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2:06
序论:在您撰写课题实践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题研究实践课,指的是有研究课题的学校、实验教师围绕课题按照实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控制要素的课。
我们提倡有研究课题的学校,实验教师要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并非要求所有的课都上成课题研究实践课,如复习课、练习课及不便于实施课题控制要素的课,均不可以上成课题研究实践课。我们所说的控制要素指“三种变量”。三种变量即自变量、无关变量、因变量。那么,又如何指导实验教师实施课题控制要素呢?
1. 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自变量”的内涵是由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情况或刺激物,用它们促使被试者产生反应与变化。“自变量”指研究内容。
“无关变量”的内涵是指对被试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的变量。“无关变量”指干扰因素。
“因变量”的内涵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在被试者身上产生的反应与变化,是实验内容造成的效果,也是实验者所力图记录和观察到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指教学效果。
指导好实验教师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很重要,因为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与内容是实施课题控制要素的前提。
2. 学会确定“三种变量”。确定“三种变量”就是围绕研究课题与课堂教学,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找出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的具体规定(所指的具体内容)。例如,结合“小学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实验研究”课题与实验教师及实验对象进行如下“三种变量”的确定。
(1)“自变量”,即研究内容——“教学民主化”(营造民主氛围,激发主动参与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无关变量”,即干扰因素——教师的不良情绪与态度、偏爱心里、不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心理障碍,学习基础差、厌学等。
(3)“因变量”,即教学效果——应结合所教内容确定掌握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
指导好实验教师学会确定“三种变量”非常重要,因为学会确定“三种变量”是实施控制要素的关键。
3. 正确控制“三种变量”。正确地控制“三种变量”,就是在教学中有效地去实施控制要素。
(1)“自变量”的控制。指导实验教师首先要知道“自变量”的内容(研究内容),然后让实验教师要考虑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措施与手段去体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也就是指导实验教师如何去促使被试者迅速产生反应与变化,使课堂教学突出实验内容。
“自变量”如果控制不好,可直接影响实验在被试者身上做出的反应与变化,还可以影响到因变量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无关变量”的控制。指导实验教师首先要掌握好“无关变量”的具体内容(干扰因素),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去自觉地控制与排除对被试的行为结果产生影响的一切干扰因素。比如,对来自实验教师方面的一些干扰因素的控制,实验教师不能把不良情绪、不良态度带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作为实验教师只要站在讲台上,就得以饱满的情绪,热情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对来自学生方面的干扰因素的控制,实验教师无论启发学生动脑思考问题,还是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乃至学习上的其他方面,不要歧视差生要做到一视同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关注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从而保证课堂素质教育的落实与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对干扰因素的控制既是实验程序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无关变量”的控制很重要,它直接影响“自变量”在被试者身上产生的行为结果。
(3)“因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就是实验教师讲授完知识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检测方法与手段。检测要求做到合理科学。通过实验教师合理的检测,才能全面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保证其学习效果的正确性,才能证明研究内容(自变量)与教学效果(因变量)之间是否成因果关系。
“因变量”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选择的检测方法不当,可影响实验的成功与失败。
学会正确地控制“三种变量”。如果实验教师能有效地控制好“三种变量”,就可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指导实验教师理解“三种变量”的内涵,懂得了如何确定和控制“三种变量”,实际上也就等于基本学会了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了。
二、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
实践证明:只从理论上弄懂如何上好课题研究实践课还不行,还必须把一定的功夫下在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指导上。大家知道,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说好课是上好课的关键,评好课是上好课的提高。因此,我们还需要指导好实验教师学会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说课与评课。
1. 指导实验教师写好课题实践课的教案。为了使实验教师更加有效地按着实验的要求备好课,我们设计并
印发了《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在备课中我们按着教案中的重点内容结合课题控制要素进行指导。
下面结合教案重点栏目内容进行指导填写。
“实验目的”栏目。指导填写:“通过本节课对实验因子的投入及有效控制干扰因素,使因变量向着预期方向发展,揭示自变量与因变量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这一栏目的填写,要求人人、课课填写内容或意思都是相同的。
“自变量”栏目。应填写实验内容及对课题内容作出的具体规定(子课题内容)。实验教师选定哪个子课题,就在实验内容后面填写上哪个子课题。填写这一栏目,如果部分实验教师研究的内容是相同的,那么填写的内容也是相同的。
“无关变量”栏目。主要填写来自教师方面及学生方面的具体的干扰因素。这一栏目的填写不求人人一致。因为教师情况不同,学生素质存在差异。
“因变量”栏目。主要填写本节课的学习效果,即应掌握哪些知识与提高哪些能力等。填写这一栏目,实验教师只要按着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填写即可。
“控制要素”栏目。即控制三种变量,控制要素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如何控制“三种变量”前面已经讲过,后面就不在赘述。“控制要素点评”这一栏目要写出你在控制“三种变量”过程中,觉得每一种变量都控制得比较好,效果比较显著,你就写出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哪些好处,一一进行点评。要求实验教师这样做,一方面能体现教师的科研意识,另一方面也能使教师在备课时理论联系实际。
“实验后记”栏目。主要填写你觉得这节课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与实验目的。如果教学效果特别好,要从有效突出自变量,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干扰,有效进行因变量检测等几个主要方面去展开叙写。如果你觉得不太理想,也要从以上“三种变量”控制上做得如何去查找根源。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了如何写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实际上也就使实验教师学会了课题研究实践课的备课了。我们要求每学期实验教师至少写10课时课题研究实践课教案。
2.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实践课说课。指导实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实践课的说课是提高教师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说课是教师在备课之后,授课之前,相互进行的研究活动。在指导教师说课时,除了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等内容以外,还要说这节课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三种变量”确定,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去体现控制要素。
3. 指导实验教师学会课题实践课的评课。指导实验教师开展评课时,应遵循这样一个程序:一是授课人首
先自我评估;二是听课人进行评课。
