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风险贸易业务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4:53

序论:在您撰写高风险贸易业务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风险贸易业务

第1篇

文/许云东 山东青岛农商银行

今年以来,青岛区域内的大宗商品贸易骗贷、民营担保圈集体违约、中小企业主跑路失联、房地产企业违约等问题逐渐显现。在外部形势整体困难的情况下,青岛农商银行在风险管理流程中加强“四个结合”,不良占比逆势下降,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成为青岛金融同业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风险识别:及时识别与准确识别相结合

通过持续盯防和定期排查,提高风险信息的及时性。完善预警信号传导机制,打通总行、管辖支行、二级支行之间的风险报告渠道,加快了风险信息的传递速度。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加大风险提示强度,每月通报欠息企业和贷款逾期企业,并针对行业风险、单一客户风险、担保方式风险、财务报表识别等及时编发风险提示和风险专报,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警惕性。针对风险等级的不同,围绕重点区域、风险行业和高危客户等风险领域,建立潜在风险客户名单,制定专项贷后检查计划,加大常规检查和突击检查频率,确保第一时间获取企业风险信号。同时,对大额贷款客户进行逐户梳理,做到每旬一检查、每月一督导,始终掌握客户的真实经营状况和还款能力;对集团客户和关联企业进行专项排查,实行统一授信管理,主动规避集中度过高、预警监测不及时导致的信用风险;对公司类客户进行集中检查,全面摸底排查公司类贷款的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借款人经营情况、对外担保情况等,提前化解风险贷款19笔、金额3.25亿元。

通过流程再造和预警分析,提高风险信息的准确性。积极开展信贷流程再造工程,设立审查中心、审批中心、放款中心、贷后检查中心和档案管理中心五大信贷管理中心,推行独立审批人与信贷管理部总经理“双签”审批、授信评审委员会审批、授信审批委员会审批“三级审批”制度,并对公司类贷款实行扁平化、集中制和贷前调查分级制管理,实现了审查、审批及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有效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同时,加强对关键风险预警和重要风险提示的落实督导和信息反馈,由总行明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控措施、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政策,管辖支行将风险监测的重点具体到行业、客户和产品,确保客户风险评级授信管理、合作机构转入退出管理、关联交易和统一授信管理、新业务新产品评估管理等核心风险管理政策的落地。针对经济形势下行和区域风险频发的实际,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调整,专项调研政策调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及时组织业务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研判和管理调整,制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的指导性意见,引导管辖支行主动调整和科学决策。

风险预警:纵向预警与横向预警相结合

青岛农商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尚未上线运行的情况下,通过畅通预警传导渠道、拓展风险信息来源等措施,搭建起了纵横结合的预警体系,有效提升了风险管理的主动性。

在纵向预警上,建立了总行政策传达和基层信号反馈的双向预警传导机制。一方面,由总行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年度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主要行业的准入退出标准,确定各个行业的授信控制目标,明确不同行业的风险防控重点,确保基层支行提前掌握业务发展导向和规避风险隐患。根据实际经营情况,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环节的风险动态,及时向全行印发风险提示,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管辖支行在深入排查的基础上,对存在高风险隐患的客户实施名单式管理,按月进行贷后管理和监测预警。同时,坚持审慎的风险评定原则,本着预警信号“宁可放大、不能缩小,宁可错报、不能漏报”的导向,突出基层支行了解客户和市场的优势,建立自下而上的风险信息报送机制,指定专人收集业务辖区内的风险信息,及时向总行传递风险预警信号。对于未及时报告风险信息、错过最佳处置时间的,相关责任人员要承担信息传递失职和信贷资产损失双重责任。

在横向预警上,搭建了总行部门之间和相关机构之间的预警信息共享平台。与风险管理部门相比,具体业务部门在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上具有更加明显的便利条件。青岛农商银行在突出风险管理部门预警作用的同时,加强了业务条线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预警协作,专门建立了跨部门的风险信息预警机制和风险决策协调机制,覆盖了客户现金流量、结算频率、账户余额、担保关系、经营状态等信息,实现了事前风险识别、事中风险监测、事后风险分析的全流程管理。与此同时,青岛农商银行将相关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重要方式,主动对接监管机构、金融同业、行业协会、司法机关、工商税务等单位,定期交流风险预警信息,随时通报重大风险事件,有效拓展了风险信息的获取渠道,提高风险预警的及时性和风险处置的主动性。

