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防范原则范文

时间:2023-06-14 16:32:03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防范原则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风险防范原则

第1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 风险防范 原则 对策

职业风险泛指人们在职业工作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并由该职业者承受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人身风险。如因工作过错导致工资降级、工作过失导致承担法律责任等都属于职业风险的范畴。职业发展风险与职业风险不同,它不一定给从业人员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或人身方面的损害,它只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从业人员一定时期可能导致的非理想状态。我们研究职业发展风险目的在于提高从业人员对职业生涯的满意度。所以,在此厘定的规避风险亦指从业人员主动采取某种方式方法来消除风险或降低风险,保护个体免受或减少风险影响的活动。并不表示能完全消除风险。

一、职业发展风险防范的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这两方面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

人们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如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工作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职业发展与挫折、机遇和风险并存。每次机会来临,你主动抓取,牢牢拽住,就可以把握人生的每一次机遇,不断去攀登金字塔的更高台阶。你抓住机遇的那个力量就来自你平时各方面的积累,你抓住机遇的好坏,则决定你职业发展速度的快和慢,发展质量的优与劣。相反,机遇来临,你麻木不仁,可能机遇就擦身而过。职场发展出现瓶颈或倒退。只是当这种风险出现时不能仅仅怨天尤人,我们惟有勇于担当,积极寻求对策尽可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总的来讲,在职业风险与机遇面前,为实现职业生涯的良性发展,职业人需要积极面对,谨守如下几项基本原则:

1.自强不息的职业追求原则。人们常说,人生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这话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人的职业发展遭遇风险是正常现象,遭遇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碰上风险就不求进取的懦弱心态。总结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我们发现相同智力的大学生,为什么就业结果不一样,差别在于职业精神方面的不同。成功者的共同品质是目标如一,孜孜以求。在职业发展中,实际上人的情商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了,而职场成功者情商方面共同的积极评价主要表现为:目标远大、坚忍不拔、信心百倍、锲而不舍、自强不息。

2.职业操守立业原则。做事先做人,一个人无论成就多大,人品是第一位的,而诚信就是人品的第一要素,就是说好品德是职业立足的基本要求。三一集团之所以短短十余年就蜚声世界,重要原因之一是她有一个好的企业精神:先做人,后做事,品质改变世界。有了好品性的员工事也就能做好了。

3.挖掘潜能原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长处,职业工作中不管面对什么情况,积极的心态是获得发展的有力武器。当风险来临时,总结经验得失,调动一切固有潜能,相信自己,才能获得职业提升和发展。

4.培育核心竞争力原则。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关键在于是否能准确识别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其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的有机组合。职业核心能力在高校一般是由通用基础课培养的,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基础性能力。行业通用能力是专业基础课培养的从事某种行业的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修养。而职业岗位能力一般是由专业主干课培养的从事特定岗位工作的技能。只有认清自己三种能力状况,明白自己的能力优势,有效实现不同能力的有机融合,才能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职场上的奋斗、打拼和发展。

二、几种常见的职业发展风险与规避 职业风险多种多样,产生的原因各有差别,对职业者的影响也不同

从职业发展进程上来分析,职业发展常见风险主要有择业风险、“温水煮青蛙”风险、跳槽风险和晋升风险。 (一)择业风险与规避 “择业”即选择职业和事业。现代社会人们择业的风险越来越大,择业风险已经扩展到所有行业部门。

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可能面临的择业风险主要有三类:

1.择非所愿。从经济学上分析,大学生择业就业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择业时,在理论上他要考虑教育投入,必然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他要寻找理想单位,有一个好的职业收入回报。而就业后可能发现单位远非所愿。不仅仅工资福利相差甚远,就是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也与职业规划相距甚远。

2.择非所能。大学生上大学选专业是人生职业的第一次选择,就业择业则是第二次选择。由于就业难,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流行“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单位选择只为实现就业。也有部分学生等到进入单位工作发现择非所专、择非所能。自己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以至造成个人与单位的矛盾十分尖锐。

3.执业有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公司招聘员工是不能收取任何费用的,有的公司却要收取培训费、定金等;试用期长短有相应特殊规定,一经确定不能延长,有的公司却随意延长随意解聘。因此,工作过程中遭遇职场陷阱或发生自身的工作失误,可能是我们整个职业生涯都要面对的职业风险问题,我们要有职业风险规避意识。 面对择业风险,我们可能采取的对策: 一是 降低期望,调整认识。既然进入职场,不管现实与自己的理想规划相差多远,先安下心来,踏实苦干,静待机遇。二是学习培训,适应转行。现代社会,干非所学的现象司空见惯,如果通过学习培训能适应岗位工作需要,转行转专业未尝不可。三是了解法律,谨慎择业。职场新人要 合理规避法律风险,就必须了解劳动法律法规,对用人单位要求的招聘信息 务必认真 核实,力戒 盲目签 定劳动合约。 四是实在不能适应,那就调换岗位或跳槽。

(二)“温水煮青蛙”风险与规避 “温水煮青蛙”典故是讲,温水里的青蛙由于对环境不敏感,没有及时跳出温水,最后被温度越来越高的水烫死了。职场中的我们在一个单位长时期做同一份工作,内容熟悉,环境日益安逸舒适,何尝不会不自觉中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

在同一个组织、同一环境中工作时间久了,人们往往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有太多难以割舍的情怀,对外来新事物缺乏敏感性,甚至内心有种拒绝感。因此,解开我们心中的情结,改变我们思维的定势是防范“青蛙”式的风险的第一选择。其次,学会内省。 孔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时常客观地认识自己所在组织和个人的特点,真正地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同时分析自己在组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是我们保持清醒,避免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良方。再次,求真务实、与时俱进。领导往往不清楚;个人有什么资源、有什么特点,自己最应该清楚,但自己往往不清楚,因而,求真务实很重要,但做到很难,最需要不断修炼、与时俱进,最需要要求我们多看多学,了然行业发展大势,追逐技术进步潮流,敢于创新、勇于追求。

