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20

序论:在您撰写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1篇

在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对立和冲突,而中国的文化则是强调和谐的精神。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磨灭自己文化的短处,也要发现长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每种文化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主流。中国本身有着自己的独特社会、文化特点,都将“和谐”作为了其价值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目光瞄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调节世界各国文化矛盾冲突、宗教问题、世界霸权主义、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

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受到的思想冲击

1.1 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

1.2 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

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发扬和传承。

2

怎样传承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2.1 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我们要将我们的文化面向大众。除了利用多种资源宣传外,也要让我们主观意愿来实现。

2.2 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多元素的发展是大趋势。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也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威胁。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论最为代表。其描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如果和伊斯兰文明结合共同对抗西方,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西方国家出台了很多打压中国的策略。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而我们也要不断地从国家角度去考虑这样的问题,才能先一步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2.3 中国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能够逐步走向世界是由其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这是世界不可否认的。在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证明。中国文化除了在得到世人的认可之外,还因为中外文化有着很多的连接性。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性,但是他们的内部又包含着相似性的文化因素。在思维方面中,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

转贴于

同。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只是思维阶段和主观意识不同罢了。单纯而和谐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将不断发展,包含多种文化要素、成分的文化取长补短的融合在一起。不断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加强西方同中方文化互补的关系,就可以很好的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2.4 当代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

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谐”。在多年的发展中又被概括为各民族互相依存、长期互融的精神。在世界交流方面要有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爱好者的广泛追捧。

在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对立和冲突,而中国的文化则是强调和谐的精神。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磨灭自己文化的短处,也要发现长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每种文化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主流。中国本身有着自己的独特社会、文化特点,都将“和谐”作为了其价值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目光瞄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调节世界各国文化矛盾冲突、宗教问题、世界霸权主义、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 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受到的思想冲击

1.1 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

1.2 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

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发扬和传承。

2 怎样传承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2.1 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我们要将我们的文化面向大众。除了利用多种资源宣传外,也要让我们主观意愿来实现。

2.2 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多元素的发展是大趋势。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也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威胁。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论最为代表。其描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如果和伊斯兰文明结合共同对抗西方,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西方国家出台了很多打压中国的策略。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而我们也要不断地从国家角度去考虑这样的问题,才能先一步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2.3 中国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能够逐步走向世界是由其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这是世界不可否认的。在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证明。中国文化除了在得到世人的认可之外,还因为中外文化有着很多的连接性。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性,但是他们的内部又包含着相似性的文化因素。在思维方面中,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只是思维阶段和主观意识不同罢了。单纯而和谐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将不断发展,包含多种文化要素、成分的文化取长补短的融合在一起。不断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加强西方同中方文化互补的关系,就可以很好的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2.4 当代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难免有不平等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中国的文化不是强权文化,而是一种有境界、有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文化核心价值,并且使其能够传承下去。文化的发展在于人们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不断将新的事物融人其中,并开发出新的文化模式使其被现在人所接受,很多文化的流失都是因为不符合现在人的价值观,使其难以被接受所以被淘汰掉。只有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精髓保留并发展出新的内容才能使其在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能够使人们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了解,避免冲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使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减少,减少冲突,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减少文化的鸿沟,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丽霞.传统文化修养与跨文化交际[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第3篇

论文摘要: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和谐”。在多年的发展中又被概括为各民族互相依存、长期互融的精神。在世界交流方面要有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特点,受到世界各国文化爱好者的广泛追捧。

在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里有一部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核心价值观。西方文化主要强调对立和冲突,而中国的文化则是强调和谐的精神。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磨灭自己文化的短处,也要发现长处,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每种文化都可以取长补短、互相交流,这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主流。中国本身有着自己的独特社会、文化特点,都将“和谐”作为了其价值的核心。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把目光瞄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这对于调节世界各国文化矛盾冲突、宗教问题、世界霸权主义、环境污染问题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1 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受到的思想冲击

1.1 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

1.2 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

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发扬和传承。

2 怎样传承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2.1 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我们要将我们的文化面向大众。除了利用多种资源宣传外,也要让我们主观意愿来实现。

