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5:04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教学方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论文摘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办法和策略,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师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纸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转贴于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从而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几种证法。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论文摘要: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办法和策略,达到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师生共同建立和形成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特征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尽快想方设法转变教学方式,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得到提高。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实践中化繁为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加深学生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都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得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纸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我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这样学生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我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从而说明∏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几种证法。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五、设计开放性问题,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一)“人的因素”
在辩证唯物主义当中提到:“人才是世间最为能动、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作为初中化学教学,首先就需要注重自己的仪态端庄,努力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亲和力,能够真正的和学生交心。在教学行为之上,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亲身地参与到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来,对于化学知识进行再一次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另外,教师对学生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需要教学生做人的品德以及传播正确的人生信念。最后,教师也要懂得学生是具有个体独立意义以及个性发展的一个个体。为了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针对性的做好教学措施。
(二)“物的因素”
目前,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进行了第一准则,例如:宽敞明亮的教室、绿荫环绕的校园、齐全的多媒体设备等等,无疑成为了学生愉快心情的重要指南。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就能够让学生大幅度的提高学习效率,尽量的少走弯路。
例如:在化学反应本质、分子运动这一些章节的教学当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一类抽象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掌握知识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展现出微观粒子的结构和运动,将学生能够看见以前肉眼无法正常看见的。此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将原来的化学知识通过工厂化的流程操作展现在学生面前,但是我们也不能够完全的依靠多媒体教学,例如不能由它来代替化学实验。初中化学,需要真真正正的进行化学实验,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科学研究的过程,而多媒体教学仅仅能够将化学现象或者是变化规律直观的展现给学生,但是学生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因此,如果多媒体教学的滥用,可能变成另外的一种灌输式教学。
二、有效的讲授
无论如何的改变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中,“讲授”依然是最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如果能够做到画龙点睛,一样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例如:对当前的初中学生来说,化学式、方程式、元素符号等堆积在一起,学生很难全部记住,但是这一些又是学习的重点,往往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此时,教师就要注重一定的教学突破方式,采取分散记忆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尝试记一些以往学过的化学式或者化学符号开始,比如H2代表氢气、H20代表的水、H代表氢、O代表氧等。当学到了那一章节的时候,才告诉学生H、O分别是氢、氧的元素符号,H2、H2O分别是氢气、水的化学式,这样学生就能够有效地记忆化学符号,才能够轻松的学习。如此,不仅教师教授的轻松,学生也能够愉快的学习,通过某种神似或者是比喻的方式,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掌握以往似乎很难的知识点。
又如:在教授“原子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排列”这一规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用这样的一个例子:每一只刚生出来的小鸟都是呆在大鸟旁边的,当长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围绕大鸟不远处进行飞行练习,当成年之后,就可以飞向更远的地方。”这样,学生也能够理解能量的排列规律是从低到高的。
三、有效的练习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练习巩固也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学生当堂知识点的吸收与消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在化学巩固练习当中需要注意到题型、深度、重点以及题量这四个方面。例如:题量一般把握在3题左右,不能够太多;题型上尽可能选择填空和选择;难度需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出的题目也需要紧紧扣着章节重点,绝不能够随心所欲的选择,那样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达不到练习巩固的目的。
四、有效的反思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反思是一种活动形式,也是一种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种方式,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学习愿望得以达成,也成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断对话,也有效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
(一)教师与学生
1、反思,教师的本身
不断地反思,才会迎来成长,在“经验+反思=成长”这一个简单公式中,将教师积极向上的成长历程体现了出来。如今,教师的教学反思已经成为有效性教学的必然趋势,对于每一堂课得与失的反思,才能够将教授当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来。
