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财务的战略定位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5:12

序论:在您撰写财务的战略定位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财务的战略定位

第1篇

一、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会计师的职权和定位一直受外界关注,为了确定这一职权范围,使总会计师在经济管理方面发挥应有的职能,提高医院经济效益的作用,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文献,总会计师执行医院所有与财务相关的工作,主要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财务工作,能够对医院的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律法规,不偷税漏税,支持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总会计师条例》已经颁发了数十年,在实施过程中,总会计师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职能作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从医院层面而言,建立总会计师制度,首先,促进了医院规范化经营、使管理工作科学化;其次,使医院资金利用率有所提高,确保国有资产不贬值;最后,全面提升了医院管理质量与水平。从管理层面而言,首先,使领导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优化领导的内部结构;其次,加强了经济管理建设,使医院的综合效益得到了最大化;最后,使医院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更健全、更完善,从而促进医院管理“专家化”。

总而言之,建立医院总会计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二,是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的体现。第三,有利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二、现代医院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

(一)医院经营管理的决策参与者

总会计师是医院的行政管理层人员,工作上协助院长完成财务决策工作,直接对院长负责;负责管理医院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工作内容有: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以及会计监督等财务工作,能够对医院的重要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

(二)规章制度的监督者

总会计师不仅是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参与者,还要根据已有的相关制度,使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保持有条不紊的进行,确保各个医疗环节能够高效、高质完成。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响应国家政策,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法律法规,不偷税漏税,支持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

(三)战略规划的参与者

医院战略规划实质是为医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保障医院能够长远发展,控制外界因素引起医院内部的变化,总会计师运用自身专业管理能力,对医院的未来具有前瞻性,及时做出战略性调整,切实有效的让医院管理工作能够更全面、更科学的进行。

(四)信息系统的监控者

在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总会计师需要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创建医院信息网络系统,使医院信息资源能够实现共享,保障医务人员能够及时知晓医院的最新资讯,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医院中,不仅提高了总会计师成本核算质量、内控能力以及财务报表分析能力,在管理工作上实现高效化,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发生,提升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的资本。

(五)经济活动的协调者

在经营管理工作中,总会计师不仅要熟悉医院的整体环境,还要掌握医院的资源和优势,做好与医院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助医院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与相关经济来往者保持密切联系,例如,政府、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单位,为医院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六)绩效评价的协调者

医院管理者最重视的环节就是成本核算与绩效管理两方面,绩效考核保障了财务过程中管理工作的进行,总会计师应义不容辞的为医院制定适合医院的绩效考核方法体系,为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三、医院财务战略实施

医院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筹集适应医院总体竞争战略所需的资本,是科学合理使用这一资本的战略方针。现代化医院总会计师职责中包括组织实施医院财务战略规划,财务战略以资金形式将医院战略融为一体,并引导其他战略顺利实施,尽管财务战略支持力度在每个时期都不尽相同,但就战略视角而言,医院管理层期望医院在一定风险情况下,仍想保持医院的稳增长形势,因此,财务战略时刻需与外界因素对医院的产生的威胁而进行同步调整。

(一)培育财务管理意识

财务管理意识实质上是一种观念,它最先体现在财务管理者身上,要求财务管理者有全局意识,拥有这一意识能够使医院决策者具有前瞻性,战略意识的宗旨是为医院谋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以战略管理为核心,处理好医院的各项利益关系,致力于医院战略管理的实施工作。

(二)实施财务战略预算控制

战略指的是目标与方向,推进战略的贯彻于落实与判断方向以政策为基准,战略预算控制实质是将战略贯彻落实与判断方向具体化,是一项战略行动方案,更是确保这一方案能够有效的实施,战略预算控制是以战略规划、政策指导思想为基础,从而制定出适合医院经营发展的战略体系,医院将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做出一体化调整,确保医院的经济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三)制定财务政策

医院管理层将战略发展体系与整体效益结合制定出财务政策这一目标,规范医院各科室财务管理工作,给医院各层面的管理行为制定了行为准则,限定财务活动的有效领域、运行方式、职权范围以及应有的财务质量,这一财务政策的制定实现了财务资源配置的优化,使用经济活动资金更规范,有效控制了医院整体财务战略的实施力度。

(四)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医院的管理体制是根据外界环境与医院事业发展而考虑的因素,医院必须充分认识医院的竞争优势来自何处,这一优势不再是研究变化中的环境和相应的战略能力,更多的是,医院不断变化的管理方式,从而有效调动医院资源实施战略的能力。故而,医院战略实施不仅要确保医院竞争优势持续增长,而且应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医院医疗事业的稳步发展。

(五)建立财务战略管理信息库

医院在执行财务战略工作过程中,医院管理层和财务负责人还应创建属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财务战略实施的即时资讯,形成有效的动态监控,保证医院的财务信息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共享和传递,这一信息系统不仅要及时有效的公布,还应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信息系统还应进行定期更新与整理分析,为医院管理者决策作出科学的依据。

(六)实施财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实施战略管理工作时,要大力推动用人制度的改革,探索创新出适应医院内部员工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考核结果中选出高技能人才,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质量,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促进医院骨干人才的长远发展。

第2篇

【摘要】财务战略是财务管理在战略上一个符合逻辑和极具潜力的理论扩展。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企业财务战略定位和实施的基本策略作一论述,旨在促进人们对财务战略管理实践的认识。

