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5 17:11:01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会计的概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比较研究
在对中美两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比较研究之前,有必要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
所谓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就是指由财务会计目标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基本概念组成的协调一致的理论体系。20世纪,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各国逐渐意识到会计的重要性,纷纷制定出一系列财务会计文件。而美国在70年代率先提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一词,并制定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国也在2006年制订了同样性质的文件,即《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就将以这两个财务会计文件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
二、中美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财务报告目标等几个角度进行阐述。
会计要素。所以会计要素就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而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与分类都体现了未来的经济利益观。所不同的是,美国提出的会计要素有十个,即:资产、负债、权益、业主投资、业主派得、全面收益、收入、费用、利得、损失。而中国只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个会计要素。对于涉及到权益的要素,美国有权益、业主投资、业主利得三个,而中国只有所有者权益一个,并且其来源主要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权益等。除此之外,美国的利得和损失是两个独立的要素,而中国的利得和损失则被包含在收入和费用之中,美国多一个全面收益要素,中国多的这个则又变成了利润因素。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用于对会计确认、计量和信息的传递提供指导,并且为了使会计系统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加以约束。中美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主张基本上是相同的,即真实与公允兼具,相关性与可靠性并重。但是两国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结构不同,美国采用的是阶梯形式将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十分鲜明的展现在使用者面前,而中国既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进行体系和层次的划分,也没有对其相互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进行一些说明。除此之外,中国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特征也没有提及,而美国则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比如中立性、可验证性等等。
会计财务报告目标。对于会计财务报告目标,一般有两种观点,即“决策有用”和“受托责任”。中美两国均采用这两种观点的结合,只是侧重点是不同的。美国更加强调决策有用,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为企业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中国则将受托责任放在首位,认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是向其使用者提供一些有关的会计信息,比如企业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
三、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现状
首先对于我国来说,虽然也早已制定了财务会计文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实务脱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两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脱节,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实践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增长。西方国家的实践已经向我们证明,建立一个与本国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本国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目前在我国,制定一个健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当务之急。
(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缺乏实务操作性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制定出来的,作为我国在意识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相脱节的时候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当时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但由于受到当时环境限制,《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这一文件已经越来越缺乏实务操作性了。所以尽快根据我国会计实务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修订很有必要。
四、结语
通过以上简单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该是比较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对于中国来说,在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还是应该多向美国学习,借鉴其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方面的经验,以使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好的适应会计实务的发展。本文主要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概念、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现状以及中美两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后的研究也要加强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郭奕骏.中美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比较研究[J].财务通讯,2009,(10).
[2]王丽芳,王丽梅.探析我国财务会计报告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12,(21).
