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成人高效学习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4:58

序论:在您撰写成人高效学习方法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成人高效学习方法

第1篇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项目“新疆民族文化冲突与适应”(编号:XJEDU010213C01)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作为一门来自国外的新兴学科,进入中国不过百余年的历史,1978年之后才真正受到重视并在各大中院校陆续开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文化人类学专业人才、出版的刊物、书籍以及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笔者根据自己在国外深造和国内从事文化人类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在此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 突出文化人类学学科的重点

文化人类学在认识人类自身、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客观评价人类的成就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重点应包括以下几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人类学;造成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因素;通过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的发展;消费与交换有关的生产模式;生产、消费、交换方式在当今的变化趋势;疾病治疗方式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亲属关系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政治人类学的研究取向与研究范式;交流、文化多样性和不平等性之间的联系;世界宗教的全球性和地方性特征;当今世界宗教变化的重要趋势;当今世界象征文化的变化趋势;文化人类学家对移民政策与计划的贡献;文化人类学对发展问题研究的贡献等。

二 安排写作

在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中安排写作非常必要,它的作用类似于数学课的计算练习,是学文化人类学的最佳方法。为了真正地应用通过课程内容获得的知识,学生必须总结性地记笔记并完成某些类型的写作作业。教师可以安排学期论文、文化人类学课外读物的总结报告或者案例分析等作业。对学生来讲,本课程能提供很多写作题目,教师可以出写作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者让学生自己设计写作题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学生怎样完成写作、怎样设计论文的框架、怎样参考并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等相关知识。比如,讲授文化人类学的导论部分时,可以安排有关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文化人类学的任务和目标、当代文化人类学学派的形成等方面的总结性写作。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专业论文并写评论,他们的评论应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和意义等内容。总之,学生通过写作业能够提升文化人类学知识素养和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

三 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并用

如今可以说是影视产品泛滥的时代,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甚至车载DVD都随时能提供能满足个人需求的视频。当代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都生活在“影视文化”(video culture)中,用凯西·乔丹(Casey Jordan)的话来说,他们是被视频养育的一代(video-raised generation)。互联网、多功能手机和微信几乎占用了他们所有的时间,这种现象已经给高校教师带来不少的麻烦。一方面教师无法阻止学生看这些视频;另一方面教师千方百计地劝诱、鼓励甚至强迫学生阅读规定的教科书。对于一些理论性、学术性强的章节和问题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人类学的基本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的内容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人类学教学片或者图片资料,寓教于乐,增强教学的可感知性。人类学教学片在教学使用中的效果非常好,而且互联网的普及为获得人类学影视材料提供很多便利。许多文化人类学影片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案例分析,很多章节如文化、田野调查、宗教、民族、种族、家庭、婚姻、经济文化类型、疾病与治疗、都市人类学的城市问题等都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将知识点更加直观地展现给学生。选择影片时,要选比较短、教育性较浓、能展示课程内容的影片。另外,还要注意影片的拍摄效果、娱乐程度。观看影片之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影片的拍摄方法、摄制者的主观意图、影片展示的各种文化要素,还要把影片内容跟其他资料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一方面将会认识各种文化人类学现象,另一方面他们还学会怎样鉴赏影视资料。

四 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人类学教学过程中,一改传统的“注入式”,采取“研讨式”教学会收到更佳的效果。文化人类学除了一些基础知识课程外,很多课程都适合采用研讨式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大多数人类学课程都可以成为讨论型课程(seminar)。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组织语言、上台演讲、善于思考与敢于创新的能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在文化人类学课程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及学科的重点、难点来设计具有针对性、难易适度、有内在启发性的讨论题目。文化人类学这门学科的每一章都关注现实问题与文化现象,本身就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讨的活题,可以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某一个主题或者某几个主题,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发言的准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如在讲到文化时,我们可以选择“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论之间有什么区别?”“民族中心主义有哪些积极和消极作用?”这两个题目;又如在讲到宗教时,可以提出“宗教在当今社会中有哪些功能?”“宗教信仰如何支配个人的日常生活模式?”等问题。这些讨论题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联系了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深入了解社会。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并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老师最后要进行总结性点评,真正实现研讨式、辩论式的教学。

五 推行实践式的教学方法

开展文化人类学课外教学活动,参与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完全符合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田野工作是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与学科标志,也是文化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重要区别。人类学家通过田野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它是检验人类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这非常适合当今大学生对于那些陈旧研究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更倾向于接受“现实而且跟自己生活相关”知识的特点。因此,很多著名人类学教师都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强调要将实际应用与专业理论相结合,通过精心设计课程实习计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在时间紧、经费缺少的情况下,采取就近、节约的原则。[8]如带领学生分组分主题对就近村寨、社区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学会简单使用调查方法,学会使用录音笔、照相机、影像设备等调查设备,进而培养学生记录不同文化形态、正确认识不同文化的能力。文化人类学课程拥有很多主题可以由学生开展田野实践,这里推荐几种类型:参观当地博物馆并写出有关收藏品及其对了解古代文化的贡献方面的简要报告;调查货币、消费和礼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调查医疗保健与性别的关系;根据亲属符号写出自己的亲属图表;调查校园的各种俱乐部成员以及他们参与俱乐部的目的;调查纹身习俗的来源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许可的条件下参观神庙、教堂、清真寺并观察各种仪式如何进行;调查文化、阶层、性别、民族等因素怎样影响人们的衣着、首饰、发型等身份标志;选择校园附近的某一个建设项目,调查它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果授课教师有在研项目,要鼓励学生参与,还可以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安排他们趁假期回家对家乡的特色文化开展调查。这种做法将理论学习与应用联系起来,凸显了文化人类学融实践性、主动性、参与性、交流性、探究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体的学科特色。

