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诗歌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5:03

序论:在您撰写诗歌的基本特征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诗歌的基本特征

第1篇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基本特征 朦胧含混性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86-02

李商隐的诗歌大体可分为政治(讽刺)诗和抒情诗。其政治(讽刺)诗反映了唐朝晚期那种外侵内乱、动荡不安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是晚唐历史的一面明镜,可帮助人们去进一步研究晚唐的历史。他的另一大类诗为抒情诗,包括爱情诗、咏物诗、诗等,记录了诗人的生活经历、欲抒难言的感情和诸多的人生感慨。这些诗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千百年来的广大读者,并成为李商隐闪耀诗坛的资本,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李商隐区别于其他诗人的重要标志。

从唐代诗歌史来看,在李商隐的前面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等诗歌大家,因此,李商隐想从他们的创作方向上突破确实是“难于上青天”,所以李商隐只好另辟蹊径,寻求新的创作方法。这样,由于独特的创作方法加上其独有的生活经历,就构成了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笔者将这些特征大致概括为感慨性、象征性、朦胧含混性。下面即对其朦胧含混性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朦胧含混性,这是李商隐诗歌最具个性的一个特征,这一特征是李商隐的诗歌区别于其他诗人之诗歌的标志,是他之所以能与李贺、杜牧、温庭筠等人称雄一时的基础。这一特征主要为其抒情诗中呈现出的一种朦胧含混美,使其诗意韵无穷,达到了美的高度。正如叶燮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1]

如其诗《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义大概为:房室里摇曳着皆黄的烛光,为云母屏风投下了深深的阴影,银河渐渐向西斜,星星即将沉逝。嫦娥一定悔恨当时不该偷灵丹,以致孤居于广寒宫里夜夜独对着一片寂寥的碧海青天。关于此诗表达什么,抒发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在此姑且不论何种说法准确,但在这里,我们即可明晓,对此诗如此多种的解说,正是因其朦胧含混性所致。然而这无关紧要,一个意象可以表达多种意思,虽然没能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但每当读之,又觉其朗朗上口,气韵萦绕不绝,余味无穷,这就像司空图所言:“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2]

又如其诗《碧城三首》:“碧城十二曲栏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妆无树不栖鸾。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拔湘。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箔至今垂。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后人对这三首诗的解读也有很大的争议,因为此三首诗存在一种极强的含混虚括性。这种含混是一种内涵上的含混,给人以朦胧之感。对于此三首诗,历代注家皆各具其说,未能统一,有说对唐公主入道的丑行的讽刺,或说是写明皇贵妃的故事,或认为李商隐在表现对女冠的爱情等,确实,纵观其诗,难解其意,初阅其诗未免使人迷惑,但读者尽其丰富的想象,深深漫游于诗人描写之境地,不觉即可悟出这是反映了诗人的某种心理冲突,于是将得到某种心理的共鸣,这种心理共鸣就是某种舒适的“恍惚”“玄妙”的状态。这组诗歌表现的正是一种“诗外有诗,寓意深而托兴远”[3]的艺术境界,发挥了一种良好的艺术效应。

再如《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诗是李商隐晚年诗中最受传诵的一首,这诗写得言在意外,词采富丽,明丽清隽,典故繁多而词义晦涩难明,含蓄深沉,寄慨遥远,情真显露,充分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风格。如周振甫评曰:“这首诗既珠圆玉润,琢炼精莹,又复真情流露,生气蓬勃。这正是李商隐独特的风格。”[4]它可谓为李商隐朦胧含混性诗歌之代表。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议论纷纷,说法不一,有代序说,有自伤说,有悼亡说,有寄托说,有说锦瑟乃令孤楚婢女名,有说是咏锦瑟四曲。笔者认为兼而有之,在诗里,诗人通篇回忆往昔之事,从不同的侧面抒写了诗人理想破灭,壮志落空的不尽悔恨和惆怅,以一种迷茫朦胧的景物象征了诗人绵绵迷惘的心境,抒发了一种幻灭的感慨,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深沉,无可解答的疑问”[5]。此诗所表述真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6]的迷茫朦胧之态,它“消除了那种过于锁细和微不足道的明晰性和精确性”[7],达到了一种“超诣”的诗境。因其诗表现的朦胧含混性实在为多,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选上述以明之。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含混性使其诗歌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确立了他在唐代诗坛中的地位,吸引了数千年来的众多读者,令人百读不厌,反复思味。这主要因为“当审美主体在对客体进行观照的时候,由于距离或别的事物的隔阻看不清客体清晰的形象,往往便产生猜不透、测不准的困惑,从而激起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8],与此同时,“主体便尽量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美化它,无形中增大了客体美的魅力和美的张力。像水中的月,雾中的花,隔帘的美人,雨中的西湖就比平时多了几分神秘感,若显非显,欲露不露,迷离仿佛,令人揣思冥想,梦绕魂牵”[8],这样,“主体所得到的体验,更有一番神奇的韵味,更加耐久悠长”[8]。因此,它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几经探究之后,读者便得到了一种愉悦之感,获得了一种心灵。

以上所阐述的就是李商隐诗歌的基本特征,但是其诗歌的这些特征不是独立单纯地存在于某一首诗中,而往往是两种或三种特征集于一首诗歌里,如《锦瑟》就是如此,既感慨,又象征,更朦胧含混。所以说,他的诗歌不是单独只表现某一特征,而是诸种特征的集中再现。

总之,李商隐是一位难得的诗人,他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他的诗歌乃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深沉含蓄、委婉曲致的创作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乃我辈之无价之宝,其朦胧含混性诗歌开创了我国朦胧诗的先河,李商隐可谓我国朦胧诗之鼻祖。他的诗歌在前人的基础上自创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可读性、艺术性,确乃我中华文化艺术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他的诗歌,正确地对待和继承,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注释:

[1]叶燮《原诗・内篇》.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3]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4]周振甫《李商隐选集》.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司空图《与杨甫谈诗书》.

