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2:05
序论:在您撰写银的化学性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纳米银;修饰银电极;纳米复合材料
中图分类号:TB383文献标识码:A
[WT]文章编号:1672-1098(2011)02-0021-05
收稿日期:2011-02-23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90414183);安徽省高校科技基金资助项目(KJ2009A46)
作者简介:徐国财(1963-),男,安徽五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
[JZ(〗[WT3BZ]Electrochemistry Property of Electrode ModifiedbyNano- silver/Poly(AMPS-MMA) Composites
XU Guo-cai, CAO Zhen, XING Hong-long, ZHANG Xiao-mei, JI Xiao-li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inan Anhui 232001, China)
Abstract:The silver electrode was modified by nano-silver/Poly(AMPS-MMA) composites by electrochemical growth, and SEM of the modified silver electrode suggested that the granule membrane with dense microstructure was formed by nano-silver/Poly(AMPS-MMA) composites. the modified silver electrode was shown that its activ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silver electrode by cyclic voltammetry. That electrochemical response of halide ions in aqueouson solutionfor themodified silver electrode was studied by differential pulse voltammetry (DPV) and the results generally showed that the logarithm of halide ions concentrations is linear with the peak current of reduction in halide ions within wide concentration range with10-9~2×10-5 mol/L.
Key words:nano-silver; modified silver electrode; nanocomposites
银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和电催化性能,制备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可用作有机记忆存储器、生物传感器、电容器、催化剂和有机物或无机物浓度的测量[1-6]等方面,因此银纳米粒子修饰电极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前景。纳米银修饰电极在离子浓度测量方面的研究也有报道,文献[7]用纳米银修饰丝网印刷电极测量Sb3+的浓度,文献[8]研究了纳米银修饰玻碳电极对SCN-浓度的测定,文献[9]制备了一种新型纳米银碳电极,研究了该电极对Cl-的电化学响应,文献[10]利用电化学生长法制备了纳米银DNA修饰电极,建立了利用修饰电极催化作用快速测定抗坏血酸的方法。而关于聚合物基纳米金属复合物修饰电极的研究工作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了利用电化学生长法制备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修饰的银电极,修饰层均匀地涂饰到银电极的表面;用循环伏安法和脉冲伏安法研究纳米银修饰银电极对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性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LK2006电化学工作站(天津市兰力科化学电子高技术有限公司),采用三电极系统:银电极或修饰银电极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为辅助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KQ218型超声波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Sirion200型场扫描电镜(FEI),JEOL-2010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日本电子株式会社)。
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及P(AMPS-MMA)共聚物,自制11;其他无机试剂,分析纯,市售使用。
12 修饰银电极的制备
将银电极用Al2O3悬糊抛光至镜面, 在超声波清洗器中依次用丙酮、无水乙醇和水清洗数次。利用电化学生长法修饰银电极,具体方法如下:在质量浓度为5%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的水溶液,电位在-010~050 V范围内以扫速100 mV/s循环扫描25周,修饰上一层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即制成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修饰银电极。随后进一步活化修饰银电极:把修饰银电极放到01 mol/L的KNO3的水溶液的电解池中,在10~-05 V范围内用循环伏安法,在电极上施加一个以极小的步阶逐渐增加或减少的电位,当到达希望的最大或最小电位时为止,循环数次。
13 电极测试方法
在电解池中加入50 mL 01 mol/L的KNO3的水溶液作为支持电解质,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待测离子溶液,插入活化的修饰电极和辅助电极以及参比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记录伏安(CV)曲线;或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在电极上施加一个以极小的步阶逐渐增加或减少的电位,在每个步阶的末尾施加一个电压脉冲,脉冲振幅50 mV。记录电压脉冲发生之前和发生期间的电流,然后绘制这两种电流的差值对电位曲线。
2 结果与讨论
21 修饰银电极的微观表征
