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3 16:15:00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市场形势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有限理性 非理性因素 羊群行为
一、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一)对经济人假设的批判
经济人即理性经济人或实利人是由西方经济学者出于经济学分析、解释、推导的需要对个体经济行为的本质进行抽象以避免陷入人性争论从而分析其决策行为的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指以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为基本动机的个体行为。
现代金融学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理性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风险回避、效用最大化及相机抉择基础之上。这也就意味着经济人假设得以成立的相关条件包括金融市场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完善有效、投资者投资能力足够需得到满足。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通过所有可以得到的市场信息缜密权衡将来出现的所有可能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并作出最优的、前瞻性的决策。而实际中经济人假设赖以存在的相关条件并不存在。所以现代金融学的相关投资理论及模型存在严重缺陷。
(二)投资行为有限理性
投资者基于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并按照价值判断在先事实判断在后的次序进行考量而后从事相关投资行为。对投资活动的价值判断解决的是投资活动本身对投资者的价值意义即是否值得投资,对投资活动的事实判断解决的自身是否有能力从事此项投资。而进行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的基础前提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是介于完全理性和非完全理性之间的一定程度下的理性。
一方面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多变、不确定的世界,投资者只能获得关于市场的一部分信息而不可能获得所有市场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对信息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有限,对可获得的部分信息无法完全有效的加以利用。所以基于有限理性制定的投资决策无法实现效用最大化而只能符合有限理性标准或满意标准。
虽然投资者追求理性并希望最大限度的追求理性,但结果只能达到有限理性并只能符合满意标准。投资者的价值判断并非一成不变,同时价值判断是多元而非一元,而基于事实判断也无法将所有投资备选方案列出。作为投资者的个体,其有限理性限制其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只能在能力范围内达到有限理性。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制定最基本的投资目标并考量现有可供选择的投资方案,如果其中有方案能够满足最基本的投资目标,投资者就实现了满意标准。
需要强调的是,投资者基于有限理性作出的满意决策同时是在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实现的。非理性因素同时影响着投资者的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二、非理性因素
(一)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
非理性因素对投资者的认知、情绪、行为活动的发挥和抑制具有重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
动力作用。投资决策的产生及付诸实施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进行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坚定的意志将为投资者的认知与实践产生推动与支撑,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和脆弱的意志将不利于投资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诱导作用。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弥补逻辑思维不足,激发创造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
投资者个体心理特征
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会受到各种信念的影响而出现系统性偏差。
自信情结。个体往往高估自己的判断出现过度自信的倾向。投资者倾向于认为他人的投资决策是有偏差的,而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回避损失。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本能,在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首先是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投资者对避害因素赋予的权重要远大于赋予对趋利因素的权重。
避免后悔。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由于害怕后悔情绪体验而倾向于尽力避免后悔的发生,从而有可能导致非理。
启发性偏差。投资者在认知过程中会运用启发性的认知捷径进行决策。
第一:代表性启发法。投资者在市场不确定的条件下会关注与当时情境相似的过往情境,并根据与过往情境的相似性作出判断。但当投资者过分强调过往情境时往往会忽略当时即将出现的信息或潜在可能性,毕竟情境不在完全以同样的形式并以同样的结果出现。所以此时投资者容易产生代表性偏差。
第二:可得性启发法。投资者倾向于根据面对的投资活动在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出现的概率。以较快回忆起的投资事件作为参考进行判断,从而出现可得性偏差。
(二)投资者群体心理特征
由个体投资者结合形成较大规模的群体投资者通过一系列相互影响的投资决策及行为对金融市场整体产生较大影响,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左右市场走向。由此可以推论研究群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远比研究个体投资者的心理特征的意义大的多。虽然研究个体投资者心理特征可能有助于更好理解群体投资者心理特征,但群体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与行为中的表现是存在差异的。
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从众行为在金融市场中往往指羊群行为。投资者从众的影响因素:
(1)群体因素:一般地说,投资者所在群体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群体意见较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2)情境因素:这主要有市场的极度不确定性与权威影响力两方面,其中权威包括权威人士及权威机构如官方或机构投资者。即一个人处在这两种情况下,易于产生从众心理。
(3)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断力,在复杂的投资活动中犹豫不定、无所适从,因而,从众便成为投资者最为便捷、安全的选择;女性比男性更易于从众;集体主义文化氛围下比个人主义文化氛围下更易于产生从众。
总之,个体投资者在受到群体投资者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环反应的过程,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
2.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指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在金融市场中“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潜在地、深刻地影响着投资者行为。
投资作为一项典型的人类社会活动,集体无意识伴随其中。进入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具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市场的收益性、风险性尤其是投机性质的投资行为往往使个体行为陷入集体无意识之中。投资者无法以辽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进行思考与处理交易。在投资者追求风险收益过程中面对市场的波动、流动将难以规避集体无意识的干扰从而可以导致市场的进一步波动、流动,而这又将反过来强化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的投资行为。
个体投资行为寓于群体投资行为之中并在市场环境变化之下通过群体心理解析并形成较鲜明观点后再作用于市场,产生的市场行为结果将进一步通过向群体投资者反馈从而强化群体心理。群体心理的迷茫对应于市场的震荡,而群体心理的趋同将形成明显的市场趋势。而在市场趋势形成开始与即将结束之时往往是集体无意识最具强烈之时。
三、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是金融市场中的重要现象,研究羊群行为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市场行为。
(一)羊群行为
羊群行为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金融市场中投资者倾向于忽略有价值的个人信息而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决策方式,表现在某个时期大量投资者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或者对于特定的资产产生相同的偏好。投资者往往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其思维与行为受到其他多数投资者的影响,跟从多数人思维与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包括市场中具有压倒性的观念或权威性观念,而不考虑个人信息。由于羊群行为涉及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将对市场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二)羊群行为的本质及成因
从本质上讲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在投资者有限理性的思维局限下、非理性因素作用下使投资者跟从并对市场造成巨大波动的群体行为。其中有限理性为羊群行为的存在提供了客观前提和基础,从众心理和集体无意识对羊群行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主观推动作用。
获取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但受限于有限理性个体投资者无法获得准确、及时、有效的全部信息而只能获得部分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分信息未必能够保证对投资者作出正确决策产生价值,而且无论这部分信息是否存在价值个体投资者都需要为此部分信息支付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当投资者通过权衡投入与产生比时往往得到结论:既然不能保证所获得信息能够带来相应的收益,那么跟从机构投资者进行决策往往成为明智之举。
但是由于机构投资者行为也是基于有限理性所以机构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也是不充分的。另外,机构投资者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使用相同或相似的理论模型、信息处理方式和交易策略,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市场行为。因此个体投资者跟从机构投资者的结果往往导致个体与机构投资者组成的投资群体的集体非理性成为。
四、羊群行为的影响
“羊群行为”影响市场价格走势。由于“羊群行为”者放弃个人信息并采取跟从多数人的策略必将导致市场信息传递链的中断。“羊群行为”由于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使得基本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部分方法将在羊群行为明显的市场中变得无效。而市场未来价格将向单一极端方向发展,从而削弱了市场基本面因素对未来价格走势的作用,破坏了市场的稳定运行。
“羊群行为”的脆弱性。“羊群行为”的发生是基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当市场充分吸收、消化此前导致羊群行为的信息,政府新的信息,投资者从众心理或集体无意识作用减弱,此时羊群行为将会减弱、停止甚至向相反的方向回归。所以“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同时进一步导致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参考文献:
[1]谢明.政策分析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章融,金雪军.现代金融理论与行为金融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2002(11).