授课人自我评估,首先评估自己这节实验课是否突出了研究内容,为突出研究内容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与手段,控制了哪些干扰因素,达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检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够证明研究内容与教学效果存在因果关系,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与实验目的。总之,授课人自我评估,既要评估自己做得好的一面,又要评估自己这节课存在的不足。
听课人评估,也要按着教学要求与实验要求进行评估,谈出自己对本节课的看法与想法。既要充分肯定优点,又要指出存在的缺点,还要给授课人指出努力的方向。
一、无法之中求得法――从探索中起步
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课题的开发与实施。怎样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校为本创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开发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中感受家乡的可爱。
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悦纳本土文化精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栖霞是烟台市唯一一个内陆县市,人称“胶东屋脊”,不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值得观赏,而且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同时还是道教名人丘处机的故乡,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和滨都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在综合课程的研究上,我们单独开设了一个单元――“可爱的家乡”,下设四个子课题:《中国苹果第一市》、《中国民间小故宫――牟氏庄园》、《天然氧吧――牙山》、《欢乐农家》。学生在调查访问体验中,积极地深入农家,感受农民的辛苦,了解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农民的收入与快乐;到交易市场,亲眼目睹来自各地的收购人员对栖霞苹果的赞叹与需求,还能给果农与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议呢!从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蓬勃向上,而且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开发了两个专集,把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历史文化编写出来――《老城逸事》、《栖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为家乡变迁、村名来历、民间艺术、农民风采、民风民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在《栖霞名人》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处机,还深入了解了牟氏庄园的兴衰过程,同时对于栖霞现在的名人也进行了了解。
2、尽情观赏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赏与创造中发现自然之美。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如当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组织活动去认识它们的名称,用孩童的语言去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再把形态各异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家长和同学听。在“寻找四季脚步”这一专题研究中,学生们分组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个季节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各个季节的诗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笔绘画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变化――在实践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实施中,我们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完整,努力拓宽了实践活动渠道,弘扬了学生个性。
1、体验是最好的学习,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实践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说,体验中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往往会乐此不疲。比如《我与大蒜同成长》,学生每天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水生大蒜的变化及生长过程,从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骤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学在实践作业中写道:“为了弄明白在阳光下蒜瓣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去请教对门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网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弄明白了问题,还学会了上网。”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号在兴趣领域中遨游。
小课题的研究是挑战性的学习,因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我们在涉及这些小课题时注意设计有创意的题目、开放的题目、涉猎面广的题目。小课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与时尚话题有关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涉猎面较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有专题研究人物的、有专题研究动物的、有探究自然现象的、有研究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科进行整合,产生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也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学习中前行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探究前行。
参考文献
追求课堂教学的优效化,是木渎实验小学这所办学百年的省模范学校一贯坚持的科研方向。从“八五”期间的“小学语文教学‘低耗高效’教改实验”、“九五”期间的“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综合实验研究”、“十五”期间的“小学课堂教学‘低耗高效’整体策略研究”,到“十一五”期间进行的“小学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研究”,我们始终依托学校的省级主课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紧扣课堂教学效益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了小学“低耗高效”教学的有效性及“优效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构建了“七优化、四关注、三联动”的优效化课堂实践操作样式,形成了优效化课堂的评价标准,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们成功申报了省规划课题“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希望通过“学生先学指导”的研究,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希望在教师的科学引领下,使课堂尽显师生的智慧,努力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优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开拓一条课堂教学优效化的校本研究之路。
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实施,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我们倡导教师们绕开高深和玄奥的理论探索,开启从实践出发的教育科研之旅,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关注落到指导学生先学,探索态度、习惯和方式的优效指导,将视线聚焦学习主体,寻觅质疑、交流、反馈的优效策略,聆听专家、同事、学生的评说和自我内心的声音,催发坚持、扬弃或改变的优效反思。
一、调研教师科研状况,稳步启动课题研究
