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辨识流程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5:09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辨识流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风险辨识流程

第1篇

关键词:海上原油 过驳作业 风险辨识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原油进口量近几年持续攀升。根据英国路透社发表的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进口原油量已攀升至3.08亿吨,同比2013年增加9.45%。在我国原油进口各类运输方式中,海运一直占据主渠道地位。但是,海运进口原油的快速增长受到深水油码头数量不足和油轮大型化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制约。发展海上原油船对船(ship to ship ,STS)过驳成为舒缓三方矛盾的主要对策之一,具有节约油港口资源、节省远洋油轮停港时间等优点。

与进港船岸原油输送相比,海上原油STS过驳所面临的船舶碰撞、火灾爆炸、人身伤害等事故风险也更高。通过提前辨识过驳作业中的风险因素,并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风险,可以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障过驳作业安全。然而,如何全面、系统、科学地识别过驳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系统的、规范的方法,给过驳企业的风险管理带来诸多不便。下面结合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实际情况,遵循全面、系统、科学的原则,结合现有风险辨识分析技术,提出适用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现状

国外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方面多集中在划定风险辨识范围。被MARPPOL公约附则Ⅰ第八章推荐为最佳实践导则的《船到船过驳指南:石油》(2005年,第四版)第三章明确了风险评估的四项基本内容,风险辨识、评估、控制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理。Nikolaos P. Ventikos将过驳影响因素划分为船舶及其特性、人员、设备、总控制人、其他外部因素等五个方面。国内关于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研究也并不多见,主要针对风险要素的分析上。高春元从硬件、软件、环境、人、公司管理和行业指南、政府监管和法律规章等六个方面识别长三角海域原油过驳风险因素。刘卓基于原油过驳可能发生的火灾/爆炸风险和海上溢油风险,将锚地原油过驳风险源归纳为过驳人员、过驳设备、船况、船员和自然条件五个方面。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可以为确定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辨识的范围和内容提供较为丰富的信息参考,但全面性和系统性略显不足,且均未给出规范、简明、实用的风险辨识方法,无法满足过驳行业内安全管理的需要。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辨识

对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的辨识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原则,根据其自身的作业流程和特点划分辨识单元,从工程管理的5M要素(人/机/料/法/环)出发明确风险辨识对象,探索提出适用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的风险辨识方法。

1、风险辨识方法的选择

安全风险辨识与评估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系统分析法、经验判断法、预先危险性分析、事件树分析、安全检查表法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各行业在实践经验中不断总结出来的,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一些常规风险辨识方法过于依赖评价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经验,在辨识过程中难免会有疏漏。而某些风险辨识方法如事件树分析等,由于专业性太强,又不易被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掌握。在海上原油STS过驳风险辨识过程中确保风险辨识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是非常重要的。

结合原油过驳作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几种常用方法各自的特点,最终选择了比较常见的系统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和安全检查表法相互结合用于构建适用海上原油过驳的风险辨识方法。

2、风险辨识单元的划分

海上原油STS过驳单次作业时间一般从十几小时到几十小时不等,作业流程包括若干阶段,涉及作业活动种类也较多,流程不同阶段及不同作业种类所面对的风险及受各种风险因素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将过驳作业过程看成一个整体,按照其自身特点划分为多个风险辨识单元,有利于辨识工作有条理无遗漏进行,确保辨识的全面性和有条理进行。辨识单元划分有多种方法,一般按照工艺流程、活动种类、有害因素类别等进行划分。考虑过驳作业工艺流程简单清晰、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特点,选定按照过驳作业的基本流程划分辨识单元,同时明确各个单元所涉及的作业活动种类。

我国的《原油过驳安全作业要求》(GB/T 18819-2002)将过驳流程分为“靠泊原油输送离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若干不同的活动类别。根据过驳流程划分一级辨识单元,包括靠泊作业、过驳作业和离泊作业三大单元。根据各单元所包含活动种类划分辨识的二级子单元,包括船舶驶近操纵、系泊操作、软管连接操作、原油输送操作、软管拆卸操作、解缆操作和船舶离航操纵等7个子单元。风险辨识单元划分结果如图1所示:

3、风险辨识对象的确定

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为一种施工作业活动,其活动安全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即是风险辨识的对象。全面系统分析风险辨识对象,确定其内容和结构,对风险辨识工作全面、系统、有序开展有重要作用,风险辨识才能有的放矢。

关于风险辨识对象的划分,可以按照对象属性分析,也可按照功能、用途或需求进行分析。本文参考安全管理的“5M要素”,根据属性划分风险辨识对象的范围,包括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五大方面,并对各个方面再进行了细化,划分二级类别和更小的子类。