关键字:收益概念;增值;增值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开始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到底是谁的?针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观点认为股东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所以企业应该是股东的,企业的价值体现在股东价值最大化;这种观点在资本劳动雇佣经济时代是毫无疑问的,资本家投资购买设备、雇佣工人,资本的投入者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是权益资本投入者的企业。这种观点在财务会计理论中体现为业论(ProprietaryTheory),该理论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实务中是居于主导地位。在业论下,收入表示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费用则表示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复式记账体系中,它可以直接增记或减记资本或者所有者权益账户。连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也认为"在企业,权益是业益"①。第二种观点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上,还应该包括关键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比如说国家、职工和其它外部相关利益者。在财务会计理论中体现为企业论(EnterpriseTheory)。企业权论是Suojanen在1954年的《会计评论》(AccountingReview)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主要为诸多权益持有者的利益而从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机构(SocialInstitution),企业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对各相关全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②。与该理论紧密相连的收益概念就是增值概念(Value-addedIncome)。
增值也称"增加价值"或"附加价值",就是把智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一定的资源,创造出产成品或劳务,从而在价值上获得的增益③。增值的多少我们称为"增值额"。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增值额:对一个产品来讲,它的增值额等于其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增值总额,增值税的计税原理就是对每个环节的增值额进行征税;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增值额就是销售收入减去为取得收入的外购物资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产品价值中V+m的部分或者是产品价值扣减C以后的部分,它可以全面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
(一)增值额和利润的区别
增值额和利润两个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收益概念。按照传统的核算办法,利润是根据以下步骤得出的(如式(1)、(2)所示)。(图略)
利润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将上缴国家的税利以及职工工资、债权人利息都作为费用进行扣除,利润的多少代表了业主的权益。而按照增值额的定义,增值额是根据以下步骤得出的:
此处的增值额为增值净额,它考虑了折旧的因素,但是折旧有人为因素影响。因此有时候人们会采用增值毛额,也就是不扣除折旧的增值额。
微观主体以它自己的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一般为销售收入)减去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货品和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后在价值上的增益,而生产经营的进行是依赖于诸如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在对增值的分配中体现了按照要素来源分配的原则,将增值额分配为利息、股利、劳动者收入等。在分配过程中,诸如利息、流转税都是固定金额的,属于刚性分配,而上缴国家的所得税、职工工资则可以与增值额形成比例挂钩,所以为弹性分配。职工、债权人、股东和政府机构都是企业增值的受益者,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报酬:职工获得工资;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政府获得税金等,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增值额的分配去向。如式(4)所示。
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利润中则把职工工资作为成本项目扣除,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业主的收益最大,这是从业主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增值额中不但包含了所有者的利润还包含了职工的工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社会管理者而征收的各种税项以及债权人的利息等,因此涵盖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是对利润范畴的扩大。
(二)增值概念的提出时代背景
早期增值概念的提出是为了缓解劳资矛盾,而将劳动者与所有者置于同一层次进行分配,也便于对劳动者按照增值额的多少进行绩效评估。但更深一步来看,主要是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现在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不仅仅是财务资本,企业越来越依赖于财务报表以外的非财务因素,比如企业的商誉、各种专利技术,人力资本是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资源。因此从企业角度来讲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需要诸如投资者、债权人、职工进入企业。在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要素在市场具有高度流动性,并且对投入和产出关系极为敏感,总是试图寻找最佳的回报率。不同的人进入企业都有着各自的目的,股东是为了投资资本的最大增值,工人是希望获得工资及福利最大,债权人希望获取利息、租金,国家是为了获取税收而希望企业营业收入及税前利润最大,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个人利益本位论"为基础的"企业契约论",很好地解释了企业中的利益关系。企业契约论认为,债权人、股东、经理人员、职工之间都签有契约,契约规定了企业活动创造的经济利益的瓜分,而不仅仅认为企业只是业主的企业。由契约产生的分配关系所提及的经济利益就是增值额。
(三)增值会计的原理
增值会计以增值额为核算对象,反映增值额在股东、债权人、职工和政府之间进行分配,以编制和分析增值表为主要内容,不仅适用于盈利企业还适用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盈利性单位。英国于1975年的《公司报告》中增加了增值表,建议各个公司采用。继英国之后,诸如荷兰、西德、丹麦、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士、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开始编制该表,有的还向社会公布该表。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述国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主动把增值表加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的已经由三分之一,一些欧美和日本团体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增值会计准则体系和报告体系。增值表是站在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共同立场上,反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增值表是一种财务报告,更是企业和社会责任报告。
增值表基本格式同资产负债表一样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但是内容都主要包括增值额的形成和增值额的分配两大部分。增值表的左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来源,主要是销售收入进行扣除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净收入。右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分配,分为刚性分配和弹性分配。增值表编制的依据是企业论,同投资者一样债权人、职工向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如资本(债务资本)、土地、劳动因而相应的要从企业获得回报,它们的利益是以企业的形式来进行维系的,它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在获取回报时有利息、租金、工资等方式的不同。如下表所示(账户式):
增值额的形成金额增值额的分配金额
销售收入刚性分配:
减:以销售产品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债权人所得(利息)