“十二五”课题实施伊始,结合区教科室校本性教育科研调查的开展,为了深入分析我校教师教育科研的现状,学校针对性地制订研究策略,使教师的课题研究更为常态。我们选取本校90名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从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开展教育科研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与局限等4个方面12个子项,开展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科研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在不断明确,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行为在不断增多,并在逐步向规范化靠拢。存在的问题是:部分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不够强,能力不够足,素质也不够高。教师教育科研意识与动力的增强和他们教育科研素养较低之间出现了不相适应。教师既有从事教育科研的优势,也有从事教育科研的薄弱点和局限性,薄弱点还相对更为突出一些。分析调查结果,为了使我们教师的课题研究目的更为明确、过程更为清晰、状态更为有序,针对课题尚属起始阶段,我们重点关注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校本培训,分层管理
实验教师的校本培训贯彻分层管理原则,学校按三级梯队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一级是课题中心组成员,二级是学校骨干教师,三级是全体实验教师。我们主要通过综合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体培训、小组培训和个别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活动,助推课题实验教师能力提升,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全面解读,分科实施
课题领导小组面向全体教师,认真做好“十二五”课题研究方案的解读工作,明确“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研究重点是科学地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构建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完善??效化教学评价体系。具体是根据指导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模式研究、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优效化教学评价研究、优效化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资源优效化开发和整合利用研究等5个子课题板块,分解二级子课题,按照学科分组抱团研究,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和专长确立相应研究专题,扎实推进学校主课题的研究实施。
(三)开题论证,完善方案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组织课题开题论证。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回顾梳理、研讨交流、思维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大家对课题的认识更深化、更具体、更清晰。综合专家组的调整和修改意见,我们进一步明确了研究方向,课题由原来“基于学生先学的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策略研究”,更名为“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 修改后的课题方案,更为完善合理,更具可操作性。
二、规范研究过程管理,关注课题基础效益
课题研究必须求真、求实,加强实施管理,才能呈现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引领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十二五”立项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扎实开展研究,区教科室要求各校开展“十二五”省市立项课题基础效益调测。结合“学生先学指导:小学课堂优效化教学的深化研究”的实施情况,我们围绕课前先学、课堂学习、课后复习、方法能力等四个方面制订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四年级8个班409名学生分两轮开展跟踪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以合理指导学生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两轮调查数据统计整理后,剔除干扰因素,我们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能力等各项指标总体来说是呈合理的上升趋势,但是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确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学习的方法一定程度上缺失,自主学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针对调查结果,课题组多次组织交流和研讨,重点就“指导学生先学”和“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研究,综合多方面的意见,最后达成以下共识:
(一)学生先学要实现“四个明确”
1.明确先学的目的。即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先学,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2.明确先学的方法。教师要根据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先学方法的指导。
3.明确先学的时间。教师要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先学的时间,课上先学花的时间不宜太多。
4.明确先学的内容和任务。教师要明确学生先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在先学中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二)先学设计要落实“四个根据”
1.根据学生心理设计先学。先学的设计,教师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中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先学兴趣、习惯;高年级侧重训练思维,培养学习能力。
2.根据教师的要求先学。教师要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具体安排学生先学的范围。
3.根据课程的特点先学。先学的方式方法是精细的,还是粗略的,精细到什么程度,粗略到什么程度,都要在先学前想到。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合理选择适宜的先学方法,“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4.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先学。先学要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强弱以及个人学习的习惯来安排,并注意不同学科之间在时间分配上的相互协调,以保证学生先学的时间和质量。
(三)先学后的课堂要掌握“三个注意点”
1.学生“学得会”,教师就“倾听”[1]。有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先学后基本能够理解,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少说或不说,让学生汇报自己先学的收获。
2.学生“说不清”,教师就“点拨”。有时学生通过先学还是存在问题,说不明或说不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组织教学。
3.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先学时难以理解掌握,这就需要在课堂上适时“补充”,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三、注重生成研究指导,推进课题实践研究
当研究遇到一时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问计科研专家和教育名家,开启研究的新思路,形成操作的新策略。
(一)构建“四段八环节”模式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度产生了如何把准“学生先学指导”的舵,实现“优效化教学”这一困惑。对此,我们结合区教科室开展的教科教研“两课对接”活动,开展深入的研究,邀请省特级教师周永沛、周岳和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全程参与研讨,探寻指导学生先学的优效化教学实践操作模式。在各级专家的多次指导下,通过反复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我们逐步确立了“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段”是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八环节”是创设学习情境─厘清学习任务─先学方法指导─自主探究学习─疑难节点点拨─引导讨论交流─开展目标检测─延伸拓展练习。学校明确每一堂课原则上都要有“启学、导学、研学、拓学”四个教学段的呈现,其中每个教学段对应2个教学环节,但是,也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增删。通过这一生成性研讨,突破了课题研究的瓶颈。
(二)把握重点深化研究
为了使全体教师充分领会“四段八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要义,我们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吴刚教授作了题为《教学设计与优效教学》的专题报告,请区教师发展中心李和明主任作了《课题研究和教学设计》专题讲座。通过后续的实践研究和反思,我们进一步明?_了推行“四段八环节”教学模式要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到研究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关键要看学生是怎样学的,在课堂上是否处于中心地位,个性和能力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先学方法指导,是开展优效化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疑难节点点拨,是实施优效化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引导讨论交流,是实现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着力点;开展目标检测,是推进课堂教学优效化的生长点。
