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园林工程法规范文

时间:2023-06-14 16:31:52

序论:在您撰写园林工程法规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园林工程法规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施工

1、从量现生态学的发展去思考

景观生态学把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的空间格局作为研究对象,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咆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他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不同安全水平上的安全格局为城乡建设决策者的景观改变提供了辩护战略。因此,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不但同时考虑到水平生态过程和垂直生态过程,而且满足了规划的可辩护要求。例如:笔者在南方和北方的园林工程上通过设计与现场施工配台的长期实践,感触颇深。

(1).在南方的广西南亍笔者曾参与的民族大道景观亮化工程中,方案阶段充分对当地的气候(气温、降雨量、霜期等)的综合了解,并对当地植物物候观察文献进行收集进行品种的筛选。初步在设计理念上将其定位在立体生态景观大道的位置上。充分利用好现场保留下来的大树古树,在设计图上一一标记清楚,结合现场相片,进行小组讨论,例如,原有的小叶榕、高山榕、大叶榕这些桑科榕属的品种,考虑利用天南星科植物与之共生,因为榕树具有相当的气生根,天南星科植物(绿萝、合果芋、绿苹果等)是蔓生带气生根植物品种,榕树可以为绿萝营造遮荫散光的环境,而绿萝可以为榕树的茎杆带来养分水分,这样既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也增加了绿化率,在城市主干道上形成一种鲜明的园林风景。有了上层与中层的过渡性种植,在灌木地被的搭配上,我们也充分考虑了当地降雨充足等的气候特征,种植了巢蕨、葱兰、麦冬、喜林芋、五彩朱蕉等喜荫喜湿植物,色相丰富,通过营造丰富的微地形,自然的生态种植方式,创造植物群落种植的优势,使品种与品种、品种之间达到和谐的生长方式。在现场施工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种植的密度,以及具备很好的预见性,考虑王见场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以后的生长趋势;此外还必须考虑道路环境与其他如公园、住宅环境的区别,因为民族大道是南宁地区车流量很大的行车要道,车行道废气的流动排放与吸收我们都考虑进去了,例如,在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不应该种植太高的灌木绿篱带,以免会对汽车尾气的流动严生阻隔作用,产生不好的气体对流在车行道上不断地累积,使大道上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在这个细节上我们进行合理地预防措施,这样合理地梳理之后,在这个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我们会走得更远。

(2).在北方的山东淄博地区,笔者参与的淄博华侨城中润大道景观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现场配合工作(以下简称淄博华侨城)也有一些体会。在当地是比较典型的北方气候,存在着缺水、有霜期长、荫生植物品种少、冬季多数植物落叶、沙尘干风等种种不利园林植物生长的因素。该项工程起初定位是山东省生态住宅小区建设的一个配套建设工程,要求把小区景观设计的形式表现出来,又要保证市政道路的基本配套功能,我们设计师在考虑合理地运用水景设计来丰富其设计理念,景观+水+植物之间的共存是整个设计的要点,丰富的水景必然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水之美加之丰富而多变的形态,及其与生物、植物及自然万千的相互关系,城市居民对浅水卵石、野草小溪的亲切动人之美的需求,决不比生硬河岸中拦筑的水体更弱。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而在其动人之态,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恰恰在小区的周边有一条河流,在合理引入河流的水后,经过过滤便之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在水景设置循环机房,主要进行水循环处理,这样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放空排水,充分利用水资源,满足景观与现实的需要。另外在设计上重点考虑自然排水的问题,尽可能将水通过自然土壤的渗透保持在绿化种植地里面,从而保持最多的水分,在园林步道上采用木栈道,下雨的时候雨水直接通过木板的缝隙流到下面疏松的土壤上,尽可能利月大自然的资源来满足园林对水源的需要。

2、为创新过程而设计

(1).纳草地,怀疏林,透景引绿。

例如:在淄博华侨城的南会所整体建筑布局四周高、中间低,形成盆地的地形,

同时留两条对角线和东西、南北共四条透景线。纳临时绿地入怀,集中布置绿地,又

使绿色渗入整个规划区,并与外界共享。

(2).大视野与小空间,完整的绿地系统。

淄博华侨城整个绿地系统包括中部集中绿地、建筑群中的庭院绿地、周边至少20米宽的绿带、各个入口和广场,它们又通过步行绿廊形成点、线、面绿地系统。

(3).架空的步道,原始生态体验。

遵从两点最近距离原则,将各交流空间和主要节点用高架于树冠之上的步行道相联系。使人类在进化了两千万年之后得以重新体验树冠生态。并与会所到商场相接,形成区域交流网络。高架步行道中间为玻璃内设灯光。用轻巧的现代材料,在淄博华侨城园林中编织出一个同时具有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空中网络