然而,调查对象和工作条件一般都会使人类学家面临一些不同寻常的挑战。田野调查过程中主要威胁来自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国外人类学家的亲身经历也表明,学生在田野调查之前必须学会对付各种意外,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另一个挑战是人类学家如何对待被研究群体的伦理问题。安排田野调查作业之前,指导教师必须讲解要注意哪些问题、承担哪些责任等常识。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田野调查责任意识,不做对国家、研究群体和学术不利的任何事。要尽一切努力保护被研究者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和经济利益,要避免秘密进行调查。比如,要注意研究对象的隐私权、知情同意权、肖像权、研究成果受益权等一系列权利和权益方面的伦理问题。通过田野调查,学生会发现自己身边的很多文化人类学“例子”,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总之,在当前全球化、跨国跨文化交流增多背景下,文化人类学在加强国家文化建设、重视文化软实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民族和睦相处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一名文化人类学教师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宽泛、实践应用能力强、沟通交流能力高”的学生。不仅要对学生、对学校负责,还要对社会、对学科、对自己负责。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意识和文化观。

参考文献

[l]Barbara D. Miller. Cultural Anthropology (5th ed.) [M].Upper Saddle River: Published by?Prentice Halll, 2009:xxiii.

[2lGary Ferraro. Cultural Anthropology: An Applied Perspective,(6th ed.) [M]. Belmont: Published by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2006:xiv-xvii.

[3]Dorle Dracklé and lain R. Edgar Eds. Current Policiesand Practices in European.Social Anthropology Education[M]. New York: Published by Berghahn Books, 2004:20-22.

[4]Casey Jordan. The Blockbuster Approach:A Guide toTeaching Anthropology With Video[M]. Danbury: West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2004:1.

[5]Karl Heider. Seeing Anthrop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Through Film [M]. Boston: Allyn& Bacon Press, 1997: xiv.

[6]庄孔韶.中国人类学的教改实践之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

[7]汤夺先.人类学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学理论,2012(21).

[8]周大鸣.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学用结合一讲授“人类学概论”课程点滴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2).

第2篇

一、高校语文的学科定位

尽管目前有不少呼声,提出取消高校语文,或者以人文课程代替高校语文。但笔者以为,高校语文作为一门旨在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提高高校生文学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基础课,其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也是不能替代的。综观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即使是理工科院校,也早巳把本国语文作为必修基础课。

认为本国语文是思考、表现和理解的主要手段,本国语文的基础不好,难以成为出色的科技工作者。如哈佛高校把本国语文作为“核心基础课”,规定不及格重修。麻省理工学院把本国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贯穿于本科教学过程中日本东京工大理工学院开展了比较文学、语言学的方法等10余个专题教学研究。巴黎理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文学艺术等课,还设置了口头或书面表达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首先,语文课作为一门智育课,要兼顾知识与技能两方面的教育。作为前者,它要教给学生识字、词汇、语法和修辞,也要教给学生许多文学:和文章学的知识、文学史的知识,同时学生要逐步将这些知识变为种种技能,变成阅读能力,变为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其次,高校语文要承担人文精神的传播和道德情操熏陶的使命。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人文教育则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是作为公共课的高校语文在知识传播之外的另一重要使命。同时,德育课的任务事实上也由非政治课来一起承担,而其中高校语文的作用尤其突出。“名节”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文学中时常涉及的问题,正反典型都有,生动而形象。由高校语文来承担这~类的教育,其效果却比政治课好得多。只是要求教材的编写者,要留意编选一些这方面的篇章。而教育专家们也纷纷提出,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去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的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的因素。“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所以,高校语文的学科定位也应提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与人文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因此,目前把高校语文改造为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新课程,是教、学双方共同的要求。当全社会都在慨叹高校生急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聆听来自这一群体自身的呼声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们怀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们渴望学会用独立思考的方法反思历史、:哩解现实,这正是人文教育课程能够成功的基本保证。然而提及语文教育.大部分学生对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流露出不同程度的遗憾,他们显然厌倦了对文学作品“五马分尸”式的解读。因此,我们力图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语文:学习回归它的本质,培养学生乐此不疲的学习兴趣。通过高校语文的学习,很多学生惊喜地发现:“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坚持引导,学生们的这种新奇感不久便可能消失。近年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对高校语文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摆脱“高四”语文是高校语文建设迈出的第一步;几年以后,高校语文将不能仅仅凭借与中学语文教学强烈的反差取胜,而应通过课程的整体建设、依靠深厚的文化内涵、优质的教学水平来获得长足的发展。

二、高校语文教学改革

具体而言,高校语文要从教学目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的

首先,明确高校语文的教学目的不仅是高中汉语学习的延伸,更不是为了简单地取得相应的学分而开设的课程。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语文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要全面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成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文理兼顾,更适应当今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高中语文主要的是注重其工具性和基础性,而高校语文的主要特征则是审美性和人文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高校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过去的工具观点,在中学的基础上提高高校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各种作品的写作能力,从中学语文篇、章、字、词、句的重复提升到培养高校生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提高鉴赏人类精神产品的感知能力,以及传承传统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的意识层面来认识并实际操作。这是中国高校高校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也应该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目前高校语文的课程设置比较混乱。在收到的100余份有效调查表中,高校语文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的有56所,定为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有20所,列为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的有21所,设为专业基础课的有6所。其中作为必修课的加起来是62所,作为选修课的41所,各校可谓各自为政,没有相对规范的设置。在课程定位上,有的侧重综合文化素质培养,有的侧重写作能力培养,有的侧重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有的侧重中国古典文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给高校语文一定的空间。目前高校语文课程内容涉及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有点太厚古薄今,厚中薄外”。还有不少学生提出,课时比较紧张,常常因为时间有限,老师们精彩的讲解被“缩水”,许多深刻的思想也未能被充分吸收。有很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觉老师讲课的速度像流星一样――瞬间即逝,没等他们更多地了解、体会,就转入下一话题。所以可将高校语文分解开来,开设文学欣赏、应用文写作、阅读与演讲等课程。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资源,将课程再细分为诗歌欣赏、散文漫步、小说阅读、外国文学拾贝、论文及实用文体写作、新闻及文学写作、阅读与技巧、演讲与口才等等。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修,效果要大大好于目前的课程安排和设置,也更能有效地利用起中文专业教师这一丰富的资源。在学时安排上,大多数学生觉得课时太少,不少学生强烈要求增加高校语文的课时,而且有的学生还要求开设一至二学年的高校语文。

