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21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生文学常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生本理念 高中作文教学 尝试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高考的指挥棒不容拂逆,人们总不能不以应试作文的标准去衡量一些性情中文,技术至上、实用为主代替了心灵感受。当我们越来越看重这种应试作文,越来越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时候,就会痛心地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已是乏善可陈:千人一调,套话连篇,文气低落。学生对作文也是既恨又怕,既憎又恶,总之,兴味索然。
如何才能唤起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思考生活、抒写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呢?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理念给了我们启示:写作指导首先应该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教会学生去“积累”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下面就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以学生的生活为本,用学生身边的事例、生活事件帮助他们积累作文素材。
以生为本,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身边发生了什么,他们正在关心什么,并教会他们把这点滴素材积累起来,才能避免在写作的过程中无话可说,东拉西扯凑字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漫无边际地随便谈,没什么实际内容,更别说真情实感。
有一次我让学生在放假回家时用心观察一下自己的爸爸或妈妈,回校后写一写。其中有个学生是这么写的:
又是一个暴风骤雨的夜晚,因为和同学出去买东西晚回家了半个小时,母亲早已在家门口守候,见我回来,急忙上前问东问西,我不耐烦地说了声:“烦不烦呀!”母亲戛然而止,喉咙像是堵了个核桃说不出话来,而我却仍不知道形势危急继续说着:“不就去买点东西嘛,至于吗?唠唠叨叨,耳朵都生茧了。”我与母亲的世界此时似乎如干涸的地缝,愈裂愈开,而刺眼的阳光却肆无忌惮地照射着。“啪”只感到脸上如烧灼般疼痛,眼泪做着加速运动,不断地涌出,掉落,涌出,再掉落。
躺在床上,鼻子总是酸涩再酸涩,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打转。是我做得太过分了吗?我悄悄来到母亲房门口,注视着她,眼睛早已红了,估计眼眶早已承受不住眼泪的压力,母亲的脸色黄而无气色,头发似乎不像以前般乌黑发亮,就连眼睛也有点深陷了,额上已有皱纹悄悄爬了上去,是因为我吗?是我把母亲变得如此憔悴?我无声地离开了。想起从前,深夜复习时的一杯热奶;卧病床前无微不至的照料;大风大雨中走在前面的身影……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有一双手轻轻地为我拉好滑落的被子。
类似的例子还有:到田里喊爸爸回家吃饭时,发现劳作的父亲在歇息时咳嗽不止,那涨红着脸,直不起腰的一刹那刺痛了自己的心,以前父亲高大的形象似乎轰然倒塌了,顿时觉得自己身上的责任重了。
我把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笔记录下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而新鲜的材料,而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就有了真情实感,也就不需无病了。
二、以学生的心理为本,用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作文题目激发作文冲动。
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作文脱离实际,学生无米下锅;二是作文无兴趣,无激情。对于这种现状,叶圣陶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无话可说,毛病大多在于作文题目出得不好……”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以生为本,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从而使他们有话可说。
我平时给学生所设的作文题尽量贴近生活、新颖别致,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有理可论,从而使他们乐于写作,勤于写作,作出好文。
在学习了《我与地坛》,分析了母亲对作者的关爱和影响之后,我让学生阅读《母亲教我的歌》和《丑娘》这两篇文章,并讨论思考其内涵,找一找母爱的特征,然后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爱的味道》。
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觉得不脱离生活,再加上对前面课文的学习,似乎找到了一条连接线,触动了心灵,有所感触,也就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其次我还尽量让文题新颖别致。俗话说:“花香蜂自来,题好一半文。”好的标题就如同人的好面容,又如面容上的俊目,清新明亮、大小适宜。新颖别致、文采飞扬的标题,恰似明眸皓齿、美目盼兮,文情并茂,令人动容,使学生怦然心动,产生要写作文的欲望,乃至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想把作文写好。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培养学生思维的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
平时的作文训练是教师随意出题,学生盲目写作。对学生所谓的作文指导也仅仅是课堂上题目出来后在审题上的一些分析,或者是在行文结构上进行框架搭建的指导,殊不知这样的指导收效不大。这样长期低层次机械性的写作训练,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学生在动笔前的构思是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最佳阶段。所以,在动笔前给写作主体――学生以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尽可能广阔的思维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老师所谓的审题指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乐于思维,进行构思。
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暑假那些事儿》,学生的反应在预料之中:“啊!有什么呀,那么热,待在家里”“写作业,没啥事”“上补习课”,我就提醒他们不一定非要写学习方面的事,只要发生在暑假就行。有人就说“暑假的义工活动”,这下学生立刻就活跃了许多,一番讨论后,就有学生代表出来交流:“我们家刚种了两亩葡萄园,暑假除了学习最多的就是和爸妈在葡萄园里忙活,特别是采摘的时候,通常我们是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起了,穿上长衣长裤钻在葡萄架下用修枝的大剪刀剪下成熟的葡萄,摆在摊位上或是装箱,一早上忙下来连走路的力气都没了,可是爸妈还要在摊位前继续照看,葡萄园里还有其他的活要干,想想爸妈真是辛苦。”还有学生讲道:“暑假里爸爸的腿受伤了,可稻田里要打药水了,看着妈妈独自背起药水桶,我决定和妈妈一起去,帮她提提水,整个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手上起了水泡,脚酸得不行,结合自己平时的所为想了很多。”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议论纷纷,讲起在暑假中发生的其他事。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这样既避免了老师指导的大包大揽,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思维,构思出独特的、具有个性的文章。
作文教学之路是不平坦的。在不断尝试的作文教学探索中,眼里、心里要有学生,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以生为本。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变“苦作”为“乐作”,作文也才有可能由低效变为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谈生本教育实验与教育走向生本.