2.2 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世界文化多元素的发展是大趋势。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也将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在世界的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待中国的态度。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西方国家产生威胁。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其中西方研究者抛出的文明冲突论最为代表。其描述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如果和伊斯兰文明结合共同对抗西方,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西方国家出台了很多打压中国的策略。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而我们也要不断地从国家角度去考虑这样的问题,才能先一步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和发展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

2.3 中国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能够逐步走向世界是由其独特的魅力所决定的。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这是世界不可否认的。在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证明。中国文化除了在得到世人的认可之外,还因为中外文化有着很多的连接性。中西方文化虽然有差异性,但是他们的内部又包含着相似性的文化因素。在思维方面中,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只是思维阶段和主观意识不同罢了。单纯而和谐思想是不可能存在的,只有将不断发展,包含多种文化要素、成分的文化取长补短的融合在一起。不断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加强西方同中方文化互补的关系,就可以很好的使二者处于平衡状态。

2.4 当代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形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难免有不平等的存在。但是我们必须相信中国的文化不是强权文化,而是一种有境界、有追求,并在发展中不断自我完善的文化核心价值,并且使其能够传承下去。文化的发展在于人们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不断将新的事物融人其中,并开发出新的文化模式使其被现在人所接受,很多文化的流失都是因为不符合现在人的价值观,使其难以被接受所以被淘汰掉。只有将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精髓保留并发展出新的内容才能使其在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能够使人们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了解,避免冲突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使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差异减少,减少冲突,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段和方式,才能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减少文化的鸿沟,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丽霞.传统文化修养与跨文化交际[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2].

第4篇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文化融合;核心价值观;影响;对策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发展衍生的人类体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之体育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也是核心民族价值观的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众多我国古人的体育智慧结晶,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高度凝练的运动表征形态,彰显着五千年生存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并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承方式、发展环境、表达方式、,分别立足于东西方的主流体育文化意识中。随着近代世界文明的发展,全球各国家民族文化距离的缩短,中华各种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思想的冲击,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无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系统的分析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以自省的方式反思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经久不衰、绽放光辉。

1文化与体育文化概述

从古至今,关于文化的定义虽然林林总总、众说不一,但其总体上都体现出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对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的描述性特征。因此,本研究以美国学者露丝・本尼迪克特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综合体。”为逻辑起点,对文化入侵展开研究。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具有非强制性影响力的本质属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有精神现象、意识形态和社会行为与习俗的综合体。文化的外延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应在体育活动方面。体育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活动方式,是构成人生存、生活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体育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也是社会及个体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远古社会里,体育就具备了生存、娱乐、信仰等诸多文化特征;现代社会里,体育更是至关重要,不仅对于个人一身体、人格与心理及观念、意识等方具有全面发展的作用,对于社会来讲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的文明发展程度,具备了各种文化的特征,因而体育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体育的这种文化形态是由社会文化形态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的不同,表现出来的体育形态也有所不同。

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体育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18年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一书。它同任何一种其他文化一样,深深地记录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反映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单以文化本质上来说,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分支也带有着民族文化讲求的“天人合一,兼容并包,以和为贵”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思维体系;而西方的竞技体育文化则是讲求“更快、更高、更强”,强调竞争、自我超越的分析型思维体系。中华传统体育所蕴含的“德者居之、以体会友”之文化,重视练体者的德才兼备;而西方竞技体育所蕴含的“争强夺标,一决高下”之文化,以获胜者的成功与荣耀为目的。此外,美国学者卡普拉在论及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时也说到:“中国人对世界观的认知和方法论的应用不同于早期的欧洲学者,他们对问题的研究以对宇宙和自然的朴素哲学为特点,在对事物的探索中并不限于对问题因果关系的探讨,还在于对问题的对象和发生时间的综合阐述。”因此说,中西方体育文化不仅受中西方地域文化发展的影响,存在着思维性的认知差异;还因为受中西方人民生存目标的不同,而存在着对体育价值与功能认同的不同。