初创期

处于初创期的企业,经营重点在于如何以独特的产品拓展市场,不断培育自身的竞争优势。而较高的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与较小的市场需求,又使得企业面临很大的投资风险。在财务实力相对脆弱的情况下,如何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企业采用稳健型财务战略。这可从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互逆关系上得到验证,即较高的经营风险应当以较低的财务风险与之相匹配,从而在财务战略上保持稳健。在筹资方面,企业应根据未来的偿债能力选择可以接受的融资方式,防止在初创期就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陷入财务危机而走向衰亡。在募集新的资金时,可以招募新的股东或者尽最大努力争取银行贷款。但在利润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很难获得资金支持。这时企业也可以选择引进风险投资。由于初创期企业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因此,如何筹资、何时筹资和筹资多少则是财务战略管理者考虑的首要问题。由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著作并于1897年出版的《公司财务》一书,是现代筹资财务理论的雏形。20世纪初,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筹资财务理论逐渐成为现代财务理论研究的重心之一。筹资财务理论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如何为企业发展筹措必要的资金。这里涉及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如何降低筹资成本;二是如何实现资本结构优化。资本结构理论将这两个相关的问题融为一体。企业应从融资成本最小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角度,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效应。具体地讲,当投资项目确定后,通常要对项目前几年的现金流量情况做出较详细的核算。现金流出量大于流入量的数额即筹资额。筹资规模的确定必须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这里主要考虑企业资金需求量、投资规模、投资效益、筹资难度大小以及融资成本等。筹资的时间应与所需资金的时间相配比。筹资方式的选择要结合初创期的特点,以股权资本投入为主,辅以项目融资和其他负债融资方式,但负债融资不应成为主流方式,以降低财务风险。筹资方式可以是内部积累,也可以是借入资金或接受投资。前者一般不主张实施较高比率的现金股利政策,惟有积累才能使企业未来增长保持后劲与实力;后者不仅要考虑资本成本问题,还要注意筹集的资金是否有用途限制,是否会影响项目的正常运转,尤其要避免部分投资者为了尽快收到投资报酬,不关心项目本身,在取得企业的股份后,迫使企业采取“杀鸡取卵”的自杀性发展方式。因此,初创期企业在筹措资金选择对象时,应接受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公司或股东的投资。此外,由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管理者缺乏战略的观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企业没有完整的发展规划,在市场混沌、到处充满发财机会和诸多“陷阱”这一特定的时期,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入系统的战略设计阶段,仍沿袭过去别人尝过甜头的那种幼稚的财富积累方法。期待着东咬一口是肉、西咬一口也是肉的好事情。殊不知,“突然之间,生意不再那么好做了”(迈克尔・哈默,2002),20世纪90年代那些“繁花似锦的日子”如今已成了记忆中的风景线。今后的结果可能会是东咬一口没吃到肉,西咬一口磕着牙齿。巨人集团的兴衰史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在投资方面,企业应将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选择所能达到的投资规模,而不能盲目地进行资本扩张。要在不断降低财务风险的前提下,支持和配合企业技术领先和市场渗透的竞争战略的实施。在分配方面,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应尽可能多地留存,充实资本,作为实现企业资产规模扩张的基本资金来源。20世纪80年代初,青岛双星集团的崛起,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可见,初创期财务战略的重点就是筹资,难点则是如何确立战略观念,从资金上支持并保证企业生产导向和市场导向等战略重点的落实。

发展期

处于发展期的企业,已拥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且逐渐主导市场,其资本结构相对稳定。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宜采用扩张型财务战略。扩张型财务战略的目的是实现企业资产规模的快速扩张。为了实现这种扩张,企业往往采取“多留利,少分配”,将大量留存盈余用于再投资,同时还大量筹措外部资金。在这个时期,企业举债已具备资信条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愿意提供资金,通常能贷到数额大、成本低、附有优惠条件的贷款。在融资方式上,更多地利用负债而不是股权筹资。因为负债筹资既能为企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又能防止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稀释,从而带来企业的快速发展。在投资方面仍然要防止盲目扩张,多方位出击新的领域,避免企业由资源丰富型变成资源不足型。其战略实施应主要通过一体化经营来实现。一体化经营是指企业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或是进行横向扩张,实现规模的扩张;或是进行纵向的扩张,进入目前经营的供应阶段或使用阶段,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长。企业可以适度增大营销投入力度,以保持现有的市场地位。在企业快速发展期,企业需要大量人才,因此应该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纳入企业投资战略之中。加强对中高层人员的培训,同时制定相应的稳定人才和吸引人才战略。在分配反面,企业可以在定期支付少量现金股利的基础上,以送红股和转赠股为主,从而在保证企业未来成长所需资金的前提下,实现企业所有者现实利益的增长。扩张型财务战略能使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得到极大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海尔公司为了实现“要么不干,要干就争第一”的战略目标,利用海尔文化进行低成本扩张,使海尔先后兼并18个企业,共盘活包括5亿元亏损在内的18亿元资产,海尔品牌价值评估高达330亿元。当然,企业的扩张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企业迅速扩张会引起资源的紧张,扩张速度太快就像太慢一样,都会使企业陷入不利的境地。1995年,国内名声大噪的“红高粱”烩面,在“复制、复制、尽快复制”的口号声中相继倒闭,终于在1998年破产,负债总额高达3600万元。国外麦当劳的快速扩张,同样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危机。