3.1人员

风险辨识对象的人员分类依据任务种类的不同分为指挥管理人员、操作执行人员、监督检查人员和协作辅助人员等4个子类,每个子类又按照具体职能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1)。

3.2设备

风险辨识对象的设备依据功能的不同分为过驳船舶、系泊设备、原油输送设备及其他设备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作用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2)。

3.3材料

风险辨识对象的材料包括作为过驳对象的原油,以及用于平衡油舱压力的惰气,在此不做细类划分。

3.4方法

风险辨识对象的方法主要指活动的方式或程序,经常是风险辨识中比较难分解和容易疏忽的方面。依据方法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分为靠系泊方法、原油过驳方法、离泊方法及其他方法等4个子类,子类内部依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3)。

3.5环境

风险辨识对象的环境根据其属性分为气象环境、水文环境、地质环境和其他环境等4个子类,子类内又划分了若干细类(见表4)。

通过明确辨识对象并形成类别结构,方便以下风险辨识工作规范、全面、有条理地开展。

4、风险辨识方法的构建

基于以上确定的风险辨识对象,结合行业相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等的具体要求,为每个风险辨识单元逐一建立适用的安全检查表。在过驳作业活动前和活动中,根据相应的安全检查表,有步骤、分条理逐项检查,以确认在安全方面是否存在缺陷、隐患和不足,是否需要采取控制措施。为了更直观的说明可建立的表格的模式,现已船舶驶近操纵单元为例,选择此单元涉及的五类辨识对象中可能存在的部分风险形式构建风险分析检查表的示例(见表5),在具体应用中,辨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修正。

结语

风险辨识是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现有的分析方法为过驳作业风险辨识提供了系统分析和科学分析的思路。在我国海上原油STS过驳作业安全风险分析还未引起行业充分重视的情况下,探索提出一种适用的风险辨识方法能够为行业内相关企业完善自身过驳风险管理提供思路和结构的参照。但由于时间有限,本文所构建的方法还未进行实例验证,实用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石油和化工网.2014年中国原油进出口盘点.http://.cn/news/hyfx/2015-1/144924.shtml.2015.03.20.

[2]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 & Oil Companies International Marine Forum, “Ship to Ship Transfer Guide (Petroleum)”, Witherbys Publishing, Fourth Edition 2005.

[3]Nikolaos P. Ventikos, Dimitrios I. Stavrou. Ship to Ship(STS) transfer of cargo: Latest development sand operational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Vol.63(2013),pp.172-180.

[4]高春元.长三角海域石油过驳风险分析[J].中国水运,2006.02.

[5]刘卓.锚地石油过驳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6]张进春,吴超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的项目风险辨识方法研究――以某油气长输管线建设项目风险辨识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2):40-45.

[7]张亚东.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风险辨识及分析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合同管理;风险辨识;评价

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健全,合同在公司当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合同风险的管理也成为了企业当中的重要工作内容。合同管理的风险辨识作为合同管理工作四个阶段当中的第一阶段,其在整个合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换句话说,只有做好公司当中的合同管理风险的辨识和评价,才能够使合同管理工作做的有价值和有意义,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将合同管理中的要素风险和流程风险有效的辨识出来并对其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价,从而保障公司的利益。

一、合同管理风险

随着我国逐渐融入经济全球化竞争中,我国公司的法律意识也在逐渐的提高,公司中的法律部门地位在逐渐的上升。公司法律部门的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诉讼管理和合同管理:诉讼管理的重点侧重于事后管理,合同管理侧重于事前与事中的管理。随着我国企业观念的改变,由重点关注诉讼管理在逐渐的转变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重点体现在多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是合同管理的基础作用,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是合同管理的核心作用,创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作用,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合同管理的最根本作用。

本文所研究的合同管理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管理各类合同时由于对客观条件和未来行为的不确定性,而引发的与既定合同管理目标各种偏离的综合,其中包括两种偏离方向即正偏离和负偏离。此种风险观念针对的不是单体合同中的各种风险,而针对的是企业在合同管理过程中综合各类合同所形成的风险管理,管理的是合同管理中的风险,文中称为合同风险管理。

