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4 16:31:44
序论:在您撰写制造业发展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
中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2006年食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以及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4570.68亿元、3638.52亿元和405.66亿元,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5.46%、26.57%和15.09%,利润总额268.5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58.35亿元,累计税金总额184.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66%。但食品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上升。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CPI的平均涨幅,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而且,价格上涨主要是出现在2006年后半年,上涨速度呈上升态势。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2007年食品制造业当务之急是消化和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2006食品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关注。
(一)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06年食品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1~12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1.06亿元,同比增长25.74%。全行业实现利润26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亿元;亏损面为17.39%,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
(二)食品制造业成本上涨,食品价格上升
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12月份上涨2.8%),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CPI的平均涨幅,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其余商品价格有涨有落。而且,价格上涨主要是出现在2006年后半年,上涨速度呈上升态势。
(三)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调查得到的一系列数据显示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逾两成膨化食品近三成烘炒食品不合格。监督抽查显示,逾两成膨化食品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6%。近三成烘炒食品产品质量不合格。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一是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二是微生物指标超标,三是铝残留量超标。
近三成酱油产品质量不合格。12月的酱油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1.9%。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合格。
三成茉莉花茶、红茶产品质量不合格。2007年1月,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对茉莉花茶和红茶两类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显示,三成茉莉花茶、红茶产品质量不合格,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0%。
四成辣椒制品含有苏丹红。国家质检总局对辣椒粉、辣椒酱、油辣椒、豆瓣酱等预包装辣椒制品和散装辣椒粉进行了抽查,结果137种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仅为74.5%,不合格项目全部集中在苏丹红I~IV号。
近半干制水产品不合格。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对全国15个城市干制水产品进行质量监测的结果,合格率为55.5%。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海带、紫菜等藻类制品无机砷超标;虾皮、鱼干等动物类干制水产品水分、盐分超标;部分干制水产品检测出甲醛。
而且,食品制造成本的上升使得食品安全出现重大隐患。目前我国食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的现状导致大部分厂家利润微薄。而以超市为主的终端不断压价,物流成本又在不断上升,迫使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铤而走险,以牺牲食品的安全品质为代价,牟取不法利益,从而构成对城市食品安全最现实的威胁。食品企业的毛利基本上都只有10%至20%,企业本身利润空间极其有限,要生存下去只有弄虚作假。超市对食品的质量不负直接责任,但由于同样受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动,造成大卖场和超市中依然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食品工业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日后发展
1.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目前,食品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批生产企业密集区和多个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畜禽肉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产业带,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
2.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资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迅速提高。同时,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股份制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二)2007食品工业发展重点领域
2007年食品制造业当务之急是消化和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
1.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的消化。一方面是国家宏观调控,保证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的稳定。另一方面是食品行业和企业自身努力,发挥优势,降低成本,主要包括下面几方面:(1)优化组织结构,享受规模优势。目前食品制造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行业组织结构有待优化。我国稻谷加工达到日生产能力400吨及以上合理规模的企业不足1%;甘蔗糖厂的平均日榨能力仅为2000吨;规模以上软饮料企业的年均产量只有3万吨;罐头加工企业的平均规模仅为1000吨左右。企业规模小,严重制约了食品行业规模效益的发挥。(2)调整产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食品工业布局尚不尽合理,区域优势有待发挥。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食品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由于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丰富的原料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二是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够紧密。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脱节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增加了农产品长途运输的成本和物流过程的损失,导致资源浪费。(3)提高我国食品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运用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
