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15 17:11:13

序论:在您撰写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第1篇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可以看出,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二、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

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

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发展;协同

一、引言

企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规范文化等;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一种企业意识形态,其中这个意识形态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都是企业员工所认可的,而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一定是有一定凝聚力作用的,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现代的管理模式,能够高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曾经说过:“钱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和劳动,但是钱不能买到人的热情,更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积极追求,但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都可以实现。”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心里默认的观念、意识或者规则,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过程,了解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了解不同企业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非常重要。实质上,企业文化与经济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的某个阶段能否取得成功与文化有很大的联系,这在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戴维兰德斯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么文化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历史的演变过程证明,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

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促进发展体制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总是局限于与企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上,还需要融合时代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社会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同,如果员工不能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不会强大,整个企业就像一盘散沙。推动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深化改革,逐渐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曹世潮.文化战略[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 农村 基层文化建设 思考

“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工作的重心,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主要矛盾。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较为滞后,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既是当前农村、农业、农民实现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层文化的发展是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农村不断进步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我国的农村基层文化的现状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我国农村基层文化处于这样一种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水平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传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的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1、思想认识不足

一些乡村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要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就搞好了。因此,文化建设实际上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现象。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于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工作。

2、资金投入不多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总体收入大幅度增涨,但与此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生产经营性投资倾向日趋严重,财力吃紧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有所减少。而乡村及农户在文化建设投入问题上的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从而形成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的部分“真空”,造成了活动场所少、宣传阵地少、文化活动少的问题。

3、管理引导不力

少数地方农村文化建设往往只注重文化设施建设,忽略了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正确引导和有效管理,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乘虚而入,封建迷信、宗族势力重新抬头。建庙造神、求仙问卜、算命看相、大修坟墓等活动已经公开化。在一些地方,群众对建学校办教育舍不得投入,而建庙宇修坟墓花几万元甚至于几十万元却不是奇事。

4、文化活动不活

大部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单一,从内容到形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比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

5、人员编制不够

目前,大部分乡镇都设立了文化站,配备了专职文化管理人员。但在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文化管理人员,一旦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他们解决了城镇户口、转正式工作问题,就向县城、市区调离或就地改行,而新配备的人员大多对业务不熟,素质不高,待遇低又不够安心,工作没有积极性,再加上近年来转正机会逐年减少,愿意从事农村文化管理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少。文化管理力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文化管理职能的行使。

6、形式主义严重,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基层文化建设相对完善,包括建立乡文化室、村文化站、乡村图书馆等,但事实上这些单位能否有效运作,能否起到丰富基层文化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这些都是未知的,而真实的情况确是有其名、无其实,各种文化设施形同虚设,文化资源不过是几本书、几张桌子而已,起不到文化建设的作用。造成了大量文化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基层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措施

为了应对以上基层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

1、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首先要普及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其次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最后是着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和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之成为不仅服务于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而且服务于农业科技推广、农民获取信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及党员教育的平台,同时要注重普及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向农民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全面提高文化的创新能力。

(1)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与教育。要通过灵活有效的方法把党的主张、思想、方针政策、声音传播到农民群众中去,并被他们所接受,让他们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能得到最大的实惠和最好的发展,脱离党的领导则会受到损害;要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成为农民群众最大的福祉,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此来坚实党执政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来巩固党执政最广泛的农村阵地。

(2)在社会伦理建设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新时代的“和”应当是和谐社会之“和”,这个“和”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所追求的“和”更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和”,执政党要求的社会稳定之“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配置和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之“和”。“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标准和内涵,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科技日益发达、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对“美”的追求更是丰富多彩、不断变化和进步的。人们既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也需要享受外来文化之“美”和新时代创造出来的更多的崭新的“美”。

(3)人文精神建设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人文精神要涵盖人类文化已到达的最好的精神境界,体现在精神风貌上,表现为文明健康向上,不断追求人类和社会历史进步;体现在个人人格和品质上,表现为具有关爱、互助、谅解、尊重、诚实的品格。塑造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只有塑造了具有健康和优良品格的人,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对人的社会化起决定作用的社会文化方面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在社会价值观体系建设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重建新时期农村社会的价值观体系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只有形成了符合当今农村发展要求的社会价值体系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农村文化建设才算真正起到了引导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作用,达到了促进社会进化和社会教化的目的。由于农村社会化受农村经济、文化环境的决定性影响,构建新时期既能体现农民价值观追求、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要求的价值体系,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包括文化的方式与方法、载体与场所、产品与内容、组织与实现等各个方面。精神文化等一切非物态文化必须通过物质文化来实现。随着历史的进步,虽然大部分农村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但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进程加快,广大农村也已步入了崭新的时代。建设这个时代的农村文化,既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依靠新科学和高科技建设农村文化,又要不脱离农村实际和历史传统,有针对性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文化。在物质文化建设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投入,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多的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建设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列入小城镇、文明村寨建设的总体规划,改变农村文化站、广电站“四无”(无房子、无设施、无图书、无活动)的落后状况。要下大力气抓农村文化中心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需求,使之成为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主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2)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强和加大农村文化开发,针对农村和农民需求生产和提供优质和优秀的文化产品。