2.2西方体育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体育文化一词从德国学者费特著述的《体育史》中正式被提出之后,体育活动变被正式称之为一种文化。其实本应如此,因为无论东方西方,他们的体育活动都深深地被刻上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烙印。西方国家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社会现代化的飞跃发展,积攒了雄厚的经济实力,由此便带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快速发展与传播。西方体育文化便在此时形成,并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宣传其“普世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其体育文化传播以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世界杯、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NBA)、温网公开赛等为重要载体,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并以此奠定了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全球霸主地位。应该说,这些西方国家并不是没有自己的传统体育文化,但是他们的传统体育文化并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推广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而是被奥林匹克文化所替代或融合。这种文化的替代与融合一方面表明,虽然不同民族、地域间的体育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对体育功能的认知发生了改变,不同民族和地域人群对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共识,让以篮球、足球、网球等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运动更受欢迎,由此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对传统体育项目的替代;另一方面,在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生产走向全球化、市场化、技术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传统体育在发展中也必然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和依托现代科技,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展示自我。但就市场化和技术化的文化本质来讲,就是一种普世化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当这种以西方文化为特征的价值理念和技术方法,对传统体育进行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运作时,其必然造成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2.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链条的危机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国运能够绵绵流传,其关键在于其文化是否能在青年人中传播,只有年青一代能够深刻认可和发展本民族的体育文化,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屹立于全球化浪潮下,本着这样的发展和继承理念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体育文化才不至于走上清末木兰围场的老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传统体育文化也都各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6个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创编了近千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中仅起源于汉族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就有近300项。这些内容繁多、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彰显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构成了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优势资源与文化宝库。虽然我国有着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但真正能够得到有效传承发展的却寥寥无几。如,以武术在高等院校的发展为例。在全国16个省(市)的93所普通高校中,有24所高校仅开设1项武术项目――太极拳;有29所高校开设了2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有17所高校有开设3项武术项目――太极拳、长拳、养生功,而开设4项以上武术项目的高校不足10所。同时,即使在这些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高等院校,其武术课程的设置也在全部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规划中占有很小的比重。此外,这些教授公共体育武术课程的教师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并不是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任教师,课程内容只是太极拳、长拳、太极扇等基础的健身功法,没有相应的理论课程进行配套。学生只知道模仿动作套路,并不能从文化起源、传承及其功用等方面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了解。这样,造成学生在死板无趣的模仿练习中失去了对于传统体育的兴趣与热情,更不用说从中体会文化层、思想层的中华传统体育博大精深的奥秘。加之西方经济体育从社会、网络、产业等各方面对于学生生活、思想及体育爱好等方面的渗透,利用暴力美学、竞争思维对传统体育开展空间的压缩,使学生的传统体育意识渐渐淡化乃是消失。从国外体育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看,体育项目的发展最有为行之有效的方式是政策干预和商业运营。如美国各项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运营模式,日本中小学柔道、空手道、剑道、弓道等原本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课程极力推广的政府干预模式;还比如,韩国将跆拳道指定为军队和警察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条,大幅度提高了该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没有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被政府制定为某一领域内必须学习的运动技能。

3东西方文化融合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影响表现

3.1西方的奥林匹克项目仍是国内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宠儿”

尽管西方竞技体育文化理念与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理念不相融合,但是西方的竞技体育提倡的自我超越、人文关怀等核心文化内涵也逐渐为广大群众认可。西方竞技体育所推崇的奥林匹克文化因其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传播模式依然在世界范围内的体育文化领域“独占鳌头”。尤其在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后,西方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对我国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体育认知影响更大、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作用更强,使得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有限的物质与文化资源更加集中于此。这不仅日益弱化社会不同阶层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知,同时也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传承与发展。而且随着我国主流媒体及体育思想对奥运的宣传及奥运精神的传播,使得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人文精神,一方面高扬人类的理想一和平与发展;一方面在奥林匹克精神的导引下,不断校正本身的错误、完善自身,以此影响和改变我国大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导方向。西方体育的文化入侵不仅是运动项目的改变与入侵,也是西方古希腊城邦体育文化思维的入侵和西化的体育活动运作模式的入侵。在学校、社区以及单位中所组织和进行着各式各样的以奥运运行方式而举办的市级、省级运动会,包括其比赛项目亦大都以奥运项目为蓝本进行强度与难度的降低。李力研指出:“现代社会一切体育的比赛都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希腊特征,其中奥运会更是希腊体育现代化的代表;同时,虽然近年来奥运会不断地吸收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正式一员,但那也仅仅是奥运会全球化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加深了不同体育文化之间的“误读”与冲突。”因此说,奥运会的全球化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的“文化浸入”,已经造成了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伤害。

