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13 16:14:46

序论:在您撰写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第1篇

一、为什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知识是无止境的,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中更是提倡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而一个人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长大成人后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靠自学才能进一步吸取知识,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自学的前提必须要学会阅读,利用当今各种媒体书本,报纸,网络等等都是探求知识的渠道,这些媒介就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师。有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2、阅读可以提高兴趣、拓展思维、拓宽知识面

在初中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出现了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中的内容与教师的教学任务或者说考试要求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各个教师在处理阅读教材时各不相同,有的点到为止,有的索性不讲,而大多数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习惯都不会去看的。其实这些材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3、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优等生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实际上,一个班里的学生的基础是参差不齐,教师的授课内容满足不了部分数学特别有悟性的学生,于是较强的阅读能力对他们来说显的格外重要,这样具备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方便他们去自我提高。

二、当前的阅读现状与冷静分析

现状一:数学教材——被冷落的“主角”

在公开课或者是平时课堂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激情四射,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课上得非常精彩,但在课上要求学生看教材的时候很少,仅把数学课本当成了习题集,甚至会有整节课下来没有打开过数学书。这就导致学生不了解知识的出处,缺乏对知识的系统了解,这也是导致差生的原因之一。

现状二:阅读能力——被揭开的“伤痛”

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到底如何呢?课堂上做练习时,有教师的引读,学生的正确率会比自己读题、审题的时候高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批改完作业或试卷后,让学生自己订正错误时,有些题目就能正确解答出来。教师询问原因,学生的理由就是“当时没有看清楚”。

现状三:阅读指导——被忽视的“妙药”

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仅仅停留在“看”和“划”上,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或者公式;而学生自以为“读”懂了,上课提不起情绪听课,影响了听课的效果,这样的阅读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一样,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包含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阅读,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地读每个句子、名词术语、图表等,领会其内涵。同时教材的编写都是以学生对话和小精灵提问的形式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省略了数学推理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更需教师的阅读指导。

三、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1、“以教材为本”,抓实数学教材的阅读

数学课本是教材编委专家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因此,教师更应该注重提高学生对书本的阅读意识。

(1)、概念、公式的阅读。正确帮助学生理解并把握其中的重点字、词,并能把符号与语言进行互译。

(2)、例题旁边“想”的内容的阅读。教材中在很多例题旁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或者小精灵提问的方式,写出了“想”的内容和过程,这不光吸引学生的注意和重视,更提醒了学生相关的重点和难点。

(3)、“合作学习”的阅读。教材中的合作学习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打下基础。

2、“指点迷津”,提供数学阅读的时机和方法

(1)、课前阅读,激发动机

教师应指导学生课前阅读,即预习。数学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学生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拟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实际是为学生安排一条思考探索的途径,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进行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2)、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为了打破学生依赖教师的局面,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比较抽象难度大的内容,一般水平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教师巧妙设疑,分散难点,螺旋式地提示问题的本质,内化知识。

(3)、以“探讨”促读,强化重点

第2篇

【关键词】教学;化学;能力;培养

阅读是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接受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和经历中我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差,很多学生不重视读书,认为上课时能听懂就行,阅读时也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另一方面也与老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有关,认为所有的概念,信息资料等都必须通过老师传授才能让学生掌握,忽视了学生自主的“阅读,感悟,领会”的过程,既造成学生长期对老师的依赖性,也影响和制约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还造成了课堂的低效。因此,课堂改革中本着从学生自身能力的长期发展和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就要求课堂教学中一定得重视学生自己学习活动的第一个阶段:“阅读能力“的重视和加强培养。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在此我主要通过以下方面与大家分享方法。

一、阅读兴趣需要加强培养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敲门砖。学习化学需要兴趣,阅读兴趣同样对学好化学有很大的帮助。化学课堂上的阅读能力培养,就是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获取知识,用以解答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H和B的含义、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不怕烧的玻璃等,让学生乐于阅读。如在学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意大利死狗洞的故事情节:狗一过去就会死亡,人走过去却安然无恙。碳酸氢钙就分解出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它从水里选出后积聚在地面附近,形成半米左右高的气层。 二氧化碳会使人和动物窒息。人站在洞里,气层只没到膝盖,虽然会有少量二氧化碳扩散开来,但它仅使人们感到不舒服,而在地上的狗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层里,所以会窒息而死。让孩子们在故事情节中思考物质的性质,乐于阅读。又如在讲食盐的重要用途时,学生们带着老师的问题在有限的时间里总结到食盐五个方面的重要用途,还通过课本了解到海水晒盐的原理,此时阅读便成了一种享受知识的过程。阅读有了成就感,因而变得乐于阅读。此外,老师还应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在每一堂课中都应安排适当的阅读时间和内容,日久天长,以利于形成阅读习惯。

