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10
序论:在您撰写高效沟通的要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中职;校长;执行力;构成要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67-02
陶行知先生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由此可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校长要想把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就必须拥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保障。“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校长的执行力问题直接决定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完成品质,应该予以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为此,笔者拟运用执行力理论,从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执行力的界定、构成因素、提高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界定
美国学者保罗·托马斯和大卫·伯恩指出:“执行力是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我国学者将执行力定义为:“执行力是组织执行战略,实现组织经营战略目标的能力;在讨论问题、统一意见、制定计划之后,完成组织目标的具体行为就是执行,而确保执行完成的能力与手段则构成执行力。”
结合上述中外学者对执行力的定义,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就是中职校长在各级教育目标的引领下,以现有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充分发挥个体和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升中职学校适应变革的能力。
中职校长执行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管理学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职学校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的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的执行力构成要素有四:心态、工具、角色和流程。这四大要素相辅相成,统一于执行之中。
(一)心态要素
执行力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心态要素,心态是影响执行力的内在要素。执行力心态要素由低到高有三个层次:态度、激情和信念。
态度的实质就是一种职业化精神。校长首先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端正工作态度。正因如此,陶行知先生感叹到:“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如果说态度在某些情况下是一种被动,那么,当态度升华为激情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主动。激情与态度相比,能产生更大的执行力,因为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行为。所以,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并保护好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激情,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对于态度和激情而言,信念无疑就更加持久、更加稳定。一所优良的学校一定是拥有良好的、大家认可的信念,这可以看作是学校成功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学校有了正确的信念,它的执行行为才能真正贯彻到底。
(二)工具要素
适宜的工具是执行成功的必要条件,学校要取得成功,校长除了要有发展的信念,还要找到能持续推进学校发展、实现办学目标的工具。一个优秀的执行者必然具有这样一种素质——随时随地找到并善于使用合适的工具,即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
例如,老罗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罗永浩就是利用网络营销工具的成功范例,通过将个性化的培训海报、招聘信息、视频资料等上传到相关网站,不仅成功塑造了校长个人的品牌形象,而且为在更大范围内招募认可学校价值观、业务能力强的员工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校长执行力提升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角色要素
根据管理者层次的不同,可以把执行者角色分成三个层次:最高执行者、中层执行者和基层执行者。这三个层次的执行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工作,还要帮助不同层级的员工做好角色认知,正确的角色认知能激发员工无限的工作热情,能为学校带来高效的执行力。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系部二级管理的推广,客观上造成了中职校长管理层级的增加,校长与基层执行者的联系受到削弱,而基层执行者恰恰是与师生员工联系最密切、影响最直接的执行层。基层执行者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对学校政策执行的成败至关重要。所以,中职校长必须重视对学校基层执行者的选拔、考核、指导和监督。
(四)流程要素
实际上,学校管理的真正核心是流程管理和流程优化。所谓流程,就是如何为全体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的程序,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人员流程、战略流程、运营流程是体现学校执行力的三大核心流程。战略等于做正确的事,运营等于把事做正确,人员等于用正确的人。三项流程连接和综合的程度,就表现为执行力。所以,校长要想提高执行力,首先要从确保三大流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入手。
学校运营流程的重点是确定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核心是关键任务的先后顺序,校长对学校关键任务的执行情况要跟进跟踪,发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提升中职校长执行力的主要途径
