长辅导室”,开展成长成才的职业教育

1. 进行“天使一齐飞”的团体辅导

定期请已经就业或者已经确定工作单位的优秀毕业生,在特色成长辅导室进行经验分享、小组式讨论。开展“传递正能量”“就业经验谈”等团体辅导活动,传授就业经验。

2. 进行“第二课堂”个体辅导

我院与索菲亚美业集团联合开办了“第二课堂”, 对毕业生进行题为“如何成为自信的女人?”的含形体、品质、内涵等方面的辅导,塑造知性美、心灵美、品行美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赵雅娟,陈长香,周艳梅,等.对护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05,19(10):2183-2184.

[2] 黄桂荣,吴娜,张丽,等.实习护生就业指导需求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80-3781.

[3] 廖永珍.高护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生涯辅导需求调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54.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问卷调查 结果分析 建议

一、指导思想

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认真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莆田市大学生就业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莆田籍大学生,在外求学的相当部分莆田籍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选择回莆参加工作;二是在我市高校就读的本地市、本省外地市或者外省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当中也有相当部分毕业后决定留莆工作。为了解我市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和需求,我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但因为莆田籍大学生在外求学,范围广,地区分散,做问卷调查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我此次问卷调查的对象只涉及在我市高校就读的大学生。目前我市高校有两所,莆田学院和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一所属本科院校,一所属高职高专院校。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其中莆田学院发放500份,湄职院300份,回收问卷788份,回收率达98.5%。调查对象为莆田学院各系在校的大三学生和湄职院各系大二学生。在被调查对象中,女生349人,男生439人,问卷涉及两所院校各系学生。问卷采用SPSS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就业意识比较模糊。在择业方面,近年大学生择业观念有了明显转变,有55.7%的学生选择毕业后先就业后择业,但仍有27.3%的学生希望择业时一步到位。仅有7.4%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在择业时考虑的首选因素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就业后的个人发展机会,占38.7%,但有18.7%的学生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收入。追求合理的经济回报无可厚非,但重要的一点是,经济上的回报应该与所付出的劳动和个人的能力相适应。大学生在刚走出社会,缺乏工作经验,能力有待提高,在各方面能力还未达到预期的薪酬值时,片面地追求高收入只会适得其反。

(二)就业力缺失。大学生就业力直接影响到就业问题。就业力的缺失已经成为阻隔在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难以逾越的门槛。在对大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最欠缺的素质调查中,选择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占到最大比重,为39.6%,选择沟通协调能力和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足的分别占28.4%和22.4%。而当被问及要从同等求职者当中胜出优势在哪里,有25.1%的学生认为优秀的综合素质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其余依次是社会实践、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求职能力。对于大学生刚走出社会缺乏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更愿意聘用有工作能力、适应性强、职业素养高的大学生。然而从调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生最欠缺的素质就是个人能力,大学生的现有素质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现在“无业可就”与“有业难就”并存[1]。

(三)高校就业指导现状。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调查结果显示,全部学生均表示上过就业指导课,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首先在时间上,接触就业指导课的时间较晚,83%的学生表示他们都是在大二、大三时才接触到就业指导课,像这种临阵磨枪式的教学往往会导致他们虽然马上面临就业,但是就业方向仍不明确或就业准备不足。其次,在内容上,就业指导课程化,学习理论化。很多同学认为老师教授的就业指导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最后,在师资上,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缺乏专职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是从政治、经济等相近专业改行而来的,这些教师本身对就业指导这门课程缺乏系统的了解,理论的知识还能应付,实践就无从指导。

(四)求职花费预算。求职有成本,这几乎成为大学生当中不争的事实。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不同级别花费的同学比例相当,求职花费预算在500元以下的占12.6%,500―800元之间的占20.8%,800―1000元之间的占16.9%,1000―1500元之间的占18.4%,1500―2000元之间的占17.9%,2000元以上的占13.5%。根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求职花费最集中体现在通讯费、交通费和制作简历费用上。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为了增加自信,在面试时能给考官留下好印象,也在外表、服饰、化妆品等方面下足了成本。甚至有小部分同学花钱整容、减肥等[2]。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建议

