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01
序论:在您撰写沉浸式课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和策略,是由苏州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组的老师创立并正在实施研究的一项课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完善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离不开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内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制订一个较为科学、规范的评价标准,对于此课题研究及其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指导下结合语文“沉浸式”教学的特质,我们尝试初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二、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如何使整个课堂教学因有效沉浸而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上教师要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体验,即最佳学习体验的过程。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的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程改革趋势的,因此其评价体系的确立必须适应和体现课程理念,遵循语文教学规律。
(一)建构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一堂有效的“沉浸式”课堂教学应该包括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的设置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让学生在优质经典语言的熏陶下,浸润其中,充分感受祖国语言的精彩,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学生能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和规范精彩的语言,通过模仿及创造,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精彩的经典文本,在确保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材料中的可沉浸因素。例如,诗歌和散文教学应让学生徜徉在优美的韵律和意境中;小说教学应让学生投入到精彩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中;议论文教学可让学生在理趣思辨的环境中获得乐趣;说明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准确的表述和明晰的条理中得到启示。
3.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课堂中的结合使用,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思考,为学生的“沉浸”作铺垫,学生沉浸体验能够在教师为他们创设适合的前提条件下获得。同时改变以听教师“教”为主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积累。
4.教学流程的实施
在教学流程上,遵循先“浸”后“出”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是“领入”与“导出”:创设氛围―领入情境―发问设疑―精辟讲解―举一反三;从学生角度来说是“浸入”与“跳出”:入情入境―诵读吟咏―体悟品味―解疑交流―积累运用。
在评价中,必须强调关注以下几方面:(1)有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沉浸和主动探究的前提。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活动的参与者,保持与学生人格、心理上的平等,达成与学生情感的融洽,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2)有否注意思维训练的梯度。“沉浸式”课堂教学由“浸”而“出”的过程应由浅入深,有梯度,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感。(3)有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沉浸式”课堂教学力求师生共同沉浸,而学生的全身心投入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沉浸式”语文课堂应是学生主动求知、积极参与的场所,教师应给学生主动表述的权利和积极表现的机会,要尽可能让学生自读、自练、自省、自评(包括互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4)有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个体的沉浸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性的,所以“沉浸式”课堂教学要积极保护学生的求异性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有效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地获得适合于自身的发展。
(二)创立多元化的评价原则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的的程度,更是为了校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包括“教”与“学”的评价,“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对象,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评价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其中学生评价应是课堂评价的重中之重。
1.教师评价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相比,“沉浸式”课堂教学的教师评价更应围绕沉浸目标的设置、沉浸文本的选择、沉浸的途径运用以及沉浸教学流程的体现等方面来加以考察和判断。问题的设计应既根据备课计划,又根据学情和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而生发问题,围绕目标恰当地处理。提倡以教师反思为核心的“自评―互评―点评―反思”的评课模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专家,客观全面地评价课堂教学,并从理论与实践上综合指导。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中之重。我国传统的评价机制存在着评价对象错位的问题,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评定一堂课的效果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学生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进展与行为变化的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发展状况的评价。
3.评价原则
“沉浸式”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评价力求坚持如下原则:体现发展性的原则,立足过程评价与坚持全面评价,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突出全面性的原则,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心理品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趣;注重过程性的原则,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习惯、方法、情感表现等;重视互动性的原则,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突出评价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样化的原则,促使评价由封闭走向开放。
4.评价的内容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包括:(1)学生的参与度。“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应该尽量做到百分之百,力求每位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沉浸体验。(2)学生的状态。“沉浸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应达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学习的快乐感受。“沉浸式”课堂教学的学生评价内容以学生的反馈情况为主,我们可以通过具体的表现来判断和评价,如学生在课堂上是否主动对文本提出质疑并探究,是否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沉浸体会,是否有拓展研究的兴趣等。总而言之,“沉浸式”课堂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无论是听讲、问答、讨论、练习都动机强烈,兴趣浓厚,学习积极热情,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的流畅性和深刻性更强。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量化
结合前面对评价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整个评价体系分为两个版块,即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再根据每条指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赋予不同的分值,由此确立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形成如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量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
■
此外,书面检测也是检验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质量、考查学生语文认知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力求突出其对沉浸式课堂教学的诊断性与发展;考试内容以新课标为依据,关注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基础,更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重视考试结果的运用,进行积极的评价反馈。
