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05
序论:在您撰写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研究型教学模式 精品课程建设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
一、引言
1、国际上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发展
德国教育家洪堡(Humboldt)在19 世纪初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首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1810年柏林大学成立后,科研开始被引入大学教学体系,建立了研究型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在德国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得德国迎来科技与经济空前发展,继而成为法国之后的世界高等教育先驱。20世纪初,美国开始效仿德国,将强化大学的科研职能作为重点,逐步建立了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高水准的研究型大学。直到上世纪末,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完善仍然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由此可见,研究型教学是高等教育发展路径的必然选择,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国内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与国外大学推行研究型教学的力度与效果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较大差距,瞄准我国“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卓越人才计划”目标,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重视研究型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正悄然改变,而引领潮头的当属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在2001年起就启动了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成了一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取得了瞩目的教研成果。李艳梅,冯婉玲(2003)指出清华大学在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即要有正确的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要有明确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要有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定位,要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要有科学和合理的整体架构,要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系,要解决好相应的管理机制问题。孙宏斌、孙元章等(2006)对清华大学本科专业课《电力系统分析》运用了课内研究型的授课方式(历史溯源法、类比教学法、故意出错法等)和课外自选研究专题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提出了系统化的研究型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提高了课程的通识性、研究性和趣味性,建成了高水平的电力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并在多所大学推广应用;建成了《电力系统分析》国家级精品课程。阎绍泽,申永胜(2009)指出课程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讲授、讨论、作业、实践、考核和教材,并运用于机械类精品课程的建设之中,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奖励。
其他高等院校也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环境浸润”的教学思想、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发现法和问题教学法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将研究型题目的设计与实现引入理论课课堂、研究型教学的“双主模式”等,对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3、武汉理工大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是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典型的金融学与电子商务学科、管理学、信息科学的前沿进展交叉融合的创新课程,主要体现电子商务的“资金流”运动规律和知识体系,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活跃的热点领域之一。
武汉理工大学杨琦峰教授负责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目前已通过武汉理工大学校级精品课程考核,申请获得湖北省省级精品课,该课程教学队伍保持前沿研究的活力,以持续的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精品课程建设,将科研主攻方向和该门课程建设方向统一起来,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为载体,经历了“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以研带本”实施阶段,实现科研成果向教研、教学成果的转化,形成“科研、教研与教学”的良好互动态势,在国内同类课程建设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一定优势。课程负责人带领团队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在线支付)领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是该领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持续支持较多的团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在2010年2月被评为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度被评为湖北省高等院校省级精品课程。
《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一直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在教学内容方面,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的关系。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三是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分析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由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授课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因此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往往过分依赖课程负责人。教研成果及教学资源集中在课程负责人手中,其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性差,导致优秀的教研成果很难得到推广和延续,课程质量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缺乏适应课程教学需求的立体化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是多数大学课程存在的共性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知识体系完备同时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教材。针对《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国内同类教材主要有“电子支付与结算”类和“网络金融”类。“电子支付与结算”类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周虹副教授(2009)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东北财经大学李洪心、马刚(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结算”及李洪心(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结算”;西南财大帅青红(2010)主编的“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李蔚田、杨雪、杨丽娜(2009)主编的“网络金融与电子支付”;祝凌曦(2010)主编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网络金融”类主要有:陈进、崔金红(2010)主编的“电子金融服务”;张劲松(2010)主编的“网络金融”;岳意定、吴庆田、李明清(2010)的“网络金融”。已有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材并不能涵盖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教材内容更新慢,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当前课程领域的最新动态,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没有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没有体现处处为使用者考虑、精益求精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取舍、结构布局、板式风格、配套资源等方面与国外优秀的立体化教材存在较大距离;教材辅助教学系统欠缺,与之配套的音频、视频等电子化教学资源不足。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传统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授课方式过度依赖于纸质教材,教学方法单一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授课方式上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从而难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缺乏音频、视频等电子形式的教学资源,也导致教学方法的局限,难以将知识生动、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因此,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迫切需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做好与课程的整合,为课程定制最合理的教学手段及配套的教育技术。
第四,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目前我国精品课程主要是针对评审的要求而建设,而评审的要求并不能直接的反应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教学监管机制,优秀的课程在入选之后,会缺乏与教学的再次交互,在课程建设上停滞不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
第一,在教学效果方面,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案例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教学服务系统、数字化开发试验平台系统。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在保留教学内容中经典部分的前提下,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及时地将课程领域内最新最前沿的发展纳入到教学内容体系中来,将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以解决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规范性问题,保证一流的教学内容。着重开发与课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以纸质教材为纲领,以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为辅,开发适应该课程教学需求的一流的立体化教材。
第三,在教学方法方面,结合“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提出 “科研、教研与教学”协同互动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实现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辅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力求改变传统教学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
第四,精品课程建设是长期坚持的过程,要随着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发展。因此,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1、《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第一,实现《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理念变革,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中。课程建设应与人才培养协调一致,课程内容上应涵盖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通识型知识结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态度。为此,必须形成课内的研究型授课方法、课外的自选研究专题、综合设计性实验等,针对理论课、实验课和实验平台三大方面加强课程的研究性。
第二,精品课程建设应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针对教育部精品课程的“五个一流”定位,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内涵建设。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少精宽新”,在教学方法上突出“研究型特色”,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研究型教学模式。
第三,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强化科研、教研和教学一体化联动与协同发展,建成《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可共享、可迁移,将课程组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领域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课程资源优势和课程教学优势,建成“精品+特色”课程。
2、《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理念
高水平的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整体设计和持续建设的系统工程。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到“课程教学六要素”之中,使课程建设能发生实质性变化。