第2篇

2、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

意志的首要特征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意志活动的前提。人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能动地改造世界,成为现实的主人。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预先确定目的,并有计划地组织行动来实现这一目的。人在从事活动之前,活动的结果已经把行动的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予头脑中,并用这个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人的这种自觉的目的性还表现在能发动符合于目的的行动,同时还能制止不符合目的的另一些行动。

意志的第二个特征是意志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这是意识活动的核心。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人的所有目的的行动都是意志的表现,有的行动虽然也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不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就不属于意志行动。所以,个体的行动需要克服的困难越大,意志的特征就显得越充分、越鲜明。

第3篇

一、重视引导学生形成写作内容

《诗大序》中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作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行为。学生正是因为没有新颖、丰富的写作内容,所以才无法产生写作的冲动,主动的写作行为也就无法发生。当下的许多写作教学,只是写作技巧教学,根本不关注“写什么”,也不思考学生“为什么写”,其教学效率总被人诟病。所以,“活动式”作文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生成写作内容。因为只有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学生写作的欲望才能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才更容易进入主动写作的状态。在“让描写更加丰富与具体”这个课例中,杨老师通过让学生吃糖的活动,使学生当堂获得了写作内容。这个写作内容是这样的新鲜、强烈和集中,才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活动中那样活跃,其写作成果也可圈 可点。

让学生获得写作内容的方式除了当堂设计情境这一方式之外(比如本课的吃糖),还可以在作文课前开展一项语文活动,在活动之后,再展开作文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设计情境产生的写作内容还是通过课前的活动形成的写作内容,要一以贯之于作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写作手法探究、习作及修改等所有环节。这样的考虑主要起到聚焦作用:在写法探究环节,所有学生探究的是同一写作内容应该怎样表达;在写作实践环节,所有的学生都针对同一写作内容展开;学生们也是针对表现同一写作内容的文段来加以点评和提修改意见的。这就有利于提高课堂对话的聚焦度,更利于课堂对话的展开和深化,让学生的写作兴趣盎然。

二、写作技巧当堂生成

在学生形成写作内容之后,就会出现“这样的写作内容如何表达”的问题,此时此刻,教师展开“怎么写”的指导才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的,学生在探索“怎么写”的内容时才会更加主动和积极。一般而言,“活动式”作文在探究写法时,会采用“任务驱动”和“例文探究”两种方式。所谓“任务驱动”,是指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任何资料,独立思考某种特定的写作内容应该怎么写,通过生生、师生的对话,生成写作技巧。“例文探究”则是教师提供与某一写作内容一致的材料,让学生探究例文是如何写作的。比如写作重庆小面的文章,可以让学生阅读《端午的鸭蛋》,从而发现一些写作食物的技法。显然,杨老师在上述课例中使用的是“任务驱动”的方法。因为,如何把吃“秀逗糖”这个事件写得丰富与具体,需要的写作技巧并不复杂,是学生完全可以主动建构和发现的。其实,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储备了很多关于“怎么写”的知识,只是这些知识处于尘封的状态。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尘封的知识浮出记忆的湖面。总之,“活动式”作文的写作技巧都是当堂生成的,是学生主动探索建构的。这样,学生运用这些技巧就能更加娴熟到位。

三、“写什么”与“怎么写”的融合

在学生探究出特定的写作内容要“怎么写”后,“活动式”作文就要求学生运用“怎么写”的知识去完成特定写作内容的写作。在上面的课例中,学生探究出了“多角度描写”和“运用类比、比较、比喻和夸张”这些手法后,杨老师分别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去描写吃秀逗糖这件事情,而这两种写作手法正是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把吃秀逗糖@件事写得丰富与具体得到的结论。这就实现了“写什么”与“怎么写”的水融。

四、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用写作教写作

“活动式”作文认为,只有让学生亲历写作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从事写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是一种实践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训练和提高。在“让描写更加丰富与具体”这一课例中,吃糖这一环节所占用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的时间主要用来让学生探究写法,让学生用探究出的方法完成描写吃秀逗糖这一任务,让学生点评和修改习作。这就体现出用写作教写作的思想,让写作课更像写 作课。

五、课堂由大量的活动构成

第4篇

关键词:名教师;专业成长;成功个性

个性作为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总和,在教师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决定着教师人生的不同风貌。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优秀部分,名教师在长期的人生和教育实践中,不断适应教师职业的角色要求,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和行为倾向,取得了辉煌的教育业绩,赢得了广泛而卓著的社会赞誉。了解名教师成功个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名师魅力,认识名师的成功之道,也可以为我们自觉加强自身的心性修养和实践能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当一名好教师”的人生理想:名教师成功的强劲动力