三、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可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教师、专家、学者组成,选出业务组长。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沉浸式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观摩课前要求评价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最后整理信息,作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对于基础性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量化评价是恰当的,但它又难以切实评价探究、实践能力和情感状态;况且课堂教学量化评价只局限于课堂时效,对于课堂教学的后续影响很难作出及时评价,因此必须结合质性评价(指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教学的接触、互动过程中,以观察和交流为主要方式,从不同角度不断了解学生,进而形成对学生某种看法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其借助的手段是日常观察、记录等,但费时费力、管理难度大、评论结论一致性差,因此两者的结合是必然的,只是从操作层面上看,目前还很难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
语文“沉浸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其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对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起着重要作用。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振华中学校)
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感悟生活之精彩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整个教学都“因有效沉浸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情感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不借助外力一般是很难达到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我们的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就是因为面对作文本,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没有进入到强烈状态。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撞击学生心灵的外部世界,让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形成自我情感的波动和升华,进而迸发出心灵的火花。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进行沉浸式感悟生活之精彩的尝试。
寒假后第一周的作文课上,当学生用满脸无奈的眼光等着我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却说:“今天不写作文,咱们聊天,聊聊这个寒假你是怎么过的,这个年你过得怎样。”我伏在讲台上和第一排的同学先聊了起来。老师一放松,学生自然也都随便地前后左右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教室里就有了几个明显的小团体,而且个个都眉飞色舞。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说起假期里看到的居民间吵架的趣事,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自己偷看电视连续剧,还有同学义愤填膺地讲述着人们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见闻……他们各自聊着假期里的趣事、烦事、郁闷事。课堂气氛轻松,甚至带点混乱,我视而不见。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班级秩序做了简单调整,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只要表现这些真实而普通的事情,我们的作文也会因为这些普通的真事而生动感人。最后我提出每个人就以今天聊天过程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事情为题材,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自由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单看题目你就不禁叫好:《都是车位惹的祸》《打车的尴尬》《又闻猫叫》《在家里打工》……看来,学生们已经会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的精彩了。
二、轻松沉浸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的氛围中
1975年,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教师要善于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精彩。诚如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以“牵挂”为题写作,是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比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只要稍加认真地审题、构思,应该不难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的作文来。但那年的阅卷经历让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单一,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多么重要。
我以“牵挂”为题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的中央写上大大的“牵挂”两个字,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内容无非是:牵挂爸爸,因为他出差半年没回来;牵挂奶奶,因为奶奶回老家了;牵挂爷爷,因为爷爷去世了……我把他们牵挂的对象都写在了黑板上,问他们这些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很快齐答说都是人。我提醒大家说:既然如此,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改成“思念”,可命题者偏偏用“牵挂”,看来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一些,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更深沉一些。接着我建议大家来一次“思维总动员”,看看各自的记忆中都有哪些属于自己放不下、难忘怀的东西。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我请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并要求内容不能相同,很快黑板上牵挂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牵挂门口绿地、老家小院、童年游戏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爽快直言牵挂睡懒觉的日子。或许是畅谈中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畅谈让学生找到了敞开心扉、抒发真情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超过半数学生的作文被我登上了班级的“佳作专栏”,其中有四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姑苏晚报》“小荷版”的同题作文“牵挂”专栏。这次作文指导课,让我尝到了创设沉浸轻松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氛围中的甜头。
三、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境界化的思维状态”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起伏、生波澜,就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这种境界化的思维状态才能使人的思维变得立体、形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容易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在日常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情境。
“通过规则建立秩序”“让学生畅所欲言”“提供及时持续的反馈”是沉浸式教学的三个要素,“思维总动员”训练正是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作文指导的。由此,一种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也便营造了出来,学生沉浸其中,在老师的诱发性指导下,各自的大脑进入了多向思维状态,同学之间的竞争性环境又逼着相互的思维进入前所未有的跃跃欲试状态,新鲜的思想、有深度的想法、体现个性的思维都涌出来了。
听到游戏,我们总与“不务正业”、“丧志”相联系。那么,什么是游戏式学习呢?游戏式学习是个较宽泛的概念,目前尚未形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相关概念是基于游戏的学习(Game-Based Learning)、严肃游戏(Serious Games)、娱乐教育(Edutainment)和教育游戏(Educational Games)。其他与游戏式学习相关的概念还有“轻游戏”、游戏“清淡”版本。这些概念从各个角度描述了游戏与教育、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从乐中学,在学中乐”。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情境性、社会性。针对儿童具有好奇心、挑战心,有强烈的兴趣与动机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游戏式学习,完全可以把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元素结合起来,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管是斯宾塞提出的剩余精力论,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还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或者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以及现代游戏理论的研究都表明,游戏就是儿童真正的生活,是儿童真正正当的权利,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式。
游戏式学习在国外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国内是否具备合适的发展环境呢?在很多人看来,游戏和学习是水火不相容的。一方面,如果还是娱乐性不足的“题库”式游戏软件,那样枯燥的捆绑会招致学生的反感。另一方面,如果有部分学生陷入某款游戏不能自拔,也定会引起家长等各界的忧虑。在这样的境地下,如何拿捏这个“度”,达到教学与娱乐的平衡,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研究与实践的方向。
布鲁纳在《教学的过程》里说:“只要以一种诚恳的方式,就可以把任何知识教给任何年龄的儿童。”游戏式学习顺应了人性,游戏式学习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学习,打破了我们对狭义的课堂的理解,激励、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索,尝试多样的途径,促进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能力迁移。那么游戏式学习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如何设计的呢?