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其透射电镜照片如图1所示,纳米银粒径在5~15 nm。纳米颗粒分散均匀,这为修饰电极涂覆均匀颗粒膜提供了先决基础。银电极表面有一层复合物颗粒(见图2a), 粒径大小为150~200 nm,复合物颗粒膜表面光滑,而工作后的修饰银电极吸附的复合物颗粒膜表面较为粗糙(见图2b),颗粒聚集,表层聚合物有重新组装现象。 这是因为在工作电场作用下,复合物粒子中的纳米银对其表面聚合物诱导组装,聚合物重新分布,体积长大蓬松,表现出乳突结构。似乎颗粒膜上的每一个乳突部位都是电子隧道, 增强了电极对外界的敏感性。 这是修饰电极增敏性的物质基础。
图1 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2 修饰银电极的扫描电镜照片
2.2 修饰银电极的电化学特征
以Ag、(AMPS-MMA)/Ag、nano-Ag/(AMPS-MMA)/Ag为工作电极,在01 mol/L的KNO3溶液进行循环伏安法扫描(扫描速度:100 mV/s)。
P(AMPS-MMA)共聚物修饰的银电极相对裸银电极,其还原峰峰位几乎没变(见图3),但峰高降低,说明单纯的聚合物修饰对银电极具有钝化作用;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修饰的银电极比裸银电极的还原峰峰高明显增大且峰位负移,表明纳米银/P(AMPS-MMA)复合物修饰的银电极比裸银电极的活性明显增大。可能是电极表面组装形成阵列,表现出显著的电子隧道效应和表面效应。当然,也可能与银纳米粒子与银电极本身的氧化-还原电流叠加效应有关[12]。
E/V
――Ag;…… P(AMPS-MMA)/Ag;―•― nano-Ag/P(AMPS-MMA)/Ag
图3 在KNO3溶液中的电极循环伏安图
23 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
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卤素离子的结果如图4~图11所示。随着卤素离子浓度的增加,峰电位几乎不移动,还原峰电流增大。纳米银复合物修饰的银电极对每一种卤素离子浓度的检测,基本都呈线性关系(见图5,图7,图9,图11)。
卤素离子浓度的对数与还原峰电流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且适用浓度范围较宽,可以对微量卤素离子浓度进行定量测量,除氟离子适用范围在10-7~2×10-4 mol/L之外,其余三种卤素离子浓度都在10-9~2×10-5 mol/L。说明修饰银电极比银电极对卤素离子具有更灵敏的电化学响应性能。修饰银电极对浓度为2×10-5 mol/L的KBr溶液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平行测定50次,还原峰电流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7%,表明修饰电极的寿命长重现性很好。
3 结论
运用电化学生长法制备了纳米银复合物修饰银电极;SEM表明,制备的修饰银电极表面吸附一层致密的复合物颗粒膜,其粒径在150~200 nm;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修饰银电极比纯银电极的活性明显地增大;用差分脉冲法研究了修饰银电极对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结果表明,卤素离子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卤素离子浓度的对数与还原峰电流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实验表明修饰电极的寿命长重现性很好。
参考文献:
[1] TAKESHI KONDO, SANG MIN LEE, MICHAL MALICKI,et al. A nonvolatile organic memory device using ITO surfaces modified by Ag-nanodots[J].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08,18(7):
1 112-1 118.
[2]XI HUANG,DAN DU,XIAOJUAN GONG, et al. Composite Assembl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ith Avidin and Biotinylated AChE on Gold for the Pesticidal Electrochemical Sensing[J]. Electroanalysis,2008,20(4):402-409.
[3] WENLONGCHENG, SHAOJUN DONG, ERKANG WANG.Studies of electrochemical quantized capacitance charging of surface ensembl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02,4(5) :412-416.
[4] 高迎春,李茂国,王广凤,等.银纳米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对灿烂甲酚蓝的催化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4,23(12):78-81.
[5] LI LIN, PEIHONG QIU, XUNI CAO , et al . Colloidal silver nanoparticles modified electrod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lectroanalysis of Cytochrome c[J]. Electrochimica Acta,2008,53(16):5 368-5 372.
[6] 焦守峰,张文芝,王广凤.方宾.纳米银自组装电极的制备及对高氯酸二茂铁的电化学响应[J]. 分析试验室,2007,26(6):21-24.
[7] OLGA DOMI′NGUEZ RENEDO,MJULIA ARCOS MARTI′NEZ. A novel method for the anodic stripping voltammetry determination of Sb(III) using silver nanoparticle-modified screen-printed electrodes[J].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2007,9(4):820-826.
[8] PINGHUA YANG, WANZHI WEI, CHUNYUAN TAO. Determination of trace thiocyanate with nano-silver co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modified glassy carbon electrode[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07,585(2):331-336.
