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2:05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现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 大学生职业规划概述
卢红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概念就是个人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规划和设计,在对个人与社会因素分析的前提下,确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是一个利用各种方法实现目标的过程 [1]。国外大学生职业规划起步早,发展水平高,主要表现出了国外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开展时间长、范围广、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2]总体而言,职业规划有如下特点。
(一)个性化主导。职业规划的制定基于大学生对自身情况深入分析和解剖,而每一位大学生有不同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差异,所以大学生设定的发展目标、发展途径等情况是不同的,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人化程度高。
(二)体现阶段性。大学生做出的规划以目标为导向,要完成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终目标,需由阶段性目标做铺垫,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包含不同内容和方式。因此,职业规划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不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现阶段性发展模式。[3]
(三)战略性显著。根据对自身情况分析的分析对未来作出一定程度上的预测和长远规划,确定自己在将来的发展目标,因此,职业规划体现了利用战略眼光看待未来的特点,即站在大学阶段用战略眼光审视将来的发展。
(四)要求持续性。职业规划是一个连续进行的过程,以阶段性任务为阶梯,不断向总目标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基础不断实现新的提升,前后阶段联系性强。保证持续性才能保证职业规划的完整,发挥职规的效果。
2 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意识与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以北理工为例,由于该校理工科学生为主,其学生普对自己的认识普遍不足,多表现出不清楚、不明白的现状,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水平等都缺乏深刻理解,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迷茫现象,不知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缺乏正确职业规划基A。
理工科院校学生课业压力大,自我思考时间少,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行为更少。由于没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难以有职业规划行为,进而就缺乏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影响大学生正常毕业找工作,甚至整个职业人生发展。
(二)职业规划资源数量少与质量低。职业规划的课程和专业教师资源配置较少,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资金投入较少,引起的矛盾是职业规划资源与学生数量的比例差距较大,加之职业规划是非常个性化的教育课程,从而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专业职规课程的需要,导致理工科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根据现在职业规划的教学效果来看,表现出的最大不足为没有接受过专业化职规教育的老师凭个人经验从事职业规划工作。因此,职规教育中缺乏专业教师和专业理论作支撑,导致职业规划的质量较低。
(三)职业规划教育效果有待提升。职业规划教育虽在我国高校展开,但发展水平和范围并没有覆盖到整个大学生群体,就北理工而言,职业规划教育多以公选课出现,并且课程的人数有限制,致使接受职业规划教育的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无法掌握职业规划的专业知识,剖析自己情况的专业方法,合理规划的专业技巧,所以大学生欠缺规划或者说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知识。
同时,就现在理工院校情况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是必修课程,属于选修课程,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只有小部分人选修职规课程,职业规划课程的选修课程很可能校方被取消或者停课。职业规划教育在课程制度上的安排不具有持续性,更不会有好效果。
3 促进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的讨论
(一)加强理工科大学生职规意识启发
1、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大学生应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识,通过参加比赛、活动、实践等途径,促进大学生对自己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要提高职业规划意识就必须在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就开始向大学生强调职业规划的重要性,通过讲座、学长学姐交流会、职业宣讲会、网络学习等途径和形式,激发并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帮助其主动发掘前进道路,做出职业规划,设立明确发展目标。
2、推广“大学生职业”概念,实现大学职业化发展。大学生也是一种职业,是人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推广大学生职业化概念可帮助大学生上心、负责地度过大学生活。当下大学生精神懈怠和消极心态等情况明显,多表现出没有发展规划。因此,在大学生中推广“大学生职业化”概念可帮助大学生端正大学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二)开辟多元化职规信息源
1、拓展职业信息流覆盖面,做好信息交流衔接。高校有必要建立覆盖全校学生的“信息集散地”,让学生触手可得职业规划信息。大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限于信息流通,信息多、信息广意味着大学生的选择多、道路多,大学生才能更加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适合什么工作。高校应及时为学生提供职业、实践、竞赛等信息,促进大学生自我了解和认识社会职业。此外,高校应积极利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自媒体,以网络为基础,打造高校信息集散地,实现信息流通无缝衔接。
2、搭建校企对接平台,提供职规实践平台。职业规划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社会与个人互动协调的成果,如何让大学生直接参与社会与个人的互动,需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高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对接,为大学生提供职业实践机会,在践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让大学生剖析自己性格、兴趣等特点,做出准确自我定位,及时修正职业规划,引导大学生职业规划产生正确行为,做到实践出真知,真知促实践的良好效果。
(三)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1、提供个性全程服务,提升学生职规效果。社会工作专业是专门以人为工作对象的学科,讲究工作的个人化和全程化,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其个案工作与团体工作的工作方法契合大学生职规的发展要求。个案工作的“一对一”模式可根据每个人不同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达成职业规划个性化发展目标。团体工作的“多对多”模式可利用具有相同特点学生的合力及资源实现共同成长目标。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是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开展的有效补充,可为职业规划开展提供有效方法和保障。