提升校长执行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目标引领、文化增强、制度支撑、流程优化、资源保障、监控保证各个方面去努力。借鉴企业界关于个人执行力的研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实际和校长工作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应从执行者、管理系统、执行文化等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中职校长的执行力。
(一)执行者方面
提升校长执行力的主体是校长,要树立并维护校长执政的权威 要做好学校管理的首席执行官,校长要明确自己的首席执行官角色。校长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执行工作,还必须用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人才梯队的培养,因为执行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执行者身上。譬如,现在部分中职学校校长面临着青年骨干教师流失的问题,又出现了学校利益部门化的倾向,青年教师普遍感到学校中的课题申报、师资培训、绩效考核等事项公开力度不足,选拔机制有欠公平。有鉴于此,要采取以用为主的人才培养方式,确保组织资源的高效配置,保证组织战略的顺利执行。
校长要学习推广执行力的提升方法 执行是门学问,把握科学的执行方法是现代校长的必备能力。如笔者所在学校在今年的国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革示范校评估中推广采用WBS法(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法),即按一定的原则把项目分解成一项项任务,再分解成一项项具体工作,再把这些具体工作分配到每位执行人员的日常工作中,极大地提升了各部门的执行效能。
校长要强化执行力理念,进行执行力技能训练 校长的执行技能包含专业技能、应变技能、创造技能、细节技能。实践证明,将执行力技能训练引入教师培训,不仅有助于校长执行效能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统一高效的执行文化,降低学校的整体执行成本,提升执行效益。
(二)管理系统方面
校长的执行力贯穿于学校管理系统的各个流程,学校管理流程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校长执行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学校组织管理系统中校长要力争做到如下几点:
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 执行力目标是指组织预期某项活动能取得的成绩。对于执行来讲,目标既是牵引力,又是驱动力。有了目标,才能充分发挥执行的作用。目前,有些中职校管理中的战略目标只描述未来发展远景,没有将目标具体化,这对校长执行是一种削弱。
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 执行工具包含学校的章程、管理制度、组织流程等。合理、科学、简便的执行工具有助于学校目标的顺利达成。校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选择恰当的执行工具,并在管理中利用这些工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校于2011年启用OA办公系统,不仅节省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方便学校上下级相互沟通,信息反馈畅通,为发挥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提供了舞台。对于校长来说,OA更是决策支持系统,校长可以利用OA办公系统就一项学校工作高效征求特定人员意见,从而为校长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
设计优化执行流程 学校的各级各类工作目标是由不同工作部门相互配合实现的。科学的流程设计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明确各自的常规工作和突发事件的执行流程,从而排除诸多不确定性和人为随意性,提高学校事务的透明性和公平性,以有效降低执行的阻力。如部分学校在教师培训、评优、课题申报等工作中引入了事前公示程序,就有效降低了学校部门间、教师间的内部矛盾。
执行文化方面
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确立执行文化理念,把这种理念内化为校园文化,外化为师生行动,促成全校上下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学校的执行文化体现在:
开放的沟通 戴维认为,精确的决策和有力的执行都依赖于开放的沟通。管理学上有“双50%”的理论,即管理者50%以上的时间都用于沟通上,可在工作中50%以上的障碍都是在沟通中产生的。在现实中,沟通存在个人障碍和组织障碍。因此,必须在组织内部建立沟通机制,形成积极沟通的氛围,建立起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譬如,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开放式对话就是校长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有效形式之一。
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执行力是建立在严格有效的激励制度基础之上的。坚持奖惩与工作绩效挂钩,用理念凝聚组织,用规则管理组织,把“效率第一、兼顾公平”原则贯彻到管理工作中。激励可以调动成员的情绪,化压力为动力;也可以激发个人潜能,使组织发挥更大的威力。激励方式主要有:心理愿景激励、职业发展激励、合理薪酬激励等。
努力构建执行力组织 高效的执行力组织不只是校长本人亲自参与到学校工作任务的执行中,也不只是每位教职工完成执行目标。高效执行的最终目的是在学校内部建立起执行文化,这种执行文化以学校动态互动的组织模式为基础,这种组织模式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内核,校长应致力于构建执行力学校。
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效益和声誉,更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目标实现水平,因此,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落实到学校治理的实际行动中去。
参考文献:
[1]梁荣桓,黄香琴,林国健.校长执行力研究概述[J].中国民族教育,2010(10).
[2]王建艳.关注校长执行力[J].教育与职业,2006(36).
[3]保罗·托马斯,大卫·伯恩.执行力[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3.
[4]董庭富.校长领导力本质及其评价观探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4).