[9] 唐小兰,王立世,张淑婷,等.纳米银掺杂炭气凝胶修饰电极对卤素离子的电化学响应[J].分析化学,2007,35(2):216-220.
[10] 周闻云,陈艳玲,韩清,等.抗坏血酸在纳米银DNA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J].分析科学学报,2009,25(2):169-172.
关键词:儿化 性质 语音学分析
赵元任(1979:117)认为“‘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吕叔湘(1984:165)认为:“[后缀]……。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作“儿化”,书面上有时不写出来。”这似乎成了当今语言学界的权威性观点,几乎所有涉及该问题的述说或著作也多持此看法。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说法欠妥:因为“儿化”中的“儿”是能够成音节的,而且从正字法角度讲书面上也应该写出来。下面从语音方面加以说明。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暂且把“儿化韵”中的“儿”的读音叫作“儿化”音。先看一个“儿化音变规律”简表:
上表方括号中所列出的每一组读音,后面一个是“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之后“儿化韵”的实际读音。可以看出,“儿化”音和前面音节的融合是有规律的:“儿化”音和前面相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个相同的音位(如无韵尾或有-u韵尾的情况都只加卷舌动作);“儿化”音和一系列不同结构的音节融合,产生的是一系列相应的不同音位。正如李延瑞(1996)所说的“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两个音节由于长期快速连读而形成的一种语音融合现象,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成套的儿化韵系列。”上表所示其实就是李延瑞所说的“成套的儿化韵系列”。对这一“成套的儿化韵系列”的总结较为典型的学者是李思敬先生。他从“儿化”音为复元音[??]的角度出发,按拼合和化合两种方法将“儿化”音和前面音节(十三辙)组合音变后得到的“儿音位”(用{?}表示),总结为7个(李思敬,1986:125),现抄录如下,并每个音位举一例:
[a?]:芽儿[ia+??—ia??]
[??]:歌儿[k?+??—k??]
{?}=[u?]:核儿[xu+(?)?—xu?]
[??]:肠儿[t??a+??—t????]
[??]:八成儿[t????+??—t????]
[??]:错儿[??u?+??—??u??]
[a?]:打杂儿[?a+??—?a?]
李延瑞进一步将这7个音位概括为5个,即[a?]、[??]、[a?]、[??]、[u?],并把{?}称为这5个音位的“形态音位”。形态音位就是由出现在某词素变体中的一组音位组成的语音单位。比如[-s]、[-z]、[-iz]等音位在英语中代表复数的意思,所以英语中表示复数的语素是由许多音位来体现的。这些音位可以总起来成为一个集合,并给它起个名称叫“形态音位”,通常用{s}表示。所以形态音位{s}所表示的不止是[s]一个音位,而是[-s]、[-z]、[-iz]等一组音位。类似的{?}也是一个形态音位,它代表着若干个音位。但这若干个音位都表示一个“儿化”的意思。《汉语拼音方案》中的韵母“儿”用作韵尾时写作“r”,这个“r”就是按形态音位来处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表示一般的儿韵时又单独列出一个“er”的原因。具体用什么符号表示那是正字法的问题,与语音的认识和分析无关。
我们再来看一下“儿”能不能成音节的这一说法。它涉及到“儿化”音和前面音节融合成“儿化韵”之后,在这一音节中的地位问题,即在语音流中“儿音”是黏着并附属于前面的音节,还是和前面音节处于平行、对等的地位。“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的过程中,王洪君(1999:182~184)认为“……‘儿’原有的特征向前移动到前字音节的韵尾、韵腹的过程。当‘儿’的卷舌特征前移到前一音节的韵尾和韵腹时,就会出现与它们的特征是否‘共容’的问题。如果互相共容,则原韵尾和韵腹的特征保留,否则就会只保留原韵尾和韵腹与卷舌特征共容的特征,删除那些不能共容的特征。”可见,一方面前一音节和“儿化”音都部分地保留了相互共容的音素(既有韵腹或韵尾的音素成分,又有“儿化”音的音素成分,这可以通过儿化韵的实际读音证明);另一方面,二者都部分地保留了可相互共容的音素发音特征(韵尾和韵腹的发音特征,儿化音的卷舌特征)。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只是存在着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哪一个选取的比重大一点儿的问题。由于前一音节既有声母又有韵母,往往比重大一些;而“儿化”音只是一个音素(至多两个音素,即复辅音的情况),常常比重相对小一些。这给人造成一种错觉,认为“儿化”音和轻声“啊”的变读中第二个音节一样,是前一音节的附属品,也就得出了“儿”是唯一不成音节的后缀的结论,这是不恰当的。因为“儿音”和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都改变或删去了部分原有的音素或发音特征,也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音节,前一音节和“儿化”音共同融合成一个“儿化韵”音,二者在“儿化韵”音节中的地位是对等的、平行的,不是隶属关系。如果说,“儿化”音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那么也可以说它前面的音节在融合后也不是一个独立的音节。所以说,“儿”和它前面的语素一样是可成音节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儿”作为一个语素,它的语音条件是具备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和前面的语素共用一个音节,但这并不防碍我们判定它是一个完整的语素。
综上所述,“儿”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素。“儿”不但是一个独立的音节,而且从正字法的角度讲,也应该在书面上写出来。
参考文献:
[1]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
[4]李延瑞.论普通话儿化韵及儿化音位[J].语文研究,1996,(2).