二、合同管理风险辨识

按照合同管理的特点,合同管理风险分为两种即合同管理中的要素风险和流程风险。

1.要素风险。辨识合同管理的要素风险使用的是专家调查表法,即通过对公司中资深的法律人员和法律的理论专家进行深度的访谈,来辨识出影响合同管理风险中的要素风险,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①组织结构风险。组织结构风险可以划分为四个子项即合同管理部门功能的健全性、公司法律顾问的能力、合同管理机构的具体设定情况、合同管理体质。合同管理体制考察的主要是公司客观情况与合同管理体制是否相符,合同管理体制主要有集中管理体制和分级授权管理体制两种,两种管理体制有利也有弊,重点看的是合同管理体制是否可以促进公司发展、保障公司运营;②人力资源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可以划分为六个子项即负率队伍稳定性、公司负责人法律意识、相关部门对法律工作支持程度、合同管理人员操作能力、配备法律人员充足性、合同负责人法律工作经验。六个子项分别从高层的决策者、中层的管理者、底层的操作者的角度,来考察他们对合同管理工作的影响程度。此外人员的稳定性和数量也是合同管理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③合同管理制度风险。合同管理风险包括三项内容即管理制度的调整性、管理制度明确程度、管理制度健全程度。管理制度的调整性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度是否可以及时的调整,降低制度对实践的不适应性;管理制度明确程度是指制度的明晰性;管理制度健全程度是指制度的全面性。④合同业务流程风险。合同业务流程风险可划分为四个子项即业务流程的有效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效率性。

2.合同管理流程风险辨识。合同管理流程风险辨别使用的方法是业务流程法,即根据合同的业务流程,在合同的立项、选商、申报、审查、审批、签订、履行、归档以及合同纠纷中辨识合同的风险。部分风险因素独立出现,会直接的影响到某一个决策因素;有的风险因素通过另一个风险因素会间接的影响到决策因素;有的风险因素会同时的影响到多个决策因素;有的决策因素会同时受到多个风险因素的影响。

三、合同管理风险的评价

在辨识合同管理风险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评价分析法测评企业的合同管理风险,以使管理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合同的管理难点和重点,进而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在合同管理流程过程当中风险主要有招投标风险、合同签订风险以及合同履行风险三大类型,其具体内容参见表一:

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合同流程风险的发展规律,需要从两个维度将风险分解即风险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的发生几率,以便于按照风险发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经过专家对招投标风险、合同签订风险以及合同履行风险当中15个风险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可将其分为5个种类:

合同风险种类及特点对照表(表二)

通过表二不难看出,在进行合同风险管理过程中虽然风险种类很多,造成合同风险的因素也很多,但是只要合同管理者在合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上加强对合同风险的管理,任何合同风险都是可以控制并将其几率降到最低甚至是排除风险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同管理风险辨识与评价作为公司合同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其对于合同管理、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及未来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合同风险管理当中的要素风险和流程风险辨识的分析与探讨以及有效评价,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了管理风险的综合评价,总结出合同管理当中风险的特点和规律,为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风险进行有效的辨识和评价提供帮助,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俊松.基于影响分区的大型基坑近接建筑物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风险管控;管控方法

1 概述

供电企业生产作业具有作业环境复杂,作业现场点多、面广,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焊接作业等高危作业频繁,作业任务量大、繁重等特点,因此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较多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一旦暴露在具体的生产活动中就形成了风险,一旦风险失控就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人身伤亡。2007年以来,国家电网公司相继推出颁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和《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工作推进方案》,希望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等手段,指导作业人员的现场作业,推动安全生产从“事中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避免由于设备、环境及违章所引发的人身安全事故。

2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具体执行过程的问题

供电企业在具体执行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安全风险管理辨识不规范、流程不清晰、动态控制手段缺乏等问题,难以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预警融入到安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风险管控成果难以应用到现场作业。(2)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缺乏可量化、科学的标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存在不足。(3)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难以充分利用生产计划、设备台帐、缺陷等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及人员安全信息,实现智能化风险管控。(4)风险管控牵涉到众多流程、众多部门及安全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工作量大,难以跟踪和统计分析。

3 供电企业风险管控方法具体方案

主要包括多维风险评估标准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和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模型是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维度,建立可量化的多维风险评估标准模型,编制了完善的《电网运行风险评估标准》、《变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倒闸操作风险评估标准》、《输电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配电检修作业风险评估标准》、《电缆线路作业风险评估标准》,并基于包括生产计划、设备台帐、设备缺陷、风险事件在内的安全生产运行数据和典型作业评估库,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并结合风险评估过程,实现控制措施卡智能动态生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实时风险事件库和PR评估模型,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管理,并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科学准确辨识,进而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

进一步地,所述的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模型和智能化支持模块,包括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模型,编制了可量化的各专业《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标准》,并结合安全人员信息库、生产装备库,为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提供智能化辅助支持。

基于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现场作业全景风险管控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员: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包括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等。

(2)全专业: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在流程环节设置上,涵盖参与作业项目的所有专业,包括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等,并且在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风险控制各个阶段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建立针对性的模型和智能化辅助支持。

(3)全过程:现场作业风险管控流程实现与安全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作业前风险辨识、风险评估、、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控制,作业过程中风险控制和作业后总结和反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