所谓研究型教学理念,就是以素质教育为主,以培养卓越人才为核心,强调“四基”(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并重;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使学生提高基本素质、夯实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提高基本技能;教学方法要由传统的“注入式知识教育”,转变为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研究式素质教育”;授课方式要由“连续型细节式授课”,转变为“跳跃型平台式授课”;教学形式要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多形式的互动交流”;教学氛围要有浓烈的研究气氛。
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六要素”上,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鼓励并引导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新欲望和探索精神。
3、《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内涵
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将精品课程定位为“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以“五个一流”为主要内容的“一流性”,成为精品课程最突出和最重要的特征。因此,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管理、教学队伍”五个方面探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如图1所示。
(1)教学内容建设。在课程知识体系重构方面,应处理好先进性与规范性问题。力求使新的课程知识体系更加明晰,体现“少精宽新”的特点,并重点补充近十年来本专业的前沿科研成果。改革后的新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与国际一流大学看齐,在讲授深度和信息量上不逊色于著名的国际一流大学的本科课程。采用“分类梳理、模式匹配”在对课程中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全面梳理现有的国内外教材和文献,归纳整理,在形成教材的基本资源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综述”和“项目驱动”方法获取前沿理论知识和实现前沿问题的探究。根据国家教指委关于《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类课程知识能力体系及其局限性分析,展开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知识能力体系研究,逐步进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大纲及实验大纲的重构。
(2)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基于Seminar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和项目训练模式等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采取以问题驱动的知识讲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主归纳出知识、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驱动 “以研带本”模式,以项目/实验为依托,以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在项目/实验中提升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使本科生掌握科研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将“科学假说驱动法”、“综述研究法”、“科学查新法”、“演绎法”、“比较法”、“实证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导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研究,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3)教材建设。立体化教材是指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和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以传统纸质教材为纲领,以学科课程为中心,辅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
(4)教学管理建设。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检验,开展基于国家级精品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建设动态评价研究,指导项目研究成果的优化。建立项目研究成果的动态优化、更新与维护机制,促进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外创新训练项目的团队指导方案与激励机制。另外,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室配备必要的教学软硬件,将教学资源的效益最大化。
(5)教学团队建设。在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解决讲授高水平、高质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效果过分依赖于课程负责人的局限性;解决成果的可共享、可迁移、可移植和可推广问题。同时应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知识结构的整合。
4、《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构建
教育部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促进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优质的精品课程资源库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及教学改革的基础。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性教学资源库,也促进了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提高。因此,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资源库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1)案例库。根据前沿领域的科学问题,形成系列专题、案例用以支持“Seminar”模式,用以开展问题驱动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初步形成以下前沿研究专题: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在线支付服务体系、第三方在线支付模式、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无纸贸易在线支付集成、城市一卡通支付模式、校园一卡通支付结算模式等。
(2)项目库。依托课程组承担的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国家教育部项目,探索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研成果的实施方案,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主创新项目、教育部国家级项目等的项目成果以及项目中引申、内涵的专题纳入项目库中。探索以项目为驱动,开展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案例库相比,项目库偏重于理论基础的创新研究,针对更高的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拔尖人才。
(3)教学资源库。进行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现有《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教学资源梳理与探究性方法匹配研究,构建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库。对相对稳定的固化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电子支付知识模块。如现代银行支付清算体系、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网上支付与结算、在线支付协同监管等;二是网络金融知识模块。如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进行全面梳理,采用“Seminar”模式、“案例设计”和“问题溯源”等启发教学方式进行整体考虑和系统设计。
(4)试题库。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配套试题库和网络资源链接指引,相应的,还可以在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在线答疑、课程论坛和动态测试等辅助网络教学服务系统。
(5)开放性实验平台。建成满足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数字化开放性实验式平台。首先通过理论知识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应用的实训式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将创新的基础理论在前沿领域的应用形成小项目,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项目式实验训练学生应用支付的技术和原理开发小型支付系统,如低碳交易系统、未支付电子商务系统等等,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知识原理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所谓开放性,一是指实验内容是开放性的,学生在实验项目要求的框架内可以进行全程自主创新;二是指实验内容对于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低,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进行调研、设计、编程开发,突破实验课学时的约束,使学生整个学期都能参与实验;三是指实验内容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进行增删改,并可与其他高校实现实验资源共享。
(6)立体化教材。根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特点开发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相匹配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教材,即立体化教材。它包括纸质教材、电子教材以及演示教材。纸质教材是以书面形式印刷的教材,除了包括传统纸质教材的内容之外,还包括其他模态的内容,如图画、图表等,以及对其他模态内容的提示,如在什么时候需要插入视频、音频,到什么地方(如精品课程网站对应模块的网站链接)才能找到这些内容等。电子教材是以电子形式出版的教材,可储存在光盘、移动硬盘等电子设备中。电子教材不仅包括纸质教材中的所有内容,还包括其他所有与其匹配的多模态学习材料,包括课件、电子教案和录音等,还可附有相关参考书目和相关网站的链接,甚至还可能包括练习答案等。演示教材是用PPT或者其他软件编写的教材,可直接在课堂上演示用于教学,或者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层次、特点对其进行适当修改后用于教学。演示教材应该是只提供给教师的,它不仅仅是电子教案,而且可以直接用于教学,所以它应该包括纸质和电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其解决的办法,也包括一些教学内容的链接和用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多模态材料。其中电子教材和演示教材统称为数字化教材,置于精品课程网站上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课程建设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发展。
四、总结
基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精品课程建设,改变了过去以评估为主的精品课程建设,将精品课程建设定位为面向教学,旨在培养拔尖的创新型人才的课程建设,实现教研与科研的融合。将研究型教学理念引入《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在武汉理工大学培养了五届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本课程组正在开发《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精品课程的立体化教材,该教材已经列入了武汉理工大学规划教材。
通过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和相关专业的《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课程,进一步力争将该课程建成能够体现先进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示范性课程;推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营造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学氛围,建成富有特色、辐射性强和影响力大的课程,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应用于精品课程的建设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973095,71073122);教育部社科基金(07JA630028,08JA630064);武汉理工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武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在线支付协同管理模式及支付结算类相关课程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 毛雅娟、郑丽霞、钟惠霞:《公司理财》本科教学中研究型教学模式选择[J].财会通讯,2010(13).
[2] 李艳梅、冯婉玲:研究型教学模式下的本科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3]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优化理论课程 强化实践环节――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6(4).
[4] 孙宏斌、孙元章、陈永亭、姜齐荣、童陆园:电力系统本科专业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6(3).
[5] 阎绍泽、申永胜:研究型大学机械类精品课程教学的六个基本要素[J].中国大学教学,2009(9).
[6] 吴於人、于明章、鲍鸿吉、顾牡、毛骏健:踏踏实实创建现代探究型大学物理精品课程体系[J].物理与工程,2005(6).
[7] 门、崔永梅:“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以北京交通大学“会计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8] 王淑娟、齐明:通过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9] 蔡冬梅、刘丰文:开放式学习环境与研究型教学模式下基础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8).
[10] 赵姝、杨晓露:精品课程探究型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实现――以国家精品课程“远程教育原理与技术”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3).
[11] 邓杰、白解红、邓颖玲:“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任务型网络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例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2).