一、债券发行情况
(一)债券品种不断丰富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2006年1~12月,一号棉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4,148,034手,同比下降80.90%;累计成交金额为3079.47亿元,同比下降80.44%。白糖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58,683,194手,累计成交金额为23,504.72亿元。PTA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34,44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49.79亿元。强筋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9,340,332手,同比下降11.72%;累计成交金额为5067.21亿元,同比下降10.41%。普通小麦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6104手,同比下降97.14%;累计成交金额为8.42亿元,同比下降97.24%。(见表40)
关键词:金融;市场发展;竞争性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一、竞争性测算指标的选择
市场的竞争性通常以集中度来反映,集中度越高,竞争性越弱,集中度越低,竞争性越强。国际国内测算市场集中度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产业集中度(CRn)和赫芬达尔指数(HHI)。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普遍反映CRn虽然能够反映前n大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所占比重,但是无法反映金融市场内部结构变化。HHI弥补了这一点缺陷,能够反映每家金融机构市场份额是如何变化的,并且数据灵敏度较高,通过“平方和”对前几家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进行扩大。
赫芬达尔指数是用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来表示。一般而言,HHI值介于0-1之间,越接近于1,表明市场集中度越高。但实际应用中常将其值乘上10000进行放大表示,故HHI值介于0-10000之间。该指数的具体公式为:
HHI=
其中,X——金融市场的存、贷款总规模
Xi——第i个金融机构的存、贷款规模
n——金融市场内的金融机构数量
美国司法部利用HHI作为评估某一产业集中度的指标,并且订出下列标准:
表1 以HHI值为基准的市场结构分类
二、汉中市金融市场发展和竞争性分析
从1996-2013年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可看出,2004年以来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和贷款HHI指数一直大于1800,属于高寡占II型,说明汉中市金融市场集中度较高,少数金融机构在汉中市金融市场占较大份额,市场竞争程度弱。
从横向比较看,汉中市贷款HHI指数大于存款HHI指数,而且差额逐年加大。1996年,汉中市贷款HHI指数比存款HHI指数高出228.63,到2012年,这一差额扩大到910.03。虽然在2013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促进了贷款市场的竞争性,拉低了贷款HHI指数,但由于其贷款份额仅占全市的1.89%,影响较弱,因此这一差额仍高达672.87。总体上来看,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高于存款市场,而且这一现象在18年间呈持续扩大趋势。
从纵向比较看,汉中市存款HHI指数呈下降态势,而贷款HHI指数呈上升态势。2013年存款HHI指数较1996年下降了8.29%;2013年贷款HHI指数较1996年上升了12.15%。说明汉中市存款市场集中度不断降低,而贷款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
从汉中市金融市场内部分析,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工、农、中、建四家行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贷款市场功能逐渐弱化,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脱颖而出,逐渐占据贷款市场,成为汉中市贷款市场鳌头,汉中市贷款市场集中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占汉中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43.30%。
二是受金融机构经营策略转变等影响,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于发展存款业务,实施存款立行策略,汉中市存款市场竞争激烈。尤其是邮政储蓄银行,充分利用其网点覆盖面广的优势,大力发展存款业务,市场份额从1996年的6.24%上升到2013年的23.10%,提高了16.86个百分点。
表2 汉中市金融市场HHI指数
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合并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进行测算。
三、加大市场竞争度的建议
一是在机构上,建议适度放宽政策限制,增加税收优惠。实行“引进来”策略,鼓励外部金融机构在汉设立分支机构;发展新型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公司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允许符合条件的优势小额贷款公司向村镇银行转型。
二是在业务上,建议工、农、中、建四家行合理下放信贷权限,适当下放审批权限,促进其充分运用资金,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邮政储蓄银行具有绝对资金优势,应改进经营方式,拓展信贷业务种类,在满足个人贷款需求的同时,积极满足企业贷款资金需求。
三是在管理上,应注意在提高竞争力的同时,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严格控制资产质量;引进懂金融、会管理的专业人才,确保业务拓展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王红.商业银行的市场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王栋,王静然.中国商业银行集中度与回报率背离分析[J].武汉金融,2000(4):7-9.
[3]王国红.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J].经济评论,2002(2):96-103.