[5]黄伟.影响中小学校执行力因素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一、 课堂教学有效沟通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综合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出发点,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则是最终目标。?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师生之间交流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过程重在沟通,尤其是课堂上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成功的沟通将会达到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成功传递知识的结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与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学应该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流畅,这就要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的信息不断流动,角色不断变换,以促进教学的氛围和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师生信息交流的质量。
二、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有效性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之间沟通的好坏,交流是否畅通,将直接决定教育交往和活动的效果。课堂英语的教学离不开师生的交流,如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师生对问题的质疑和探讨等等,都是教学交流的形式。成功的师生沟通,课堂上就会出现教师激昂并富有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学生积极参与、跃跃欲试的活跃气氛。有效课堂师生交流和沟通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释。
1.信息交流过程的重要因素
所谓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来往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流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连续过程,整个沟通过程由八个要素组成,即信息的发出者、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和情境、反馈等。课堂教与学就如信息发送到信息接收的整个过程,信息由信息的发出者始发沟通过程,选择沟通对象,并决定沟通的目的。有效的课堂师生交流是指信息接受者学生在任何语境下都能够理解信息发出者教师的意图并能做出及时合适反馈。完整信息交流过程正如下面的课堂教学信息交流过程。
2.课堂信息交流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过程中,首先由信息的发送者老师或学生,可以对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发送信息。作为信息发出者重要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编码、知识文化化作语言或其他的符号体系(信息)能顺利地让沟通对象学生接受,这也就是教师在上课前为什么不仅要熟悉教材和教学技能和了解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原因。第二因素就是信息的编码,在课堂上,教师要熟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运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将教材中抽象的概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保证与学生有效的沟通。第三要素是信息传达的方式通道,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能力和手段来传递知识,如教师集动作、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的面部表情、各种手势并配合使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使知识图文并茂,声形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第四要素是障碍,信息接受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它可以是外部障碍、内部障碍、生理障碍和心理障碍。信息接受者要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储存等来充分了解发送信息者的意图,从而进行解码。但可能由于外部环境的干扰、自身的身体欠佳状态,以及极差的心态都有可能严重影响信息解码接收的效果。第五个要素是反馈,有效、及时的反馈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同时,要把学生的反馈加以归纳、总结、整理,再及时地反馈回去,形成互动。情境或场景是师生沟通互动过程中的重要第六因素。它包括:物理的场所、环境,如教室里、办公室等。因此要想成为成功的沟通交流的人就必须了解信息沟通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三、课堂师生沟通特点
交流可以借助语言,也可以借助非语言。沟通的种类也很多,如口语、书面沟通、个人和群体沟通等。交流的渠道也很多如广播电影电视、书报杂志、广告、告示牌等,但都有它的特点。课堂教学师生交流的特点如下:1)课堂师生双方交流是动态的,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没有结束的动态过程。课堂上师生交流都是在不断地质疑和探讨中进行,由于讨论的主题在不断地改变,主次也随之变化,双方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换,由信息的发出者转变成信息的接受者。2)非语言交流,无声胜有声。文字交流只占信息交流的30%,70%的信息交流是通过非语言,即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美国人类学家霍尔(1995)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教师课堂上可采用它以活跃课堂气氛。3)交流强调相互理解,成功的交际应该是相互理解对方的意图,无任何误解,交际就是有效的。课堂上教师要设法将与学生交流中可遇到的障碍降到最小,充分预测交际双方交流的目的和意图,不要忽视环境、学生心态和现有知识水平,这样才能达到交际的最佳结果。
四、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师生信息交流动态系统,它是直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英语教师们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取得实效的重要标志。“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性,也是当前高校大学英语改革的核心思想。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与学教师们要了解课堂信息交流的重要因素、过程理论和课堂教学师生沟通的特点,遵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在课堂上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大学英语的最终目的,实现高效的大学英语课堂师生交流。
参考文献
[1] 王坤;康捷.英语课堂交互活动中的教师话语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0(01)
[2] 白娟.浅析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教学论坛. 2012(26)
[3] 付嗣琴. 架起心灵沟通之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J].文教资料.2009(28)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执行力;要素模型;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2-0147-02