例如:在《化学式和化合价》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容易去接受自己的教学方式,对于习题,怎么的解答最为简便,这一些都是需要不断地反思积累。又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当中,认真的找寻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如此的反思流程,才能够逐渐的达到“聚沙成塔”的收获目标。
2、反思,学生的思考与思维
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日常习惯,从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尽可能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体验自己思维,尝试着思考的机会,从而在反思当中找寻新的经验,真真的做到轻轻松松学化学的效果。
例如:当一个单元或者是一个课题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组织一次“反思竞赛”,让每一位学生将本单元中所遇到的困惑提出来,也包含了情感、思想等方面的困惑。这样,教师也能够很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而积极地找寻方式进行补救。
(二)反思的开展
1、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
作为一名教师,大家都知识,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课堂之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备课,在化学实验中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往往很多教师却没有从心底引起重视。因此,做好必要的备课,是上好化学实验课的关键所在。
2、没有收集有效的资料
关键词:教学实例;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教学评价
我尝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有事可做,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从一节教学实例来谈谈对该教学方式的看法。
一、分组合作式教学实例
1.课题:合作探究实验室制氢氧化铝的方法
2.分组方法:6~7人一组,按座位分组,共8组
3.教学设计
4.教学效果分析
优点:对普班学生来说,该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非常感兴趣,很积极地与教师配合。课前小组认真讨论了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并写出每种方案所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课上需要小组合作的环节,各个小组表现得也很好,大多数组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并能较好地与人交流,尤其在实验验证环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所负责的方案,在实验中与预期的不一致时,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深入地理解的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将这种形式应用在普班,学生偷懒的较多,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位同学。应该尝试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的方式;在回答问题时应尽量让其他组补充。
二、对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的思考
分组合作式教学方式,在矛盾、困难和创新中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培养协作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有利于形成一种民主的学术氛围,使每个成员在相互交往、协作中体会到彼此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谦虚的品质。在高中教材中,很多内容适合用此方式进行教学,如:氯水的性质、盐类的水解、乙醇的性质、卤代烃的性质及复习课中各知识点的联系、试卷的讲评等。总之,采用分组合作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课题,可以是生活中不理解的现象,也可以是平时学习中搞不懂、总是出错的题目。
但是,也不能所有的课都进行分组讨论的模式,对非主干、非核心的内容采取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方式,以有利于腾出更多课堂时间,在重点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实验和探究;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应当关注全体学生,课堂活动不能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学生的探究学习应当有结果。探究、讨论最终都要在“双基”上得到体现和落实。若只有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并没有掌握到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课,不能成为好的课,不能成为高效课堂模式。
要想很好地运用该方法,我认为教师应充分了解以下几种情况:
1.学生情况
要非常清楚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分
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以便于设置合理的问题。
2.分组情况
小组人数4~6人为宜,座位最好围着桌子坐,明确任务,将小组内成员具体分工,比如谁动手做、谁记录、谁解说等等,这需要一段时间观察后再分工。
明确分工后确定每个人的责任,个人的表现将会影响小组的成绩。这种由集体连坐而产生的群体压力可以促使每组成员认真投入小组活动。
3.问题设置
提出适合学生具体情况的问题。如果设置过难,可能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要有针对性,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知能力,通过小组的努力应该可以解决。要有层次性,尽可能地多角度设问,梯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
4.合作时间
教师要处理好集体讲授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时间不宜过多,在进行设计时对所需时间做好估计,实际教学时要关注各组讨论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时间。
5.教师指导
教师要参与到小组的学习和讨论中,随时监控小组合作情况,让想偷懒的学生无机可乘。在巡视过程中还能起到“专家”和“顾问”的作用,随时对有问题的小组给予指导,保证小组活动顺利进行。
6.评价情况
“小班化教育”的精神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这也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所以“小班化教育”的实施给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诸多便利,这对于学校的发展来说是有利的。我们学校地处南岗区宣庆小区,随着这几年商业发展,这里的实际居住人口不断减少,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顺应教育发展的形式,适应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98年率先进行了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在过去几年小班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到小班化教育外在表现是班级人数少,而实质上是优质教育与人本教育的有机结合。它不仅是一个涉面及广的大课题,又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整体优化的育人工程。为此,我们认为这一实验课题的核心应该从整体着眼进行操作,尤其是教师能否真正立足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小班时间、空间条件,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优质教育,这样小班教学才能具有其顽强的生命力。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的环境下,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好小班的有利条件让学校教学质量有质的提高?把学校建成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形质兼美的三园式(花园、学园、乐园)的精品校。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全面深入地实施小班化教育研究作为切入点,并在南岗区教育局初教科的引领下,经过严密的课题论证和认真准备,最终将“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研究确定研究主题。可以说在从事了几年的“小班化”