二、阅读方法需要应用恰当

阅读方法大致有精读、快速阅读、泛读等几种。对于初中学生,主要学习精读,所谓精读,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仔细阅读、理解、运用。

1.精读化学概念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在阅读化学概念时,老师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主要抓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最终达到“读字知其意”的境界。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与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又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把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像这样剖析开来:其一,强调一定温度;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单位是克,这样四个限制性句字就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在四句读完之后,再加以应用,学生就能较快地掌握。

2.精读化学用语抓关键词

化学用语包括:元素符号、离子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它是最为简洁精练的化学语言,必须牢固而准确地掌握。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表达式时,总习惯把“+”读成加,这样对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化学反应的含义,正确运用化学符号都不利,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学科要求进行化学用语的阅读。又如“2H,H2,2H2”中“2”的含义……为便于学生阅读、记忆,还可将一些内容编成口诀的形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用语的规律,以达到运用自如。

例如对“催化剂”的教学:先让学生做一做课本上的三个对照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剖析“一变?两不变”,从而顺利理解这一概念,并自然领会了催化剂为什么不能写在反应物里,而只能做为反应的条件写在文字表达式的短线上。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提炼出了“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状态――饱和;单位――克。这样,学生就避免了“溶剂越多溶解度越大”的错误认识。

3.精读后的复述

阅读完教材后,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主干内容,这一过程通常安排在听完讲授后。阅读后的复述,可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抽象、概括、归纳、联想等能力同时也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

4.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泛读

对于一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而内容本身又通俗易懂的知识,可通过给出阅读提纲进行阅读。例如在学习“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时,我经常采取的做法:给出问题,由学生阅读课本后,通过解决问题归纳出该节的主要内容,最后由教师点拨,经师生共同讨论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这种阅读方法相对于精读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为取得较好的泛读效果,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后的讨论等。

三、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做出简要的标记或笔记。对重要的概念、论述以及关键的字、词、句等,要学生以勾、画、圈、点等方式做出必要的标记;或者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

(2)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每节课中阅读所用的时间,一般安排为老师阅读时间的1.5―2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特别是后进学生的阅读速度随机进行调整。

(3)对阅读进行合理的评价。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要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布置一些课堂小结的作业来检测,这样学生必须认真阅读,并对教材内容进行再加工、整理,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坚持不懈的阅读将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总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训练,既要重视阅读习惯、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要重视阅读效果的反馈,千方百计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以求升华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3篇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知识来源于实践,阅读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能力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众所周知,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条件,为学生的阅读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其中,硬环境就是创设良好的外在阅读条件,如提供图书阅览室,内藏足够的图书,配置较大容纳量的书桌,教室四壁张贴有关读书的标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软环境则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阅读交流中建立的一种美好的情感氛围,如对学生阅读成果的赞同和肯定等。这样,就能使他们在阅读中产生成就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扩充自己的阅读量。

二、教学生读书的方法

教师必须要采用灵活多变的、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果。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

1.自学法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家孟子“学贵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学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帮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这都强调学生自学自得之意。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有了自学的能力,掌握了自学的方法,形成了自学习惯,就可以无师自通,受用终生,这是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2.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三、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运用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地形成阅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去阅读,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读前提出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写进教案,并设计出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读中相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点、难点给予适当的点拨、启发等,指导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读懂课文。读后归纳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读完某段或某篇后,应引导学生回想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读书方法。如引导学生说出一句话、一段话是如何读懂的,段落是怎样划分的,段意是如何概括的,中心思想是如何归纳的等等,并鼓励学生把学到的这些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逐渐形成独立阅读能力。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阅读的书籍不同,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我们应该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个人不同的阅读习惯,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灵活使用。

作为课堂教学来说,教材内容是固定的,师生都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那么,在学生的阅读方式上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充分的自由,以尊重其自己的意愿。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种不干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预习任务中不强制要求阅读文本,一般对字词和作者背景提出要求。如果预习中阅读过课文,一些学生就不会愿意再次阅读。课堂上的研讨对文本内容感性认识的支撑将无法开展。二是阅读之前一般不预设问题。不单纯将语文当作解读信息的工具,以保证轻松、自由的阅读状态,不破坏其自主体验、想象、积淀和感悟。三是让学生选择自己的阅读方式,以尊重其个体差异。在实践中学生一般对篇幅较长的文章选择默读,对篇幅较短的文章选择朗读。这种尊重自主意愿,不干预的阅读,使学生能沉浸于文本之中,获得个性的认识感悟,为探究和讨论蓖帘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外语;阅读;思辨