教材方面,据初步的统计.到现在为止,全国共出版各类高校语文教材50余种,但每种教材的内容和结构都大相径庭。市面上的《高校语文》教材,体例不一。篇目不一,侧重点不一。有的侧重几大文体的阅读与分析,有的侧重几大文学体裁的阅读与欣赏,有的通过范文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也有的古今中外。名篇荟萃。学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课本。其中很大一部分学校选择了华东师范高校出版、徐中玉主编的《高校语文》以及南京高校出版、王步高主编的《高校语文》当然每个学校都有选择教材的自,但教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各高校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的混乱。作为文化素质教育主干课程的“高校语文”。应当如何适应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如何编出一本对各层次学生均有用,能大大提高其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教材?这是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教学方式

摆脱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把课文当成一个审美的对象,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美文,以引导学生欣赏文学名著,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授一些有针对性的语言和写作知识与技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作品应该成为高校语文课程最基本的授课模式。分析作品应结合文学史。学生最严重欠缺的是系统的文学史知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自居易、苏轼、欧阳修、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关汉卿、罗贯中、曹雪芹、蒲松龄、鲁迅……,同学们有的是耳熟能详。也有的是略有所知。

然而,对于文学史,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是片面的。需要为他们勾画出一个简明中国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还比如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赏析,可穿插外国文学史、艺术史、文化史,分时期分流派进行介绍。对作品进行分析,学生不仅能学到有关文学的知识、方法,更能使他们在浓缩于文字的、形象化了的文学作品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由此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人格。

如何整合语言、文学、文化,怎么引导学习方法,提高品位,让学生有兴趣,这是所有从事高校语文的教师需要下功夫的地方高校语文不仅仅是中学语文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要另辟一条新路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中国语言文学有个概貌和了解,并教他们掌握最基本的欣赏角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为一个真正有文化“根”的中国人。

第3篇

关键词:在线学习;成人学习;学习积极性

一、引言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与技能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成人对学习的需求多数通过在线教育途径来实现。成人在参加在线教育时往往面临更多困难,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也就成为了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结合实践案例浅析一二。

二、为什么要提高成人在线学习积极性

成人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客观方面:成人学习者基本为在职学习,日常工作忙碌、压力大,而且年龄也普遍较大,通常已经结婚、育有子女。他们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花费了大量的个人时间和精力。而且,成人学习者通常已经很久不接触系统化学习了,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受互联网时代碎片化信息影响较大,很难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项学习。主观方面:他们的学习欲望普遍不强:有的是被单位委派参加学习,没有内在动力;有的虽然是自愿参加学习,其自身及单位通常对学习成果没有硬性要求,学习过程中易出现懒散态度。所以,提高成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线教育也不同于传统面授教育,师生分离、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是其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如:在非面对面教学过程中产生了孤单感时;在使用某种新媒体时产生的陌生感或遇到技术障碍时;在无人监督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惰性时等。

基于上述原因,提高成人学习者在在线学习中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则将会影响教学质量、学习效果,甚至导致辍学。

国家开放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合作推出的“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在提高成人学习者在线学习积极性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尝试。该培训项目由学生支持服务(Student Support)、在线学习辅导(Tutoring Online)和在线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三门课程组成,全部基于MOODLE网络平台进行学习。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基于建构主义的MOODLE易于操作、互动性强的特点,将教学活动整合到课程设计之中,通过多种活动模块为教师及学习者提供了完整的互动式教学环境。每门课程的学习周期约为6周,每周的学习时间不低于10小时,全部采用在线业余学习的形式。主要学习方式有参加在线讨论、独立或通过WIKI协作完成相关主题活动及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评价引入形成性考核方式。2009年9月正式开班至今,该项目共开设81个班次,累计培训1855人次。后文将结合该培训的实践经验分析提高成人在线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三、如何提高成人在线学习积极性

(一)保持线下联系与沟通

在线学习的方式对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来说,还有一定的陌生感。所以,应适当增加线下的联系与沟通,用学习者熟悉的方式,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拉近心理距离,这不仅是对线上教学的一种有益、有效、适合国情的补充,更是提高学习者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在“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的教学组织过程中,一般课程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和平台内信息发送,在此之外,课程导师和教务管理人员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设置了提醒服务。在开课的第一周内,教务管理人员会监控学员登陆教学平台的情况,对开课以来一直没有登陆过的学员进行电话提醒。每当临近课程作业提交时限时,课程导师会利用短信、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方式提醒学员。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导师也会随时监控学员登陆情况,对长时间未登陆的学员进行电话沟通,如遇到生病等特殊情况时,会言语安慰及鼓励,并适当调整其个人的学习计划。这些线下的联系与沟通,让学习者打破了既有概念――“在线学习是无监督、无伴随的学习”,更加愿意积极的投入学习中来。

(二)设置破冰活动

在线学习的特点之一就是师生间、生生间互不见面,这会令学习者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容易激发学习者的逃避心理,影响学习积极性。只有在课程初期有效的拉近彼此沟通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保障后续学习的顺利进行。

破冰活动是一类打破学员之间的不熟悉,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活动。破冰活动一般安排在初建团队时期,其功能在于帮助各成员之间加深了解、增强沟通,并帮助团体建立起安全、温暖的团体氛围。[1]

“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就将破冰活动很好的融入到课程活动设计中。在课程的第一周中,辅导教师鼓励大家到“社交论坛”中发帖进行自我介绍(包括但不限于性格、爱好、工作等方面),并且设定三道有关自己的正误判断题,三题中只有一个陈述是正确的,让大家猜哪一种关于你的陈述是正确的,并且出题者可以自愿给予猜对者一个小小的奖励。活泼的形式、多样的问题、轻松的氛围,迅速吸引了学习者的注意力,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也让大家逐渐习惯了发帖参与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减少了面对电脑学习的陌生感。