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把真实的事物转变为人们想要的东西,从而使人获得自我满足。为学生的需要而设计的绚丽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精美的场面和音效能够凸显出环境的真实性,有利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以金山公司的“警察抓小偷”打字游戏为例,孩子们只要一进入游戏,真实情境就一下抓住了他们的视觉神经,他们调动身上所有的感官,全身心地投入。谁快速地打字,谁就会最快地到达目的地,意味着能最快地得到成就反馈。求胜的动机驱使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参与其中,达到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乃至习惯能力的养成等。
显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效果,就是我们想要的学习状态。沉浸的特性使玩家将注意力集中于游戏的目标上。当沉浸状态出现时,游戏将激发玩家反复投入到这种游戏活动中,这种状态被描述为“流”(Flow)。如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沉浸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去思考并设计实施的。
从学习心理学来看,童年期是培养社会各种人才所必经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为个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童年期也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童年期是发展儿童意志的最佳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毕业时还不能自觉、独立地完成他能承担的任务,这将成为他今后发展中的一个不利因素。童年是美好的,作为教师更要在其心理发展、情感生活上精心关照和及时点拨,也要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潜能,让其逐渐学会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获取成功。教师要创造这样的环境,游戏式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参与开发。
以苏科版教材为例,在“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中,笔者用“我的冒险王国”设计的游戏式学习,将平时写的作文,还有一些有哲理的小故事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融入游戏中,具体的步骤为:确定好教学方法,定位好学生的任务,设计游戏的细节,实施游戏,反馈评价教学策略。
建立合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列昂节夫认为,游戏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有关。面对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新课标以及不断更新的教材,教师需要学习并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新课标的过程中认真钻研并不断反思。
在整个游戏中,建立起一个合作的学习环境异常重要,因为它能形成励志的、健康的、科学的、艺术的氛围。基于网络环境的游戏式学习更强调游戏者之间的合作,因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既可以体现团队精神,还能增强规则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若是异质分组,教师首先要知道异在哪里,才能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如在“网络的简单应用”这一模块中,笔者以“搜救犬事故救援”游戏为背景,把网络的简单应用辅以一些相关知识融入游戏环境中,学生在体验“救援”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小组成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这让他们在获得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内涵。
反馈课堂教学内容,建立有效评价策略
游戏化学习中要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开展评价,如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游戏,引导、激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并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在实际生活中会引发学习的迁移。在游戏化学习的完成阶段,我们要反馈教学的内容,开展有效的、公平的评价。
1. 反馈有效内容,让学生参与评价
游戏化学习能提高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要在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后,组织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关注学生的感受。游戏提供的是一个竞争又协作的平台,学生收获了什么,要及时地予以反馈。
游戏式学习的内容不是某个知识点,可能是几个知识点,也可能是某个模块的巩固与考查,还可能是多科知识的结合,所以它是综合性的内容,学生的收获也最多。如在“信息技术简介”模块,教师可设计“猜数”游戏、“猜生日”游戏,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过程中还可以解密其原理,让学生去问“为什么”,再体验释疑后的恍然大悟,这样的过程无疑是让学生受益的。在“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中,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成为游戏的平台,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霍尔沃茨寻找到最后的魔法石。这里有“寻找魔法石存放地点线索”、“一封有操作系统介绍的信件”、“了解操作系统的过程”、“把收集到的知识传出去找到魔法石”一系列难易结合的探索任务,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学生审视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对于他们反思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
2. 以人为本的评价,体验成功喜悦
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在游戏式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课程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生成游戏任务,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评价则需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细致、具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会有直接的鞭策。除此之外,还要有打动人心的评价,评价的过程中还需注意其他学生的感受,教师要注意评价的合理性、公平性和人文性。如在“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中,对于“世博伴你行”游戏中的很多精美素材,有的学生都能一一讲解,“你一定是了解世博知识最多的一位同学”,这样的评价贯穿于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沉浸式教学法;电商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习内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35
1问题的提出