2.保证食品安全任重道远。实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对食品相关产品实行生产监管,给通过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产品市场准入审查的生产企业颁发了生产许可证证书,保证食品安全。 2007年质检总局对食品相关产品的生产监管将突出四个重点:一是重点产品,即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对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产品。二是重点区域,即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集中的区域。要与这些区域所在地政府密切配合,集中力量促进多数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三是重点企业,主要是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小企业和小作坊,以及那些专门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和窝点。四是重点问题,主要是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非法使用回收塑料加工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等问题。
三、食品制造业的行业政策动态
(一)《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出台
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2006年11月下旬,由于工业用粮需求旺盛和粮农存在惜售心理等因素影响,小麦、玉米、大豆和籽棉收购价格分别出现不同上涨;受原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粮食局等部门12月1日联合出台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提出充分发挥临时存储粮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安排临时存储粮在粮食批发市场上常年常时公开竞价销售,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
(二)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1.《果冻》国家标准开始实施。2006年10月1日起,强制性国家标准《果冻》开始实施。其中,新增加的规格要求为强制性条款,其中消费者最常食用的杯型果冻杯口内径必须大于等于3.5厘米。该标准为我国首个果冻国家标准,已进入流通领域的果冻可销售至2006年9月30日。
2.巧克力制品实行贸易标准。商务部的《代可可脂巧克力及代可可脂巧克力制品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于2006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标准明确规定代可可脂添加量超过5%的产品不能直接标注巧克力,而产品包装上应标注为“巧克力(代可可脂)”, 在其标签上加上关于“代可可脂”的含量说明,其标注也将改为“代可可脂巧克力”或“代可可脂巧克力风味制品”。据此标准,目前市场上七成以上的巧克力产品将不能直接标注为巧克力。
3.第一个《油辣椒》国家标准正式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油辣椒》(GB/T20293-2006)国家标准,12月1日起将在全国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辣椒类产品的第一个国家标准。标准规定了油辣椒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标签要求,适用于油辣椒的生产、销售和监督检验。标准对辣椒、食用盐等油辣椒的主要原料和辅料都做出了规定。
4.首个鸡蛋国家标准草案制定完成。2006年11月底,中国肉类协会已完成首个鸡蛋国家标准草案的制定,并已上报国家标准委,鸡蛋行业将实行市场准入。标准对鸡蛋里的抗生素、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规定了最高限量标准,要求鸡蛋中不得检出氯霉素、沙门氏菌等物质。标准出台后,产地、生产日期这些“身份证明”今后都将被直接喷涂在鸡蛋上,以随时接受消费者的检验,同时还会配套出台一系列后续检测手段。
(三)一系列食品安全规范颁布实施
食品安全问题得到高度重视,并从生产流通各环节加以规范。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正式施行,有利于建立起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而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为农产品安全立法的国家。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如质量安全信息制度、生产记录制度等,在遵循全程监管的基础上,重点对农产品生产源头、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加强管理,有效把好食物入口的第一关。明确规定伪造有机、绿色等食品最高将被处罚措施10万元,还规定要坚决杜绝5种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
2.《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试行)》颁布。2006年12月8日,商务部正式颁布了《超市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试行)》,旨在通过大型连锁超市执行《规范》的示范作用,逐步带动食品零售企业执行,并发挥对企业经营的指导作用,推动连锁超市的规范化运营,提高超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增强消费者购物信心,提升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规范》对超市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操作程序和方法都作了详细说明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利于推动超市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有利于改善我国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提高上市食品安全质量水平。
另外商务部近期还将出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将以部门规章形式,通过建立健全批发、零售市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来规范食品经营行为,保障食品消费安全。
3.10类奥运食品安全标准确立,北京启用全新食品安全监控中心。2007年,北京市将深入落实《奥运食品安全行动纲要》,积极推进奥运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北京市食品办已确定了10大类345个品种的奥运食品安全主体标准,对奥运食品和奥运餐饮供应企业进行备案。北京市工商局与北京奥组委已共同组建了由国内外15名专家组成的奥运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就建立奥运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监控体系、可追溯体系等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组织、技术、装备、机制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确保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食品安全。
2007年1月底,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启用全新的具有国际水准的食品安全监控中心,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国标”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在石景山地区全面投入使用。监控中心聘任了30多名食品安全专家和近20名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外购进先进检测仪器,能对所有食品进行检测,检测项目仅涉及食品安全的就有100多种。其中,一种可对食品添加剂进行定性分析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最短能在5分钟之内检测出兽药残留。同时,“搜集国内外各种食品安全信息,对本地市场进行分析、检测、预警”也是该中心的一个主要任务。
4.12种包装食品保质期制定了新规定。2006年11月,国家轻工业部对奶粉、甜炼乳、糖果、罐头、方便面等12大类包装食品的保质期制定了新规定。根据新规定:马口铁罐装奶粉保质期为12个月;梅雨季节生产的糖果保质期为1个月;果汁汽水、果味汽水、可乐汽水玻璃瓶装为3个月,罐装为6个月;酒类按品种不同保质期从50天至6个月不等;散装饼干的保质期为1个月;塑料袋装方便面为3个月;夹心巧克力为3个月;纯巧克力为6个月;油炸干果、番茄酱铁罐装、玻璃瓶装的保质期为12个月;酱油和食醋为6个月。
5.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并严禁使用回收食品作原料再加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农业部联合制定的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与消费者的期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出“鼓励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食品召回制度,支持流通企业建设完善的食品溯源制度。”基于近期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问题受到消费者和食品行业的普遍关注,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2月《严禁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今后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严禁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加工的原材料,若发现有企业违反规定,将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要求企业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制度,记录应包括回收食品的产品名称、产品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退货日期、退货数量以及销毁地点、方式、数量、时间和负责人员等内容。