(4).起地形、布草坡,翠拥华侨城。

整个场地四周绿带均向内起坡,以提高可视绿地面积。淄博华侨城销售展览中心则更是充分利用起伏的地形,将建筑主体潜于草坡之中,形成淄博华侨城的景观特色。

(5).卵石水雾,夏流一片清凉,冬漫一层神秘。

淄博华侨城景观河集散广场沿两条对角视通走廊分布两条白色卵石带,绿草之上,格外醒目,巨型卵石之上设雾泉,两者合为一体。一方面揭示玉龙河河岸的场所精神另一方面,当地用水紧张,水雾则可以用很少的水量通过与卵石和地形及灯光结合,形成溪谷云蒸霞蔚的景观效果,夏天与草地钓灌溉系统相结合,冬季则与采暖系统相结合,产生一片云雾。

(6).造文化大道,承载悠长文脉。

在淄博华侨城文化大道基础上形成集娱乐、餐饮、休闲、文化于一体的亲切宜人的特色步行街区。保留全部古树,并以古树为参照坐标和原点布局户外空间、透景线及建筑群。保护和利用散布于场地内的文化雕塑,包括:齐国古文化雕塑走廊,并与绿化或广场甚至现代建筑相结合,在当地形成了很好的文化走廊,为整个景观 注入相当的文化气息。

3、设计要注意人类想要的理想环境

一个成功的环境设计,不但要满足人的生理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人的心理要求。对于前者,设计师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精确数据和手段来实现,而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通过发掘存在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理想环境模式,并使设计与这一心理模式相和谐来实现,而这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是现代环境设计理论所研究的一个焦点。设计者试图从心理统计、中国人的环境吉凶意识和日常行为观察等途径,来寻找一些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环境的外部特征,然后以人类进化史及中国文化发展史为依据,通过中国原始人类的环境经验和中国文化在其主要定型时期的环境经验,来揭示中国人的理想环境模式的深层结构,为环境设计提供一点启发。中国园林是这些基本理想结构巧妙而自由地组合的结果。例如:苏州园林中通过多重回廊之穿插组合而产生神秘变幻的景观感受。主要通过走廊来构成景观的极端例子是迷宫,极富干探索性和神秘性。而廊、门洞、漏窗与各种尺度的围合空间相组合,又形成了神秘而隐幽的气氛(如留园)。在寺庙园林中,为造成清静、庄严和神秘的宗教环境气氛,常将壶腔结构(如选址在山间盆地中或山坳,或四周环植丛林)、走廊和壶口结构(如利用山谷构成香道,构筑回廊甬道,设置门洞等)及昆仑结构(将殿堂高筑于山腰或山顶,抬高殿堂基座等)有机地组合在同一景观综合体中。在皇家园林中,有的使昆仑结构的比重相对加大(如北海、颐和园的局部),从而有壮阔之势;但在圆明园中,壶腔、廊(包括可以行舟的水道)和壶口比重较大,因而可索可游,可隐可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中一个最全面地体现各种理想景观结构的园林是承德避暑山庄。以上几个类型的理想园林都反映着我国古代造园师的智慧结晶,我们在现代的住宅环境设计中应当不断地在吸收过去这些好的手法过程中,利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地加以完善,例如在淄博华侨城的总体规划设计中,我们将景观河运用在整个小区的建设里面,让整个小区被河流贯穿起来,人在日常生活当中,形成对河流的一种生.存文化,从而通过人们的活动结合到园林当中,如划船,钓鱼,喂鱼,戏水,听雨水嘀哒声音,看风吹的涟漪……很多很多的表达形式。从而在更多的层次上去取悦于园林的每一处。

我们强调经验――景观结构生态战略.意义――景观审美感受三者之内在联系,并以此来认识中国园林美之本质。观点本身是:否能成立尚待进一步论证,具体术语尚缺乏推敲和修饰,似有粗俗、之嫌;但这正符合笔者成此拙作之初衷――还中国园林以纯真自然之面目和胴体,即不应迷恋于世!代文人雅士给其编织的纷繁斑驳的外衣,也别自作多情地将其着意文饰,更不应残酷地将其线线条条、方方块块地肢解。否则,便难睹其纯然之美。

第2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施工规划;发展方向

1引言

现代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当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旋律,同时也是生态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进程中,环境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们要放眼未来,对于城市的园林规划施工工作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关注城市园林施工规划的内涵,更好地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基础。