一、货币形式的发展和中央银行的建立
马克思从社会分工不断深化所推动下的市场范围扩大的历史进程中来分析货币起源:首先分析了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然后从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关系入手阐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用其它一系列起等价作用的商品来作为物质载体。随着市场交换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所有参加交易的商品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某一种交换频率较高的特定商品上,这种商品就作为—般等价物就从其它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物质载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后固定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作为物质载体;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就是贵金属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之所以能够淘汰其它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其充当货币具有降低货币交易费用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金银货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在于:金银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其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是可以充当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衡量尺度、商品流通过程中的交易媒介、执行贮藏手段。
金属货币先后采取了金属条块和金属缺铸币的形式,金银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变成了不足值的铸币,但仍然可以与足值铸币一样流通使用,从而演变成为一种价值符号和一种商业信息,后来国家发行纸币这样一种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此时这种商业信用就演变成为国家信用。另一方面,赊购销商品交易方式的产生为在缺乏现金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易活动和形成信用货币提供了可能;银行券是一种主要的信用货币形式。持券人可以随时到发行银行去兑换金银。第一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放弃了金本位制。银行券停止兑换金银,成为国家认可的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即纸币;纸币的根本特点是由中央银行通过法定信用程序垄断发行。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是货币统一和票据清算的需要。在中央银行成立之前,各银行都有权发行银行券,随着货币信用业务的发展,银行数量的增多,分散发行造成的名目繁多的银行券既造成了金融秩序的棍乱,又降低了银行券的流通效率,增加了货币流通费用,还为假钞的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所以由一家或者几家有实力和有信誉的大银行来统一发行银行券是一种更有效率的货币制度安排。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等票据的流通往往需要银行进行转帐结算。随着票据流通量的增大各银行的结算人员开始聚集在固定的地点,交换所持的票据并仅仅结清其中的差额;票据结算交换所提高了清算效率,但是由于其局限于同城之间的票据结算,而且票据交换所与银行之间办理现金清算很不安全和很不方便。所以需要中央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清算中心。
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中央银行的出现,是提高货币流通效率、降低货币流通费用。从而降低商品交易费用的货币制度安排的变迁过程。作为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形式,电子货币的产生必须会导致网络金融创新的发展,首先应该透视一下电子货币的本质。
二、电子货币的本质
首先有必要分析一下因特网上(Internet,)几种形态的电子支付手段的具体特点。(1)电子现金(E-cash):电子现金是由Digicash公司推出的网上电子支付系统,属于见票即付的支付方式,这种电子现金的发行和交易过程是这样的:先通过Digicash公司的电子钱包软件创建一定价值的“空白货币符号”,这些货币符号此时不具有进行支付的法律效力,还需要把它传输到银行,经过银行确认以后才能从客户的帐户里进行“借记等额款项”的会计处理之后方可生效。当电子现金真正用于支付时,接受电子现金的零售商则要和银行建立实时的联系。确认电子现金是经过银行核准过的并且尚未支付给其它人。电子现金从创建到使用都是在线操作,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2)赛博硬币(Cybercoin)是由赛博现金(Cyber cash)推出的网上电子支付系统。与上述的电子现金(E-cash)不同,用赛博硬币进行支付时资金并不真正转入客户PC机中的帐户或者赛博现金的电子钱包,而是通过一个在赛博现金银行设立的帐户对交易情况进行记录,在交易额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再通过电子自动清算所(Automatic Clearing House,ACH)按差额款项进行在线电子支付清算,提高了电子支付的清算效率。加速了网上货币流通。这是—种很有前景的电子信用货币。赛博硬币有独特的优势,一是其簿记的特点,能够接受多种形式的支付;二是其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银行清算系统。赛博硬币实际上是一个在线电子支付的交易记录系统。赛博硬币实际上是由网上微观经济实体发行的一种电子信用货币,与一战以前的可兑换银行券的性质很相似,在银行、客户与电子自动清算所之间进行差额结清以前实质上是—种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其电子货币的信用完全取决厂发行赛博硬币的赛博现金银行的信誉。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上发展起来的电子支付方式,足通过相互交换关于商务活动和金融活动的电子信息而完成在线电子支付过程的,电子货币或者数字化货币的本质是突破了时空限制的全球网上电子商务活动和资金运动过程中价值关系的体现,是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电子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最新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未来许多从事网上业务的银行都将发行在线电子货币,如果不对发行网上电子货币确定统一的在线支付程序,跨行转帐结算规则、安全保障标准、客户私人信息保密、发钞银行的信用等级标准评定等方面制定统一的标准,那么不同类型的、信誉差异很大的在线电子货币必然同时流通,势必鱼龙混杂,甚至为在线电子假币、伪币的欺诈活动提供可能,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货币流通秩序,降低了电子货币的流通效率。其次,许多中小软件公司和中小银行发行的电子货币的信用较差,它们发行的电子货币出现没有支付效力的情况怎么处理?如果中央银行对此放任自流,势必为发行垃圾性电子货币进行金融欺诈提供了可能;如果各种各样的电子货币同时在网上金融市场上流通,使得交易双方不得不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和成本费用去鉴定其真伪。第二,地方性的中小银行的业务范围和其信誉均局限于一定的地区之内,其电子货币很难为全球性网上金融市场所接受,从而对跨越时空限制进行实时在线支付和结算的网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构成障碍。市场竞争的结果,势必形成由一家或者几家有实力和有信誉的和大软件公司和大银行联合起来统一发行电子货币,这是—种更有效率的在线数字货币发行、流通的制度安排。随着在线电子支付的信息技术含量的增加,一方面,要允许软件公司对银行控股或者持股。另一方面,要允许银行对软件公司控股或者持股。这样能够最有效地提高银行作业流程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利于在银行进行网上电子支付过程中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转帐结算的效率。
下面从电子货币将对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运行模式转变的影响这两个方向展开分析。
三、电子货币推动商业银行模式的变迁
电于货币与传统货币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不同之处就是电子支付方式取代了金融货币或者纸币充当一般等价物,在线电子支付过程就是交易双方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之所以能够淘汰纸币等其它货币形式,是因为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流通费用最低:电子货币的标准化成本最低,使用成本最低,在网上银行计算机硬盘里的保存成本也最低。 电子支付手段也具备货币所应有的基本职能:充当网上电子商务的价值尺度、交易媒介、作为社会财富的贮藏手段。当然电子货币作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支付手段的前提条件是网上商业活动成为社会的主流商业模式,这个前提条件尚不充分具备时,电子货币只能作为一种辅的支付手段起作用。但是这个条件在lP网络革命的推动下日益成熟,电子货币完全取代纸币的崭新的货币时代即将来临,金融业和其它行业要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
