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乡村治理综述范文

时间:2023-06-12 16:09:39

序论:在您撰写乡村治理综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乡村治理综述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治理;理论;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1.02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n rural governance was in the ascendant.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e academics studied the connotation, mechanism, mode and path of rural governance,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village governance, and obtained some valuable results. But there were also some disadvantages, such as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research, the research of r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rural governance model need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e research metho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studied mostly below normal. From the trend, not on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oretical study villages, but also to focus on rural governance practices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problem; research methods should be diversified, especially in the use of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advanced technical means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 theory; summary

自20世纪20年代起,研究农村问题的专著在我国陆续面世。1998年,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华中师范大学学者提出“乡村治理”的概念。随着该理论在乡村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学术研究也愈来愈深入,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治理主体、治理权力配置方式、治理目的以及治理过程等4个方面[1]。

1 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观点

1.1 乡村治理内涵

在治理主体方面,赵树凯[2]认为,乡村治理中多种主体参与,通过协商谈判等方式来解决分歧,实现共同治理。郭正林[3]提出,乡村治理的主体应该是乡镇的党委政府及其附属机构,以及村委会等村级组织和各种民间团体。在乡村治理目标上,贺雪峰[1]认为“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其中“有序发展”也就是公共利益所在。徐勇指出进行现代化乡村建设是治理的目标。

1.2 乡村治理机制

由于公共信息不透明等原因,腐败问题日益严重。陈力予等[4]提出户代表会议制度,以户为单位,成立村民小组会议,协商、监督村务。王朋琦等[5]指出新农村建设在操作机制上要走出传统误区,禁用“指标摊派”的方法,慎用“试点推广”的方式,避免“典型激励”的惯性,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在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难方面,张恒利[6]提出要重建农村公共财政运行体制,改革农村公共产品供应机制[6]。针对当前村民选举非理性投票过多,精英政治受到阻碍的现象,盛义龙[7]提出选举机制要与乡村治理保持整体一致性,特别需要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结合。

1.3 乡村治理模式

陈洪生[8]以村民自治实施效果为出发点,通过对影响社会自主性的发育与发展的4个基础性条件――经济发展、利益分化、公民素质以及政府控制和主导社会力量的程度的分析,提出了自觉自治乡村治理模式。龙立军[9]以广东珠海幸福村建设为例,提出构建可运转的乡村治理模式。将治理融入幸福村居建设之中,并使其机制化,使得乡村的发展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化。王海侠等[10]通过对江西分宜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考察,提出从“党建+村民自治”的角度来进行治理探索,以党建强化乡村治理的思路的分宜模式,运用“党建+”理念,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村民自治水平。阎占定等[11]提出嵌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乡村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乡村治理结合的产物,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到乡村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之中。郐艳丽[12]以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为例,提出了“农民置上”的本原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始终作为受益和实施建设的主体,其政策效果具有扩散效应。

1.4 乡村治理路径

张继兰[13]认为可以通过完善协商互动机制、建设服务型政府等路径来解决乡村社会自主性缺乏、乡村组织不健全、治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周朗生[14]择取较有代表性的云南乡村治理为考察对象,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完善乡村的治理结构和切实解决乡镇财政困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路径开展乡村治理。唐绍洪等[15]提出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各决策主体进行权力关系界定,走多元化主体治理的科学发展道路。赵艳霞等[16]在调查唐山农村新民居建设后,提出乡村治理的成功路径是开展新民居建设。兰海洋[17]认为当前要实现中国乡村善治,有三大治理路径:一是优化治理结构,政治生态和谐化;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三是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

2 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层民主建设滞后

因乡镇基层民主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很难有效推进村民自治的民主化进程。在王华[18]看来,由于缺乏有效监督,腐败现象严重。贿选、不合理决策与管理现象屡有发生。高宝琴[19]提出当前村民自治组织长期缺乏有效组织形态,是治理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欧阳雪梅等[20]认为基层政府缺少民主素质教育,致使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从而导致村民自治能力不强。

2.2 乡村治理主体混乱,机构权利分工不明

欧阳雪梅等[20]认为由于治理权力配置不明,一方面导致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在权力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增加政府与村民在管理上的冲突,影响了治理目标的实现。郑红娥等[21]提出,国家行政权和村庄自治权的冲突是目前乡村治理困局的主要原因。在钟涨宝[22]眼里,缺乏合理有效的机构、人员改革是乡村治理面对的困境之一。