[4]植草益.产业组织论[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摘要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了人的心理、行为所造成的投资失误和市场异像。在分析了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的基础上对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投资心理
1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2.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固锚效应(Anchoring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惯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惯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进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2杨奇志.证券投资者行为偏差研究及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4(3)
【关键词】商品市场 金融化 表现形式
一、绪论
随着商品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发展,商品市场越来越体现出金融化的特征。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随着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商品价格受到影响,而且商品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特点。
一般认为,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论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还是价格变化原因而言,均不同于之前几轮的商品价格上涨。此轮商品价格经历了上涨――下跌――上涨的过程,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来看,此轮的价格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商品价格波动性变大,上涨幅度为近几十年之最(Tang and Xiong,2010);第二,商品价格周期性消失;第三,商品衍生品交易量急剧增长。
在探究新一轮商品市场价格涨跌的原因时,国内外研究都指向了商品金融化。在2004年至2008年间,至少有1000亿美元流入商品期货市场,Dietrich和Heath(2007)称是商品期货市场的金融化。关于商品金融化的内涵尚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联合国一份关于金融化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发展报告(2011)中提到,商品金融化意味着在商品市场运行中,金融动机、金融市场和金融参与者的作用不断提高的过程。Palley(2007)指出,金融化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参与者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力的过程。殷剑锋认为,商品市场已经被金融化了,商品市场的金融交易量已远超实物交易量。周丽娜指出,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
商品金融化是指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商品指数投资等方式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和交易,从而影响原来的商品交易方式、机制等,进而影响商品价格的过程。价格不断膨胀和信息产业是相关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商品金融化现象有着一定的助推作用。金融机构往往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会使得价格迅速做出反应,但机构投资者有时通过行业报告等信息来判断价格走势,价格变动趋势有时也会受到信息的误导。
在商品金融化背景下,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来观察。
二、商品金融化在衍生品市场的表现形式
大宗商品进入衍生品市场后,相关商品便成了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商品在衍生品市场上交易,可以通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互换合约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商品期货合约交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和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来分析。
(一)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
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这些金融工具比较复杂,应用的比较广泛,难以受到全面的严格监管。金融机构从而可以更多的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参与商品交易,商品交易主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商品交割的买卖双方,金融机构参与商品期货买卖后使得商品价格不再仅仅由供需等基本因素决定,还受到各种金融因素的影响。
以商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为例,以往的期货市场参与者主要有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者――指数投资者。指数投资者只持有多头头寸,采取买入并“滚动”持有的策略。如果商品指数上升,则指数投机者获利。由于商品期货合约没有实际产出,唯一获利的来源是期货合约价格的上涨。出于此原因,购买商品期货指数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分析套期保值者,传统投机者和指数投资者的特点。
一般而言,指数投资者仅持有多头期货合约,当作投资组合分散化的工具,他们消耗流动性因为他们只持有多头头寸,因此只有期货合约价格波动,他们才能从中获益。而对于价格波动多少,相对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而言并不敏感。商品衍生品市场有效的把实物市场参与者和衍生品市场的投机者结合在了一起。
(二)商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
投资者一般是通过指数投资来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大量投资基金的进入使得商品指数投资者的头寸和商品价格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商品指数投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轮商品价格上涨(Masters 和White,2008)。无论是指数外的商品还是指数内的商品,其现货价格指数都会受到即将到期的期货合约价格的影响。通常是是现货市场上供给短缺或者投机需求过剩导致期货价格上升,而最近的价格上涨却有相反的趋势,期货价格会高于现货价格许多,说明有投机力量主导着市场。
我们可以从CFTC划分的商业头寸和非商业头寸的变换来观察。图1分别为1995年、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末纽约期货交易所铜的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的情况。2000年以前,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在20%-30%之间,然而进入2000年以后,非商业头寸迅速增加,投机者大量进入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市场,遇到金融危机后非商业头寸的比例又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历史上的高位,可以说,投机者作为市场参与者,他们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
图1说明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期货合约当作对冲通货膨胀优化投资组合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指数投资者当中时,商品价格表现与投资组合其它资产的关系就越密切,指数投机者的存在与发展推动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投机者也分为两类,这两类投机者对市场的影响大小也有所不同。在指数投机者与传统投机者之间,可以说是指数投机者在衍生品市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CFTC公布的数据,指数投机者在2007年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到1471亿美元,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指数投资净头寸大幅下降,只有822亿美元,而2009年开始又急速回升,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1599亿美元,2010年净头寸为2111亿美元,到2011年8月底为止,这一数字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达到2268亿美元。通过这些数字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指数投机者的队伍正越来越庞大。而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指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他们眼中商品指数代表的一揽子商品只是他们对冲通胀和经济周期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商品价格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联系就这么产生了。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交易者加入到指数投机者中去,所以就有越来越强的市场力量把商品和金融工具联系起来,因此商品价格的特性就变得趋同起来,共同地靠向金融工具的特性。可以说指数投机者的壮大与商品金融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
在衍生品市场上,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推动商品金融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交易机制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化(黄解宇,马卫锋,2007)。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描述中探寻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表现。
第一,交易指令化。比如商品期货交易可以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也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客户在按规定足额缴纳开户保证金后,即可开始交易,进行委托下单,通过指令完成交易。常用的交易指令有市价指令,限价指令,止损指令,取消指令等。在正式交易时,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互联网下单。交易指令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缩短了交易的时间。
第二,价格形成自动化。商品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方式和计算机撮合成交两种。公开喊价属于传统的竞价方式,靠的是人力,速度较慢。计算机撮合成交是一种计算机自动化交易方式,是指期货交易所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指令进行配对的构成,其特点是生成的价格准确、连续。