随着以IP网络技术为主导的信息革命的深化,传统银行以存款、贷款和转帐结算为主的资金信用中介和结算中介的功能将逐渐弱化,因为新的在线电子支付手段的不断更新将不断削弱银行在结算方面降低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过程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从而网上银行的业务重点将日益向为公司和个人提供理财咨询和金融信息增值服务方面转移;①因特网、电子商务和电子货币使传统银行在分支机构和结算体系方面的优势荡然无存。借助因特网、分子型银行能够在网上实时、快捷地提供个性化。互动性极强的“粒子型金融服务”,结算支付将逐渐成为廉价的,甚至在将来是免费的无偿金融服务,因为这是网上银行争夺客户和网上金融市场份额所内生的竞争降价机制的必然结果;网上银行将日益向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网上拍卖和其它网上投资咨询业务方面发展,网上银行在这些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金融信息增值服务;随着网上银行电子货币资金的相对充裕,网上投资理财技能将成为稀缺的信息资本,银行业与证券业将日益走向融合,关于投资咨询和理财的信息资本的运营效益将日益成为决定网上银行成败的关键。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虽然在提供金融流通的公共法律秩序方面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但是由于所有微观经济主体的在线电子支付、结算方面所汇集而成的金融信息流对于电子货币的流通规律、流通速度以及电子货币的币值有最主要的影响,所以,在电子货币发行和流通过程中降低金融支付和结算的交易费用的比较优势将由中央银行转到微观经济主体方面来。尽管中央银行仍然拥有电子货币发行资格的认定权,但是由于是微观经济主体对电子货币流通速度这一市场内生的变量起决定性影响,所以在中央银行对电子货币发行权加以垄断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反过来。在网络革命冲击下,电子货币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拥有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从而商业银行的职能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发行电子货币将与提供金融支付,在线电子结算一样成为一项网上金融信息服务而不是一项垄断权力,商业银行与其它经济主体之间将为争夺网上电子货币发行市场份额进行激烈的竞争,为此会导致这三项业务走向完全的免费,以实现商业银行和其它在线金融服务企业争夺网上金融信息流的控制权的需要;网上银行收回经营成本所依赖的经营收入和资本收入。将主要依赖网上广告收入、投资理财咨询服务收入和驰名品牌、驰名网站门户的数字化品牌在股票市场上的增值。
四、电子货币将消除传统货币流通层次并推动中央银行职能的转变
首先来看传统经济学的货币银行理论关于货币层次的划分:将流通中的现金作为最窄口径上的货币,用M0来表示;把流通中的现金、在银行可以转帐的支票存款以及转帐信用卡上的存款加起来,就可以得到比M0口径更宽的货币概念,即M1;进一步在M1基础上将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隔夜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货币市场存款帐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非机构持有的股份等包括进来,就得到一个更为宽泛的货币概念M2,在M 2口径上的货币概念既反映了现实的购买力,又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在M2的基础上将大额定期存款、长期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机构所持的股份等包括进来,就构成一个更加宽泛的货币概念M3;在M3基础上将储蓄债券。短期政府债券、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其它短期流动资产再包括进来,就构成一个更加宽泛的货币概念M4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根据可以转化为现金的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即根据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转化为现金速度的快慢来划分货币层次的,是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产物。但是,在电子货币完全取代纸币的条件下,并不存在货币中间层次的划分。因为在电子货币完全取代纸币的条件下,客户拿到贷款以后无论将这笔贷款存入哪家银行,都不存在客户从银行提取现金的问题,电子货币是唯一的货币形式,也就是说单一的电子货币层次、实时的在线电子支付消除了产生纸币条件下四个货币层次划分必要性的时间差。
现行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只需要按照所收进的客户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保留一部分准备金,其余部分可以作为贷款使用。而客户拿到贷款以后可以将这笔贷款存入其它银行,并且如果客户对其它银行的该笔存款只进行部分现金提取的假设成立,那么,初始的存款增加会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之间引起多倍的存款创造过程。将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定义为可以由中央银行较为容易地进行控制的一个新的变量——基础货币,即基础货币B=流通中现金c+银行存款准备金R。然后再通过一个货币乘数m与总的货币供应量M联系起来,即M=m•B。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量来控制总的货币供应量,则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货币乘数m必须是足够稳定的、是收敛的,或者货币乘数m是可以通过别的变量来加以预测的。
在未来的网络经济时代,尽管中央银行仍然具有对商业银行发行电子货币资格的最终认定权,但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基础货币量B来控制总的货币供应量M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即M=m•B能够成立的前提已经被大大动摇了;货币乘数m将主要通过网上在线电子货币信息流的流通速度来由网上金融市场来内生地决定,虽然货币乘数m仍然可以通过对网上电子金融信息的分析来加以预测的,但其稳定性已经大大降低了;即货币乘数m这一变量的网上金融市场的动态调整过程中不再趋向于收敛,而是趋向于发散。所以。在电子货币条件下,再将流通中现金和银行存款准备金之和定义为基础货币的理论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因为现金这一最窄口径的货币概念与广义货币概念之间的区别随着电子货币对纸币的完全取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电子货币条件下,由于电子货币再创造的速度极快从而使货币乘数趋于极大、甚至无穷大;货币乘数实际上是由货币流通速度来决定的,所以电子货币流通量将主要由金融市场内生的电子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供应量来外生地决定。
【关键词】电子金融;特征;风险管理
一、电子金融的定义
电子金融,又叫网络金融,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金融业务。它以各类借记卡、客户终端为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电子金融是一种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
二、电子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电子金融与电子商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概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将传统的线下商品交易在线上完成。交易双方、商品,以及资金作为传统商品交易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务信息流、商品配送及资金支付。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兴的经济环境,这种新的经济环境需要一种新的交易媒介去完成,这就促进了以银行网上支付为代表的电子金融的发展;同时,电子金融拓展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交易平台,加快了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走向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摆脱了地域、空间以及时间方面的限制。与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相比,电子化市场所需要的信息成本小很多。这就大大削弱了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媒介作用,为确保金融行为在价值链的重要作用,电子金融应运而生。第三,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较传统的金融机构降低很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包括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在内的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要小很多。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论证:首先,电子金融一次性投入相应的成本完成开发后,银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客户端的运营上,减少了网点建设支出;其次,电子金融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传统的银行按形态属于有形银行,有形银行需要雇佣大量的柜员去重复简单而机械的存取款业务,提高成本的同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银行人员手工操作中出现失误。而电子银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这种重复性很高的人力劳动通过网络完成,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最后,电子金融的出现不仅可以减少客户和银行工作人员往来于有形银行之间的在途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减少了客户、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这也是电子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电子金融的特征