2现阶段城市园林施工规划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对绿化景观的效果进行盲目的追求。城市园林施工规划工作的开展,是以人为的手段通过施工和设计,对自然环境进行创造和改进,其整个过程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整体施工规划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整个园林景观的生态性特点,并且也要对于其观赏性等问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城市中绿化区域应该为城市提供水土的保持、水源的涵养以及清洁净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如果一味地追求景观效果,那么整个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则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并且对于水资源的消耗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众所周知,我国社会发展中,水资源一直是紧缺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着很高的要求。造成这种对绿化景观的效果进行盲目的追求原因有很多,而设计者自身对绿化效益的认识不正确,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在设计中必须要对多种因素和效益进行综合的考虑,这样才能改进当前绿化景观施工规划中的不足,让景观规划更加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第二,过分地重视经济效益。现阶段城市发展建设中,经济效益的获取已经成为了部分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点内容。某些城市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其在园林景观的施工规划中重视由景观规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施工规划的过程中,对于园林景观建造的可行性缺乏一个良好、全面的分析,并且造成了城市内部资源的浪费。部分地区城市中的一些人造景观的利用效率很低,在花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同时,却没有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第三,园林施工规划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在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对于精神生活人们逐渐有了更高的追求。人们自身的视野见识不断提高,对于园林绿化的观赏需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城市的规划设计和布局已经从以往单一、僵化的形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灵活的设计布局,这对于园林绿化景观的施工规划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部分城市地区的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在施工规划的过程中,其过于关注一些大气派、大尺度方面的追求,而对于其绿化的效益并没有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这种不合时宜的施工规划理念,缺乏对人们观赏需求的深入了解,并且设计中也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这种施工规划中,很多园林景观不能为市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空间,整个园林景观变得脱离实际和社会,难以实现和满足人与自然的沟通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也就成为了一纸空谈。

3城市园林施工规划的发展方向探析

第一,放眼未来,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对城市园林规划发展建设的认知。如果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施工规划中的一系列问题,依然采用生搬硬套的手法进行学习和设计,不能融入自己的创新和改进,那么整个园林施工规划的质量和效果也就难以得到真正的保证。只有从思想层面上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园林施工规划的基本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第二,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园林施工规划工作的开展,需要放眼世界和未来,积极地借鉴国外社会先进的施工规划理念,关注对空间的塑造,在施工规划中融入更多的地域性的文化色彩,丰富设计风格,体现出一个城市的特点。当前我国城市的园林施工规划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实际施工中,很难体现出整个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以及经济价值。针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积极地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真正的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成长。虽然中西方文化的风格与表现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的内涵和本质还是有一定程度的相似相同性的。

第三,文化特色的体现。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园林施工规划对于设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要求水平较高,需要他们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对先进经验进行本土化的转变,探索出更富有文化特征的优秀作品。园林景观本身是一个艺术作品,其生长的过程需要文化作为“土壤”。在施工的过程中,要细致入微、以小见大地结合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和历史文化的特色,营造出符合当地人文特点的文化型景观。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景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施工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更新,打造本土化、特色化的园林景观,真正的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融入进去,走上一条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第四,提高园林景观施工规划的人性化特点。作为一项综合、系统的学科,城市园林景观的规划过程中,规划人员要将理性和感性进行融合,对于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与细致的观察,利用科学的手段来开展相关的施工规划活动。规划人员也要积极地与生态学、生物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哲学等专业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并且不断地共同交流,就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园林规划的各项需求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不断地改进自身的规划意识和思路,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景观的施工规划过程中,要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明确,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园林的创造中。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风格,风格多样,量力而行”,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人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城市城市园林施工规划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更加关注大自然,尊重自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在城市整体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园林规划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既满足了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中空间与艺术方面的发展需求,同时也为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提供了防灾、防暑、遮阴、空气净化等多方面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园林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个城市活力的体现和象征。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来开展施工规划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让人与自然实现良性发展,更好地打造一个优美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1]衣学慧,熊星.基于城市特征的西安市园林景观规划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5(03)

[2]梁娟.谈城市规划中园林规划设计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5(05)

[3]杨飞.现代城市居住区园林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地理.2014(18)

第3篇

关键词:公园绿地;虞山公园;桂林;城市文化

1 桂林市文化要素分析

自然文化包括山水文化和生态文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环境为桂林市提供了广阔开敞的绿色空间,奠定了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随着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关注,桂林作为旅游历史名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与深厚的生态意蕴,使桂林市的生态环境从古至今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山水生态之美延续着,成为人们思慕的地方。人文文化包括宗教文化、诗词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桂林不仅是一座山水之城,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2 虞山公园对桂林城市文化的传承研究

2.1 虞山公园对自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桂林的自然山水与生态文化在虞山公园内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南园为传统中国古典园林,保留了一大批古树,郁郁葱葱的高大乔木与层层叠叠的小乔木、灌木等组合形成了丰富的景观层次。虞帝庙的东侧保留了数株古菜豆树、古野柿树和珍稀的古桩珍珠岁汉松,还列植了5棵针松古桩,庙前广场的东面为一片广玉兰林。集雅园与虞帝庙隔湖相望,是一组内院式民居风格的建筑群。集雅园外的西南墙至公园墙间为非游览区,不仅保持了原有的古酸枣树,还新增了紫藤、楠术、红背桂等乔、灌类植物,极大丰富了景观层次。