(4)多维:本发明平台建立了多维的风险评估和作业班组风险匹配模型,实现更为科学、准确的风险管控。

4 应用意义

提供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智能化平台,实现全员(地市供电企业、县级供电企业、管理部门、生产班组)、全过程(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专业(变电检修、输电检修、配电运检、变电运行、电网调度)、多维(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的现场作业风险管控,真正将风险管控融合到实际的安全生产,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贯彻找到切实的落脚点。

建立完善的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模型,实现智能化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提高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建立作业项目风险等级与作业班组人员素质、生产装备、施工能力匹配控制,发现班组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实现对生产风险的事前监测、事中监控和事后监察,使生产管控更加规范和精细化,有效防范安全生产风险。

5 结束语

一个实现供电企业现场作业全员、全过程、全专业、多维的风险管控方法,基于电网、设备、作业特点、作业环境、人员因素、现场风险源等多维度实现一键向导式智能风险评估,实现智能动态控制卡生成,实现设备、环境风险事件库的实时动态库管理,基于PR评估模型实现动态风险的辨识并形成全面、完善的风险辨识范本数据库,实现作业班组风险智能化匹配控制,从而为国家电网公司《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实施指导意见》的落实提供新的手段和技术平台。

参考文献

[1]杨莹.供电企业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第4篇

关键词:岗位风险;预防措施;供电局

一、岗位风险辨识

风险辨识主要是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和实施全面的辨识。引起岗位风险的因素包括设备、环境及人体生理和心理、管理因素四个方面。岗位风险辨识是进行岗位风险评价和制定岗位风险控制措施的基础。

岗位风险辨识主要采用对照法和系统安全分析法。对照法是与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或经验相对照来辨识,为最常用的辨识方法,系统安全分析法是从安全角度进行的系统分析,它通过揭示系统中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事故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联来辨识系统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常用来辨识可能带来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有害因素,也可用来辨识没有事故经验的系统的危险源。

对于供电局,岗位种类非常多,涉及供电、变电等多方面,通过调研分析,将供电局的岗位划分为决策岗位、中层管理岗位、底层管理岗位、生产执行岗位、服务岗位5大类。而在众多的岗位中,与生产联系最紧密、最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岗位就是基层的生产执行岗位。

根据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岗位风险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两部分。动态风险指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即现场作业风险;而静态风险是指非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包括人员管理风险和设备环境风险两类。人员管理风险是指人与管理失误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设备环境风险与人员管理风险相对,指与岗位相关的非人因素导致的风险,包括设备、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岗位风险。

二、岗位风险预防措施

1、抓好对干部职工的经常性思想教育和相关知识的学习

一是要强化风险文化建设。自上而下营造一种浓厚的风险文化氛围是有效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要倡导“风险防范是每一位职工都应共同承担的责任”理念。一方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风险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对岗位风险的敏感度和认知度,把各项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上,让每一位职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危险,时刻警觉,使防范风险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另一方面结合风险防范工作,加强先进典型示范和反面案例警示教育,重点突出从职业道德方面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以此强化职工爱岗敬业、规范操作、优质服务的自律力度和防范资金安全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做好风险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要加强《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学习。《岗位风险防范指南》是防止违法违纪案件和严重责任事故发生的措施创新,是总行总结各方面经验教训的产物,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各级领导、各岗位工作人员要熟悉和掌握《岗位风险防范指南》的内容。每个岗位的人员要熟悉岗位风险所在、责任所在,任何人不得变通违规,要明确违纪违规将面临的处罚和付出的沉重代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坚持经常性的学习制度,使员工知晓规章制度,自觉执行操作规范,真正做到令行禁止,确保规章制度执行有力、有效。三要加强相关人员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要加大对纪检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一方面通过以查代训、以会代训、以老带新、专业人员授课、资格考核等形式加大对监督人员的培训力度,督促监督人员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各业务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应要求纪检监察内审部门人员参加,各类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出台应转发纪检监察内审部门,改变目前新制度、新办法出台,只有相关业务部门知晓,而纪检监察和内审部门知情滞后的现状,致使纪检监察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2、岗位风险流程调查。即就某一岗位当前的工作流程中对内、对外的人流、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行考察,用以揭示该岗位的运行状况,帮助公共部门更清晰地了解该岗位工作流程的关键环节和风险点,为岗位风险评估提供方向性的指引。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流程风险点排序法。即通过流程风险点排序,挑选具有较高风险的关键流程节点。流程风险点排序主要有三个参考指标:影响、规模和范围。其中“影响”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部门未来运行目标的可能损害,“规模”指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特定风险结点对公共资源可能损耗的多寡;“范围”指特定结点风险发生时,可能会导致的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各种不同风险的波及面。二是流程缺陷搜寻法。一般从人事安排、工作方法、内外环境等各个方面展开调查,寻找某一岗位工作流程的缺陷,以形成对缺陷的清晰认识。