人之所以会成功,首先是因为有理想。理想的确立以及其后的不懈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强大动力。名教师虽然有着不同的家庭、学习和生活阅历背景,但他们最终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定位在了“当一名好教师”,这个也许并不能称之为崇高的理想,一旦扎根在心灵的河床上,就基本上决定了他们人生长河的基本走向和形态。

著名特级教师袁浩,由于受到身为教师的祖父、父亲的关爱和呵护,从小就认为教师最可亲、最有本领、最伟大,对教师职业充满着好感和崇敬之情;上学时他又遇到了不少好老师,这些老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断震撼着他的心灵;到了中学,读到了徐特立、陶行知、叶圣陶等著名教育家的著作,觉得他们的文章有思想。[1]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袁浩的心灵中描画出了一个丰满的教师形象,教师这一职业也就成为了他人生追求的目标。

也有些名师当初并没有当教师的理想,后来走上教师岗位,完全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选择”,但是,他们却能“干一行爱一行”,很快树立起当一名好教师的人生理想。并且,这个理想一旦形成,就不断地推动他们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奋力前进,越走越宽,并最终真正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李庾南,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胸外科医生,由于特殊年代对家庭成份的特殊要求,高中毕业后她不得已当上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但随着在教育岗位上时间的流逝,学生们欢迎她,尊敬她,家长们信任她,社会赞誉她,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逐渐对教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教师这个职业也由当初一个并不喜欢的“饭碗”,“不得不去完成去应付”的工作,变成了“要做好”的事业。[2]

可以肯定地说,成为名教师的影响因素很多,但“当一名好教师”的理想是推动他们走向专业成熟、取得成功的强劲动力,这是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的首要条件。

二、不断追求卓越:名教师成功的信念支持

愿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教育事业,只能算是教师人生的开始。在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教师还要能在实践中生成对教育的正确理解,产生坚定的教育信念,不断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保持着对教学工作恒久的热情,并在实践中努力地去加以实现,才能在教育事业中不断获取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李吉林老师走上教师岗位后,“当孩子喜欢的老师”的人生理想,很快就转化成明确的教育信念。李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育人生时说:“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孩子学好语文,还要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给别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完全可以在孩子学国语言文化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做人教育的重要一部分,那是人的语文学习,这正是几十年来我一直追求的一种完美境界。”[3]正是有了这样的信念,李老师在经历了“”被“整”的十年后,仍然坚持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创立了“情境教学法”,并且一步步建构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体系。

朱永新教授曾经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这样描述:“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只有具有强烈的冲动、愿望、使命感、责任感,才能够提出问题,才会自找‘麻烦’,也才能拥有诗意的教育生活。”[4]名教师对教育信念的不懈追求,不就是这一“理想”在实际教师人生中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三、全面而扎实的专业本领:名教师成功的能力保障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作为专业人员,教师除了一般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高超的从事教育的特殊能力,这是教师取得事业成功和人生辉煌的基本条件。虽然名教师的成功经历各不相同,但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交往能力三个方面均表现出一致的超群性,这应该是名教师事业成功的基石。

(一)教学能力强——善于引导,富有感染力

名教师之所以得名,其发端往往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磨砺而成的高超的教学能力,以过硬的教学本领不断获得学生、同行、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在李吉林老师课堂上,或是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或是几笔就勾勒出来的粉笔画,或是即时弹奏的音乐吟唱出的歌曲等,这些动人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迪和教益。听名教师的课,给人的感受就是对他们课堂上巧妙的引导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艺术的欣赏。这些看家本领,源于他们良好的基本素养,更源于他们在课堂教学舞台上千锤百炼的刻苦磨砺。离开了教学的真功夫,也就没有了名师。

(二)科研能力强——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

名教师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发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找到教育研究的起点,通过主动积极的探究,逐步形成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收获自己的教学主张和丰硕的教育实践成果。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法”与“情境教育”、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法”等等,不仅体现在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中,更体现在他们丰富的论文和著作之中。于永正老师曾经这样总结:“如果说我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那就是我认识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应归功于爬格子。”[5]于老师的话,不仅是对青年老师的一种告诫,也道出了这些名教师研究能力提升、拥有丰硕科研成果的“秘密”所在。

(三)交往能力强——善于沟通,赢得多方支持

首先,名师们非常善于推出自我,赢得学生。在学生心目中,这些名师往往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他们不仅懂得学科要求,而且懂得童心,努力实现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意义”和“有意思”。李吉林老师就是如此,“活动课上,我和他们(学生)一起唱歌,帮他们排节目,和他们一起转‘巨人步’,甚至和男孩儿踢足球。冬天的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很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孩子们心中是有一杆秤的,渐渐地他们觉得这个小老师还不错,开始喜欢我了,喜欢上我的课了。”[6]正是这种善于与儿童打交道的品质成就了她后来的教学业绩。