虞山公园怡沁园是人工与自然结合的佳例。穿过一组巨大的假山池群,假山间散落着千年古树桩、鱼尾葵与古银杏。沿石阶拾级而上,就是传统木结构的爬山廊和半山亭,瀑布从山巅上飞流而下,如同飞珠溅玉般撼人心魄。南园的植物配置与山水建筑很好地契合在一起,展示了桂林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面貌。

虞山公园北园为西方规整式园林,有明确的中轴线,狭长的地形由东至西呈低――高――低――高的连续起伏坡地。主轴线上流水叠泉,两侧为花带和草坪,草坪与墙之间以自然弯曲的绿篱为界,绿篱前景植物为茶花、红叶李等富有色彩和季节变化的灌木,中间为桂花,边缘为高大的圆柏。绿篱与围墙之间的地被植物为冷水花和鸢尾,形成2条多层次的生态屏障。北园从视觉美的角度出发,打造出一个充满节奏感、韵律感的西方规整式园林,但无法契合桂林市自身的城市文化,只能当作舶来品品鉴。

2.2 虞山公园对人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2.1 历史文化。相传4000多年前,虞帝南巡至桂林,登览的第一座山就是虞山,因而得名于天下。“舜洞熏风”为桂林著名老八景之一。秦开始便在虞山南麓建庙祭祀,到唐宋两代,虞山已是文人墨客登览拜祭圣地。虞帝庙作为全园的主景,在原有的庙址上按唐代风格重建。大殿面阔三间,重檐列柱,两侧廊间各有一配殿与山门共同围合成一个公共空间。庭院中设有以雕栏围合的祭坛,整体空间形成3个高差,既体现出帝王的庄严,又保留了庙宇的静穆。虞山公园以虞帝传说为建园历史基础,通过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较好地传承了这一上千年的历史典故。

2.2.2 诗词文化。虞山公园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典故,动人的神话传说,更有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唐代建中元年(约公元780年),李昌u在虞山南麓重新组织修建了虞帝庙,并镌刻了“舜庙碑”来表达对虞帝的崇敬,他邀请韩愈的伯父韩云卿撰写祭祀文章,韩秀实和李阳冰分别书写碑文和篆额,三大家珠联璧合,史称“三绝碑”。碑文中写道:“惟虞传夏,夏德斯沦。更殷历周,以及赢秦。帝号再尊,帝道莫宣。祀典空存,祀礼无闻……”。此外,在韶音洞南洞口有南宋朱熹题写的《虞帝庙碑》、南宋张拭的《韶音洞记》、南宋方信儒撰写的《古相思曲》等,以及明清以来的各类游记诗文和绘画,这些碑文与题词都得到较好的保存于修复。

2.2.3 宗教文化。虞山公园内有不少佛教文化景点,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五福塔和九重天。五福塔位于虞帝庙西北隅,高29m,五层仿木结构,是虞山公园内最高的一座建筑,也是公园内的视线高点与景观部分。朱红色粱柱、蓝宝色瓦顶、金灿灿的九轮鎏金塔刹,每个塔檐四角都挂着铁马铜陵,微风吹动,叮当作响。九重天由三重类似于维也纳之门的石拱券组合而成,修建在3个逐级而生的平台上,每一层均为九级阶梯。石拱券用祥云纹图案雕饰,将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园林结合在一起。

3 结语

现代公园规划中必须尊重城市本土文化,尊重自然,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只有丰富文化内涵才能发挥巨大的城市魅力,才能生产和开拓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提高城市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鄢志国.论桂林山水间的城市文化[M].山西:山西建筑,2009(7)

2 赵磊,吴文智.本土文化传承与城市公园绿地规划[M].浙江杭州:城市

文化,2013(9)

第4篇

一、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开设的现状

(一)林业法律法规在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2007年3月11日通过的决定,我国普通高校法学专业在原来14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门,其中一门为环境法与资源法,此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方面的教材倍出。森林、林木、野生动植物物种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调整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森林法律制度、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法律制度的内容自然被包含在各类环境法与资源法教材中。由于这类教材内容涉及而广、综合性强,林业法律法规内容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一般也都是概括性介绍,如《环境保护法教程》,在30万字的教材内容中,林业法律法规内容仅1万字,这部分内容虽然也介绍了森林法的立法历史和现状,并叙述了森林法关于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和森林采伐等重点内容,但是,该类教材对森林法的介绍是纲领性的,没有涉及具体的林业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学类教材中没有关于林业执法特别是刑事执法的内容。林业法律法规作为选修课的讲授内容或作为法学专业的辅助教材独立存在圈。