据调查,外语专业学生入学时思辨能力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学生思维能力并未因年纪的增长而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分析其原因并不难理解,以阅读教学为例,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缺乏思辨能力的现状有目共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没有根本改变,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时间少,相互交流不多,对学生启发少,且考核大多是平时学习的原样输出,这样势必限制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一、对思辨的认识及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思辨是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它包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思辨首先是一种思考方式,它不会一蹴而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才可形成的。我国学者文秋芳认为:思辨的核心是“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并“作出有理据的判断”。提高思辨能力,就是把人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深度是指思考问题、看待事物的准确程度,是否涉及问题的本质。拓展广度,就要培养联想的能力。

阅读是一个运用经验、知识读出文章内容的过程,现在外语的四六级考试越来越重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外语阅读课是训练大学生提高对外文文字认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的能力。阅读的过程就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离开了这一过程,思辨活动就无法进行,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输入是学生进行思辨活动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阅读材料后会先对文本进行归纳概括,然后与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类比、对比,得出自己的判断。这一过程中所进行的归纳、概括、联想、对比、分析和判断正确正是思辨能力的训练过程。外语阅读教学是大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是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

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教学新模式

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分为一般层次的阅读和较高层次的阅读,还有更高层次的阅读。第一层次的阅读目的是理解语篇和掌握阅读方法,了解作者写了什么,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活动。较高的层面要求学生掌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这种思想感情背后的原因,这就要求学生在准确理解词语、句子和篇章的基础上深挖篇章的的意义,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更好层次的阅读目的是鉴赏,这属于读者和作者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而这最高层面的阅读会使学生进行联想,启发思想,开发智力。唤起创新意识。

关于提高思辨的教学形式,西方学者往往会把它分为独立式和镶嵌式两类,前者指独立设置提高思辨思维的课程,后者则是指将提高思辨思维的目的与某些学科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为目的的阅读课属于第二类。如果我们把思辨思维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势必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思辨性阅读是指对文本的高层次理解,它包括释义和鉴赏的技能,把事实与观点区分开,通过概括分析总结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填补信息上的空白部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以阅读课为例,根据以上论述的观点我们把思辨性阅读模式分为阅读准备阶段、阅读进行阶段和阅读后阶段三大块。

在阅读准备阶段,应提前对阅读话题做一系列相关准备工作,可先从文章标题或副标题入手进行预判。在正式学习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查找相关背景知识。在此期间,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充实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阅读进行阶段是利用思辨思维策略进行思辨能力训练的关键阶段。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学说,学生的有效学习需要不断来自周围环境的刺激,进而才能做出反应的过程,这也就是刺激――反应接受模式。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阅读环境刺激。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使其学生不断体验来自成就感的刺激。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学生会更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进行更为大胆的猜想,发挥自身潜能。

在阅读后阶段中,学生在对阅读文章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分析推理和讨论后,势必会产生和作者观点部分相悖或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来,给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备积极向上的思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把自已对文章的思考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以家庭作业的形式上交老师修改。在考核方式上,教师也应避免传统式的考试模式,考查内容问题要具备思辨性,把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结合起来。

思辨能力是当今大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外语阅读课堂作为培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培养大学生这方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把阅读课作为一个创新的基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考,使得学生通过阅读课获得自身思辨能力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5篇

阅读 阅读技能 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阅读内容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首先要重视数学书本的阅读。如果教师平时对数学书本的重视不够,学生就缺乏阅读数学书的意识和习惯。教师要让学生爱上数学阅读,首先要把数学阅读带进课堂,让学生爱读数学书。那么,数学课堂上如何合理安排和指导学生阅读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其数学阅读能力呢?根据数学阅读特点,我认为,不论什么课型和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恰当运用以下策略均会有良好效果。

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的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确定阅读时机,对于较易理解的,文中出现的概念不算太抽象的内容,可以安排在讲授前阅读,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可以采用边讲解边阅读的方法、或讲解后阅读。如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中关于认识圆柱体体知识的内容可安排在讲授之前阅读;“简单统计”一节可采用边讲授边阅读的形式;而苏教版第十册“数的整除”一节宜安排在讲授之后阅读,因为这一节内容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分类讨论对学生来说没有基础,讲授前阅读,学生不易整体把握,很可能会糊涂,最好教师先讲授,讲授过程中要渗透数的分类讨论思想,之后阅读收获会大些。