(3)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使农民喜闻乐见。既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式,要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化氛围,使全民族养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风尚,又要善于吸纳优秀的外来文化形式,创造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文化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和农民的文化消费需求。

3、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建设包括社会法律法规、纪律制度、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社会约定等。制度文化建设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与日俱进,法律法规要加快完善,特别是要革除一些原来带有社会歧视性质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层面让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平等;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在社会管理的纪律制度等方面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体现农民的要求;在社会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要坚持正确引导教育,同时要注重推进符合人类进步规律、促进农村社会进化的社会改革。制度文化建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健全管理机构。市、县和乡镇要有固定的文化管理站和文化稽查队等职能机构,配备精干力量。

(2)完善法律规章。建立健全文化建设的法律体系,运用法律手段,促进探索有效形式,对地方风俗习惯、农民业余文化生活进行正确引导和规范,确立科学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消费方式。

第4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不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不协调,而且与全面实现和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相适应。最近笔者深入到苏北射阳这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部分乡镇做了相关调查分析,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更加呼唤和谐文化。

一、目前,农村文化的现状

1 文化设施严重滞后。

按照小康文化规划目标,村一级要建立100平方米以上的俱乐部(或文化室),藏书2000册以上。目前,落后村的现状与规划目标差距很大。有的村没有一个像样的村部,直到小学撤并调整才解决村部问题,更谈不上文化活动室、图书室了。极少数的文化站(室)还没脱胎于几年前的老样子:几间旧房子、一块陈牌子、一个老头子。有的虽建立了文广中心,但长期以来活跃在农村第一线的文艺宣传队却因无活动经费销声匿迹了。文化产品的批发零售主要集中在个体户手里,有些乡镇甚至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新华书店,和谐文化活动缺少必要的载体。

2 文化生活单调贫乏。

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着买书难、看报难、看戏更难的现象,缺乏适合农民消费水平的、健康向上的和谐文化消费形式和娱乐场所。就文化书刊市场看,适合农民需要的、质量上乘的书刊并不多,而且相对集中于县城,未形成与农民直接接触的农村销售网络:在电影文艺演出方面,其现状更是不理想。文艺演出团体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深入农民生活不够,缺乏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和艺术产品,难以赢得观众。晚上,大多数村民全家人围着一部电视机看,文化形式单一。由于文化生活贫乏,缺少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没有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少数人精神空虚,致使赌博、封建迷信等丑恶现象在农村抬头并有蔓延势态。

3 文化人才严重缺乏。

农村是落后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这里逐步形成了38619025的“特种部队”。近年来,随着农村成年人口的外出务工,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加之专职队伍不稳定,文化创作力量薄弱,目前大多数影视、文学作品都以城市为题材,远离农村群众。因此,贴近农民生活的文化产品大量减少,传统文化后继乏人,传统节日文化销声匿迹。

4 文化市场管理混乱。

一些地方经过多次深受群众拥护的“扫黄打非”等专项行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文化垃圾还没有绝迹,尤其是在偏僻的农村。一是非法出版物、音像制品有一定市场,主要出现在小集市和车站码头;二是公开销售、封建迷信、赌博技巧等文化垃圾;三是音像放映点、电子游戏机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四是种种迹象表明,黄色、非法出版物还存在着贩运、批发、销售一条龙的地下网络,从源头上没有杜绝。

二、农村文化现状的成因分析。

1 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状况差、设施差,许多文化工作不能开展,有好“点子”也不能实施,群众有积极性但没有舞台和展示的机会。

2 许多群众没有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文化投资意识。人们总是想着免费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有的人即使想投资文化产业项目或者公益文化事业,但又担心政策变化快、法律保障无力、收益预期差而作罢。

3 一些文化工作者,因工作辛苦繁琐、待遇偏低,普遍存在着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