风险处置:事前控制与事后处置相结合

对于存在风险隐患的,青岛农商银行力求尽量缓释风险。一方面,提高风险行业的审批权限和放款标准,将产能过剩行业融资、民营企业信用融资、大额贸易融资等高风险客户的审批权限上收至总行,仔细甄别风险客户的增加授信需求,审慎介入他行退出的信贷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口。另一方面,持续跟踪潜在风险客户,按月进行贷款检查和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涉及民间借贷、关联关系复杂、资金流动频繁、提供异地担保等高风险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始终保持高度的风险敏感度。同时,针对押品评估价值虚高、实际风险敞口超限的风险贷款,通过追加抵质押物等措施,增强风险缓释效力;对于无法追加合理抵质押物或无法找到合适担保公司的风险贷款,则制定明确的贷款规模压缩计划,直至风险敞口降至客户偿债能力和风险可控范围之内。加强对贷款分类偏离度、迁徙变化和不良贷款余额的监控,密切关注客户经营动态和贷款风险动向。

针对风险已经暴露的,青岛农商银行力求尽快清收处置。扎实开展“不良贷款清淤攻坚”活动,通过现金清收、债权转让、追加担保、司法、经侦催收等多种手段,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盘活力度,努力减少风险损失。

文化构建: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第2篇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长账期赊销出口”以及“远期信用证出口”三类业务风险较高,如果没有充分的保险保障的支持,企业往往会由于收汇风险过大,且难以获得融资支持而放弃这部分出口业务。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有效解决了出口企业“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等难题,直接帮助部分高风险业务实现了出口。

一是拉动了出口到新兴市场国家的业务。新兴市场国家市场波动大、收汇风险高,如果缺乏保障,企业大多会放弃这部分市场。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41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

二是拉动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长账期赊销业务。这类业务是指企业以赊销方式出口到除新兴市场以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且放账期限在90天以上的业务。由于这类业务买家风险较高且资金占用期限长,如果没有保险支持,企业在风险和资金的双重压力下不得不放弃出口。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160亿美元,同比增长185%。

三是拉动了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远期信用证业务。这类业务是指出口到新兴市场以外国家的期限在30天(含)以上的信用证业务。这类业务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欧美等国家的银行大量倒闭,收汇风险急剧上升,企业往往会放弃这部分业务。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此类业务70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综上所述,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三类高风险业务达到640亿美元,占全年总保额的71%,高于历史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平均占比为51%),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出口、稳定经营发挥了支持保障作用。

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拉动我国出口增长和保障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拉动我国出口增长、支持企业实现利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以及保障就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一是促进了出口增长,支持企业实现利润。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2 016亿美元,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直接拉动了640亿美元的高风险业务,直接拉动出口增长5个百分点,拉动一般贸易出口增长9个百分点。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为902.7亿美元的出口贸易提供了保障。按我国出口企业平均3%左右毛利润率的惯例计算,可支持出口企业实现利润185亿元人民币。

二是帮助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巩固了传统市场,开拓了新市场。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老保户(指签单日期在2009年1月1日之前的保户)借助信用保险的支持,当年新开发海外买家3.4万多家,实现出口额156亿美元。同时,中国信保还通过更为灵活的结算方式和放账期限等手段,扩大了对4万多个海外老买家的赊销力度,对这些老买家的出口比上年增加88亿美元。通过信用保险的支持,2009年老保户新增出口244亿美元,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5%左右。

2009年,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保出口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低国家(发达经济体)的业务增幅近200%,充分发挥了帮助出口企业占领高端市场的作用。例如,中国信保根据对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趋势的准确判断,突破传统承保瓶颈,对光伏行业超过90天的非信用证类业务积极批限,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中国信保累计批复光伏行业超过(含)90天的有效限额达到71.8亿美元,帮助企业战胜欧美等贸易强国的竞争对手,赢得了大量订单。通过短期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2009年我国对美国、澳大利亚、瑞典、瑞士、希腊等光伏市场的出口,实现了38%~177%的增长。

第3篇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防御措施相关问题的研究试析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结束语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新形势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 问题 对策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第5篇

日前,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在业内率先推出了国际组织担保项下应收账款买断、保兑、转开保函业务。