减:管理及销售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政府所得(流转税)
增值毛额…………
减:折旧弹性分配
增值净额国家所得(所得税)
加:投资收益职工所得(工资、福利)
营业外净收入投资者所的(股利)
企业所得(留存收益)…………
增值额合计增值额分配合计
(四)增值表在我国的推广意义:
1、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个难题
从利润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对国家、职工、企业的利益的分配界限有多处混淆,比如企业流转税是利润计算的一个负项因素,而所得税是对利润的分配。而职工工资也是构成利润的减项,二职工集体福利又是对利润的分配。因此各种关系交叉,使得利益分配关系混乱。如果能够将利益确认为增值额,那么各方利益的分配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各方将朝着统一的方向努力,即实现增值额的最大化。
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他们的现实收入不相匹配引起的。增值额的分配中将职工视为一个分配方向,也就是使将职工视为平等的合作者,可以消除职工对企业的敌视。将职工的业绩评价以及劳动报酬与企业增值额之间确定一个比例关系,将企业的发展总体目标内化为职工的个人目标,可以促使职工努力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
2、增值额可作为的增值税的计税依据。
为了克服产品税重复课税的问题我国引进并成功的推行了增值税制度,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并为财政收入开辟了广阔的税源。但是在增值税的征收过程中由于采用发票扣税法产生一些问题,如虚开、伪造增值税发票进行进项税的抵扣,为征收和稽查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产品的价值=C+V+M,C中包含了流动资产的价值和固定资产转移的价值(折旧)。经典的理论增值额是包含了固定资产转移的价值以及V和M的部分,按照理论增值额计税应该是最为标准的增值税④。然而各国增值税的计税分别确立了自己的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不同。我国目前的增值税类型属于生产型,法定增值额中包括了固定资产投资以及V+M的部分,在扩大再生产的年度,法定增值额是大于理论增值额的,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值额的课税,不利于有效带动和利用民间投资。而增值表中的增值毛额与理论增值额基本一致,可以尝试将增值表中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计征企业增值税。有点主要有两点,首先增值额的指标口径跟符合理论增值额,其次直接按照增值表数据计税代替原来的发票扣税法,这样不但可以简化计算还可以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发票传递链条中空隙进行偷税、漏税、骗税。
我国增值税的改革方向是将目前的生产型改革为消费型,消费型增值税的法定增值额是V+M的部分,在数量上小于经济理论增值额,它与增值表中的增值净额相当。虽然折旧扣除有人为因素,但是也只能影响年度之间的增值额计算,从长期来看增值净额总额时不变的。因此即使改革为消费型增值税仍然可以采用增值表来计税。总之,按照增值表计算增值税具有符合增值额的经济含义,体现简便计税而且有效防止不法行为的优点。
3、增值额不但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还可以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基础传统的利润概念作为一个收益概念已经显露出它的局限性了,它涵盖的收益面过于狭窄,在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单纯的所有者的收益更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成果不仅仅包括所有者收益。只有增值额才能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增值额体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不再只是股东的企业而是一个社会机构,增值额的多少体现了对社会的贡献。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增值总额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我国过去采用MPS(TheSystemofMaterialProductBalances)国民经济核算系统,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但它包括了中间产品的价值,随着中间产品的不断流转,它的价值重复计算。而现在我国采用的是SNA(ASystemofNationalAccounting)核算体系,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它与社会总产值的区别在于剔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并且纳入了劳动价值,因此该指标应该是净增值的概念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而宏观经济净增值应该是各个企业增加值的总和,因此可以用每个企业的增值额进行汇总即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说企业的增值表是进行宏观经济核算基本单位。
与利润相比,"增值"概念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崭露头角,对它的研究可以在更宽更广的领域进行。它不仅仅是一个收益指标,它的产生反映了一种分配的观念改革,特别是对劳动者分配的一种改革,它将劳动者置于与所有者相同的地位,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FASB,SFAC,No.3Highlights
[2]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P387
【关键词】物资核算;财务会计改革;企业生产;研究论述
一、加强物资核算中财务会计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会计核算是指以货币为主要度量依据,在货币的使用下对企业、机关以及单位等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以及总体的预算过程进行连续性、系统性记录,并定期绘制相关的会计报表,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财务成本核算指标,在指标的作用下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企业财务会计发展中常用的工作方法包括对账户、账簿的设置,对记录的复式,对表格的填写,对账簿的审核登记等。加强物资核算中财务会计改革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对企业物资核算工作进行强化管理是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必然需要
企业发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要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中进行,这些外部环境一般包括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环境,市场环境,技术发展环境等。特别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多方严峻的挑战,如果企业不对自己的经济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等进行创新,在面临市场上同类企业的竞争时,会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闲置、浪费了大量的生产物资,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企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制约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对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对企业物资核算工作进行强化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的物资生产核算工作是在短期内的行为,没有在系统上对其进行深入的展开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身的发展战略逐渐由对外发展转向为对内部管理的强化。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是指通过采用科学的成本管理手段来实现对企业发展成本的降低,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战略发展位置。由此可见,成本核算是企业发展中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企业的物资核算更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