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金融相比,电子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传统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交易、办公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实现,银行之间的结算业务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来完成。传统金融中,业务文件的传递均以面对面的交流进行,路程较远的则借助于EMS等邮寄方式,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社会资源极大的浪费。电子金融的出现,业务人员只需要借助网络的传递功能,进行交易信息的传递。为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人们则采用了数字验证技术和公开密码技术等技术手段。
(二)业务多元化
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可以涉及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平安集团。同样从事网络金融服务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这样使得金融业原本以板块式分工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互联网的多元化信息使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拉开帷幕。
(三)地域化限制的消失
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因地域限制带来的业务影响,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将业务网络延伸到世界的任意角落。同时,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时空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的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有了电子金融,地域及时空的限制将不再是制约金融快速发展运行的重要因素。
四、电子金融的特有风险
不同国家的电子金融风险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电子金融金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风险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电子金融业务交易及控制风险等工作,主要依靠于电脑程序进而软件系统来完成。因此,电子系统技术和管理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子金融业务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统的停机,磁盘的损坏,以及来自于外界网络中的攻击与破环都可能威胁电子金融运行的安全。因此安全风险是电子金融风险当中一种特殊风险。
(二)业务风险
1.信用风险。以信贷业务为例,传统的信贷业务在合同到期时,可能存在部分借款人因自身的财务状况无法按时、足额的偿还贷款的情况。电子金融的加入加快了市场运行的速度,大大增强了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度,也降低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电子金融的运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身份确认过程中的难度,也无法确保信用等级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2.法律风险。当前,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与其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电子金融是在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的情况下发展的。这种状况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金融业务的行为及责任问题没有相关的制度予以约束,导致了电子交易的风险。
(三)其它风险
其他风险也危及电子金融交易,如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市场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电子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有相关影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上述电子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电子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这就导致电子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更新扩充。
五、应对电子金融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积极发展我国信息安全技术
由于信息技术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金融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所以为了杜绝隐含,加强人们对于电子金融的信心,则必须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其可以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金融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大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交易环境。
(二)建设健全的电子金融风险制度
建设健全的电子金融风险制度可以通过一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加强法律制度建设,由于在电子金融相关法律制度方面的欠缺与不健全,一些企业游走于灰色地带,这样的行为显然不利于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因此我们国家应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规范金融市场中的经济主体,使金融市场健康稳步快速的发展。其次,加强金融行业自律机制,行业自律是一种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的机制。金融行业自律,是通过各金融主体为得以健康快速的发展自发组织订立相关的公约规范金融行为,它的组织机构———金融行业协会,是一家民间管理机构。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与之相比,国家监管显得并不全面。为确保金融市场中,金融主体的行为有序进行,金融市场得以稳定发展,加强行业自律机制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加强电子金融风险控制管理的国际协调与合作,电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传统金融市场间相对封闭的市场格局瞬间被打破,经济主体间交易信息的传递进一步加快。并且随着国际间越来越频繁的贸易交易,相互之间关系也越来越亲密,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通过监管的国际化有利于共享信息,提高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和效率,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引起的区域性风暴。
参考文献
[1]卓武扬.论全球化下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管[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
[2]谢国旺.电子金融监控问题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
[3]张松.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探究[M].金融监管,2013.(295).
[关键词]电子金融业务;风险控制;防范策略;互联网
[DOI]10.13939/ki.zgsc.2017.10.072
自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之后,在其后的半个世纪计算机技术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及至进入21世纪,互联网信息技术也普及开来,经济不再单单以“实体”为依托,依托于“虚拟”的电子商务也诞生并发展开来,尤其是在目前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几乎是不断递增,并且随着社会经济和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更是在经济领域上给其他行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于各行各业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电子金融固然使人们的生活愈加便利,但是无法忽视的是电子金融会增加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基于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制定对应的防范措施便成了相关人员的重要工作任务。
1 概述
1.1 定义