(四)进出口相关政策
1.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管理规定(试行)。2006年10月9日,为鼓励出口食品、农产品企业实施以质取胜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出口食品、农产品免验管理规定(试行)》,对优质出口食品、农产品实行免验制度。
企业申请出口免验条件包括:企业取得有效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书和HACCP等认证,具有完善的质量安全自控体系,并能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企业能常年保持正常的出口生产和经营活动,信誉良好,生产规模、出口数量、产品质量安全居行业领先地位,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示范性;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除符合相关法规规定的条件外,须拥有符合要求、能满足出口需求的自属种植或养殖基地;企业申请出口免验的产品,质量长期稳定,连续三年检验检疫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出口产品未发生质量安全问题;企业须具有完善检验管理制度和较强的自检能力,其实验室按ISO/IEC17025运行和管理,能满足出口产品相关项目的检测要求等。
2.国家从源头加强对农产品的出口管理。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模式+十项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出口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系,从源头进一步加强了对出口食品农产品的管理。2006年质检总局推进对种植、养殖场注册备案管理,全国已备案用于生产出口禽肉、猪肉、水产品、蜂产品、茶叶种植基地达100亩。同时试行大型出口企业驻厂检验检疫官制度。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
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
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
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
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
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
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
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
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料和工业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
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
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
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时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
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
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
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
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
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
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
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
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
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
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获取技术创新的重
要源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目前,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
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
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
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
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
”。(注:参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
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
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
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
,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
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
、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
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
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
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
>>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河北省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提升河北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测定与分析 河北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酒精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 河北省制造业竞争力测评与实证研究 河北省制造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动态综合评价 河北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 后危机时代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探讨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前景预测 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 河北省生产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若干思考 构建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研究 浅析协同发展大环境下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机遇 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世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对我省的启示 信息生态平衡视角下创新驱动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 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年钢铁行业
运行情况[E/B]..
[7]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中国可再
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全球风能理事会.2014
中国风电发展报告[R].
[8] 河北装备制造业“十二五”专项发展规划
[E/B]..