3.2以西方体育为主宰的一元体育思想在青少年中传播

以西方体育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一元化竞技体育思想,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大高校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严重的影响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削弱了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对高等院校师生的教化作用。以篮球运动为例,1895年来会理将篮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我国天津社会开始逐步开展篮球活动并开展向中国其他城市扩展,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有了这项运动。1908年以后,一批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专业人员先后前来中国,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体育文化传播活动。如盖利博士1898年来华传教,1904年任天津青年会体育干事,并趋各大城市指导,专门介绍各种西方竞技运动。还比如,1908年艾斯纳博士在上海成立青年会体育部,于1909年该青年会首次举行篮球赛,随即推广学校与社会各界。时至今日,篮球运动已经遍布全国各个层次的校园中,它所带来的西化竞技体育思想也根深蒂固的种植在所有热衷于此项目的青少年中,他们可以用篮球的语言与完全不同国家的孩子做有限的交流,这其实是一种文化的认同,象征着我们走入了别人的文化体系,以此为蓝本无数的奥运项目将通过改变青少年的思维来改变我们的体育文化思维,最终达到文化入侵的最终期,文化同化。

3.3体育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为加速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文化的发展、提高我国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1995年7月,国家体委根据我国体育的发展实际,了《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4-2000)》,以此通过体育运动的发展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国际地位。自此我国的竞技体育,也就是西方奥林比克运动项目,开始走进主流体育文化之中。数据显示,中央一级1979年到1983年竞技体育经费每年平局增长12.3%。省级以下许多地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经费没有相应的增长,且呈现减少的态势,多数县开支后所剩无几。到了90年代后期,体育彩票的发行又一次为西化的体育事业发展进行了注资。这一方面,为体育事业的西化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动力和支持;另一方面,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不同阶层对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认知。可以说,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大众的现代体育认知,为西化的体育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做足了准备。此外,国家对西方现代体育的资助投入要远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如,据一些学者推算,获得一块奥运金牌平均要投入2000万左右;而2008年包含内地22个省份、国际17个国家和地区共计1294人的第三届香港国际武术比赛暨国际健身气功展示会,所有项目的奖金共计20万港币(约为15万7千元人民币),这还不及奥运冠军奖金的五分之一。可以说,西方体育产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一边倒的态势,西方体育产业对我国主流体育文化的控制已经达到较为深入的程度。

4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开展大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根植于大众社区活动之中,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基石。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就是广大劳动群众经过千百年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集大众娱乐、健身于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发展与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只有这样的追根溯源,我们才能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社会不同阶层认识到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意义所在,才能有效的发展传统体育产业,从而促进传统体育文化向世界的广泛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竞技体育文化有着本质区别,它们的受众也不尽相同,传统体育的受众是全体大众,竞技体育只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世界。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体大众全部参与进来,这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优势。此外,传统体育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就是要我们在发展传统体育的同时,还要根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的根源,保持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与民族底蕴。随着我国实行深化改革、经济调整宏观政策的实施,我国的国力、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的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度、自豪感及民族意识达到空前高度;在体育事业发展的侧重点上也不能单单只局限于在西方主导的竞技体育项目中争优夺标、赢得奖牌,同时还要优化和发扬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上来。

4.2培养广大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素养

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协成立大会上,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指出:“我国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和体育强国,不仅要开展西方现代体育运动,还要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而当前体育文化的传播速度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所无法比拟的,网络的出现使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闪耀西方体育文化的光辉,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却却并不能像其他形式的西方体育文化一样走进世界的每个角落。因此,对广大的学生群体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有利于广大的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还有利于正确认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升对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文化的认知,使他们正确西方现代体育运动及其文化。在增强广大学生民族传统体育自豪感和认同度的同时,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刻心系国家,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与建设做出贡献。此外,也能正确引导他们对不同体育文化态度,面对不同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文化,懂得相互理解、相互促进、。