4 有些基层党政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观念、意识有些偏差。有的有抓文化工作的愿望,但是抓不到“点子”上:更多的人是一心想着经济建设,抓财政收入,出政绩,不重视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文化建设。少数文化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观念陈旧,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文化生产力”的意识,因而在管理上容易出现这些现象:一是文化管理力量薄弱。有些地方至今仍无专门的文化稽查队伍,人员编制、经费问题难以落实。二是文化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管理队伍业务素质较低,年龄结构老化。机构设置不合理,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文化部门成了安置性岗位,专业人才进不来,工作难开展。三是领导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市场建设到宣传、教育、广播、电视等诸多部门,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还存在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难以形成合力。

三、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努力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为和谐文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一是必须认真解决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少、比重偏低的问题。各级政府必须保证文化建设的投入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使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运用财政、税收、价格等经济杠杆,支持文化建设,为和谐文化建设给予政策的优惠和扶持。要建立新型的文化建设筹资机制,解放思想,广开财源,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文化资金。二是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资金用于直接为群众服务的和谐文化设施建设上。要重点健全、完善农村三级文化网络,抓好馆、站、家的建设,使之成为吸引广大农民开展健康文化业余活动、陶冶情操的最佳活动场所:三是积极争取和用好省文化扶贫资金。在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文化扶贫力度的同时,建设一批“和谐文化明星村”、“明星乡镇”,扩大典型示范效应,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2 抓紧实施农村和谐文化工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从乡情、村情出发,把和谐文化建设同实施创建文化先进乡镇、建设沿海文化长廊、落实“蒲公英”计划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进程。力争基本形成新农村文化市场规范有序、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网络布局合理、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具有鲜明地方文化景观特色的和谐格局。

3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素质。

文化队伍素质高低是能否搞好和谐文化建设的关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优秀文化人才的培训、选拔、任用的良好机制,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组成的文化队伍;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守纪执法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要大力提倡和鼓励文化创作人员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吸取创作营养、积累创作素材,使文艺作品更能贴近生活,表达农民心愿,继承传统精华,反映时代特征,促进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第5篇

摘要:会计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经验和方法总结出一套具有文化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就是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标准和文化方式,也是进行会计管理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会计文化不仅是对原有的会计学知识进行了充分的体现,还对在会计中体现出文化学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的渗透,其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凸显出会计工作的实践性。建设会计文化对于会计实践活动是一种充分的体现,也能为今后的会计工作形成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 :会计文化;建设;必要性;路径

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发展会计文化对于我国文化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可以在今后的会计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促进管理职能的发挥。会计工作人员通过长久的工作时间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定的会计文化,这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与会计管理共组有着密切的联系。会计文化作为一个文化分支,具有多层次和多样性的特点。首先,根据会计实践的经验来说,会计实务中的报表、账簿以及凭证等属于物态的文化,也是会计文化的载体。法律层面的种种规定及章程等属于制度文化,对于管理活动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约束。与人员活动相关的会计实践则是行为文化,主要包括有监督核算等会计活动。会计人员在会计实践中产生的思想变化、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等则属于心态文化,这种心态文化既可以是群体的内心活动又可以是个人的内心活动。

第二,会计文化对于我国的会计管理等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会计文化受到我国的经济以及政策影响都非常大,并且在会计管理活动中融会贯通,会计工作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务实谨慎的工作作风,对于会计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的制定也能看出这需要会计人员有着公正谨慎的态度。如果会计人员没有受到会计文化的熏陶,没有独有的文化气息和底蕴以及价值观,就不能对企业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更加不能处理好企业与财务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发展会计文化建设,可以保证各项管理更为科学,同时能够保证企业文化的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

第三,会计文化在会计监督以及会计核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会计文化是个人会计与企业会计相融合的体现,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也体现出别的国家对我国会计经济的印象,因此国家必须重视会计文化的建设。第四,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个人文化建设着手,个人文化建设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根本和基础,没有个人文化的建设会计文化的建设就是空谈。在进行个人文化建设时,个人的知识体系必须全面完整,对于会计知识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和认识,指导何为会计,怎样做会计等等,成为会计行业的专才。当前社会中,在会计实践工作中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有一定的人格,能够经受住各种诱惑,同时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责任感,在会计工作中能够有职业操守并且积极发挥其创新性和自主性。