第三,程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某种约定的条件形成证券组合,并且构建组合交易指令,实现自动下单的交易过程。利用程序化交易,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程序化交易可以设置盈利率和止损率,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在成本控制方面,可以在交易后时时监控损益和保证金要求,动态管理保证金。
另外,在期权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商品期货合约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类型,在互换市场上也不断有新的商品互换类型出现,使商品价格固定在约定水平上。这些都是商品金融化带来的交易机制的变化。
三、商品金融化在现货市场上的表现形式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现货交易,当前的现货交易机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商品交易的标准化和合约化是商品金融化的基础,因此,各种大宗商品会在交易形式上趋于一致。
(一)现货交易的类期货化
第一,现货仓单标准化。同期货合约一样,现货市场的仓单也是标准化的,其内容是预先规定好的。以现货标准仓单为交易标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同货异地同步交易,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现货仓单的标准化,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假冒产品。
第二,现货物流标准化。现货仓单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货物流的标准化。现货物流单据票据的标准化,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将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进行现货仓单网上交易的基础标准,也可以实现对现货交易进行有效宏观监控。现货物流标准化对现货物流成本和效益有着重大的影响,参与现货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益相应的获得提高。
第三,网上交易集中化。现货电子市场交易有着严格的市场交易制度,所有的交易最终在网上集中完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称网上现货交易或现货仓位交易,是采用计算机网络组织同货异地、同步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
(二)现货交易门槛降低
现货市场不仅有现货交易商,还出现了投机者。买主和卖主很难在同一时刻提出数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这就需要投机商从中买卖,赚取差价,承担投机风险,促使现货仓单成交,使得交易变容易了。投机者的参与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现货交易量,保持了价格体系的稳定。同时,现货交易目前也实行对冲制度,双向交易,T+0制度和履约金制度等,这些新的制度的出现给现货交易带来了便利,交易灵活,所需金额比较低,使得交易门槛降低。
(三)现货市场金融创新
商品金融化也促进了现货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在铜价不断攀升时,ETF证券公司推出了现货铜ETF(铜交易型开放式基金);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一直延续进行的纸黄金交易;以及为规避油料市场风险的油的纸货交易。这些交易方式取代了实物交割,降低了商品的储藏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四、商品市场金融化的主要特点
在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下,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交易机制,商品衍生品市场和商品现货市场都有了新的变化。商品金融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开始参与商品市场交易。这是商品金融化的根本特点,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资金,给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因素。在传统的商品市场上,金融机构以前较少参与商品投资,商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把商品投资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使商品价格不再仅仅受到基本面供求因素的影响。
第二,商品交易速度变快。传统的商品交易是现货商品交易,买卖双方都意愿交易商品时,不能立刻交割,须得找到合适的对手方。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交易特点,推动了商品交易的速度。比如现货市场上的电子交易市场和标准仓单的出现,为交易者提供了迅速交易的平台。在衍生品市场上,传统的期货合约成交方式是公开喊价,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撮合成交,极大的提高了期货合约的成交速度。
第三,商品交易品种多样化。以商品期货的发展为例,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是产生于19世纪美国芝加哥,当时为了规避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缓解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最初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而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越来越多的商品参与到了期货交易中,不仅是农产品的交易品种有了扩大,金属和能源类的商品也有了期货合约交易方式。而在期权市场上,也不断有新式期权的出现来提供更多的商品交易方式。
第四,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商品价格波动。金融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对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纵向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在21世纪以来价格不断攀升,并且涨跌幅度变大;从横向来看,多数商品价格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商品金融化不是简单的对某一市场或者某一商品品种产生影响,而是对诸多市场上的各种大宗商品都有影响。
第五,商品金融化有国际化的趋势。经济金融化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现象。发达国家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比较多,商品金融化也在不断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国家也开始建立完善衍生品市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国际资本的移动,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商品金融化是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也正逐渐走向国际化。
五、结语
概括来说,商品市场金融化的发展催生了更加成熟的交易主体与高效快速的交易方式,这些都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稳步发展商品市场,控制好相应风险。再次发展商品市场,人才是重要因素,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国际化趋势。在面临其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抓住其发展机遇,增强我国商品市场价格的定价能力。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from both the commodity derivatives market and the commodity spot market. For the derivatives market, index investors’ participation onto commodity market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brought new trading mechanism and investors’constitution. For the spot market, it’s becoming more like futures’transition style, and more new trading styles existed. We suggested that to cope with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markets.
Key Words:commodity markets; financialization; performance
参考文献:
[1]Tang & Xiong.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Commodities [R]. vox- Research-based policy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from leading economists, 2010,(11).
[2]Dietrich, D. & Heath, A.. Financial Investors and Commodity Market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R].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 2011.
[3]UNCTA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y Markets [R].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Geneva, 2009.
[4]Palley, T.I.. Financializa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R].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2007, (11).
[5]殷剑锋.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J].中国货币市场,2008 ,(11).
[6]周丽娜.金融资源的富集作用与商品金融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 ,(5).
2008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对我国聚乙烯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聚乙烯行业如何面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措施改善经济不利的局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思考。本文分析了国内外聚乙烯行业的特点,运用SWTO的方法对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我国聚乙烯行业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思路和市场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 聚乙烯 、SWOT分析
Abstract