[5]李思敬著.汉语“儿”[?]音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6.
传统文化: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
作为学生文化之源的传统文化,其包含的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历史传承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一方面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指中华传统美德。
每所学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综合了自身的现状特点和社会对其特定的要求,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具有传统和时代性的文化特质。因此,学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建构过程中离不开对学校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挖掘。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校的“校训”体现了每所学校不同的历史传统和追求。例如,“博学、乐创、至善、尽美”的校训既要求学生在学业上能够博文广志、开拓创新,又要求学生在人格修养上能够追求真善美。又如,“厚德砺志,笃学致远”的校训旨在勉励学校师生精忠报国、仁爱友善、文明有礼、言而有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在我国很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其多年的历史积淀是塑造学生文化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结合学校特点,挖掘传统文化的经典,构建具有传统文化特色与学校文化特质的学生文化。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到“头悬梁,锥刺股”的执着坚持;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士豪迈,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抱负,这些都是构建学生文化取之不尽的养分。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城关第二小学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为特色,构建了“学、勤、诚、礼的美德少年”的学生文化。又如,北京市通州区宋庄中心小学每年都开展评选“孝亲好少年”的活动,此外,还编辑《中国传统节日》读本供学生阅读,学校少先队也以“走进传统节日”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及美德教育。
立德树人:学生文化的价值所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学校在构建学生文化的过程中,应关注立德树人,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德育活动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德育工作做到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比如,学校可以通过完善德育管理制度、健全保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主题和专题德育活动,推进德育科研实践项目等方式加强学生道德培养,突出学生文化中的德育功能。例如,北京市润丰学校构建了“七彩阳光”德育体系,从德、智、体、美、劳、科技、助人7个方面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学生评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好少年。又如,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落实到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之中,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行为养成:学生文化的本质回归
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在行为规范的养成方面,学校应做出比较细致的规定,如不迟到、不早退,注重礼仪规范,落实学习要求等。此外,在校期间也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通过学校文化的影响,在学校文化的熏陶下使学生逐渐产生认同感,进而让学生自觉接受。同时,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行为规范的内容也应有所差别。学生文化的规范价值主要是指学生外在行为规范和行为的养成,而导向价值则是针对学生内在主观能动性的开发,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学生之间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在一个积极、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都会变得主动、乐观,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群体氛围;反之,则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学生文化的构建需要体现导向价值,引导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活动,注重活动中学生行为的养成。活动的开展过程要体现教育意义,活动的结果要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内化于心。
活动育人:学生文化的体验载体
活动育人是指学校通过举办各种独具特色、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聚集起来,学生文化就在各种活动中动态生成,而这些活动就成为文化的体验载体。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主动策划,既有鲜明的个性,也有一定的计划性和教育性。活动既不能生搬硬套、流于形式,也不能媚俗。活动本身应该与学校文化相一致,体现一定的教育性,体现学生群体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
学生主题活动的开展可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来进行。例如,按照季节划分――四季主题活动,结合季节特点进行主题设计;按照月份划分――4月的读书节、5月的体育节、10月的社团节、11月科技节和12月的新年嘉年华;按照学科划分――科技节、体育节、数学节、英语节等,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学习。例如,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中心校提出:要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提升认知。学校开展了“我展示、我快乐、我成长”周一升旗主题活动、“在校我有小岗位”“在家我是小助手”“社区我是小主人”等系列体验教育的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社团建设:学生文化的个性发展
社团活动是学校教育环境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具备校园特色的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个性、彰显学生文化个性特征的重要载体。北京市各文化示范校都意识到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形成道德意识的桥梁。因此,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学校开展社团活动应以学校的育人目标为核心,探索学生自我发展规律,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的机制。社团活动理念新、类型多,结合学校文化和学生文化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社团活动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例如,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创建了广泛的社会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学校的科举匾额博物馆集中了反映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文化,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书法艺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美术学科沿着“匾额里有什么”这一主线,成立了十余个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创办了陶苑艺术时空,行知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心理文化周,社会实践周等。又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社团活动的主题是“活动育人”,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建了以体育、艺术和科学三大类为主要内容的社团,深受学生喜爱。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教学 中职化学 应用