商专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一直是困扰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主要原因是,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复合交叉学科,目前的电商专业教学很难同时完成学生的知识传递和技能提升,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能力。因而使得电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是行业热度和人才需求都很迫切,另一方面却又无法体现出专业优势,缺乏实践经验,遭遇就业困难的问题。由此如何改进电商专业课程教学环节,把实践与教学融合起来,真正实现在做中学,一直是电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寻求的方向。为此探讨电商专业课堂教学效果是解决其人才培养困境的必由之路。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灵活的课程设置让笔者在多年电商实践教学中尝试引入了多种课程教学模式,从立体模式到翻转课堂,再到合作学习等,通过效果反馈发现沉浸式教学法更适应电商专业教学,是基于未来互联网参与的课堂模式。本文从电商专业如何沉浸式教学法展开提出相关建议。
2沉浸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沉浸式教学法在语言教学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最初是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政府推行的一种全新的法语学习模式,让学生沉浸在法语的语言环境中,既是学习工具也是学习内容,任课教师把法语作为学科语言讲授学科过程,由此沉浸式教学法的研究开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分支。其中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在研究中提出沉浸理论,他认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就会忽略掉其他干扰,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Mihaly Csikszentmihalyi教授还指出沉浸体验的发生过程是通常是学习活动中人们体验到的挑战和所拥有的技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样的环境下用户才能感觉愉悦,充满兴趣来做它。[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指出学习同时需要具有内部和外部条件。学习发生的情境是促成学习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学习者内在的状态和特质则是学习的内部条件。通过沉浸理论来分析学习内在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学习情境,从而促进人们全身心投入某种活动中。加涅指出,像语言能力、智慧情况、认知方法甚至学习态度等是其固有的内部性能或内存状态,这种学习的内部条件是学习者早先习得并存储在长时记忆的性能。[2]内部条件的四大要素被称为学习内存,包括知识模块、信息模块、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学习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是指认知模块和能力模块在外界学习情境的刺激下对于知识和信息模块的选择、更新、吸收。沉浸式学习强调的是一种自主、活跃、个性化的学习权:使得个体对学习产生一种强烈欲望,可以实现持续动力来学习,并能生动表达。这种主动性的学习就是学习的沉浸状态,通过一种对学习信息、学习材料使用主动的学习方式,完成相关学习进程,从而实现“学习内存”的跨越式上升。
3电商专业学习特点与沉浸式教学法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目前流行的培养目标来分析,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就是通过特定网络情境下的沉浸实现学习者个人知识适应网络运营挑战技能的动态过程,可以从沉浸式教学法得到启发。电子商务培养的是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网络推广、网店运营与管理服务的电子商务运营人才,课程学习就是在网络交互式学习的环境下完成的,同时作为与互联网发展紧密的行业,其学习特点在于电子商务的学习者必须时时面对互联网平台运营的相关问题,其学习特点和虚拟交互游戏特点非常相似。在经过大一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电商的学习的知识点难度并不大,更多的是在特定运营情境下完成相关的实践项目。
在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引入沉浸式教学法,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实践任务和考核等环境通过虚拟交互、虚拟社区、虚拟情境等实现电子商务教学的沉浸式学习完全让学生沉浸在互联网平台的商业运营环境中,通过第三方平台提供的开放教育资源,学生把原有的管理、营销理论等内存知识模块来实践、提升,完成学习者适合网络运营的操作技能、思维方式等,从而实现“学习内存”跨越式提升。因此如何构建沉浸式学习情境实现主动式学习是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的核心。
4电商专业课堂教学的沉浸式构建
沉浸式教学法要解决课堂教学应用,在教学设计中就要完成对课堂学习时空的推进,通过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环节构建学习情境,让学习者投入地沉浸其中,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41重新构建课堂感知模式
虚拟交互体验中通过整合身份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通过某种想象,使完成身份投入其中,使其产生身份的转移和替换。这种新的身份让身份多元化的幻觉产生沉迷,正向的沉浸感就可以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这一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模糊教师身份通过提出课堂目标共同完成,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师生共同交流互动,一起探讨完成相关任务,让学生构建一种身份的认同实现投入的学习。同时要注意构建的是一种能使学生产生高挑战、高技能的匹配认知,这样才是实现挑战―技能的平衡,当然这些需要多元化的学习空间完成,让学生从学习任务、项目认知、学习目标等都实现真实项目的推进,有利于实现沉浸式学习情境。电商专业多为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可以根据业务岗位引入合作企业,通过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教学实践团队,共同开展学生的技能培养、项目实施以及社会服务,实现“做学合一、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直接接触电商实践,企业专家常驻校内,与专业教师校企双方共同完成电商专业学生首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共同开发课程、教材以及完成技能认证等教学实践任务。
42课程设计构建挑战模式
企业全程参与学生学业项目教学与评价。进入岗位工作室的学生通过岗位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独立承担社会服务项目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阶段,逐步提升了相关岗位的工作业务能力,积累了项目经验,最终提升了创业与就业竞争力。
沉浸式教学法要求在工作室的依托下,学生根据个人选择进入相关工作室,每天面φ媸档南钅浚把大班变为小班,通过具体工作内容的不同,实现不同“学习内存”的学习者采用难度系数学习方式,在“各取所需、各得其乐”的学习效果中获得沉浸感体验。
43角色转换
传统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无法实现学生角色和身份的认同,完全是被动式学习。电商专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根据项目进度制订学习方案,利用互联网收集学习资源,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来完成课程分享,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种适合互联网思想的角色置换,让学生对学习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操控权,有着教师角色的认同感,还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决定学习内容,这样的角色设置可以让学生真正产生主动意识,完成沉浸其中的强烈心理。
44及时有效的反馈与“效率曲线”运用