4.3优化传统体育产业结构,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虽然是以全民体育健身及各级学校体育为基础的,但是他的推广与传播也离不开体育实体产业的支持与物质保障。放眼世界,所有先进的体育文化的推广与传播都有强大的体育实体产业作为后盾支持,如西方经济体育的奥林匹克运动会、NBA、温网公开赛等,而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印度的普拉提和瑜伽、韩国的跆拳道、日本的柔道和剑术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发展不但服务于本国人民、拉动国家经济,还促使了国家体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输出与传播。这些根植于其本土的传统体育文化所发展起来的场馆会所的实体产业,基本可见于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因此,要实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利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契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新、演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及其文化的底蕴与内涵,将其优化为一种局势俱进的先进体育文化;其次,优化与变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方式,使其适应当代社会不同阶层人群的运动体验,满足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精神需求,并以此积极发展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民族传统体育实体产业;最后,充分利用现在多媒体传播技术,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加大力度与规模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知识进行宣传。还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地缘优势,在传统体育发源地开展传统体育旅游产业,以此带动体育产业发展。只要坚持以上几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下去,我国的体育文化事业才不会被西方体育文化思想所冲击,消耗殆尽。

第5篇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必须把握网络文化的规律与趋势,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通过对话方式、阵地文化建构方式、“网语”开发与运用方式,建构起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体系”与“信念体系”,形成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支撑与保障机制。

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化已成为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重要载体与形式。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式与机制,形成舆论引导与利益引导、政策引导、理论引导的统一与互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引领,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网络文化环境中,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变,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充分把握住网络生存方式与网络文化的特殊性和规律性,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其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相比之下要把握并遵照“规律性”却要困难得多,一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本改变了传统媒介时代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二是网络文化自身的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多变性,也不断对主旋律宣传的方式方法提出新的要求。能否真正把握住网络传播规律、切合网络文化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占领网络文化阵地,能否最终实现对多样价值的引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根据唯物史观的揭示,意识形态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实践而言具有滞后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发挥超越、引领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强大逻辑能量,体现自身在多样价值中的科学性、先进性与比较优势,就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性。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趋圆融与严密、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网络化生存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体系内外的知识、价值系统对话无处不在。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与开放知识信息、多样价值系统中,不断实现自身理论自觉,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

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是摒弃了单项度的刚性灌输方式,必然是“主体”与“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在网络文化的虚拟世界中,尽管人的社会性、生活的现实性被淡化,但人对美好心灵、美丽人生的追求是任何时刻都存在着的。在多样价值混杂的网络文化中,关于人的价值与信念的对话有其独特魅力,因为这种对话所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发展和人文关怀,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向度,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先进性。通过对话的方式,切合网络受众主体性不断提升和价值性需要,进入受众自主的价值世界,为广大受众营造精神家园、提供价值指引,进而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网络受众有多样价值选择的自,但却容易迷失在杂乱价值世界中。只有交往、对话、厘析与明辨,才能在多样性价值世界中找到主导性、科学性价值。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强化阵地意识,加强自身阵地建设,不断开发和完善适应网络文化环境的技术模式、软件模式、资料模式和教育模式,构建丰富、全面、即时、灵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资料。

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建基于阵地资料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培育,一方面要引导广大网络受众坚定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信念;另一方面,又要倡导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合理解决网络受众的现实生活难题与切身利益需要,科学解释现实社会道德问题,有效解决多样社会下的人们价值冲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价值导向与精神动力作用。为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本数字化建设与人文精神培育结合起来,既重视引领人的政治信仰与理想信念,又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与生命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建构的阵地文化,是多样性文化中的主导性文化,也是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先进文化、科学文化,发挥着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凝聚与整合其他文化形态的巨大能量。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话语方式与言语表达是人类社会不同文明方式最集中、最直观的揭示。网络作为现时代人的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它对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深刻影响的途径之一就出于网络对人的语言环境 的改变。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网络语言是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以网络生活为主题创造出的“键盘语言”,是网络文化下的社会思潮的载体,是网络时代网络受众“新的言语”形式。

网络语言生成于网络多样价值的环境中,是网络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话语形式。它的前卫性、叛逆性、简约性、直观感性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网络受众求新、求异的个性特征,及其对社会生活理解和批评的率真性情。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很大程度冲击着传统规范化、样板化的思想教育的话语体系,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环境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及其对其他价值的引领,将无法回避网络语言兴起带来的挑战。网络语言就其性质而言是中性的,它给思想教育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为现代人的思想解放、主体性发展、个性创造提供了沃土。网络境遇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应对之策,恰恰在于如何使中性的网络语言为自身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开发并运用自身的“网语体系”,通过网络受众喜闻乐见的话语风格与表达形式,找准理论宣传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交往话语”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也是复杂而艰巨的难题,它不仅需要确立科学的原则与方法,而且还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1.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环境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因此,只有不断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2.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后者对前者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3.导向合力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是一种舆论导向,它务必建立在科学的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基础之上。利益导向必须着眼于创造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政策导向在于形成公平正义的政策条件,理论导向在于推进相关理论教育,形成广大受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认知,建基于此,舆论导向旨在实现对社会思潮和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在利益构成、文化形态、社会思潮多样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只有形成利益导向、政策导向、理论导向与舆论导向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合力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才具有强大的力量源泉。