(三)对企业物资核算工作进行强化管理是加快企业资金流动的重要途径
企业资金的流动状态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映,企业若想要提升自己经济利益的获得,需要提升对企业内部看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对资金流动的科学管理,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二、企业物资核算中常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相关的物资核算制度发展不完善
企业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对物资的使用量很大,涉及的物资种类很多,一旦使用不当就会引发企业财务管理内部对物资核算工作程度的不规范。同时一些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为了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间,不会完全按照相关的工作程序进行规范化的操作管理,对企业物资核算制度的完善带来了制约。
(二)物资核算的具体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企业在物资核算工作中只注重物资核算的账本内容是否和物资部门的台账相符合,没有对实地的工作进行有效的总结,因为二者之间很容易出现账目不相符合的问题。第二,物资财务核算人员没有严格按照目标成本的控制方式来对物资进行核算,企业项目管理方面一般只是重要有关技术方面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其他工作的管理。企业项目的物资核算工作人员对物资核算工作缺乏必要的积极性,因而为企业物资核算成本投入及相关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第三,企业物资核算会计人员在对物资进行核算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按照规定的工作原则进行处理,对违反企业物资核算管理要求的人没有进行相应的惩治。
二、物资核算中财务会计改革的具体策略分析
(一)加强对物资核算制度的完善
为了满足企业发展规模扩建的需要,实现对企业发展成本的规范化管理,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企业内部需要实现对物资核算制度的完善。通过物资核算制度的完善对企业物资核算的计划核算、采购核算以及物资结算等工作细节进行明确,并指派有关人员严格执行有关制度。同时,企业还要对财务会计物资核算工作人员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化管理,通过权责明确的关系端正相关工作人员对物资核算工作的态度,从而促进物资核算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加强对物资材料采购的有效管理
第一,企业在对物资材料进行采购时需要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科学采购计划的制定需要企业检修等部分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市场发展情况来制定,并在计划的支持下选择科学的采购方式。第二,加强对物资材料采购的科学调研,在广泛收集物资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实现对物资材料价格的动态化管理,从而对物资材料的价格变化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第三,企业要和物资材料供应良好、价格低廉、服务周到的供应商签订长期的合作合同。
(三)物资材料在进厂时需要有关部门对其进行质检分析
物资材料在进厂时需要企业有关质检人员对物资材料的数量、质量、品种、规格等信息进行检查,检查合格后再将其正式入库管理。物资采购在进厂时需要有关人员作出库房登记管理,大量的物资材料入场时需要依照有关的程序规定来进行取样,并依据物资材料的合格检验报告确定是否对其进行登记入库。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企业物资会计核算工作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在最大限度上降低企业的物资消耗,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资金周转的速度,进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最大利益的获得,为此有关人员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对物资核算中财务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1各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及比较
1.1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概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会计信息主要特征包含以下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及可比性等信息质量特征。其中,相关性指会计信息能够发挥反馈和预测的作用,并具有及时性。可靠性指会计信息经得起检验,真实客观。可比性是指会计信息具有横向及纵向比较的特点。美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具有多层次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约束条件;第二个层次明确了财务信息是否可用的界限;第三个层次主要是可理解性及可比性。
1.2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美国一样具有多层次结构。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与重要性和相关性一样重要。其中可靠性这一质量特征包括了实质重于形式,谨慎及完整性等。
1.3英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英国ASB颁布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前两者有较大差异,其中有17项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有如下要求:1)与内容有关的信息质量;2)与报表表述有关的信息质量;第三,约束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应具有均衡性、效益大于成本和及时性的特点。
1.4中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我国的很多理论都是从国外借鉴的,没有正式的框架。2006年2月我国颁布新准则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相当于是我国现阶段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不仅立足于中国国情,且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新准则中分别提出以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以及及时性。
1.5FASB-IASB联合概念框架概述
2004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启动联合概念框架,该框架共有八个阶段。其中,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2010年9月28日,为联合概念框架的第一阶段,主要内容是“目标与质量特征”,包含三个章节,第一章是“通用财务报告的目标”,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其中决策有用是财务报告的目标。第三章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其中财务信息质量包括两个层次,并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调整。FASB増IASB在2010年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将质量特征分为基本的质量特征及增强的质量特征,并要求两者同样重要。删除“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将“可靠性”换成“如实反映”等;从“相关性”中剔除“及时性”,从“可靠性”中剔除“可验证性”;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含“相关性”“如实反映”等。
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不足