其次,名师们还非常善于与同事交往,找到同路人。名教师很善于在追求教育理想的过程中“择善而从”,找到志同道合者,结成深厚的友谊,共同前进,为专业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20世纪80年代,于永正回想自己的成长:“我们的教学沙龙由我、张庆、高林生、郝敬华等人组成,我们经常碰碰头,闲谈,内容全都是语文教学,我们志同道合,在相互交往中长见识。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思维容易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启发灵感。”[7]在这种相互切磋的研究氛围中,他们都成长为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取得了卓著的教育实践和研究成果,共同推动了江苏乃至全国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不仅如此,名教师们还往往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信誉和丰厚研究成果,与期刊杂志建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在媒体宣传推广下,形成教学研究的规模效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研究成果,使更多的人受到教益和启迪。

四、自信、执着、乐学、善思:名教师成功的人格特质

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做什么”反映了人对现实的态度,表明一个人追求什么,拒绝什么;“怎样做”反映了人的行为方式,表明一个人是如何追求他所要得到的东西,如何拒绝他所要避免的东西。在长期的教学历练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实践,名教师们逐步形成了对自己、对事业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一方面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同时又具有足够的自信,坚定执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

(一)自知自明,充满自信

名教师一般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行为拥有相当自信的主观判断,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相信自己的“可爱”之处和独特之处,自信自己拥有取得成功的能力,从而使自己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邱学华,自信自己的好口才,把第一堂数学课上成了故事课,一下子就赢得了学生的喜爱,这勇于“试一试”的品格就包含了他对自己的一种自信。在后来的教育历程中,邱老师一直坚持“尝试”的品格,坚信“尝试能成功”,走出了“尝试成功的人生”。[8]自信并不是无视自己的短处,而是要以足够的信心扬长克短,挑战自己。正确的自信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另一方面也看到自己的短处。看到自己的长处,才能有克服短处的驱动力;正视短处,才能勇于面对短处,超越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

(二)坚定执着,不言放弃

教师的教学人生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其中会遇到不少的挫折和诱惑。但名教师往往能保持“定力”,做到宠辱不惊,坚守自己的人生方向。20世纪80年代,邱学华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验,总结提升出了尝试教学的五步模式,他的《尝试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发表后,各地教育报刊相继转载,不少小学数学教师们纷纷参与实验,一下子在全国掀起了一股“尝试”的热潮。但就在邱学华艰辛“尝试”的时候,有人对先让学生尝试练习的做法表示怀疑,还有人公开讥笑他“异想天开”,甚至传言“邱学华犯错误了”,各地的“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纷纷下马。面对这样大的打击,邱老师并没有放弃改革,批评反倒增强了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信念,在刘佛年老师的支持下,他一面坚持继续实验,一面进行理论反思,尝试教学法反而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逆境往往能使人保持清醒,而面对诱惑却更需要一种冷静。

(三)转益多师,善于学习

名教师并不天然具备成为名教师的素养条件,但由于有着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他们总是在工作中不断树立新的努力目标。并且,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寻求机会,多方求教,充实自己,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李吉林老师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学习生活:“寒暑假,我婉言谢绝了一次次的邀请和疗养,利用这相对集中的空余时间读书。学习文学的、心理的、教育学的、美学的、教学论的、中国的、外国的、甚至古代的,我总尽力去读……”“我要使自己形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教授的话、学者的话、领导的话,就是小朋友的话、徒弟的话,我都要听得进。”[9]正是以这种开放的心态,不断攫取万方灵气,才有了情境教育的壮丽诗篇。

(四)勇于反思,自我完善

名教师往往具有自我完善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勇于自我反思,能够主动地回顾重现自己的教学行为表现,对自己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调整,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从而不断突破专业发展的困境。这一点突出体现在他们经常思考和操笔为文的习惯上。名教师们通过写教后记,记录教学反思,思考琢磨教学,对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运作方式不断自我解读、批判与反思,在不断反思中,“知错就改”,“常教常新”。比如孙双金老师,就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用一种自我反省的方式,不断把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情智教育”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名教师并不先天具有成功的个性,其成功个性的形成,受到了教师的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其人生理想、教育信念的形成,还是专业能力的提升、良好性格的发展,都是他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外部环境之间实现完美互动,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结果。由此可以看出,教师专业成长不仅需要专业知识的掌握与扩充,还应该包括理想、信念、能力、性格等个性因素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师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作为专业发展主体的能动作用,勇于磨砺自己,重视自我的修为和创造,才能塑造自己的成功个性,才有可能抓住发展机遇,创造出成功的教师人生。

参考文献:

[1][2]王铁军.名校长名教师个案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6]李吉林.我,长大的儿童[J].人民教育.2003(17).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8.

[5][7]刘杰.深度访谈于老师(三)[0L]..

[7]刘杰.于永正访谈录[0L].bbs.省略/dispbbs.asp?boardid=66&Id=150921.

[8]方健华,李建军.自古成功在尝试——记尝试教学法创立者、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J].人民教育2003(12).