二、建设会计文化的路径探究

1.提高我国高等院校会计教学的水准

提高教学水准首先要求有优质的教学方法为指导,高校在进行会计教学时,要结合各种实例,进行讲座或者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学模式,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或者陈旧的教学方式上,而是应当组织学生进行角色的演练或者辩论会等形式进行锻炼,保证会计文化能够充分渗透进每一位学生的思想深处,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和触动,在教学环节就提高学生对会计文化的认识。另外,对于会计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决定会计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的思想品德以及职业道德修养对于学生将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地用严谨、诚实的人格去影响学生。再者,高校应当跟政府财税或者律师事务所等产生直接的联系,请专业的资深人士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人员到学校兼课,增强学生对该行业的了解与认识。除此之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会计文化氛围的形成至关重要,也能为学生的文化学习提供必要的土壤。高等学校在开展这方面教学时,必须采用多途径和多模式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的成长,从而引导学生会计文化的形成,为其更为优秀的会计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会计企业通过建立企业文化,创造价值观念来教育和引导员工,摈弃落后的观念并树立正确的观念,形成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文化的促进和带动,只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长久影响力,会计人员才能更为高效的完成好会计工作。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以及会计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会计人员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作为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人员会产生着无形的约束力。当前的实际状况显示,我国的会计人员在其职业道德水平上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必须引起相应的重视。加强会计文化的建设就应当以提高会计职业道德为主,并且借鉴先进的会计工作管理经验,完善法律建设的力度,促成会计企业更好地建设与发展。

3.引导并培育会计人员建立先进的会计观念

人的行为是其生物特性决定的,更大程度上是由其文化以及价值观念决定的。广大会计人员通过长久的实践形成一定的会计价值观念,这是财会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能体现会计人员的个人才能与文化素质。因此必须培养会计人员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培养会计人员要有相应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一种凝聚力,培养其数理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行为规范的会计人才。不断增强会计机构的活力,培养起先进的思想,促使整个会计机构能够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保障会计机构能够平稳运转。

4.锻炼会计人员养成先进的会计精神

会计精神在会计文化建设中属于上层建筑,也体现出会计文化深厚的底蕴。这是会计人员思想认知以及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的体现。会计精神的形成对于企业将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帮助会计人员形成完整的行为和价值取向,在会计人员身上形成极大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会计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将会被有效推动,并对会计人员形成一种有效的约束,对维护会计人员形象都将产生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会计精神帮助会计人员提高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促成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现实意义重大。

结束语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会计工作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建设会计文化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为引导,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有专业的会计知识和高尚的品德,这对于会计行业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进行会计文化建设时,必须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于我国会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经济问题要采取必要手段进行解决,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加以深化,带动我国会计工作的新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乔焕莹.关于当代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建设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会计,2013(22):147-149.

[2]何雪霏.从现代企业管理的角度谈中国会计文化建设[J].新会计,2013(23):246.

第6篇

论文摘要:在现阶段,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新经济的特征和基本内涵,简要地论述了如何建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一种以自发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经济,之所以“新”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创新能力上,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电脑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要依靠社会各种制度创新的支持。而创新又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知识化。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极大降低;新经济可以减少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净剩余,有利于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

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认定由于人们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将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有人获得创新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和创新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拉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2.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协作,没有人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不会产生“1+1>2”的效果,更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理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体系。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网络概念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创新与变革,其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文化创新。

1.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更注重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企业文化在本质上是柔性管理,讲求“人性化”和灵活性,但不能因此否定硬性制度的作用,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和补充形式,是企业管理的必要手段。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要努力培育员工生死与共的价值观,使企业全体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实现企业精神与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实现人企合一。:

第7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筑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

我国加入WTO为国内建筑企业真正走向国际建筑市场打开了通道,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企业存在着效率与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经营单一,企业隶属关系上条块分割、政企不分,企业市场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建筑企业要想在国际建筑市场站稳脚跟,开拓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当务之急就是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内建筑企业与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差距不仅表现在装备、技术、产品等“硬件”上,更多的表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展方向、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软件”方面,也就是企业文化的差距。因此构建良好的建筑企业文化,充分发挥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优势,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培育和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途径。

一、 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的能力以及运用一般资源与战略性资源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的组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非是某种单项资源,而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之上,具有创新特征的企业人才、技术、品牌、管理、文化等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

就建筑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是指以比较快的速度、比较低的成本、比较高的质量、与业主比较和谐的关系向业主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建筑产品,并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利润。那些能为建筑企业带来优势竞争力的先进施工技术、无形资产(如企业精神、品牌效应等)、管理组织能力、人力资源、营销能力等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包括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和企业文化,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深厚基础;第二层面为目标层,包括企业的战略制定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战略调整和转移过程,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成长提供导向;第三层面为载体层,包括企业技术引进与再创新、管理组织结构创新以及制度创新,其主要作用是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发挥“平台效应”和起到“支撑”作用;第四层面为保障层,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其主要作用是保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顺利形成和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技术实践中以特定方式、沿特定的轨道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因此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不容易被潜在的竞争对手模仿、转移和占有。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其文化力的重要表现,蕴藏于企业文化、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因此,企业文化是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不可缺少的基本手段,需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来对其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发展和培育,才能维持或提升核心竞争力与竞争对手之间的领先距离。一个企业旺盛生命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企业文化底蕴,是企业长期优胜的关键和保障。