3、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和激励机制

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明确内部风险控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把内控检查员、风险控制工作办公室、主管领导的职责细化,对检查监督流于形式、敷衍了事、应发现未发现,或发现问题后隐瞒不报,报告失实的,严肃追究其检查人员责任。对坚持原则,认真履职,大胆负责的检查监督人员要给予褒奖和鼓励。纪检监察、内审和人事部门要协同对违反规章制度行为和履行职责不力、失职行为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以增强各级工作人员严格按章办事的意识,减少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不断筑牢风险防线,形成各要害工作人员自律、分管领导检查、职能部门监督的局面,把岗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岗位风险责任等级管理要体现差别化管理原则,适应业务发展要求。不仅体现在不同业务风险管理中,还要体现在激励约束机制上,根据不同岗位的风险大小和责任轻重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全行的薪酬管理体系,强化岗位风险责任与薪酬水平的关联程度,促进全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同,张尉尉,王辉,防范岗位风险规范管理行为.[J]中国税务2009.11

[2]解树功,李玉杰,贾冰滢,对基层央行岗位风险防范工作的思考.[J].甘肃金融2009.12

第5篇

关键词:区域;控制风险;安全风险分级辨识;数据设计

实施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需要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总体领导和自下而上的意识提升。企业应当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和分级控制管理制度,组织全体员工(从一线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全面、系统地辨识和评估所有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制定安全措施,并根据风险级别,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和落实管控措施责任主体的层级,结合自身可接受控制风险的实际,按照从严从高原则,定期评估控制风险,持续完善和落实安全措施[1]。

1基本流程

综合多个省市的安全风险分级指南,目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基本划分为:成立工作组、划分区域、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定管控措施、进行风险告知等。基本工作流程图见图1。对企业来说,首先需要组织技术、安全、设备及生产等人员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组。其次收集分析政府部门颁发的关于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规范,结合企业安全评价报告等内容,理顺风险辨识的思路、进度、工作安排。再次需要进行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内部业务系统的各阶段、场所位置、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或上述几种方式的结合来划分作业单元。作业单元划分时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并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1]。开展风险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需要对数据进行梳理汇总,包含各区域涉及的各层级负责人、设备设施信息、作业活动信息、危险物质信息和工艺信息等。在此基础上采用适用的辨识方法,对作业单元内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当遵循固有安全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固有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以及作业活动应重点管控。应当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层级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在工作场所或岗位设置明显的安全风险告知卡和警示标志[2-3]。

2模型设计

通过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过程分析,结合对多家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总结[4],目前笔者及其团队设计了一套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模型。按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流程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制作了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两种功能模块。数据设计分为制度建设、基础信息表、风险辨识表、公告警示4个数据块。支持单元分为设备设施检查表、应急措施汇总表和安全标识汇总3部分。工作流程、数据设计与支持单元之间的关系见图2。

2.1数据设计的具体内容

制度建设单元含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两部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主要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风险点评价、控制措施、管控层级等进行规划。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中涵盖日常排查、综合性排查、专业性排查、季节性排查、重点时段及节假日前排查、事故类比排查、复产复工前排查和外聘专家诊断式排查等要求。隐患排查治理中还增加了基于风险点的管控措施,按管控层级和频率进行隐患排查的要求。基础信息表包括区域信息及风险辨识需要收集的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管理工作及危险化学品等数据采集的格式。其中区域信息中有区域名称、各层级责任人等信息。在整个模型设计中,区域名称是整个数据结构的主指针,将基础信息表与风险辨识表的数据进行关联。风险辨识表中包括区域安全风险等级的汇总判定、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作业活动分析记录及对基础管理单元、总图单元的检查表。其中设备设施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责任部门、所在单元、区域、设备设施名称、设备设施类别、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检查内容、标准、可能造成的事故类型、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5]、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作业活动分析记录为:序号、风险点编号、部门、所在区域/地点、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步骤/内容、活动频率、风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备注。公告警示含安全风险公告栏和安全风险点警示牌,各地规范要求对较大以上风险点进行公告和警示。

2.2支持单元的具体内容

设备设施检查表涵盖炉类、塔类、反应器类、储罐及容器类、冷换设备类、转动设备类、起重运输设备类、供配电设备设施、通用电气设备、通用设备及各类机械设备检查表[6]。应急措施汇总收集了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涉及的各类事故类型的应急处置措施、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应急处置措施。安全标识汇总收集了各类安全标识的图标。