(三)辅导教师限时回复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或遇到困难时,非常需要教师的及时回应与帮助,不仅是对学习内容的解答,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积极性的维护。在线学习有很多时候并非实时教学,教师对学习者的提问往往不能做到即时回复,但对回复时限应有明确要求。

对于教务方面和技术方面的问题,“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项目组规定相关人员应在24小时内(遇节假日顺延)对学习者需求进行响应,不能即时解决的问题,要求工作人员尽快处理完毕后主动联系学习者告知结果。这类问题往往是阻碍学习者进行学习的,越快解决则越少耽误学习进程,也会令学习者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程内容的学习中。

而对于学习内容探讨方面的问题,项目组则规定了更加宽泛的时限,即辅导教师应在48小时内回复。时限更加宽泛,主要是考虑到应留出时间鼓励学习者进行独立思考与主动学习。成人学习者多已习惯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遇到问题就依赖教师的帮助。如果留出一定时间,他们就会在等待过程中主动寻找相关资料或进行独立思考。同时,班级内其他同学在看到该问题时,也会引发思考,甚至贡献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随后教师再回复时,可以对大家交流的内容给予肯定,并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四)课程设计多样化

在线教学过程持续时长较长,教师也无法通过声音、表情等吸引学习者,成人在职学习的惰性会逐渐体现,仅靠课程的文字资料很难引起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只能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来弥补不足。

课程内容的形式多样、平台设计的色彩明快都可以从视觉及心理上抓住学习者。“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保持了Moodle平台的一贯简洁风格,一级页面只突出课程的主干内容,没有过多的图片装饰,这样更容易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该培训课程内容虽以文字为主,但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辅以音频、视频、动画课件、WIKI百科、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以增加亲切感、提升互动性。而且每周以不同形式呈现学习内容,有效的避免了枯燥感,让学习者更有积极性投入其中。

(五)善于利用精神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要实现“激励、唤醒和鼓舞”的目的,必须依靠情感教育的力量。[2]而且成人学习者自尊心也强于孩童,他们更担心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对知识的不理解或工具使用不熟悉而出丑或出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他们不断肯定或进行精神激励,是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方式。

“网络教育从业人员培训”的辅导老师们,通常会在其任教的班级中,评选每周之星,并为激励更多学员将每周之星细分为:活跃之星、贡献之星、分享之星、互助之星、反馈之星、反思之星、创新观点之星、结合实践之星、本周新秀之星等等,以此来鼓励表现较好的学习者继续保持积极性,并激励其他学习者迎头赶上。有了这些精神激励,学习者积极性明显提高,上线率可达100%,发帖率也有明显上升。

四、小结

综上所述,提高成人在在线学习中的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方式也涉及教学设计、教务管理、情感激励等多个方面。但仅仅通过这些辅助手段还是不够的,更需要关注课程内容本身与成人学习者需求的吻合度,从根本上吸引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更有效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何开发出切合成人学习者需求、适合在职业余学习的课程,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摘要:1987年6月23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要求提高全社会对成人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开展岗位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重点;改革成人学校教育,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积极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实践培训等等。从不同方面对今后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二十几年过去了,成人教育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遇到了很多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新时期下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一、目前成人教育出现的问题: 

 

目前高校成人教育已进入了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生源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多样化、复杂化和快变性的特点,针对出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采取何种办法加以解决,是今后如何有效地做好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学生构成复杂。成人教育学生的年龄差别很大,上到五、六十岁,下到十八九岁,个人素养也有很大差别,其中独生子女比例日益增加,他们有较好的受教育条件和生活条件,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团结协作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困难面前容易出现畏难情绪,思想波动大,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非常关键。 

2、社会关系复杂。成人教育的学生既有自由职业者,又有在职的,他们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等都不纳入高校管理,他们对高校的认同感不足,使学生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地开展,并且与其工作单位缺乏沟通,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因而管理工作难度很大。 

3、出勤率差是普遍现象。由于成人教育学生的构成和他们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无法统一,时间也不固定,忙于工作和家庭,加之对学习的不重视和自身的懒惰因素,种种原因致使学生听课人数很少,任课老师的讲课激情也受到很大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4、学习目的过于功利。目前成人教育的学生都很实际,为了晋职称的、为了提升学历好找工作的,等等,所以单纯只是为了拿文凭而读书,是目前成人教育学生中的普遍现象,学生学习缺乏积级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态度令人担忧。 

 

二、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探讨: 

 

1.做好成人教育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前提。 

人的行为是受道德观念和思维方式支配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人的本性存在懒惰畏难的倾向,因此如何正确引导,提升自我约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成人教育管理者应把做好成人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加以强化,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对自己今后拿到学历后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做深刻的思考,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得到学历。管理者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朝流,针对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出适合他们的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很容易地接受管理者的信息,加强沟通和了解,使成人教育的发展走向科学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2.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应基于“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新发展观明确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随着人学的研究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渗透到高校教育及管理的各个层面。高校学生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把全体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维护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权益,从根本上推动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和个性的发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应采取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鼓励人充分发挥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是一种心理相融的过程。有效的激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引导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需要而奋斗,因此,激励机制是一种组织行为,更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有效机制。 

构建学生管理激励机制,应当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指导,根据激励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机制。着重把“科学的激励观”和社会主义“人才教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激励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许多行为是因为受到激励而产生的,激励着眼于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而管理从根本上来说更在于鼓舞和激励,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如此。 

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激励机制;学习热情激励机制;心理调节激励机制;情感因素的激励机制;榜样的激励机制。 