(二)林业法律法规在非法学类专业中的开设情况

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地位,目前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非法学类院校大体分为3类。一是各类林业大学(包括林学院),二是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三是专门培养林业执法人员的森林警察学院。林业大学中的涉林类专业培养的对象是林业管理人员和林业科技人员,是为了适应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除了带有明显的法学学科特征外,行政法的主导地位也非常明显,在讲授完各项林业管理制度之后,教师通常还会罗列行政处罚与行政复议等一般性的行政法律法规,代表性的教材如《林业法学》。各类林业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林业技术人员和林业经济实体的生产经营人员,培养对象一般不直接参与执法活动,因而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内容多为概论,政策导向性明显,讲授内容主要是针对林业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所需的一般林业管理规定,此外还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林木种子管理的法律法规等生产经营规定,教材一般选用的是《林业政策法规》。

林业法律法规是森林公安院校最具特色的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的设置不能等同于一般的涉林类院校。

二、森林公安院校开设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目的

(一)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个案的定性提供依据

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认定需要双重的违法性评价,即首先要判断行为是否具有林业法律法规方面的违法性,其次再判断是否具有刑事上的违法性。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没有违反林业法律法规就不会构成犯罪。以《刑法》第345条规定的盗伐林木罪为例,假设某甲砍伐了林木,对于某甲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仅仅依据刑法的规定是无法确定的。森林公安机关需要查明:某甲砍伐的林木是否属于未经许可禁止采伐的林木?林木的权属是什么?是否具有采伐许可证?是否按采伐许可证规定的方式采伐?采伐的数量是否达到数额较大?这些问题涉及到的内容,如森林林木森林资源林木采伐许可证等概念所包含的内涵,就是林业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上述问题,需要从林业法律法规的规定中发现和寻找直接的法律依据,也可以从《森林法》等法律的原则中发现和寻找分析解释法律规定的依据和方法。

(二)为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案件的侦查指明方向

查明案情、收集证据,是违法犯罪案件侦查(调查)的重要内容,侦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展开。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其前提在于是否违反了林业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例如,某乙未经批准擅自在林区建房修路,森林公安机关依据《森林法》禁止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相关条款对该行为进行处理时,需要依次查明林地的性质、林地的毁坏程度、林地的毁坏数量等情节。同时,在明确了前述取证思路的前提下,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还可以为进一步的调查提供依据。例如,用什么证据证明被毁坏的土地属于林地等等。因此,林业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指示证据收集的方向。

(三)协助森林公安机关打造和构建平安和谐的林区

林区的建设和发展、林农的生活都离不开森林、林木及其营造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是林业行政处罚和刑事追诉的依据;另一方面,林业法律法规也承担着林业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和规范林区经济发展的任务。近年来,重心下移、管理前移己成为社会各个行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念。森林公安机关担负着保护森林资源、构建和谐林区的重任。管理前移意味着防范破坏森林资源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从源头抓起,山情、林情、社情是落实管理前移的基础,林业法律法规是了解山情、林情的前提,也是指导林农正确行使合法权利的重要依据。

三、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一)国家对林业生产干预和管理的公法性质决定了课程内容的基础

按照我国目前的部门法划分标准,《森林法》属于环境资源法的范畴。国家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范畴,是一种公权力。现代法学认为,凡涉及公共权力、公共关系、管理关系、强制关系的法,即为公法。因此林业法律法规具有公法性质。但是林业行政管理的性质不能完全等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纯粹意义的行政法,因为《森林法》兼具确认林权、保护林农物权的合法权益、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等功能,又具有私法内容。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执法人员,从林业管理和森林公安执法为出发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应以行政管理的公法规定为基础。

(二)森林公安机关作为法律适用主体决定了课程内容的重点

以《森林法》为核心的林业法律法规,其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机关的管理方面,林业行政管理的内容是广泛的,根据管理事项可以分为内部(固有的)和外部(衍生的)两大类。内部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如各种林业技术、工程措施、各种林业行政许可和各种林业技术规程制定、操作等等;外部管理主要体现在执法方面,是对违反林业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行为人的制裁。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行使林业行政管理权,因而林业法律法规的适用主体主要是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森林公安虽然隶属林业体制,但是不具有林业行业的内部管理权限,即不具有各种林业行政许可权。因《森林法》的授权,森林公安获得部分林业行政处罚权。以森林公安执法权限为基点,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重点内容应以《森林法》的禁止性规定为基本范畴。

(三)林业生产建设的统一法典决定了课程内容的核心

我国林业法制体系由统一法典和其他非林业法律规范中附带的林业法规范构成,前者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为主体,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为配套的规范体系;后者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林木种子的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林权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规定等等。

