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10
序论:在您撰写混合式教学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一)安全教育课为合班大课堂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的教学模式,学生外出顶岗实习一年,在校学习仅两年,受限于学习时间不足,故公共必修课大多采取合班授课的方式进行。
(二)授课方式大多为教师单向讲授
现行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授课的共性是:课堂(线下)教学为主,教师作为课堂主导,单方面对学生进行知识讲授,合班课由于人数较多,专业混杂,授课教师只能随机点人回答问题,课堂互动十分有限。
(三)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合班教师受制于班级人数多,教室大,部分教师对课堂的管控度不深,只顾讲述知识。因此合班课大多沦为学生的“休闲课堂”,除自觉性较好的学生主动听课,大多数学生在课堂睡觉、玩手机,已成为高职院校安全课堂的“常态化”。
二、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推广的作用
混合式教学即:将网络在线教学和课堂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结合,两者实现优势互补,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由于其互动性强,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广受高校青睐。在高职院校的安全教育课堂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是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传统课堂引入线上方式,使用手机端与学生互动(如随机点人回答问题),可以较好的提升课堂气氛,每一个角落的学生都有参与感,上课不再打瞌睡;二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线下教学完成后,学生的学习要在线上继续学习,教师可以设置线上作业(如观看视频、在线答题等),学生完成线上作业后,才能得到日常的作业得分点,收获平时成绩,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混合式教学可以设计翻转课堂,即学生翻转角色做课堂的“主讲”,学生抱着对问题的疑惑、对知识的好奇、甚至是对担任课堂主讲的责任,会主动去寻找、发现所需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四是能实时安全教育、宣传资料,向学生手机端推送最新的资讯和案例,使学生能实时得到警醒教育。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安全教育课实践运用探析
以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以手机移动端App工具为载体,以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激活传统教学的手段,最终实现学生移动端、教师管理端、教学督导端、课程管理端在网络平台的一体化应用。
(一)移动端辅助学习,提升安全课程教学质量
安全教育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传统线下课堂授课的基础上,引入线上学习方式(手机端、电脑端)。课前,通过线上资料引导学生通过手机App进行预习、加入了安全视频、图文案例等元素,结合当下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更易接受此类方式,往往三五分钟可大致了解即将接触的上课内容;课中,打造基于小组讨论行为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做单向的安全知识灌输,只针对安全案例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学生根据预习内容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针对性的指导反馈,形成良性互动;课后,学生利用手机App提供的课外阅读、课程作业,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化理解、加深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反馈的疑问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线上教学的引入,能有效突破传统的40分钟课堂的限制,线上移动端给予了学生更多随时随地开展学习讨论的机会。学生可以通过App的统计反馈,更加清晰了解自身在学习安全行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寻找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详细学习数据,随时调整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相长。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教师端翻转角色,双向教育优化安全课程资源
安全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混合式教学手段中翻转课堂的运用,可以将“备课”的任务交给学生,学生在课余时间针对课前预习的资料做研究,形成课堂讲授的一系列内容,这些来自学生群体的案例,可能比教师准备的案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能引起课堂共鸣,翻转课堂将不再是教师单向教育,教师和学生也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形成了资源互补、双向教育。而学生翻转角色讲述的案例,可通过教师筛选后进行优化选择,把经典案例作为特色教案永久保存,教务端提取此类源于学生、源于学校的教学材料,经过整合、优化和提升,最终能够能使分散的数据集中,实现课程建设发展规模化、科技化、可视化。可成为学校独有的教学资源,推动高职院校安全课的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三)督导端辅助教学评价,监控安全课程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安全教育课的合班式大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评价、监督,人数过多往往导致一名授课教师难以有效监督上百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懈怠,教师也只能听之任之,教学效果欠佳。混合式教学可在通过手机端的App学习,以大数据分析、教学监控、评价体系为手段,以安全教育大纲和课程思政为标准,以学生学习端App学习统计为依据,通过学生线上作业对教学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督促、评价、预警。有线上技术的支持,教师能较好的针对学生的在线作业情况,及时在线下课堂对教学重点做调整,例如:线下课堂对学生线上作业错误较多或掌握不足的知识点做专项讲解,有的放矢,教学的靶向性和授课的针对性都能明显提高,有效帮助教师提高安全课线下教育教学的质量,实现线上督导辅助功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和“线下”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四)课程端更新实时案例,提升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与其他课程不同之处在于其提醒、警示作用,绝大多数高校的安全问题源于安全意识淡薄,如钱包手机随手放被顺手牵羊、上网不注意被骗情况时有发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在宿舍内吸烟导致的火灾案例屡见不鲜。而现实中学生往往“好了伤疤忘了痛”,线下课堂教学的弊端在于上完课后,学生就远离了教师的监管,使得线下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端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课程管理者不断收集、实时更新安全案例,通过手机端定期向学生推送,对学生起警示作用;二是通过制定线上学习课程,弥补高职院校课程,安全教育线下课堂学习时间不足的缺陷,通过线上手段延长学习时间;三是通过建立班级讨论群,引发大学生对安全案例的不断讨论和思考,起到实时鞭策、警示的作用,即使学生不在课堂,也能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关注安全、讨论安全、参与安全的氛围。混合式教学模式让高校安全教育持续进行,永不“下线”。
四、结束语
[关键词]混合学习;“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4A平台;VB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3-0122-05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3.025