小班精品化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从整体着眼进行操作,即按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多种教育要素、教育资源形成最佳的教育结构,使得“小班化教育”潜在综合性教育效益得到充分开发。小班教学研究中我们没有单纯停留在我校本阶段小班课堂教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上,而是实施了教育教学同步研究协同管理的策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共同促进。同时体现“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研讨两项工作有机整和的
教育实验的操作过程就是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为此,课题论证结束后,我们便按照操作过程的详细规划展开课题研究,对预设进行全面检验。但仅仅两周的行动研究,我们便进入了最初研究的高原期。出现的问题是理论培训效率低、成效差,教师感到行动研究无从下手。教育教学一体化研究的载体和切入点并没有找到;方案中研究设想提到的教师明确实验方向、主动参与、笃学慎思的积极的行动研究状态我们并没有看到,实践使我们感受到预设和生成差别太大,最初我们确实感到了困惑。
行动中的挫折让我们的感到:修正方案是迈过挫折,使研究获得进展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在于研究者能否拿出新的研究思路。而新思路来自何方?今天我们可以说新思路来自于管理者的深度的另辟蹊径的学习、思考;来自于班子成员深入研究现场,立足课堂,对实际发生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实践考察;来自于团队成员不断的探索实践来自于初教科领导的思想引领,来自于协作体成员的互动交流的顿悟。
随着“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发感到小班教育是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为此要潜心研究新的教学策略,同时要掌握具体操作的技术与方法。那么打造一支能适应“小班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是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前提。
丰富的思想内存,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一切创新的基础。要使“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课题取得良好的实效性,强化个体持续性的专题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为此我们努力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教师对“小班化教育”理念的深层次理解,为课题实验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立足探究实际激发教师的灵感和机智,促使教师钻研、探索一套符合小班的教育教学艺术和专业技能。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作业辅导批改到教学评价各个教学环节实施综合性的技能培训。
在“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探索中我们在小班协同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了协同教学方法初探。这就需要实验教师成为多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为此,自课题实验不久,我们就开始持之以恒地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有学校在个人自培基础上的深层次、系统化的理论培训,有本校的专业教师进行的专业技能培训等。特别是英语、计算机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每周都固定了时间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由于实行这一特殊培训,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为小班化的协同教学法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
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小班化”教学方法亦如此。它是用来指导具体的小班教学实践的,没有良好的小班教学方法,小班化的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那么,要使“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取得良好的实效性,就应该引领教师采取行动研究,紧紧抓住影响“小班化”教学方 法的三大要素,即:“教师、学生、知识及其载体”、立足于小班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小班的时间空间优势反复实践,不断地锤炼这种针对不同个体进行启发、指导、激励、影响训练的小班因材施教的方法。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让小班教学过程变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2、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课题中的“三维目标”主要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同时,它又是载体,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
认真制定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同时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同时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教学设计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a主体意识参与,让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b主体情感参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应从中得到体现;c主体行为参与,学生的感官要积极参与;d主体时间参与,除师生共同活动外,要安排学生的自主活动;f主体参与深度,鼓励学生联系生产、生活、社会实践将书本知识“活化”。
教学目标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导向功能,指引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评价功能,教学活动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调节功能,教学程序的设定、教学方式的选择等等一切具体的课堂学环节均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而经常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激励功能,教学目标对师生双方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还具有重要的管理职能,设计并陈述教学目标,实施目标定向引导,成了课堂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知识与技能,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标准进行测试,也可以通过量化进行横向比较,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可以显现出来,有时却是隐性的,给评价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尝试通过学生“参与度”,就是从一节课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的学生有多大比例,通过“有效度”,就是问的问题,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本身的意义、价值有多大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班化”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虽然是方法,但根子在“小班化”的教育观念。