第6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与方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就是要用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网络文化阵地,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网络化生存方式与发展方式中全体人民团结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方法论探索

1、对话方式。一是“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马克思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通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要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实现反省和超越自身的“理论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日臻科学与完善。“理论自觉体系”建构中的对话包括:与经典对话;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对话;与国外理论及其新发展对话;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话;与西方国家建设经验和人类共同文明成果对话等。通过不断地沟通、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发挥整合其他文化价值的强大力量;二是“信念教育体系”建构中的对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受众信念体系的过程,必然“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包括多样价值环境中对人世的探求、对人世活动的理想与价值追求的对话;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追寻中的对话;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公共性价值渴望和呼唤中的对话;对人的尊严和主体性高扬中的对话;对生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人的终极关怀问题进行反思中的对话。通过对话的方式建构网络文化中为网络受众所广泛接纳的科学信念体系。

2、阵地文化建构方式。阵地文化建构的第一步是阵地资料管理,它是指网上意识形态数据库的管理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具有强大的存储、检索和互动功能的信息与传播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体系通过专业网站、网页、栏目或消息报道等形式链接到网络上,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阵地资料的建设与管理。阵地资料管理目的在于形成强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阵地文化”,并以之为出发点实现对其他文化价值形态的整合与引领。

3、“网语体系”运用方式。马克思说:人们“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出现与兴起,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大冲击与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直面“话语权”挑战,一方面要把握网络语言的规律与趋势,对个性张扬的网络语言以科学有效的引领与规范;另一方面又要汲取与借鉴网络语言的积极因素,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自己的“网语体系”,使其有效融入网络受众尤其是青年群体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支撑体系与保障机制

(一)经济基础支撑。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和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必然造成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在复杂利益关系、多样思想文化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引领作用,归根结底要通过它所代表和反映的经济基础来支撑。

(二)价值事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主观的观念形态,是建立在与之相对应的客观的价值事实基础上的。在多样价值并存的网络时代,要让广大网络受众选择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必须在客观层面上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现条件,让广大网络受众享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事实。为此,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根本上扩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基础,进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多样文化中的整合力与引领作用。

(三)理论共识支撑。1、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内核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自身具有高度同一性,展现其在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中的严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发挥出整合其他价值的强大逻辑力量;2、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体结构看,社会生活不同领域意识形态具有共识性。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教育等领域保持意识形态的共识性;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保持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是支撑和保障网络文化多样价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地位与引领作用的多样力量。

(四)政策机制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网络文化,还离不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的进步以及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不可或缺的外在情境。此外,还必须健全和完善网络信息传播与管理机制,一方面,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和控制机制,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强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网络传播秩序;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政策扶持,支持党和国家宣传舆论部门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积极开发、利用网络宣传的优势,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家园、弘扬社会正气。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高中英语教学的功能认知:语言学习与价值观教育

在探讨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功能认知。对许多教师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于学生初中所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包括语法知识、词汇量、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简言之,“提高英语水平”即高中英语教学功能。这种功能认知不仅具有当下普遍性,也是长期以来的观念范式。我们很少对这种功能认知进行学理性探讨,也甚少反思这种观念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深层影响。我们似乎并未认识到,功能认知问题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种根本性问题,既涉及英语教学的内容安排,也关乎教学方法的主动选择。