四、重视团队深度研讨,优化研究操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探究,我校课题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设计、反思、修改、研讨”相结合的操作流程。这为我们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策略,保障了课题研究的有效进行,也提升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专业素养,实现了由个体研究到团队研究的转化。
(一)关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围绕课题研究的实施,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暴露的问题,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有效性的调查研究,精选10种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现象设计调查问题,对五年级共455名学生和小学部112名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分析发现,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意愿相悖。通过集体的反思和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要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必须进一步转变评价理念,调整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优化评价实施过程,同时,明确即时评价要体现反馈、激励、调控和导向的作用,要有针对性和艺术性,要有激励性和多样性,要有肯定性和发展性,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二)丰富优效教学评价体系
为化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优效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我们邀请吴刚教授作了《先学指导:课堂优效化教学》专题讲座。谈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吴教授认为评判一堂课是否好课,简单说就是要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学生学习主动化、师生互动有效化、教学过程动态化、教学策略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资源优质化、学科教学整合化。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交流,多渠道听取意见,联系课题研究实际,确定从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等“六个纬度”展开评价[2],并制订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确定研究课题
学生确定课题是课题研究关键的第一步。课题的可行性能保障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应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题确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组织参与课题的集体讨论。教师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的原则,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最佳课题。教师在帮助学生选择课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l)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课题研究的动力,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2)可行性的问题。即客观条件(资料、仪器、时间、空间等)和主观条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等)都允许研究开展。
(3)有价值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知识构建具有良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性的发展。
例如,本校去年七年级进行一项有关旅游资源的课题研究,有学生提议研究韶关的旅游资源,认为韶关范围大,可调查的内容多、选择性强。有些学生观点则相反,认为调查韶关范围过大,无法身临其境,内容无法具体化,应以本地县城旅游点的分布及各旅游点的地貌类型作为研究对象,本地县城范围小,可进行实地调查。面对此种情况,可引导学生分析两地之中对哪个地方更感兴趣,哪个地方的调查更可行。经过对比分析,大部分学生均认为调查当地县城的旅游资源更容易入手,地方近,可实地考察,资料收集更方便。而且当地旅游点以丹霞地貌和岩溶地貌为主,学生可充分利用课堂已学过的地貌相关知识点进行课题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更强。
二、收集和整理相关材料
课题选定之后接着进行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详细真实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必不可少,没有相关的翔实资料作支撑,课题研究就失去准确性,写出来的结题报告较空洞,缺乏说服力。例如,本校上学期的综合实践课题“学校附近环境污染的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很简单,不用去调查收集材料,无非是空气污染哪里重、河流哪段水最脏等。于是笔者向学生们提出几个问题。
(1)学校附近空气中二氧化硫、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指标各是多少?
(2)学校附近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什么?
(3)学校附近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4)当地政府采取了什么治污措施?
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无以回答,明确收集材料、数据十分重要。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假日去调查河流的污染源,并到污水处理厂了解对污水的处理措施,到环保局调查当地的空气质量情况等。通过学生调查,了解到不同时期学校附近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指标,明确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厂和生活污水,当地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明显效果。由于有第一手翔实资料,保证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三、制定和实施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是进行地理课题研究的关键,计划制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题研究工作能否顺利开展。课题研究计划的内容包含课题名称、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步骤、成果形式及完成的条件和时间安排等。
例如,“中国的土地资源”一节内容,课本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书本知识,可制定一项关于家乡土地资源的研究课题,课题为“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调查了解家乡土地的利用类型;耕地、林地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乡镇);哪些乡镇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等。指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确定课题负责人,然后由负责人具体分工。当时推荐学习基础好、工作认真负责、家住农村的陈泽松、谢丽红、廖明斌和雷建略四位同学作为各小组的课题负责人,这四位同学自幼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了解较多,熟悉家乡土地的利用情况。负责人选定之后,他们再自行具体分工(如表1)。
人员分工之后,各小组先通过各种方式(互联网、图书馆等)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利用周末时间回家(大部分调查人员家住农村)询问家长,做实地调查并记录调查情况。
四、开展自我评价与同学互评
每个小组经过一段时间调查研究后,汇报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与同学间互评。通过评价可以把研究的过程、成果、观点、及创新之处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展示,共享成果,同时也可通过交流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如上述的“家乡土地资源利用情况调查”,由于每个小组调查研究内容不同,小组成员能力不一,所展示的成果就明显存在差异。四个小组经过两周时间调查,展示的成果与评价如表2。
从表2内容可以看出第二、第三小组调查研究的难度大,但调查结果详细,他们采用实地观察、多方查找资料并论证等方法,花了整整10天时间。因此对这两个小组的评价较高。同学们通过自评与互评,可以进行查漏补缺,总结经验,也为后面结题报告的撰写提供素材。