不久前,广东省某出口企业签署了出口至厄瓜多尔的上百万美元订单,结算方式为90天信用证,但由于对方进口商为新结识的客户,且前期该出口企业业务从未涉足过上述地区,因此对于地区风险、金融政策、收汇保障、汇率波动等存在重重顾虑。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得知后视其需求有针对性地推介国际组织担保项下应收账款买断业务,为该企业在出货后办理应收账款买断式融资,不仅帮助企业提早收回货款、优化财务报表,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更为企业树立了拓展新兴市场的信心。目前该企业与对方交易往来日渐频繁,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亚、非、拉、中东欧、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逐渐兴起,贸易机会不断涌现,企业对新兴市场的拓展力度明显加强,而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全球经济放缓、金融风波迭起等外部环境的变化,“走出去”企业面临的上述困惑普遍存在,避险、担保、融资等金融需求尤为旺盛。但由于上述新兴市场多为高风险或偏远地区,银行自身风险无法得到有效分散,传统的服务渠道、金融产品较难涉足。因应上述情况,广东中行不断拓宽合作渠道,寻找针对上述地区具有突出资源优势的金融组织,并与多家国际金融组织陆续签订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发挥各自在风险担保、资金运作方面的优势,携手推出国际组织担保项下应收账款买断、保兑、转开保函业务,即由国际金融组织和中行合作承担上述地区开证行或保函开立行的银行风险及其所在国家/地区风险,中行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应收账款买断、保兑、转开保函金融服务,从而借助国际金融组织的力量有效弥补了目前多数银行对上述地区中小银行或私有银行授信额度不足的缺陷,将金融服务范围延伸到上述高风险地区,顺利解决了“走出去”企业市场拓展中收汇风险以及融资难问题,帮助企业在原本望而却步的偏远高风险地区,取得实质性业务突破,增加贸易机会。

广东中行国际结算部供稿摄影/卢小平

第6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进出口产品;检验检疫

一、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范围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的识别、预测和衡量,选择有效的手段,以尽可能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有计划的处理风险,以获得进出口工业品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风险管理可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指国内外与检验检疫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区别和改变;国外检验检疫机构及媒体的产品质量安全通报、退运、召回等情况;产品自身特性、工厂质量管控、风险控制,企业经营诚信情况等。内部风险主要是指检验检疫关于进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资源配置、监管模式、通关模式以及处理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等。

二、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1.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管理从微观向宏观管理转变的必然选择。

从2013年8月15日以后,质检总局对法检目录进行了大范围的主动调整,取消了大部分出口工业品的出口法定检验,检验检疫监管由微观管理逐步向宏观管理转变,原有的检验监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求。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将检验监管从繁琐的批批检验中抽离出来,通过系统的风险分析、科学的风险防控、突出质量安全的重点和难点,将有限的检验检疫资源合理配置到高风险的监管中,彻底打破法检与非法检的界限,逐步提高对进出口工业品检验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适应新形势下的进出口工业品监管要求。

2.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提升检验检疫自身管理能力的客观要求。

国际贸易摩擦不断深入、技术性贸易壁垒层出不穷,检验检疫内部监管体制不完善,以及检验检疫人员素质、管理对象的诚信缺失等都会对检验检疫的自身管理带来相应的影响。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解决检验检疫业务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化解执法管理中各类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做到管理质量提升、风险可控、高效通关,不断提升自身管理能力。

3.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解决检验检疫管理资源与监管任务不匹配的最有效手段。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多年来高速增长,贸易量稳步攀升,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一,检验检疫业务量也随之大幅增长,其中尤其进出口工业品增幅最大。随着全球贸易风云多变,从政府到外贸企业对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的要求更高、通关速度更快。一边是繁重的业务量和不断提高的要求,一边是严重的人力、财力不足,检验检疫部门虽然出台了大量针对性强的帮扶措施,实施了“5+2”工作制等等,但还是难以满足外贸企业的需求。实施风险管理,通过检验检疫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化风险管理平台建设,可有效解决人力、财力等管理资源不足问题。

4.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实现“管得住、放得快”的最有效手段。

对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通过对产品特性、生产工艺、国外通报、质量督查等进行风险分析,及时风险预警,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进出口工业品加强检验监管,使监管更加高效、严密,实现检验检疫“管得住”。此外通过风险分析,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低风险的工业品简化检验监管或者免于监管,实施自动放行,提高通关效率,实现检验检疫“放得快”。

5.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是加强检验检疫队伍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检验检疫行政执法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存在一定的廉政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管制约,这些风险就可能发生廉政问题。实施风险管理,对检验检疫全流程进行监控,可以及时有效避免检验检疫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廉政问题。