[2]庄凉凉.浅谈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3]郭铁良.教好高中作文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
[4]刘群.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5]过新艳.敏于思想逸于作文――跨越中学写作教学的尴尬.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设问 问题情境
有问生疑,有疑促学。在学生所熟悉的情境中,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参与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巩固、运用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的。那么,如何通过设问深化探究式教学呢?
按教学要求,设问可分为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再到解决问题的“怎么办”三个递进层面。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把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式多样的设问,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思考、探究问题,以实现思维的创造性和获取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学中可以通过“拓展性设问”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对设问在高中生物课堂的应用模式有如下一些感悟体会:
一、创设“诱发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设计一种孕育着疑难问题而又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满足并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DNA的结构和复制”一节教学中,我首先展示了一组“5・12汶川大地震”的事件图片,同胞死亡人数上万,尸体的身份主要是通过DNA指纹技术、DNA杂交技术来确认。接着又播放了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一个片段:约翰・汉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复制出各种恐龙。通过图片和电影片段创设情境,提出两个问题:⑴ DNA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引出DNA的双螺旋结构。)⑵ DNA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进行复制的?(引出DNA的复制。)这些问题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也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思路。
二、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一节的教学中,通过一组视频分步展示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主要内容,同步提出一系列阶梯式的问题:
1.地球上的各种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力,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其进行计算就可以算出后代惊人的数量。相对于环境承受能力,这种繁殖是怎样的?(引出过度繁殖。)
2.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实际自然界中的生物数量是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的吗?事实上,每种生物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引出生存斗争。)生存斗争的形式包括哪几种?(引出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
3.在生存斗争中,哪些个体被淘汰、哪些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是随机的吗?(引出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既然变异是普遍存在而且是不定向的,由谁来决定其生存或是淘汰呢?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与环境相适应,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保留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引出适者生存、遗传。)
5.自然选择的基础是什么?自然选择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然选择的内因和结果是什么?谁决定进化的方向?(通过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分析四个要点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的系列设问
例如,在复习基因时,依据下图创设了“辐射式”问题情境:
1.图中的a、b、c、d、e、f、g、h各指的是什么物质和结构?
2. 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什么?
3. 基因与b的关系是什么?基因中的什么代表遗传信息?b的结构有什么特点?b的复制过程如何进行?
4.基因和h的关系是什么?形成h的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h的合成包括几个过程?h合成时的直接模板来源于什么过程?其进入合成h的场所需要经过多少层磷脂双分子层?
5.基因和a的关系是什么?研究两者关系并提出假说和证据的科学家有谁?他们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6.如果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有什么特点?