第5篇

关键词: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特征;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准则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政策迅速向以效率为基准的资源配置政策转移。日本高等教育进行了种种改革,其中以修改大学设置基准、放宽学校办学自、引导高等院校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建立一套具有约束机制的评估制度,引导教育资源向以效率、效果为基准的方向转移为两条主线,即放宽与约束。在教育财政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削弱统一分配制度,减少统一分配额度,强化倾斜分配制度,加大倾斜分配力度。经过1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在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分配制度改革中市场机制、竞争原理已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并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一、缩减国立学校定量拨款,增加学校自筹资金比率

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学校设置者……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负担其学校的经费。根据这一规定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负担。从日本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情况看,20世纪60年代国家教育财政拨款高达80%多,充分体现出“谁设校谁支付”的原则。90年代下降到50%左右,近年一直保持在50%~60%的水平。相反,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等学校自筹资金迅速提高,由20%上升至50%。出现这一结果的背后实际反映出一种观念的转变――由教育投入向教育消费观念转变,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又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和高等教育财政的短缺性密切相关。在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或 “普及化”阶段以后,一方面强调受益者为国家,另一方面也开始强调个人,这样受益主体为国家、个人双方,且出现受益主体不断偏重于个人的趋向。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引发出高等教育费用应“用者自负”、“国家负担”或“政府与个人成本分担”等争议。其结果出现了国立学校教育经费应由国家和个人共同分担,减轻国家负担,增加个人或地区社会负担比率的政策导向,使国立学校财政收入构成中呈现出政府财政性拨款与学校自筹经费两条曲线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结果。

二、减少私立学校定量性财政补贴,增加倾斜配置

日本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以法律的形式保障对私立学校给予财政补贴。日本政府对私立学校补助分为一般性补助和特定补助(专项补助)两种。一般性补助主要根据学校是否按计划招生、师生比例等指标进行配置,是一种定量性分配制度;而专项补助则侧重于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学术研究、实施情报化和国际化活动、促进大学教育改革等等,属于一种倾斜配置制度或差额配置制度。上述两种分配制度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各有侧重。私立学校教育事业费中来自政府的财政性补贴比率不断下降,1981年为28.9%,2000年为12.2%,大大提高了私立院校财政收入依存于市场的程度。相反,国家对私立学校的专项补助大大提高,通过竞争机制使补助资金达到有效配置。

三、私学主导型特征进一步突出

国立高等院校数量不断下降,1990年为15.9%,到2000年降为12.2%,进一步突出了日本高等教育私学主导型的特征。从学校经费来源分析,私立大学主要依存于学生缴纳的学杂费,国家只支付极少的补贴,而且政府还可根据教育财政状况、教育政策的调整减少其补贴金额,因此大力发展私学是减轻高等教育财政、引入竞争机制的有效途径。国立大学特殊行政法人化也是如此。随着国立大学特殊行政法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2003年日本国会通过了《国立学校特殊行政法》。法人化以后的国立大学与政府间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契约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变化,高等教育财政制度亦随之作出相应调整,如原来财政制度中禁止接收地方公共团体捐赠款的规定得以缓解,规定可根据具体情况接收捐赠款。国立大学法人化后也要求国立大学通过各种渠道广开自主财源,鼓励国立大学进一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实施受益者负担的原则,不断强化学校自筹经费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将国立大学过渡到由地方政府管理。

四、日本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国际化倾斜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围绕着接收留学生和海外教师的国际交流等问题制定相关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际化的重点转向大学教育计划、教育课程、学校经营管理等领域,要求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从而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加强国际学术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竞争力,最终实现科学技术创新“立国论”的战略目标。

1.建设30所国际一流水准的院校。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的《日本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中明确提出:“力争在未来50年内培养3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制定了具体目标。文部科学省在《大学改革计划》中重点指出:要建成一批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数量为30所,占日本高校总数的5%。为此在政策层面上首先出台了重点调整院校结构、增加竞争性研究资金的投入力度等措施。根据日本大学类型的划分标准,研究型大学一般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它包括:①在所有的学部之上均设有博士课程,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率:国立和公立大学为9∶100,私立为6∶100,医学专科院校为20∶100。有关研究生院大学的选拔方法在《大学改革计划》中明确指出,不考虑设置的主体(国立、公立、私立),所有研究生院大学均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产生,产生后为改善更新其学校或学科的研究设施设备,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财政给予重点配置。这样的选拔方法扩大了选拔范围,将私立大学纳入了选拔范围之内,在政策上缩小了国立与私立大学之间的距离。

2.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挑战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成为日本高等教育财政向国际水准倾斜的另一大举措。日本科学技术省制定出两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计划期间为1996―2000年和2001―2005年)。在这两次计划期间逐步扩大科研经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成为实现总目标的关键。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率先在高等教育预算中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把材料工程学、遗传学、环境科学及能源四大科学领域作为投入的重点给予极大支持。从分配方式看,日本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研经费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科研经费,另一种是竞争性科研经费。一般性科研经费属于定量分配,而竞争性科研经费是通过科研人员或研究小组提出研究开发项目,经专家小组事先审查、评议后发放的一种研究项目的资助经费,属于倾斜式分配方法。竞争性科研经费是科研经费发挥高效率的载体,是产生高质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有效途径。2000年在文部科学省所管辖的科学研究补助费中竞争性科研经费的比率不断提高,占科研补助金总额的27%,2003年达到了近40%,竞争性资金增长幅度之大显而易见,它主要用于科学研究活动、战略性创造研究以及科学技术振兴等项目上,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进一步向高质量、高效率,即高、精、尖领域转移。