2.3 乡村债务问题突出,农民生活不够宽裕

在李文政[23]看来,乡村治理面对的困难不仅是管理及文化教育上的缺陷,经济发展落后与农民积贫积弱问题同样严重。赵艳霞等[24]提出乡村治理的制约条件包括民主化的现实制约、法律制约和经济制约。袁金辉[25]认为目前乡村仍受到小农经济的束缚,收入低,债务多。钟宜[26]提出因财政经费短缺,乡镇为发展只得过度干预村庄事务。同时基层政权缺少财政来源,村、乡两级财政缺口过大,故造成当今治理困境。

2.4 其他方面

刘勇[27]认为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村民政治素质不齐。当利益受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及方式维护自身利益时,越级上访、申诉或暴力对抗等就容易成为他们维权的工具,这严重破坏了乡村治理的政治环境。陈柏峰等[28]认为灰色势力是治理乡村的一个恶疾。

3 完善乡村治理的对策

3.1 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

李文政[23]觉得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组建公共服务体系,重视村民自治,发挥村委会作用是治理乡村的路径之一。张志英[29]认为进行新农村建设需加强村民自治、大力发展创新村民组织。李莉等[30]提出乡村治理的关键是两个尊重:一是尊重村民意愿,二是尊重村民自主性。

3.2 加强乡镇制度建设,加快服务型步伐

在马宝成[31]看来,完善乡村治理一方面需要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要加强建设现代化村庄。韩冰[32]提出解决当前问题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乡镇体制改革,完善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有关村民自治法律法规,大力发展村民组织,建设现代化乡村。陈双鹏[33]认为减少治理危机出现的方法有改革基层组织,特别是乡镇政府;建立村民参与政治的合理机制,动员建立村民组织。

3.3 提高村民民主素质,加强政治文化学习

张晓忠等[34]认为要在尊重村民权利和自由、保障村民权益的基础上提高村民的组织化水平。刘勇[27]认为村民非理性化的利益诉求方式影响了和谐的政治环境。因此需要对村民开展政治参与培训,推动村民合法合理参与政治生活,为乡村政治和谐化发展提供有效保障。欧阳雪梅等[20]认为开展村民意识教育是完善乡村治理的对策之一。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乡村治理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不少学者研究了乡村治理的内涵、机制、模式、路径,分析了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乡村治理机制和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等。从研究方法看,定性研究居多而定量研究偏少,实证研究更是鲜见。从趋势看,不但要重视乡村的理论研究,更要注重对乡村治理实践中具体问题的分析,尤其是对个案经验的总结;研究方法应当多样化,尤其是运用数理模型和先进技术手段进行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贺雪峰.乡村治理研究与村庄治理研究[J].地方财政研究,2007(3):46-46.

[2]赵树凯.新农村建设呼唤新的治理[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26-28.

[3]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学报,2004(4):24-31.

[4] 陈力予,郑美玲.试论“村治”新廉政监督机制:户代表会议制度[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9(5):44-50.

[5] 王朋琦,洪向华.试论乡村治理结构在操作机制[J].领导科学,2009(5):14-16.

[6] 张恒利.重建乡村治理结构――后农业税时代农村公共品的供应机制改革[J].经济论丛,2009(21):218.

[7] 盛义龙.惯性心理与利益共同体:村选举机制障碍及对策分析――以江西省C县和T县若干村选举为例[J].求实,2011(9):89-92.

[8] 陈洪生.论自觉自治型乡村治理模式的生产条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4):1-6.

[9] 龙立军.论构建可运转的乡村治理模式――以广东珠海幸福村居建设为例[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1):76-79.

[10] 王海侠,孟庆国.乡村治理的分宜模式:“党建+”与村民自治的有机统一[J].探索,2016(1):127-133.

[11] 阎占定,白照坤.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村政治参与状况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1(5):72-77.

[12] 郐艳丽.我国乡村治理的本原模式研究――以巴林左旗后兴隆地村为例[J].城市规划,2015(6):59-68.

[13] 张继兰.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乡镇经济,2009(4):54-57.

[14] 周朗生.云南乡村治理:成效、问题与可能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9(6):186-190.

[15] 唐绍洪,刘屹.“多元主体治理”的科学发展路径与我国的乡村治理[J].云南社会科学,2009(6):38-42.