3模型使用

在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实施的前期、中期、实施、后期四个阶段,对数据设计和支持单元的引用如下:

3.1前期

前期对于工作组的组建、工作组织、职责、流程、技术要求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可参考模块中的制度建设要求制定本企业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按区域划分原则进行区域的划分,区域名称唯一不重复,主要收集的信息包括序号、所属单元、区域名称、所属部门、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人数等。区域划分结束后,由各区域负责人负责组织本区域人员进行后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3.2中期

各区域负责人按“基础信息表”的内容,收集本区域的各种数据。数据收集过程中需经本区域人员参与确认,以防止数据的遗漏。

3.3实施

各区域负责人按风险辨识表模块进行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的安全风险辨识、风险度评价、安全控制措施的填写。设备设施安全风险辨识中,可根据设备的类型,引用设备设施检查表模块,根据设备设施的类型,匹配设备应检查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安全控制措施中的应急措施可引用应急措施汇总模块中的内容。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风险辨识中风险度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作业频率的取值需经区域内参与人员奇数人员表决,取表决票数大值的作为风险度评价结果。模块中对于风险度评价级别、风险分级、应采取的管控级别、区域颜色、班组责任人、车间责任人、公司责任人已设置计算公式自动进行计算。各区域负责人组织完成本单元的基础检查表、总图检查表的填写。本模块将各区域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辨识结果汇总,筛选出各区域设备设施风险和作业活动风险的最大值作为本区域的安全风险等级。

3.4后期

根据各区域的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完成安全风险公告栏的编制和较大以上风险点警示牌的制作。企业在完成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后,将各较大风险点的安全措施落实纳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系统中。

4结论

1)针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的组织过程进行了梳理。2)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中涉及的各种数据类型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多种类型企业的数据模型。3)将区域名称作为数据指针,将区域各层级负责人的管控层级与区域、风险点的风险级别进行关联。4)最终风险度的计算、管控层级的确定采用数据自动匹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和数据统计中产生的错误。

参考文献

[1]T/SWSA004-2020,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基本规范[S].

[2]苏应急〔2019〕(105),江苏省化工企业安全风险分区分级指南(试行)[Z].

[3]浙应急基础〔2020〕(56),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企业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Z].

[4]江阴市大阪涂料有限公司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安全风险分区分级管控报告[R],2020.

[5]宋继军,贺国军,闫朝勋.生产安全风险分级防控的实践与探讨[J].化工管理,2014(24):67.

第6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风险管理

一、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

全面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全面风险管理也是一种企业日常管理行为,主要通过设定企业战略发展经营目标,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实现全面覆盖企业风险、全员参与风险控制,在企业风险偏好范围内有效管理企业各环节风险的持续过程。

二、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推行全面风险管理,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不同层级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企业可设立专职的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推进工作。一般情况下,成熟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四个层次,

根据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应履行的风险管理责任,应当明确各层级机构的基本职责,如:董事会需要负责审议并确定本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本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等。

而作为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的关键部门——风险管理专责部门,一般由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如:企管部、办公室或监察部门担任,对董事会负责,主要的职责包括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审议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以及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报告;定期组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评估等。

作为日常具体业务流程的运作部门,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等。

三、收集企业风险管理初始信息

收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初始信息是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第一项工作。企业在收集初始信息时,按照一般企业推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主要从以下五方面来收集信息:

1.战略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涉及本行业的国内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有关内容;企业的主要客户、供应商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情况;主要竞争对手、标杆企业信息等。

2.财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财务风险信息有:企业的财务状况,成本费用情况;财务业务中曾发生或易发生错误的业务流程或环节等。

3.市场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及供需变化,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潜在竞争者、竞争者及其主要产品、替代品情况等。

4.运管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人力资源情况,市场营销情况、生产制造情况、流程管控情况、质量管理情况等。

5.法律风险方面的信息。主要有:与企业相关的政治、法律环境;与企业签订的重大协议和有关贸易合同;影响企业的新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本企业发生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情况等。

企业收集的各类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经过筛选、提炼、对比、分类等程序后,如来源可靠、条理清晰、分类恰当、依据充分,可以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确定,定义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初始信息。

四、进行风险辨识,编制企业风险清单

企业风险辨识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事先应清晰了解企业设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以明确风险辨识的具体方向,要了解设定目标,确定风险辩识方法,设计风险辩识方法框架,风险辩识技术培训,基础资料收集,同时要注重内部的协调沟通。

风险辨识的具体范围一般应包括外部风险辩识和内部风险辩识。在风险辩识范围内,通过一定风险辩识方法,识别出影响企业实现目标的风险事项(包括外部和内部),及风险事项的诱发因素(包括外部的经济、自然环境、政治、社会与技术因素;内部的机构、人员、流程与技术因素)。最后,风险辨识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