森林公安执法的终极目标和林业管理目标是一致的,是促进林业经济的繁荣和资源增长。但是,森林公安的职责主要是执法,执法内容和方式与一般的林业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因而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需要重点体现与执法权限有关的林业管理规范,特别是涉及林业生产经营行为的禁止性规范和由其产生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四、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

(一)突出林业行业法学知识体系,满足森林公安执法的需要

森林公安院校培养的是森林公安执法人员,林业法律法规课程教学从林业行政违法性方面直接为森林公安执法奠定基础。一般林业院校的林学类专业不再开设其他法学课程,其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内容独立、自成体系,因而综合性强,内容包括所有与林业行业相关的民事法学、行政法学等等,具有法学概论特征。法律适用过程是综合性的,在林业案件处理过程中会涉及其他法学,如民法关于林木所有权的界定,直接影响林业案件定性从而决定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方式。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要将民法学和行政法学的相关内容纳入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之中,因为森林公安院校独立设置了民法学行政法学课程,林业法律法规课程只需要将知识体系与其他部门法学适当衔接即可,不必再作大篇赘述。

森林公安院校林业法律法规课程侧重和强化林业部门法学的知识体系,有利于从林业专业方向对案件作出准确的定性。同时在办理林业案件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和反思林业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对法律的完善和健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突出行政违法性,与刑法学紧密衔接

我国刑法规定的破坏森林资源犯罪个罪的犯罪构成,是以行政违法性作为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即违反了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强制性规定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因而,仅仅从刑法层而是无法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破坏森林资源犯罪,森林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政管理规范和技术规范是区别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

《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中破坏森林资源犯罪的个罪,由森林公安机关依法管辖,所以直接成为林业法律法规课程的构成内容。这种内容编排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能满足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活动中对法律适用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向细节化拓展

法学类专业和林学类专业不是直接培养林业执法人员,因而较少关注林业法律法规中的细节问题,而是以宏观、抽象的理论研究为主导。然而,执法实践活动是具体的,法律适用过程是详尽细致的,因而林业法律法规一些重要的细节问题在教学内容中不容忽略。

首先是法律规范形式的细节化。一些部门规章和规定,像《林业部关于在野生动物案件中如何确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产品价值标准的通知》等形式的林业管理规范,在其他林业法律教学中很少涉及,而森林公安办理林业案件中,这类形式的法律规定往往就是定罪量刑的依据之一。

第5篇

关键词:主题;规划设计;城市;发展趋势

森林公园,就是以良好的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利用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开展森林旅游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游览、度假、休憩、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

1 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当地森林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经过整合,这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主题不突出

主题是森林公园灵魂,主题是森林公园的符号。主题往往是森林公园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升华。森林公园主题要与公园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配套吻合。森林公园主题要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相互补充。问题表现一,主题不明确,不明晰,主题雷同;问题表现二,主题与附近其他风景区主题完全重叠,游览项目重叠;问题表现三,主题不符合现代游客的游览诉求。

1.2 特色不明显

特色是森林公园的生命力,特色是对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的强化和升华。问题表现一,没有森林公园特色(绿色、自然、生态、野趣);问题表现二,缺少本森林公园的优势风景资源或垄断资源或地域文化;问题表现三,建设项目设置雷同;问题表现四;景点建设和建设项目风格缺泛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

1.3 旅游功能定位不明晰

森林公园的旅游功能主要有: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问题表现一,不切实际的占全旅游功能,吃、住、行、游、娱、购占全,功能设置雷同;问题表现二,重视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功能,轻视科普功能;问题表现三,旅游功能与附近其他风景区重叠。

1.4 规范性问题

森林公园现有规程、规范、标准尚未形成体系化、专业化,导致规划设计的随意性较强,规划设计成果不规范。规划设计成果专业性不强,规划设计深度不一致,规划设计方案基本不考虑投资回报,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单位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规划和施工图设计,轻视详细规划,一是造成建设方案未能落实总体规划,二是浪费建设资金。

2 总体规划工作

从实际工作的步骤来看,森林公园规划工作分为资源调查分析、编制可行性研究文件、总体规划、方案决策、管理实施规划编制五个阶段。

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应该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妥善处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游览、生产、服务等诸方面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合理地利用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森林公园的多种功能需求,使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 森林公园专项规划

3.1 森林公园景观系统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山峰、水流、林地等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采用特殊的设计方式,突出森林景观的优美。因此在进行森林景观规划时,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林木植被资源,对现有林木进行合理地改造和加工,使原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适应森林游憩的需求,突出其森林景观。

3.2 森林公园游览系统

森林公园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该配有适当规模的游戏设施,比如结合当地森林公园的基本景观特点开展森林野营、野餐、森林浴等项目,满足城镇居民的娱乐需求。当然也要考虑本地投入的资金多少,森林公园面积的大小,选择合适并且可行的游憩项目,为森林公园带来最大效益。