中职化学即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中化学知识的教学,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高度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在实际学习化W知识时,由于化学的学习内容较为广泛、枯燥,所以应辅以相对合理的引导教学和具体的实验,但是就我国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尚不能很好的满足和完成实际的教学目的。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则能有效地弥补其他普通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多种的教学活动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和给予学生更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本研究将针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详细地解释,以各种有力的数据证明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具体概念和应用的必要性
(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具体概念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就是减轻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讲解时间,把学习的内容和讲解的具体工作尽量分配给每一位学习的同学,通过做好教学教案和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提前熟悉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觉主动的承担自己的学习任务和了解具体的学习内容,相关任课教师在简单的引导下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思考相关的学习内容。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概念重新定义了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身份和实际的任务,老师从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相关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和探索实际的学习内容,这种转变不仅切实提升了我国中职化学的教学质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在中职化学教学应用的必要性
中职化学的教学本就存在较多的难题,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化学的实际学习的内容相对难度较大、较为枯燥,学生不易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的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另一方面是普通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有效实现学、用的高度统一,学生不能够及时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进一步巩固学习的内容。而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恰恰能够解决我国中职化学教学中的难题,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为根本目的而设定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高度满足“学用结合”的要求和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保证了学生实际技术操作的水平。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充分保证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目的,培养出了一系列熟练掌握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有较高的技术操作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一)布置相关学习任务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教师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课堂上的实际教学以及课后简单的成果评价。这三个环节工作的质量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切实了解每一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才能更好地发挥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布置学习任务即教师通过课程开始之前对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并结合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这个环节的工作对老师的要求较高,需要老师充分熟悉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的目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布置出难度适宜和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学习任务。
(二)进行实际教学工作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过程即为学生对相关的学习任务的成果展示和讨论以及老师简单的讲解。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真正地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结合个别问题积极地发表不同的看法。在给予学生课堂自由的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引导工作,一方面充分保证课堂的秩序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实际质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及时把握课堂的学习节奏,便于下一步教学内容和相应教学活动的及时展开。在保证相关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时,学生的学习工作也应该得到一定的监管,毕竟在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实际的教学质量。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应设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从而确切保障学生能积极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主动的投入到知识的探索中。
(三)简单的成果评价
成果评级工作看似是整个教学工作中最简单的工作,但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下一步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有着深远的影响。学生在成果评价的工作中一方面能够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简单总结,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在活动中的欠缺,而另一方面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课堂上学习成果的展示工作中,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下一次教学工作的实际质量。
三、结语
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通过使学与用高度的有机结合,充分保障了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教学质量。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行为引导型的教学模式彻底地改革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的自,而老师的适时鼓励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的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相应的实践机会,有力保证了学生的实际技术操作水平。我们从行为引导型教学在我国中职化学的实际应用情况中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更广泛地推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为我国中职教学的实际教学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谢灼枢.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0,(05).