[9] 中国制造2025[E/B].http:///zhengce/
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关键词:酒精;现状;发展趋势
前言
我国的酒精制造业已经发展多年,酒精产品能耗、污染物排放和水耗都相对较高,这些问题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全球气候,而且目前我国酒精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不是很均衡,技术管理水平也相对落后,这些都是酒精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会影响我国酒精制造业的发展。
1 酒精制造业现状分析
经过对我国酒精制造业现状的了解并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的酒精制造业在技术和管理水平方面有很大欠缺,而且酒精制造业的分布、规模和生产工艺等都存在一定问题,这已经严重影响酒精制造业的发展,因此要将酒精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我国酒精制造业的综合水平。
1.1 管理和技术水平较弱
从事于酒精制造业的工作人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对酒精生产、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缺陷,而管理人员没有及时的引进最新科技和工艺也使酒精制造业的发展无法满足需求,就形成如今酒精制造业发展战略没有从全局进行考虑和规划,最终导致酒精行业技术水平低、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自然也受到很大打击。没有实现酒精生产工艺的科学规范控制和管理,资源利用率也就不是很理想,最终严重制约酒精制造业的发展。
1.2 非均衡的发展规模
我国有十几个城市都在发展酒精制造业,虽然酒精行业的分布范围比较宽广,但是这种分布范围却呈现不均衡的发展趋势,规模大小更是参差不齐。酒精制造业的不均衡发展规模严重影响酒精生产以及资源上的控制和整合,无法充分发挥酒精制造业最大的经济效力。另外,我国不断对酒精行业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这导致酒精行业的发展格局在不断变化,例如白酒税收增高,导致利用粮食生产酒精的情况大范围扩展,而工业生产酒精就严重缩减。
2 酒精制造概述
酒精制造通常是使用糖蜜等具有糖类的原料或小麦、玉米和薯类的淀粉性质的原料,通过蒸、煮、糖化、发酵、蒸馏后制作成酒精产品。酒精分为粮食发酵酒精和糖蜜发酵酒精,其工业制法一般为淀粉发酵法、乙烯水化。目前酒精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发展比较紧密,以切合市场需求为核心,以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为重点,坚持生产优质产品、低消耗和多品种的路线来发展酒精产业,同时还要以最快的速度引进新技术,促进酒精产业更好的发展。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的共同目的,不断扩展酒精制造业的发展规模,有效治理污染问题并不断研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方面加强管理和控制,尽最大可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使酒精制造业走向新产品、多品种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酒精制造业企业还要不断对企业自身加强建设,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快科技进步的速度,改善企业管理和经营水平,在酒精制造业中提升自身竞争力。
酒精发酵法是利用糖质或淀粉质原料通过在微生物作用下生成酒精,下面介绍一下淀粉质发酵法:将原料粗碎即将大块原料粉碎成小块原料,再利用粉碎机将小块原料粉碎成更细的原料;将粉碎好的原料加入适量水后预热,加温促使淀粉颗粒在高压蒸煮后不断破裂而达到溶解状态成为糊状;将上一步骤的糊状物通过曲霉菌淀粉酶进行糖化;发酵过程是无氧呼吸的过程,在发酵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和生物变化,例如蛋白质生成氨基酸和肽;蒸馏,其目的是提纯,主要将杂质、水、固体物质等去除。
3 酒精制造业发展趋势探究
酒精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比较重要的行业之一,其发展趋势也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对其技术的应用和管理等方面也要不断提升水平,这样才能推动酒精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3.1 加强现代化管理方式的使用
现代化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利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酒精制造的生产流程进行优化和改善以提高生产效率。传统酒精制造业的管理过程中,基本没有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导致员工工作消极怠慢,也使酒精制造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更加严重,对效率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与当代的企业管理理念严重不符,所以要加强现代化管理方式的运用,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规定管理,推动酒精制造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3.2 加强酒精制造工艺技术的提高
在酒精制造过程中要利用到很多工艺技术,而传统的工艺方式不仅效率比较低,而且浪费人力和物力,最终使企业经济效益也随之下滑。加强工艺新技术的引进对酒精制造业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不仅节省能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捷径,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竞争优势。
3.3 重视循环经济思想
循环经济是人类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反思而形成的一种理念,可以称之为新型经济发展趋势。在过去的工业生产中,人们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都不够重视,导致如今环境问题成为全球化问题,可持续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家重视的问题之一。当然在酒精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总也要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及贯彻,研究更多的新材料来生产酒精,提高酒精生产过程中的资源使用率,以及在酒精生产过程中废物、废料的循环使用,这样不仅能提高酒精制造业对社会环保的效益,同时也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
3.4 强化信息自动化,加强高效化生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自动化已经运用在各行各业中,酒精制造业的信息自动化也是其必然发展趋势,信息自动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区甚至国家的经济水平,同时信息自动化水平也推动了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改善,通过技术措施使生产流程更加简单,对生产工艺、管理方法和经营方法不断更新,只有将新兴技术、科技手段融入到酒精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中去,推动酒精制造业信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才能推动酒精制造业向更广阔的空间发展。
3.5 重视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酒精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目前很多绿色产业在蓬勃发展,各行各业都掀起了绿色发展的热潮,酒精制造业也面临生态环境问题也要进行适当的改进,在保证各方面如排污水、废弃物排放等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要尽最大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迫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快的靠拢国际环境指标、提升环境竞争能力等问题已经成为酒精制造业高度关注的问题。
4 结束语
酒精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和医疗等领域,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导致酒精制造业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酒精制造业企业要不断提升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优化运营和制作工艺,重视其平衡发展从而保证酒精制造业能为国家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平.酒精制造业发展趋势研究[J].河南科技,2013.