基于计算机网络甚至是互联网,于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金融活动,此即为“电子金融”。目前,可以被囊括到电子金融范畴的金融活动主要有:①网上结算;②网上支付;③网络期;④电子保险;⑤电子银行;⑥电子证券。就本质而言,电子金融是以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来拓展金融业务,改变传统金融的低服务效率,使从业者获得更快的服务速度、更好的服务结果,其金融运作模式高度现代化,变革性地将互联网作为载体,具有非常鲜明的创新性。
1.2 优势
1.2.1 虚拟的服务方式
相较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电子金融服务不再使用传统“面对面”柜台服务模式,而是由客户经过电子方式将业务数据导入服务器中,进行数据的输入、传输与输出,就服务方式而言电子金融具有非常鲜明的“虚拟性”。
1.2.2 开放的运行环境
相较于传统柜台服务相对封闭的环境,电子金融在运行环境上具有非常鲜明的开放性,其所依托的载体乃是虚拟的网络,而网络则是相对开放的,客户只需要利用相应的设备、支付相应的费用即可以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享受到应有的金融服务。
1.2.3 实时的业务处理
传统金融服务需要人工进行介入,客户发出指令后由柜台人员进行手动操作,这中间需要耗费一定的“反应”时间,经过一个“反馈”的过程,因此在业务处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延时性”。与其相比,电子金融则可以做到金融业务的“实时处理”,客户只需要发出指令即可马上执行电子金融服务,省去了人工介入环节,不必耗费较长的时间即可以获得处理结果。
1.2.4 模糊的时空界限
传统金融服务总会因为时间或空间的障碍而无法将业务无限扩展,而借助互联网技术电子金融服务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将金融业务扩展到任何时间点与地点,客户在当地所享受到的服务与前去金融机构所享受到的服务与品质而言是完全相同的。
2 风险类型
2.1 政策法律风险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电子金融刚刚起步,我国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上尚不完善,许多金融机构反映在开展业务时“无法可依”,难以有效规避政策法律风险,经常出现违规行为,进而导致新业务被中止,遭受本可避免的损失。例如曾经在腾讯微信推广的中信银行联名信用卡,刚刚开展了信用卡虚拟业务便被中国人民银行紧急叫停,最终导致了中信银行股价跌停和腾讯股价下降4%的结果。
2.2 战略风险
在运作电子金融业务时,金融机构需要提前制定好相应的战略决策,立足于明确的目标来采取具体的行为。而金融机构在某些情况下所制定出的战略决策并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金融业务人员无法每时每刻都能完全把控金融风险、了解市场资源是否充沛、业务目标是否具有可行性,所以金融机构在开展电子金融业务时必然或多或少地会面临一些战略风险。以下行为便能引发战略风险:①电子金融应选择怎样的业务形式;②电子金融应如何设置实施方案;③电子金融业务应该制定什么程度的实施目标;④其他。一旦评估与判断结果出现偏差,电子金融业务便有可能在实施中面临困境甚至挑战,金融机构的绩效将会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其自身生存也会受到威胁。
2.3 信用风险与信誉风险
信用风险针对的是客户的诚信度与道德,信誉风险则是针对电子金融机构,用于反映金融机构的信誉问题。一般而言,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如期履行还款义务并给金融机构带来损失的风险,信誉风险则是指电子金融机构无法履行给客户带来经济利益或采取不合法手段逃避相应义务的风险。事实上,电子金融依托于虚拟网络进行交易,在违约追责和客户身份确认上具有较高的难度,其多为逆向选择,比传统金融业务具有更高的信用风险。而电子金融机构是否具有良好的信誉关乎于客户是否给予其信任、是否愿意授权其进行电子金融服务,若是电子金融机构在服务安全性、实时性或准确性上出现异常,其信誉将会“蒙尘”。鉴于当前社会互联网媒体的高度发达状况,一旦金融机构具有信誉不良问题便会被大范围广播,使电子金融机构受到打击,一些电子金融机构甚至因此无法继续运营下去。此外,许多客户对电子金融服务并没有充分地了解,一家机构出现问题便有可能引发客户对相似机构的质疑,一旦扩散开来将会对整个电子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导致业务量骤降。
2.4 实用性风险
电子金融业务在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可谓是多种多样,抱持着不同理念或者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在面对电子金融业务时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虽然客户会因为需求偏好而存在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绝大多数客户都对交易安全性给予了最高的关注,于是大多数金融机构都采取“手机动态验证码”或“强制定期更换密码”等措施进行安全强化,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安全性,但是电子金融交易本身具有的便利性优势却被严重削弱,这无疑与许多重视便利性的客户的需求是相悖的。一旦这些客户产生上述强化措施无法确保交易安全性的想法,又困扰于遗忘手机、无法记住经常更换的密码等意外状况,金融机构将会因电子金融不再具有的便利性而失去大量客户。因此,在电子金融业务开发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应该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多元化设计,使客户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吸引到更多的潜在客户。
2.5 技术安全风险
虽然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在近年来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二者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问题,以二者作为支撑的电子金融体系若是无法恰当运用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有效避免计算机软硬件故障问题,同样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在我国,目前电子金融系统所面对的最大的安全问题便是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等犯罪行为,出于利益的诱惑,许多黑客都会使用病毒、木马来攻击电子金融系统,一旦成功将会给电子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 防范策略
3.1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的防范在于“居安思危”,即在风险尚没有形成之前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手段。对于电子金融业务来说,建立并健全一套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基于风险防范机制,电子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风险评测来控制风险带来的损害,使其处于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中。此外,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电子金融机构借助系统监测与检测程序,可以预见性地避免系统故障的出现,实现对电子金融的有效监督与管理。
3.2 加快、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国家政策法律的制定不在电子金融机构的能力范围之内,所以电子金融机构需要从自身加强相应的制度组织建设。在笔者看来,电子金融机构应该基于宏观的信息化发展状况与金融经济体系来推动电子金融业务的发展,使其业务形式愈加多元化,进而不断强化金融业务,建立试点单位,在技术部门不断推广创新型技术与发展型技术,以缓解金融法律制度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电子金融机构还应该积极落实与完善各项金融法律法规,明确金融业务信息化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具体来说,就是建立高效监管机制,使业务工作无限贴近产业状况,确保机构的正常运转、服务的有法可依、非法行为的有效清除。
3.3 找准“着眼点”,基于客户需求开展业务
客户的需求是电子金融服务的第一着眼点,电子金融机构无法在实体机构中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只能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虚拟世界中沟通,满足客户需求便成为确保交易完成的必要条件。然而,这种交流方式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准确定位客户需求,因此电子金融机构需要从产品的实用性上入手,对产品结构与功能进行调节,以此来规避实用性风险。
3.4 完善信用信誉评估体系,优化自身形象
我国在信用评估体系上尚不完善,相关部门应加强实名制建设,通过交易记录采集来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用于电子金融机构做出选择。同样地,电子金融机构也需要通过优化自身形象来提高客户的信任度,使客户放心做出选择。
3.5 加强技术防护
鉴于网络系统安全管理需求,电子金融机构应定期针对网络安全进行评测与检查,以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进行。若是情况允许,电子金融机构应该安排技术人员对安全防范技术进行不断完善,通过设置“指纹识别”、“动态数字密码”等方式来确保电子金融交易的高效运行。此外,电子金融机构还应为员工加强内部培训,通过定期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避免内部员工采取非法操作,给电子金融机构带来损失。
4 结 论
电子金融业务在我国刚刚起步,不得不面对一系列风险,电子金融机构需要根据风险类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电子金融交易的安全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戈.关于电子金融业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策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23).