(三)跳槽风险与规避

跳槽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而言是一把双刃剑。过于频繁地更换单位或者工作,会不利于专业经验和技能的积累。但是 有些深思熟虑的 跳槽却是激发职业发展潜力的良好机会。 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首席职业规划师洪向阳 认为 职场转型风险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定位不清 。

在职场中,有为数不少的人士在择业时并没有清晰的定位,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转型,会遭遇种种困难。职业发展目标定位不清, 这 是最大的一种风险,职场 打拼 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二是对职业的研判不够透彻 。 在转型时,对将要转过去的职业了解不够深入透彻 , 技能、知识方面的储备 不足。

三是转型跨度过大 。转型 前后两个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关联,意味一切 从头再来,因此风险肯定不小。四是过于自信 。 自信并非坏事,但是过于自信 , 一旦转型 碰到困难, 就 会茫然失措 。 根据人事主管们的经验,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在转型时细加考量。一是跳槽时机的把握。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五年内 青年人别轻易 跳槽 。跳槽 等于自贬身价 ,新录用单位很可能 只能 把你 当新手 用。

一个人干到30余岁,还是跳来跳去,很可能预示这个人职业发展要出现黄灯警示了。二是跳槽要往高处走。人们跳槽决策的依据可能多样,人们常说,找上门来的是次品, 所以一旦一个人要转换工作,他就有可能被怀疑是“次品” ,跳槽者将面临信用等级的严峻挑战。三是你得业精技能。新进单位之所以接受你的跳槽,通常是用你做事的,甚至你比原岗位人员要做的更好,这是一条职场转身法则。所以,对于准备转型之人,准备好技能是最为重要的一条。

(四)晋升风险与规避

晋升作为职场上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 在 多数人心目中晋升 似乎意味着 成功 ,人们对晋升 往往 趋之若鹜。但“福兮恶之所伏 ’ , 晋升也不例外, 可能存在着“陷阱” 和 风险 。 作为 职业人,我们追求 工作的标准,一是 适合自己 ,二是让 自己满意。 适合和满意是相互关联的,如果一项工作 适合自己 ,且 感觉公平、有发展空间 ,那么该 工作 也就 是满意的工作 ,会在工作中获得幸福感与满意感。 因此, 一个人 如果 晋升到不适合或不满意的 工作 岗位,自己 不满意,工作又 力 不从心,则意味着 晋升 就是陷阱、就是 风险 。可能给职业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把晋升风险细分为如下三种: 一是 能力不足 。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 “ 矮 子里拔将军” 就是说的这中情况。能力不足而得到晋升,它对个人的危害是工作难以开展,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对组织的危害是晋升平衡被打破,风气的败坏。二是 动力不足 。个人虽然晋升了,但高兴不起来,工作失去激情,更谈不上创新。三是 特质不 合。这 是 指 一个人晋升到不适合个人特质 的 职位。 员工的积极性调动不 起来 ,企业也不能创造更好的工作绩效。至于职场晋升风险的防范,既有组织层面的工作,亦有员工个人的工作。从组织上来讲,应该健全员工晋升制度,科学 制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尽力减少不当晋升给员工带来的风险伤害。 从员工个人来讲规避晋升风险,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白自己的个性特长及自己的真正追求。努力找到自我 追求 与职场发展的结合点,真正融入到组织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其次保持一颗良好的职场心态。在个人职业发展的道路上,成功和失败、晋升和挫折是相伴相生的,关键是你要有一颗稳定健康的向上心态,职场成功只会亲睐那些孜孜以求,百折不饶去为事业奋斗之人。

参考文献:

[1]杰弗里・格林豪斯(Jeffrey H.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Callanan),维罗妮卡・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著 王伟译. 职业生涯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2]王振林 激发心灵的自我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05

[3] 张小民 职业发展的双刃剑:跳槽要冒多大风险[N]生活时报 2006.06.25

第2篇

关键词:风险防范原则;国际环境法;国际习惯;法律确信

中图分类号:X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6—0144—02

1992年《里约宣言》第15条要求国家依据其能力广泛地采取预先防范方法以保护环境。此后,风险防范原则被适用到国际环境法诸多领域,在多个国际环境条约中被直接或间接引用。该原则强调环境风险缺少确切科学证据不能成为阻碍采取防范措施的理由。风险防范原则在应对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问题上具有重要功能,其法律地位的明晰是其法律约束力确立的前提,并关系到国际环境法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关于风险防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认为风险防范原则已成为一项国际习惯法原则;其二认为风险防范原则尚未成为国际习惯法;其三处于两者之间,认为风险防范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原则。笔者支持第三种观点,即认为风险防范原则是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原则。

一、学界关于风险防范原则的国际法地位之争

围绕风险防范原则的国际法地位的争论由来已久,其伴随风险防范理念产生并始终存在。

以桑兹为代表的国际环境法学者认为,风险防范原则已经成为一项习惯国际法规则,其在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决议中的被频繁引用和一些国家的国内立法支持是其成为习惯国际法规则的基本依据,至于另外一些国家的不承认则只能说明这些国家拒绝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而不能借以否认其国际习惯法地位。持相反观点者则认为,风险防范原则没有具体指出在既定的场合应当如何采取谨慎措施,其无法决定应当于何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更无法判断预防环境风险的费用在社会的或者环境的意义上何时才算“过度”。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风险防范原则是一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原则,其一方面具备了成为国际习惯法原则的基础,另一方面却没有产生一个全球性的法律义务,没有发挥国际习惯法原则的作用。