思想素质激励机制是要激发他们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管理者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从而激发学生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行动。学习热情激励机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工作目标的达成对个人的意义、充分认识目标的价值,从而纠正学生对学习、工作的错误认识,使其抓住问题的实质,使个人努力程度得以增大,最终实现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心理调节的激励指要通过情感交流,建立相互尊重、信任、支持、爱护和理解的人际关系来进行激励。如经常与学生谈心,说说对某事的看法、意见,相互沟通,加深理解。情感因素激励机制指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彼此互相理解、信任。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这样可以调整、缩短甚至消除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加学生的信任感和彼此尊重,从而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激励。榜样的激励机制就是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广大学生,推动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但是实施激励机制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秉承公正、公平 、公开的原则还要明确实施激励机制的目标,营造激励的环境以及满足激励需要。 

结束语:当前形势下的学生管理方法已不同于以往你教我学的说教模式,学生有充分民主自由的权利,管理者应尊重学生,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加强沟通与了解。即使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也不要一味的责备,应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之容易接受。尤其是成人,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相对成熟,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应当更加慎重,把握好分寸,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对待方法,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在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黄芬肖,关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激励机制的思考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9月20日第13卷第5期 

第5篇

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关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其中指出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同时,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并要求高等院校全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也应响应号召,注重和实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加快构建健全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问题剖析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和国家政策对创业的大力支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许多高职院校也如火如荼的探索创业教育新模式,积极开始创业课程、举办创业活动。但在创业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仍面临着众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2.1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各不相谋

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学和专业教学存在严重脱节,犹如“楚河汉界”互不干涉、互不融合。首先,高职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并未考虑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一些院校仅将《就业指导》、《现代礼仪》等课程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一些院校虽独立开始了创业课程,但只针对少许学生开设如SYB创业培训班等形式的选修课程。其次,两者的教学目标毫无交集。多数高职院校认为,专业教育是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而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两者之间没有契合点[1]。况且,两种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然有异。专业教育着重突出实操实训,而创业教育则更多的以课堂的理论授课为主。

2.2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

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呈现出孤立、零散的现象,缺乏完整的课程结构。因为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开设相关创业讲座、论坛或是创业计划大赛等;有些高职院校以第一课堂的形式开设创业课程,大多都是选修课程或是一门创业类必修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课程群。

2.3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有限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能具备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并能独立完成创业项目的

时代所需的人才。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实践,因而学校的创业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创业实践活动,但这正是学校创业教育的瓶颈之处[2]。首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创业体验对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其次,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和在校内开设店铺等已成为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首选模式。显然,真正的创业要比以上两种形式要复杂得多,单纯地运用这些方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本身创业经验有些欠缺,甚至也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经验,很难有效的对学生的创业实践展开指导。而大部分企业家受聘担任创业教育的专家,也一般只是开设讲座,对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性不大。

2.4创业教育师资配置匮乏

由于高职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的不足已成为高职创业教发展的一大难题。当前高职院校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两大类构成,一部分是从其他教学岗位转过来承担创业教育的教师,一部分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这两类教师最为突出的不足之处在于均没有创业方面的实践经验或企业在职经历,因此在创业教育培养中也很难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往往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困境。

三、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3.1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设置是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因为其最终影响到创业教育对象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水平。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将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效融合。如针对我校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加强技术创业思想的渗透,而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可以加强智力创业思想的渗透;同时可以通过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交叉融合,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扩展学生的创业类知识面。第二、将创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恰当分配。不仅应加强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比重,同时也可将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与专业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3.2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内容设置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课程目标。而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高高职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其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3]。因此,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可分为树立创业意识、掌握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三大方面。而与之相对应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应包括: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

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主而开设的相关课程。由于创新创业意识是学生创业的强大内在驱动力,因此开设创业意识类课程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概论和接触创新创业的相关实践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创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可开设《创业学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理论》、《创业文化》等相关课程,让学生能真正全面的了解创业的意义;创业心理品质决定着创业者的创业成功与否,因为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总是要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并应承受和调节各类压力,所以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创业课程的开设必须锻炼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为他们的实践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因此相关课程可开设《创业心理学》、《创业伦理学》等。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可以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业模拟或实践活动来实施。

创新创业专业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掌握与创业有关的法律、财税、管理等各种专业知识,为他们能应对今后的创业实践活动奠定基础。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可开设《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市场营销》、《项目运作与管理》、《团队建设与沟通》等课程。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应突出与各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融合,因为创新创业专业课程既需单独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也应该渗透于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

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而创新创业能力不可能通过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就能完全掌握,更多的需要在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和提高[4]。因此,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应突破理论、课堂甚至学校的局限性,主要通过“创业感悟”、“创业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其主要课程模式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如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通过与成功企业家的面对面交流,使学生在“创业感悟“中总结成功经验。二、组织各类相关竞赛。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专业技能竞赛”等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三、创建创业实践平台。通过产学研的项目,为学生建立实践活动平台,指导学生开展小微项目创业,以此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3.3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障措施

1.加强创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在高职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高职“创业双师”教师过于匮乏,导致创业课程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因此,高职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需要打造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和创业实践型教师,从而改变依靠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人员和管理专业教师的现状。在师资建设方面,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行创业实践,选派教师参加创业培训;同时可以引进和聘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家或工商、银行类单位的专业人士兼职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工作。

2.加快创业教育管理机构的建设

目前高职院校并未设立专业部门来开展创业教育,管理相对比较分散。如《就业指导》是由招生处管理,而《SYB创业培训》又是由学生处管理。当然,有些高职院校已成立了具体部门来管理创业教育项目,但往往都流于行式,无法行使其实质性的管理作用。借鉴于国外发达国家成功的做法,我校可以以管理学院为依托,成立专门的创业教育部门。

第6篇

近几年关于探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方法的文章有不少,大多是从批判“理论+例子+训练”的传统模式出发,提出了情景教学法、系列化写作、全部课程的写作、讲座式的教学等新的方法,颇有启发意义[1]。另外,应用文写作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也日益得到重视。据调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平台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教学创造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然而,在笔者十多年的教学改革尝试中,发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或模式虽然都对教学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都属于形式上的改革,系统性不强,对于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推进作用。

那么,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应用文写作》课程,究竟该怎样实施教学改革,真正促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呢?