[2]李家宁.电子商务背景下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电子金融,又叫网络金融,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金融业务。它以各类借记卡、客户终端为媒介,以互联网技术与网络通讯技术为手段。与传统金融模式相比,电子金融是一种以虚拟化的形式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
二、电子金融发展的必然性
第一,电子金融与电子商务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概括来说,电子商务就是将传统的线下商品交易在线上完成。交易双方、商品,以及资金作为传统商品交易中必不可少的三要素,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务信息流、商品配送及资金支付。电子商务的发展开创了一种新兴的经济环境,这种新的经济环境需要一种新的交易媒介去完成,这就促进了以银行网上支付为代表的电子金融的发展;同时,电子金融拓展了这种新经济模式的交易平台,加快了电子商务前进的步伐。
第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使金融市场走向网络化。电子商务的发展使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摆脱了地域、空间以及时间方面的限制。与传统的商品交易市场相比,电子化市场所需要的信息成本小很多。这就大大削弱了实物货币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媒介作用,为确保金融行为在价值链的重要作用,电子金融应运而生。
第三,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较传统的金融机构降低很多。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包括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支付系统在内的电子金融的经营成本要小很多。可以从三方面进行论证:首先,电子金融一次性投入相应的成本完成开发后,银行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客户端的运营上,减少了网点建设支出;其次,电子金融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运用,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传统的银行按形态属于有形银行,有形银行需要雇佣大量的柜员去重复简单而机械的存取款业务,提高成本的同时,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银行人员手工操作中出现失误。而电子银行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将这种重复性很高的人力劳动通过网络完成,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最后,电子金融的出现不仅可以减少客户和银行工作人员往来于有形银行之间的在途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显著减少了客户、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样也降低了社会成本,提高了社会效益。这也是电子金融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电子金融的特征
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金融应运而生。与传统金融相比,电子金融具有以下特征:
(一)服务方式虚拟化
传统金融市场几乎所有的交易、办公活动都通过网络来实现,银行之间的结算业务也可以通过电子数据来完成。传统金融中,业务文件的传递均以面对面的交流进行,路程较远的则借助于EMS等邮寄方式,不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社??资源极大的浪费。电子金融的出现,业务人员只需要借助网络的传递功能,进行交易信息的传递。为保证交易的安全可靠,人们则采用了数字验证技术和公开密码技术等技术手段。
(二)业务多元化
电子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金融机构可以涉及金融领域的多个方面,如平安集团。同样从事网络金融服务也不在局限于传统的金融机构,这样使得金融业原本以板块式分工的格局被彻底打破,互联网的多元化信息使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各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拉开帷幕。
(三)地域化限制的消失
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降低了传统金融机构因地域限制带来的业务影响,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将业务网络延伸到世界的任意角落。同时,电子金融机构虚拟化打破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时空限制,只要有互联网终端就可以随时的办理支付结算等业务。有了电子金融,地域及时空的限制将不再是制约金融快速发展运行的重要因素。
四、电子金融的特有风险
不同国家的电子金融风险也不尽相同,我国的电子金融金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技术风险
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而来的电子金融业务交易及控制风险等工作,主要依靠于电脑程序进而软件系统来完成。因此,电子系统技术和管理的安全问题成为了电子金融业务能否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计算机系统的停机,磁盘的损坏,以及来自于外界网络中的攻击与破环都可能威胁电子金融运行的安全。因此安全风险是电子金融风险当中一种特殊风险。
(二)业务风险
1.信用风险。以信贷业务为例,传统的信贷业务在合同到期时,可能存在部分借款人因自身的财务状况无法按时、足额的偿还贷款的情况。电子金融的加入加快了市场运行的速度,大大增强了过程及结果的透明度,也降低了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电子金融的运行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交易双方对于彼此的身份确认过程中的难度,也无法确保信用等级评价的真实性,从而增大了信用风险。
2.法律风险。当前,我国电子金融的发展与其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的电子金融是在法律制度并不完善甚至是没有的情况下发展的。这种状况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电子金融业务的行为及责任问题没有相关的制度予以约束,导致了电子交易的风险。
(三)其它风险
其他风险也危及电子金融交易,如市场风险、利率、汇率等市场的价格的剧烈波动对电子金融交易者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有相关影响,以及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风险。
上述电子金融的各种业务风险与传统金融并没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由于电子金融与网络信息技术息息相关,这就导致电子金融在延续融合传统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对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更新扩充。
五、应对电子金融风险的相关建议
(一)积极发展我国信息安全技术
由于信息技术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电子金融环境的健康与安全,所以为了杜绝隐含,加强人们对于电子金融的信心,则必须要积极发展我国的信息安全技术,使其可以达到相应的安全等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子金融的健康发展。可以通过大力开发网络加密技术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交易环境。
电子金融会计是金融与网络技术全面结合的产物,包括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网上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具体的金融业务。电子金融会计作为当代最新的金融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早在1996年4月,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金融业务的银行———MarkTwain银行成立,并在不久获得了10000个电子金融客户。相对国外,我国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起步较晚,服务开展较少,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大致分为手工业务时代(上世纪90年代以前)、电子化萌芽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通存通兑时代(上世纪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数据大集中时代(2000年-2005年)、多业务整合时代(2005年以后)。电子金融会计打破了传统金融的业务模式,从银行交易、数据处理、资金转账、信息传递和经营管理等各方面加强了金融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力和控制力,并对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计的推动作用,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有效地降低了交易成本;协助金融机构建立了科学管理系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推动了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促进了金融产品多样化;促使各国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促进了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二、电子金融会计对传统结算方式的影响
(一)传统结算方式
传统的结算方式有物物交换的支付结算方式、货币支付的结算方式和银行转账支付结算方式三种类型。其中银行转账支付结算是目前最常用的结算方式,主要包括银行支付结算、资金汇兑、支票支付结算、自动清算所支付和电子资金转账等方式。
(二)电子金融会计支付方式
按电子金融会计的实体性质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B2C型网络支付方式、B2B型网络支付方式两类;按电子金融会计的支付数据流的内容性质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指令传递型网络支付方式、电子现金传递网络支付方式两类;按电子金融会计的网络支付金额的规模分类,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分为微支付、消费者级网络支付、商业级网络支付三类。
(三)电子金融会计支付对传统结算方式的影响
一是改变了传统支付模式,提高了结算效率。尽管人们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主要在银行柜台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但是随着电子金融会计日新月异的发展,尤其是结算效率更高的特性作用下,传统支付模式必将改变。二是降低了结算的成本。与传统银行相比,电子金融的发展使得单笔结算成本大为降低。不仅如此,结算成本在银行经营费用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降低。三是促进结算的全球连通。传统银行会计结算方式受限条件比较多,强调使用原始凭证,连通性比较弱。电子金融的发展,把银行会计结算带入了一个无纸作业的时代,大幅提高了操作速度和操作水平。电子银行突破了地域与时间限制,将服务网络延伸到境外。更重要的是,随着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电子金融会计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电子金融会计迅捷、方便、安全的特性极大增加了结算的全球连通性,网络汇兑瞬间完成,有效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