引言
二十一世纪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学家认为,传统教育中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读、写、算)将被3T(Technology,Teaming,Transference掌握技术、团队精神和知识迁移)所取代。这里的技术主要指的是信息技术。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混合学习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学习方式。关于什么是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Jennifer Hofmann认为:混合学习是一种教学设计思想。在B-Learning Case Study(《混合学习案例研究》)中JenniferHofmann提出:混合学习是将学习过成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传递的教学设计思想。
Michael Orey认为:混合学习的定义要从三者的角度:学习者、教学设计者、教学管理者考虑。第一,从学习者角度来看,是从所有可以得到并与自己以前的知识和学习风格相匹配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中进行选择,以适于自己达到教学目标。第二,从教学设计者角度来看,是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第三,从教学管理者角度来看,是尽可能经济地组织和分配一些有价值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是形成混合学习的关键要素”。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所谓混合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中对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本质涵义理解为:混合学习其关键点是对“教”与“学”的所有要素进行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满足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多样化的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以及多样化的环境的要求最终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即混合学习不只是形式上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简单混合,应该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数字化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掌握好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教育部将计算机教育划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在大部分高校普遍把“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纳入其中的第二层次――计算机编程语言类课程,专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主要是通过此类课程使得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计算机程序设计的教学(VB、C语言等)一直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切实地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使其学以致用,适应社会的需求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一直以来对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依据传统的教学活动开展,例如在VB程序设计应用类课程中,其知识点或操作技术点的分布并不是单一的直线型而是分布式的网络状。传统的教学方式停留在“重讲授,轻实践”的层面,这也造成了学生仅仅能够初步了解和掌握程序设计中的基本知识,学生以囫囵吞枣的方式学完课程后往往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2)虽然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使得高校信息化技术得到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仍无法满足一线教学的需求。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改变为“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但深入地分析会发现其实质不过是从老师的“口述式灌输”转化为技术式的“多媒体式灌输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疲于信息轰炸式的教学,完全没能发挥出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依葫芦画瓢的上机实训操作中,学生可能并不清楚通过该操作后应了解的真正含义。一面对实际问题可能无从下手,违背了高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分析综合能力也得不到完好的体现。
针对此种现状,本论文中提出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混合学习教学模式。它整合传统教学、混合式网络学习、连接实践教学活动,对如何将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作具体的行动研究。
二.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混合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涉及三个重要因素:混合式的学习环境、典型性的案例和发散性的任务活动。混合学习环境(以学校的4A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作为前提,案例驱动教学偏重于教师的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教学过程;任务驱动则偏重于实际操作的学,指学生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过程。典型性案例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选择的极具代表性案例,围绕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案例使用与教学添加了新鲜的血液,案例教学的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1)教师指导的案例教学。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要研究的案例,然后布置给学习者要回答的问题清单,并提供描述案例的相关材料的访问方式。学习者独自研究案例材料,并在贴出他们对问题的回答,在这里他们可以看其他人的回答并给予评论。学习者需要从答案中得到的原理、趋势、启发和指导。最后,学习者概括他们的发现并指出这类知识如何应用在真实的生活中。教师根据学习者在没有过分简化的环境的情况下,是否识别理解正确知识原理作为打分的依据。(2)微型案例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连的简练但完整的例子来提供相关学习内容的知识点间的关系,然后给出问题,并解释环境。问题要求学习者仔细地研究环境,推断出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应用原理并得出结论。然后,再给学习者一些额外的问题,要学生思考回答,并让学生编写自己的案例,让其他学员讨论和评价。(3)反馈单。在仔细研究某领域的一项工作后,要学生表达他们的反应。这个工作可以适用于一个简单的例子、报告。为了使得案例研究更具实效,可以让学生填写一个表格,如下部分需要填写:个人目标即通过这个案例,你希望得到什么?总结即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它对于所有学习者来说意味着什么?反馈即这个案例对你的学习有何重大的意义?效用即你如何将在此处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相关工作中?混合学习下典型性的案例如图l所示。