三、进出口工业品实施风险管理的应用

风险管理应用于检验监管,关键是有配套的管理措施,根据不同产品的风险分级差别化管理,在减低风险的前提下提升效率。

结合辖区进出口工业品的特点,强化风险分析结果的应用,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速通关。一是结合实际确定不同产品的风险分级,对进出口工业品的风险点进行充分识别。二是确定不同风险等级工业品的检验监管模式。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的重点敏感高风险品实行批批检验为主,以确保进口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其他高风险或较高风险品,实施分类管理;对一般风险的工业品,采用直接放行通关和验证监管模式为主。三是加强总结分析,改进完善。根据进出口形势变化,对风险点实施动态监测、跟踪,针对风险点变化,实施动态控制措施。通过监督检查对进出口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及时予以修正和调整,使其不断改进并具适宜性。

以广东惠州为例,2015年,惠州检验检疫局按照广东局创新建立“三个模式”、优化构建“三个体系”的总设计,大胆创新,对辖区12家大型企业实施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推进“风险管理+监管后置”的快速核放监管模式。在“管得住”方面,制定《惠州局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对企业的经营守法情况,质量管理情况,信用情况等进行风险评估,确保实施企业的有较高的综合质量管理和信用水平。针对实施企业九成以上进口工业品为一般风险出口成品的原材料,大胆采用直接放行通关,在对企业的的后续监督管理中验证及监管货物的质量情况;对进口设备、消费品等涉及安全卫生环保和反欺诈项目的高风险产品进行重点集中抽批检验监管。定期对企业进行风险再评估,实现动态监管。在实施过程中,内部管理在工作流程上增加了透明度,在时限要求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既缓解了人力不足的问题,也降低了廉政风险。在“放得快”方面,企业提前通过电子邮件预申报,实行无纸化报检和通关,业务部门根据货物风险情况因素提前制定检验方案,货物进口时免于口岸现场查验,即报即放,完全实现零等待。到厂的一般风险工业品可按企业质量流程实现直接入库上线生产,高风险产品则在检验检疫监管下集中实施检验。最大限度缩短企业通关和生产流程时间,为企业发展赢得主动。在措施收效明显的良好基础上,惠州局逐步推广扩大实施范围,2016年已经评估并实施了对65家大中型企业的进口工业品风险管理。一年来,通过风险管理通关检验的进口工业品有8455批次,货值8.4亿美元,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通关时间和通关成本。

四、做好检验监管风险管理的关键

实行检验监管风险管理是检验检疫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是检验检疫实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方向。在对风险管理新模式探索中,完善相关要素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关键。

1.建立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专业队伍

风险管理属于新生事物,对检验检疫执法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因此应当加强对一线执法人员风险管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基层执法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论,建立一支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专家队伍,学习最新风险管理理论,结合工作实践组织研讨,促进风险管理人员、风险评估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进行风险的建议和信息交流。

2.建立进出口工业品风险管理制度

应用风险管理的科学思维,通过对进出口工业品产品风险因素识别、风险数据分析评估和风险控制,建立一整套风险管理制度。对进出口工业品风险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估、管控,合理调配检验检疫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精力将工作重点放在行业性、系统性等高风险行业和产品的管理上来。

第7篇

关键词:检验检疫 快速核放 模式 成效

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产业的迅猛发展,要求检验检疫工作既要科学监管,又要高效服务。在此背景下,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改革和整合,建立快速核放中心,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流程优化为手段,对特定业务快速完成“报检评审、风险评估、合格评定、出证放行”,实施快速核放。实现“提速、减负、增效、严密监管”的总体目标。

所谓快速核放,就是指检验检疫部门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以信息化平台为依托,以流程优化为手段,对特定业务快速完成“报检评审、风险评估、合格评定、出证放行”(“三评一放”)的业务管理模式。

建立检验检疫快速核放中心,是落实当前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改革,实现科学监管的需要;是适应现代物流快进快出、大进大出,实现快速通关的需要;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减少环节,实现减负增效的需要。

一、快速核放业务简介:

“快速核放中心”目前对六项业务实施快速核放。

1、经电子监管系统综合评定合格放行的出口产品

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对诚实守信、质量稳定及出口分类管理在二类以上的企业实施出口产品电子监管。