【关键词】隐性知识;大学英语;重要性;方法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很多学者的观点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有的人认为语法形式才是焦点,但是另一些人却不赞同,认为重点是意义的表达,还有认为两种都重要的观点。对此,众说纷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学者们对隐性和显性之间的关系有争议的实质是对于学习语言知识和获得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关系的争论。
1.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英国的哲学家波兰尼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讨论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中,依据波兰人的理解方法,人类能将可以完整表述的知识替代符码系统。一经提出隐性概念,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对于隐性知识和人类心理和思维过程的关系讨论,著名的美国学家从斯滕伯格在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了此关系。日本学者野中郁次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用SECI模型替代隐性知识。国内的学者也不断地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隐性知识,成功提出个人发展的隐性知识12维度结构框架的有波兰尼的隐性知识理论和斯滕伯格的的成功智力理论。石教授为了讲述隐性知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专门写了有一本书的某一章对此关系进行了讨论。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石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学生获得非常大的进步是在没有人察觉的时候。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者非常的需要重视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隐性知识的地位。英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用来文化信息交流。据有关数据得倒,在全国的678所高校里,大约总共开设了10大类,将近340多个专业。再分析开设某一专业的学校数,得到开设最多的专业的名称是英语,总共的数量是554个,竟然占了高校的百分之八十三。虽然有非常多的学生学习英语,但是英语被应用到生活中的现象非常少,而且也很少有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英语思维,还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早在2006年就对于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进行了调查,发现拥有英语沟通能力的学生还没有达到百分之十。根据专家的研究分析,人类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很少有显性知识。如果用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比喻知识,那么显性知识就是露出水面的一点点冰面,隐性知识就是冰面下非常多的水。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这种现象,往往只是把显性知识放在重要的地方,反而忽略了隐性知识。在教学的过程,显性知识主要包括语音、句子和词汇,但是不注重隐性知识的教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也有弊,必然会有非常多的学生在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但是却在交流沟通时遇到挺多的问题。为了获得较多的显性知识,却以牺牲隐性知识为代价,这样的实际情况并不能为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能力做出帮助。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前提,没有隐性知识,显性知识也可能无法被表达出耒。总而言之,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分一些注意力在传授隐性知识方面,着重于培养学生的使用英语的沟通的能力。
2.教学活动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英语与其它的学科课程有区别的原因是因为蕴含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以小班授课、学生自主讨论和运用激发式的教学方法都是英语课堂的特点。教学是交互性的教学,多种性教学都在随时发生,人机交互、人人交互等。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并不是简单的进行线性传递,而是在不断的转化和增殖。学生也会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升华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刚开始可能只是认同、共鸣,然后可能会被激发出创新意识,使得愉快的气氛和创造的意识充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1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
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去获取知识和信息,应该拥有怀疑学生的胆量,敢于将教师的和教材上的东西。现在的学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像以前一样认真的聆听教师的讲课内容,而是在聆听过程中始终有一种理解、质疑、确信、反思的过程。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对学生有影响,更对教师教学方法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这个过程。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在学生旁边给予倡导、鼓励和帮助。我们应该追求的隐性知识正是学生的质疑和反思。
2.2英语课堂从教本转向学本
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有一个理性的看法。因为一个绝对的判断标准,无法给出对错,只能依据认识的深浅和不同的参照物和视角来区分,学生应该利用好学习隐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中还可以学习显性知识。
3.教师的隐形知识社会化为学生的隐性知识
众所周知,对于教师的责任,早在古代就有讨论。在韩愈的作品中就是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给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对于授业和解惑,人们在生活中普遍地接触到,就是传授具体的显性知识,而教授给学生隐性知识就是传道。传道,不只是表现在教学课堂的表面上,更应该体现在教师的思想上。假如教师能够非常积极的进行教学,上课精神面貌热情,必然会感染到学生的内心。
4.总结
一、引导表述,促进学生把内隐的知识外化
教学中,有些教师虽然能够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以及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把其进行形象化,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或直观观察学习,但对于学生在探索学习中呈现出来的潜在知识的开发与利用却不够理想,浪费了课堂生成的资源。如有一位老师在进行“认识■”的教学时,用课件出示分苹果的情景:
师: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生:每人分得1个苹果。
师:如果是1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个苹果?
生:每人分得半个苹果。
师:在同学们学习过的数中,有没有可以用来表示一半的数呢?
生:没有。
师:请同学们创造出一定的方式或新数来表示半个苹果。
学生独立思考,联系已有经验创造表示半个苹果的方式或新数。教师及时归类整理出示在黑板上,有如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用一纸张来代替苹果,对折出苹果的一半。
第二种是运用图形表示出半个苹果,如:
第三种是运用符号表示出半个苹果,如:
■或2—1。
教师把学生研究成果展示后,再没有让学生表述各自所创造“方式”的含义,就急忙启示:在这几位同学创造的表示“一半”的方式中,哪种方式最好?