首先,认为任何一门课程的改革都应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创新、服务精神为根本目标。反思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真正的公民责任感。由此,笔者等教师提出运用服务性学习理论,来指导课程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

服务性学习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后来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思考,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种教学或学习的理论。美国国家实验教育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Experiential Education,NSEE)对服务性学习的定义如下: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的东西进行积极反思的有组织的服务活动。服务性学习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现实社会的问题和需要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又促进了学生的公民参与[2]。

而《应用文写作》课程就是要求学生在了解日常应用文的文种、格式、要求等基础上,培养在现实社会中可实际应用的写作能力,为处理各种日常事务而服务。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好这门课,可以提高为自己、为他人、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以“应用文有何用处?能为什么服务?”为问题,可以得到很多肯定的回答,诸如借钱要写借条,找工作要写求职信,举办活动要写计划、通知,开店经营要先作市场调查,经济合作要订协议,表彰先进要写通报等等。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理论,在课程性质上就可以定义《应用文写作》为一门非常实用、非常具有参与性和服务性的课程。

其次,笔者也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中得到了启发,发现适合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典型任务分析法同样适合于《应用文写作》课程。典型工作任务描述一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要求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通过社会调研、职业岗位分析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再根据学习领域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典型工作任务驱动的实质是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教学合一,近年来已经在制造、机械工业等领域的课程开发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笔者以为,高职院校中作为公共基础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同样可以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来进行教学改革,其最主要的原因为:

1.从课程性质上看,《应用文写作》体现的是经验及策略的过程性知识。姜大源认为很多课程按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事实、概念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事实与概念”解答“是什么”的问题,“理解与原理”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经验”指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策略”强调的则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中的很多专业课程属于第二类课程,适合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开发[3]。而应用文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为处理公私事务而常用的具有某种固定格式和直接应用价值的文体。应用文的写作更多地涉及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的规律、经验和方法,它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和极强的实践性,是属于涉及经验及策略方面的“过程性知识”课程,所以笔者以为是适合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进行开发的。

2.应用文写作本身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带有文本程式性、工作流程性等特点,可以作为一项目标任务和评价标准都很明确的工作。如果把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项学生要完成的工作,完全具备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典型的步骤。例:如果布置给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一项培训任务(模拟某酒店的人力资源部,承担员工的岗前培训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涉及到计划(培训计划制定)、会议纪要(开会商议如何进行员工岗前培训)、请示(经费等方面)、函(委托相关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合同(和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通知、总结、简报消息等文书的写作,这项典型的工作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解为子项目,即上述各项文书的写作。教师布置每一项写作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后都可以让学生自主准备、行动起来,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完成的工作进行评价。

另外,职业教育中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为专业服务。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一要求,笔者以为应用文写作课也应重点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实用为准绳,有重点、有目标地进行教学改革。而本课程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改革正好体现了为学生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服务的思路。

因此,基于服务性学习和典型任务分析这两个想法,笔者曾尝试对笔者所在学院的会展专业学生进行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对《应用文写作》进行了初步的课程改革。笔者于开学初拟订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计划表,如下所示:

这样,本课程一学期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景和模糊情景相结合的工作环境下完成两项大工作:即招聘求职工作(基础工作)和会议展览活动工作(专业工作)。一项是典型的基础工作,可以涉及各个专业,体现基础课程的特色;另一项是典型的专业工作,教师应结合学生专业以及社会行业对本专业领域的要求,设计专项典型工作任务,如会展专业的展览活动、人力资源专业的培训活动、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及推广活动等。典型工作任务和环境的设计可以回避传统情景式教学中情景不连贯、不典型的缺点,用现实工作中连贯、典型的任务情景带来更加生动、真实的教学效果。

而每一项典型写作任务又可以按照任务准备行动评价四个步骤来进行教学。这里以布置给会展专业学生的典型工作——旅游产品展览会为例,分析这项工作中调查报告写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表所示:

在本课程的工作评价这一项中,笔者采用自评、他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学生学业评价结果建议采取,理论考核与技能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构成如下:

结论:以服务学习为理论、以典型任务分析为方法的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学、做的合一性、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一性,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实施这样的开发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的。笔者以为主要有三方面:

1.是否每次课都应当有“服务性任务”,而不存在单纯的讲授课?笔者等教师知道,工作任务驱动并不能排除理论、知识(尽管它是隐含在任务之中的),也不排除讲授。那么,一定量的的讲授教学安排是围绕学生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来设计的,还是围绕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量来设计?

2.“典型任务”是否足够典型?能不能足以涵盖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点?虽然都知道不是每个知识点都在实际工作中能得到应用,而且知识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教师不可能在校期间教会学生所有知识和能力,但教师还是会产生一定的疑惑:按照上述典型工作任务的安排,行政公文的写作中只涉及到通知、请示、会议纪要、函,知识和能力点是否典型呢?应该给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怎样典型的工作任务?

3.服务性学习中的“服务”是否应该有一个实施的落脚点?比如说为学院的某个部门服务(写作通知、方案、海报等)、为学院附近的社区服务(作社会调查等)。这应该是可以尝试的,但需要建立真正合作的社会实践基地,需要相关保障措施,以确保服务工作的有效性、长期性。

这里笔者旨在抛砖引玉,期待专家的指正。

注释:

[1]沈成林.浅论如何加强高校高职教育的应用文写作教学[J]科技资讯,2006,(31):105.

[2]马萱萱.服务性学习之于高校德育改革的价值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

第7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观念;转变

Abstract:China's adult higher education is fac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diploma education into the lifelong learning and adult development. To bring about the transformation, we must transform the old views, from the educat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 into the education of developing persons, from valuing teaching into valuing learning, and from learning into being able to learning.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are relative to each other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increase by degrees.