作者单位:张自强河北赫达实业有限公司

王颜林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第6篇

1.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这是由我国企业所处的客观环境来造成的。第一,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都陷入了不景气的状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进一步加剧。这种客观环境就要求我国经济必须要抛弃过去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发展资源集约型的经济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与国外企业相竞争。第二,国外企业与我国企业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还存在着诸如企业认同度低、技术落后、人员稳定性差、内部组织松散、管理落后等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弊端更为突出,尤其是经济管理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通过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来提髙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2.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特征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是以价值形式为基础,对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性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重要项目之一。现代企业可以科学的规划与控制企业的经营过程、生产过程,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

2.2 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的所有管理项目都要涉及到对企业资金的应用和调配,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广泛联系。这样就必然会涉及到企业所有的下属部门和人员,因为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与个人自身收入、企业发展壮大都是息息相关的,所以只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才能够有效推广企业的各项管理措施。

2.3 经济管理中的财务指标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髙层领导的决策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而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是由最终形成的全年、季度、月份等财务指标来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相关的财务指标来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的制定,有效调整生产技术、营销策略、经营活动,这样既能够实现企业制定的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够大大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

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如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

3.1 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

对于任何企业的管理活动而言,更新观念都是极为重要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更新企业员工观念,特别是企业髙层领导者的经济管理观念是必不可少的,能够有效地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的更新的过程中,应该适时引入战略意识、危机管理意识等最新观点,以保证企业髙层领导者能够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方针时,形成科学的全局观念和管理观念。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具有影响面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所以企业应该在实现经济管理观念更新的指导下,注重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3.2 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企业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组织结构,改变过去那种经营观念,多采取柔性化、虚拟化的组织结构,重新建立健全新的企业经营组织结构,不断创新企业管理的弹性、宽度和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是指企业通过与其他相关企业通过生产、技术、销售多种措施联合起来,建立一个固定的企业间经营联盟。创新企业的品牌就是指企业改变过去那种代入加工的低水平生产,创建新属于自己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髙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增加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进而赢得市场。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必定能够为企业赢得市场,增加企业利润,有效提髙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环境。

3.3 建立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企业应该完善诸如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加强公用车辆使用、人员接待等相关性的管理制度,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这样就很容易做到有章可循,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按制办事,以节约资金、堵塞漏洞,最大限度地提髙企业的各项资金使用效益。同时,要注意细化部门预算,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制度,这样就能够有效提髙企业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和计划能力。每个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预算定额标准,及时分析研究财务预算执行情况。此外,建议建立企业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可以制定企业内部计划的价格制度,企业在进行存货、材料、办公用品、设备等的销售或者购进时,可以采用定额管理制度,或者采用计划价格制度,在每个月的月末进行成本差异分摊。

3.4 不断提高对推进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各项收支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有利于加强企业廉政建设,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再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要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3.5 实现财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新经济的髙速发展,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目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數字化和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这样就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实现,例如远程审计、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同时也能够强化管理层对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监控。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业务和远程处理能力,使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进行转变。建立专用财务管理數据库,既能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企业经营进行常规决策实践,又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智能化、髙效益的财务管理。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仅帮助财务核算人员极大的简化了日常工作,而且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软件的财务分析功能,可结合自定义财务分析报表,以账务核算數据为基础,采用专业的财务分析方法,对企业当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评析,并且以图表等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对企业财务活动的事后分析,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进行预测,从而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引入引出标准格式的凭证、报表、摘要、工资核算方法等,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可以向上上报报表和凭证、往来对账单等账务數据,供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或进行账务數据查询,满足企业应用的需要。

3.6 注重“协同”效应,提高对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传统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模式与企业其他的业务子战略的关联度不够,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支持企业、强调服务的整体战略,在目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越来越显得不协同了。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不再是过去那种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更多的是产业群、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上下游企业间在市场、利益等因素的驱动下,结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市场竞争。所以协同效应对于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制定显得尤为重要。“协同”的企业财务战略模式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与外部业务的协同,即下游与经销商(客户)业务、上游与供应商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外财务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二是与内部业务的协同,目的在于实现企业对内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进行内部财务“流”管理。这两方面业务的协同,即企业与下游经销商、上游供应商的整个价值链协同,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上财务管理价值最大化。这种协同的财务战略管理模式是目前企业共同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好的方法,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经营风险的前提。