2、强化家校共建关系,增加职规社会资本。家庭和学校作为大学生重要社会资本和社会关系的汇集空间,必须充分发挥家庭与学校联合的社会资本价值,才能提供大学生职规的良好保障。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构建共建关系可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坚实的家校共建关系下,大学生可利用家校之间的社会资本去完善职业规划。同样,家校共建关系也可为大学生实现目标提供多方面的、多类型的社会资本支持,在人际关系、职业资源、先进经验等方面都可为其提供重要资源和人际支持,帮助大学生提高职规效过。
参考文献
[1] 卢红梅.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姚之彦.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下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3]李九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59-77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现状
1、职业规划偏离实际,缺乏目标性与整体性
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大多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很难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我国大学生忽略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由于大学的自主学习环境,大学生很难去了解、认识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
2、大学生角色定位模糊,自我剖析不足,不了解社会职业需求
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往往会对自身定位模糊,他们很难做到自我剖析,不能透彻全面的分析自己的性格、能力与优劣势。不仅如此,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关注度低,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社会所需人才和职业的类型。
3、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测评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课程大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授课教师主要是学校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短板,使得课程相对枯燥,实用性较低。与此同时,我国高校职业规划教育课程还缺少专业的测评软件,测评体系亟需完善。
(二)现阶段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存在较多不良因素。大学生由高中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进入到与社会环境有较大关联的大学,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均处于建立和发展的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同时也缺乏理性的判断与自控,非常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加之社会存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初入大学的学生极易产生错误的、极端的价值观念。
(2)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仅仅开设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较多的高校并不能较好的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力度不足,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不稳定、缺乏层次和系统。在授课教师环节,高校具有浓厚的师资优势,但是教师参与职业规划教育的积极性并没有充分的调动。
(3)家庭因素。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语与行为对孩子都是有影响的,子女的职业意向受到父母职业态度的影响。父母在孩子的职业规划中应起到辅助、榜样、引导的作用,通过正确的方式科学的启发孩子进行职业规划。
2、主观因素
当大学生毕业面对职业的选择时,基本会表现出两种倾向:一、过于自信,高估自身的能力,好高骛远,对职业的选择期望偏高;二、得过且过,以完成学业为主要任务,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求很低,不在乎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自己。
在各大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往往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甚至成为了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或者延伸,授课内容偏离职业选择,转而成为求职技巧的指导与学习的课程,甚至有的高校开设职业规划教育仅仅是为了举办职业规划大赛。
二、“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探讨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和出发点,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并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与其他的产业有机结合,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要素得到优化,业务体系进一步更新,商业模式得到重构,其最终就是要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完成经济的科学转型与升级,增加社会财富。
(一)依托“互联网+”构建在线教育模式
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课程计划与体系,将各种课程资源上传到云端供学生在线或者下载学习了解,同时学生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课程结束时,学生可以在线规划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这样的在线教育模式不仅能够解决高校师资紧张的问题,更具有较强的个性化,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借助“互联网+”推行新型教学模式与方法
借助互联网技术推出职业规划教育课程的网上模拟系统和互动系统,使得学生能够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中进行逼真的职业规划,体验职业规划及就业创业的过程。这就能够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增加了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性。
(三)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平台
基于“互联网+”建立职业规划教育的网络平台,对于授课、学生学习、实践、交流、统计分析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此网络平台可包括以下模块:
1、测评模块。实现学生的在线自我职业测评,从心理学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我的性格、气质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等,并储存学生的测评结果。
2、储存模块。学生进行进行职业测评后,系统自动储存结果并形成专业的职业规划报告,以方便后期查看和数据分析。
3、信息交流模块。开设信息交流模块,学生可以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交到平台,向同学和老师求助,实现全校师生在线交流。
4、求职信息模块。设置求职专属模块并做好职业的分类,将各种社会上职业的需求信息进行,以供学生选择并进一步求职。
5、附件模块。附件模块主要提供一些求职技巧、简历模板等,可供学生自行下载,方便学生职业规划过程中的需求。
三、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互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所依托的强有力的平台和技术,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事业关系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对职业规划教育进行模式和方法的革新是目前面对的较大的问题,高校需要抓住目前所具有的机遇,实现职业规划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美好的未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蒙丽莎.低年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42+41.