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言,知识已经超越资金、设备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决定性的力量,对知识的高效利用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利用与增值,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实现战略目标,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成为关键因素,针对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内涵
1.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界定
提到执行力,就企业中操作型员工而言,是指在理解和认同企业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按照企业中已有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高效完成既定工作任务的业务能力。这主要是强调针对既定的工作标准和作业内容,员工保质保量完成的能力,是一种“正确的做事”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型员工在知识结构、素质水平、角色定位等方面具有自身区别于传统操作型员工的特殊性,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可以定义为:知识型员工凭借自身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等人力资源,在创造性地完成工作目标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工作能力。这主要是强调面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以及自身的工作特点,员工所变现出的一种灵活应变能力,从而高效完成工作目标,是一种“做正确的事”的能力。
1.2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特性
(1)综合性。知识型员工执行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围绕完成具体的工作目标,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还包括在工作中所需要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上述因素综合构成了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全部内容。
(2)主动性。知识型员工与操作型员工在执行力方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型员工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操作型员工被动接受工作任务,按照已有的程序,其执行力是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知识型员工独当一面的工作性质决定其在选择工作方式、控制工作进度、实现工作效率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因此,知识型员工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执行力也更具有主动性。
(3)过程性。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中的“知本家”,掌握着企业重要的知识资源,在工作中实际的参与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目标执行的全过程,并对目标的实现进行跟踪和控制。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就体现在制定和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之中。
2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模型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除了受到员工个人知识结构水平和工作态度的影响之外,还要受到组织机构、工作流程、沟通系统等企业中其他要素的影响,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是这些因素综合发挥作用的结果。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1 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构成图
(1)领导者。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高层领导者,是企业中其他员工关注的焦点和工作学习的榜样,处于企业执行力系统的关键位置,其工作态度、领导能力等因素对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2)目标系统。清晰明确的企业发展目标是所有员工前进和努力的方向,基于共同愿景的企业未来发展目标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对知识型员工的执行行为产生极大的牵引和指导作用。
(3)工作流程。每个企业都依靠自身独特的工作流程在运作,然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企业工作业务流程是知识型员工实现其绩效的基础条件,企业业务流程是否合理顺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高低。
(4)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宗旨,它在潜意识里指导和规范企业对内和对外的各种活动。强调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对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5)企业制度。知识型员工相对独立的工作特性,使其处在一种自我管理的状态以及时时处理大量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的问题,规范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6)组织结构。合理而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可以为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提供基础和支撑,企业的组织形式、权责匹配、管理幅度、分工协作程度等都与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息息相关。
(7)沟通系统。沟通系统也是影响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层面,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有效发挥需要企业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充足的信息,并建立在对错综复杂的信息正确理解和判断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和机制,构建高效的知识信息共享平台至关重要。
(8)激励设计。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仅靠自身的工作意愿和职业道德的软约束是无法实现长期高效的,唯有健全而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才能为知识型员工提供内在动力和外部刺激,从而使其执行力保持长久的生机和活力。
3 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对策
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已经是企业现阶段以及未来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管理课题,基于知识型员工执行力影响要素模型,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企业领导者关注度。领导者是企业中执行力系统的中枢神经,是影响企业执行力过程的关键因素。在实际的企业管理过程中,领导者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内部各种管理活动,强化自身执行力的同时,也应该将管理目光投向企业中知识型员工一个群体,关心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生活和成长,这样会使知识型员工感到组织的温暖与关怀,产生一种集体的归属感,从而在本职工作中产生高效的执行力。
(2)明确企业发展目标,落实工作目标。企业发展目标不仅是凝聚知识型员工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指导其向正确方向努力的灯塔。一方面,管理者要制定企业发展的远景目标,发挥其对执行力的导向作用,同时将企业目标分解为知识型员工必须承担的清晰明了的工作目标,强化目标意识,用任务目标规范和指导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行为。另一方面,目标的制定要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参与,这样员工才会对目标印象深刻,理解正确,进一步将目标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在工作中有的放矢,高效执行。