二、巧设阅读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如果让学生能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好途径,就更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我国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始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阶段,不论是安排讲授前阅读还是讲授后阅读,都应精心组织设置些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例如,在教学“认数”一课时,让学生在读教材时思考如下问题:(1)通过看书阅读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 明白?你还有什么想明白? 例题是比较什么的?为了说明什么问题?(2) 通常用读数、写数的顺序怎样?(3)什么叫亿级?它和万级、个级有何区别与联系?怎样类推亿级?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些个问题阅读教材,并把书上重点地方画出来。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诱导,最后指名学生小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课文的习惯,又教给了学生归纳小节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习的能力,

三、教授阅读技能,提高阅读质量

教授学生阅读技能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地阅读数学的方法。根据数学阅读的特点,数学阅读时,要精力集中,边读边思考分析。阅读时要根据教师的阅读提纲,抓住关键,仔细阅读。概念、公式、规律等是阅读的重点,要仔细分析,弄清概念的实质及公式和规律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导的思路。文中符号、图表应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思考、分析,以达到数形结合。实践表明,学生不会阅读数学符号和图表,不明其中的含义,是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最大障碍,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加以引导。例题应充分帮助学生理解解题的各个步骤,如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根据题意,得”的“根据”和说理性问题的“所以”的之所以然等。故而数学例题的阅读笔者认为应提倡三思:一思解题思想与方法;二思每步的根据和理由;三思有无其他解法。要仔细领会文中是如何由一个特征或若干个特例上升为一般原理或概念的,反过来又是如何用特例去进一步加深对一般原理或概念解释的,这个很重要,因为“掌握数学术语不是简单地记忆词汇,而是一个掌握数学抽象的过程”。经常注意这个抽象环节,对形成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这就要求学生注意阅读每句的引言,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认真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

阅读时可用笔做各种记号或在空白处加上理解说明一促进记忆。重点概念、公式、法则要用心记,几何形体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图形模式的记忆,结合图形将念、公式“图形化”。为丰富数学语言,还可以让学生朗读(a+b)c=ac+bc,C=2πr等有关概念、公式的文字叙述,如:可引导学生读成“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等于两个加数分别乘以这个数,再把所得积相加”。

四、明确阅读意义,提高阅读自觉性

教师应使学生明确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源泉,让学生认识到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教师再渗透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启迪学生认识阅读自学能力往往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就是靠刻苦自学数学获得初步成功的;爱迪生在学校时间不足三年,全靠阅读自学成为大发明家的,等等。这样,通过正面引导,提高学生阅读数学的自觉性,数学教材毕竟不同于文科类教材,它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学生开始阅读教材时可能会按照他们阅读语文的习惯较少分析思考,收获甚微,失去阅读兴趣。教师不妨先做出阅读示范,然后编写由详到略的阅读提纲,传授数学阅读技能,使他们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一些技巧,慢慢地,当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时,阅读的自觉性就会加强。

五、合理安排时间,阅读贵在坚持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 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 有没有兴趣,阅读的效果很不一样,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可以使学生从机械阅读向意义阅读转化. 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新而有趣,要有适当难度,富有启发性. 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用课本以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令学生看见了越出教材的可能性. 这种到知识海洋中去游泳的前景激励着他们,自然而然地使他们产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数学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让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时常感到他们通过阅读成功地学会了一些东西,以提高数学阅读的自觉性. 例如,已知线段AB = 20 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 = 6 cm,M是线段AC的中点,则AM长为多少厘米?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几何题,但在实际做题中,却有许多学生出错,而当他们看到试卷上的错号后,马上就恍然大悟. 原因就是这部分同学不注意细节的描述,对关键词“直线”没有注意认真体会,仅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 所以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必须逐句推敲辨别,方能理解到位.