[2]張丽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5):124.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正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职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和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大学生因盲目就业所造成的从众现象,避免大学生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心理落差现象。通过学习职业规划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具备自我规划、自我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
所谓职业规划,指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规划则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的专职老师还相对较少,主要由辅导员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这些老师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能够用在备课及教学的时问、精力非常有限。这种兼职任教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中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并不多,有些任课老师原来的专业还是理工科的。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师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教学内容不足
我国应用的职业规划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进口”并加以“改造”的。由于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理论体系在某些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所冲突,我们必须立足国家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对西方的这套理论进行社会主义本土化改造。但是目前我国职业规划理论本土化研究进程还比较缓慢,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还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有效哉埂
(三)课堂教学实践性不强
实际上,职业规划是一项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其对学生参与一级互动的要求比较高,有许多教师自身就缺乏专业的规划教学实践技能,因此还沿用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味的灌输学习,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对于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理解的不深刻,继而在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很好的凸显专业优势。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教师是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力军,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业务强、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注重师资选拔。高校需要通过专、兼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形成严格的师资聘任制度,选择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心、创新精神,还要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对时事有所了解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可以说,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但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考核。通过派遣他们到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等途径,使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具有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像更多专家学者学习,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另外,通过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形成对自身的要求。
(二)设置职业规划与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高校应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力度,然而,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就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和方法,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相关内容,一般只在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有所涉及,内容相对简单。要建立健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应以下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在的必修课程。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将职业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规定必要的学分、学时,在大学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法律法规、择业观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职业规划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也就都有必要专业的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其次,在设置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依托相关专业和就业指导部门,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专门研究机构和课程教研室,负责相关课题的研究,将职业规划理论的研究更进一步。还可以由校内部门负责人员、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相关部门专家领导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经常的交流经验和学术思想,一方面便于课程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的服务。
(三)实现职业规划的本土化
职业规划本土化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持续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单凭高校及个别教研人员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必须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调动社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共同来参与职业规划的本土化研究。
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政府组织成立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机构,对其职能划分给以明确要求,并对专业人员配备和研究经费等给以支持保障,提高职业规划本土化理论研究层次,编写切合我国实际的教材,开发先进的测评工具。
其次,应该组织编写职业信息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部权威的职业信息工具书是大学生认知职业的利器,但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可供职业规划者检索并参考的职业新工具书。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写并进行定期更新。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促进个人职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协助学生走向社会,迈向成功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2]方伟.大学生就业工作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洪田,张慧研 .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5.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
眼下,很多大学新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激动心情还没有消减,就已经有老师提醒他们要了解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麦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较上届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跳出传统思维,逐渐转向选择“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从选择专业到选择工作都非常盲目。总之,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上。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定,但课程设置则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现实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多人认为,这时开设已经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也有待改进。
本期《话题》“职业规划教育,从何时开始”旨在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人们认识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机和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
张 威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在多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类型,不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依赖学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临近毕业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职择业缺乏思路和方法,导致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见,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的就业准备;第三,求职择业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处于没有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的状态,被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工作时自然会四处碰壁。
因此,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我们认为,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三个职业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帮助大一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并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学习才有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指导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高仅靠这些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转变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让大学生“知道”,二是帮助大学生由“知道”转变为“做到”。
专题报告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指导方式基本实现了帮助大学生“知道”的目的,而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校内网络信息平台辅导等辅导型指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团体辅导,就是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咨询,即一对一咨询。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高校能做专业咨询的辅导老师很少。但是,如果能对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一对一研究性咨询,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手册提供给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参考,应该是可行的。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网站。在该平台上,各院系通过将各专业职业准入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例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等信息上传,供全体学生查询,以此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标准,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专家)