二、风险防范原则之于国际习惯的要素缺失

根据《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第1款(b)之规定,国际习惯是作为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其由物质因素和心理因素两方面构成,前者即各国的反复实践——各国对于同一事件做出的重复的类似行为,后者即各国的法律确信——各国通过明示或默示表明其认为该习惯规则有法律拘束力。国际习惯是一种“不成文法”,为了证明某项规范已经成为国际习惯,必须查找充分的证据。国际法委员会1950年在就习惯国际法的定义向联大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列举了习惯法的以下证据:国际条约的约文、国际法庭的判决、国内法院的判决、国内立法、外交文书、各国法律顾问的意见、国际组织的实践。如果查不到证据,则该项国际习惯不能确立。

反观风险防范理念在现有国际环境条约中的规定,不难发现,其或在序言中被直接或间接引用,由此产生不甚确定的权利义务;或在条约中以指导性原则形式出现,直接带来现实可操作性缺失的可能性;而且其在各项条约中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在分别作为原则、方法或措施的情况下必将带来不同的法律效果。

风险防范原则为环境风险科学不确定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促使国际和国内环境立法、政策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各国际司法机构直接援引风险防范原则做出判决的实践很少,各国内立法和司法实践也不尽相同,其并未获得如民法之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一般的普遍认同。

可见,风险防范原则尚不具备构成国际习惯的物质和心理两方面之必备因素。

三、风险防范原则的立法和司法不足

(一)风险防范原则在国际环境法领域的立法和司法不足

风险防范原则在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诸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气候变化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条约的认可和采纳,被表达为“风险防范原则”、“风险防范措施”、“风险防范办法”与“相类似规定”四种形式,其表现形态不一,法律含义有别,所确定的义务也因此不同,并进而影响风险防范原则在个案中的适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风险防范原则成为国际习惯法规则的进程。在有关风险防范原则的国际司法实践中,直接适用风险防范原则的案例还比较少。例如,在新西兰与法国第二次核试验案(1995)中,新西兰主张适用风险防范原则,国际法院最后由于其他原因驳回了新西兰的请求。在1997年匈牙利和斯洛伐克Gabcikovo-Nagymaros大坝案中,尽管争端双方都倾向于适用风险防范原则,国际法院并没有据之作出裁判。1999年的南方金枪鱼案在风险防范原则发展史上非常重要,是为数不多的直接适用风险防范原则的案例之一。在该案审理中,国际海洋法法庭认为,在欠缺科学证据时,缔约国仍然需要非常明确谨慎地确保其采取的措施能有效防止蓝鳍金枪鱼数量的不当减少。综上,虽然风险防范原则在国际司法层面的应用较少,但也间接肯定了该原则在国际法上日益重要的地位。

(二)风险防范原则在国内环境法领域的立法和司法不足

各国实践是国际习惯构成要素之一。国际习惯的形成需要有足够数量且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的国家实践,这并不是要求全世界所有国家都存在如此实践,但至少部分国家应具有此种实践。

在国内层面,风险防范原则基本规定在政策性文件中。德国和瑞士的国内法最早对风险防范原则作了规定,如1970年《德国空气清洁法》和1976年德国政府法令,德国还将风险防范原则作为一项环境法基本原则。1992年澳大利亚《政府间环境保护协议》没有法律上的拘束力,该协议第3节将风险防范原则规定为环境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用于指导澳大利亚各级政府部门政策决定和规划的执行;风险防范原则在澳大利亚《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中都有所体现。荷兰1998年《保护自然法案》也对风险防范原则作了规定。比利时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第4条规定,“当在海洋环境中开展活动时,利用者和政府将考虑风险防范原则”,同时还对风险防范原则的含义进行了解释。美国国内法律的很多方面实质上是风险防范性的,且规定了一些具体的风险预防措施,这在《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濒危物种法》中都有所体现。从一些国家司法实践活动来看,风险防范原则已经成为其国内司法机构裁断案件的重要原则,如比利时的Wilrijkp焚烧工厂案、美国储备矿产公司案都体现了风险防范原则或风险防范精神的应用,但各国风险防范原则的司法应用仍显不足且各不相同。

综上所述,风险防范原则在国际和国内立法、司法层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援引和应用,具有构成国际习惯法的广泛性基础,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各国反复实践和法律确信的要求,对于处理日益复杂且具有科学不确定性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该原则一方面在国际立法中的表现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更少司法应用;另一方面在国内立法中的规定不多,各国司法应用也各不相同。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风险防范原则尚未取得国际习惯法地位,它只是国际环境法上一项正在形成中的国际习惯法原则,距离成为“各国通例之证明而经接受为法律者”还有较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朱建庚.风险预防原则与海洋环境保护[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褚晓琳.试论风险预防原则[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

[3] 唐双娥.环境法风险防范原则研究——法律与科学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周忠海主编.国际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陈海嵩.风险预防原则理论与实践反思——兼论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J].北方法学,2010(03).