发散性的任务活动乃是学习者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技能、知识和态度做准备。教学者将一般的、抽象的知识应用于明确的、具体的情境中,是学习者将技能熟练起来,并将学习的片段组合起来,使应用更迅速,流畅,树立对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的信心。传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三步式”顺序活动的反复。首先教师给学习者指定练习任务,以便他们能够立即开始,学习者执行任务过程中会得到教师给予的反馈。混合学习下发散性的任务活动要充分体现混合学习和任务驱动的整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的深刻作用,如图2所示:
基于上述三要素的分析笔者将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下图3所示:
三.混合学习下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Ⅶ课程中的具体实现
学习内容由多个单个的学习对象组成,一门课程是为了完成一个复杂的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会比较宽泛,不可能在一个主题活动中就交完。它也许不能被分割成更简单的单个目标,或者它是学习者能够同时学习的若干紧密相连的一组目标的代表。笔者以学校按教学周排课(两节理论课+两节上机实践课)为依据,将整个VB程序设计课程分为36次课(每周两次课:案例理论课一次+上机任务驱动的活动实践课一次)即36个单元。一次课比一个单独的主体活动要大,比整个的课程要小。大多数情况下,一次单元是一个具有自己的目标、介绍、总结、学习活动和评价的缩微课程。一次单元像一个超级主体,要比一个简单的主体活动完成更大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单元设计成一个教学对象――独立的,能够完全完成自己目标的。一个单元也可以将教学活动仔细规划、搭建,或者也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开放的环境,使其自由地参与自己想参加的学习活动。
整个VB课程可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并从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开始,引出其他更具体、更细分的对象。如图4所示。
在混合式的VB教学中,由教师将VB的典型性教学案例给学生讲解演示,学生学习并展开分析讨论,理解对类似情境下产生的问题采用此种相关的知识点,在以后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就能借鉴应用。以任务为驱动的学是指在教学实验过程中,教师拟定一个短期的目标,分解成对应教学知识点一些任务让学生完成。在解决任务的自我探索过程中,学生必定要主动出击分析理解有关的知识点,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式的学习。通过前者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通过后者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再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以上饶师范学院10级教科(1)班(心理学专业)作为行动研究的对象,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展开了一轮VB课程学习的教学行动研究。具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前期准备和学生计算机水平初始能力的评估;主要是从这样四个方面着手:
(1)混合学习的平台方式的把握。在实验学习之初,对所依据的网络教学平台一上饶师范学院4A教学平台做充分的讲解介绍。
(2)对学生初始能力的整体把握。笔者在全班51位同学中学中笔者找了25位同学(10男15女)就对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及兴趣做了访谈,其中有19位同学认为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概念很难理解,计算机语言的学习相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有难度。最重要的是大多非计算机专业数学生这门课程学了有什么用处心存疑虑,由此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对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缺乏兴趣,畏难情绪比较普遍。
(3)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选择及实现。针对此上述调查结论,笔者在案例选择方面便慎之又慎,既要注意到知识点的分布,又要实际可行生动与日常的生活息息相关。所选案例的灵感和依据来源于日常的电脑使用过程,如:上网时常弹出的滚动字幕广告、XP自带的计算器、微软office系列中的调色板,常见的社会性软件的登录密码界面等等作为出发点,以设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小软件的为案例,据此为先导鼓励学生使用所教授的VB程序来模仿设计类似软件,激发学生由被动使用变为主动设计,很好地开发了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相关拓展资源的贮备和教学评价反馈实现方式的把握。此部分工作同样依据混合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实现。通过该平台的课程模块将课程内容,如电子教案(PPT)、案例源代码(加详细的注释),案例实现思路分析文档以及类似案例的延展等传至4a平台资源库供学生下载和学习。课后通过答疑及论坛板块教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来实现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整体认知。
2.教学模式的实施阶段。
依据上述混合学习下基于案例一任务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实验。以我校4A网络教学平台为环境,在多媒体课堂上演示一个典型教学案例,将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与理论概念蕴含其中,同时在模仿案例程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编写程序的知识点和技巧。布置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并在实验课上进行实践练习。以下是一个单元(理论+上机)的行动研究过程,如图5所示。
3.调查反馈小结阶段。
通过此项目(案例+任务活动)行动研究,笔者体察到:基于所选典型性教学案例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见所用,学生由初次接触的缺乏兴趣到兴趣高涨,听课和实践操作的积极性也较高。同时部分同学除了能很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外,且有创新的想法并能付诸实现。老师充分利用混合学习4A教学平台做足教学准备工作外加适时引导,使10级教科(1)班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各个学习小组间的交流协作也空前高涨。
从教学时间安排来说,一次课两个课时内,要讲解和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分析讲解典型性案例、模仿拓展典型性案例、同时对分解任务的创新性思考实践、生生之间相互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就越发需要采用混合学习理论,利用4A网络平台将课堂内外相连接起来,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的时间优化教学策略分析案例重点难点,加强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
4.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思考
混合学习下“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由教师主导理论课堂,再转到学生主导实验课堂。理论课堂有教师来管理,包括设置学习进度,安排学习任务,提供信息及给学习者测试打分等。相应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任务活动的实验探究深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或者工作联系起来。