(3)优化和完善工作业务流程系统。企业中的任何活动都依靠一定的流程或程序进行,知识型员工执行力也要以企业的工作流程作为发挥作用的渠道。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意识到工作流程对于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影响作用,要认真梳理整顿企业内部的运作流程,摸清业务的价值流向,剔除流程中冗余和无效的环节,扫清流程中的种种障碍,必要时进行流程再造,达到流程规范化、标准化和顺畅化的效果,使知识型员工在合理的工作流程中实现高效执行。
(4)打造重视执行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员工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理想和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内化的精神动力。管理者要通过宣传、示范、教育等多种方式在企业中培育和建立重视执行的企业文化,一方面,管理者要强调自身的执行力,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去影响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起到模范带头的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在企业中营造一种人人执行的企业文化环境,使知识型员工在意识深处理解、接受并且认同企业所倡导的执行力文化,从而激发和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5)建立规范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持和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根本保障。企业在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建设和完善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并保证制度的开放性、透明性和针对性,强调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实现“制度治理”在企业中的权威地位。在这样的企业治理环境下,各项工作都实现有规范操作和有序管理,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就得到根本性的制度保证。
(6)塑造强化执行力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种组织机构的组织程序,各个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作联系状态。由于知识型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的过程中要求更多的信任、授权和相对的自由独立,这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迎合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特性,摒弃以往科层制和集权化的组织形式,建立更加扁平化和分权化的组织结构,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为提升其执行力清除组织结构方面的障碍。
(7)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系统和信息共享平台。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就是建立在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的掌握和高效利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企业要完善信息内部沟通的渠道,理顺企业各类信息流向的规范性,引入以IT自动化技术为支撑的企业信息管理工具,建立高效的信息收集、储存、处理和传播机制。同时建立企业内部各个协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平台,做到互通有无,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企业内外全方位的信息。
(8)建立健全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企业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也是提升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重要维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知识型员工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性,施行差别化激励机制,同时实行物质激励、成就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在内的组合激励措施,为知识型员工执行力的发挥提供长久动力。另一方面,企业还需建立内部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的不良行为,防止知识型员工的工作行为偏离正确的轨道。激励和监督双管齐下提升知识型员工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邢以群,吴伟平.执行力模型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9,(1).
[2]王小洋,闫福丽,姜丽红.企业执行力要素模型及提升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3).
【关键词】团队,选拔测评体系,考核指标
引言:ERP沙盘模拟是目前运用的较为成熟的教学与实践课程,目前的选拔测评体系基于团队视角将360度考核、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法有机结合,为选拔人才提出新方式。
1人才选拔测评体系的建立
在完成选拔任务时,首先根据最终选拔目的建立人才选拔测评体系,设计选拔测评指标;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测评要素:选拔测评要素的选择根据岗位的要求、职位说明书,结合访谈及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得出。(2)确定评价要素的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要素权重。通过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输出结果,得出各评价要素的权重。(3)构建数据库:依据所得出的评价要素和评价要素权重,建立二维数据表。(4)测评:依据不同的岗位要求、测评要素,选择多角度测评,对候选人在各要素的表现上进行打分。(5)转化评分信息:依据编写好的转换公式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标准评分。(6)计算并输出结果:根据得分情况得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候选人。
2人才选拔测评体系合理性分析
人才选拔测评体系的核心是测评要素、测评要素的权重及如何转化为各候选人的最终成绩的转化方式。首先,针对每项团队活动所测评的要素的不同,根据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测评要素权重。其次,将不同的衡量标准进行加权求和。通过原始数据的转换得到各候选人的最终成绩,根据岗位要求,进行筛选排序,选出候选人。最后,依据人才选拔测评体系构建思路得出测评结果。
3人才选拔测评体系在ERP沙盘模拟大赛中的应用
基于团队视角的人才选拔既要体现个人专业技能,又要保证团队和谐。基于评价体系指标建立原则,建立以下评价体系。
3.1确定评价指标。根据ERP沙盘模拟大赛并结合360考核方法,从裁判评价、对手评价、队友评价、自我评价结合比赛数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1所示。
3.2 ERP沙盘模拟大赛指标权重确定。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其中:B1团队协作能力(0.044);B2技能主观测评(0.0366);B3技能客观测评(0.1832);B4对手好评度(0.0636);B5工作质量(0.0202);B6工作效率(0.0202);B7专业知识(0.0081);B8判断能力(0.0081);B9沟通能力(0.0081);B10团队合作(0.0081);B11创新能力(0.0081);B12全局意识(0.0183);B13责任感(0.0092);B14纪律性(0.0065);B15积极性(0.0065);B16团队贡献度(0.0081);B17表现(0.0018);B18能力(0.0018);B19态度(0.0018);B20总结评分(0.0274);B21决赛第一场成绩(0.2231);B22决赛第二场成绩(0.2231);B23复赛第一场成绩(0.0319);B24复赛第二场成绩(0.0319)。