第3篇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财务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在一定时期内因企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偏离了预期财务结果,从而产生企业财务收益或损失的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财务风险是一中微观的经济风险,它集中体现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

1.利率风险

企业通过贷款借入的资金必须按规定到期还本付息,因此,利率的变动使企业面临着因利率上升无法按期偿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严重时会导致企业因资不抵债而进行破产清算。

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企业以货币资金、实物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由于被投资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而不能收到预期投资收益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随着企业投资品种的多样化和投资项目的扩大,投资风险也在增加。投资风险主要表现在有价证券的变现风险、购买力风险和收益风险。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是在资金的收回过程中产生的,当交易的对方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履行合约时就会产生信用风险。由于市场经济中一部分企业履行债务的意识较弱,付款方到期不能偿还商品款,造成赊销方的损失。类似的是银行贷款业务,当贷款企业因生产经营不善不能到期还本付息,破产清算又不能归还全部贷款额时,银行就会产生巨额损失。

4.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企业在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形成的,随着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汇率的变动幅度也越来越大。在某一会计期间内,企业的收益可能随着汇率的变动产生损失,尤其是外汇交易额较大的业务。同时,投资者所参与的外国投资额也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分析

由于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的经营活动,因此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我国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自企业内部自身的原因也有来自企业外部市场的原因。

1.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是引起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环境一般指的是: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等多种因素。虽然这些因素只是存在与企业之外,但是这些外部环境的不利变化也会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进而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如果没有很好的应对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机制,势必会给企业的理财造成一定的困难。

2.企业资金结构失衡,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在我国,企业的资金结构指的是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在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所占的比例关系。由于各种多方面的原因,我国企业资金机构失衡的现象比比皆是,主要表现在负债资金在企业全部资金中的比例太高。企业资金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企业财务的负担过重,进而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混乱也是导致我国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要因。

3.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

企业财务决策的失误也会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决策者都是按照主观和经验来进行企业的财务决策,这也就不可避免的会有企业决策上的失误,进而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比如有的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决策时,并没有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考察和周密的分析,以至于投资决策失误频出。投资决策的失误导致了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使得投资不能按时收回,给企业造成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四、企业财务工作的原则和风险防范措施

1.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首先,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尤其是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国际贸易形势的变化等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方法,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和规避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其次,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系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加强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

提高管理层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思想保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管理层重视,并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防范处理机制,控制财务风险才有保障。(1)建立风险责任制。企业主管领导对单位经营风险要负总责,注重风险管理,重点把握重大财务收支决策。(2)发挥总会计师的监控作用,防范财务风险。总会计师作为第一管理者的参谋和助手,财务管理是总会计师的重要职责。(3)发挥财务部门的监控作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完善资金管理,控制贷款和担保规模。(4)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监察约束机制,认真审查签证制度,经济合同须经合同管理部门和法律咨询单位审查签证后,才能加盖合同章。

3.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1)在筹资决策过程中,企业首先应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合理预测资金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及各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2)企业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企业必须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认真研究和分析资金周转水平,以及各种资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固定资产和库存储备的规模进行科学定位,以确保企业良好的资产流动性。(3)在决定企业重要的投资事项时,应组织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法律顾问及投资专家等有关人员进行评估论证,对各种可行方案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从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切忌主观臆断,以降低风险,减少投资失误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进一步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网络和风险防范预警机制,运用大量的概率分析,风险决策法等,以顺利进行财务决策,使其有效的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1)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当三者中的任何一项失衡,都会引起企业危机,所以,我们可将这三个项目作为短期财务风险的警源。(2)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从综合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在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设计一套科学的财务预警指标和标准值,结合利用财务信息化软件自动报警提示,提醒和督促财务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化解风险。

五、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它在给企业带来威胁和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因此,企业要对财务风险有清醒而正确的认识,要有监测风险的机制及化解风险的本领,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清华.财务管理.经济出版社.2002:15-185.

[2]鲁静.浅谈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财政金属.2011(35).

第4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 管理系统 信息 数据 风险 措施

中图分类号:TJ760.5 文献标识码:A

1.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建设的原则

1.1界定工作流程方向

电力营销管理系统是电力企业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的有力保障,此系统有着科学的信息体系结构和严密的业务流程,建立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意义重要,必须结合各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让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占有率,提升管理水平。建立起适应自己企业发展需要的电力营销管理系统,更好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摆在每个电力营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1.2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性

在电力营销管理系统建设初期,需要把大量的原始数据录入系统中,这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录入过程中要要经过多部门的联合审核、监督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营销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和企业的效益紧紧相连,所以营销系统做为电力企业数据的集中区,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实现数据共享

建设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分析管理数据信息并逐步达到共享,因此在保证营销工作数据准确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到数据共享的目标。在把电力营销管理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这个系统不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不断扩展,需要延伸内涵,与其它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系统进行进一步的整合,达到为电力系统服务的目的。

1.4技术上规范化

建设电力营销管理为客户服务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规范并统一了整个环节的电力营销业务,需要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流程再造,取消了不必要的、冗余的环节,统一了各环节间的流程,通过数据共享缩短了业务流转的时间,还加强各环节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所有数据和业务的及时上报和汇总使数据和业务的透明和公开成为可能,从技术上避免了以电谋私和以电称霸的发生,改善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2.电力营销信息系统风险的可能表现形式

按照风险的来源,可以将电力营销信息系统风险的可能表现形式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2.1技术风险

这里技术风险主要指由于电力营销信息系统本身在设计方面的缺陷,造成系统不稳定或不安全漏洞较多,导致系统重要数据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电脑黑客轻易地入侵,或者电费统计时可能的重复或遗漏等

2.2误操作风险

误操作风险主要指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无意识的误操作带来的风险。例如电价标准修改时出错造成大量电费误算。

2.3违规操作风险

违规操作风险主要指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可能利用工作之便,采用隐蔽的技术手段,蓄意对某些重要数据进行更改造成的风险,如2004年某地就发现了城区营业所微机员修改用户用电计量表表码,造成少收电费9.6万元的事件。备份管理的风险

2.4备份管理的风险

主要指数据库备份工作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与原数据库不符,或者在用于恢复数据库之前被人为改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2.5非法入侵风险