综上所述,对混合学习下课程教学研究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图3)做几点更详细的阐述:(1)确定教学目标。在你开始做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清楚所讲授的典型性案例和所分配的任务将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2)建立学习目标。拟定一个与典型性案例匹配的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与知识点相关联的小任务。(3)确定先决条件。摸清学习者的初始能力,给学习目标分层。(4)确定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通常是相互包含的层次关系,一个混合式学习下的案例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学习内容应该是多重的,建立起知识与技能之间的紧密联系。(5)完成实验任务活动。任务活动可以为实现目标提供多种形式来满足不同类型的知识传授和不同教学策略需要。
四.结语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是实践性和自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1],适合运用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中基于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思想,并能够运用课程实践来论证其教学效果。
一、总体思路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2]。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如何把课教好,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传统教学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对课堂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在当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必然迎来大变革,其核心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W探究模式。
1.模块化的教学设计。课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制定教学任务和计划,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之后再确定教学策略[3]。该教学模式包括两大模块,即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
第一,课外线上交互式学习模块是通过网络进行教学平台,在线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和官方学习资料等教学资源整合,学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及和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讨论交流。
第二,课内展示式讨论教学模块主要是把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做到有精讲、有解惑和有个性化的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登台展示自己对安全相关知识的理解,畅谈学习心得体会和收获,组织学生们对展示的作品进行亮分式讨论,教师点评等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成绩可以由三个方面形成,一是把线上学习情况;二是课堂安全教育作品展示、参与发言的情况;三是调研报告或学习心得的完成情况。从而把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增强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监控和管理,把对知识点的学习和能力的掌握融入整个学习过程和考核过程中。
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二、实施过程
基于混合式教学实施包括三个阶段:教师的教学准备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及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
1.教师的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开课前要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平安校园QQ群”,主讲教师和学生加入该群;按照课程内容将相关微视频、PPT课件、制作展示作品的要求和课程考核方式等资料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同时每周一次学生自学任务单,明确学生阶段性要完成的学习内容,以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阶段。学生的课外自学阶段是体现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学生根据下达的任务单进行学习,并就难以理解的问题提交线上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解答。此外,在这个阶段还采取了以5―6人为一个单元小组的学习方式,布置相关专题,如搞一个小型的调研活动、一个专题的PPT或微视频制作等,由小组合作完成。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必须时时在网络平台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课内的知识内化和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一个重点的环节,分成三个步骤:一是展示,每个小组对自己讨论的主题所形成的结论登台向全班进行展示,以供其他小组评判和分享;二是点评,首先由其他各组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亮分,并将其结果作为是否入围评选最佳作品的依据之一。然后再由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三是精讲,由教师对学生线上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精讲,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具体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三、取得的成效
本次课程教学实践开展一年多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主讲教师通过参与课革实践提升了教学成就感,促进了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和互动的学习,更好地提升认知效果。通过开展最佳安全教育展示作品的评选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良好的个性发展,达到了安全教育课的育人效果。
1.通过构建安全教育网络教学环境,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究精神。将“以学为主”和“以教为主”结合起来,是一种将时空拓展的新型教学模式。
2.互联网环境为课堂提供了全方位的交流平台,比传统的教学环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的不断提升,安全教育还将整合相关部门的网络资源,从而提高教育的时效性。
3.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师讲授+学生作业”的教学过程[4],在线课程和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输血”方式,学生拥有了话语权,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可说可做的舞台,最终实现将安全意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同时,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系统可以完成教学资源的展示,量化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堂讨论拓展到网络平台,实现了更有效的交流互动。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这一顺序进行正确计算。
2.
培养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
渗透类比、推理、转化等的数学思想,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计算下列各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已有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图片和题目
师:想一想,可以怎样列出算式?