风险辩识有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如:经营目标识别法,操作运营研究法,流程图分析法,行业标准对照法,调查问卷法,座谈交流法,风险清单识别法,财务报表分析识别法,个别访谈法,风险评估研讨会。每一类型的风险辨识应选用哪些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风险辨识后,会形成企业的《风险辨识清单》。

五、风险评估管理

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经辨识后,要进行评估管理,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通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评估标准和可能性判断标准的矩阵来进行评估。

可能性评估的选用标准,指针对各类风险特征,制定可供选择的评价具体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标准,一般按照发生的频率、发生的概率和现状持续时间进行可能性评估,可依据各项风险事件选择适合的标准,但每项风险只能选择一项标准。可能性判断标准,指为每一种可供选用的评估标准设定一定的判断区间,每一区间对应一种可能性。一般设定五个判断区间,即五种可能性:罕见(非常低)、不太可能(低)、有一定可能(中等)、很可能(高)、肯定发生(非常高);对应可能性的分值,为每一种可能性设定一个分值,如对五种可能性设定1-5分五个分值。

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已形成的风险事件清单,对照“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评估标准模型”,为风险清单的每一项具体风险事件选定其中一项可能性发生标准。在对企业现状及过去历史情况基础上,根据辩识过程了解到的风险事件的原因及其他情况,确定其所在的某一区间,得出每一个风险的综合评估结果。

六、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管理策略,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固有经营条件,所处行业环境,围绕企业发展战略,以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为前提,选择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确定实施风险管理所需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配置原则。

一般的风险管理工具有: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风险管理的工具选择,应该以各项风险管理工具的适用范围为依据,结合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风险发生的影响程度而确定;要针对某项风险事件选择一项或几项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应对后,能使该风险事项的剩余风险降至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应当注意的是,当选择了风险承担,则不再选择其他风险管理工具;当选择了风险规避,则不再选择风险稀释—对冲工具。

七、制定风险解决方案

制定风险解决方案,应考虑的事项主要包括四项:

1.风险管理的优先次序,可结合企业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风险的可管理性,风险程度,成本效益性四项因素综合确定;

2.风险容忍和偏好,应结合本企业经验教训,历史事件,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体现的应对能力,对董事会、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关键岗位员工的风险偏好,及本企业的风险容忍水平进行合理分析和客观评估;

3.纳入重大风险、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流程的事项,在风险管理的排序中应作为优先项目考虑;

4.关键风险要素的存在,关键风险要素包括风险事件、风险原因、损失,企业应针对风险清单中的风险事件所描述的特定事项,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及所承受的后果,制定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风险解决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定的配套手段,以便减少随意性和对个人的依赖。在人力方面,企业高层要高度重视,选择及培训适合的风险管理人才;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和严格执行既定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将风险管理措施融入业务流程中;在机制方面,要建立权责分配机制和双赢激励机制。

八、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风险管理的监督方式,可采用持续监控和专门评价两种方式,结合风险管理的具体情况也可以两者结合。持续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的情况进行常规、不间断的监督和检查;而专门评价是在企业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主要经营活动、关键业务流程等发生较大调整或变化情况下,针对风险管理的某一或某些领域进行的监督检查。

第7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HSE;基层;危害辨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235-01

一、HSE风险管控工作中存在的亟待解决问题

过去由于受认知所限,HSE风险管控存在着主体责任不明、方法缺乏、标准不统一、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由安全环保管理人员负责,基层风险管理没有落实直线责任,没有实现全员参与。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缺少适用于基层、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方法。危害因素描述、风险等级划定执行标准五花八门,难以统计、分析。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与隐患排查治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应急处置程序制修订,以及基层HSE培训、HSE监督检查等脱节。这些问题是HSE风险管控工作中最大的“风险点”和“出血点”,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很难保证企业安全发展、清洁发展。

二、开展基层HSE风险管控的研究

基层是企业的基石,也是安全环保管理的重点,因此抓HSE风险管控首先要从基层入手,首先要明确基层各级管理者的责任。站队长作为基层行政最高管理者,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第一责任,对基层风险管控全面负责。基层安全管理人员是基层HSE管理的咨询师、培训师,承担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咨询、辅导和监督工作。其他管理人员按照直线责任组织和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岗位员工按照属地管理要求,在从事生产作业和其它相关活动时,预先或按规定时间、规定周期和方法进行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通过明晰和落实责任,保证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分工负责。