责编:思 齐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王 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准确决策,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符号大学”折射的职业规划教育
何红兵
有人曾问,如果用标点符号表现大学生活每一年的特点,该如何表现?有人回答:大一是“?”,因为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凡事都想问为什么;大二是“――”,因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则浑浑噩噩过日子;大三是“!”,你会突然发现时间飞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显;大四是“……”,意味着当时的一切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上面的回答,我们暂且称之为“符号大学”理论。透过“符号大学”理论,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的问题。
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暂获难得的轻松,激动的心情溢满心间,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能较为困难。毕竟,理想中的大学是伊甸园,丢掉了压力,获得了自由,他们并不能够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只是想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与自由。可以想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怎会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遥远的现实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用处。
大三的时候,回首走过的两年,望向毕业的前方,很多大学生会感到时光飞逝,遗憾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我看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有必要的,却有点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学光景不多,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学生的浮躁情绪变得浓重,难以静下心来给自己设定目标。而到了大四,大学生活即将成为历史,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职业规划的缺失也只能成为碌碌无为者的遗憾。
“符号大学”理论中说大二是分化的一年,这个分化是双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奋发崛起,也有人浑浑噩噩一无所获。而在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分化形成的现实差距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很多人渴望改变现实,却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各类社团、各种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专业的指导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实,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现实的交叉很多,离不开现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属于比较枯燥的文科类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兴趣。但要是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了解到就业形势之紧迫、职业规划教育之重要,他们的兴趣自然会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它是个长期工程,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任何时间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付出努力,职业规划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告别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无奈,在大二的时候将职业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既结合现实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学生勇往直前,收获成功。
眼下,很多大学新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激动心情还没有消减,就已经有老师提醒他们要了解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麦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较上届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跳出传统思维,逐渐转向选择“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从选择专业到选择工作都非常盲目。总之,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上。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定,但课程设置则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现实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多人认为,这时开设已经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也有待改进。
本期《话题》“职业规划教育,从何时开始”旨在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人们认识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机和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
张 威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在多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类型,不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依赖学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临近毕业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职择业缺乏思路和方法,导致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见,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的就业准备;第三,求职择业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处于没有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的状态,被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工作时自然会四处碰壁。
因此,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我们认为,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三个职业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帮助大一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并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学习才有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指导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高仅靠这些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转变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让大学生“知道”,二是帮助大学生由“知道”转变为“做到”。
专题报告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指导方式基本实现了帮助大学生“知道”的目的,而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校内网络信息平台辅导等辅导型指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团体辅导,就是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咨询,即一对一咨询。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高校能做专业咨询的辅导老师很少。但是,如果能对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一对一研究性咨询,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手册提供给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参考,应该是可行的。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网站。在该平台上,各院系通过将各专业职业准入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例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等信息上传,供全体学生查询,以此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标准,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专家)
责编:思 齐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王 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准确决策,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符号大学”折射的职业规划教育
何红兵
有人曾问,如果用标点符号表现大学生活每一年的特点,该如何表现?有人回答:大一是“?”,因为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凡事都想问为什么;大二是“――”,因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则浑浑噩噩过日子;大三是“!”,你会突然发现时间飞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显;大四是“……”,意味着当时的一切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上面的回答,我们暂且称之为“符号大学”理论。透过“符号大学”理论,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的问题。
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暂获难得的轻松,激动的心情溢满心间,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能较为困难。毕竟,理想中的大学是伊甸园,丢掉了压力,获得了自由,他们并不能够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只是想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与自由。可以想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怎会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遥远的现实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用处。
大三的时候,回首走过的两年,望向毕业的前方,很多大学生会感到时光飞逝,遗憾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我看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有必要的,却有点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学光景不多,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学生的浮躁情绪变得浓重,难以静下心来给自己设定目标。而到了大四,大学生活即将成为历史,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职业规划的缺失也只能成为碌碌无为者的遗憾。