4.结语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梅里美;文学;创作风格

一、引言

在19世纪的法国文坛上,司汤达、巴尔扎克、雨果等大家享誉世界文坛。与这些大家相映成趣的是被称为“萧索时期的天才”的梅里美(ProsperMerimee)。他以仅有的二十个中短篇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被称作“一朵很典型的同时又是很独特的艺术奇葩”,是十九世纪法国最富艺术魅力和最具有独特价值追求的作家之一,被誉为“艺术风格高度完美的巨匠”、“法国中短篇小说的第一位大师”。他的代表作《嘉尔曼》、《高龙巴》、《费德里哥》以及《伊涅的美神像》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被奉为“梅里美魅力”的经典之作。普罗斯佩·梅里美于1803年出生于巴黎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培养了他超人的艺术感染力和创作才能,为日后成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32年,梅里美的朋友当权后,梅里美被任命为古迹文物视察员。这无疑为他的创作生涯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多次出游西班牙和英国,还曾经到过东方、希腊。这些不可多得的游历机会使他丰富了人生阅历,对异国的风土人情积蓄了丰富的印象。而在这一切对异国的印象成为真实之前,梅里美早已在想象中展现过了所有的一切。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浪漫主义者,梅里美认为其主要任务在于,不加掩饰地表现不同国度以及不同时代的道德和习俗,把那个特定阶段所具有的“地方色彩”清晰而真实地展示出来。梅里美把自己幻想成为不同文明阶段、不同国度的居民。他把自己想象成为一个摩尔人、黑人、伊黎亚人、吉普赛人、哥萨克人。梅里美摒弃了文化和风雅的窠臼,而独钟爱那些年代湮远且具有狂放热情的异国风味。_2l(P3’在文学道路上,年仅19岁的梅里美结识了的法国19世纪第一位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斯汤达,两人成为忘年之交。斯汤达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对他的文学创作具有重大意义。早期,梅里美创作了几部历史剧及长篇小说。从这一年起,梅里美找到了他的创作才能最理想的表现形式——中短篇小说,从而开拓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

二、梅里美文学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特点

梅里美喜爱描写远离文明世界的异国风情,从那些具有几分野性的人物身上,发掘某些不平凡的、动人的东西,刻画出独特而鲜明的性格。梅里美的选材别开生面,可以用“异国风味、独特性格”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作品在读者面前展现的完全是幅新奇的画面。从他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烈日下非洲海岸的风光(《塔芒戈》),地中海科西嘉岛上那茂盛稠密得连山羊也休想窜进去的丛林(《马铁奥·法尔哥尼》),月光下古战场的堡垒以及那金戈铁马的厮杀(《夺堡记》,或译《攻克多面堡》),西班牙的人文风情,山川树林(《卡门》,译自法语“Carmen”,或译《嘉尔曼》),还有那恬静的古堡庭园,教堂的弥撒……等等。他所塑造的人物性格,也都是独特而富于传奇色彩的,如崇尚道义、性格奇特坚强的马铁奥,生气勃勃、果敢大胆的高龙巴,更有那风流绰约,热情任性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等。这些形象,喷溢着一股清新淳朴的正气,给人以难以磨灭的印象。

1.鲜明的人物形象与游离文明的场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在梅里美的笔下,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大都不会受到社会的束缚,不肩负任何使命,与世人所诠释的命运毫不相干。小说《卡门》,充分体现了梅里美选材的别出心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一种淳朴、粗犷、强烈、勇敢的个性的追求。女主人公卡门是个吉普赛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无法无天、道德败坏,她因以刀伤人而被逮捕,有个叫何塞的士兵把她放走了,自己却因此入狱。卡门后来参加了走私活动。

何塞出狱后找到了卡门,并把她的情人杀死,自己也参加了走私。何塞要卡门和自己一起到美洲去,而卡门却不愿受他的约束,爱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何塞以死相逼,卡门宁死不从,最后他终于忍受不了卡门的不忠实,把她杀了。何塞随即去自首,终因杀人及其它罪过被判处绞刑。卡门作为法国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最为鲜明突出的女性形象,有着强烈的个性,独特的道德标准。在她的眼里,社会、法律、文明乃至道德均虚幻缥缈,毫无意义。她虽然邪恶堕落,却又独立自由,宁肯付出生命为代价,也要坚持个性自由和忠于自己,这使她不能忍受社会的任何束缚,使她对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规范表示公开的蔑视。这就是这个人物最突出的、也是最吸引人的特点,也是她成为文学史上最吸引人的艺术形象之一的原因。

提到人物,就不得不提他们的生活背景。梅里美笔下的主人公大多生活在化外之地,虽不能算与世隔绝,也算是社会力量几乎辐射不到的地方。例如《熊人洛奇》的怪诞故事,就发生在人们十分陌生的国度——立陶宛。再如马铁奥、高龙巴都是科西嘉人,要知道科西嘉不久前才从意大利划入法国版图。全岛自成一体,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有一种独特的科西嘉精神,是法兰西文明的化外之地。岛上大部分地貌为荒野丛林、高山峻岭,还有着原始环境下社会的气息。梅里美笔下的人物就处在这种人世的边缘,游离于社会之外的环境中。

2.融合粗犷与细腻于一体的语言。梅里美作品的语言似乎充满了粗犷的气息,但细细品味,其中不乏细腻的笔锋。他的语言简约明快,善于用冷峻的笔调表现特殊性格、奇特事物或神秘事件,将浪漫主义恰当地融入作品之中。如上面提到的“毒眼”一词,就道出了高龙巴那美丽背后复仇之眼的可怕、深不可测,令人品味良久。梅里美的作品往往在情节上层次分明,构思巧妙。每篇作品都是情节、个性和艺术完美统一的结合体。