按照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可以将电力营销信息系统风险划分为全局性风险和局部性风险,前者指对系统产生全局性影响和危害的行为造成的风险,如造成全省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瘫痪或不能正常工作而且长期难以恢复,或者个别系统维护和操作人员将电费一次性划走等等。后者指对系统部分数据进行修改和危害的行为造成的风险,如某县级公司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瘫痪或不能正常工作,或者部分用户数据被修改造成损失等。

3.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安全风险的防范策略

3.1在软件功能上施加必要的控制措施来保护营销数据的安全3.1.1增加必要的保护功能在突然断电、程序运行中用户的突然干扰等偶发事故。

3.1.2对输入系统的数据、代码等都要进行检验,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数据系统不予通过。

3.1.3增加必要的限制功能。

3.2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

3.2.1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网络环境下营销业务应用系统的岗位责任制。按照业务的需求设定上机操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并通过为每个用户进行系统功能的授权落实其责任和权限。

3.2.2建立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对系统的所有岗位要职责范围清楚、同时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各岗位之间要有一定的内部牵制保障。

3.2.3建立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

(1)建立严格的硬件操作规程。

(2)制定操作员访问系统的标准操作规程、明确规定各个操作员进人系统后执行程序的顺序、各硬件设备的使用要求、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的使用要求以及处理系统偶发事故的操作要求,如设备突然断电的处理、设备的重新启动要求等、同时要制定数据文件的处置标准,对数据文件的名称、保留时间、存放地点、文件重建等事项做出规定,以便统一管理。

(3)通过设置软件功能、利用系统提供的功能或人工控制记录等措施对各用户操作系统的所有活动予以记录,并定期由系统主管进行监察和检验及时了解非法用户和有权用户越权使用系统的情况。 3.2.4建立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和损害补救措施,比如主服务器突然出错时,由备用的服务器接替继续工作。建立健全设备管理制度,确保硬件设备的运行环境、电源、温度、湿度、静电、尘土、电磁干扰、辐射等。

3.2.5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首先,系统投人使用之后,原系统的所有程序文件、软、硬件技术资料应作为档案进行保管,并应由专人负责,同时严格限制无权用户、有权用户非正常时间等对程序的不正常接触;在档案调用时也必须经系统主管和程序保管共同批准,并对使用人、程序名称、调出时间、使用原因和目的以及归还时间等进行详细的登记,以便曰后核查。

3.2.6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

3.2.7建立对黑客的防护措施。

(1)设置防火墙,使用入侵检测软件。入侵检测软件可以检测非法入侵的黑客,并将它拒之内部网络之外。

(2)抓好网内主机的管理。用户名和密码管理永远是系统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网络的任何攻击,都不可能没有合法的用户名和密码。但目前绝大部分系统管理员只注重对特权用户的管理,而忽视对普通用户的管理。主要表现在设置用户时图省事方便,胡乱设置用户的权限、组别和文件权限,为非法用户窃取信息和破坏系统留下了空隙。

(3)设置好的网络环境。网上访问的常用工具有网络操作命令,对它们的使用必须加以限制,对系统的各种插件、组件、服务等资源通过一定的分析。

4.结束语

电力系统体制改革后,在管理创新和客户服务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随着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扩大,为了顺应营销业务“集中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提高电力营销客服系统的效率和加快电网向优秀的服务性企业的发展,亟需设计研究开发出真正意义上的营销系统,实现全国营销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格局,为社会提供更加真诚,快捷,方便和规范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郭远芳,张志翔.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电企业电力营销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王运明.浅谈供电企业电力营销管理总体策略[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

第5篇

关键词:后勤安全;有效措施;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90-02

高校后勤部门机构繁多、工作千头万绪,承担着师生的吃、住、行,与每个师生员工息息相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二十年余年,高校后勤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师生员工提供了高质量的服务,为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伴随着高校后勤快速发展的同时,高职院校后勤安全工作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风险,本文就如何应对风险和责任,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后勤存在的六大安全风险

(一)食品卫生安全风险

高职院校食堂按学校的规模大小,为几千人乃至上万人提供餐饮服务,天天如此,因此,食堂的饮食安全变得尤为重要。当前,食堂饮食安全还存在着诸多风险:(1)大部分高职院校为近几年刚从中专学校升格成立,起步较晚,设备大多沿用陈旧设备;(2)食堂内部面积较小,无法按照标准化食堂的标准进行合理布局;(3)食堂饮食安全管理流于形式,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检查,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惩罚制度不够;(4)食堂工作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工作责任心不强;(5)高校引入社会餐饮后,承包商片面追求利润,所购货物以次充好,甚至出现“三无食品”,严重影响师生的饮食健康;(6)高校食堂经营单位大多没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突发预案,应急能力较差。上述这些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往往就是导致重大安全卫生事故的可能因素,直接威胁着校园的安全稳定。

(二)后勤合同风险

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后勤基本实现了社会化,食堂、物业都委托给了社会经验单位管理,但在与这些单位签订合同时往往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1.与食堂签订合同,高校与餐饮单位是甲乙方关系,甲方监督乙方的经营,在执行过程中,甲方的监督不到位,流于形式。由于无法知道食堂的经营情况,是否有负债,人员工资是否按时发放,当食堂承包人卷款出逃后,食堂工作人员和债权人往往盯着学校,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与物业签订合同,物业服务范围有时考虑的不全面,实际过程中产生扯皮现象。高校没有对物业的用工人员进行实时统计,出现虚报用工人数,以此增加物业的费用。

(三)宿舍安全风险

1.火灾隐患。学生宿舍中大量使用违章电器如“热得快”、电饭煲,宿舍内吸烟,供电线路老化或超负荷运行,消防设施过期或无安全通道;学生缺乏相应的安全用电及消防安全知识。