Key words:adult higher education; viewpoint; transformation

教育观念是不同的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它来源于客观存在着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但教育观念与一般的认识结果不同,它具有情感性和评价性,是知、情、意的结合与交融。“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认识,而且还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评价、组织和建构,有着改造客观现实的主体目的性、意向性和价值性。”[1]教育观念既包含着主体对事物“是什么”的认识,也融入了主体“应当怎么样”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来源于客观存在的各种教育事物和现象,反映了因应在主体身上的现实关系,具有事实判断的成分,也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展示了主体自身的精神追求,可以反作用于教育实践。正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意义。任何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任何教育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任何教育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激烈斗争的结果。教育观念不转变,教育改革就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旦转变,许多问题和困难便有可能迎刃而解。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新世纪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关头,面临着由传统的学历导向,向现代学习导向全面转型的艰巨任务,必须首先从观念的转变入手,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教育观念。包括:在教育目的观、价值观上,实现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在师生观、教学观上,实现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在学习观上,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三方面观念的转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逐层递进。

一、从“成材”到“成人”的转变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得以存在的根据。从本质来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人为本是教育在任何时候都应高扬的一面大旗。教育兼具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其中,育人的功能是内在的,是根据;社会功能是赋予的,是伴生的,是建立在人的培育这个基本前提基础上的,这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生产劳动、科技活动、经营管理等其他社会活动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在任何情况下,教育都要将“育人”做为自己内在的质的规定,离开了这种规定,教育相对独立地位就不复存在,教育价值取向就必然发生偏差,教育的外在价值其实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无论赋予教育什么样的属性与功能,其实都是教育的外在价值,这种外在价值,必须通过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来间接实现,不能把教育作为直接的功利性的生产工厂,把人作为丧失了主体性的工具加以锻造。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成人的教育,更是“成人”的教育,是实现成人发展的教育。成人的发展是指成人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即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对成人而言,生理的发展在进入成熟期后,老化已缓慢地开始,体质与体能在总体上会呈下降趋势,但在成人期讲求科学的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和体能,努力延缓衰老是成人生理发展的重要内容。成人高等教育在促进成人心理发展方面有着无限广阔的前景。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尚未充分地开发和利用,成人的心理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以智力为核心的认知发展,还是以人格为核心的社会性发展,都具有发展的相对无限性。特别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使成人在其一生的不同阶段,永远面临着发展的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要促进成人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一方面要使成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精神人格和行为规范与所处的社会相适应,具有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要使成人在适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品格,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身心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人。

以成人发展为基本价值追求的成人高等教育主张,不是要把人培养成所谓抽象的人,从基本目的来看,是要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它是成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统一实现的具体体现。因为这种社会公民不仅是具有独立意识、独立人格的自由人,而且也是具有社会意识、能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人,即真正意义上的成人。人到成年,具备了作为社会公民在年龄要求和法律规定等方面的必要条件,但并不等于就具有了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备的素质。对于成人而言,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知识技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等公民素质的形成是终身性的过程,需要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在实施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活动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公民教育不可能在人生的未成年期,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一次完成。公民实践是一种公共生活方式,真正的公民生活实践开始于正规学校教育之后,是在成人期的具体社会实践当中得以体现的。通过成人的学习和职业活动,发展成人参与社会实践以后的成人教育,是进行公民素质建设,培养合格公民更为直接的方式。现代社会是学习社会,随着学习型组织的普遍建立,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成人教育将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学习社会,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具有成人教育的功能。成人教育这种延续成人终身的特性,为公民教育提供了其他教育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

转贴于 然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对于这点是忽视了的。传统的成人高等教育热衷于学历教育,目的是通过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满足部分成年人学历提升的需要。学历文凭本身并不是万恶之源,现代社会也不是不要学历教育,问题是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使成人高等教育迷失其应有的“成人”价值取向,背离了培育高素质社会公民的本真。片面的学历文凭追求基于这样的一个假设: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知识能力的人才,学历文凭是拥有知识能力的象征,对学历文凭的追求就是对有知识能力人才的追求。因此,从本质来看,文凭主义实际上还是基于一种材用的思想。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职业化改革,原本是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主义和普教化倾向的纠正,但其实施结果却是把材用思想发挥到更充分的程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一度成为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所有成人教育的时髦口号。笔者无意反对成人高等教育对在职成人职业技能提高的强调和重视,但不敢苟同这一貌似响亮的口号所掩盖的对成人及其发展的漠视。成人高等教育是成人的教育,成材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时期某一类成人高等教育的选择之一,但不是它的本真或全部。成人发展是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是其主要目的。无论是学历性成人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性成人高等教育,满足的都只是社会和成人对知识技能的部分需要,成人发展和高素质社会公民的培育所包含的内容远比这广泛得多。如果我们不能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真正认清成人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成人高等教育的旨趣和初衷,也不可能对当前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作全面深刻的清理,当然就谈不上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及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的超越了。金生鈜教授在谈到成人教育的目的时,特别强调:“我们需要在成人教育中渗透一种观念:成人教育与成人公民素质的教育的价值问题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在成人教育中进行知识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建构一种引导成年人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公民的成人教育理念和实践形式。”[2]笔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也必须建构起这样的理念和实践形式。

二、从“重教”到“重学”的转变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关注教师的教授,重教轻学。捷克的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从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他把教育事业视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大教学论》就是专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学问,用以帮助教师教给学生一切人类知识。德国的赫尔巴特认为,学生身心发展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和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选择,教师应该在教育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在学生心目中享有崇高的权威。他主张应把教师摆在学生心灵塑造者的位置上,控制学生的环境,决定学生要得到的体验,形成学生的兴趣、意志和品质。赫尔巴特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主张教学程序应分成四个阶段,即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其后继者将其发展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即“五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所说的教学阶段和方法,实际上只是教的阶段和教的方法,重视的是教师的传授,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正规的课堂教学形式,并由此构成了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为典型特征的传统教育学的基本体系。“三中心”里面,教师中心是关键,正是由于教师的中心地位,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才得以实现。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以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学理论体系便秉承了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建国初期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在理论方面首先受到以杜威为代表的所谓现代教育支持者的反对。在杜威看来,传统教育就是一种“静听”的教育,学校里的一切都是为了“静听”准备的。杜威认为,教育是经验的积累、经验的改选和经验的重新结合,教材的基本源泉是由学生的直接经验构成的,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做中学”,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主动作业(木工、纺纱、织布、烹饪等)为中心来组织教学。他反对传统教育消极地对待学生、课程,教学方法划一,把重心放在教师而不是学生上。杜威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只有儿童提供了标准。”[3](P79)“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中[3](P79)要求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杜威认为,由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这是一场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一样的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3](P32)。