这些“辐射式”问题情境的创设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有助于构建知识框架,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教材知识。
我是XXX。本次考试我取得了全年级第一的名次,并且是语、数、英、地理的班级最高分。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验.。
先说一下语文。我的语基是70分满分,作文46分,总分是116分,是全级最高分。要想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是关键。在学习中,我们要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其中,预习要做到熟读生字,背诵解词且初步理解课文。例如《社戏》一课,我预习时会先标注生字,划出重点解词并背诵,然后读懂课文,根据工具书理解课文大体意思,琢磨语句中的修辞、人物形象等。而复习,不需要特别细致,但是要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大体过一遍,要清楚自己每堂课学习了什么。还是以《社戏》一课为例,复习这课时我会在脑海中做一个知识梳理,将主题思想、内容归纳、人物形象、课后练习、生字解词等内容逐个复习。在考试前,我们要像平时复习一样,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全方面复习。先确定自己的基础知识没有问题,再准备课内阅读理解和作文。在作文方面,就是多读、多练、多积累,并且学会将积累的好词、好句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平时写作文时,我一般会先列提纲,,明确主题和素材,然后打草稿,构出大体轮廓,最后再誊写在本子上。之后,我会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赏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有主意自己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还有,考试前要将自己写过的优秀的作文以及好的素材梳理一遍,进行分类,思考一下每个素材能够应用到哪类作文中。
再说一下数学。本次考试中我的数学分数是116,全班最高分。说起学习数学的经验,我每次都会强调的就是上课听讲。数学是理科,需要背诵的东西不多,上课听讲尤为重要。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认真听讲的方法:课堂上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进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快速思考,积极发言,大脑不停地思考,就不容易分神。上课时,遇到不太懂的地方不要停留,要立即跟上老师的节奏,对不会的地方进行标注,课下弄懂。再者,老师要求背诵的数学定理、公式一定要记熟,并且要灵活运用。例如本次试卷中的第21题,已知长方形纸片的长、宽,将纸片沿一线折叠,求重合部分的面积,就需要我们灵活运用折叠、全等、勾股定理等知识。
最后说说英语。我的英语成绩是120分满分,我个人认为,英语是三门主科中最容易的学科。要学好英语,就是“勤背”加上“理解”四个字。首先,要将单词全部掌握。我个人背诵单词是靠音标记忆:例如“cat”这个单词,字母c发/k/的音,字母a发/æ/的音,字母t发/t/的音。这样,根据单词的读音就能拼出这个单词。此外,我们要将课文、句型背熟.背诵时要理解着背,绝对不能死记硬背。例如背诵“Whatis your name?”每个单词的汉译分别是:什么,是,你的,名字,再调整一下语序就是这句英文的翻译了。最后说一下阅读理解,有能力的同学要多阅读英文文章,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有利于做课外的阅读理解题。
升入初二,除了学习态度外,学习方法也十分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总结、提高,归纳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2 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3 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4 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5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 ; 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新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一、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培养。传统教学收不到好效果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繁琐的直观教学过多的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无法把思想集中到所学的问题上,教师忽略了对学生兴趣培养,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个人的想法是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创设新颖的的环境导入课文,提出有趣的疑问,讲做事,做游戏等,通过这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会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才有动力。例如: 在教学巴金先生写的《鸟的天堂》以课时,新课一开始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穿了一身运动装,脚蹬一双旅游鞋,头戴一顶太阳帽,手拿一幅中国地图,一进教室,就引起学生的骚动,还传来窃窃私语:“老师今天怎么了?”“是呀,怎么这身打扮”这一身打扮首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我接着说:"今天我不当老师了,我当以次导游""导游?导什麽游?"此言一出,立即有学生发问。"游《鸟的天堂》呀".我说,"鸟的天堂就是一棵大榕树,它是全国的旅游胜地……"课文讲完后,我还让学生当导游来解说。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
二、引导探究,品味作品的精髓,培养创新意识
引导探究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探究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究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并在教师的激励、启发和诱导之下,通过"学、思、疑、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增长能力、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通过引导,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通过教师的引导探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课文情景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理解课文作者的意图,品味作品的精髓,引导创新意识,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这样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能让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给学生铺上了创新之路。
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再现生活情景。这种活动情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智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多加运用。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的情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环境中,启发、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与探索。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四、组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应组织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语文教学中的活动完全可以组织得丰富多彩,如课前演讲、时事报告、社会热点,课堂中的辩论会、放映一些专题音像资料,课后撰写小论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通过这些活动能有效地解放他们的思维空间,丰富他们的知识体系,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搜集、利用信息和解剖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与人合作、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我们可以把一些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和相声等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后,笔者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亲手制作演出的道具、设计演出的服装。结果收效颇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课本剧也演得有声有色。学生的表演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一个提高的过程。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多媒体以其生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直观的演示在教育领域中得到空前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里特征,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有价值的语文知识,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精彩,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活跃了课堂,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条件。