给予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
生1:我先算出每天吃多少片:(片),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还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计算过程。
师:需要注意的是有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当学生列出分步算式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时强调小括号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分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与整数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相同。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2:我先算这两盒药可以吃几次:(次),之后计算可以吃多少天:(天)。
师:这种方法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表示以上过程,你会列吗?
生:。
师: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课件展示两种计算方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我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使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整数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计算分数乘、除混合运算,即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师:非常正确,这种算式还可以这样计算:
将算式转化成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观察的两种计算方法,说一说你更喜欢哪种?
生:我更喜欢第二种,因为这样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算式转化为连乘后直接约分计算,并把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以培养学生掌握灵活的计算策略。
三、巩固练习
1.
计算下面各题。
设计意图:本题包括多种混合运算形式,有利于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2.
老爷爷每天慢跑要用多少时间?
设计意图:本题利用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问题相当于过去的“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非常多样化,可以先求出6圈里有多少个半圈,也可以先求出跑1圈用的时间。
3.
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本题使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说一说怎样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1.
带小括号的分数乘、除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
[关键词]翻转课堂;慕课;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2-0032-03
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电子通信类专业课程中内容最多、最难学、最难教的课程之一,也是该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之间的联系“桥梁”课,搞好该课程教学十分重要。
近年来,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较多。刘静波[1]研究了高频电子线路实验实践教学,着重对实验装置的设计、实践项目的规划以及实践教学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周莹莲[2]针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的热点问题,结合课程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的优化整合、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和项目驱动的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谢晶[3]根据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探索。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钟福如等[4]针对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的特殊性,在国内外已有翻转课堂的基础上,设计高频电子线路实验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结合具体案例来阐明该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汪秋婷等[5]以翻转课堂作为课堂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该文通过分析高频电子线路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抽象教学模型,但该文对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的整体架构、具体实施、慕课具体内容未做深入研究,不能指导实践应用。在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知识基础不牢固、学习能力下降,对高频电子线路这种内容多、难学的n程,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形式,去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频电子线路课程, 提出了“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规划了微课的具体内容,构建了课堂组织模式、学生组织模式、考核模式等,对基于翻转课堂的高频电子线路的混合式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高频电子线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1.革新教学本质,将传统“教学”变为“有技术支持的学教”,使“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两个认知环节都得到优化。
2.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授课形式,教学视频以慕课形式呈现。
3.主要教学内容由学生在课前通过慕课学习完成,学生可以自主掌控学习,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适应。
4.翻转课堂整合了直接传授与建构主义学习、面授与网络学习,使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并行开展,让教师、课堂的角色产生了根本变化。
5.翻转课堂能更多地采用讨论法与探究法,这些方法针对特定问题,刺激学生思考与交流,使学生获得多元化的思维空间,从而培养其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实践意义
1.高频电子线路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具有必要性。高频电子线路是电子通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其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并且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搞好该课教学十分重要,运用混合式授课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高频电子线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条件已具备。首先,大学生有足够的空余时间进行课前慕课视频的学习;其次,大学有较完善的信息技术的支持,能提供大量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等,学生能方便地完成慕课线上学习并完成随堂考试;再次,大学生笔记本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度很高,使用这些工具进行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已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
3.高频电子线路由于内容多、难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首先,教学主要内容以慕课形式呈现,慕课学习主要在课前进行,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基础、不同学习习惯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学习,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必须在线上完成随堂考试,并及时争取得到奖励,具有“游戏”特性,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再次,由于慕课是在线学习,有针对每节课的论坛,学生随时都能提问,并能及时得到解答,提高了学习效率。