二、 企业文化的内涵

1. 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成员的思想观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因素。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产品的竞争而转为理念与文化的竞争。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产品所代表的全部。而企业文化的根本在于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愿景目标以及对企业文化的忠实信仰。管理者必须将其组织统一在一个坚定的意念和共同的愿景下,并在此基础上推行相应的管理。企业文化还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社会大众和客户在接受企业服务的过程中,都会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震撼力。

2.建筑企业文化的个性。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人的因素在生产力构成中的比例较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都直接对产品的质量构成影响。同时建筑业又是一个资金投入量较大,风险也较高的行业。因此,建筑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一种,既有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身行业的特殊内涵和规定性。建筑企业的施工现场分散、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艰苦、异地施工较多,从而造成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而建筑企业职工大部分文化水平较低,素质不高,企业的临时用工较多,队伍流动性大,从而加大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复杂程度。

建筑企业文化是维系建筑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包括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外在层次为物质文化,如建筑产品和建筑工具;中间层次为制度文化,内在的核心层次为价值观;外在层次为硬件,中间和内在层次为软件,硬件是软件发挥作用的结果和表现形式。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的利润源泉,拥有众多的优秀项目必然显示出企业的雄厚实力和竞争优势,同时企业文化在每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上都会发挥作用和得到体现。因此,项目文化作为建筑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

转贴于

三、 建筑企业文化的建设

1. 基本思路。建筑企业文化的构建应从我国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的内外环境,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主体的基本情况;再分析建筑行业的劣势,如市场行为不规范,存在严重的混乱状况等阻碍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现实问题;然后研究建筑行业的优势,如我国对外承包市场的扩大,关税壁垒的降低将使得对外承包工程成本降低,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和施工模式的引进带来的发展机遇;最后开展实证分析,如传统观念、心理、行为方式、习俗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研究和设计突出个性和特色的建筑企业文化。

2. 具体措施及创新思路。在与具体业务行为相关的操作层面上的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着力于培育技术文化、质量文化、信用文化。

技术文化是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在技术进步活动中集中统一的体现,决定企业技术进步机制,并使其有效运行。不同技术和产品之间的竞争不仅是工程成本等经济因素的竞争,而且是科技含量的竞争,只有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注重提高员工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技术氛围,形成技术创新的全员意识;质量文化是渗透在质量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思想和精神理念,包含施工过程中对建筑产品的质量追求和企业质量教育培训。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突出质量意识就是突出企业文化的竞争力功能;信用文化是指关于信用的意识、理念、评价、体系、规则和机制等方面的文化积累。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建立信用管理机制,形成全员的诚信度,以良好的信用获取市场的通行证。

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与时俱进,适时创新,才能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项目文化是建筑企业文化的重点与特色,应结合起来建设,将新的经营理念与项目管理紧密结合,创建创新的项目文化,确保项目施工过程的全方位控制进而实现管理升级,树立了良好的项目形象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实现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并且赢得业主、占领市场。创新项目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项目管理文化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建筑工程微机管理系统作为项目信息管理的有效工具,实现现场办公的“数字化”、“集成化”、和“无纸化”的项目管理,使施工的整个过程具有可追溯性。

(2)项目制度文化创新,抓住关键问题。专门给项目经理建立一套既能保证项目管理顺利进行又能反映、维系和弘扬项目文化的规章制度,强化他们创建项目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项目精神文化创新,实现人心凝聚。以人为本,尊重、理解项目人,充分调动项目人的积极性,尽可能最大利用他们的创造性使之为项目尽职尽责;适时加强岗位培训和文化教育,提高项目人的综合素质。

(4)项目业主文化创新,产生品牌效应。将项目文化积极向业主延伸,工程竣工后主动配合业主的善后工作,有效宣传自己的优势,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全面实施无投诉回访制度,建立与业主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企业不断开拓创新的根基,更是企业进步发展的灵魂。企业有了文化的魅力,才会有经济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文化通过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注重企业群体理想培育,珍惜和培养人的感情,激发人的潜能,使企业员工逐步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企业的团结,关注全方位效益的提高,构筑双赢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立足企业自身的实际,准确把握企业目前的状况和今后的发展目标,明确企业的文化类型,确定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理念,以培育企业精神、增强企业凝聚力为核心,以面向市场、优化经营理念和员工思想行为为着力点,塑造员工和企业的良好形象,将文化力转化为经济力,形成合力,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万守杰,胡韫频,饶欣.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山西建筑,2004,(15):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