3.3 基础数据搜集。
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基础数据搜集,以表3-1数据项为例,B1、B2以优、良、中、差的评价方式录入数据,B3-B15、B17-B20用十分制的评价方式录入数据,B16用突出、一般、差的评价方式录入数据,B21-B24输入比赛名次。
3.4 编写转换公式。
由于数据中存在大量包括“好”、“突出”等数据,因此需要建立转化公式将所有的评分标准统一成量化评价方式,转换后计算总成绩,经过处理,得出排名。
3.5聚类分析及结果输出。
聚类分析指将物理或抽象对象的集合分组成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分析过程。
在此案例中需要按照职位(CEO、市场总监、财务总监、生产总监和采购总监)进行聚类,选拔CEO时只从CEO中排序,选拔市场总监在CEO和市场总监中选拔,选拔财务总监在CEO和财务总监选拔,但优先考虑财务总监,选拔生产总监和采购总监从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和CEO中选拔。
3.6评价结果。
石家庄经济学院第九届“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利用此选拔方法,获得良好效果。
4 总结
本文基于团队视角,建立人才选拔测评体系。引入360度评价体系,结合多种人力测评体系,构建出一套全面评价参赛选手的评价指标,进而构建适合团队选拔测评体系。
结合层次分析法与聚类分析,制定出一套科学完善高效的团队成员选拔测评体系,将其应用到石家庄经济学院ERP沙盘模拟大赛中。
此评价选拔体系打破以比赛成绩挑选团队的常规方法,把比赛过程、结果及团队沟通协作相结合,综合评价队员素质,组建高效高质团队。希望该体系能为其他活动团队成员选拔提供科学的方法依据。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沟通组织目标面子关系
1、高效沟通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说:“未来竞争是管理的竞争,竞争的焦点在于每个社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其与外部组织的有效沟通上。”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效能和效率,而管理沟通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途径,当今受到企业家信赖和大力推广的走动管理、企业组织结构扁平化、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管理等管理模式都是试图通过提高沟通的效率来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沟通是达成组织目标的需要
沟通是协调组织中的个人、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组织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必须有密切的配合与协调。只有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意识、机制和行为,各部门、各成员之间才能彼此了解、互助协作,进而促进团体意识的形成,增进组织目标的导向性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体系合作无间、同心同德,完成组织的使命及实现组织目标。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更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沟通越来越被重视,团队的沟通能力与组织目标的达成关系越来越紧密。
1.2 沟通是组织激励的需要
信息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和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基本途径。良好的沟通内容能够通过满足员工的参与感和改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的满意度。组织成员并非仅仅为了物质的需求而工作,他们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这些精神层面的需要包括成就感、归属感、荣誉感及参与感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些精神需要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大。要使员工真正的感觉到属于自己的企业,并不是仅仅依靠薪水、奖金所能达到的。而更在于那个组织对他的意见的重视,这种参与感的满足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很大影响,而组织沟通,尤其是上向沟通正可以满足员工的这种欲望。
1.3 沟通是整合企业资源的需要
在现代信息经济时代,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日益复杂和加快,企业要在更加快速的环境变化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组织成员单一靠自身力量和自己获取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想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进而做出决策,就必须利用顺畅的沟通来获取综合全面的信息,整合企业的信息资源。决策的过程就是信息交流和处理的过程,而信息交流和处理就是沟通。对决策的执行的实质是企业成员按照管理者的意愿进行工作,而理解领导者的意图就需要沟通。那么,决策是沟通,执行也是沟通,因此,管理的行为过程,也就是沟通的行为过程,管理的主要和核心工作就是沟通。
2、对我我国企业管理沟通的建议
2.1 重视“面子”和“关系”的问题
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企业管理中进行沟通必然要符合中国文化。在中国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中,“面子”和“关系”是制约组织沟通的障碍,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关系”作为一个约束条件后,则将会出现“面子”与组织的绩效效率目标相冲突的情况,从而使管理者陷入困境。[2]在这种问题的处理上,特别应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在其中的作用,克服关系交往中的盲点,比如重视强关系,轻视弱关系,重视小团体关系,轻视大网络关系,重视经验管理,轻视科学管理等。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将这些阻碍团队沟通的因素弱化或者转移,使之朝着有利于组织沟通的方向发展。
2.2 掌握管理沟通的技巧
首先,管理者与员工充分沟通要做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横向交叉的全方位动态沟通。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沟通方式,例如只限于在会议、讲话、做报告等场合,企业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与担忧,重视员工的意见与期望,同时还可以采取员工满意度调查及邀请员工家属来单位座谈等方式。[4]其次,沟通要适度,有些管理者往往会容易产生这样两种心理:担心下属没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工作,所以自己过于频繁去现场查看或查问下属的工作进展情形,导致不必要的忧虑和管理资源浪费,这是管理沟通过于频繁的情形;或者又过于相信下属会按照自己指令开展工作,因此对下属的工作进展很少过问,造成管理失控。再次,管理沟通要有针对性,由于每个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管理传统、企业文化等等因素却是个别的、独特的,因此,每个企业的管理与管理沟通均应该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企业管理沟通的具体沟通渠道、方式、内容等等的设计,也必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凡是无助于企业完成管理任务的沟通设计,无论其表面看来多么好和有吸引力,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抛弃;而对于那些明显有益于企业经营管理,少了就会产生不利影响的沟通设计,则应该将其加入和融入企业的总体管理沟通模式。
2.3 营造有利于管理沟通的企业文化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在现代企业中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尤为重要,这种环境不仅指选择能自由平等地沟通交流的自然环境,同时也包括营造双方彼此的信赖及开诚布公的沟通氛围。其次要注重情感的交流,沟通不分层次和等级的悬殊,没有地位和贫富的差异。将情感融入管理沟通的全过程,用情感沟通,使员工意识到他们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尤其是在中国,我们的传统文化倡导家庭和人情,因此在中国企业中,用情感沟通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3、结语