4 森林公园道路交通系统

森林公园除了主要客源建立在便捷的外部交通联系外,其内部道路交通必须满足森林旅游、护林防火、环境保护、以及森林公园职工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森林公园道路系统规划中,要考虑到游客游览道路的选线、走向和引导作用,开发符合大众的道路。还可以结合森林公园的具体环境特点,开发独具情调和特色的交通工具。以下是经过资料查询到的我国大部分森林公园规划中道路规划的要求:

1)主干道是森林公园与国家或地方公路之间的连接道路以及森林公园内的环行主道。其宽度为5~7m,纵坡不得大于9%,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30m。

2)次路是森林公园内通往各功能区、景区的道路。宽度为3~5m,纵坡不得大于13%,平曲线最小半径不得小于15m。

3)游步道是森林公园内通往景点、景物供游人步行游览观光的道路,应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宽度为1~3m,纵坡宜小于18%。

5 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系统

森林公园内的水、电、通信、燃气等布置,不得破坏、影响景观,同时应符合安全、卫生、节约和便于维修的要求。电气、上下水工程的配套设施应设在隐蔽的地带。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工程应尽量与附近城镇联网,如经论证确有困难,可部分联网或自成体系,并为今后联网创造条件。

6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规划

森林公园旅游服务系统主要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医疗、导游标志等。休憩、服务性建筑的位置、朝向、高度、体量等应与自然环境和景观统一协调。建筑高度应服从景观需要,一般以不越过林木高度为宜,休憩服务性建筑用地不应超过森林公园陆地面积的2%.宾馆、饭店,休、疗养院,游乐场等大型永久性建筑,必须建立在游览观光区的地带,不得破坏、影响景观。

7 发展趋势

7.1 突出森林公园的特色和功能

重点保护哪些风景资源,重点保护哪些脆弱环境,突出观光游览、休闲游憩、休闲度假、科普中的哪些功能,弘扬森林文化中的哪部分文化。

7.2 强调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

让游客能够在森林公园内,体验到风景资源的“本底性、无人为干扰状态的本来面貌”。维护好风景资源的原生性和生态环境的自然性,森林公园才能真正可持续性经营,才能真正突出野趣,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谐共处的场境。

7.3 提高便捷性和安全性

强调便捷性和安全性,是人性关怀的具体体现。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森林公园需要做到能够快进快出。

7.4 总体规划的法律效力在增强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现行条文规定和发展趋势,赋予总体规划更强的法律效力。

第6篇

一、园林工程监理产生的背景

计划经济时期,园林事业往往是园林单位的“家务事”,是一种政府的公益事业,由政府决策,政府投资,政府下属单位施工,并列人政绩。政府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园林工程监理无须存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林工程的投资主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部门,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各种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纷纷介人园林工程的各个环节,园林工程的投资方与施工方各自独立的资本意志最终导致其利益各不相同。矛盾出现了,园林工程监理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绿地规模不断扩大,绿化量逐年增长,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与绿化建设相关的绿化施工、养护等环节也引人了市场运作机制,绿化建设市场已逐步形成。市场运作下的园林工程迫切需要园林工程监理的介人。

二、园林工程监理的现状

建设监理这一行之有效的建设管理制度在国外已实行多年,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已有上百年历史;就我国而言,从1988年开始,建设监理的理论和实践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设工程监理条例》的出台,各建筑监理公司的蓬勃发展,就是最好的证据。园林工程中推行建设监理制度还刚刚起步。这是由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园林绿化工程有土方工程、栽植工程、养护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及安装工程。在土方工程中有大量的机械施工,有沉降观坝J和土壤检测;在栽植工程中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苗木的栽植季节问题;在养护工程中有浇水、施肥、中耕、防台防汛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交织在一起,并随着季节变化发生着技术组合的变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既有重叠,又有交叉,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季节性。

园林工程与其他建筑工程有着巨大的差异还表现在建筑工程只须一次验收,监理的工作时间可限于施工阶段,而园林工程则需经过两次验收,监理的工作时间延长至施工阶段后的养护阶段。

正是园林工程的专业特点和特殊过程,使其需要专业的监理人员。园林绿化工程的监理人员除具备一般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懂得植物生理、植物保护、土壤条件以及植物品种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

目前,国内专业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企业还屈指可数,许多园林工程的质量监理还依赖于政府监督或请其他专业的工程监理代为兼顾。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园林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还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园林工程监理明显滞后于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监理的建议

我国加人WTO以后,建设监理制度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园林工程监理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更好地在园林工程中推行监理制度,建议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培养高素质的监理队伍,提高园林工程监理水平。