随着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学生的主体性及学生学习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当今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事实,或者至少说解释事实,我们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个人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为中心,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即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习者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函数。换言之,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从传统教育的重教轻学,向突出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为主的转变,不仅反映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如果说,一般普通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学生的学习,成人高等教育则更应如此。这一是由成人高等教育目的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承担着对成人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人性完善、以及生活质量提升的多重任务,实现成人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而强调成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成人正确的学习是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保证。如果成人学习者只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则很难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成人的发展也会成为一句空话。其二,由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所决定。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自我意识较强,具有较丰富的个体经验和积累,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和责任,但普遍存在着的工学矛盾又使得他们难于像未成年人那样参加长期脱产集中的教育活动,需要他们根据工作或个人的发展需要设置与之相应的教育目标,寻找学习材料,自己安排时间,通过以自我为主的学习活动达到学习目标。其三,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为成人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预见,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人均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有帮助的成人自我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大,它将卓有成效地推动成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繁荣。

转贴于 然而,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学历导向的成人高等教育主要仿效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而来,深受以凯洛夫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重视教师对书本知识的系统传授,重视正规的课堂教学,轻视成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注重成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对成人学习的特点重视不够,学生被视为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客体和受教育的对象,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重点地位在成人高等教育的确立,成人高等教育开始了以职教化为主要特点的改革。改革把过去对系统知识传授的重视转变为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关注上,在提高学生实际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过程中,开始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代的成人高等教育更加重视成人多种形式的学习,并把这种学习视为成人发展的重要手段。教育观念上从“重教”向“重学”的转变,体现在教师观上,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观念,主张教师角色的调整和改变。教师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而应成为成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协作伙伴与会话对象,是学习环境的有效营造者。在学生观上,强调成人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的主体,尊重学习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境,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师生观、教学观上,改变传统的师尊生卑、重教轻学的占有式师生关系,把教师和学生真正视为相互联系的两个平等主体,使成人学习者在这种平等对话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得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唯此,成人高等教育的变革才具有实现的可能。

三、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学习在成人高等教育转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多种多样,依据学习方式和重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区分为“学会”和“会学”二种。“学会”注重学习的结果,强调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这种学习属维持性学习或适应性学习,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的问题的能力。“会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强调学习态度和习惯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学习属创新性学习或学会学习,不满足于对现有事实的接受,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知识、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概言之,“学会”与“会学”是对教学过程中“学什么”和“如何学”的一种简要指代,前者强调的是对内容的学习;后者强调的是对方法的掌握。

“学会”与“会学”在教学过程中都十分重要,如同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学会”不可能“会学”,而没有“会学”,也谈不上“学会”。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其基本主张和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学习观。18世纪西方教育界,实质教育派以联想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灵是个容器,要用各种知识来充实,主张教学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各种有用知识,发展智力无关轻重;形式教育派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教学中传授知识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启发人的心灵,教学重心应放在发展智力上。实质教育与形式教育争论的焦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孰重孰轻,其实也暗含了教知识还是教方法,重“学会”还是重“会学”的争论。教育理论发展到今天,学生的学习以及学生怎样学习越来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当代教学理论尽管派别林立,观点各异,但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都十分重视,都主张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如何学”。现代教育的许多大师们都是强调学习方法,重视学会学习(learning to learn)的重要代表。布鲁纳基于结构教学的理论,提倡发现法,即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一些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去研究、探索和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赞科夫从以教学促进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与传统教学原则相对立的五大教学原则,其中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学习成果,更要留心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等等。他们都强调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极端重要性。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在已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强化了已有知识的归类,加快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人们接触知识较以前更为容易,使得选择和有效利用知识及创新知识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人说,人类科技知识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是每10年增加一倍,现在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这就要求人终身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学习,要求人具有良好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的真正意义不只是获得知识、技能和经验,更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一个结论需要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才能应用,而方法却在变化了的情境中仍具有生命力,它比结论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进而创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现存的知识更为重要,这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从“学会”向“会学”,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在职的工作成人,是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工学矛盾突出是这一群体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学习问题,这决定了他们的学习主要靠业余时间的自学进行,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能合理利用时间,就难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成人具有较丰富的工作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学习,尽管他们的机械记忆能力不如未成年人,但理解学习是他们的长处,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其经验和理解记忆能力强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其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而所有这些,都有赖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因此,就成人高等教育而言,强调“会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但传统成人高等教育把学历文凭的获取和有用之材的培育视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忽视成人发展的需要,强调以教为主,重教轻学,在教学观和学习观上则是强调教给事实和学会知识,重现有理论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轻学习习惯养成和学习品质培育;重适应性学习,轻创新性学习;重“学什么”,轻“如何学”,不注意发挥成人学习者在学习上的特点和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里,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帮助成人掌握基本学习内容的同时,着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意味着学会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合理地利用时间,把握学习内容的要点与关键,采用多种学习方法,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使用科学的学习策略;意味着学会自主学习、高效学习和创新学习;对于成人学习者来说,还意味着学会有效利用不同的学习场境和条件,发挥自己学习方面的优势,通过理解,借助经验进行学习,以弥补工学矛盾和机械记忆不足的缺陷。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接受间接经验为主的活动,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积累、螺旋式提高的复杂过程,也是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学会学习是通向认识、生存和发展的途径,是挖掘人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最好的办法,学会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习与创造的并存与通融。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人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审视教育观念[J].中小学管理,20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