“小班化”教学方法是教师智慧的折光,它来源于对“小班化”现代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教者对于小班课堂教学的炉火纯青的驾驭能力。由于教师的教学经验、理论水平、“小班化”教学相关知识的储备及研究深度的有限,让教师在短时间内直接探究创生出“小班化”的教学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为此,我们认为立足小班教学实际辩证客观地模仿移植有关“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前期成果是深入探究的必要环节。尤其是在小班化教学方法个人探索阶段,我们鼓励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实际,采取自我研习、对比研究的方法,对于上海小班化教学研究的已有成果(十种小班化教学方法)进行模仿性探索,做到以模仿实践验证体验其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师“自我演习”“模仿感受”的基础上,根据“小班化”教学的实际采取“部分移植法”进行研究。引领教师通过学情师情分析,通过自我研习的感悟,充分利用小班化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理念精心选择,将他人总结出的“小班化”教学方法中成功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来,采取“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策略,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例如:在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音序查字法”一课教学中,实验教师李英采用“自我研习”的实验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模仿移植,她立足学生对知识掌握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在模仿移植的行动研究中成功地运用了小班化教学方法前期研究成果的两种方法,即“分层教学法和个别指导法”。分层教学中教师让本节学习有余地的学生们自己练习音序查字法并与同伴互动交流。而对于感到吃力的学生则采用个别指导法给予适时充分的点拨引领,让其逐步领悟掌握音序查字法的方法,取得了大班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效果。这两种小班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运用,使教者跳出了原有的教师面向全体讲,学生被动听的大班传统教法的局面,近而使小班分层教学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发挥。
“小班化”教学方法模仿移植的行动研究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不同的课堂同样的教法,教学效果迥然。实践证明教学方法是具有创造性的,而“小班化”教学方法的探究中仅仅是模仿移植是不够的。“创造”是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生命,只有不断地创生才能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地体现小班的个性化教育特点。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每个教师都会创造,每个教师都必须创造。创造正是小班教学适切性的需要,这种适切性也就是它的灵活性。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被誉为课堂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探索中,有“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在理论上和教学实效性上都存在很大优势,当然这种“小班化”教学实效性的产生还有赖于教师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潜心研究和实践探索。实践中我们感到:目前小班的课堂上缺的不是教学情境,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气氛,也不是个别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是充分利用小班教育资源上的有利条件来提高个性化教学实践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尤其应该研究“多元智能理论”,让小班教师余下的精力更好、更细微地观察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特别是后进生所具有的那种并非靠笔和纸测试所验证出来的有潜质的智能,并以此为基础使“小班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更充分地体现其适切性。(1)依据不同的智能特点,创生运用多种“小班化”的教学方法。加德纳教授的教学方法理念是“为理解而教,任何一个概念或技能都能以多种方法来教”“小班化”教学恰好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精神。教师用余下的精力,能更好更细微的观察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上了解他们的兴趣和智能特点从而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持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尝试。以“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支撑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中传授相同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选择创生多元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学生用音乐智能来启发或导入很合适,有的可能用身体运动智力来教学很奏效。在北师大版第六册画“对称图形”一节教学中,实验教师对空间智能较差的学生采用了“手把手图画感知”的教学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在许多方面都是有智慧的,每一个都是独特的、复杂的和高度个性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小班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能更充分地体现它的适切性,尤其是通过丰富个性化的“小班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充分发展后进学生的潜在的智能潜能,使其得以更大更均衡发展,以此更好地提高小班因材施教的实效性,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4、实施“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应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研究紧密结合
“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针对学生个性储备更多的教学方法,从而实现精品教育所取得的实效性。“小班化”的教学方法为实现“小班化”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奠定基础,为实现小班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研究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模仿移植机械化痕迹太重,错误地把固定的几种“小班化”教学方法套在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上是不科学的。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也让我们领悟到“教学方法”所蕴含的内容之丰富,对于它的研究必须从整体上入手,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立足教学实践。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课题研究中理论引领要高,研究的实际落脚点要放低。课题研究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教师拥有丰富的思想内存丰富的文化底蕴才能有更好的创新。“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也属于现代化教学方法范畴。现代教学方法所涉及的领域及其特征、分类及优化组合和运用问题都是“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所需要的理论指导,其特征充满着时代性和先进性。这些对于尚未接触过这么多现代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师来说现代教学方法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会使教师在改进自己教学方法的研究上视野更加宽广,基于问题学习研究水平也将随之提高。同时也能将“小班化”教学方法研究与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两项研究有机的结合。