电子监管系统自动将企业原始的原辅材料检验、关键工序、成品检测等数据与检验检疫部门设定的“监控项目表单”进行比对,经系统综合评定合格的,由“快核中心”实施快速放行。

2、进入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综合评定合格放行的入境产品

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在特殊监管区域内实施了入境全申报的管理措施,开发了入境检验检疫电子监管平台――“综合保税区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通过风险分析,建立了检验检疫风险管理机制。对入境货物是否需要查验是通过“电子监管系统”来进行自动分析和评定的,对系统识别无需实施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的直接由“快速核放中心”实施口岸放行。

3、实施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的进出口产品

“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指在内陆地区建立检验检疫虚拟口岸作业管理区,在虚拟口岸内,对从特定对外开放口岸进出境的特定货物,实现“一次报检、一次检验检疫、一次放行”。

“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模式通过与口岸局的协作,对经考核、诚信度高、管理规范的企业进出口商品和集装箱在虚拟口岸实施检验检疫。目前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已与上海、太仓海运港口及周边机场建立了协作机制,开发了《虚拟口岸直通放行检验检疫业务管理系统》。实施该模式后,检验检疫根据相应的风险评估规则,按1-3%的批次抽查实施现场查验,其余的批次由“快核中心”实施快速放行。

4、经风险评估确定为三类风险的进口机电产品

检验检疫部门按照“进口机电产品风险评估规则”,对进口机电产品安全、卫生、环保风险进行等级评定,分为三类,三类风险进口机电产品是指安全、卫生、环保等项目风险较低、一般不会产生危害的进口机电产品。

“快核中心”对进口机电产品进行综合评定,对经风险评定认为安全、卫生、环保项目风险较低、一般不会产生危害的三类风险机电产品,予以快速放行。

5、实施特殊监管区预报即放监管模式的产品

“预报即放”是苏州检验检疫部门为促进苏州综合保税区国际配送中心建设,对分批输出到境内非特殊监管区的保税物流货物,实施“预先申报、提前检验、分批放行,集中出证”的检验监管方式。检验合格的允许分批出区、集中签发通关证明。

6、实施特殊监管区国内流转货物便捷监管模式的产品

国内流转货物便捷监管模式是指检验检疫部门采取诚信准入、风险控制、验证监管等监管措施,对国内流转货物免于检验的管理模式。

“快核中心”依据企业提供的《国内流转货物自我声明》及相关资料,按货物特性、物流性质、贸易方式等情况对国内流转货物进行报检评审,对旧机电产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动植物产品、食品、化妆品等高风险产品不实施便捷监管模式。

二、快速核放业务特点

1、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基础。快速核放工作绝不是单纯的追求“快”,是建立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的,只有确定为低风险的产品才可以列入“快核”业务。苏州检验检疫部门建立了完整的风险评估规则和规范的风险研判机制,没有进行风险评估的不能列入快核业务,对高风险产品不能列入快核业务。

2、信息化和流程优化是重要手段。风险评估规则输入信息系统后,由系统自动评定风险,并且可通过风险研判及时调整规则,及时维护到信息系统上,报检评审、风险比对、核准放行等项工作都由系统完成,确保了快速核放“又快又准”。

3、部门融合凸显集中效应。新成立的“快速核放中心”是由检务、检验、检疫等人员共同组成,纳入“快核”的业务不再需要各部门之间的流转,“快核中心”人员按照预先设定的规则、依托管理系统对符合放行条件的货物直接放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检管职能分离,确保规范运作。苏州检验检疫管理部门负责审定快速核放业务的受理范围、制定和调险评定规则及实施监督检查;施检部门负责对实施快速核放的产品和企业进行日常监管。“快速核放中心”负责快速核放业务的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对符合条件的实施快速核放。各部门职能明确,各司其责,相互验证,保证各项工作的规范运作。

三、快速核放初步成效

自2011年1月开始,苏州局在工业园区建立“快速核放中心”,开展快速核放业务试点,尝试解决检验检疫工作中“管”和“放”的矛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风险管理,提升了检验检疫部门科学监管能力。快速核放的“快”,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快,通过前期风险规则的科学制订,运用信息化平台对高风险产品进行自动筛选,提高了对高风险产品的监管力度和效果。快核中心运行以来,至2011年9月,累计截获各类有害生物2332批次,截获媒介生物568批次;违禁物36批次;查出不合格进出口商品233批次,货值19914.6万美元,比实施前提高了3倍以上,取得了明显的监管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