Since 2008 by the American sub-loan crisis of the economic crisis, Express swept throug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evolved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 noticeable decline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thus make it developed almost the whole country into a recession. At the same the world economy increasingly close contact conditions, the impact on China's economy become more and more. Since the world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PE industry has a greater impact. Therefore,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how to face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well as how to implement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economy we need to further though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straint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ylene industry,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olyethylene industry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ket and proposed to deal with the idea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nd marketing strategies.
Keywords: financial crisis ,PE ,SWOT analysis
正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2
第二章 聚乙烯市场概况 ………………………………………………4
第一节 聚乙烯行业的特点 ………………………………………………………4
第二节 世界聚乙烯市场 …………………………………………………………4
第三节 中国聚乙烯市场……………………………………………………………6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8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聚乙烯市场的影响表现………………………………………8
第二节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9
第四章 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12
第一节 政府角度采取的对策 ………………………………………………… 12
第二节 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场采取的对策 ………………12
第五章 结束语…………………………………………………………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18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金融危机又称经济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包括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 。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众所周知,当前的世界正在经历着自1929年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 深的金融危机,有的人把这个称为“金融海啸”。
这场危机自美国开始迅速向全球扩散,目前美国金融危机的演变已经呈现出五大趋势,也就是次级房贷的危机向优质房贷危机延伸,危机向信用危机演变,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蔓延,危机从银行业各个行业领域扩散,在全球化背景下,这样的危机不可能只关乎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关系到像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行业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外贸订单下降,与经济危机来临之前数据相比较,整个聚乙烯行业订单减少。外商违约现象严重;外商“逃帐”、“赖帐”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贷款无法收回;国际贸易争端增加,外商转嫁危机。
因此,本文拟进行金融危机下聚乙烯市场分析的研究。从实践意义看,有利于总结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把握全球聚乙烯市场变化发展趋势,促进我国聚乙烯行业发展。就理论价值而言,虽然目前对金融危机下的市场营销的研究实现了“点”到“面”的转变,但在对某个“点”,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面”的范围还不够全面。通过科学的研究金融危机下的市场情况、市场营销行为,得出对策和措施,希望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的材料。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聚乙烯(PE)
PE,全名为Polyethylene,是最结构简单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高分子材料,由乙烯聚合而成,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聚乙烯应用最广泛,是五大合成树脂之一,聚乙烯可以能用来生产薄膜、管道、容器、单丝、日用品等,也可以用作为电视的高频绝缘材料。聚乙烯的种类主要分三大类,一类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二类是低密度聚乙(LDPE)、三类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
二、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对市场供求、生产、特点、市场容量及吸引范围等调查资料所进行的经济分析。
目前对行业、市场分析方法很多,如PEST分析法,五力模式分析法,SWOT分析法。
(一)PEST分析法
分析宏观环境的一个常用的工具是PEST分析模型,即将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划分为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四个领域,分析每个领域中企业密切相关的因素。
(二)五力分析法
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五力分析法与PEST分析法等其他市场营销工具类似,但它更侧重于单一业务或战略事业单位(USB,Strategic Business Unit)而非单一产品或系列产品。五力分析法包含五个重点,分别是:市场准入的威胁(the threat of entry),买家的力量(the power of buyers),供应商的力量(the power of suppliers),可替代产品的威胁(the threat of substitutes),竞争对手(competitive rivalry)。
(三)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
影响聚乙烯市场的因素太多,主要因素有国际原油市场、国内供应和需求增长速度、国际PE市场、国家政策法规的影响、石化行业的周期性、下游制品市场状况。本文拟运用SWOT法开展对聚乙烯市场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 聚乙烯市场概况
第一节 聚乙烯行业的特点
一、市场规模大、交易者少
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购买者。聚乙烯是中间产品,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制造出最终的产品。与其它产品相比较,聚乙烯产品的规模比较大,购买者比较少,卖方的数量也不多。即使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比较多或使用同一种聚乙烯产品的企业比较多,整个化工产品市场也只有少数企业占统治地位,被少数买方或卖方所控制,这是追求经济规模的结果。
二、生产商合作竞争
聚乙烯生产商之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开发新产品或降低老产品成本都是通过开发新工艺来实现,并需要大量的投入。通过合作开发,利用不同企业的优势,可以减少每个企业聚乙烯的花费,并缩短开发时间。
三、派生需求和相互替代品
聚乙烯产品是中间产品,最终需求带动需求,即派生需求。聚乙烯产品供应商关注与他们的产品有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由于许多化工产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因此价格的波动或其它因素会使得替代品或多或少占领被替代品的市场空间。聚乙烯也如此。
第二节 世界聚乙烯市场
一、世界聚乙烯市场生产情况
(一)世界聚乙烯工业生产现状
近年来,世界聚乙烯市场持续增长(见表2—1)。2008年,聚乙烯市场生产能力达到8140万吨,今后几年, 欧洲LLDPE需求的年增长率为8%~10%。预计至2010年时,全球聚乙烯年产能将达到8800万吨,至2010年时全球聚乙烯消费量约7700万吨。
表2-1近年世界聚乙烯产量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8年
生产能力5900万吨,产量5000万吨 生产能力6200万吨,产量为5600万吨 生产能力6786万吨,产量5836万吨 聚乙烯市场达到8140万吨
数据来源:tjsj.baidu.com/pages/jxyd/30/37/a7fae84f86131dbe02ab70de9fe1d4ed_0.html
(二)世界聚乙烯工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2007年,世界最大 10家聚乙烯生产商占世界总能力的49.92%。大型化、专业化,基地化及炼化一体化的趋势正在逐步显露。由于聚乙烯工业不断并购重组使主要聚乙烯生产商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全球前十位聚乙烯生产商分别为:陶氏化学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埃奎斯塔化学公司、马塞尔公司、雪佛龙-菲利浦斯公司、北欧化工公司、沙特基础工业公司、BP公司、诺瓦化学公司、阿托菲纳公司等。
表2-2 2007年全球10大聚乙烯生产商情况
公司 产能 (千吨) 产能份额(%)
陶氏化学 7,563 9.47
埃克森美孚 6,757 8.46
雪佛龙菲利普斯 4,026 5.04
沙特SABIC 3,585 4.49
BP Solvay 3,348 4.19
Basell 2,811 3.52
三星化学 2,616 3.28
Borealis 2,206 2.76
阿托菲纳 2,056 2.57
PolimeriEuropa 1707 2.14
总计 36,675 45.92
数据来源:2007年全球聚乙烯发展分析报告
二、亚洲聚乙烯消费增长情况
亚洲聚乙烯市场增长加快,亚太地区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中东地区依托其原料优势,聚乙烯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主要聚乙烯生产地区。2002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收购荷 兰DSM公司石化业务后正式进入西欧市场,并开始在西欧本地从事聚乙烯生产和销售。在东北亚,中东则取代韩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聚乙烯进口来源地区。此外,中东还向非洲部分国家出口PE产品,并计划向拉美国家出口聚乙烯树脂。到2010年时,中东聚乙烯树脂将出口到世界各地,遍及亚洲、非洲、欧洲、拉美及北美地区,出口总量将高达1200万吨/年,而2002年中东聚乙烯出口量为400万吨/年, 2004年中东聚乙烯出口量为510万吨/年。 简言之,中东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聚乙烯树脂出口地区,而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PE树脂进口国。综合中东聚乙烯树脂价格优势和中国PE产品加工优势,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聚乙烯薄膜和包装袋最大出口国。
第三节 中国聚乙烯市场
一、我国聚乙烯市场生产情况
我国聚乙烯工业是 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已经拥有一大批骨干生产厂和科研单位,初步形成了科研、生产、开发、应用较完整的聚乙烯工业体系。许多大型石化企业积极引进先进生产装置,正在扩建或即将建成投产,以进一步提升中国聚乙烯的生产规模和能力。尽管如此,国内的产量仍无法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据资料显示,国内聚乙烯消费量年均增长率约在19%以上,其中塑料行业的需求量以每年约9%的速度递增。