二、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数学事例进行引导,教给学生科学而又合理的阅读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强调数学阅读首先要认真细致,它必须精确到每个字、每个符号. 从而达到“内部语言转化”的目的. 学生在读后,要利用语文阅读中的“找主干”、“缩句”方法,精简出数学知识或问题的精髓,进而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出知识或问题的解决方案. 有时还要借助于写,把读写结合起来加深对数学知识及题目的理解,改过去的“讲练结合”教学方式为“讲读练三结合”方式. 还可利用课外时间,选择几段书上的内容,和学生交流阅读的感受. 积极组织学生阅读数学课外读物,从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 如: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教学内容较少,教学时间很宽裕,因此在课内安排十分钟的阅读在时间上是完全允许的. 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设计好阅读理解思考提纲:如① 什么叫乘方?什么叫幂?两者有何联系与区别?② a4表示什么意思?指出底数,指数,幂. ③ 54有几种读法?④ -32与(-3)2相等吗?-23与(-2)3相等吗?为什么?由此可以发现什么规律?这四个问题解决了,那这一节的内容就比较清楚了. 当然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阅读.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习题,掌握从文字中搜寻有用的信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解答题和应用题,更应小心在意,认真阅读. 例如,有这么一道题:小明放学回家后,问爸爸妈妈小牛队和太阳队篮球比赛的结果. 爸爸说:“本场比赛太阳队的纳什比小牛队的特里多得12分. ”妈妈说:“特里得分的两倍与纳什得分的差大于10,纳什得分的两倍比特里得分的三倍还多. ”爸爸说:“如果特里得分超过20分,则小牛队赢,否则太阳队赢. ”请你帮小明分析一下,究竟哪个队赢了,本场比赛特里、纳什各得多少分?这是一道与语言描述有关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读了以后,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定下心细读,大部分学生又都能从该题得到主要信息,实际上就是特里和纳什得分之间的关系,题目一下就简单多了. 这都与学生平时积极认真培养阅读能力有关,真正作题时就能得心应手.

三、加强指导,培养阅读习惯

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由于个性特点的不同,也许收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教师要合理加以引导,不能打击抹杀其阅读的积极性. 新课标中提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便是我们进行数学阅读的努力方向. 一个题目在追求解题知识的同时,也应重视其内容的思想性,否则,对教材的编写意图就不能彻底领会.

第7篇

【关键词】 高效课堂 阅读能力 现状与对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研究分析近年来的英语中考试卷,不难发现能力提高题正逐渐成为学生的棘手难题,因此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势在必行。同时,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对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思考如何在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1. 英语教学的总目标

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同时,高效课堂一再强调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去,主动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始终扮演课堂活动的主角,不断探索研究问题,才能行之有效。

2. 英语教学的现状

然而,我们发现,现实并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积极性并不高,似乎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教师可能由于赶时间,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 采取相应的对策

3.1教材中Reading课文的处理

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必须重视教材中的Reading课文,要求我们既要侧重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分析。高效课堂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情感态度的形成以及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

3.1.1课文的导入要自如

所选材料尽可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或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并积极参与进来,利用已有相关知识,初步感知阅读内容,为进一步的泛读与精读做好准备。

3.1.2善于运用跳读与找读的策略

试着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找答案,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利用大小标题,文章段落,关键词语,筛选信息,快速捕捉有效信息。

3.1.3把握精读的策略,也就是细节性阅读

通过问题导读,归纳阅读,排序阅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事实细节,考察学生对文章事实与细节的理解,培养学生对信息归纳,搜索概括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帮助学生:

(1)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同义词,反义词,同位语等猜测词句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精彩片段与结构,启发学生学会合理推断段落大意,归纳主题思想。

(3)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具体事实或细节,分析作者意图与文章寓意,进一步确定文章主旨。

运用学习反馈策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作者观点加以评价,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看法,使理论学习升华到一定的情感高度。常见做法:小组讨论,课文复述,采访,分角色表演等。学生通过学后反馈策略的指导,逐步做到知识与思想的融合。

3.2重视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学生自主地参与英语阅读实践活动。我们要清楚,英语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补充与拓展,是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尤为重要,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与范围。教师要善于选择贴近生活,能让学生触景生情的语言实践材料,同时把握好难度,从而逐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增长其智慧,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最简单的做法是我们用好手头的《阅读导航》与《同步阅读训练》资料,这两本书难度中等,贴近实际生活,内容丰富,学生可以每天选做一两篇文章。其次是用好教室里的英语角,广泛阅读英语角的报刊杂志,或者朗读一些中英文对照的名著。除此以外,有条件的学生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文歌曲与影片来欣赏。这样,在不知不觉当中,阅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要教师精心备课,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不断优化课外结构,认真进行阅读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加上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主体作用,重视阅读课程,学会反思自己的观点,分享集体的智慧,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我们的英语阅读水平一定会得到突飞猛进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