现代企业经营和管理环境不断变化,对沟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信息交互的告诉发展,不断丰富沟通手段,加强沟通管理,提高企业的效能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文臣.管理沟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朱永庚,王立林.政务沟通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企业管理;认同感;凝聚力
一、企业团队管理的基本内涵
世界普遍认同的定义是,团队是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对于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这些人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方法,并且能够以此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和能力提升。
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一个优秀的团队,或者说一个能够产生团队业绩的队伍,必须充分具备以上基本要素,并对这些要素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据此,笔者认为,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就必须应该具有以下基本内涵:第一,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目标,团队内部的所有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团队的共同目标,深刻理解该目标的重大现实意义;第二,高效团队能够实现成员的能力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共同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且每个成员都有专长,在能力上和技术上形成互补;第三,高效团队内部具有共同的诺言,这是每一位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坚定信念及奉献精神;第四,高效团队具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既要做好应该做好的,又要对做不好进行相应的惩罚;另外,高效的团队还离不开合适的领导、良好的沟通等。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现状
虽然团队对于企业而言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员工缺乏团队认同感,不能。在中小企业中,员工在加入这个团队一段时间之后,应该逐渐认同他们所在的团队和组织,这种认同感能够促使个人接受团队的价值观、态度和工作习惯。但是,当一个人同时属于几个团队时,各个团队的价值观、团队规范、工作习惯等,同时发挥作用,就使得该个体承受着内心的冲突和压力,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时,也限制了员工个性的发展,无法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无法实现员工在团队中的价值。
(二)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道德风险,威胁企业发展。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团队管理注重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传播,忽视了对每个部门及成员的职责界定和道德约束,这就造成了一部分成员个体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规避义务或责任。对于成员个人而言,每个团队成员都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他们可以轻易选择离开当前的团队。这种现象,往往造成团队人才的流失,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知识、信息、技术的泄漏,给团队带来严重损失。
(三)中小企业存在沟通障碍的问题,内部协调困难。在企业,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例如,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在信息交流时,很容易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和失真;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容易导致信息传达和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误解,给团队内部的沟通带来了障碍。
三、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对策
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措施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团队要做到
杰出的团队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也能创造出杰出的业绩。团队的凝聚力来自于团队内部的步调一致和目标统一,这就要求团队成员严格执行铁的纪律,在思想上做到志同道合。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应该做到:重视激励,多激励、少批评;重视培训,内外结合;重视表率作用,领导要起模范带头作用;重视监督,消除不良行为和思想;重视反馈,尊重各级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是为达成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作并利用各自的技能、知识、资源的人、物、事等,一个团队要做到,就必须:善于运用协调沟通的手段“”,善于运用团结友善的手段“”,善于运用以退为进的手段“”。
(二)培养企业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团队向心力
团队精神是一个团队的灵魂。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的凝聚力是维持团队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团队的粘合剂。笔者认为,较高的凝聚力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团队绩效。而协同工作、有效的沟通、尊重团队成员的自我价值等,则是营造和形成良好的团队凝聚力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团队精神必须对全体成员进行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培养。在这一点,著名的丰田、萨顿等世界知名公司,给我们做了榜样,他们花大量经费去培养新雇员,使之成为合格团队成员。
(三)强化企业团队沟通,巩固强化共同目标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困难则使成员之间无法达成默契,团队内部缺乏共识,没有默契,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最终因无法合作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团队内部进行平等的双向的沟通;其次,沟通的范围要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第三,在沟通中要让各种观点相互碰撞,在交流碰撞中化解各种误会,建立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帮助。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中小企业团队管理仍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为使其得到更好的解决,就要在管理过程中增强团队的认同感,培养企业团队精神,强化企业团队沟通,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东华;论中小企业的柔性战略[J]经济师;2005年10期
[2] 孙海法,伍晓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的进展[J]管理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3] 李前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5年03期