表2-3 1998-2004年聚乙烯产量统计表 (单位:千吨)
项目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生产能力 2,833 3,100 3,250 3,250 3,650 4,300 4,560
产量 2,388.5 2,810.7 3,053.54 3122.40 3547.00 4132.00 4413.0
开工率% 84.31 90.67 93.96 96.07 97.18 96.09 96.78
年产量增长率(%) 10.99 17.68 8.64 2.26 13.60 16.49 6.80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聚乙烯学会会年鉴》
目前,中国的聚乙烯生产能力已具备相当规模,聚乙烯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15家,在25吨以上的企业有4家。高密度聚乙烯(HDPE)生产厂家有9家,生产装置有11套,总能力为146.5万吨/年,2003年产量为146.32万吨,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7套,生产能力合计为83.5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57%;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的生产装置有4套,生产能力合计为63万吨/年,约占我国HDPE总生产能力的43%。
表2-4 中国主要的聚乙烯生产厂家
厂家 生产能力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8.0万吨/年
上海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38.5万吨/年
扬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5.0万吨/年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
大庆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22.0万吨/年
辽阳石油化纤公司 生产能力为7.0万吨/年
兰州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
独山子石油化工公司 生产能力为20.0万吨/年
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聚乙烯学会会年鉴》
二、我国聚乙烯消费发展概况
聚乙烯消费量最大领域是薄膜制品,随着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的发展,为聚乙烯业营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聚乙烯(PE)产业更是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乙烯(PE)薄膜出口国,大量出口美国、日本和欧洲市场。预计到2010年我国聚乙烯的产量将达到1700万吨,国内聚乙烯需求量将达到1414万吨,聚乙烯市场开发前景看好。2005-2010年国内聚乙烯装置扩建和新建装置所增加的能力较多。2005年扬巴、上海赛科、大庆都有新的PE装置投产,预计 2010年国内新增PE产能600万吨/年以上,国内产能可达1200万吨/年,产量预计900-1000万吨。
我国还是世界聚乙烯第二大消费国,我国进口主要来源:韩国、中国台湾、沙特、新加坡、日本、美国、卡塔尔、印度、马拉西亚、泰国、俄罗斯、加拿大和阿联酋等。国产料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主要的竞争对手来自中东、韩国、台湾、印度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生产商具有明显成本优势,沙特正在逐步取代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一大PE供应国。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外聚乙烯市场主要表现在:一是聚乙烯行业的发展呈非稳定发展态势,主要特点是需求连续变化,而产能间歇式增加。二是区域间供需不均衡。美国发展聚乙烯工业时间长,对全球贸易影响最大,但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出口地位已逐渐减弱;出口的后起之秀是中东,聚乙烯占全球贸易量40%。韩国、新加坡、日本、中国台湾也是聚乙烯出口型国家(地区)。中国则是聚乙烯贸易量最大的市场。三是全球政治经济事件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需求减少,金融经济危机加剧经济衰退,聚乙烯需求下降到最低点。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聚乙烯市场的影响表现
金融危机影响聚乙烯生产企业波及面广。受影响的还主要是出口美欧市场的企业,出口美欧市场以外的聚乙烯生产企业也开始受到影响,一些出口日、韩等国的企业也纷纷被殃及,出现订单下降、客户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企业出口受限,定单直线下降。自2008年来,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聚乙烯生产定单直线下降,平均外贸定单的减少大约达到30%。聚乙烯生产企业受国际、国内经济放缓趋势影响,迫于产品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产品价格下跌所造成的压力,许多聚乙烯生产企业选择适时限产、停产。而停产和减产,意味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停滞,在财务费用、人员工资支出的压力下,企业的经济效益继续受到严重影响。
企业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面对全球的经济危机,聚乙烯生产企业由于产品销售下降,库存的增加,货款拖欠严重,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聚乙烯生产企业正常的经营和投资无以为继,发展受到限制。多家聚乙烯生产企业表示“经济危机带有来太多的资金问题,公司的运营资金紧张,对公司生产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外商违约严重,货款收回困难。世界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巨大,聚乙烯生产企业出口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外的商家也开始毁约。外商违约致使聚乙烯生产企业库存大量的增加,中小企业资金原来就不充足,违约后使一些企业现金流断裂。在外商不能履约时,便会给聚乙烯生产企业带来损失。一笔大额合同的货款不能按合同规定及时收回,影响其企业的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经营困难。
外商恶意转嫁危机,企业损失重大。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生产企业影响,还包括恶意转嫁风险。金融危机使国外银行流动性的骤减,发生占用客户结算资金的现象,这也影响聚乙烯生产企业资金周转,更给企业带来了压力,聚乙烯生产企业接单既要看进口商信誉,又不得不考虑对方结算银行的信用 状况。 一方面使许多进口商资金断裂、信用下降,向银行融资难、开证难;另一方面,聚乙烯出口企业因对方信用下降,在资金结算方式上更多地采取了信用证、预收款的形式,也使许多交易无法进行,订单减少。
第二节 基于SWOT法的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的市场影响分析
一、 SWOT法简介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劣势、机会、威胁。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要避开的东西,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明确哪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哪些是可以稍微拖后一点儿的事情,哪些属于战略目标上的障碍,哪些属于战术上的问题,并将这些研究对象列举出来,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有利于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出较正确的决策和规划。
SWOT分析法常常被用于行业分析,在市场的发展情况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运用各种调查研究方法,分析出所处的各种环境因素,即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能力因素。然后将调查得出的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等排序方式,构造SWOT矩阵(SWOT矩阵如图所示)。最后,在完成环境因素分析和SWOT矩阵的构造后,便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行动计划。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THREATS
图3-1 SWOT矩阵图
SWOT方法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全面,是一种系统思维,而且可以把对问题的“诊断”和“开处方”紧密结合在一起,条理清楚,便于检验。因此,本文通过引入SWOT分析法,对聚乙烯市场进行分析。
二、 金融危机对我国聚乙烯行业市场影响的SWOT分析
(一)聚乙烯行业发展的优势
行业市场规模大。我国进入世界聚乙烯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行列,我国聚乙烯工业蓬勃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对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在全球聚乙烯进口贸易举足轻重。2007年,我国聚乙烯产量达到599.3万吨,消费量达到1084万吨。
有稳定的顾客群。我国聚乙烯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有稳定的顾客群。制造商是聚乙烯的主要购买者。聚乙烯是中间产品,使用单位将购买的聚乙烯进一步加工,制造最终产品。化工产品再加工比较复杂,一旦确定了操作条件,生产商不愿改变,这就要求稳定的原料来源,包括数量和质量。购买者一旦确定聚乙烯产品,会规律性重复购买,并且形成“习惯”。
(二)聚乙烯行业发展的劣势
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品种质量缺少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是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多,利润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因此必须对问题和潜在的危机有正确客面认识,把握有利时机,避开不利因素,确保聚乙烯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此外,中东地区凭借其原料优势,通过乙烷来生产聚乙烯,收率高并且成本低。在对国内价格形成上档压力。
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需求降低。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出口需求减少,以塑料制品出口为例,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增速下滑,技术性贸易壁垒出现以及贸易摩擦加剧,国内塑料制品出口或将继续走弱。2008年1-11月,国内塑料制品累计出口6667372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6%。金融危机下,从世界范围看,聚乙烯总体供大于求。聚乙烯需求年均增速为4%-5%,产能增速则为5%-6%。以2008年为例,全球聚乙烯产能7812万吨,需求6586万吨。未来十年全球聚乙烯扩能加速。总体看,产能增速持续大于需求增速。
(三)聚乙烯行业面临的市场机遇
国家政策支持。面对金融危机,聚乙烯行业面临新的市场机遇。我国政府应急救市,出台包括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新兴经济体和一些受危机影响严重的企业援助等政策举措。
发展潜力巨大。聚乙烯市场与宏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聚乙烯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产量增加,产品应用也不断扩大,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纺织、汽车、日用品、医药、农业、信息产业、建筑装饰、家用电器等各部门。全球 GDP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 2007年 GDP增长率为 9%,全世界 GDP平均增长率为 4.3%。中国经济成长率高于全世界,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聚乙烯市场需求也逐年提高,很有发展潜力。