2.1财务概念框架对于我国建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仅具有指导性
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概念框架,因此对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制定仍缺乏坚实的基础。
2.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结构的划分较为模糊
从前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基本准则的概述有待商榷,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没有列出层次结构,缺乏系统性。在整体上,不利于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3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不够全面
我国既没有英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所要求的效益大于成本等要求,也缺少美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所涉及的反馈和预测的特点,因此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并不全面。
3关于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改进建议
3.1建立属于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与各国家相比,我国没有完整的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制定,财务概念框架能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3.2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结构
我国的新准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并没有列出层次结构,所以在目前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下,我们应积极划分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层次性。
参考文献:
[1]关惠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与启示[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07).
[2]李梦迪.会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J].山西农经,2015(04).
一、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
(一)财务会计概述
会计的基本计量单位是货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经济体的经济数据整合分析以获得自身发展所需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财务会计是会计工作其中的一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工具。在传统会计基础上,以相关准则为约束,采用诸多方法对企业或单位经济活动中各数据进行全面整理分析。整理结果应用于企事业单位的经营与管理上,为之提供数据信息服务,让企事业单位能够对企业或单位的发展做出更准确的调整,实现更好运营。
(二)审计概述
审计是对财务会计具有监督检查效力的规范经济行为的财务管理手段。审计并不是依附于会计而存在的,有专设审计机构以及专职人员。审计工作主要是对存在经济活动的企事业机关单位的财务信息进行审查,根据审查结果确定经济体的运营情况。审计又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二者区别在于审计执行者不同,根本目的存在些微偏差,但审计流程大致相当。
(三)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联
(1) 工作对象之间的关联
会计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就产生了初期的审计。二者的工作对象是经济活动的财务资料。财务会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将整理结果以财务报表形式反映出来,供单位运营使用。审计是对财务资料进行审查,发现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保证财务制度的落实以及企事业单位经济的安全运营。早期审计对象是会计工作对象的一部分。随着审计的不断发展,其对象逐渐扩大,但并未包含所有会计对象,并且与之还存在一些区别。在如今的审计与会计的发展中,审计对象不仅包括会计工作所有对象,还存在更多内容,如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真实性等进行监督审查。审计对会计同时起到监督作用。由此看来,二者工作对象可大致概述为“被包容一大致相同一包容”的一个动态发展关系。
(2) 工作职能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本着统一管理原则,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监督,审查经济利益是否达到预定目标,经济活动是否合法。审计本着独立客观的原则,对已发生经济活动进行严肃审查,判断其合法性。此处应该注意的是,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监管部分的工作与审计职能相当。而会计监督仅是审计监督的基础工作,并且审计监督反过来对会计监督又可以产生再监督。二者都是为了加大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与监督,创造更多经济利益。
(3) 业务之间的关联
财务会计的管理要依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而审计工作不仅需要真实的会计资料,还需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如此才可以进行客观正确的审计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在正常的财务会计工作中,财务会计要依照国家以及单位的要求进行财务资料的核算,记账;审计要参考财务资料对财务会计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审查,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二者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作为基础,否则工作开展将失去应有的意义。
二、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区别
(1)产生条件不同
当人们在劳动成果富余时产生对其管理分配的技术需要,就刺激了会计的产生。早期的会计是对劳动成果的计量与记录。生产的发展对会计工作的高要求促进了会计独立。而审计是在会计产生的基础上,为满足对会计活动的监督管理应运而生的产物。早期的审计是经济体内部选取负责人进行经济与会计活动的监察,后又发展到聘用外部人员进行会计资料的审计监督。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尤其是“甩手掌柜”经营形式的出现,聘用独立审计机关或人员进行经营管理成为了经济活动的急切需要,因此审计开始成为独立职业。
(2) 责任不同
财务会计的责任是整理反映出真实经营资料,促进经济活动高效稳定进行。审计只负责审计报告的客观真实,对会计工作的合法性负责。
(3) 方法不同
财务会计工作方法包括财务资料核算、分析与检查,通过完整核算体系对财务资料进行核算汇总,为财务管理与经济运营提供所需资料。审计方法包括了方案制定、资料审查、对象选取与评价、审计报告设计与提交,最后还要判断会计活动的合法性。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不同之处,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不做论述。
三、怎样正确对待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1) 明确对本质的认识
虽然二者目的相同,但是本质上却存在差别。财务会计和审计的本质,一为理财,一为监管。财务会计的监管要以货币计量为基础,范围上存在局限性。审计对经济活动进行全方面审查,范围涵盖经营活动整个过程,帮助发现问题并应对,保证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 掌握二者的动态发展关系
如前文陈述,财务会计与审计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动而变动。二者是相互监督、相互影响还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都取决于经济发展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与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明辨二者关系不混淆,可减少财务会计和审计工作的开展与提升过程中问题的杂合,提高企事业、机关单位的发展速度与效益。