一、制造业
定义: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经过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后成为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作,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零售,均视为制造。制造业包含30个产业大类。
二、制造业的重要性
制造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每年增加值占据国内生产总值较大,从2003年的25.1%到2009年上升到34.7%。
2、制造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它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2009年制造业提供了大约7719.53万个工作岗位。
3、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4、可以吸引外商的不断投资,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5、制造业的发展壮大能够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三、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从总体上讲,制造业规模总量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高达1.9550万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首超美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不断增强,迎来了我国制造业的转折点,但是处在全球产业价值链的较低端。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制造业内部结构——轻重工业得到了优化,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合理成分。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2008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分别为35.91%、27.8%和23.47%。
虽然自2004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能耗强度呈现降低状态,但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且生产效率低。仍然具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特征。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关键技术依赖引进。
制造业领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长。从2003年我国制造业领域外商直接投资量为3693570万美元到2008年增长到4989483万美元;对外直接投资方面,2003年为62404万美元,2008年增长到176603万美元。
四、未来发展趋势
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近两年来受外需萎缩、内需不足的影响,制造业PMI指数一直徘徊在50%左右,这是PM指数的一个分界点,低于50%意味着制造业处于收缩的状态,增速适度回调,有利于释放和缓解偏快的增速对经济运行形成的压力,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号召,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迈进,而不再是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将会主要集中在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但占总投资的比重将会减少,制造业对外商的依赖程度具有相对降低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时拉动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08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出台后,外企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面临取消,同时生产成本上升,企业运营环境不佳。据统计2012年FDI数据呈现逐月走低的趋势,并一度出现负增长,在5月份由负转正后,在6月和7月份再现连续负增长,这意味着部分外资在退出中国市场。但是中国是全球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并且制造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配套产业链以及工业体系,特别是沿海地区,产业之间的协作和产业内部的配套都比较完善。这些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相比的。因此根据市场优胜劣汰法则,低端制造业如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将会减少,而高端制造业、服务业方面的投资将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将会发生升级转型的变化。