工程监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技术过硬、不怕艰苦的监理队伍,是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监理人员应该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监理原则。守法、诚信是监理的前提;科学是监理的手段,即实事求是的方法;公正是遵循这一监理原则的核心。对于工程监理来说,始终坚持公正的立场,这是由监理的特定使命与所处位置决定的。其次,监理人员要坚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监理人员来白于社会各个不同的层次,他们的监理专业知识水平及年龄不尽相同,因此,开展经常性的专业知识培训,相互交流监理实践经验,是提高监理水平的基础。再次,监理企业应牢固树立服务宗旨,以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最后,监理企业应发扬不怕艰苦的团队精神。监理不同于质监部门,他天天坚持在工程第一线,时刻掌握工程动态,有时还要连续跟班旁站,这就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才能够圆满完成工程监理任务。

2、学习《建设工程监理规范》,规范园林工程监理行为。

2001年5月1日实施的GB,0319一2000国家《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是搞好工程监理的总纲。作为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企业,毫无疑问的应当全面认真地贯彻实施,但是目前在对该《规范》的认识与执行上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以为《规范》束缚了手脚,工作不痛快;有的在具体运作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随意应付,马虎了事。因此,只有加强对《规范》的学习,才能提高对《规范》执行的自觉性,促进园林绿化工程监理行为的规范化。

3、制定园林工程有关标准,确保监理依据充足有效。

第7篇

园林工程监理产生的背景

计划经济时期,园林事业往往是园林单位的“家务事”,是一种政府的公益事业,由政府决策,政府投资,政府下属单位施工,并列人政绩。政府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园林工程监理无须存在。

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园林工程的投资主体已不再是单纯的政府部门,股份制、有限责任制等各种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纷纷介人园林工程的各个环节,园林工程的投资方与施工方各自独立的资本意志最终导致其利益各不相同。矛盾出现了,园林工程监理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城市绿地规模不断扩大,绿化量逐年增长,绿化建设成效显著。与绿化建设相关的绿化施工、养护等环节也引人了市场运作机制,绿化建设市场已逐步形成。市场运作下的园林工程迫切需要园林工程监理的介人。

件以及植物品种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工程造价。

目前,国内专业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企业还屈指可数,许多园林工程的质量监理还依赖于政府监督或请其他专业的工程监理代为兼顾。如上海的绝大部分园林工程的质量管理是由上海市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园林工程建设管理的方法还存在着不尽完善的地方,园林工程监理明显滞后于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在道路绿化工程的项目管理中,人员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道路绿化工程最后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施工项目部机构的能力与水平,所以,项目机构的搭建是项目管理的基础。挑选具有绿化专业背景的项目经理比较关键。项目经理是项目机构的组织者与领导者,项目经理的水平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备配必不可缺的施工员与资料员是对项目机构的补充,其成员既可以由施工企业派驻,也可由项目经理白行组织。施工单位组织技术监督部门,以定期检查与突击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机构进行监督与指导。

一、培养高素质的监理队伍,提高园林工程监理水平。

工程监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专业技术过硬、不怕艰苦的监理队伍,是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刻不容缓的任务。

首先,监理人员应该坚持“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监理原则。守法、诚信是监理的前提;科学是监理的手段,即实事求是的方法;公正是遵循这一监理原则的核心。对于工程监理来说,始终坚持公正的立场,这是由监理的特定使命与所处位置决定的。

其次,监理人员要坚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由于监理人员来白于社会各个不同的层次,他们的监理专业知识水平及年龄不尽相同,因此,开展经常性的专业知识培训,相互交流监理实践经验,是提高监理水平的基础。再次,监理企业应牢固树立服务宗旨,以不断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最后,监理企业应发扬不怕艰苦的团队精神。监理不同于质监部门,他天天坚持在工程第一线,时刻掌握工程动态,有时还要连续跟班旁站,这就要求现场监理人员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和相互协作的精神、才能够圆满完成工程监理任务。

二、制定园林工程有关标准,确保监理依据充足有效。

目前,园林绿化工程的管理是参照建设工程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的,由于没有较为专业或特指的法律法规,配套管理办法的制定就没有依据。管理过程中显得相对滞后,建设标准没有国家标准,也就没有了强制性。

对整个园林行业的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带来诸多问题。重视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的制定是园林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特别是施工规范、检测标准、各类绿地标准、养护标准、定额等技术法规的制定,为进一步完善园林工程监理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园林绿化工程有土方工程、栽植工程、养护工程、园林小品工程及安装工程。在土方工程中有大量的机械施工,有沉降观坝J和土壤检测;在栽植工程中有不同种类、不同规格苗木的栽植季节问题;在养护工程中有浇水、施肥、中耕、防台防汛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交织在一起,并随着季节变化发生着技术组合的变化。园林绿化工程与土建工程既有重叠,又有交叉,使得园林绿化工程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和季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