(3) 加强对审计与财务会计的监督
审计又分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若财务会计人员素质无法得到保证,联合领导甚至是审计人员做假账,占取经济利益,财务会计与审计的监管职能无法得到体现,更为经济活动造成严重的打击。因此加强对二者岗位的监督以及对专职人员素质的提高教育,对于财务会计与审计工作的进行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会计刺激审计的产生,审计强化了会计的管理。审计使会计的工作更加规范,对于打击经济活动弄虚作假、促进会计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以及将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还需要通过不断制定与完善会计准则与法规,让审计工作可更全面的开展。有足够的规章依据,可以对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做出更准确判断,维护经济发展的公平性。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 财务会计 管理会计 优势
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有力支撑,随着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而要提高经营效益,占有更多市场就必须要从整体上加强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将经营管理成本将为最小,实现资本的高效利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关键,也是企业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实力的重点,促进两者的相结合,可以发挥出财务管理的最大优势,从而满足企业长远发展需求。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概述
(一)财务会计的概述
现代企业内部管理中,财务会计也称之为“传统会计”,是对企业已经产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详细核算和监督的一个过程,它的最终核算目标是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债权人、投资人以及政府部门为企业提供的财务状况为主,属于是财务管理部门的一种活动形式。从企业的经营管理角度来讲,财务会计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它可以通过各种会计工作的有效执行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从而使企业管理者可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实现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二)管理会计的概述
管理会计,又可以称之为对内报告会计,它主要包含有管理系统和成本会计两方面内容。它是根据企业当前以及未来的经济活动为考察对象,最终的目的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并为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在落实这方面工作时,必须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立足于未来发展,依据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活动来审视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而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结合的优势
(一)降低经营成本
从企业会计角度来讲,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属于是不同的会计分析学科,两者所提供的信息各有侧重点,因此,在具体管理中企业也会将其划分为两个独立部门对待,这样势必会增加企业的资本支出,增加管理成本。但是,将两者进行融合管理,就可以大大削减企业的财务支出,降低其他的管理成本,而且最重要的是虽然两者的管理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两者结合可以使会计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得到增强,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降低资金成本。
(二)提高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市场环境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性愈加激烈,为了在这种环境下实现新的发展创新,就需要对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清晰了解,可以根据实际状况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降低经营风险。如果继续采取传统的管理方法,片面的重视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的作用,就会导致最后形成的经营方案不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很难满足当前市场环境下的发展要求,而将两者进行结合,就可以发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的补充作用,可以对经营中的各种会计状况有及时预测并进行防范,更为清晰的把握未来发展方向,这也就促进了竞争力的提升。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结合途径
(一)坚持正确的会计观念
结合当前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的会计工作模式仍然以传统为主,也就是会计工作主要以资金记录为主,没有将管理会计充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管理会计的作用更是无从谈起。这种陈旧的会计工作观念会大大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市场形势下,因此,要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就必须要在两者相结合基础上,充分发挥结合优势,而这些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会计观念,从意识上来带动实际行为创新。
(二)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
现阶段,会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企业要提高竞争力就需要看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保证会计工作顺利开展,那么这就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考核,不断更新会计知识,以正确的观念来指导实际工作。企业要根据会计工作人员的岗位性质,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同时还要适当引入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以便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使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可以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提升财务部门的管理水平,保障会计管理质量,不会出现较大的工作误差,从而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相结合奠定坚实基础。
(三)循序渐进,采用正确方法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的融合是需要有一段时间适应的,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两者相结合的过程中,企业要对其进行统筹规划,例如在人才资源的利用、经营信息的处理等方面都要做好事前的合理安排,确保整个结合过程不存在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结合方法,并将方法高效执行,企业要将会计的决算和管理职能进行分离,以确保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可以有序进行。
四、结束语