国外学者Novak等人认为,明确而及时的反馈是沉浸体验的前提要素。心理学研究提出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学习者最快时间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互动效果,可以提升学习效率。反而如果很长时间才能给出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那就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反馈是有时效性的,越是能迅速指出学习者的效果,学习效率就会越高。[5]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们更容易沉浸于QQ聊天、网络游戏中,设置良好的多元化情境让人们能及时获得反馈,看到自己在虚拟空间中的变化,从而带来一种紧张、刺激感,产生沉浸状态,忽略屏蔽掉其他元素。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内在条件的差异,面对同样的学习情境,教学问题,其认知反应也会产生差异,但是每个学习者都希望能在最快时间内获得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效率曲线,在最快时间内对学生情况进行适当反馈和评价,这样可以有效刺激学生积极互动,实现沉浸式学习体验。
5结论
沉浸式教学法强调的是构建某种环境让学习者参与的行为(事物)产生特定的心理状况。本文在沉浸理论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宏观设计上如何创建电子商务专业学习环境,探讨了教学情境的构建、课程设计挑战模式的设定、教学角色的转换、学习效率曲线对学生沉浸式体验的影响等。当然这些只是一些策略上的探索,具体的专业教学中可以对如何构建真实教学情境实现沉浸式专业学习、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推进分级等才能实现高挑战―高技能平衡状态等环节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 E,Csikszentmihalyi M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J]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
[2]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陶侃沉浸理论视角下的虚拟交互与学习探究――兼论成人学习者“学习内存”的拓展[J].学习论坛,2009(1)
[4]黎加厚商品、全球化与创感时代[J].远程教育杂志,2008(2)
[5]王陆等CSCL中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教师提问
一、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状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然而,大量的教学研究证实,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学生沉默寡言,教学气氛沉闷的现象愈演愈烈,具体表现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室便陷入沉寂,甚至是交头接耳的学生也顿时低下了头。即便有悉数学生应答,也总是寥寥无几的优等生。教师充当了滔滔不绝的演讲者,学生则成了彻头彻尾的旁听者,换句话说,英语课堂始终呈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状态,学生则被动地处于次要地位。这种现象不仅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更剥夺了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发展的权利。且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颁布,大学英语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同时,提高大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更是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解析如何打破沉默,优化课堂,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课堂沉默的定义
沉默现象属于交际语言学范畴,根据Saville Troike对交际行为的划分,沉默是指“交际主体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1]”。因此,课堂沉默则可解释为课堂教学中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同时,广义层面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沉默现象,而狭义层面的沉默则是特指课堂讨论或课堂提问中学生的沉默。此外,课堂沉默有积极沉默与消极沉默之分,积极沉默是指学生在听取问题后处于认真积极思考状态时的沉默,消极沉默则是指学生消极地思考问题及接受教师所授知识,不参与或被动地参与课堂互动活动。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课堂沉默现象中狭义层面上的消极沉默现象。
三、课堂沉默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情感因素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动机、态度、性格特征。可见课堂沉默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学生情感因素息息相关。
首先,动机是指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 Gardner和 Lambert将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综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两类。前者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特殊兴趣,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指学习者为了某一特殊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一职位等[2]。由于英语四六级考试及就业求职的压力,现代大学生往往持工具型动机,因此在课堂上,他们更倾向于多做题而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与老师的口头交流上。
其次,态度与动机密切相关。在英语学习中,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持抵触的态度,畏之如虎,把英语想得的过难,于是在课堂上就表现得缺乏兴趣,被动沉默。
再次,性格也是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型”性格的学生自信开朗,善谈且善于反应,而“内向型”性格学生则腼腆胆怯,不善于表达。 因此,在课堂上表现沉静。
2.语言水平
学生语言水平也是影响课堂沉默的因素之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教师所授内容难以理解,即便是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语言表达能力薄弱,也会导致学生不愿开口。与此同时,自信心受挫感和焦灼心理也随之产生,因而进一步加剧了沉默现象。Mackay认为,学生语言水平不够,却要求他们完成难度较高的课堂任务,会造成课堂的频繁停顿,阻碍原计划的课程进度[3]。
(二)教师因素
1.提问策略
据研究,教师提问策略的不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考。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学生实际能力范围,思考时间较短,学生难以作答,只能沉默。其次,问题过于枯燥,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也会导致学生三缄其口。此外,教师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科学的反馈及积极的评价,易使学生丧失自信心,从而加剧沉默心理。
2.教学理念
深受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被动思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他们更注重的读写能力的养成,而忽略了听说能力的重要性。然而,随着2004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试行,提高大学生听说能力成为了教学重点之一,于是教师想方设法地在课堂中设计讨论问答等环节试图鼓励学生多说,然而,由于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欠缺,结果只能事倍功半,以沉默收场。