五、指导学生撰写结题报告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summarizing class and source of projects by Department of T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auses of project structure are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onsider their own practical experience, explore the open source strategy for horizontal subjects and safeguard measur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横向课题;高职院校;实践
Key words: horizontal subje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1-0220-03
0 引言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组织,必须面对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办学理念也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核心。在对象上,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行业、企业和基层;在性质上,应结合人才培养,根植专业建设,以专业促进产业,以专业链服务产业链;在内容上,应是实用技术推广、生产工艺改进、参与项目研发、管理咨询论证等[1]。
横向课题指除各级政府部门及有关科学基金会批准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和学校基金项目以外的,所有由学校各部门及科研人员承接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四技(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项目及其他合作研究项目[2]。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其专业就必须联系产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成为其人才培养基本模式,而校企横向课题合作是展示校方实力的媒介,更是连接校企的纽带,有利于双方建立相互支持、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本文在分析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承担的课题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原因,探索拓展横向课题的策略和实施保障。
1 科研课题构成分析
厦门华厦学院检验科学与技术系自2009年建成以来,共承担主要科研项目41项(不含主动上门的零散的分析测试任务),对项目来源、项目类别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如图1-图4。
从课题来源看,纵向课题约占三分之一(16项),其中4项来自于与其他高校单位联合申请或二次委托的子项目,7项来源于省市级科技部门,1项来源于其他政府招标,其余均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纵向课题来源极少,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省市级科技部门对高职院校的配额极少,且级别越高的纵向课题越倾向基础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科研队伍实力不足以承担有较大创新的科研项目;基于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纵向课题不应成为高职院校科研的主攻方向。
三分之二的课题(25项)属于横向课题,来源于行业、企业,总经费超过纵向科研课题。其中,15项来自行业,10项来自企业。来自企业的合作项目较少,主要是因为检验专业群所承担的企业课题主要为技术委托检测,项目小、经费少,故不计算在横向课题范畴;这也凸显了针对企业的技术合作,尤其是较大的技术开发合作项目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的现状。
在现有的横向课题中,从服务内容看,8项为技术开发,15项为技术服务,2项为技术咨询;课题多为在“四技”(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项目中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开发与服务类别的项目契合专业的社会服务定位与技术水平,且这些横向课题可通过专业努力寻求社会资源,在校企双赢协议中获得,项目只要与专业技术水平相符,有能力完成即可合作,因此这类横向课题来源较为广泛。技术转让空缺主要是因为具备技术创新的技术储备少;技术咨询较少,主要是因为开展技术咨询需要较丰富的专家资源,检验科学与技术系目前开展技术咨询方面的工作也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所承担的项目构成分析,结合自身软硬件资源,检验系提升横向课题研究能力的实践策略归结为: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技术咨询为辅,积极储备技术,争取突破技术转让;服务对象上,稳定行业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面向中型企业的“四技”项目合作。
2 横向课题研究能力提升策略
高职院校科研应重点发展横向课题研究,开展横向课题能够极大地促进专业服务能力。一方面,横向课题必须满足行业、企业要求,其报价也是经我方严格论证,因此经费必定是满足项目开发需求;二是横向课题皆为行业、企业急需攻克的技术与测试,因此必定满足生产需求,紧扣行业发展需要;三是横向课题一般不需要论文、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只需切实帮助企业、行业解决技术难点,有利于开发者全心全意地专注于技术难题的攻克上;四是横向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教师研发队伍汲取行业、产业知识与技术,促进其知识更新;五是横向课题的开展进一步密切校企和合作,校企双方可通过横向课题的合作加深彼此的了解与信任,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
2.1 转变观念,主动出击,拓宽课题来源渠道
根据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明确社会服务的范围和方向,研究社会服务的方法路径让教师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意识,把目光与精力汇聚在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项目上,不断探索社会服务的新领域,努力摸索新经验。同时,配备对外联络人员,采取主动,利用各种关系和力量广泛收集需求信息,及时反馈给研究人员,当好校内研究人员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之间联系的桥梁。具体举措包括①与当地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特别是有关部门的科研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加强联系和交往,建立友谊,互通信息;②组织学院研究人员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去了解情况,主动上门解决问题,特别是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开展产品开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研究探索;③多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学术交流会和科研活动,适当参加行业协会组建的理事会单位交流会,积极宣传专业实力与成果,寻求合作机会;④利用校董会、学校专业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科协、校友会等多渠道争取横向课题和经费[3]。
2.2 筑巢引凤,搭建开放平台
根据专业优势,建立各类研究中心,以平台建设为支点,带动“四技”项目的发展,开放平台也是顺利实施横向课题的重要保障。可在建设校内技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申请政府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水准,扩大行业影响力。
检验系于2008年底成立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建成之时为减低建设成本,想方设法寻求仪器公司合作,与日本岛津公司、瑞士万通公司通过共建实验室的形式深入合作,如此不仅可以获得极优惠的设备购置价格,亦可获其更长的设备免费维修期,我方实验室更是作为岛津与万通公司的客户培训中心,大大提升实验室与学校的知名度。
检测中心建成之后引进德国N&B检测有限公司驻厦门办事处,以场地租赁、仪器共享的形式合作,开展出口食品检测,创收的同时提高实验室与设备资源的利用率。2009年,以检测中心为依托,着力申请厦门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正式挂牌成立;为了进一步拓展检测技术服务业务,检验系以食品药品安全检测中心为基础,以厦门华厦职业学院分析测试实验室名义向福建省质量监督局申请中国计量认证,并于2010年5月获得CMA资质认定,出具的报告具备法律效率,为实验室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向社会提供检测技术服务创造准入条件。检验系以重点实验室和计量认证资质为后盾,开展了以“厦门银祥瘦肉精检测”为代表的第三方检测技术服务,为企业检测样品1千多个,为实践教学改革创造了一系列支撑项目。