4.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由单纯的知识呈现者转变为课程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授课前总结分析学生慕课的学习情况,将学生不懂或提问较多的问题汇总起来,并以此为参考设置讨论主题。其次,教师针对已设置好的讨论主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式学习、协作式学习与自主探究式学习。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小组学习,甚至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
5.研究表明,学生在听课时只能全神贯注10分钟到18分钟,慕课视频采用15分钟以内的“微课堂”讲解方式,符合学生的教育心理特点,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方案
(一)混合式教学的学时划分
课程教学以胡宴如主编的《高频电子线路》(高等教育出版社)为蓝本,课程总学时设计为64个。采用“翻转课堂+讲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理论课学时大致44学时,“翻转课堂”实验课12学时,讲授课为8学时。翻转课堂占教学主体地位,约占总课时的87.5%。
(二)翻转课堂的慕课内容规划
1.选择最基础、最核心的6章内容:第二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第三章,高频功率放大器;第四章,正弦波振荡电路;第五章,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电路;第六章,角度调制与解调电路;第七章,反馈控制电路。
2.精选每章理论知识点,形成独立的微课教学视频,初步规划50个独立教学视频。
以“第二章,小信号选频放大器”为例,教学视频设计为8个,按照三个自然节来划分:
(1)2.1.1选频网络的分类和组成,2.1.2 LC并联谐振回路的选频特性,2.1.3 LC阻抗变换电路;
(2)2.2.1晶体管Y参数等效电路,2.2.2单谐振放大器的等效,2.2.3单谐振放大器的性能指标及应用;
(3)2.3.1集中选频滤波器(陶瓷滤波器),2.3.2 放大器中噪声的来源、定义与计算。
3.翻转课堂实验内容:小信号调谐放大器,高频功率放大器,正弦波振荡器,振幅调制、解调与混频,调频与鉴频、锁相环电路。针对实验操作要领,制作6个微课视频。
4.针对每一个微课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单,并在慕课学习前让学生知晓。学习任务单包含学习指南、学习任务、问题设计、建构性学习资源等,目的是把传统的知识点灌输转化为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具有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的能力。
(三)翻转课堂教学架构设计
1.理论课堂(线下学习阶段)教学模式。在授课前要分析总结学生慕课的学习情况,将学生不懂或提问较多的问题汇总起来,并以此为参考设置讨论主题,之后教师将讨论主题上传至平台,让各组学生做好准备。课堂上教师首先解答学生共性问题,共同讨论疑难问题,其次单独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
2.实验课堂(线下学习阶段)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首先告知学生实验所需仪器,简要阐明实验要求和最后要获得数据,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学生实验中遇到问题并现场解决,提取每一组学生实验数据并打分。
3.讲授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第一章,绪论(高频电子线路的发展历史、前沿技术讲解,课程特点与主线),难解习题选讲,课程总结与知识串讲等。
三、高频电子线路混合式教学的组织模式
(一)课前学习(线上学习阶段)学生分组模式
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其中班级优等生1名、中等生1名、后进生1名。一个班级按照总评成绩将学生划分成三个等级,三名学生的名次级差在10-15之间(以班级总人数来定,如班级总人数30人,级差为10)。中等生、后进生结成对子,在慕课学习中互相帮助;优等生是组长,负责帮助组内另2名学生,解决慕课学习中的问题。
(二)翻D课堂(线下学习阶段)组织模式
学生分组不变,与线下学习相同。教师集中解答共性问题时,学生无需分组。疑难问题原则上由优等生根据小组学习和自身学习情况提出,中等生和后进生可以提出自身的个性问题。有疑难问题和个性问题的学生分成两组分别集中在一起,教师分别解答每一组学生的问题;一般中等生、后进生问题先解答,优等生问题后解答;在解答某一组学生问题时,另一组学生可以先讨论。对于课堂上解答不完的问题,由教师在课后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及时解答(必须在下一次课堂教学之前完成)。
对于无问题的学生,可以自愿参加这两个小组的讨论,也可以自习课程相关内容,或完成书面作业。
(三)混合式高频电子线路的考核模式
1.课程总成绩=慕课学习(50%)+课堂表现(10%)+书面作业(10%)+实验(15%)+期末考试(15%)。
慕课学习成绩一般按节随堂考试(例如2.1、2.2、2.3每一个微课都有一次考试),所有慕课线上学习成绩累积并折算进入总成绩。慕课随堂考试总分10分,必须达到6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慕课学习成绩由所有随堂考试成绩总评确定;未学完所有慕课内容者不给成绩,需要重修。课堂表现以学生提出问题和参加讨论次数来评价,设定下限次数,达不到下限次数不给本阶段分数,达到较高次数者给满分。书面作业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化任务,不同学生的作业在要求原则上不一样。实验成绩根据实验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来评定。
如本课程设定为考查课,可取消期末考试,课程总成绩调整如下:
课程总成绩=慕课学习(55%)+课堂表现(15%)+书面作业(10%)+实验(20%)。
四、关键问题讨论
1.翻转课堂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教学视频决定了教学质量。因此,高频电子线路的教学视频制作是首要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但要讲好课,而且要组织团队做好视频的制作,使视频适宜在线上分享。慕课视频的时长应保持在15分钟以下,最好在10分钟左右。
2.慕课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线上随堂考试,学生不能“过关”时只能通过重学视频内容再去回答问题。随堂考试的题目要设计得当,不能与课本习题或辅导习题重复。同时,慕课内容严格按照章节的前后顺序设置逻辑,前面内容没通过,不得进入后续的慕课内容学习。
3.要深入研究翻转课堂、讲授两种课堂教学课时量的比例划分以及这两类课堂的内容安排。翻转课堂主要内容以学生在课前慕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为主,教学方式以讨论式、协作式为主,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5/7;实验课约占总学时的1/7,实验课需要课前预习,实验内容及操作过程仍然采用慕课视频呈现;讲授式课堂主要内容有课程绪论及前沿技术、课程总结及内容串讲、难解习题等,课时量约占总课时的1/7。
4.要周密安排翻转课堂课前慕课学习的学生组织、课堂讨论的教学组织。重视慕课学习协作小组的学生选择,使小组长能够帮助组内学生进行慕课学习,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课堂讨论既要解决所有学生共性问题,又要解决部分学生的个性问题。
5.线下学习给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学习的空间,但是书写能力、知识掌握是否牢靠,仍然是能力考查的重点之一,所以综合考核中保留了书面考试和作业的环节。
五、结论
目前,国内慕课平台逐渐增多,但是这些慕课平台推出的课程数量整体不多,且仍然以人文社会课程居多,自然科学、工科课程偏少;而自然科学、工科中以物理、化学、计算机类课程居多,电路类课程很少,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中文慕课中还没有找到。开展基于慕课的高频电子线路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能助推工科类慕课建设和教学改革,对提高大众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刘静波.高频电子线路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探索[J].电气与电子教学学报,2006(4).
[2] 周莹莲.“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3] 谢晶.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创新