3.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也是影响课堂气氛的原因之一。“大学英语课堂几十年来都是读单词―翻译课文―讲解语法知识点―做练习题一个套路。 拘泥于教材,缺乏新意,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总是打不起精神[4]。”可见,教学模式缺乏创新,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沉默行为的产生就不言而喻了。
4.交际风格
“教师在课堂中过于关注小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忽略大多数成绩一般或不尽人意的学生,因此,造成了后者宁可倾听也不愿意积极发言[5]。”
5.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李如蜜密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性质特点的不同,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管理型,挚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师生关系,他认为“在专制型和管理型师生关系下的课堂中,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易于产生课堂沉默现象[6]。”的确,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该在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然而,现实的大学课堂中,教师的绝对权力与权威地位已在学生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俨然成为了阻隔师生平等交流的鸿沟。同时,教师消极倦怠,易怒烦躁等不良情绪也会加深师生间的距离感。因此,师生关系的疏离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沉默行为。
(三)文化因素
课堂沉默现象与我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首先,“面子观”是影响课堂言语互动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在做好充分准备,对答案确定无疑后才会主动发言,对于不确定的答案,往往会担心出错,于是为了保全面子,不敢畅所欲言,只能不懂装懂或保持沉默。 其次,中国人自古认为谦虚是美德。如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孔子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在课堂中,学生往往会将沉默视为谦虚的表现。再次,中国千百年的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等级分明根深蒂固,“师道尊严”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教师的权威地位及尊师重教的思想致使学生不敢质疑老师,只能为师是从。
四、课堂沉默解决对策
(一)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语言水平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正确的学习动机及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外语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为了顺利通过四六级等考试,而是应该努力培养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并将其作为一种技能。换句话说,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强化他们的综合性动机,减少工具性动机,使学生真正对英语产生兴趣并热爱英语。其次,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只有学生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加上一定的听说能力的训练,表达才能如鱼得水自然流畅。学生不知道说什么该怎么说的困惑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二)优化课堂提问策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最易引起课堂沉默现象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教师设置提问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所提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及思考性,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一味枯燥乏味的问题;所提问题难易程度须适应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给予学生均等机会,使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无论是内向型学生还是外向型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来;教师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确保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思考和组织语言;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应避免言辞犀利的批评和挖苦。其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焦灼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做到关爱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
(三)更新英语教学理念,转换课堂教师角色 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
陈旧的教学理念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更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要打破课堂沉默现象,必须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同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创新,专研教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其次,帮助学生消除传统文化带来的“面子观”、“师道尊严”等消极影响,营造平等愉悦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有效缓解课堂沉默,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大学英语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的沉默现象既不利于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不符合现代英语教学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因此,如何改变课堂沉默现象,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课堂沉默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来自学生、教师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 使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并热爱英语,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才能真正打破课堂沉默,优化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Saville Troike,Muriel.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J]. Oxford:Basil Blackwell,198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6-47.