众生:用■表示“一半”最好。
师:对,同学们创造的■与数学家创造的一样,这个新的数读作二分之一,用它来表示“一半”。
课的开头很好,设计了由“能分得整数结果的”到“不能分得整数结果的”这样一个认知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索表示“半个苹果”的方式,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意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不一样,思维的层次不一样,所以表示“一半”的方式也不一样,但这些不同的“方式”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点,就是■的本质属性,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其实这一知识本质属性早已隐藏于学生大脑之中,学生之所以能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一半,是他们凭借生活经验来进行思考、操作。此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这一隐性的知识进行外化,促进学生把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知识,而不要急于优化,应引导式地问:“哪种方式最好?”先掏出潜在学生大脑里没有表述出来的认知,可以让学生说说,各自所操作的含义是什么?各自创造的符号表示什么意思?自己是怎样想的?通过学生表述寻找共同特点——■的本质属性,即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尤其是对用“■”和“2—1”的思路更应挖掘。可以这样启发(1)“■”和“2—1”符号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可能会说是“平均分”。(2)“■”“2—1”符号中的“2”与“1”各表示什么意思“■”或“2—1”整个符号各表示什么?通过让学生表述,促使学生大脑里的隐性知识显示出来进行外化,并让其他同伴分享其思考的结果,也有利于进行数学化。
二、挖掘提升,帮助学生把潜在的思想方法外显
中高年级的学生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已学习过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当学生处于那种无意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时,老师应当引导他们把所运用的思想方法凸显出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时,出示如下一道拓展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1张餐桌坐8人,2张餐桌合并在一起坐12人,3张餐桌合并在一起可以坐多少人?像这样如果安排52人就餐,需要合并多少张餐桌?
在学生审清题意,独立思考练习之后,师生互动交流。
师: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
生1:我看作长方形的周长来计算,(长+宽)×2=52。即,
52÷2=26(人),(26-2)÷2=12(张)
师:这两个算式的含义是什么,说给大家听听?
生1:52除以2等于26人,就是这排餐桌一条长和一条宽所坐的人数,26减去宽边上坐的2人,就是长边坐的24人,一桌的一条长边坐2人,因此,用24除以2求出所需合并餐桌的张数。
师:刚才这位同学解决这一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与什么类似呢?
生2:与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相似。
生3:“已知长方形的周长和宽是多少,求长”的问题相似。
师:运用了求长方形周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很好!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用“这位同学解决这一问题时,所用的方法与什么类似”启发,并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大家感受到是用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学中虽然没有出现思想方法的名称,但能把学生大脑里潜在的这一思想方法凸现出来,使之外化,进而提升了学生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老师又继续启发:谁还有不同的解法?
生:用52减去首尾的2个2,就是长边坐的人数,即52-4=48(人)。48除以长边每桌坐的4人,就是所求餐桌的张数。48÷4=12(张)。
这时老师对照课件引导学生复述一遍,然后问:同学们,这种方法可以称为什么方法?
生1:减首尾的方法。
师:减首尾,有点道理。如果只是减首尾,那么剩下的是什么呢?