三、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得到了初步发展,但毕竟尚处于初始阶段,进一步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一)信息产业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服务器以及配套的电子设备等信息产业基础设施,但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距离电子金融会计发展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差距。电子金融会计业务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目前现有的金融和科技人才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是电子金融会计发展所必须重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有待
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银行会计结算受到客户结算量、结算方式、地理位置、结算类别以及分行和营业网点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对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要求与电子金融会计下的银行结算差异比较大。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要求银行应该致力于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为客户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就对银行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子金融会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前提下,银行业不能被动等待,而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模式,完善运行机制,紧密结合最新科技成果,致力于金融产品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和运行机制创新。
(三)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和安全保障工作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的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工作正在制订中,电子金融会计体系的标准化尚未形成。个别商业银行开展的电子金融服务业务还是停留在以往的粗放型经营上,缺乏标准化的行业规范。另外由于目前我国电子金融会计尚处在一个发展期,难以完全避免网络侵权行为的发生,使得电子金融会计的网络安全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多方关注。电子金融会计的行业规范和安全保障工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时候有必要通盘考虑,整体解决,尽量确保两者的有效协调和相互促进。
四、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对人才、技术和硬件设施的投入
在人才方面,要特别重视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培养。电子金融会计业务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完备的金融知识,更需要具备充分的网络知识。对银行员工加强网络知识的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新经济时展要求的高素质队伍。在技术方面,要促进电子金融会计的发展,我国银行业必须重视技术的开发。针对我国网络发展水平较低、网络意识差等特点,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有步骤、适当地向客户和社会加大网络宣传,从而增强公众的网络意识,同时,也树立了自身在客户中的良好形象。在硬件设施方面,需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服务器,使其功能更强大。积极引进有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以及智能卡识别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众多电子金融会计操作系统,并加以集成。
(二)电子金融会计风险的相应对策
1.操作风险的防范。操作风险主要来自银行内部,应完善电子金融会计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科学的操作规范,严格内部制约机制,将不相容职务如管理员与经办员分离、程序员与操作员分离、制作者与执行者分离,对主管和操作员实行IC卡身份鉴别,并同时加密口令,任何进入系统的操作必须有日志记载。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中心,对员工进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技术培训,监督各项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对电子金融会计的操作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
2.信用风险的防范。建议各级商业银行将电子金融业务的用户按照一定标准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根据所划分的信用等级和电子金融会计实际情况,建立全国性的用户信用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在信息管理系统的统一运作和银行监管系统的允许下,强化与其他金融机构在客户合法信息方面的合作,及时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新兴行业,其中就包括电子金融。电子金融实际上就是网络上的金融行为,其特点是虚拟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在发展电子金融,也在不断加强和完善监管系统,从而将电子金融带来的风险降到最低。
1 现代社会中电子金融发展的意义
1.1 全面、直接的电子金融服务可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金融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传统金融的冲击也越来越大,网上支付消费逐渐成为主流。网上交易把人对人的方式转变为人对软件的方式,而配套的软件需要满足功能全面、安全快捷和高保密性的特性。网上交易对于客户来说比传统交易更便捷,不是只有到柜台才能得到服务,而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满足需求。这样一来,便捷的电子金融就可以使金融服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2 电子金融可以使交易成本降低
传统的金融机构需要固定的营业网点及大量的工作人员,不同的地点都要设有网点,这往往需要很高的成本,而电子金融则节约了网店建设和维护成本及人力成本。据调查报告显示,开办网络银行需要的费用与传统银行的比例为1:20。
1.3 电子金融不受地域的限制,可享受跨国金融服务
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快,软件可以不受语言的束缚,为不同国家之间的金融业务提供便利,这使得网络银行的服务人群更加广泛。不需要在不同的地区设立网点就可以实现服务范围的扩大,实现规模经济。
1.4 电子金融将使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
以往的金融服务都是由专业的金融机构提供,电子金融的诞生打破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界限,非金融机构也可以提供好的金融服务。电子金融包含的业务有很多,涉及银行、保险、期货、证券、结算、支付等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子金融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同时也会遇到区别于传统金融的风险和问题,为了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必须认识到电子金融的风险和问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风险降到最低。
2 电子金融的特点和问题
电子金融颠覆了传统的金融模式,主要体现在业务办理和金融管理上,可弥补传统金融的不足,让金融服务更便捷、更全面、更人性化,不仅使经营成本大大降低,还实现了业务办理的高效化。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利就有弊,电子金融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不同的国家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电子金融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达的国家往往很早就开始发展电子金融,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就相对晚一些,二者之间的差距很大。电子金融的发展极为不协调。其次,电子金融是一种网络经济活动,需要的硬件是计算机,软件是网络,而国家对于网络的管理办法还不是很完善,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跨国交易的信息危机问题就是一个特别大的风险潜在因素。再次,关于电子金融的相关法律比较陈旧,电子金融的管理制度没有形成系统,存在很多缺陷,对于主管部门的责任模糊不清,很有可能导致交易不合法、不合规。除了上面的几点问题,电子金融还存在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专业技术不熟练、客户权益不安全等问题。
3 关于加强电子金融监管的方法与建议
上文中对电子金融的特点和现状进行了阐述,电子金融确实变革了全球的金融经济,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风险。而电子金融监管需要一些方法,下面就对这些方法进行阐述。
3.1 共同发展电子金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发达国家在电子金融的发展上会占优势,可以帮助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电子金融,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加以援助,探索出一套全面的电子金融体系,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各国联合发展电子金融,使发展水平整体提高,在全球范围内搭建更好的平台进行交易,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有利于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
3.2 建立一套全面的电子金融监管制度
一套全面的电子金融监管制度,是针对实施者和被实施者两者的。各国设立的电子金融监管制度要有创新,抛弃陈旧思想和硬性规则,做到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备、信息沟通更彻底、服务更优质。而被实施者要多了解相关的政策,把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推动经济发展。除此之外,监管还要从机构的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打造牢固的金融风险预防围墙。举个例子,作为电子金融发展较快的国家,英国电子银行的监管分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进行。内部监管主要负责对银行自身的系统进行监管,外部监管则是在整体上进行监管。内部和外部的相互配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控制风险。
3.3 完善电子金融的法律法规
为了使电子金融实现更规范地发展,防范电子金融产生的危险,保障客户的切身利益,促进电子金融的良性发展,必须健全和完善电子金融的法律法规。以中国为例,电子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快,现有的法律要推陈出新,追赶发展的步伐,制定出一套全新的法律,让电子金融的交易活动有法可依。对于以往法律中存在的立法空白,要及时填补。我国有专门的机构对不同行业进行监管,比如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等。电子金融业也应该效仿这种形式,把电子支付、电子保险和电子银行分别交于相关部门进行监管。
最后,如果电子金融想更好地发展,还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第一,加强服务质量的管理;第二,创新和改进信息技术;第三,树立始终把保护消费权益放在第一位的理念。通过各种措施的实施,使电子金融的发展更健康。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