一、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实践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目前高校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首先,从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课程方案等等都是和普通本科颇为相似,缺乏创新。其次,专业课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专业课程都是以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授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师生互动较少,学生也基本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使学生面对以前传统教学时,不再有兴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最后,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每学期都会到学校或者培训机构见习,导致本课程的课时量也不足,达不到集体授课的教学目标。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来看,有以下不足之处。第一,教师队伍的“双师”较少,结构尚未完备。教师队伍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得太少。第二,目前最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经调查研究,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所学内容与毕业以后的实际工作岗位脱节,大部分学生都从事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他们毕业以后的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应该从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探索出符合专业音乐教育教学需求的改革之路。第三,学校的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等条件需要进一步地打造,进一步加强和培养职业精神。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即学生在课外进行线上自主学习,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网络资源,获得初步的知识,自主完成知识点和概念的学习。课中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讨学习,在最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学习效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教育教学也迎来了智能化。教育信息化促使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不断发展,需要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细致和全面地研究,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水平,切实提高音乐教育专业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快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目前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加快教学模式的发展,提高学生在专业课中的获得感。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根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科学深入的调查研究,需要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专业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学实践相适应,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紧随信息时展的步伐,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优势互补,进一步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普遍应用将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方式、内容等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提高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的实效性。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将混合式教学纳入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中,在信息化社会,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实践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音乐教育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完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
在高校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教学为学生提供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各种资源库学习资源,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手段,比如:视频材料、音乐欣赏内容、教案、PPT、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吸取知识,从根本上改良教学观念、导向、模式及手段,改变传统的音乐传统教学模式,使刻板的理论知识或者是抽象的学习内容得以具体化展现,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频繁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会局限课堂上一对一的学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和巩固;也可以组建小组群,在群里展开讨论,针对专业中的某一个技术要点进行讨论;可以提高效率,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线上答疑,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三)实现学习模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死板,都是在黑板上进行讲解板书,但是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资源库,其中包括上文提到的各种演唱家、演奏家的优秀作品视频、音乐欣赏的视频,为学生扩宽视野。
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从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来看,课程建设基础较薄弱,课程的相关材料(PPT、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业、测验、讨论、辅助学习资料等)需要有一定积累。可以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梯队。混合式教学课程建设采取先建设应用,后评价认定的路径实施,所有立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必须实施1-2轮混合式教学实践后方可申请课程结项。通过结项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应该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在线平台,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在教材方面,选用国内优秀教材,鼓励选用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引进国内外优秀电子资源,探索丰富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资源建设新模式。资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线上线下相结合。正确处理单门课程与专业前导后续课程和通识课程改革的关系,课程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专业特色,支持和鼓励教师使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改革。(二)教师没有做好准备,盲目照搬,将现有的课程转变为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需要进一步进行专业体系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不仅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挑战。混合式教学课程活动的设计、组织、管理、评价等各个环节可不断提升教师教学内容设计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三)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新模式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需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应包含学习态度、能力等因素,评价指标分值应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设置,但期末考试仍应是主要考核方式,评价主体还需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模式下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也要涵盖线上和线下全过程,要包括混合式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学生学习效果等,要注重优化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评价方法。