[3]Mackay,R.EmbarrassmentandHygieneintheClass―room[J].ELTJournal,1992,47/1:32―39.
[4]庞黎. 从教师教法视角探究大学英语课堂的“消极沉默”[J].海外英语, 2010(8): 453-454.
1.大班教学模式
笔者所在学校以及其他学懂兄弟学校,由于高校扩招、师资等方面原因,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均为大班教学模式,一个教学班级一般由两个行政小班组成,大概60个学生左右。因此,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中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比如说,一个学生平均每节课参与课堂活动一分钟的话,一个班级统统参与进来就是60分钟,而一节课只有45分钟。所以,在大班教学模式下,有效的课堂活动受到限制,很难保证每一位同学在每一节课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权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传统教学模式
由于很多教师比较重视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学校又给教师四级通过率等方面的压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老师还是采取的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尽管课堂教学中从过去以板书为主到现在引进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音频等辅助材料,仍然改变不了大学英语课以老师为主的核心。一般大学英语课都是以教师进行课文分析,重点讲解新的词汇及语法点为主,又因为在规定的课时内教学任务十分重,因此大多数老师只能减少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时间。
3.不合理的课堂提问策略
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提问机会不均等。有些老师为带动课堂气氛,会下意识的专门点原本成绩好的学生。因此会给成绩不好的学生造成阴影。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惯性,从而习惯了沉默。其次,提问后等待时间不足。有些老师提问后希望学生能够立即回答,多等几秒学生没反应的话便不耐烦,另点其他学生,这种做法只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而后习惯沉默。再次,对学生回答问题后课堂反馈不恰当。比如说,学生回答正确的时候,作为老师应该立即表扬,以提高其积极性;而学生的回答不是很让人满意,但思路很正确的时候,老师就不应该一味纠正其语言表达,而应该以引导为主;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的时候,老师也不应该直接全盘否定,可以在课间或课后再单独进行交流;而当学生保持沉默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学生以下台阶的理由,如“可能没有想好,请坐下来再思考一下。”
二、缓和大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的策略
1.建议有条件有师资力量的学校,尽量小班授课
在小班授课模式下,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机会更多,学生课堂参与的机会也会更多。
2.教师上课应学会情感渗透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的前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平等和谐相处,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并建立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课堂上也会相对活跃。因此,教师上课应用积极阳光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面对学生;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以鼓励和肯定为主要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积极性。在课外,教师也应放下教师的身份,作为“益友”主动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拉近师生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焦虑,使其在课堂上相对心理压力减小,从而积极主动发言。对于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利用课间和课后进行交流,为其提供辅导,推荐适应其水平的书籍让其课后夯实基础。
3.改变单一上课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学生习惯了听讲和记笔记就难以在课堂上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参与课堂活动。因此,大学教师应摒弃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采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所面对的群体是同班同学,会更为自由积极的参与。记单词时,也不一定非要用传统课下背单词课上听写来检测的模式。教师可以挑取重点单词,课堂上让学生用单词串讲故事或用新单词写日记等。对于相对简单的非重点课文或某些课文中的非重点段落,教师可以分配学生个人或小组讲解,以加分等方式进行鼓励和奖励,从而提高其胆量、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维护学生的面子,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观念
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课堂上学生不确定答案时,都会无意识倾向于保持沉默来避免当堂犯错丢面子。因此,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先表扬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观点的勇气,然后再委婉指出其与正确答案的差距,从而避免伤害学生的“面子”。如果学生发言、特别是主动发言遭到教师的否定或同学的嘲笑,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从而逐渐丧失主动发言的勇气,从而走向上课沉默的怪圈。教师要协助培养学生的积极自我观念。而学生的积极自我观念来源于其重要感和成就感。不管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效果如何,教师应以鼓励和激励为主,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过程中的成就感。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学会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其缺点,帮助学生们获得认同感。