成熟期

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减缓,买方市场形成,新产品开发难度加大,盈利能力下降,而财务风险抗御能力雄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负债融资,宜采用多元化财务战略。多元化财务战略是指在现有业务领域基础之上增加新的产品或业务的经营战略,包括相关多元化经营和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相关多元化可以使企业在保持主要核心业务的同时,将其竞争优势运用于多个相关的业务,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与经验优势,为企业创造基本利益和价值,是企业抢占未来商机,谋求更大发展的重要和决定性力量。当企业正在经营的行业,由于市场、技术等变化导致经营风险加大时,企业可采取多元化经营来实现分散风险。相关多元化的企业,虽然经营种类众多,但各种经营在某些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他们可能以某些相同的要素为基础,如相关的技术、共同的劳动技能、共同的分销渠道、共同的供应商和原材料、类似的经营方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多元化经营。这是对企业很有吸引力的一种扩大经营领域的战略。它不仅使企业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节约成本,增加利润,分散风险,而且能把企业原有的经验基本不动地运用到新的领域。通过资源共享和经营匹配,迅速建立起比单一经营企业更强的竞争优势,获得更高的利润。考虑到企业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特别是通过资本经营,如实施兼并、收购、上市等战略促成企业规模扩大、资本结构优化,开发新的市场,进行组织、制度和管理的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多元化经营既可以获得协同效应,也可以分散投资风险,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企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的目的,就是期望抓住产品和市场上的多种机遇,从而长期地保持增长态势,并追求企业可持续盈利能力最大化。当然,企业在决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之前,必须认真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否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因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当企业贸然采取不相关多元化战略时,这种风险很可能会增大到危及企业生存的境地。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做所有的事。即便有足够的钱,它也永远不会有足够的人才。它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点点。这必将一事无成。”有鉴于此,企业实施多元化财务战略,通常不应脱离其核心能力而“另辟蹊径”,因为缺乏核心能力的支持,任何多元化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更谈不上企业可持续发展。考虑到市场增长潜力不大,产品的均衡价格已经形成,市场竞争不再是企业间的价格战,而是内部成本管理效率战。因此,企业财务战略实施的重点应是如何制定成本费用预算并加以有效地控制,使成本耗费降到最低。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步入成熟期后,企业的未来走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了管理者对未来战略决策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其职业风险。企业应从机制上提供风险与收益相对等、激励与约束相兼容的制度,以此强化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事实说明,建立起战略管理和战略实施的良好机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管理者的行为问题,从而保持管理者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保持企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对紧缩或退出经营战略的选择。因为由于新产品和大量替代品的出现,导致市场逐渐萎缩,销售增长率出现负数,利润率停滞或不断下降。对产品作进一步技术改进的动力不足,产业重构、组织再造与管理更新已显得尤为迫切。此时宜采用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防御收缩型财务战略是以预防出现财务危机和求得生存及新的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财务战略。防御不是消极防守,全面退缩,而是减少现金流出并增加现金的流入,积累内部力量来寻找新的机会。在环境有利的条件下,谋求新的更大规模的发展。在投资战略方面,衰退期的企业往往通过业务收缩、资产重组或蜕变或被接管、兼并等形式延缓衰退,或蜕变为另外一个产业的企业。这时,企业应合理进行投资,谨慎地进行资本运作,以有效规避风险,特别要注意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对于那些不盈利而又占用大量资金的业务,企业可以采取剥离或清算等退出战略,以增强新投资领域或项目的市场竞争力;可以通过采取削减分部和精简机构等措施,盘活现有存量资产,节约支出等手段,集中一切资源,用于企业的主导业务,以延长企业主导业务退出市场的时间。要在技术上实行拿来主义,以购买专利为主,不搞风险型财务投资;在生产方面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而着眼于提高资金流动效率,不断降低成本的集约方式。衰退期企业初期,具有一定的财务实力,以现有产业作后盾,仍可继续保持较高的负债率,而不必调整其激进的资本结构。衰退期企业的获利能力开始下降,但现金流量依然较多,可以采用较高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当然,高现金股利分配应以不损害企业未来发展所需资金为限。收缩型财务战略的特点,往往表现为战略转移,如处于“夕阳”产业的企业,应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寻找新的财务资源增长点,实现战略转移,或企业应从衰退行业中尽可能多地收回投资,同时停止一切新的投资,削减成本,精简机构,盘活现有的存量资产,集中一切资源,准确地选择新的产业领域,企业就可能重获新生,再次显示出企业发展期甚至成熟期的特征。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不能被认为是持续经营和以前所实施财务战略的结束。当企业发展从成熟期经过稳定状态阶段过渡到衰退期后,公司财务战略的重新审视和相应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此阶段企业的经营风险较低。经营风险的减少会导致提高负债融资的比重。从理论上讲,负债权益比对企业的市值并无影响,但负债融资会产生避税的正面影响,同时也会产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和相关成本的负面影响。低的经营风险可以同相对高的财务风险互补,即通过高的股利支付率和利用负债融资来提高财务风险。衰退期企业一般都要收缩规模,逐步退出所在行业,具体表现为减少直至取消科研投入,减少广告支出,压缩促销费用,减少产品种类,提高产品价格等。此时企业财务战略的重点就是对未来市场的产业状况进行预期,制定资本预算,寻找新的财务资源增长点,实现战略上的转移,以实现企业的良性“蜕变”。这就是说,处于衰退阶段的企业不会坐视其走向消亡而无动于衷,而是努力改革组织模式,使其适应规模发展和创新的要求;增强和重建新的管理制度;通过新产品开发、对现存业务的流程再造以期建立新的新陈代谢机制走向新生的再循环。

结语

财务战略实施的权变与动态性质

分析是战略性思考的起点,战略分析是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而企业财务战略的目标和制定,总是基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假设(预测)。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原先的假设条件不成立或有所偏离,遇到一些原先未估计到或不可能完全估计到的问题总是难免。战略实施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当财务战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或者新的威胁等,以致原定的战略成为不可行(或部分地不可行),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这就成为一个实施中的权变问题。权变的观念应贯穿于战略管理的全过程。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基础上制定的财务战略,常常依赖于过去类似发生的情景。权变观念要求识别哪些是与战略制定密切相关的关键变量,并对之做出相应的灵敏度分析,提出当这些关键变量的变化超过一定范围时,原定的战略就需要调整,并不断地进行财务战略创新。一般情况下,这种权变主要取决于企业战略管理者的超前决策意识,保持清醒的战略头脑,冷静分析财务战略环境的变化状态及趋势,科学判断与评价。在财务战略上重新定位,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作出新的选择。当然,权变观念不只是笼统地提出财务战略需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还应对可能发生的特定变化及其对企业战略实施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应变方案都要有足够的了解和准备,从而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这对处于动态环境条件下的企业的周期发展尤为重要。