3.独具匠心的结构。梅里美作品许多篇故事的叙述者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人物。这个人往往与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或事件并无多大关联,而身份仅是一位学者,但安排的巧妙之处在于,他不是惟一目睹事情发展过程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与事件毫不相干的人物,但只有他记录了目睹的一切,并以“我”的口吻叙述出来。“我”就是在监狱中听唐何塞描述了他与卡门故事的人;“我”遇到了怪诞的“熊人洛奇”;“我”在伊勒看到了那美丽无比的维纳斯(《伊勒的维纳斯》作品女主人公),也目睹了后来发生的悲剧……安排之巧妙真可谓匠心独具。梅里美在古典文学、神学、占卜术、史学及考古学方面的研究颇有水平,故事叙述者的身份往往就是探询或研究的学者。占卜术并没有在梅里美作品中完全体现,但《卡门》中出现的占卜一幕,为卡门这个人物的邪性又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4.寓离奇与平淡的故事情节。梅里美的作品虽然不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一场场表演那样清晰,他的每个故事都是以血淋淋的情节来收场,没有以人们的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贪图名利和自私自利的种种丑态为背景,也没有像雨果的《悲惨世界》那样写成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但他的作品反映的是非神界,亦非人间的边缘环境、边缘人群的神话。在读过几篇故事后,总感觉文中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但细细体味,才发现中问看似平淡的内容却为最后故事情节的离奇起到了反衬的作用。

梅里美的作品从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虽比不上雨果、巴尔扎克和斯汤达的作品,但他却以其特有的文学艺术才能,使作品显示出了永恒的艺术魅力,无愧于“法国大文豪”的称号。

三、《阿尔赛娜·吉约》的文本特征

他的后期现实主义名篇《阿尔赛娜·吉约》以冷峻深沉的风格、精细入微的笔墨、含蓄蕴藉的韵味深深体现了“梅里美魅力”。如前所述,梅里美的小说大都选择异域题材,刻画具有原始气息的强悍个性,以精致娴熟的艺术创作技巧见长。他的笔调冷峻客观,叙述生动引人,描写细腻逼真,结构布局巧妙。因而有人评价梅里美是一个“具有精巧技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在艺术上很有借鉴价值”。梅里美的这种精巧技艺在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得以充分体现。

1.第一人称的妙用。“我”经常出现在出现,这是梅里美小说的特点。“我”有时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出现在小说中,有时参与小说的情节。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属于前者。在这篇小说中,“我”在讲述故事的同时,还设置了一个故事的聆听者——夫人。小说是“我”向一位夫人缓缓讲述的一个悲凉感伤的故事。在通常情况下,作家创作作品中的“我”,一般是用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和表现作者的喜好与憎恶之情的。梅里美的小说《阿尔赛娜·吉约》中的“我”虽然也时常穿插些议论,但并不是对小说中的人物做出什么评价,而是插入一些知识方面的东西。小说中皮埃纳夫人第一次见到阿尔赛娜,把她从头到脚作了一番描述,最后写到:

还有她那双只有男人看了才会赞赏的脚,穿着普通的袜子和绒毛鞋,看来这双鞋子好久以来已经吃够了石子地面的苦头。你记得,夫人,当时沥青还没有发明。

通过置身事外的“我”的插话,作者好像有意表明“我”与小说中的生活毫不相干,只是在为别人讲述一个故事而已,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现实感和真实感。

2.省略号的运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仅五十六页的《阿尔赛娜·吉约》中译本中,省略号出现了二百多次。

从文本分析来看,省略号的运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家叙述事的故意省略;二是人物对话中的省略。第二种情况的省略又分为三类:一类为表现说话人的语气、神态,如阿尔赛娜病重时有气无力、断断续续的话语即属于此类情况;第二类是属于说话人本可以说出来,但作者出于某种意图而将它们省去了,如麦克斯与皮埃纳夫人谈话中就是这种类型的省略;第三种类型是属于前两者兼而有之,既表现说话者当时的神态和语气,也出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加以省略。最后这类省略类型是作者把客观情景和创作主体的主观意图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艺术化境。如麦克斯远游归来与皮埃纳夫人相见,夫人劝他改掉放荡不羁的行为,认认真真爱一个女人,从而获得别人的真爱。麦克斯闻听,作答说:

如果只要爱就能被爱……你说的就不太真实,夫人……算了吧,替我找一个勇敢的女人,我就结婚。这里的两个省略号,既表现了麦克斯当时不敢直接表白自己对夫人的爱意,因而吞吞吐吐、心事重重,同时,作者也出于创作意图而不挑明麦克斯挚爱着皮埃纳夫人,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其自然显露。

凡是作者有意省略的地方,往往是作品的关键所在,省略的目的恰恰是为了突出显现这些关键。省略能调动读者的思维,使读者参与创作过程,经过细细体味,猜测省略的部分,融合进作者的思维逻辑。梅里美深得艺术辩证法的奥妙,以省略内容的手法达到强化主题的目的。梅里美小说的简练精致,恰到好处的省略是其关键。既要省略简约,又要清楚明了地让读者依据文本填补“空白”,梅里美可谓匠心独具,掌握得不愠不火。

3.迷魂阵的布设。对此,有论者认为梅里美“用浪漫主义的魔术棒,利用作者意念上的错觉”,摆起了迷魂阵。他往往在平淡的叙述中神不知鬼不觉地推进情节,对一些关键性情节不做任何渲染和铺垫,而是轻描淡写、毫不经意。而作者往往也就神使鬼差地陷入作者布设的迷魂阵,及至后文,才猛然醒悟。梅里美的这种艺术风格在《阿尔赛娜·吉约》关于麦克斯与皮埃纳夫人过去的关系、重新邂逅、关系的深入等情节中得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