1.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语言、文化与交际。毋庸置疑,“提高英语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然而,我们似乎并未注意到,“英语水平”不仅指涉英语语言技能,而且关乎西方文化认知,更应强调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大胆地说,任何缺乏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英语水平”都是值得置疑的。然而,反思当下的高中英语教学,我们往往非常重视语言内容的学习记忆,而常常轻视西方文化的认知解析,忽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训练。我们常常淡忘,英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开启认知西方的直接途径,掌握国际交流的实践技能。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解并学习西方及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与先进技术,是为向世界呈现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简而言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为将来的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语言学研究充分证明,语言离不开语境,没有语境则没有意义。语境既指话语发生的具体语境,也指话语发生的文化与历史语境。缺乏具体的文化与历史语境,我们则无法认知话语的具体语境,也无法解读话语的真实意涵,包括字面语义与深层涵蕴。毋庸置疑,我们只有把英语语言重新放置于西方文化语境中,才能更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语言理解,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交际运用。就此而言,西方文化认知是英语语言认知的必要,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要。只有基于西方文化认知,英语语言内容才能有效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鉴于此,我们教师应注意到,英语教学的语言关注应与文化关注紧密结合。只有正确认知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明晰英语语言技能与西方文化认知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一言以蔽之,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由英语的语言本质决定: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2.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西方文化认知与价值观教育。明晰西方文化认知重要性后,我们需要解决如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西方文化。据观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仅限于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而并未真正进入西方文化的认知层面。这种现象常态,一方面源于认知层面的误读,一方面源于认知视角的局限。语言呈现文化,文化浸蕴价值观。西方文化不仅包含西方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等内容与特征,而且蕴含西方的价值观体系。显然,西方文化的知识介绍或现象描述只触及西方文化的认知表层。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不仅是理解语言内涵的必要,也是解读西方文化的基础。据此可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认知绝非简单介绍西方文化,而应深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层面,深入西方文化的灵魂层面。

无论是西方文化的表层认知,还是西方价值观的深层认知,认知视角的选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西方文化认知而言,跨文化视角是一种目前获得普遍认可的视角。把西方文化置于文化比较视角下解读,既在中西文化的横向比较中阐释,也在中西文化的纵向比较中审视。只有把认知对象置于更广阔的视角中观察,置于更多元的视角中追问,我们的认知才能更接近真实。具体到价值观认知,我们必须把西方价值观置于比较视角中,既需正确认识其中的普适性意义,亦需甄别其间的意识形态意涵,既应厘清其中的历史发展语境,也要揭示其间的时代变异与偏见。只有基于正确的价值观认知,我们学生才能获得正确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只有进入西方文化的价值观认知,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西方文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法,认清各种西方话语的意识形态目的与价值观偏见,避免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在跨文化比较视域中,通过价值观的历史语境还原,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自由”、“民主”、“人权”等西方概念的真正意涵,能够更恰当地了解这些概念的历史意义,也才能更深刻地辨别与批判这些概念在当代西方话语中的内涵变异与意识形态偏见。在西方价值观认知的教学指导中,我们发现,十提出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地呈现其优越性:不仅继承中国文化及价值观的优秀精华,亦吸纳其他文化及价值观的普适性成分,是一种具有先进性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不仅包含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强调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亦规范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只要给予足够的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关注,必然认识到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命。只有揭示英语语言及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内涵,学生才能具有清晰的价值观认知,才不容易在英语语言学习及西方文化认知中迷失立场与方向,才能避免被当下一些西方话语所蛊惑而迷失。综上而言,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我们英语教师必需把潜在的西方价值观影响转化为显性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尤其在选用教材之外的英语阅读材料时。

二、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

明晰高中英语教学的多元功能,厘清语言技能学习、西方文化认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三者关系后,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德育渗透及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本人进行了多种摸索,尝试了许多方法。在教学探索中,本人发现,课文主题不仅决定课文内容的解析视角与阅读方式,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内容接受与价值认知。为抛砖引玉,本文呈现相关主题的拓展案例,并关联价值观教育策略。

1.高中英语教学的视角转换:课文内容的主题归类。纵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的第1册到第11册,课文内容虽各有侧重,甚或有不同主题指向,但基本可归为四大类主题:伦理、人文、科技与环保。其中,7个单元关涉伦理主题,30个单元关涉人文主题,7个单元关涉科技主题,11个单元关涉环保主题(详见下表)。

虽然此四大类主题已含德育教育元素,已具德育渗透功能,但无法直接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我们突破语言学习的局限性,关注课文的西方文化,内容解读不仅可上升至文化比较层面,亦可通过主题拓展,转向核心价值观教育层面。在此教学实践中,文化比较成为了课文理解的路径,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文化比较与核心价值观则成为理解相关课文的重要推进元素。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主题拓展呢?