5.当然,教学是教与学互动的双向模式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唤醒;沉默者
中图分类号:G622;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5-0064-01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常常决定着教学成果的好坏。回顾自己经历过的课堂教学,发现课堂存在一个普遍的两极分化现象,低中年级课堂热闹地“捂不住”,高年级冷清地“激不起”。高年级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真是冷得如一块石头,想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听到他们在课堂上的发言,真是难上加难。如何唤醒高年级课堂上的沉默者,提高课堂效率,成为了一大难题。笔者以为,老师必须要学会点“石”成“金”术,充分激发沉默者的兴趣,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变成一块块富有价值的“金子”。
一、“心娴气定”,赢在课堂的“起跑线”
很多老师满腔热情地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却激不起一点涟漪,这样的“热脸碰冷石”现象如果经常发生,往往会挫伤老师的自尊,有些急躁的老师往往会坚持不住而斥责学生。这种“冲动”行为,不仅无益于调动孩子发言的积极性,反而会在师生之间划下一条鸿沟。因此,老师需要磨炼自己的心智,学会耐心等待花开。
于永正老师执教《翠鸟》一文时,在课堂上,一位学生走神了而沉默着,这时于老师发现了,但他很从容、智慧地解决了,体现其让人叹服的课堂机智。于老师提出问题:“翠鸟容易抓吗?”然后请这位同学起来回答。这位同学当时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于老师一步一步引导他,问他:“你看看,翠鸟在哪儿呢?”这位同学这时候把注意力回到书本中,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文中描写翠鸟住处的一段话,而这段话正是于老师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这位同学从那一刻开始就跟着于老师的思路在课堂中积极地回答问题,认真地听讲。试想,如果当时于老师不是如此的气定神闲,而是急躁、严厉地斥责,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还会让学生的自尊心受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心娴气定”,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让自己显示出从容、淡定的教学风格,让课堂赢在“起跑线”上。
二、“以柔克刚”,胜在课堂的“亮点处”
记得有首儿歌中唱到“爱我你就夸夸我!”很多老师总是无奈地苦笑道:“我把心都掏给这些孩子了,现在的孩子真是太不像话了,课堂上沉默着,就像一块冷冰冰的石头,我批评他们也是恨铁不成钢,为他们好呀!”这番用心良苦的话,能有几个孩子能“懂你”?亲爱的老师们,要想孩子“懂你”,得“你懂”他们――孩子需要的是表扬,鼓励。普罗塔戈说:“学生的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一旦学生的自信心被激发起来,他们就会产生在课堂上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的内驱力。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们,请试试夸夸孩子,别吝啬你的鼓励与微笑。
我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基础比较差,在课堂上总是会“一鸣惊人”,总是回答一些与上课无关的话。对于课堂上的提问,他总是抢先以很大的声音回答。这当然是好事,可是,令人气愤的是,他的回答总是那么奇怪,犯的错误也很幼稚,总是引起全班哄堂大笑,有点扰乱课堂秩序的倾向。开始几次,我没有怎么说他,后来实在是忍无可忍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瞪着他,说道:“请你以后不要瞎说好吗?”他听了惭愧地低下头。后来,他在课堂上的表现“好”多了,从来都不说话的。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他更不爱学习了,对于我的提问,他不仅置之不理,甚至也不去思考了。似乎我课上的一切都与他没有关系。这一次,我意识到问题变得严重了,于是我又一次找他谈话。他说:“老师,其实我也很想学好的。可是,我又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因为怕说错了,得到的又是批评。”他的话使我猛然想起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失误。是啊,我真不该对他泼冷水的。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的渴望,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他举手回答问题不就表明了这一点吗?我又凭什么因为他没有回答正确而剥夺他的权利呢?于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特别注意多鼓励学生,多表扬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师生之间的教与学也变得更加轻松愉快了,这位男生在课堂上又积极地举起他的小手了,学习的兴趣又重新高涨起来,回答的内容也越来越正确了。我想,这就是鼓励的作用,教师在无形中给了孩子最好的示范,也是最好的教学。
三、“循循善诱”,稳在课堂的“扎实点”
陶行知曾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愈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学生要学好功课,兴趣是很重要的因素。
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应从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入手。我经常从一些刊物上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印发给学生,并指导学生主要从文章的整体构思、立思、选材和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阅读分析,以求让学生通过自己静心地领悟,体会到美文的魅力、阅读的乐趣。每到这时我发现学生们都自觉地拿出精美的笔记本,摘抄下美妙的词句、语段,并沉浸在反复朗读精美语段的愉悦中。
当老师用宽容去包容学生,用微笑来面对学生,用鼓励来感化学生,用知识来激发学生,我相信,再硬的“顽石”也会融化,再“冷”的课堂也会“沸腾”。所以,让我们点“石”成“金”,使课堂有声有色,充满活力,徜徉在学生的激情回应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