[16] 赵艳霞,王立东,尹景瑞.乡村治理的路径分析[J].前沿,2009(12):174-176.

[17] 兰海洋.中国乡村治理的善治路径取向探析[J].领导科学,2015(4):12-14.

[18] 王华.乡村治理:基层民主与社会结构[J].云南行政学院,2009(1):15-18.

[19] 高宝琴.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乡村治理的生长点[J].齐鲁学刊,2010(2):96-100.

[20] 欧阳雪梅,李铁明.当前村民自治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新视野,2007(4):77-79.

[21] 郑红娥,吴殿朝.困厄与出路: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J],云梦学刊,2008(1):72-75.

[22] 钟涨宝,高师.后税改时代的乡村治理改革[J].农村经济,2007(11):12-15.

[23] 李文政.当前中国乡村治理的困境与策略探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6):343-347.

[24] 赵艳霞,樊秀云.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分析[J].领导科学,2009(11):50-52.

[25] 袁金辉.中国乡村治理60年:回顾与展望[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69-73.

[26] 钟宜.我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与乡村治理方式的变革和完善[J].探索,2005(6):97-100.

[27] 刘勇.社会转型时期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和乡村治理困境[J].福建论坛,2010(5):141-146.

[28] 陈柏峰,童磊明.乡村治理的软肋:灰色势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4):142-146.

[29] 张志英.21世纪中国乡村治理发展浅议[J].农村经济,2006(11):17-19.

[30] 李莉,卢福营.当代中国的乡村治理变迁[J].人民论坛,2010(6):60-61.

[31] 马宝成.取消农业税后乡村治理的路径选择[J].长白学刊,2007(6):59-63.

[32] 韩冰.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14-117.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配网;低电压;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TM7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029-01

1.农村配网低电压的原因

1.1 农村配网基础设施不健全

我国农村配网设施运行年限普遍较长,变电站的数量和分布也多有不足,中低压供电线路的供电范围较大,但是供电线径较细,而且随着供电年限的增加线路老化现象严重,输电距离长,输电容量小,配电变压器容量难以满足农村用电需求,造成农村配电低电压现象经常发生。据相关数据分析,我国农村65% 的用户用电容量不足0.8kVA,86% 的农村低压供电半径超标,75% 的低压主输电干线的线截面积不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标准。

1.2 农村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相关的农村政策,农村的发展十分迅速,这就造成了农村用电需求的增加。彩电、电脑、冰箱等高功率家用电器逐渐走入农村百姓家,打破了农村以前仅仅是使用白炽灯照明的用电模式,这些家电的普遍使用造成了农村的供电设施配备与用电需求严重不匹配,农村配置电容量不足,电网无功缺额越来越大,导致无功功率在输电网路大规模输送,从而引起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愈发严重。

1.3 农村用电特性引起低电压

因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平常家中多是老人和小孩,用电量不大,而且较为稳定,农村电压也能够达到正常供给。然而在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农村用电量短时间内大量增长,尤其在灯火通明的除夕,电灯、电暖气等家用电器的大量使用,造成配电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工作负荷严重超载,进而造成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的出现。

1.4 供电设备运行维护不到位

保证电压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综合性较强,电网的结构、供电的能力、用电性质的判别以及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这些都是保证农村正常供电必不可少的因素,忽略以上因素,不能做到对各因素的透彻分析,就可能形成管理漏洞,进而影响供电质量。可能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变压器未调挡,变电站母线未调压,无功补偿装置未充分投运等现象,进而引起农村供电电压不足的现象出现。

1.5 农网建设改造不彻底

农村配网自建设改造以来基本处于无投资的状态,线路、变压器等基础设施使用年限过长,而且基本都处于带病运行的状态,明知道农村配网存在低电压问题而无力治理。伴随着国家体质改革,新一轮的农村配网改造正在积极进行,对农村配网改造的投资也逐年增长,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正在逐渐缓解,然而农村配网低电压问题存在已久,要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治理是很难实现的。

1.6 改善项目落地困难问题

近两年在解决人口密集城镇配网低电压问题的时候,时常发生改建项目落地难的问题。居民以影响正常生活、影响自身健康为由,阻碍配电变压器的修建,出现了一方面居民用电电压低,一方面又拒绝改善低电压状况的局面。