技术路线:以风险控制为核心,根据集团公司“识别、评估、控制和应急”四条风险管理基本框架,立足于基层,着眼于各层面,从行为安全、工艺安全、系统安全入手,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工作循环分析(JCA)等工具,按照每个操作项目、单台设备辨识危害,运用简捷方法评估风险,探索适用于油气田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方法、标准和程序,解决风险管控存在的瓶颈问题,补齐短板,建立融操作、设备设施和系统管理于一体的HSE风险管控系统。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总结工作经验,发挥基层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了《基层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指南》和《典型危害分类和术语》、《典型危害因素描述规范》标准,明确基层站队各级人员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与控制的职责,规定单元划分、操作及设备设施危害辨识、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和方法,统一、规范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术语,固化基层风险管控模式,指导基层有效开展风险管控工作。

三、从岗位入手划分单元,确保危害辨识与岗位相符

在危害辨识前首先应开展岗位设置情况调查,根据每个岗位的工作性质和职责,对负责管理的工作区域、工艺流程、设备设施进行梳理,划分管理单元。针对每个管理单元,按照生产运行、工艺流程及设备设施管理要求,确定操作项目和管理的设备设施,确保危害辨识目标、过程和结果相统一。在划分危害辨识单元过程中,充分考虑采油、集输和修井专业各自的特点,采用了不同的单元划分方法,如采油、集输应以设备为主线结合工作任务划分单元;修井应以工序为主线结合工艺的方式划分单元,为系统辨识各专业危害奠定了基础。各站队工艺、设备、技术管理人员、生产骨干等组成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以生产工艺过程、工作区域、工作任务为主线,列出所有的工艺环节、操作工序和作业活动,划分出一至四级作业活动单元。岗位员工参照操作规程、工艺流程、生产参数、设备说明等,对最末级单元操作步骤进行分解,具体到开关阀门、检测仪表、拆卸法兰等操作节点,建立《作业活动清单》,然后再对本单位作业活动所涉及的所有相关设备设施进行调查统计,建立《设备设施清单》,作为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

在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各方面因素的条件下,以操作步骤和设备部件为抓手,开展危害辨识。应用工作前安全分析(JSA),对每个操作项目进行操作步骤分解,按每个步骤的操作动作、涉及设备设施和以往发生事故事件辨识危害。应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把单台设备设施按照由内到外、从上到下拆分成若干部件,结合设备设施生命周期,辨识每个部件可能存在的缺陷或偏差及带来的危害。首先,由班组长组织进行工作前安全分析,识别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然后,由每名员工识别自身岗位所存在的风险,并依据个人经验进行初步风险评价。最后,各站队危害因素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针对各班组识别情况,通过查阅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三违”记录、相关事故(事件)分析报告、现场观察等方式,对每个作业步骤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再识别、再确认,进行再评价。

针对辨识出的危害,采用便于基层员工掌握的经验法评估风险。考虑员工在本岗工作时间较长,操作经验丰富,成立由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骨干组成的评估小组,结合以往发生的事故、未遂事件、违章及发现的隐患进行分析,集体讨论判定风险等级。针对经验法难以评估的风险,采用矩阵法进行评估;针对复杂的工艺流程或生产装置,采用危害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进行风险评估。各站队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照操作规程、制度标准等进行有效性分析,将风险提示、操作标准、制度要求、应急处置等融入到每个操作步骤中,实行标准化操作,并对管理方案、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现场检查表、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等进行补充完善。

按照中油集团公司“辨识、评估、控制、应急”风险管理四原则,根据存在风险确定应急种类和范围,针对重大风险制定应急预案,从现场可操作和技术措施出发,修订应急完善处置程序,使处置程序既具有可操作性,又便于员工掌握。各站队利用岗位练兵、班前会和交接班等时机,按照每次工作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结合识别出的风险和操作规程,组织员工不间断地反复讲风险,分享风险内容,使岗位风险入脑、入心,“动手之前先动脑,操作之前先思考”。

把HSE风险管控作为员工培训的基础性内容,让每名员工认知风险,掌握危害辨识、风险评估和控制的方法,并运用到工作实际中。根据操作规程制修订完善岗位“需求型”培训矩阵,使矩阵与操作技能要求、操作规程与风险管控相统一。通过这些措施,岗位员工主动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大幅提升,即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员工,也都争先恐后,以口述的方式讲述身边的风险,实现了由“岗位操作者”向“属地管理者”的转变。

四、结语

通过开展HSE风险管控系统建设,使我们深刻体会到:风险管控的过程就是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过程;落实风险管控职责就是落实岗位HSE职责;只有在基层HSE风险管控方面狠下功夫,把风险管控融贯于各个管理环节,才能以基层HSE风险管控推进企业风险分级防控,有效提升HSE管理绩效和能力,建立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实现企业的安全发展、清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