关键词 行政生态学电子政务建设民族地区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整个社会管理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而政府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电子政务,它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行政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通过再造传统政务流程,重塑行政组织与公民、行政环境的关系。
一、行政生态学及电子政务的内涵
(一)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里格斯通过对各国行政生态要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有五种,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以及政治构架①。
(二)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空、地点、部门,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②。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政府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三)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
行政生态学认为行政与行政环境之间存在循环和交换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是与其行政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从而提出从行政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对行政规律进行研究。行政生态学要求对行政环境做出整体的观察和精密分析,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进而正确揭示出行政运行的规律,保持行政活动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行政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研究电子政务中引入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揭示特定时空环境及其条件制约下,电子政务的特定发展模式与其客观政务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目标和策略的有效性③。
二、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因而也应同客观的行政环境相适应。结合我国实际。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应是在客观分析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相应对策。下面就以行政生态的视角,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五要素的基础上,对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最为突出的三个要素,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经济要素分析
地区经济差距大,“数字鸿沟”问题明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经济水平直接导致其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其中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的支出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消费结构大大制约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所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数字鸿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其差距在短时间内又是无法填补的,因此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社会要素分析
1.政治环境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更是相对滞后,机构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现行的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行政效率有待提高等。
2.文化环境
首先,由于传统思想文化沉淀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向着资源共享、相互关联的要求发展,现行的行政环境中的官僚体制更容易滋生和助长“官本位”的思想,这与服务型政府中“以民为本、高效透明”思想相悖。其次,我国建立电子政务的时间较短,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一些有关安全网络的法规制度还未出台,民族地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得不到法制法规方面的保障,人为地增加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
(三)沟通网络分析
民族地区上网公民数量较少,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环境尚不完备,大大制约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沟通网在计算机上的薄弱就造成沟通网络的不畅通,从而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环境的客观分析,要促进民族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从经济、政治、文化、沟通网四个方面着手,制定一套有效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并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电子政务是伴随后工业化、伴随信息化而出现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所以,要想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一要务是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快速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居民消费结构,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奠定物质条件和根本保证。
(二)加=强民族地区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在技术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的变迁
首先,树立以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④;其次,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合理的行政流程,加强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再次,减少政府机构的管理层次,增加控制幅度,实现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总之,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确立公民导向的政府。
(三)改善民族地区文化环境
积极转变民族地区行政人员观念,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对民族地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作合理定位,营造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行政人员高效、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实现从全能行政文化、人治行政文化、管制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总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可以消除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阻力,有效地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