生2:可以看成“减首尾除中间”。
师:说说你的理由。
……
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凸显大脑里潜在的策略方法,使解决问题的策略明朗化,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帮助学生把隐性知识进行外化的方式方法很多,我想最为根本的是:第一,教师要把握好数学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对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学生的具体想法是什么,隐含着什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应及时作出相应的思考,给予恰当的点拨。第二,教师在引导时需要宽容、等待与尊重,因为隐性知识往往是学生个人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和领悟获得的,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具有较强的个体性,当与数学共通性不一致时,教师应以宽容心来对待,这样才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引导学生寻找其元认知,引发思辨。隐性知识具有默认性,有的难以进行明确表述与逻辑说明,当学生对内隐知识难以表述时,教师要耐心等待。儿童具有异想天开的天性,儿童的奇思妙想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创新,学生的一些创意也许只有学生个体才能理解,当这种状况出现时,需要教师呵护,需要教师尊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隐性知识”定义和分类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Reber和Weiskrantz、Warrington几乎同时分别在内隐学习、内隐记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其中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891~1976)于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和1966年出版的《隐性方面》是西方学术界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探讨和分析的著作。按照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能够以一定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也包括数学公式、各类图表、盲文、手势语、体语等诸种符号形式)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分为基于身体的隐性知识、基于言语的隐性知识、基于个体元认知的隐性知识、基于社会文化的隐性知识。后来很多专家对隐性知识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典型的分类法有日本野中郁次郎(Nonaka)的形成方式分类、英国Ted Hedesstrom and Edgar A.Whitley形式化情况分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的David Perkins表达形式的隐显性分类等。
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及作用
笔者借用“隐性知识”的概念来定义“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从范围上缩小到化学教学,从具体内容上略加扩展,是指中学化学教材没有写出来的,分散在教学参考书、课外教辅或相关杂志中的;有的甚至这类书都没有写、靠教师自己摸索或有经验的教师示范或言传心授才能把握的教学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能用语言和符号表达出来的,有的不能。如果教学中没有关注到或者不补充这类隐性知识,学生就会听不懂,教学效果差,学生的成长也会受影响。我们从知识本质新论的知识表征形式作一些分析:
陈述性知识:是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出来的知识,例如: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密度、硬度等)、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方法等。在大脑中处理过程是:感知理解贮存提取再现。
程序性知识:处理或做某件事的方法、步骤。在大脑和行为上表现为:学习分类记忆、或反复练习形成下意识动作,运用时就是:匹配执行。教师对某类题型、某种操作,教给学生处理的方法,学生一遇到这类问题时立即照此方法处理。这些应该归结为教学中的“隐性知识”。
三、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分类和实例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隐性知识”可以分为:教学方法和策略类;教学态度、教学风格类;教学情境创设类;知识点间过渡类;关键词分析类;解答习题的思路类;知识解释类;知识补充拓展类;实验操作补充和解释类等。不同的知识内容、不同年段的学生、以及不同层次和不同班级风格的学生,同类隐性知识的补充和渗透方式也不同。
3.1教学方法、策略类
在初中化学教学时,由于初三生学的年龄特点,又是化学的启蒙教育,要更多地要采用激发兴趣的策略,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最好较多地利用有趣的实验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并辅以教师的情感投入等。
3.2教学态度、教学风格类
我们在现实中会发现,部分头脑不那么灵活、表达和教法欠佳的教师相对受学生欢迎一些,教学效果相对也较好。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可能是教学态度、责任心、对学生的关心程度和处理学生事务是否公平等。例如备课上课是否踏实?是否在课外多花时间收集资料和素材服务于教学?是否向优秀教师学习?对自己的教学有无反思和总结?是因为学校要求或评职称才写论文、搞一点儿课题研究?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自我发展积极主动地写论文和开展课题研究?这些都影响着一个教师的教学受欢迎的程度及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3.3教学情境创设类
恰当情境可以将学生轻松地带进要学习的新知识中,或者使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教师的点拨和讲解解决了这个冲突,并轻松地引导学生主动建构了新的知识。教学情境的创设切入角度可以是:化学史实、生产生活实例、实验展示、学生的错误等。教学情境创的方法可以是提问式、现象激疑式、要点导引式、实验探究式等。
3.4知识点间的过渡类
讲课时从一个知识点到下一个知识点,没有经验的教师总是非常地生硬或直接抬出,而有经验的教师却有很好的过渡性语言,利用知识的延伸、知识的来源、核心知识的应用等过渡到新的知识。
3.5关键词分析类
一个概念的定义、一道习题的题干都有其关键词,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并能理解关键词的意义。
3.6习题解答思路类
如果学生解答练习题出现错误,教师讲评不能只公布正确答案,要分析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讲评时抓住重点,展示思维过程,并配以恰当的板书。
3.7知识解释类
对一些相对难以理解的知识,往往需要教师针对知识点进行一些辅助说明、举例类比才能使学生明白。
3.8知识补充类
或者运用这一知识的范围、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错误。这一类知识也可以算作“隐性知识”
3.9知识拓展类
教师的教学尽可能要做到“浅入深出”,“浅的能讲深、深的讲得浅”。浅入,就是要由学生明白的、理解的、身边的、熟悉的实例创设情境切入;深出,就是要将知识总结、升华,与古诗词、谚语、人生、哲学和辩证法联系起来,这也是知识的拓展。
3.10实验操作补充和解释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