2.高中英语课文的主题拓展:语言学习与文化比较。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的教学重点通常围绕语言点而进行。教学单元的组成结构中,“Warming Up”、“Pre-reading”与“Reading”三个部分作为一种语料学习,显然为凸显其后的“Learning about Language”、“Using Language”等部分服务。然而,我们在关注语言点同时,其实可以关注课文内容的西方文化要素,使语言点与西方文化要素认知紧密结合,从而使英语语言学习转向西方文化认知。以必修二Unit 2 The Olympic Games为例,课文词汇主要关涉奥运会比赛项目,但我们亦可关注西方文化认知,包括“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文明源泉”、“奥林匹克运动会与古希腊神话”等。而以选修七Unit 3 Under the sea为例,课文词汇与表达法主要关涉海洋,但我们亦可关注海洋理念的变化在西方社会发展及历史中的意义。

在教学中,从语言点转向西方文化的认知关注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使西方文化认知转向中西文化比较。换言之,我们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知能力。只有这样,在学生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中,他们才能以本民族文化意识去认知西方文化的种种,而不易被某些别有企图的西方话语牵着鼻子走。以必修三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第一单元“世界各地节日”为例,我们应以文化比较视角介绍中西方的节日文化,强调中西方文化的起源特征,如西方节日的宗教性,中国节日的农耕生产特性等。以选修六Unit 1 Art为例,在指导学生认知西方绘画史同时,教师应以文化比较视角指导学生认知中西方绘画的不同起源、主题与人文关注等特点。在西方文化认知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避免“西方文化为主导文化”类型的话语言说,而应强调“中西方文化只是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文化”。这是运用中西文化比较视角进行课文讲解时,我们教师应特别注意之处。

在英语课文的讲解中,从语言点学习到西方文化认知,从西方文化认知到文化比较意识培养。这种教学关注视角的转换,不仅为相关课文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语境,而且将有助于学生对相关语言点的理解与实践运用。

3.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文化比较与价值观认知。在教改探索中,从语言点中心转换到文化比较视角,我们只是实现了主题拓展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突破课文内容的语言认知,才能开启课文内容的文化比较,也才能进入课文内容的西方价值观认知。

在文化比较视角下,英语课文的内容解读不仅可呈现中西文化的种种差异,更能凸显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例如,在讲解“Olympic Games”(U2/B2)时,我们老师应当指出,众多体育项目实则源起于古希腊军事训练科目,体现了西方一直信奉的“强者生存”价值观;在讲解“Women of achievement”(U1/B4)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圣女贞德”与“伊丽莎白・弗莱”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极大偶然,因为传统西方一直“歧视女性”,女性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在讲解“Art”(U1/B6)时,我们应提醒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主题与人权意识的觉醒,但此时的人权概念绝非今日西方某大国的“人权”解读;当讲解“Under the sea”(U3/B7)时,我们不能不指出,海洋不仅仅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起了至关重要的意义,实则也体现了西方一以贯之的“疆域拓展”情结。在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这些课文不仅实现了主题延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西方价值观认知。

4.高中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的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德育渗透的最佳时机是在文化比较及西方价值观认知环节。文化比较既引发跨文化视角下的西方文化认知,也引导学生以不同视角重新了解中国文化。同理,在介绍西方价值观时,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时机。

在西方价值观的认知介绍时,只要把握得当,我们老师完全可以在英语课文的内容解读中进行德育渗透,既可引导学生认识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概念,也可展现核心价值观的普世性意义。例如,在讲解“English around the world”(U2/B1)时,我们应提醒学生注意,英语普及现象的背后,实则源起于英国对各地的长期殖民与文化侵略,据此强调“富强”与“爱国”的重要性;在学习“Computers”(U3/B2)一课时,我们不仅应强调,近代以来西方一直崇尚的“高科技与话语权”关系,而且应提醒学生,要有真正的科技创新与发明,“诚信与敬业”是不可或缺的价值底线;在阅读“Theme parks”(U5/B4)一文时,我们不仅应强调环保的重要性,而且亦在人类文明史的视角说明,中华民族一直强调的“和谐”具有的伦理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