2.偷盗失窃问题。高校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社会闲杂人员经常出入高校,给高校的保卫工作带来了挑战,加上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较差,盗窃案在高校常常发生,给学生带来了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安全稳定。

3.学生心理隐患问题。在校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5岁之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在迅速发展变化阶段,遇事表现急躁,情绪容易偏激。当自己在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出现问题时,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四)设备操作安全风险

高校食堂及锅炉房常存在设备操作的安全隐患。食堂炊事机械动力强,要按照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否则很容易伤及人身安全。电电梯等特种设备,维护不好,也易发生安全事故,人员伤亡情况比食堂机械事故更大。

(五)公共区域安全风险

高校后勤承担着学校公共设施的修缮和维护,在一些可能发生安全危险的场所设置警示标注。一是在地面挖坑、挖沟时,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在夜间还应开启警示灯,如不设置警示标志,师生极易坠入,造成人身安全伤害。二是在修缮破损门窗时,要选择晴天修缮,如遇恶劣天气容易造成玻璃脱落划伤师生。三是在河、湖等易发生危险的地方树立警示标注,以防师生溺水。以上情况如若警示标志不到而发生安全事故,学校都要承担义务不到位的赔偿责任。

(六)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风险

近几年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显著提高,它的成因是由一些已知或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对高校校园的侵袭,一旦爆发,就会迅速传播,危害性极大,部分高校面对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又缺乏有效地应急机制和预防处置措施,会导致此类事件进一步恶化,进而影响校园秩序和学校稳定。2003年和2009年分别爆发了SARS和甲型H1N1流感,引起了师生的恐慌,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二、应对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

1.加大投入,健全并改善涉及食品安全的房屋功能布局,相关设施设备,及时维修更新老旧设备,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如《五常法(5S)》、《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ISO22000)》等。建立完善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作为甲方的学校应培养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人或从卫生防疫部门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食品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经营销售过程的卫生和安全管理进行检查督促;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成立食堂监管队伍。高校食堂还应建立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紧急处置防控机制,制定和完善食堂饮食安全应急突发事件处理预案,遇有突况及时处理。

2.加强合同管理,强化日常监督。高校在与社会企业签订食堂、物业等合同时,应尽可能考虑的全面、细化,如遇临时增加服务内容,双方协商解决。合同签订后,所为甲方的学校应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安排专人负责乙方的履行合同情况,制定细致地管理制度,进行专项管理,每月考核、公示。如遇层层转包、虚报用工人数、拖欠工人工资引起纠纷等违反合同的事件发生,高校应实行一票否决制,取消乙方的承包资格,停止履行合同。

3.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高校可通过网站、橱窗、班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文化素质。及时更新学生宿舍的陈旧设施,推行标准化宿舍管理。在宿舍区域配备各种消防用品、开设安全通道,宿管部门严查宿舍内使用违章电器,杜绝安全隐患。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发现宿舍安全问题及隐患第一时间向老师或宿管人员汇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每学期进行心理测试,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老师及时劝解和疏导。

4.制定各类设备操作规范,大型设备可参加保险避免风险。加强对操作设备的员工的进行指导和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通过设备供应商或专业维修机构对设备维护、保养,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降低设备运行风险。

5.公共设施进行修缮时应设置警示标志,尤其在夜间进行作业时,更应设置醒目的标志,对门窗的损坏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避免因未设置警示标志和维修不及时造成师生人身安全伤害的事故发生。河、道等岸边设立警示标志,禁止学生在河边戏耍。

6.高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突然性。平时高校应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当高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校内成立统一领导的应急机构组织,协调各部门共同间的分工和合作,迅速有效地控制危机的范围,避免进一步扩大,第一时间将事态的发展情况告知师生,避免引起恐慌。

高职院校后勤安全工作形势十分严峻,我们需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稳定至上的意识,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安全风险,减少不安全因素,做好责任防范工作,积极构建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章荣.高职院校食堂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

第6篇

关键词: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授权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77-02

一、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原则

1.机构相互制衡原则。首先从机构的设立和职能划分上实现相互制衡,才能从组织体系上防止信贷管理过分集中带来的问题。从职能分工角度看,推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机构应分为三大部分:信贷审查机构、信贷经营机构及信贷监督机构。信贷审查机构通过对贷款对象资格的认定和贷款限额的确定,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信贷经营部门的贷与不贷,贷多贷少;信贷经营机构(包括高级信贷人员)只有在信贷审查机构审定贷款客户可以与银行发生借贷关系时,才能与客户洽谈贷款的具体内容;信贷监督机构将对信贷审查机构、信贷经营机构及其所有信贷管理人员的行为进行检查监督,使整个信贷经营过程按照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办理。三个部门在组织上相互协调,但却各自独立行使职权,从而形成一种信贷管理行为的相互制衡机制。

2.权限层次明晰原则。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中国商业银行规模庞大,管理层次多,形成信贷风险管理的多层次,只有明确清晰地界定各个经营层次、各个岗位的信贷管理权限,才能使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只有做到管理权限明晰、权力明确,才能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有效的岗位责任制。

3.责任明确到人原则。信贷管理行为只有以明确的责任制作保证,才能使管理行为受到有效的约束,也才能使信贷管理权力和责任对等。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在行使相应的管理权力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不管是集体决策,还是单人决策,都必须使责任落实到具体人。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责任到人,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贷款的审批决策、实行谁批准、谁负责、谁签批、谁承担决策责任;二是在贷款经营过程中的调查、审查、签约、发放、监督、收回等岗位,谁办理业务、谁承担相应的专业责任;三是贷款全过程中的各个技术性侧面的规范执行都必须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负技术上的责任。贷款责任到人,必须使责权利三者相一致,做到有奖有罚、严明公正;严密科学的信贷个人责任制,是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4.工作程序规范原则。规范的工作程序,是保证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形式。信贷风险管理程序的规范化,是指从贷款的申请、调查、审批、发放,到使用监督、检查、收回,各个步骤的程序都应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以防止可能出现的疏漏、差错和舞弊行为。