在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是内控工作中的重点,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加强两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高各项资金的利用率,而且也可以使企业的总体竞争实力得到增强,从而满足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具体的融合过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科学方法,合理有序进行,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相结合的优势,提高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鑫.浅谈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优势[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6,(17):54-54
关键词:财务会计报告;局限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0-0051-02
1 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或者期间的企业经营成果、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财务会计信息的文件。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财会信息和资料。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内容。附注是指对会计报表中所列事项进行的解释说明以及对未能在报表中列明的事项的阐释说明等,应当说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阅读和使用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报表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等所做的解释。财务会计报告按照会计期间划分可以分为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在现代企业中,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向投资者及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财务会计信息的载体,是让信息需求者了解企业状况的主要手段,是对外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媒介。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定期定时但并不全面地财务信息,基本上可以说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它是一种向后看的报表。
2 我国现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①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及时性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财务会计报告提供是否及时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导致经营活动风险增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更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相关财会信息。然而,由于财务会计信息传递方式以及会计核算程序的限制,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下披露的财务信息越来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显得越发滞后。这也是会计信息相关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的竞争力处于劣势,这也极大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采取一系列可能的措施,利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及时提供财会信息,进而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
②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不完整性。虽然信息完整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是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模式固有的弊端。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主要以交易本身信息为主,而对于那些与交易无关联但是却十分重要的价值信息则拒绝确认或报告,这将直接导致企业对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控不能令人满意。例如,许多对企业经营过程造成竞争优势的活动都因为没有直接与企业交易活动相关,而被排除在财务会计报告列表之外,但是这类活动往往对企业日后的经营业绩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那些人力资源状况以及智力资产、知识产权等其他对企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在财务会计报表中也得不到反映。除此以外,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的不完整性还表现在它是一种“通用目的”的报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务会计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财务会计报告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报表类型,如财务“专用”报表。
③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披露涉及较少。随着社会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人们渐渐认识到企业经营是否成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利润的大小以及其财务状况的好坏,更有赖于企业的品牌效应,有赖于其在公众心中的企业形象。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一方面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另一方面还关注企业在维护职工权益、进行社会参与以及环境资源保护等对社会所尽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现代绝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告却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这会使得履行这些社会责任的企业管制成本难以统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化发展,严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的结局。
④企业环境信息涉及较少,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大背景下,企业环境信息将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可持续力、以及是否具有业绩潜力的重要指标。企业环境报告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有利于监督企业履行绿色环保义务。第二,有利于补强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内容的不足。第三,有利于社会的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四,有利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第五,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但是,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会计报告却很少涉及相关环境评价信息,使得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履行程度知之甚少。在当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更大的环境信息披露的外部压力以及国内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时代背景下,完善环境信息披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