国内需求加大。面对金融危机,我国处在聚乙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我国聚乙烯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行业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金融危机后,政府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促进内需。我国农村消费潜力巨大,升级性消费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作为农业大国,对薄膜、编织袋、管材、电缆料、容器、周转箱等制品需求旺盛,因有国家调控支撑,类似小麦、玉米之类的粮食价格也将保持相对稳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地膜需求。这种情况带动聚乙烯消费量增长。
(四)聚乙烯行业面临的市场挑战
市场信心受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市场信心下降,市场动荡的使市场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影响着聚乙烯企业融资和聚乙烯行业发展,未来市场信心仍然不足。
聚乙烯行业受基础能源价格影响。总体利润率下降,聚乙烯最低价格是受原油等基础能源价格支配的,如我国发展很快,使电力短缺,电价上涨,直接导致了聚乙烯行业成本的上涨。而化工产品的最高价格则是由市场决定的。随着化工业的逐步成熟,行业固定成本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所占比例提高,供需趋于理性平衡,垄断利润向平均利润转移,化工产品总体利润率是下降的。
原料短缺制约。是聚乙烯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石油减产影响聚乙烯行业的发展,聚乙烯产品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需求将带动对化工产品的需求。这种相互依赖性要求化工产品供应商关注与他们的产品有关的最终产品的需求,注意下游产品的趋势,减少下游产 品需求的波动对上游供应商的影响。在原料短缺时,原料价格波动大于产品价格波动,2007年产品价格波动系数分别如下:聚乙烯 9%。
三、总结
通过SWTO分析,可以发现,金融危机下我国聚乙烯行业的优势有行业市场规模大、有稳定的顾客群。劣势有生产工艺落后,出口需求降低。机遇有国家政策支持、发展潜力巨大、国内需求加大,挑战有市场信心受影响、受基础能源价格影响、原料短缺制约。
第四章 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本章主要根据上文SWOT法的分析结果,并结合我国聚乙烯行业市场特点,为聚乙烯行业扩大市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提出一些初步的建议。
第一节 政府角度采取的对策
一、着力减轻聚乙烯企业负担。
政府根据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出台了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聚乙烯企业税率等政策,但是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减轻聚乙烯企业负担。如进一步降低出口税率,放宽出口限制,鼓励聚乙烯企业出口。同时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帮助我国企业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企业用工方面,给予我国企业更多的灵活性,尽可能的降低用工成本,帮助企业稳妥的减员分流,增强持续经营的活力。
二、加大对聚乙烯行业服务力度。
加大对聚乙烯行业服务力度,增强聚乙烯行业发展的动力。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步伐,全方位提高政府对行业的服务水平。政府部门要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尽力帮助聚乙烯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稳定企业的投资信心,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节 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场采取的对策
在当前的困难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坚定信心,要采取应对措施,从技术创新、调整结构、控制费用支出、挖掘自身潜力、回笼资金等方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具体如下:
一、制定适宜的国际贸易战略
制订战略的时候主要考虑收集企业内部信息、考虑企业内部因素为主。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关注来自国内国际信息、关注国内国际市场。还要注意同行或竞争对手的动向与信息。只有瞄准国际同行的高标准作为战略目标去奋斗,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抢占一席之地。此外,由于市场复杂多变,国内国际经济、技术、金融等变化很快。聚乙烯生产企业在制定国际贸易战略上,要适应这种千变万化的客观环境。一定要转换以前的国内市场经营思路,努力探索和打开新的国际市场。
另外,要改变出口经营格局过于雷同的问题,聚乙烯生产企业应集中主要资源用于建立自己独特的优势,如独特的营销渠道、独特的营销手段、独特的核心产品、独特的市场、特殊的人才或与众不同的服务,重视自己的优势所在,以几种或某种优势产品作为主导,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实行差异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自己的经营特色和经营优势。
二、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且我国经济要健康快速发展,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再继续,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这种大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增强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最根本、关键的是要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广泛采用新技术,进行产业的升级。目前聚乙烯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际起点低,所以产业升级的工作更显紧迫和艰巨。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升级换代的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集中有限力量从关键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这种作法可以保证调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随着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聚乙烯生产企业获得的是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效益。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这种大环境下,聚乙烯生产企业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追求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从自身产品上寻求突破。我国经济使长期靠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不能继续,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聚乙烯生产企业竞争能力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中,最根本、关键的是要具有领先技术且不断创新的核心产品,聚乙烯生产企业应广泛采用新技术,进行产业的升级。聚乙烯生产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实际起点低,所以产业升级的工作更显紧迫和艰巨。由于经济实力所限升级换代的工作很难一步到位,可以先制定一个全面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集中有限力量从关键部位入手,逐步完成全局工作。这种作法可以保证调整改造一部分,受益一部分。随着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开发能力的提高,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和生产力水平将大大提高,生产成本降低,聚乙烯生产企业获得的是质量和数量的双重效益。
聚乙烯生产企业只有对自身核心竞争力作出准确定位,才能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发挥专业特长的核心优势,集中力量开拓市场。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把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核心能力作为做大做强的目标,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要制定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战略,一定要通过提高质量和建立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其次,我国企业不能仅仅关注国外市场,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吸收国际先进的质量管理和品牌管理经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后,还可以通过到国外投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分散风险。
三、采用差异化战略
对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而言,未来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不是“进攻”,而是如何有效地守住已有的份额。这需要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整体战略风格的调整。聚乙烯生产企业在的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基本竞争方式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聚乙烯生产企业的产品之间没有差异,价格竞争的结果是增产不增收。所以,此时聚乙烯生产企业的竞争主要不是成本价格的竞争,而是质量、营销、品牌等方面的差异竞争。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一定要了解市场需求,避免经营内容简单重复,摆脱同质化竞争问题,应由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竞争。因 此,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整合现有的品牌和业务,形成多层次、差异性、个性化的营销体系,应当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内部管理系统,完善服务系统。
四、避免直接竞争
日本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市场缝隙战略理论。认为,在有限的商品和无限的市场经济中,永远存在着市场盲点。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围绕着“寻找市场缝隙”而展开,并以新产品开发作为实施市场缝隙战略的核心,精心服务于市场的某个细小部分,通过专门化经营来参与市场分工,可以实现某一缝隙商品的有效供给。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用自身的优势,改变原来的竞争规模,重新确定聚乙烯生产企业经营目标,在强手如林的大市场中找出目前的国外企业忽视的细分市场,然后再根据这个市场中顾客的需要推出产品,实现专业化的经营。