“符号大学”理论中说大二是分化的一年,这个分化是双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奋发崛起,也有人浑浑噩噩一无所获。而在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分化形成的现实差距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很多人渴望改变现实,却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各类社团、各种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专业的指导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实,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现实的交叉很多,离不开现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属于比较枯燥的文科类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兴趣。但要是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了解到就业形势之紧迫、职业规划教育之重要,他们的兴趣自然会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它是个长期工程,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任何时间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付出努力,职业规划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告别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无奈,在大二的时候将职业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既结合现实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学生勇往直前,收获成功。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 问题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毕业生不再是被动地等待工作,而是需要面对激烈的竞争,积极主动地寻找工作。新形势下,面对严峻的就业挑战,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拓宽大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正确而有效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迫在眉睫,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概况及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概况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大学及今后的职业发展所做出的计划,它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征,主要通过对自我客观立体的探索、对职业世界深入全面的了解,依据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对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就业模式与就业形势的变化,目前,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各级各类高校正在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研究。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全面开设,对于学校、社会及大学生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就业率,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大学生而言,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其就业能力,也有利于自身规划意识的提高及其长远的职业发展。
1.提高自我认知,增强自我规划意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其首要内容就是进行自我探索,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了解全面而立体的自我,能够对自身进行正确而全面的定位,从而减少择业时的盲目性、避免陷入就业过程中的误区。此外,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对职业世界进行探索,了解职业的内涵、就业形势及影响就业的环境因素,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建立危机感,增强主动性,增强自我规划的意识。
2.提高就业技能,增强社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纸上谈兵,更不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是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高。通过职业规划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不仅在知识层面上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对自我有较清晰的认识,也能够掌握自我探索的技能、生涯决策的技能以及求职技能等,这都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及就业信心。此外,有效的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有利于其结合自身特点对知识、技能、素质的学习和提高,并能充分发掘自身潜能,锻炼各方面能力,从而增强社会竞争力。
3.有利于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新的职业不断出现,人们的择业观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找到一份工作,而更多地是要考虑到职业的发展前景、人岗匹配及自身价值的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正是注重大学生个体特性,以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帮助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而实现个人人生价值最大化。
二、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匮乏,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依靠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职业规划指导老师由辅导员或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担任,虽然他们对学生工作和学生就业比较熟悉,但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培训,相关的理论储备与专业性技能不够。其次,由于这些老师平时都有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且专业背景参差不齐,加之人员变动较为频繁等,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该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于老师跨学科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个体咨询,对于老师的沟通、表达、理念等方面的要求跟高,目前的师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建设不完善、缺乏科学性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人发展的一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理应涵盖整个大学阶段,实行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而事实上,很多高校受现实条件的制约,一方面课时较少,另一方面缺乏科学性,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规划教育体系。特别是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系统性、连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体现出来。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效果大大弱化,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往往很有想法,可能会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与未来,但随着课程的结束,这种积极的影响也日趋减弱,很多学生的职业规划仍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付诸行动,更难以取得理想成效。
此外,由于学生个体存在较大差异,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讲求个性化的指导,而目前职业规划课程以相同的内容面向所有学生,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这也是导致目前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三)教学内容、方法有待改进
从长期的教学实践来看,虽然目前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内容大多贴近学生实际,但也很大程度上存在理论脱离现实,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特别是有些老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学生兴趣不高,参与性不强。在教学方法上,虽然大部分老师都能够综合性地使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课堂活动等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部分案例陈旧、缺乏针对性、为了活动而活动等问题,此外,还有些老师过于偏重自身对课堂教学的掌控,忽略了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鉴于当前建立完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仍有很大困难,应当从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当前师资队伍入手。只有选拔和培养一支具有较扎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和熟练掌握职业测评工具运用,能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队伍,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良性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任课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通过相关的政策倾斜或考核奖励,鼓励任课教师加强自身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提升自我技能。此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或成功的企业家来讲座授课。
(二)建立职业规划辅导长效机制,课堂普及教育与课后个体咨询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规划辅导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不仅体现在时间跨度上要涵盖大学四年,也包括内容范围上的广度与宽度,也就是说,职业规划教育不一定只局限于课堂教学或课后咨询辅导,也应该渗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在适当增加课时的同时,分层次、分步骤、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通过多方位的,持久而系统的引导,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规划职业,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当然,由于大学四年学生不同阶段的任务目标不同,相应的规划辅导内容也应有所差别,针对学生大一至大四不同阶段的任务和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阶段性目标细分,进而提高规划的实效性。
对于学生个体化差异的问题,可尝试将课堂上的普及教育与课下个体咨询、专题活动相结合。由于课堂上面对的是所有同学,教学内容也具有概括性、一般性等特点,无法对个性化的学生做出针对性的辅导,另一方面,由于课时较少,也难以取得良好的规划效果,而普及教育与咨询辅导相结合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建立职业规划咨询室,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老师来进行个体咨询,帮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清自己,主动思考,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做出更加有效的职业规划。
(三)注重实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
职业规划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兴趣、进行职业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自我责任感。首先,教学内容上一定要“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可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来引入知识的讲解。其次,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在案例的选择上,一方面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另一方面要比较新颖、典型,可以是学生的师兄师姐亲身体会,甚至是老师自身的经验教训,这样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也更具有可比性与借鉴性。第三,教学形式上尽可能辅以游戏、提问互动、讨论分享等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四)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测与完善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其课程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但是,仅仅有课堂上的参与和实践还远远不够,大学生还应当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职业规划。高校可以组织一些专题活动,如心理测试、生涯人物访谈、职业规划技能大赛等,此外,可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简历撰写指导、模拟求职等等。鼓励学生在制定个人规划之后,勇于寻求机会实践或专业实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检测自己的规划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个人能力是否胜任工作等,从而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目标规划。
参考文献: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改革初探.廖国声.理论研究,2012,3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内容及方法研究.亓小林.科教导刊,2010(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