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将会更加明显。2012年1-2月份,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总和超过行业增加值50%。未来这些行业对工业的拉动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而钢铁、有色金属冶炼等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增长将会变弱。制造业信息化程度以及产品高科技化的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逐步实现资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发展目标。
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但是其地位保持不变。根据欧美国家制造业发展历史看,中国制造业目前的状况正是向工业强国、后工业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其工业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会降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将会上升,但是仍然改变不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事实。
五、结论
虽然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从长期分析制造业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是其地位和主导作用仍然不会发生改变,制造业总量以及增量在今后的时间里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吸纳的就业人数仍然呈增长趋势。其内部结构不断的优化升级,从粗放型经济、低端制造业向集约型、高端制造业迈进。区域间,中西部地区利用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和土地价格便宜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集约型制造业,而东部地区利用其完整的工业配套设施以及高新技术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制造业。中国必将从制造业大国、“世界工厂”转为制造业强国。
参考文献:
[1]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汽车制造;激光焊接;趋势
汽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为人们节省了时间,同时也推进了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汽车制造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重要关注的对象。激光焊接科技凭借穿透深、适应性好、能量密度高、精度高等优势成为当前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通过激光将几块具有一定性能、材质以及厚度差异的薄板拼焊在一起,然后进行冲压成形。不仅减少了材料的废弃,还减轻了整体重量,提升了综合力学性能。在汽车发展的80多年历程里面,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中的应用,受到激光焊接技术本身的优越性与汽车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以及市场需求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发展激光焊接技术对推动汽车行业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1激光焊接技术的特点
享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等美誉的激光是指受激光发射的辐射光放大。激光焊接指将具有高功率聚焦的激光束为热源,把材料融化并形成高质量的焊接接头,这种焊接方法不仅效率高,而且精度非常精确[1]。在汽车制造行业中,根据激光焊接技术的差异,可以把激光焊机分为两大类:YAG激光焊机与CO2激光焊机。在制造汽车过程中的主打标工序一般由YAG激光焊机操作的,而表面处理、切割、打孔、焊接等处理过程一般是采用CO2激光焊机完成。由于YAG激光器技术的改善,也会在焊接和切割方面有所运用。激光焊接具备下列特点:(1)应用范围比较广。(2)可用来对那些加工材料非常脆弱、硬度极大、高熔点或者相对薄的高效率加工。(3)热影响区与热变形都很小,焊接缝质量高。(4)加工速度快,节省材料,污染少,噪音低,劳动强度低。(5)其设备功能齐全,操作非常简便;具备计算机数控系统,可以进行高精度的立体加工。
2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应用现状
一汽大众企业是最先使用激光焊接技术的企业之一。大约是90年代的时候,一汽大众企业就在300多台汽车使用了激光焊接技术,大多应用在底盘与车体的焊接上面。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制造领域的运用根据焊接方法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种:
2.1激光焊接