第3篇

一、企业发展期的财务战略的特点

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麦迪思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的发展划分为成长、成熟、老化和死亡四个阶段。现代企业一般都要经过初创期、发展期、稳定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我们可通过对各阶段特点的分析,从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财务战略。企业发展期的财务战略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长期性

企业财务战略是站在企业全局高度,以长远的目标来谋划企业的财务活动,着眼点是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其制定和实施应从资金方面保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的长期性意味着它在较长时期会对企业资金运作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企业各种重大理财活动具有长期方向性的指导作用。

2、综合性

首先,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要综合考虑影响企业财务活动的内部、外部因素,主观、客观因素,以实现战略目标,其次,企业财务战略要以资金为工具、综合地反映企业预期生产经营结果,把企业的资金运动看作一个系统,从企业整体战略角度协调好系统内部的关系。

3、风险性

处于发展期的企业,一方面需要扩大生产,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营销管理,开拓产品市场,因为产品的销量、价格等市场因素对企业收益影响极大,另外企业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尽管此时企业已经有一定的资金回笼,但资金需求量仍很大,企业财务战略要注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

4、导向性

财务战略应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一切财务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财务战略的实施和开展,财务战略是企业一切财务技术决策的指南,如企业资本结构问题,其战略决策要求在公司经营风险较大时保持相对较低的负债率,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因此,财务战略的目标定位必须依托企业整体战略发展结构规划,以谋求竞争优势和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期财务战略的不足

当企业集团步入发展期时,产品的定位与市场渗透程度都已大大提高,但是企业集团仍然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压力。在同样的大环境、同样的政治背景、经济体制及同样的法制条件下,我国企业集团的财务战略有着相似的不足:

1、扩张期的不够稳健的财务战略

快速发展的企业集团面对巨大的现金需求。由于新增项目的增加及各部门对项目投资冲动,以及大量营销费用(如广告费)的增加形成较大的资本需求,但从供应角度来看,由于此时企业集团处于产品的市场开拓期,大量营销并没有带来大量的回款,应收账款被他人占用,从而形成巨大的现金缺口。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银行贷款的数目一般都很大。

2、收益能力不是很高,收益分配战略不够集中

这是由于技术开发和巨额的资本投入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并计提大量的折旧。企业集团也是很难利用负债筹资来达到节税的目的,再分配过程中,资金不足的子公司资金不能按时到位,错失许多良机。

3、投资战略的盲目性

一些集团公司投资欲望高涨导致投资战略的盲目性增加,造成财务不必要损失。

三、处于发展期的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的定位

发展期的经营战略及其风险特征,要求处于该阶段的企业集团应当采取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

1、相对稳健型筹资战略

由于资本需求远大于资本供给能力(即可容忍的负债极限和能力),而且负债筹资在此期间并非首选(高经营风险会诱致较高的负债利率,从而导致高负债成本),因此,资本不足的矛盾仍然要通过以下途径解决:一是股东追加股权资本投入;二是提高税后授予的留存比率。这两条途径都是股权资本型筹资战略的重要体现。这两条途径均不能解决企业集团发展所需资金时,再考虑负债融资方式,包括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所采用的方式可以通过商业信用、与银行的周转信用贷款、长期贷款项目、以及对外公开发行债券。债务规模必须适度,必须与集团的发展速度保持一定的协调;同时,必须考虑调度的统一,以控制债务规模。

2、适度分权型投资战略

在经历了强制性集权的初创阶段后,企业集团财务战略方向渐趋明朗,随着集团市场份额的扩大与竞争地位的增强,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对集团整体财务战略的认知共识程度与执行的自觉能动性也有较大的提高,这时,如何调动子公司等成员企业及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与责任感,促进资源配置、使用效率与效益的提高,成为集团发展期总部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投资的适度分权战略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不仅如此,之所以在集团发展阶段可以考虑适度分权型投资战略,还因为经过初创阶段投资的强制性集权业已为集团财务资源投资的方向、配置的秩序勾画出了主线条,不仅集团财务战略实施的物质基础初步奠定,子公司等各成员企业的投资能力也有较大的提高。在集团发展期,投资的适度分权型战略应视投资项目的不同情形予以相依抉择,主要内容包括:

(1)依据项目投资金额大小和对集团整体战略与利益影响程度的大小而确定不同的抉择层次。

(2)严格中小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在特定情况下,对于大型投资子项目,可能是基于扩充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因此其决策风险并不比中小型投资项目大,也就是说,中小型的投资项目可能是出于战略调整角度而进行的试探性的投资,其投资决策风险有可能比大型投资项目还大,在这种情况下,大型投资项目可能会采用分权制的审批或备案制,而中小项目则可能要采用更为集权式的直接决策制。

(3)采用灵活的项目资本供应方式。对于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可采用子公司等成员企业自主筹措与总部集中供应结合的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大型资本投入,其项目预算纳入集团整体的预算范围,由集团母公司以向子公司借款方式来统一供应;而对于中小型的资本支出项目纳入子公司自身的预算范围,由其自主供应来满足。

3、剩余鼓励政策

发展期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与财务特征,决定了该时期的企业集团应倾向于零股利政策或剩余鼓励政策。在支付方式上,也宜以股票股利为主导。

四、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期财务战略的实施重点

发展期是企业集团生命力最强的时期,也是风险四伏的时期。因此,强化财务战略的实施并保持有效的监控对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发展期的财务战略实施主要从以下方面考虑:

1、合理测定集团发展速度

企业集团的发展速度受制于两方面:一是营销能力及销售增长率;二是融资能力。就营销能力而言,它主要解决销售规模与销售速度问题。销售收入的大幅提高会相应带来两大后果,其一是会增加公司利润,同时带来一定现金流,但由于发展期的经营战略以占领市场、扩大份额为首要任务,因此销售的增加会带来第二个后果,即大量的应收账款占用及现金回流速度不快,为此需要大量的流动性资产作为补充,以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来提高其生产能力作后盾。理论上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销售收入的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等于总资产的增长率。但是,企业集团的发展不可能无限,它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尤其是财务因素。从财务角度看,融资能力是制约企业集团发展的关键,而企业集团的融资能力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利润规模的大小及再投资率(即利润用于留存并进行再投资的比例);二是资本市场的限制。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各个经营因素的影响,其利润规模不可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发展所需资本要借助于外部资本市场,但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务资本市场会对集团的持续经营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借款能力与规模也受其限制。为此,需要测定恰当的发展速度,以求在生存中谋取发展。相对稳健的财务发展思想是:先将集团内部可利用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如将盈利大部分转化为再投资;其次考虑外部市场的可用资源,适度利用负债经营和财务杠杆,为股东创造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

2、主动谋取市场机会,充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积极融资

在发展期,企业集团所面临的财务问题大部分集中在资金短缺上,而弥补资金缺口的市场机会在这一时期会更多,手段和方法也显得更为灵活,这要归功于市场对企业集团的预期与判断,如果市场看好企业集团,则发展空间会更大,融资渠道与方法也更多,成本也会更低,因此,市场对未来企业价值的能力会穿透时间,集团应当予以很好的把握。这一时期可以利用的金融工具主要有:股票的发行融资、银行借贷融资(包括与银行间签订的长期周转信用借款协议)、项目融资等等,对于高科技企业,争取上市融资(包括主板与二板市场)则更为可取。

3、充分规划投资项目

融资的目的是为了项目的投资,而投资项目从立项、审批到落实,都要在战略上有充分的考虑。主要表现在:加强项目的审批(包括可行性研究与不可行性研究)、合理资本支出规划、加强资本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资本的限额管理,严格项目法人负责制。

4、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

商业管理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尤显重要,原因在于:第一,通过强化商业信用管理,可以大大减少销售增长或增长的盲目性,将销售至上战略意图置于严格的财务考评基础之上,从而做到营销与财务互动,提高经营战略实施的综合实力;第二,大大减少坏账和收账费用,并加速应收款的回收,从而加强资产的流动性,不足资本短缺,降低借款额度和利息支出;第三,为以后的规范经营,强化制度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5、以灵活的方式扩大规模

第4篇

【关键词】 财务总监;战略管理;角色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CFO)已经成功转型为企业战略伙伴,但是目前国内企业CFO大多仍然将自己定位于财务管理和监督者的角色。据2010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CFO能力框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0%的CFO是传统的“财务管家”。在目前的财富500强公司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CEO都是财务出身的,进一步印证了财务总监是财务策略家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了财务总监转型的必要性。

一、财务总监督的角色定位

1.财务战略制定者。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体现所有者意志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层面,财务总监是董事会成员,其主要责任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但是又不限于财务会计活动。换言之,财务总监以财务活动为平台,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CFO之所以要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因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需要财务战略支持,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和效率。美国的财务总监在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总监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良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些财务问题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成为总经理(CEO)的经营伙伴。如果说CEO是企业的理想者,财务总监则是将理想形成战略并最终使战略成为现实的人。传统上,日本企业一直将财务总监视为成本费用的控制者,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主计长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重新认识了财务总监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财务总监职位。他们借鉴了欧美企业CFO在决定公司战略中的作用,将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定位于确定公司长期战略和财务战略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代表公司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他们不仅对公司的财务负责,也对整个公司负责。

2.公司价值管理者。(1)营运资本战略管理。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之差,该差额来源于长期资本。也就是,营运资本的存在意味着资本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被用于收益水平较低的流动资产项目,这一财务安排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资产的收益水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营运资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的安排又取决于财务战略。所以,CFO必须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2)投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兼并收购)支撑的,财务总监必然要领导和广泛参与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管理活动。财务总监可能不直接领导和执行具体的投资项目评价和决策,但他必须要保证投资评价和决策所遵循的方法、原则与战略一致。(3)融资战略管理。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财务总监需要考虑的融资问题通常是融资战略,包括稳健型融资战略和冒险型融资战略等。融资战略确定之后,具体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只需要体现融资战略的要求就可以。与具体的融资决策相比,融资战略更具有全局性和支配性,在确定融资战略时,财务总监必须要保证融资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4)股利政策管理。根据信号理论,股利分配政策能够影响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也是财务总监经常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例如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必须要服从企业价值管理的需要,保证股票价格有好的表现。

3.内部控制监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要求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管内部控制的概念如何变化,财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因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大多与财务有关,而且企业的风险大都会通过财务指标表现出来。所以,财务总监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承担领导责任,对建立和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配套的流程管理策略负责。

4.内部审计领导者。财务总监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和监督人,是企业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协调人。财务总监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而且还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事实上是财务总监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有利于发挥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具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保证财务总监对内部控制的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加强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5.业绩评价设计者。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意味着大部分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所有的预算、控制标准、部门业绩指标等都是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展开,管理层也期望通过业绩评价工具实现公司的既定战略。CFO需要对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担负起关键的责任。业绩评价指标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是整个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但是用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财务总监要将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也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远期指标与近期指标等的平衡。

6.公共关系沟通者。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突出地位,使得CFO对内能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外则及时向股东提供透明的财务报告和精确的盈利预测。首先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向股东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揭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为投资者决策服务;其次财务总监有责任向债权人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需要;再次财务总监有义务向财税部门提供有关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提供财务信息,以便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财务总监应该代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以增进社会福利,同时维护和改善企业形象增进企业价值。