马克思说;“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小班化”教学方法的课题研究亦如此:必须从“小班化”教学实际出发,在现代化教学方法高层次的理论指导下,在借鉴已有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经验和模式下,立足于小班个性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和自身的教学实际,创造性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理论,必然会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创生更多的具有实效性的小班化的教学方法。那么,小班的教师在小班教学中一定会针对每一名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左右逢源,稳中取胜。
实践研究不是简单的模仿移植,而是在探索的过程中要敢于否定自我。敢闯、敢干、勇于改革。那么,不断创造出适应小班育人的教育教学方法来将继续成为宣庆每位教师不断超越的方向。
(2)调查法:采用向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改进研究工作。
(3)观察法:确定观察对象,制定观察目标,观察学生实际,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1.明确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每一位教师的要求,教学目标是教学效果的预期、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不明将导致教学行为的偏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在设计教案时有总体的思考方向。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仅“双基”目标比较明确,能力目标模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虚化甚至缺失也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每个环节的进度并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这便需要教师心中始终有个教学的整体框架,对课堂的教学进程有清楚的定位,从而为实现整体的教学目标随时进行调整。
2.注重导入,激发学习的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知识,数学学多是枯燥的活动。特别是打过上课铃后,由于刚刚结束上一节课的学习,加上课间休息,此时,学生大脑皮层上的兴奋正高,如果教师设计新颖别致、有引人入胜的导语,就能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瞬间就能把学生的心牢牢抓住。通过实践,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情境容易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投入学习,认真听课。
3.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新调整教师和学生的位置关系,要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行为的督促者,是学生能力和优良品质的培养者,而不是学生语言上的代言人。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教师的教法要变,要将“讲清重点”、“启发思维”、“教给方法”三者结合起来,提倡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是对的,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必不可少。
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结合学生实际,不照本宣科;在课堂上不是一味让学生模仿练习,而是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弄清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适当地讲解。“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绝不是少讲少练。
4.挖掘学生创新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机会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倡导学生分组进行合作交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参加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教师还要调动学生大胆质疑,遇事问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寻根问底,师生商讨问题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施教,学生不仅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及结论,也能逐步形成一种质疑解惑、探究知识的创新品质。
一、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自助参与意识,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和角色的随时转变,课堂上我绝对不和学生随便开玩笑,要求非常严格,课下,我经常不回办公室,在教室里和学生谈心,辅导孩子功课,时时关注孩子的动向,我的学生曾这样形容我:“老师就是变色龙,课上和课下简直截然不同。”刚开始,学生对我的这种转变有点不习惯,看我上课要求那么严格,下课也不敢到我跟前,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就仔细观察,看看课下有哪些孩子在有意躲避我,我就有意识地在课下和他们交谈,说说笑笑,时间长了,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力集中听课、发言,到了课下,再也不会因为课堂上的严格要求而有意躲我了,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都会跑来找我,在他们心中,我不仅是他们敬爱的老师,还是亲爱的妈妈一样。
二、营造课堂教学氛围
教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空间自主发展,但如果没有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怕学,不敢发言,又如何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呢?因此,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还要着重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教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以及学好语文的愿望,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同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施民主教学、微笑教学,对学生满腔的热情,热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激励、期待和热爱。教师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赢得每个学生的心。
三、提供更多机会,重视参与的广度
教师除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课堂教育氛围外,还要十分重视学生参与的面,这是体现学生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教学要让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人人动脑思考问题,课堂不留死角。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的语文教育观,树立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从整体着眼,教师应集中式教法和学法的运用,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