2010年12月,检验系成立环境科学技术中心,成功申请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依托校内环境科学技术中心开展环境领域的技术服务工作,并开始以此为依托申请建设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5月,厦门市环境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为进一步对接产业,检验系整合多方资源,与与厦门市环境中心站、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事业单位在校内共建实验室,为监测技能人才培养创造条件。依托该平台,陆续完成厦门市六个建成区的网格实测项目,共获技术服务经费100多万元,与厦门斯坦道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仪和重金属快速检测仪成功产业化。2013年,成立清洁生产审核评估部,参与厦门市政府采购招标项目,以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获得厦门市环保局委托的厦门市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评估机构项目,对厦门市的65家生产性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评估;2014年9月,第二次参加投标竞争,再次获得第一成交供应商资格,大大提升行业影响力。
随着厦门市海沧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与发展,2013年,厦门华厦学院瞄准生化制药领域,开始建设生物医药创新平台,与厦门海乐景生化制药有限公司共建生化制药技术研发实验室,与苏州纳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有了进一步的技术交流。如今,我们正努力寻求加入厦门市生物医药创新联盟,希冀通过加盟,获取更多的专业地方优势资源。
开放平台是检验系促进科研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是开发项目的推动力,也是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更是职业院校在对外合作中能挺直腰杆子的名片。
2.3 引进与专业契合度高、社会资源丰富的技术专家
以兼容并蓄的人才观出发,增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包容性,把社会上的各类与学校专业建设有内在关联的工程技术人员,以适当的方式凝聚到科研队伍中,尤其应当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的行业、企业专家,这些人才往往具有很多优势社会资源,要充分发挥其公关作用,充分利用其社会关系,帮助学校引进与专业相关的研究课题,拓宽社会服务渠道。检验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以来,引进退休高级技术专家3名,为检验系拓宽项目来源做了巨大贡献。
3 横向课题的实施保障
为保障横向课题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从人力、硬件、机制等方面着力,使“四技”项目可持续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必须以人为本。当前,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还没有形成强烈的意识与成熟的套路,其根本的制约因素是缺乏开展社会服务的人才和经验。因此,高职院校为了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应当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点。
以内培为主,外引为辅,专兼结合,建设科研队伍。① “内培”:对科研工作有浓厚兴趣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减少他们的教学任务,将科研工作量折算成教学工作量。重点扶持,鼓励他们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通过做项目,形成科研团队,以点带面,带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升整体科研水平。②“外引”:引进认可职业教育及横向课题研究的高层次人才,同时,有意识地聘用一些已退休但有丰富科研经验的高校教师或专家,采取传、帮、带的方法,实现重点培养对象层次和素质的提高。③ “专兼结合”:设立一定的专职科研流动岗,让有重大项目的教师不承担教学任务,专职从事科研工作,提供条件让他们出成果,为学院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要求大部分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量,以不断促进学院科研队伍的成长和发展[4]。
3.2 开放硬件设施
可通过软硬件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方式为区域社会提供服务,包括图书信息资源、实训基地、实验室等硬件资源的共享与共建,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与利用,提高学校设施的利用率,同时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为硬件设置对外开放创造政策条件,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对外开放,通过加入地方实验室与设备共享平台;另一方面,强化实验室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确保对外开放时的技术支持。
3.3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可操作性强的科研工作体系,不断完善项目管理、激励与分配等机制。建立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实施办法等,把每项社会服务工作作为一个子项目,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运用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与规范管理。
重视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建设。对教师的科研活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对从事科研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工作量补偿以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支持,使其获得成就感,制定社会服务项目认定与奖励办法,对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纳入晋升、职称评审和评优的考量因素,用制度约束与政策导向促使他们社会服务理念的形成和精力的投放[5]。
建立科学合理的效益分配机制。社会服务创造的经济效益,由服务对象和服务主体共享。要明确权责,体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合理分配利润,在学校、院系、项目团队中找到平衡,社会服务参加者由项目负责人根据其实际贡献大小按一定比例提成。
4 小结
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科研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沟通校企双方,展示职业院校实力的媒介,高职院校应当转变观念,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法不断拓宽课题渠道,不断完善硬件条件和管理体制,为横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雪武,方从严.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124-126.
[2]潘丽.加强校企合作注重高职院校横向课题研究[J].职大学报,2007(2):117-118.
[3]付昌辉.加强横向课题研究促进高职科研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6:36-37.
一、要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
合作学习是当代先进的教学方式,与之相适应,教师必须构建崭新的课改新理念。只有理念新了,落实了,才能真正开展合作学习。比如,什么是“好教师”?传统的看法,是课“讲得好”,而新课改的观念不只要教师“讲得好”,更主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得好”,教学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主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由“教案”向“学案”、“教法”向“学法”的转变,实现“主体”与“主导”的统一。又如什么是“好课”?传统的看法,是教师讲得清晰明白,学生都听懂了,没有疑难了,没有问题了。而新课改的观念当然也要教师讲得清晰明白,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学得清晰明白。如何才能学得清晰明白?这里涉及到新课改对于好课观念的一个主要特点和标志,这就是能够引起学生的疑问,好课应当是学生不断求疑和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学生对问题提得越多、越有广度和深度,越反映教学的层次水平。一堂好课,不能要求教师把所有问题都讲明白了,也不能要求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更不能要求所有学生把所有问题都学明白了。但一堂好课应要求所有学生都学会思考了,都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且不同程度地提出了问题,并由这些疑问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什么是“良好的教学秩序”?传统教学观念的看法,是学生坐得整整齐齐,小学生还要两手背后,屏声敛气,教师“神彩飞扬”的讲授,学生“聚精会神”的听讲。而新课改的理念,则是要实现师生的互动,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把学生学习热情焕发出来,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讨论争辩的氛围和合作研究的品格。什么是良好的课堂秩序?不能死气沉沉,不能静水一潭,不能鸦雀无声。学生动起来,发言活跃起来,讨论争辩交叉起来,甚至有举手争说、下椅离桌的动情行为,这不是课堂之“乱象”,而是课堂之“生气”。当然,好课也应该有开有合,活而不乱,恰当地进行适当调谐统整。