7.财务监督者。就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而言,财务总监代表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能。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尽管最初的财务总监是由政府委派,它要进入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目前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企业董事会委派,属于管理层成员,其财务监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监督。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主张财务总监应当下辖内部审计,并承担内部控制职能。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财务总监对董事会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财务运作情况,并接受董事会质询。最能够体现财务总监督管理角色和监督角色的职能是,企业重大财务支出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批后方能生效。

二、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已经由一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财务监督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其概念已经不限于国资委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并且将总会计师的概念涵盖其中。

参考文献

[1]麻帅杰.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 07

第5篇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将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于财务监督,很少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主张应尽快实现财务总监的战略转型,以发挥财务总监在企业战略规划、财务战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CFO)已经成功转型为企业战略伙伴,但是目前国内企业CFO大多仍然将自己定位于财务管理和监督者的角色。据2010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CFO能力框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0%的CFO是传统的“财务管家”。在目前的财富500强公司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CEO都是财务出身的,进一步印证了财务总监是财务策略家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了财务总监转型的必要性。

一、财务总监督的角色定位

1.财务战略制定者。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体现所有者意志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层面,财务总监是董事会成员,其主要责任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但是又不限于财务会计活动。换言之,财务总监以财务活动为平台,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CFO之所以要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因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需要财务战略支持,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和效率。美国的财务总监在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总监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良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些财务问题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成为总经理(CEO)的经营伙伴。如果说CEO是企业的理想者,财务总监则是将理想形成战略并最终使战略成为现实的人。传统上,日本企业一直将财务总监视为成本费用的控制者,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主计长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重新认识了财务总监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财务总监职位。他们借鉴了欧美企业CFO在决定公司战略中的作用,将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定位于确定公司长期战略和财务战略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代表公司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他们不仅对公司的财务负责,也对整个公司负责。

2.公司价值管理者。(1)营运资本战略管理。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之差,该差额来源于长期资本。也就是,营运资本的存在意味着资本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被用于收益水平较低的流动资产项目,这一财务安排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资产的收益水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营运资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的安排又取决于财务战略。所以,CFO必须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2)投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兼并收购)支撑的,财务总监必然要领导和广泛参与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管理活动。财务总监可能不直接领导和执行具体的投资项目评价和决策,但他必须要保证投资评价和决策所遵循的方法、原则与战略一致。(3)融资战略管理。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财务总监需要考虑的融资问题通常是融资战略,包括稳健型融资战略和冒险型融资战略等。融资战略确定之后,具体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只需要体现融资战略的要求就可以。与具体的融资决策相比,融资战略更具有全局性和支配性,在确定融资战略时,财务总监必须要保证融资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4)股利政策管理。根据信号理论,股利分配政策能够影响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也是财务总监经常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例如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必须要服从企业价值管理的需要,保证股票价格有好的表现。

3.内部控制监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要求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管内部控制的概念如何变化,财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因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大多与财务有关,而且企业的风险大都会通过财务指标表现出来。所以,财务总监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承担领导责任,对建立和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配套的流程管理策略负责。

4.内部审计领导者。财务总监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和监督人,是企业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协调人。财务总监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而且还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事实上是财务总监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有利于发挥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具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保证财务总监对内部控制的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加强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转贴于

5.业绩评价设计者。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意味着大部分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所有的预算、控制标准、部门业绩指标等都是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展开,管理层也期望通过业绩评价工具实现公司的既定战略。CFO需要对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担负起关键的责任。业绩评价指标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是整个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但是用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财务总监要将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也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远期指标与近期指标等的平衡。

6.公共关系沟通者。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突出地位,使得CFO对内能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外则及时向股东提供透明的财务报告和精确的盈利预测。首先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向股东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揭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为投资者决策服务;其次财务总监有责任向债权人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需要;再次财务总监有义务向财税部门提供有关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提供财务信息,以便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财务总监应该代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以增进社会福利,同时维护和改善企业形象增进企业价值。

7.财务监督者。就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而言,财务总监代表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能。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尽管最初的财务总监是由政府委派,它要进入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目前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企业董事会委派,属于管理层成员,其财务监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监督。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主张财务总监应当下辖内部审计,并承担内部控制职能。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财务总监对董事会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财务运作情况,并接受董事会质询。最能够体现财务总监督管理角色和监督角色的职能是,企业重大财务支出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批后方能生效。

二、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已经由一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财务监督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其概念已经不限于国资委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并且将总会计师的概念涵盖其中。

参考文献

[1]麻帅杰.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 07

第6篇

【论文摘要】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仍然将财务总监的角色定位于财务监督,很少参与企业的战略管理。主张应尽快实现财务总监的战略转型,以发挥财务总监在企业战略规划、财务战略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财务总监(cfo)已经成功转型为企业战略伙伴,但是目前国内企业cfo大多仍然将自己定位于财务管理和监督者的角色。据2010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所做的“cfo能力框架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企业中,有80%的cfo是传统的“财务管家”。在目前的财富500强公司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ceo都是财务出身的,进一步印证了财务总监是财务策略家的观点,也进一步说明了财务总监转型的必要性。

一、财务总监督的角色定位

1.财务战略制定者。财务总监是指由企业的所有者或全体所有者代表决定,体现所有者意志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公司经营层面,财务总监是董事会成员,其主要责任是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与管理,但是又不限于财务会计活动。换言之,财务总监以财务活动为平台,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cfo之所以要参与公司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因为公司经营战略的实现需要财务战略支持,财务战略决定着企业财务资源配置的取向和模式,影响着企业理财活动的行为和效率。美国的财务总监在制定和实施公司战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务总监的压力主要集中于为公司寻求进一步发展良机而必须解决的一些财务问题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成为总经理(ceo)的经营伙伴。如果说ceo是企业的理想者,财务总监则是将理想形成战略并最终使战略成为现实的人。传统上,日本企业一直将财务总监视为成本费用的控制者,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主计长的角色。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企业重新认识了财务总监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设立财务总监职位。他们借鉴了欧美企业cfo在决定公司战略中的作用,将财务总监的主要职责定位于确定公司长期战略和财务战略上。财务总监越来越多地代表公司出席董事会会议和股东大会,他们不仅对公司的财务负责,也对整个公司负责。