六、加强课外阅读,发挥想象力,引导创新
根据《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招生实施意见的通知》(温教基〔2021〕9号)、《2021年市局直属普通高中招收特长生工作实施办法》(温教直〔2021〕33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办学目标与发展需要,计划在2021年向全市和温州市区招收体育、艺术、科技类特长生25人,其中全市16人,市区(含鹿城、瓯海、龙湾、洞头、浙南产业集聚区)9人。
一、领导小组
组 长:温在权
副组长:吴向群 黄明东 黄晓杰
成 员: 潘怡红 陈 泽 李晓淼 李 隆 叶 熙 叶 彬 任大卫 于传贺
二、特长生招生计划:
面向全市
面向市区
定向运动
3
25人(含足球单列4人)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运动等级证书;(2)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定向运动比赛,集体项目前6名、个人项目前8名获得者。(3)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田径运动比赛短跑项目个人前3名、中长跑项目(女800米、男1500米及以上)前8名获得者。
备注:男女不限,同等条件女生优先。
游泳
5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具备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运动等级证书;(2)2018-2020学年省运动会游泳联赛、市中学生体育节游泳比赛集体项目前8名、个人项目前8名获得者。
备注:至少2名女生,女生优先。
声乐
2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声乐、合唱比赛,市级一、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得者;(2)2018-2020学年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声乐类A、B级获得者。
器乐(键盘手或鼓手)
1
面向市区(含鹿城、龙湾、瓯海、洞头、浙南产业集聚区)招收键盘、爵士鼓特长生。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中小学生艺术节器乐比赛,市级一、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得者;(2)2018-2020学年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器乐类A、B级获得者;(3)中央音乐学院七、八、九级证书获得者。
美术(含非遗)
5
2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艺术节绘画、书法、篆刻、剪纸、摄影、设计、立体造型等比赛,市级一、二等奖或县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得者;(2)2018-2020学年浙江省学生艺术特长水平测试美术类(含书法、篆刻、剪纸、设计)A、B级获得者。
科技
3
2018-2020学年浙江省、温州市科技节、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机器人大赛、网页大赛、创客大赛,一、二等奖获得者。
男足
4(其中守门员1名)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1)国家二级运动员及以上运动等级证书;(2)2018-2020学年温州市直中学生体育节足球赛前8名(主力队员);(3)2018-2020学年温州市中学生校园足球联赛团体前8名(主力队员)。
三、报名对象:
品德良好,具有一定体育、艺术、科技特长,综合素质评价测评等第须达5B及以上的2021年初中应届毕业生。
四、报名流程:
1.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登录网站 gzzs.0577en.com/(温州市教育局直属普高招生掌上通)——市区特长招生——我要报名——注册——填报个人相关资料。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打开网页。
2.报名时间:2021年 5月9日06:00— 5月12日18:00。(周日--周三)
3.每位考生最多报名参加2所省二级特色示范校特长生考试。
五、报名咨询:
学校地址:温州市鹿城区兴海路81号
学校网址:wz14g.wzer.net/
咨询电话:0577-56683079 0577-56683072 联系人:叶老师 朱老师
(周一至周五8:30—11:00,13:30—16:30)
六、专业测试要求:
测试时间:5月29日(周六)
测试办法:根据中招办统一制定的各项目《测试办法(细则)》进行,《办法》将于5月18日前公布于校园网。
七、录取办法:
1.5月下旬完成考生专业测试后,学校公示测试成绩排名并在一周内完成预录取和备录取,预录取和备录取名单在本校校园网公示三天。每个考生只能被一所学校预录取或备取。
2.中考成绩公布后,所有预录取和备录取考生在一天之内将自己的中考成绩单原件及复印件送交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教务处,不按时递交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
本方案解释权归温州市第十四中高级中学特长生招生领导小组。
温州市第十四高级中学
2021年5月8日
。生命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这对我们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我国学生生命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如今,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达能力,在任何事情上都强调自己的主体意识,并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1]只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价值应该以对社会的贡献来衡量。在他们的认知中,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人生幸福是个人幸福,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普遍倾向于功利主义、实用利益和物质利益。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物质利益大于精神追求。一些学生甚至认为金钱是衡量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的唯一标准。他们未来的目标是赚大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学生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只取决于知识、人才、机会和社会关系,而与个人道德无关。如今,许多学生不讲社会精神文明和社会公德,举止粗鲁,谈吐粗俗。常见的有高分低能和高分劣德。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利益原则和等价交换对培养我国中学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利益观、竞争观、创新意识和奋斗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经济存在盲目性、自发性等弊端。利益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高中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市场经济中,利益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它加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促进了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高中生的成长。另一个例子是等价交换原则,这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但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将导致“一切向钱看”的想法,这不利于我们高中生的帮助和奉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国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我们的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仍然不足。在复杂的思潮和信息中,很容易迷失自我,存在着多重矛盾和摇摆局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大国。西方国家一直试图通过文化影响我国人民的思想,导致我国内部的矛盾。因此,我们的高中生必须在多元化的社会信息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提高自己的“眼力”,保持自己的本心。
。[3]高中教育是一种传统的、纯粹的、理想化的教育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高中生不得不面对大量世俗的、具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致他们的思想矛盾和困惑。此外,在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高中生是sti他们不能正确运用辩证法来认识自己和他人,尤其是自我意识的膨胀,不愿意接受教师和学校的灌输教育,渴望奋斗和奋斗,渴望肯定自己的才能,因此他们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s、 产生忽视群体的观念。
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找到积极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当今市场经济背景下高中生生命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未来能够以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进入和参与市场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更加健康。参考
[1]张婷。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价值观现状研究[J]。学术理论,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