五、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声乐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体裁、题材声乐作品的表演与教学。在教、学、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强调实践。在实操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艺术个性发展。从而塑造学生适应新时代职业发展特点的核心素养,为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宫、小学、幼儿园及艺术培训机构输送优质人才。课前准备,利用资源,预习知识。自主开发资源库,依托课程团队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库开展课前课后自主学习,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知识面。建立资源库的资源。资源包括中外艺术歌曲、中外通俗歌曲、中外儿童歌曲的谱例、音频、视频、教师微课视频、PPT、教案、教材的电子版本。中外歌剧、音乐会、中外音乐剧歌曲视频资料、大师班学习视频、著名歌唱家音乐会、中外音乐史相关学习资料等。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疑问,在线答疑整理与搜集资料,录制演唱视频,上传教学平台。完成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根据平台上学生作业反馈情况,明确课堂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组织教学
在组织教学中,我们利用音乐手段进行考勤,如利用音阶演唱练习考勤法,每位同学对应一组音符,二十组音符连续唱完后,不仅确定每位同学到位,同时进行简单的发声训练以及基本音阶的把握,根据歌曲调式选择相应的调式音阶。
(二)作业与预习情况反馈
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有效利用数字资源进行综合式教学。课前平台任务学习,主要能够反映同学们对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而有效开展教学内容。一般设计资料查询、小组分析、音视频观摩和学唱评价。教学计划分模块进行,按照模块,提炼出每个模块中的重点进行视频录制。视频采用MOOC、SPOC、微课等适合在线式或碎片化学习的形式制作,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任务,包括: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知识点、课前学习效果监测三部分。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完成主题内容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的要求。同时,通过了解教师关于课堂学习形式的设计,发现线上自主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从而主动完成自主学习。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和困惑的反馈,教师适当调整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
(三)课堂教学环节
新课的导入,从作品文化叙事和音乐学分析进入新课讲解,在深入把握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歌曲演唱实践。演唱实践过程,运用各种直观技术手段结合老师讲解分析、训练歌唱能力以及歌曲阐释水平,解决技术重难点。多元形式巩固创编。借鉴儿童歌唱活动教学设计,将与歌曲相关的活动形式融入教学,通过体裁对比、情境设定、形式互动、鲜活表演等途径加深技法基础上的表演水平。
(四)任务与反思
1.布置作业:根据新课讲授内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个别训练,视频观摩等形式,完成课程内容,强调技术问题的解决,歌曲演唱的情感;针对下节课内容,按照老师要求提前预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教学反思:对标行业标准,依照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学生接受程度、学习效果的达成情况,教学环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师对各知识点讲解的清晰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设计与学生回答的效果,混合式教学理念执行情况,思政元素体现情况等方面的思考、评价,总结经验,有效开展接下来的教学。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的建议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等相关方法,在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准确反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规律,促进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更好地开展教学,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实效性和可行性。
六、结语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依托线上教学、线上建立的资源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中,进一步将混合式教学融入到具体课程中,将提高学生专业水平,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鹤鸣.高师音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戏剧之家,2021,(11):95-96.
[2]何艺,陈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音乐表演课程混合式教学初探[J].艺术研究,2021,(01):130-131.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乘坐过公共汽车,乘车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
前面我们学习了连加和连减,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25人下车,又上去了28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提问: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指名问答。
板书:67-25+28
(3)比较: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所学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4)归纳:这个算式就是加减混合算式。那么加减混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
(5)汇报算法。
方法1: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
8
7
方法2: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
2
8
7
(6)小结。
加减混合笔算时,和计算连加、连减一样,可以写成两个竖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简便些。而且哪一步能口算就直接口算,不用写出竖式。
2.教学例4。
(1)出示例4。
观察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看看它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样的?
(2)提问:这道题该怎么算呢?
先同桌交流,再动笔试试。
(3)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4)小结:这道题中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师板书笔算过程:
4
7
+
11
6
6
3
7
2
-
6
3
9
(5)小组交流: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为什么?
(6)师生共同交流小结:这道题没有更简便的写法。混合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此题先进行的是后两个数的运算,再用第一个数减去前次运算的结果。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2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9~30页练习五的5~8题。
四、归纳新知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从左到右计算的。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面的。
五、板书设计
加减混合
例3:67-25+28=70(人)
6
7
-
2
5
4
2
4
2
+
21
8
7
简便写法
6
7
-
2
5
4
2
+
21
8
7
例4:72-(47+16)=9
4
7
+
11
6
6
3
2
-
6
3
9
简便写法
2
-
4
7
5
-
1
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