本次调查显示,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接近七成的大学生认为要解决就业问题要靠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以及调整好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22.5%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需要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还有8.6%的学生认为解决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我认为,只有学校、政府、社会和大学生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方面。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应积极从自身找原因。一是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自己能力经验还欠缺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期望值降低,平衡眼高手低的心态,通过脚踏实地的“分步达标”及终身学习和调整的方式[3],循序渐进。二是注重积累自身专业知识,博学专长,多参加校园活动,注重能力培养,增强综合素质。

(二)学校方面。一是高校建设发展应与地区发展相适应,必须以市场作为办学原则,按需培养[4],认真做好专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增强扩大内需,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三是重视高校就业指导,加大就业投入,建立对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5]。四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和引导,从新生入学开始进行全员化、全程化就业指导,而且就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大学始终,不同阶段,内容要有所侧重。另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形式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政府方面。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我国目前应届毕业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0.3%,与一些发达国家40%的创业率相比,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空间和潜力还很大[6]。因此,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创业。

(四)社会方面。企业在选人方面适当放宽条件,不应求全责备,大学生虽已不再是“天之骄子”,但他们独立、自学能力强,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成长,一定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爱护大学生这个群体。

四、结语

解决就业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全员参与,紧密配合,使大学生这一高素质队伍能够充分发挥反哺作用,为社会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啸.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就业导向、市场依托和毕业生推介[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谢勇,王勇义.大学生就业成本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报,2009,(7).

[3]付嫦娥.扩大招生后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4]李守信.消除认识误区.积极化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J].中国高等教育,2003,(5).

第7篇

关键词:食品企业;人才需求;专业技能;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维持生命健康的物质基础,与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逐渐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结果表明,食品行业总产值在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首次上升到第一位。到2020年食品工业与农业的产值比达到1∶1,届时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分别突破3万亿元,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1]。而食品专业人才正是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2]。伴随着食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效益规模的继续扩大,食品企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和期望值也越来越大。然而与其他的传统专业相比,虽然食品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了高校食品专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开设食品相关专业的高校已有235所,但由于人才培养模式及起步较晚等原因,人才培养不尽人意[3]。而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统计显示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2014年就已经达到了727万人[4],相对应产生的就是大学生面对的严峻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矛盾突出的形势下,食品企业招不到所需专业人才,毕业大学生找不到满意工作或长期无业。同样,食品类专业毕业也存在“就业难”“就业不满意”等严峻问题。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而且企业用人和高校培养人的模式对接不够完善等[5]。本文就食品企业的人才需求特征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定的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贵州省及周边地区的58家食品企业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实施

对企业人事部门主管、其他部门经理、一线职工、其他职位人员进行人才需求类型、企业人才流动原因、人才学历需求3个方面进行重点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60份问卷,实际回收6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填写企业的规模数据,以人员数量进行划分,分为100人以下、100~500人,500~1000人,1000人以上4个档次。在调查过程中也同时收集了人才成长周期,人员技能等辅数据的收集。

1.3数据处理

在数据归类处理中,采用EpiData302软件录入数据,以调查人员职位和企业规模进行数据筛选,计算其出现的频率,如出现实际频次较小的数据,进行同类项合并,然后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认知情况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部分企业高层人员参与了调查,但实际频数为4人,频数较小,其认知与其他岗位经理较为相似,将其合并到经理类别中,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认为技术型人才数量需求最多,达到36次,占62.07%,创新型人才需求量最少整体较少,占比17.24%。但在经理、人数主管、一线员工认为创新型人才需求的比重分别为16.67%、0.067%、0.24%,差异较大。