5.决策方法科学原则。科学的管理,既需要科学的组织体系、工作程序,也不可缺少科学的决策方法。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然要求信贷决策分析,特别在贷款项目评估、客户评估、贷款定价、贷款投向量判断等方面,应逐步建立起适合商业银行实际的数量模型,使商业银行的信贷决策建立在科学预测、分析、判断的基础上。

二、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1.提高全行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职业忠诚。构建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信贷队伍建设。信贷队伍建设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德”,即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其次是“能”,即业务素质和知识更新能力。培养信贷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忠诚,除了要进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信贷人员的满意度。一是制定合理的业绩评定和收入分配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二是要重视信贷人员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使每一位信贷人员都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可以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让部分优秀的信贷人员享受相应的待遇,而不必都往管理岗位上挤。三是要建立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使信贷人员的意见、建议以及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能够顺畅地到达管理层,形成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四是高度重视信贷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

2.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是构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还不完善,现代风险管理模型与技术在中国引进的总体环境并不成熟,存在不少制度和技术上的制约。因此,在加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式与技术所体现的风险管理思想和理念,还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条件,尤其是一些根本性、制度性的前提条件。具体而言,应注意这样几个方面:风险管理技术建设要和整个银行体制、金融体制以至经济体制的改革相结合,通过全面改革,为商业银行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包括法律制度、会计审计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等:完善金融市场,为风险管理技术建设提供有效的市场环境:重视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来源和性质上,还是在风险管理技术上,都变得越来越复杂。

3.全面推行授信额制。授信额制,是银行内部授权发放贷款限额或银行对客户发放贷款确定限额的制度。商业银行作为一级法人,为了统一法人的地位和整体利益,必须对所属分支机构授予不同的贷款限额。在一个银行内部,也必须对信贷部门的各个环节授予不同的贷款限额,以尽力减少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商业银行的授信额制,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商业银行系统内分支机构的授信额,指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层层实行贷款审批授信额制度;二是经营行内部授信额,包括信贷员、信贷主管、高级信贷主管、行长、信贷管理委员会的授信额;三是对借款人贷款的授信额和贷款限额。单个客户贷款额度超过贷款分行的授信限领,必须报上一级行审批。经审批的授信额度可作为该客户在银行的最高贷款限额,由分行在限额内组织发放,年度内可以分次或周转使用。

4.建立信贷管理人岗位责任制。为保证信贷风险管理的安全高效,应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等级制,将信贷管理人员(包括信贷管理委员会成员、行长、信贷主管、信贷员)按资历、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审批水平、决策业绩等定期考核,按实际管理水平确定级别,不同级别的信贷管理人员享有不同的信贷审批权,承担不同的责任,授予不同的授信额度,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贷款风险度达到一定界限,或风险贷款达到一定数额时,实行停贷制,即停止其信贷审批的权力,令其集中精力清收本人承担责任的贷款。对决策出现严重失误的应承担相应的经济处罚和刑事责任。信贷管理人员审批的结果,将作为其晋级奖励的主要依据。明确岗位职责,划清岗位责任是建立信贷管理人责任制的基础,但是仅有严密的岗位责任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使信贷稽查部门能够按照信贷风险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严格的稽查监督。不管什么级别的信贷管理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决策失误或违规操作,必须一律从严追究责任。严格执行制度和遵守责任制,比制定责任制更为必要和重要。

5.制定严格的贷款程序是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贷款程序是信贷管理委员会根据银行的信贷政策来制定的。贷款程序一方面详细规定从借款申请到贷款归还和催收的每个具体步骤;另一方面指引信贷管理人员识别在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潜伏的各种风险,以及应变的各种防范措施。在贷款审批前,信贷主管必须反复核查贷款程序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被漏掉的步骤或没有完成的步骤,一丝不苟地执行贷款程序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关键。有些呆账损失就是由于没有严格地遵循贷款程序,仓促地批准发放贷款而造成的。

6.全面提高信贷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力。要发挥各项信贷内部控制措施的作用,必须坚持“严”字当头,制定更加全面、系统的问责制度,严肃、严格、严厉地查处各种违规行为,使其有切肤之痛,绝不能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失之于清。“零容忍”是国际先进银行对那些超越相关制度容忍范围的行为,坚决按制度处理,决不宽容的普遍做淤刀,值得我们引进与借鉴。对于那些主观故意且行为性质比较恶劣,对贷款安全威胁很大的信贷操作风险,不论是否给银行带来实际损失,也要本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原则,对当事人予其惩而毖后患,给予“痛击”而非“痛斥”了之。比如,(1)超越权限或者变相越权审批信贷业务,或者逆程序审批信贷业务;(2)发放假名、冒名贷款;(3)受理明知虚假的信贷申报材料或者故意制作虚假信贷材料(4)在调查评价报告、客户评价报告和担保评价报告中隐瞒客观情况,导致信贷审批决策失误;(5)未按规定审查、核实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所提供的材料,或者因审查、核实疏忽,未发现申请人的主体资格和所提供材料的齐全性、真实性存在严重缺陷;(6)未落实贷款审批条件即发放贷款或贷款相关法律文件所约定的贷款发放条件未生效即发放贷款;(7)未按规定保管借款合同等重要信贷档案资料、抵(质)押物的权利凭证、保险单据、质物,致使重要资料、物品丢失、毁损;(8)办理担保贷款时,未按规定办理登记等相关手续,或者未按规定核实担保财产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抵(质)押物的价值和变现能力,或者在抵(质)押贷款收回前,违反规定提前解除抵(质)押手续或提前返还抵押物权证、质物等等。

参考文献:

[1]王忻中.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J].华北金融,2005,(6).