2.公司价值管理者。(1)营运资本战略管理。营运资本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之差,该差额来源于长期资本。也就是,营运资本的存在意味着资本成本较高的长期资本被用于收益水平较低的流动资产项目,这一财务安排在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资产的收益水平。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营运资本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流动资产的保险储备,保险储备的安排又取决于财务战略。所以,cfo必须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在收益与风险之间寻求平衡。(2)投资战略管理。企业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兼并收购)支撑的,财务总监必然要领导和广泛参与项目投资和证券投资管理活动。财务总监可能不直接领导和执行具体的投资项目评价和决策,但他必须要保证投资评价和决策所遵循的方法、原则与战略一致。(3)融资战略管理。站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财务总监需要考虑的融资问题通常是融资战略,包括稳健型融资战略和冒险型融资战略等。融资战略确定之后,具体的融资结构和融资决策只需要体现融资战略的要求就可以。与具体的融资决策相比,融资战略更具有全局性和支配性,在确定融资战略时,财务总监必须要保证融资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4)股利政策管理。根据信号理论,股利分配政策能够影响企业价值。因此,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也是财务总监经常需要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例如股利支付比率的确定必须要服从企业价值管理的需要,保证股票价格有好的表现。

3.内部控制监督者。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要求企业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不管内部控制的概念如何变化,财务控制在内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终没有变,因为内部控制的目标大多与财务有关,而且企业的风险大都会通过财务指标表现出来。所以,财务总监要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承担领导责任,对建立和实施与公司战略相配套的流程管理策略负责。

4.内部审计领导者。财务总监是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者和监督人,是企业与外部审计关系的协调人。财务总监不仅是企业战略的制定者,而且还是企业战略的实施者和监督者。财务总监的监督职能主要是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的。从理论上讲,内部审计事实上是财务总监职能的延伸。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有利于发挥财务总监的财务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具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监督的职能,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内部审计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保证财务总监对内部控制的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内部审计应当隶属于财务总监,还有利于加强内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

5.业绩评价设计者。企业的理财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定位意味着大部分的业绩评价指标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是以财务数据为基础,所有的预算、控制标准、部门业绩指标等都是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层层展开,管理层也期望通过业绩评价工具实现公司的既定战略。cfo需要对业绩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担负起关键的责任。业绩评价指标通常包括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类。财务指标是整个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心,因为它们不但可以和公司的长期目标相衔接,而且通常是公司的股东们最为关心的。但是用财务指标容易导致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和短期行为。财务总监要将与企业战略目标密切相关的非财务指标也纳入到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以寻求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远期指标与近期指标等的平衡。

6.公共关系沟通者。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上,由于机构投资者占有突出地位,使得cfo对内能参与公司的战略决策,对外则及时向股东提供透明的财务报告和精确的盈利预测。首先财务总监有责任和义务向股东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揭示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为投资者决策服务;其次财务总监有责任向债权人披露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以满足债权人信贷决策的需要;再次财务总监有义务向财税部门提供有关经营过程的财务信息,以便其了解企业的纳税情况,向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提供财务信息,以便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财务总监应该代表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以增进社会福利,同时维护和改善企业形象增进企业价值。

7.财务监督者。就公司治理结构层面而言,财务总监代表管理层履行监督职能。我国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最直接的动因就是基于这一目的,尽管最初的财务总监是由政府委派,它要进入董事会,代表出资人对经理层进行财务监督。目前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总监是由企业董事会委派,属于管理层成员,其财务监督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监督。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才主张财务总监应当下辖内部审计,并承担内部控制职能。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财务总监对董事会批准的公司重大经营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定期向董事会报告财务运作情况,并接受董事会质询。最能够体现财务总监督管理角色和监督角色的职能是,企业重大财务支出事项必须由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联合签批后方能生效。

二、结语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国的财务总监制度已经由一种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配套的财务监督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其概念已经不限于国资委向国有企业委派的财务总监,并且将总会计师的概念涵盖其中。

参考文献

[1]麻帅杰.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委派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 07

第7篇

【关键词】 医院 总会计师 角色定位 财务战略

一、建立医院总会计师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为了确定总会计师的职权和地位,发挥总会计师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国务院于1990年12月31日,由总理颁布国务院令72号《总会计师条例》。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在政府层面上是为了促进企业规范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在企业层面上是为了完善企业领导体制,优化领导结构;强化经济管理,提高综合效益;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促进企业“管理专家”管理。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按照本条例规定执行,设置总会计师一职,由总会计师组织领导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参与本单位重要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具体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保护国家财产制度。条例实施十多年,企业充分发挥了总会计师职能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而从2012年起,新的《医院财务制度》也规定建立总会计师制度。

1、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

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提出,要改革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对医院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加入WTO后,医疗服务市场逐步开放,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医院面临着许多新的考验与挑战,医院需要总会计师这样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人员应对改革。

2、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是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的体现

财政部、卫生部2011年联合下发的《医院财务制度》规定:“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医院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医院的财务活动在医院负责人及总会计师领导下,由医院财务部门集中管理”。医院设置的总会计师将成为医院行政领导的成员,履行主管医院经济管理的行政职权,直接对院长负责,对医院管理目标负责,对会计法规负责。

3、建立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化,医院经济运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医院每一项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无不牵涉到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医院改革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在医院设置总会计师,运用其专业知识,直接参与医院重大事项决策过程,在医院投资、筹资、资金营运、资金分配等财务活动中充分发挥其领导作用,能够切实掌控成本费用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和分析等财务工作的重要环节,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现代医院总会计师的角色定位