五、做大做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加快我国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发展,把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国内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使中国企业走向成熟发展。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来年,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不断成长,形成和发展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集团企业。这些集团企业又反过来积极促进了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聚乙烯企业要形成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团,应当着力做好下几点:可以通过国内企业的并购整合等方式发展并壮大中国聚乙烯生产企业集团;还可以通过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把过去计划经济下行政垄断性化工企业加快市场化进程,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聚乙烯生产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做好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的工作。国内企业要树立科技兴业的观念,促进我国化工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第五章 结束语
本文深入剖析了聚乙烯行业的特点以及和经济危机的关联度,着重从减轻聚乙烯行业生产企业负担、扶持聚乙烯行业生产企业的发展、制定适宜的国际贸易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经济危机的发展策略建议,旨在进一步优化聚乙烯行业的合理配置,推进聚乙烯行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尽管世界经济危机对聚乙烯行业带来很大挑战,但2009年仍然有把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势头长。“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对聚乙烯行业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云.金融危机深度解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9-25
[2]齐建华,胡振良.金融危机缘由与对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9-22
[3](法)梯若尔著,陈志俊,闻俊译.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1-16
[4]方先明,牟星.当代国际金融危机解读[J].中国金融, 2009 ,(1):11-12
[5]刘艳.聚乙烯的生产应用及市场前景[J].石油化工, 2005 ,34(21):1-2
[6]陈明.我国聚乙烯供需形势巨变在即[J].广东建材, 2007, (6):17-19
[7]柴国梁.国内聚乙烯市场分析[J].上海化工, 2006 ,31(5) :21-22
[8]余皎.聚乙烯市场现状及发展预测[J].当代石油石化 , 2003 ,(5):15-17
[9]王论行.聚乙烯产需现状及市场展望[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 2003,(4):15-17
[10]谢金香.影响聚乙烯市场相关因素分析[J].齐鲁石油化工,2004 ,(3) :33-35
[11]张权.亚洲聚乙烯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J].当代石油石化,2004 ,(2) :10-11
[12]陈伟.当代聚乙烯工业现状和技术进展[J].江苏化工, 2004 (4) :25-26
.1996,72 (4):383-407.
[15] Arkes,M. R. . Overconfidence in judgmental forecasting in J. S. Armstrong (Ed.) Principles of Forecasting:Handbook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M]] .Norwell: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495-515
致 谢
经过半年的忙碌,本次毕业论文已经接近尾声,但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持,想要完成这个论文是很困难的。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如果没有她悉心的指导本次论文是很难完成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还要指导我们的毕业论文,但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从查阅资料,论文开题报告的修改,中期检查,到后期写论文注意的各个问题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老师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她每项工作都做到前面,使我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安排我们的论文写作计划。同时,老师对我们的论文都是当面指导,细心解说,从而使我们一个一个的过关。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论文的所有同学,你们在我实习期间向我及时传达了老师的安排和计划,此外平时还帮助我整理一些资料,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的毕业论文也不会这么顺利的完成。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共生性
一、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共生性作用机制原理表述
房地产市场的商品与一般商品相比,有其本身的特殊性,一是价值量大而且生产集约化,二是建设、使用的期限长,三是具有保值和增值的特性。上述房地产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与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的,需要依靠金融市场的支持。金融市场能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这种支持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其自身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互融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两者是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房地产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共生性分析
(一)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荣俱荣的共生性分析
如图1中所示,我们首先假定中国宏观经济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与管制都是外生因素。但是由于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形势瞬息万变,对于其真实价值的预测一直是很难完成的任务,也就是说房地产的真实价值是不可预测的,无论是商业银行、银监会还是投资者他们也都一样,无法预测房地产的真实价值,因为其中的风险是无法预测的。我们再次做出一个假设,认为房地产的交易、投资者与银行经理人之间的信贷交易是发生在t=1,2,,…,N,…时刻。我们可以知道,在t时刻,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当局要预测出所抵押房地产的价值是不可能的,他们对于银行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是根据最近房地产的成交价格所预测的,与t时刻房地产的成交价值存在怎样的差距,谁也预测不到。而在t时刻,房地产的供给是固定的,有一些“过分乐观”的投资者他们认为房地产的价格会上升,他们主导了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银行经理人在给地产商贷款时,也是根据乐观者对房地产价格的判断来评估房地产抵押品的机制的。乐观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判断,认为价格一定会上涨,这种观点影响到经理人对银行资本经济价值的高估。同时由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的银行经理存在私心,他们在个人私利的诱导下,当然还有银行的成本对银行经理的不完全激励,这两种因素促使银行在高估的房地产价格的基础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更加高估了房地产抵押的价值,进而提高银行对房地产业的信贷供给。于是就会进入下一个循环。在t+1时刻增加的信贷供给会提高t+1时刻的房地产需求。那么,由于房地产供给是固定的,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从而导致在t+1时刻的房地产价格上升。然后银行会再一次给房地产抵押估价,价值再一次提高。银行也会进一步提高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在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逐渐累积,这是一个资金累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累积的过程。
(二)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一损俱损的共生性分析
反过来,在“过分乐观”的投资者的判断下,他们所主导的固定供给的资产市场,如果这一市场的房地产价格下降,那么银行就会对房地产抵押进行重新估价。银行会意识到银行所拥有的房地产价值在下降,那么就意味着银行资本在下降,由此会对银行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他们会逐渐收缩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从而房地产市场进入了另外一种循环,那就是银行给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减少就会相应的降低房地产的需求,出现一种供大于求的现象,这时房地产的价格势必会下降。然后又进入了下一轮的循环,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供给再一次减少。在这种循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会随着时间的延续累积会越来越少。
房地产市场与银行信贷市场的作用是一种正反馈的机制,就会有二者就会形成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带来银行信贷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而银行信贷市场也即是金融市场的发展繁荣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房地产市场的崩溃会引发银行危机。比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就是一损俱损的典型。而银行危机在反过来作用在房地产上,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崩溃。
三、总结
在中国制度背景下,考虑到一些制度上的不足和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经理人的个人私利和经营成果的不完全激励的情形,及必须有一些措施来牵制这种共生性往往相互促进,相互进步的方向发展。防止房地产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相互累积程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政策,主要有:一是建立透明的信息监督机制,是银行经理人与房地产投资者之间的交易是符合规定的,他们之间的信贷谈判事是走在阳光下的,避免银行经理人的现象出现。二是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特别是对银行经理人的激烈政策需要改进,在有效的降低了成本的基础上,能够弱化银行经理人提供过多贷款的动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