齿轮在汽车制造占较大的比重,用激光焊接对变速器齿轮的焊接的运用开启了激光焊机在汽车制造领域运用的先河。变速器对齿轮质量以及转速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仅需要高效率的焊接,而且由于考虑到不准给齿轮增添过多的负载,必须采用高净度焊接方法[2]。因此最先把高效精准激光焊接运用到焊接变速器的齿轮上。1980年期间,以克莱斯勒为首的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相继把该焊接方式运用于汽车的制造行业。激光焊接技术在提升对传动部件的焊接的性能,同时大大节约了生产原料,为世界节能环保事业做出了贡献。近些年,随着汽车制造材质的不断演进,目前,由于材料的性能不够完善以及不能提升整车的美观等因素,限制了汽车制造业前进的步伐。多大数汽车制造公司引进环保节能的新型材料,例如,新型镁、铝等质量轻的材料。该型材料引进意味着需要更高水准的焊接类型,常规的点焊技术造成镁、铝材料生成了金属键化合物,它们缩短了焊接材料的使用寿命以及削弱了使用效果,而激光焊接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常规焊接技术引起的麻烦,因此激光焊接很快成为当今世界汽车制造行业中比较盛行的焊接技术。
2.2激光复合焊接技术
可以把激光复合焊接技术理解成在激光焊接技术基础上的改进——把电弧与激光的焊接技术进行合理的结合。一方面,激光复合焊接技术在焊接效率与速度方面均优于单一的焊接技术,而且具有较好的焊接稳定性。另一方面,单一的激光焊接技术在焊接时受热面积窄、焊缝深,这样对焊接材料多少有些损伤,而电弧焊接采用受热面大的导热焊接方式,不仅拥有较深的焊缝又保证了较为广泛的受热面,大幅度增加了焊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3]。
2.3激光拼接
汽车车身制造的传统方法是先采用冲压技术再进行焊接。此类焊接技术的特点是在完成对每个部分冲压成型工作之后再逐一焊接在一起,以至于每个成型的部件难以较好地融合成一体,从而焊接成品不够完美。激光拼焊技术的研发很好地解决部件融合所存在的问题。激光拼焊改变了以往的车身制造顺序,可将厚度与材质相异或者经不同表面处理的钢板通过激光焊技术,焊接一个组件整体。
3激光焊接技术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与传统焊接组件相比激光焊接的组件费用略高,因此开发低成本、灵活、简便的激光焊接组件是汽车焊接领域的必经之路。目前,在汽车行业的焊接工艺中,对激光器的选择一般为大功率CO2激光器以及脉冲ZD:YAG激光器。在未来激光焊接技术的发展中,激光器的功力将达到1000W以上的有光纤激光器单光纤、单模光纤。在汽车制造业有贡献的将是二极管阵列激光焊接技术,运用其波长在近红以外区域的激光能量对汽车零件进行焊接[4]。此外,采用激光加热与其它热能相结合的方式为焊接过程提供多重热量的方式,弥补激光单热源在激光焊接技术方面的不足。近年来,广泛运用在汽车制造业方面的焊接技术的复合热源焊接技术有激光与电弧、感应热源复合焊接、双激光束焊接等技术。另外,焊接机器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行动灵活,变化多样,自动化水平高、都是焊接机器人所具备的优点。焊接质量优越、动作敏捷、反应迅速、机动性好,不存在安全问题等等。
4总结
现在激光焊接技术发展的程度已非常高端了,汽车工业已经步入到一个柔性化的生产链,对相应的技术要求也更高了,加大研发激光焊接技术和相关的激光加工技术对大力发展汽车行业尤为紧迫。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在激光焊接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国内的激光焊接设备制造能力还十分有限,需要借助国外的力量。我国制造行业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提升在焊接技术领域的研发能力,逐步完成对激光焊接技术设备的制造与生产。
参考文献:
[1]王广勇.车身焊接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5(03):16-22,27.
2006年软饮料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1360.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4%;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335.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8%;累计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449.5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6%。截至今年年初,软饮料制造业共有规模企业1067个。其中,饮用水制造业、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业企业数目最多,分别占30.08%和26.24%,之后依次为碳酸饮料制造业、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制造业、茶饮料及其它软饮料制造业、固体饮料制造业。饮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明确了未来饮料行业的发展方向。
一、2006软饮料制造业发展特点
(一)拟定饮料行业标准,规范市场
2006年,饮料行业出台和修订了许多行业标准,市场准入制度在建立,这些为饮料行业的规范和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出台了一些新标准,为这些新饮料市场的发展提供依据,如《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国家标准的草案,《植物蛋白饮料杏仁露》和《椰子汁及复原椰子汁》行业标准草案,《茶饮料》标准的出台。二是修订了一些标准。针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原来不适合时代要求的标准进行更新。如,对《碳酸饮料》旧标准进行瘦身,放宽了碳酸饮料的“门槛”。
(二)饮料企业并购频起,市场集中度加大
饮料行业出现大量的并购重组,行业重新整合,市场格局将发生变化,集中度加大,行业将分享其规模效益。