1、医院经营管理的决策参与者

总会计师是单位行政领导成员,协助院长工作,直接对院长负责;负责组织领导医院财务管理、成本核算、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与监督、重大经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如投融资)、经济分析,参与经济决策的全过程;并具体组织本单位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根据国家《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划》等制定本单位的相关制度、业务流程、财会及收费工作岗位制度、岗位说明书等。

2、规章制度的监督者

总会计师既要参与医院发展规划与经营决策活动,按照既定的经营战略、经营方针来执行,使医疗服务活动全过程各个环节保持高效、良性运营,更好地提高医院综合效益,同时还要监督医院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维护国家财经纪律,杜绝各种违法乱纪事项的发生。

3、战略规划的参与者

战略规划需要医院为了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预测和把握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总会计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综合管理能力,高瞻远瞩地对医院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作出总体谋划,确保战略规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信息系统的监控者

新经济环境下,总会计师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信息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确保信息传递渠道的畅通,并通过信息化提高成本核算水平、内部控制能力、经济分析能力,实现高效管理和有效控制。总会计师应不遗余力地推进医院的信息化进程,实现管理信息化战略,切实提升医院竞争力。

5、经济活动的协调者

在经营管理中,总会计师不仅要参与战略制定,熟悉医院环境,了解医院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便利,做好与医院内部各个部门、员工的沟通,使既定的医院战略得以正确、通畅地执行,还要注意保持与政府、工商、财政、税务、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为医院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6、绩效评价的主导者

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日益为医院管理者所重视,而业绩评价也是做好财务事后管理的保障,总会计师有责任、有义务为医院量身定做符合医院战略计划和未来发展的业绩评价体系,推进医院绩效管理工作不断进步。

三、医院财务战略实施

医院财务战略是“为适应医院总体的竞争战略而筹集必要的资本,并在组织内有效地管理与运用这些资本的方略”,它是医院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医院总会计师要组织实施医院财务战略规划:首先,以医院战略为依托、以资金为纽带,通过资金的合理筹集,统筹安排及有效流转,实现财务资源的高效配置,并以之引导医院总体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优化财务和整体业绩,推动医院目标的稳步实现。其次,在此基础上,要将财务战略融于医院总战略中,正确处理财务战略与医院总战略的关系,明确财务战略是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院战略实施的有效支持,财务战略以资金形式将医院战略融为一体,并引导其他战略顺利实施。

尽管财务战略对医院战略的支持作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支持力度与作用方式,但从战略角度看,由于医院管理层总是期望医院能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收益的提高。因此,财务战略必须随着医院面临的经营风险的变动而进行调整。

1、培育财务战略管理意识

财务战略管理意识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法,而是一种观念。它的应用首先表现在塑造管理者的全局意识方面,它能帮助医院管理层决策者形成求异创新的思维和高瞻远瞩的眼光。战略管理意识要求医院必须遵循谋求竞争优势宗旨,围绕战略管理核心,处理好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医院整体利益与各科室局部利益、医院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以服务于战略管理需要。财务管理必须以责任权利相对等为原则来规范其组织体制和管理机制。财务战略的提出与实施离不开组织制度的保障。

2、实施财务战略预算控制

战略是目标与方向,政策是推进战略贯彻实施的行为规范与判断取向基准,战略预算控制则是将战略目标与政策规范落实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并使之实现的保障条件与基础。战略预算控制以医院战略规划、政策导向为依托,制定医院整体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医院还要对各科室的财务资源及各项经济资源等作出一体化的统筹配置,确保财务战略预算的有效控制。

3、制定财务政策

财务政策是管理层基于战略发展结构规划与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而对医院整体及各科室的财务管理活动所确立的基本行为规范与价值判断取向标准。它不仅指出了医院各层面理财行为必须沿循的目标轨迹,而且也限定了财务活动的有效领域、运作的基本方式、权责利关系的准则以及必须达到的财务质量标准与财务数量标准,是实现财务资源配置与使用的秩序性、高效率性,控制与督导医院整体财务战略得以遵循与贯彻实施的核心保障。

4、加强财务战略管理,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医院的管理体制是基于环境约束与医院发展战略的考虑而设计的。医院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已不再仅仅是研究变化中的环境以及相应的有效战略能力,而更需要以不断变化的组织管理方式调动资源以成功实施战略的能力。在医院战略体系中,财务战略对医院战略及其他子战略的目标实现发挥着财务支持作用。医院战略的实施要能确保医院在行业竞争中保持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优势,而医院财务战略作为医院战略系统中的子战略,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服务于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战略要求。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医院战略的支持,而医院战略的实施离不开财务资源的投入。财务战略管理对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

5、建立财务战略管理信息库

医院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医院管理层和财务部门需要建立财务战略管理信息库,加强对财务战略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动态监控,做到医院的财务信息实时传递、共享和集中管理,保障信息真实、准确、完整、有效,必须。要定期收集和整理分析相关信息,在战略决策时,通过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管理层,为单位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6、实施财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务战略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推动用人制度的改革,从医院内挑选出在财务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行政管理水平,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促进中坚骨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医院总会计师服务于医院发展的财务战略为:一是不但要有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而且要有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成本观念和效率观念,懂业务、善于管理、有魄力,要与时俱进、更新财务理念,要能适应医院现代化、国际化的需要,不断学习国内外的财务管理知识,将财务管理工作推到更高平台;二是要有全局视野,不仅会算账、做账,更要具备财务分析、财务管理知识,不只局限于本专业领域,更涉及到经济、贸易、管理、金融等各行各业;三是明确角色定位,参与、关注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协调好外部关系,要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自身素质的完善、知识能力的提升、职业判断的训练和职业操守的提高,做到“内外兼修”。总之,要引领财务战略,支持总战略,与时俱进,努力创新,依法依规,推动医院事业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