2.2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类型需求情况的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人员规模达1000人以上的数量为4家,频数较小,其人员数量与500~1000类型相近,将其合并到500~1000人类别中,数据整理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企业规模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都为技术型类人才量最大,占比62.07%,虽然在各个规模企业内部构成比有一定差异,但其各种企业类型合计数据与不同类型被调查人员的数值保持一致。

2.3不同规模企业对企业人才流动情况因素的认知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影响人员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占比39.66%,其次是发展空间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环境,占比22.41%,其他影响因素较小,占比13.79%。在100人以下的企业中,发展空间是最大的影响因素,占比36.84%,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影响基本一致。100人以上企业的工资待遇是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占比37.5%,64.29%。

2.4不同被调查职位人员对企业人才流动情况因素的认知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从整体上看,不同被调查对象和企业规模数据分类中,工资待遇都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占比39.21%,其次是发展空间占比25.86%,再次是工作环境,占比22.41%,其他影响因素较小,占比13.79%。但在一线员工中,认为发展空间是企业流动的最主要因素,占比36%,远高于经理和人数主管的17%和20%。

2.5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学历需求情况的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在企业人才需求中,本科以上学历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专科以上学历需求34.48%,无要求的17.24%。但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较大的特点,100人以下的企业人才需求主要集中于专科以上学历,占比58%,而5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比重最大的为本科以上,占比大71%。

2.6不同岗位被调查人员对人才学历需求情况的调查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岗位被调查人员在企业人才学历需求认知中,专科以上学历需求量最大,占比48.27%,本科以上学历需求占34.48%,无要求的占17.24%。但在一线员工和经理对人才学历的需求中出现了一定的差距,一线员工本科学历占比最大,达48%,经理认为专科以上学历占比最大,达61%。

3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岗位的被调查人员和不同规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整体趋势一致,技术类人才需求量较大,通用型人才次之,其次为创新人才,但不同岗位被调查对象和企业之间规模之间的内部构成比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需求量大的原因可能是现有食品企业主要是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为主,对产品的创新具有审慎态度,这可能与调查的特大型食品企业数量有关,现有市场产品的创新主要以特大型食品企业为主。在对人员流动的因素调查过程中,工资待遇是主要影响因素,这可能与食品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及私营企业为主有关。但不同规模企业关注点也不相同,在小企业中,员工主要流动的因素是发展空间,在规模较大的企业中,发展空间的占比显著减小,这可能与企业的经营状态和社会因素有关。在学历需求中,专科以上人员需求量最大,这可能与食品企业整体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有关,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加大,对学历的层次要去也越高,这跟企业的产品生产规模,风险控制意识有关。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较落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各行业的迅速发展变化,而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不仅要关注应聘者的知识面、技术能力、经验和综合能力是否满足其企业的多元化、多变性的需要;同时企业还注重人岗匹配、人格类型和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情操等多方面的问题等,这些与大学生就业难、就业不如愿有一定的关联,如存在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会用,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现象[6]。这与本次调查专业技能需求情况基本一致,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高校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培养“三型人才”[7]即“工程型”“研发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当代食品企业对食品多样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应从学生基本兴趣点出发,激发学生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8]。只有具备过硬的本领和扎实的基础,才能够进一步获取更好的选择机会和薪资待遇。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认真专研一门技术,提升专业技能,并适当降低薪资期望,这是当前解决就业的良好办法。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J].科教文汇旬刊,2008(6):156-157.

[2]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食品与生物,2008(3):17-18.

[3]周民生,张光杰,马雪梅.食品类专业“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并重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7(1):77-78.

[4]樊泽民.吹响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战”的号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9):55-56.

[5]陈炜.基于就业需求导向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人才培养与就业,2014(24):44-45.

[6]牛贵宏,周子健,商敏.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N].高职教育研究,2017(15):48-49.

[7]肖瀛,周小理,陈丽花.食品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调查与思考[J].饮料工业,2016(19):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