达能参股汇源。2006年11月中国最大的果汁饮料企业汇源集团在京宣布,全球知名的跨国食品饮料航母法国达能集团、世界上最大的专业直接投资公司之一的美国华平投资集团、全球三大发展银行之一的荷兰发展银行以及香港惠理基金共同投资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两 亿多美元,与中国汇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上述战略投资者共持有中国汇源35%的股份,其中法国达能将持有其中22.18%股权,成为了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者。达能目前在中国已名列包装水、饼干领域第一,这次之所以与汇源合作,很大一个原因是要进一步扩张中国市场,以汇源为跳板,进一步做大水市场。统一撤资汇源。中国台湾统一集团也正式消息称,因为受限于台湾地区对大陆的投资“政策”,正式撤资汇源。
可口可乐雀巢削减合作范围。11月可口可乐和雀巢双方全球饮料伙伴公司(BPW)的业务只保留红茶与绿茶饮料的联合发展业务,在即饮咖啡与非红、绿茶饮料产品上,雀巢与可口可乐将各走各路,二者分离的实质是非碳酸饮料市场的利益之争。雀巢和可口可乐的“单飞”,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市场又将增加一大强有力的竞争者,这将改变中国传统饮料市场“六分天下”的局面(以“两乐”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以康师傅、统一为代表的台湾饮料巨头,以娃哈哈、农夫山泉为代表的内地饮料巨头)。六大企业无论从资金、品牌影响力、市场布局,还是网络构建来说,无疑都明显占优。而与这六大家相比,身为国际知名品牌的雀巢显然也不逊色,它抛开可口可乐独立加入竞争,无疑将打破这种平衡。
蒙牛达能成合作伙伴。12月法国达能宣布和蒙牛合资,蒙牛和达能将在北京、马鞍山和呼和浩特组建三家以生产、销售酸牛奶为主业的合资公司,共涉及投资16亿元人民币,合资公司将生产和销售蒙牛、达能两个品牌的酸奶,蒙牛在其中皆持股51%。新合资公司7.48亿元的注册资本中,蒙牛主要以三地原有的厂房、生产线和物业作为出资,达能将拿出3.6亿元现金。合资项目运营后,达能还将向合资公司再投入共约1.36亿元的资本公积金。达能选择蒙牛是因为其广布中国的销售网络,而蒙牛看中的是对方在酸奶领域的技术和质量监控能力。
(三)运动能量型饮料发展迅速
2006年,西欧能量饮料的消费总量达到4.28亿公升,增长幅度为12%,相当于人均消费1.5公升。2005年3大能量饮料消费市场是英国、德国和西班牙,这三个国家占西欧消费总量的一半以上。Zenith报告预测,今后5年,西欧能量饮料消费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到2010年,将达到5.65亿公升。在很多亚洲市场,运动饮料的消费增长也很快。
在能量饮料市场上,红牛仍然保持了最大的优势,红牛产品仍然占据着60%以上的西欧市场,只有芬兰Hartwall公司的ED和嘉士伯公司的Battery能够与之抗衡。但是部分市场份额也遭遇了“入侵”,各种其他品牌和超市的自有品牌都开拓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市场空间。在英国,2005年能量饮料和刺激性饮料的广告费用为1200万英镑,高于2004年的水平。其中,红牛和GSK(Lucozade)公司的投资占95%。
二、2007软饮料制造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规划为饮料行业发展指明方向
饮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主体内容可描述为“881885712”,前两个“8”是“十五”的成就、问题,“1”是“十一五”的指导思想,接着是“八以八为”原则,五项发展环境,七个发展目标,十二项导向措施。八个主要成就表现在:数字成果、品牌十五、外贸创汇、结构优化、科技创新、质量标准、带动增收、协会成就。问题指的是:品种结构不理想,企业的综合实力偏弱,饮料合格率偏低,加工用水果量不足,生产装备过于依赖进口,缺少在线检测,制造能力不足,行业布局不合理,流通秩序未突破。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指导,从行业的实际出发,促进行业的发展,节能降耗。“八以八为”原则是指以社会责任为目标,以健康安全为主线,以行业和谐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导向,以深化内涵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环保创新为理念,以培育人才为保障。五项发展环境是指国内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发展趋势。七个发展目标是:科技创新,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培育国产品牌,节能降耗,树立行业形象。十二项导向措施是指对以下几方面的导向:市场体系、产业结构、降低成本、品牌经营、标准体系、质量安全可追溯制、人才问题、自主创新、行业自律机制、社会责任感、环保问题和饮料标签。
(二)碳酸饮料独霸饮料市场的局面将被打破
碳酸饮料发展遇到瓶颈,碳酸饮料独霸饮料市场的局面受到了挑战。一方面,碳酸饮料的消费人群一般锁定在新时代,但这一代在优越的环境下成长,喜欢追新求异,是善变的,忠诚度不高。另一方面,饮料市场每年都出现很多新品种,产品的多样性使得消费者面临更多选择,分流了原来碳酸饮料的发烧友。从2006年碳酸饮料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这种趋势,碳酸饮料的销售额占全部软饮料的比重从年初的30%下降到了年底的26%。而且,随着年轻一代纷纷从含糖饮料转向更健康的功能饮料,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朗,碳酸饮料独霸江湖的局面将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