二、应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并将之与“演绎法”思维方式结合起来
新课改提出新理念,新理念要求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谈到,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总是先将一种无可置疑的理论提出来,然后再用这个理论来解决相关的现象,即“一般特殊”演绎思维模式。像学习电学,便是“电学理论――闪电现象”的学习逻辑程序。既然理论、定义、公式、结论都有了,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问,还需做什么探究求索?思维定势了又怎么能够有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求疑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杨教授讲到,美国的一些学校的教学思维方式往往与此相反,他们多伴采取“特殊――一般”的归纳法思维模式。先是引出闪电现象,开展学生的讨论争辩,众说纷纭,各持已见,然后再分辨、归纳、求结,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言论自由,创造个性品格于争鸣讨论、探索发现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培养。所以,要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正确恰当运用“演绎法”思维方式的同时,特别要着力倡导“归纳法”思维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定义、公式、结论的框架束缚中解脱出来,从生活出发,从现象出发,从具体事实出发,从可见又可闻的情境出发,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动,燃炽学生思想的火花,由学生自己去探求、索疑、归纳、结论。
三、要摒弃虚假的“启发式”,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
课堂开展合作学习,需要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提问是题中之意。提问如何正确运用真品实格的启发式,摒弃虚假的“启发式”?何为虚假?为问而问,做给别人看,问得肤浅,答得也肤浅,把“启发式”简单化、表面化为“一问一答式”,等等。真品实格的“启发式”的本质在哪里?做为教师的主导教育思想,你要做的是学生的促进者,而不是控制者。传统教学也强调启发式,而且可以创造很精彩的好课,但教师的这种启发还是控制学生的思维与活动,让学生沿着教师既定教案、既定思路、既定思维去思、去说、去动,这种启发从内在的角度去看,实质上仍是一种控制,学生不可能真正获得思想上的自由、思维上的活力和认知上的创造力。而新课改强调的启发式,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内潜,是促进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去思、去说、去动。这种真品实格的“启发式”应坚持做到以下五点:第一,要具有“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的氛围。提问视界开阔,包蕴深广,面对全体,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神经,引起众生研究心理的需要,形成群体参与的局面和探索学习的品格。第二,要实现师生“互知”和“自知”的结合。所谓师生“互知”,即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达到彼此相知、相通、相融。所谓“自知”,即教师要明了自己“启”之方向、契机、重点,学生明了自己“发”之准备、优势、选择,以教师“启”之长调动学生“发”之长,实现教学策略的优化对接和科学组合。第三,教师要深刻挖掘教材的潜在蕴含并灵活地形成“问题交流”的碰撞条件和平台,使启发式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内在需要、互动行为和自然过程。第四,教师设置问题应有科学性,即具有三度“特点”:一是准度。要有教材、教学和学生的针对性,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把教学目标化解为具体问题。学生对此问题有思考和有话说;二是深度。问题具有思想的包蕴和睿智的启示,能够拨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琴弦,深化学生思想认识和升华学生的知识境界;三是适度。问题太深,学生高不可攀,问题太浅,又索然无味。不深不浅,正好对路,才能诱导学生。
四、不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
合作学习,既要学生的群体参与,又要教师的组织指导。既是知识的传授,又是能力的培养。而将二者融为一体,需要教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艺术功力。
第一,要强化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教育部制定的课改纲要在论述教师培养学生作用时,用了“指导”、“引导”、“促进”、“满足”、“创设”等一系列关键词,这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肯定。新师生关系强调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心理感情沟通关系、学习活动组织与参与关系等等,这些看法从不同视角反映了现代教学论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但应当明确一点,即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所论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只不过应该冲破传统观念的樊篱而赋于它新的涵义。必须强调,在新课改条件下,导师及指导作用,仍然是教师最主要、最核心、最根本的职责与作用。倡导合作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决不意味着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目前在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主持的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的学生发言也很精彩,这自然是应当加以肯定的;但同时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另外一种倾向,即教师主导作用削弱了。有的教师主持班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他站在讲台前,如同电视台的一个低层次的主持人,一会叫这个组的学生发言,一会叫那个组的学生发言。学生发言,前后接递,一贯到底。彼此之间,没有交叉,没有争论。其间教师也偶有评价,大多是“好”、“太好了”、“十分精彩”;但“好”在哪里?为什么说它“精彩”?教师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评价指导。省内有家发行颇广的小报,在报道2004年教师节长春名师赴村小送课时,赞扬一位教师一堂课用了十多次“太棒了”。“太棒了”只具有褒扬的意向性而缺乏具指性,把同一个词语用在许多学生的发言评价上,评价就更显得雷同而简单。这并不是课改精神所要求的,恰恰是一种弊端的体现。如何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合作学习的效益呢?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做到积极发言了。教师应当看到,学生积极的发言像颗颗闪光流彩的珍珠,但却是散在的、零落的,教师应当用点拨与指导的红线把它们有机地穿起来连在一起。由此可见,要搞好一堂合作学习与讨论,教师在指导上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像如何设计,如何运行,如何起伏,如何承转,如何发展,如何深化,等等,在某些环节和重要契机上,还是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即不可或缺的引导和点拨。我过去写文章讲过,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时,如同渔者,不是把网一撒就完事了。什么时候撒网,什么时候收网,有个恰当的契机掌握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而撒网时,要能撒得开,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网时,又能收得拢,同样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一撒一收,是个互动互学互研的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教师要把撒网和收网辩证统一起来,形成起伏交叉,错落有致,互助共学,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师要把点拨和引导贯穿“撒”与“收”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在合作学习、讨论争鸣中注意发展学生两种主要思维品格:一是求同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相互补充、印证、丰富、发展和深化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二是求异思维品格,即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论辩、争鸣,发表不同看法和新异观点。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层次和效益。