[2]邢安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缺陷及完善策略[J].济南金融,2002,(12).

[3]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金融,2006,(11).

第7篇

一、生物入侵及其危害

生物入侵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加剧出现的一种现象。国际组织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对其定义认为,生物入侵是外来生物(非本地、非土著生物)借助自然力或者人类社会力量,从原生区域扩散至新生区域,在新生区域繁殖生长,对新生区域(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危害已经日益凸显,其具体表现为:

(一)生物入侵对入侵地的生态影响

外来生物在得到人类力量的帮助后落户当地,在逃离人类控制能力后,在当地获得适宜环境后,可成为当地优势物种,并进一步蔓延,形成物种单一。同时可能会因为生物的单一性通过生物链影响相关物种群,威胁当地已经处于濒危的物种,加剧当地生态恶化。另外,生物入侵后极有可能与当地的近亲物种杂交,产生出新的杂交品种,使得其杂交的后代侵略性更强。

(二)生物入侵的文化影响

生物入侵的首要破坏便是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也由于历史及地理的原因,每一个生物圈的人类社会文化都是以本地生物多样性为重要元素,在生物对当地环境入侵后,可能会影响生物圈背后的文化元素,使当地的文化遭受间接破坏。

(三)生物入侵的经济影响

生物入侵当前所造成的影响正以数以亿计的成本递增。以美国为例,当前在美国境内有接近4500多种的入侵生物,且每年在以数十种数量在增加。这些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有:生物入侵(尤其是植物)成为当地有害生物,成为贸易摩擦的借口;对当地的旅游资源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生物入侵通过生物的改变,影响当地气候、水质等环境因素形成不良影响产生间接经济损失。

二、生物入侵与风险预防原则

(一)风险预防原则

所谓风险预防原则就是指,当前科学有足够证据证实是无害的,否则所有对环境有害的行为都应当被约束。风险预防原则在经历了近五十年的发展后,在实践中被不断完善。传统法学认为,在采取相应行动或措施的基础应当是基于当前可得知识,即对可能的有证据证明的巨大安全隐患,采取措施应是能遇见的,对于不能遇见的不应成为行动的依据。这种科学的确定性为基础的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法学的脉络。在环境法学被日益重视之后,作为传统法学的科学确定性原则也受到了挑战,科学性的不确定性日益成为当前法律行动的重要基础。所谓科学的不确定性,是指当前对于某一项技术或者现象是否具有环境风险存在争议,科学技术对此风选具有不确定性争论,但同时,如果风险不予以控制则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以《生物多样性公约》而言,在对待科学的不确定问题上,表述为:科学的不确定性不能作为推迟采取用来避免或者减少生物多样性重大损失的措施的理由。为解决科学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之间的矛盾,预防原则顺势出现。

(二)预防原则与生物入侵

预防原则无疑是解决当前生物入侵的有效原则,同时预防原则也被多部国际条约所引用,虽然具体内容有所差异,但从法律条文本身来看都是为避免发生生态环境问题。比如《海洋法公约》第196条规定:条约缔约国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减少引入的外来生物到特定海洋环境中,因为这些海洋生物可能对当地海洋环境带来有害变化《生物多样性公约》第8条11款中,缔约成员国应当对那些威胁当地生态系统的外来生物进行预防、控制以至于根除《国际水道非航行利用法公约》中规定水道国家应当采取措施预防外来生物到国际水道。

三、防范生物入侵实践中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适用

生物入侵防范作为一种长期性的防治工作,在防范生物入侵过程中,法律适用应当着眼于风险本身,有针对性的解决风险所面临的各种因素。就其风险本身而言,可将风险的过程细分为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所谓风险因素,指的是能够引起或者增大风险事故发生幅度的组成要素;所谓风险事件,是指由风险直接导致发生的损害事件;风险损失,指的是由风险事件引起的非可预计、直接因果关系的价值量减少,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各种价值。从这些概念来看,不难看出,在这个关系链中,风险因素与风险损失直接是直接的因果关系,而风险事件只是一种表象。在对待生物入侵防范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考虑从本源的角度来充分评估各类风险的因素,减低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一)评估风险因素

外来生物的评估是针对有意识引入外来生物之前,对拟引入的外来生物进入本地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这些评估的内容包括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人类健康及引入后的生态系统效应问题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评估,应当尽可能的全面,同时在全面的基础上,应做出相应的识别和处理,做出相应决策后应当尽可能降外来生物所带来的不良影响降。以发达国家对于风险评估的操作来看,其在数十年前就已经加大了对外来生物入侵的管理,将风险评估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环节。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已经制定了国家杂草战略,对杂草有相应的评估系统,该种系统能够清楚识别多种杂草,有效解决了外来生物的风险评估。

(二)防控风险事件

对于风险事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控。第一,建立完备的检验检疫制度。检验检疫是控制外来生物入国门的重要屏障,应积极建立相应外来生物名录。同时,有重点的针对入侵生物来源地检验,对于美洲这种重点区域应当重点检疫,严格评估其在国内的环境适应性和入侵性。其次,应当建立完整的报批制度。对于外来生物的引入,应当在完整的名录制度及行政许可下进行引入备案。最后,可以建立预警机制。在外来生物已经在当地形成规模即将造成风险事件,迅速利用一切手段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减少风险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