第二,合作学习要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了,有了统一的结论,学生也就无疑可言、无话可说了。所以,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要成为学生的“群言堂”,而且群言无论对错,皆可言之。教师们常说的一题多解,是打破思维定势;对一个问题看法具有不同视角、层面、观点、感受,也是打破思维定势。每个教师在讲课时,都有既定的设计与教案,自然也形成了对某些知识内容的结论性意见。但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延迟判断和结论,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索的时间和机会。凡公式概括、定义归纳、主题总结、问题讨论等等,结论最好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自己总结出来。即突出学生自我感悟、自我体验、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重要性。学生于其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且还学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发展与过程,学到了逻辑概括的方式方法。如果在合作学习讨论中学生的看法对教师原教案结论有所突破、有所引申、有所迁移,这正是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大好时机,教师此时不要怕完不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讨论的势头不但不能制止,而且还要抓住契机鼓励之、引导之。东北师大附小语文特级教师宋喜荣在讲授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开展合作学习时提出:小女孩悲惨地冻死了,为什么脸上还露出了笑意?一问有如石子入湖,引起了一圈圈智慧的涟漪:有的说,这是朦胧的幻觉;有的说,这是对幸福光明的追求;有的说,死时的笑更能衬托命运的悲惨……学生的见解,超出了教案的设计,超出了故事教材,宋老师积极鼓励,随机变动了原教案设计步骤,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教学效果。这就告诉我们,一堂合作学习的真正好课,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教学过程,这是教师课前不能完全了然于胸、把握在手的。它需要教师凭着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水平,凭着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对学生认知曲线的洞悉,对学生思维张弛和感情波澜的把握,而进行灵活的调整,对教学内容、方式、过程有所增减。
【关键词】伙伴;模式;报告
一、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将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用通俗亲切的方式表述出来,特别是让教学一线的教师和学生都易于掌握与接收。在襄阳市教研室曹松山老师的领导下,我们英语教研组掌握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从感知,到理解,到巩固,最后运用。从输入,到内化,再到输出,我们采用了Preparation(准备),Presentation(呈现),Practice(练习),Production(运用)和Progress(评价)的5P教学模式。除此之外,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基础。本次课改前的JEFC教材,提出了英语课堂教学的五个教学步骤(复习、呈现、操练、练习、巩固),俗称“五步教学法”,在实践中我们已十分熟练,并得心应手。这是我们研究“伙伴课堂教学模式”重要的实践基础。在实践中,我们进一步丰富了伙伴教育的内涵。我们不仅研究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流程,更试图研究参与教育的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把握,以及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体现这种关系,并让这种关系产生“正能量”。
二、本课题的应用价值
课题研究必须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而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又反过来验证相应的理论和拓宽新的理论。我校的伙伴教育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紧密,课题研究必将同步伴随着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显著变革,带来的实际效果必将十分明显,而且前进的每一步都将是理论支撑下的自觉行动;“伙伴课堂”模式需要培养学生的相处、交往、互动、合作能力,使教学的三维目标有落地点,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重要内容,也是特色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们的研究工作具有推广的条件和价值。
三、课题的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虽然是对课堂流程环节的优化,但非常强调“伙伴校园”文化的影响,强调先进的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对接,从理念到措施到目标用一个主题贯穿,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也易于理解和把握——即建立伙伴人际关系,采取伙伴合作的方式,实现伙伴发展的目标。课改的重心在课堂,但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我们的课题视角范围广阔,以伙伴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向课堂教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特色创建的方方面面拓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进一步挖掘伙伴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实践研究相辅相成;形成伙伴课堂的基本模式:伙伴导航自主探究伙伴互动反思互查;形成“伙伴课堂”特色课型,积累相关经验;伙伴课堂的目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伙伴校园文化的培育。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
(一)研究视角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系统,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的研究视角既要关注课堂环节设置的有效性研究,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影响。除了伙伴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各种课型中的推行实践研究外,我们还把以下6个跨学科的子课题做为课题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
(1)《基于伙伴课堂理念的校本培训》研究。
(2)《伙伴文化的打造和伙伴行为意识的养成》研究。
(3)《伙伴课堂的评价》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以对比实验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研究、行动研究、自然实验研究和问卷法、经验研究法、讲座法、专题研究法、总结法等,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及教学模式,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开展教科研方法的校本培训;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梳理有关理论,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调查摸底,分析总结我校已有的课改经验和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全面研究和实施阶段)——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完成。在全校推行该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提出问题,不断研究解决问题。抓住典型问题进行微型研究;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具体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整理成果和总结阶段)——利用一个学期时间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及论文,展示实验成果的专集,展现课堂模式的实际效果,并进行课题总结、鉴定、验收等。
六、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负责人王俊是本校校长,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襄阳市教研先进个人,以巨大的魄力领导学校在本地率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学校获得初中课改先进学校称号,被多家媒体报道。本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均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骨干,业务素质高,其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强。这批高素质的课题组主要人员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强的人力条件。且课题研究始终贯穿于正常的教学、教研、教改活动中,有充分的时间保证。
参考文献
[1] 曹松山.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C].襄阳市教研室开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