2 农村配网“低电压”治理难点

2.1 做到建立综合治理的组织体系

根据具体的治理项目建立严格的组织体系,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门的治理项目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并且明确领导小组和组织机构的工作职能。同时要求各个辖属区域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责任到人,确立严格的责任制度,保证工作的层层落实,从上到下的确保治理工作正常、高效的开展。

2.2 做到严格的运行管理

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农村配网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电压质量管理体系,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客户端电压进行实时巡查,并建立相应的巡查制度,同时建立完善电压质量监控网络,应定期对电压质量和负荷进行实测,根据实测数据掌握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的相关信息,并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测,如发现电器设备接头接触不良等缺陷,要及时进行维修,保证供电设施的正常运行。准确掌握各配电设施的运行机理和工作特性,并对低电压信息进行实时收集,建立电压质量问题查找、分析和提供相应的整改措施等相关工作相统一的管理体系。如果发生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变压器挡位不当或者迂回供电等故障,造成农村供电电压不足,要对故障进行及时处理,采取相关措施消除低电压现象,并提交书面故障报告,对故障情况进行统计,以便于治理。在农村地区开展有序用电宣传,引导农村居民合理用电,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指导居民用电错开高峰期,进而保证农村居民可以正常用电,同时减少农村配网低电压现象的发生频率。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

在制定低电压治理方案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电网公司以及地方电网公司关于农村配电网络改建的相关政策和技术建议,根据待治理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努力确保治理即达标。在项目安排方面,优先治理均户用电量小、低压供电半径长的区域进行治理,优先治理人口密集的区域,优先治理95598投诉受理的区域。设计治理方案时,要根据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对于导线截面和供电半径的选取,要根据手册进行查询,例如,满足10kV 的线路供电半径,乡村不宜超过15 千米,低压线路供电半径乡村不宜超过500 米。不仅如此,选取过程中还应根据线路的载流量,电流密度以及线路末端电压偏差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考虑,综合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的计算分析。对于导线截面的选择,电网架空主干线应大于95 平方毫米,低压主干线导线截面面积应大于50 平方毫米,中性线截面面积应与相线截面面积相同。在进行缩短供电半径工作时,可以调整重负荷线路,重新分配现有负荷,并根据投入和产出比,适当增设变电站。

2.4 做到组织有序

农村配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任务相对繁重,施工作业点较为分散,战线较长,同时易受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治理工作时,一定要做到精心策划,严密组织,有序安排,严格落实治理方案的各项工作,加强对施工力量的组织,以确保可以顺利、成功的完成治理工作。治理完成后,要对工程进行数据实测,现场询问,座谈交流,以评估治理工程是否充分发挥效益,是否可以彻底的消除低电压问题。从项目立项方面来看,是否存在治理标准偏低或者选型不当的问题,是否存在因永久性施工缺陷,进而影响设备,造成运行故障的现象,为以后的农村配网低电压治理问题提供可靠依据。

2.5 开展对线路及台区电压监测分析工作

随着scada 系统及台区用电采集系统的运用,使得基于电压采集的大数据分析变为可能。能够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对采集系统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从低电压台区所在线路、发生时间和累计天数进行综合分析。以监测数据分享为依据,对低电压台区进行精准定位,为配网申报改造项目提供依据。

2.6 确保配网建设改造精准投入

在低电压台区监测定位的基础上, 配合配网规划及网架建设需求,强化配网建设精准投资。特别是对中压线路半径超过15km 的10kV 线路,要增加上级电源点布置,改善网架结构;对于户均容量不足2kW 的台区,要选择负荷中心进行增点、增容。

3 结语

为了保证农村配网的正常运行,需要在实际的治理工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突破治理工程中的难点,努力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方案,为农村配网低电压治理工程提供更好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农村配网;低电压;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家用电器所带来的便捷生活。然而千瓦级以上的电器大量使用,也使农村用电需求的节节攀升。加上许多地区电力设施的落后,造成农村电压不够稳定。这不得不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关于低电压现象的投诉日益增多,由之造成的不满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如何治理农村“低电压”,提高电能质量水平,就成了民生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当务之急,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之前的农网改造技术相对落后,改善电能质量水平方案和技术相对单一。

1农村低电压原因分析

1.1技术原因

在对农村“低电压”原因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后发现,高峰时段电压偏低的现象确实存在于部分农村低压地区,个别地区甚至连正常供电都难以保障。以季节划分,夏季为这种现象的高发期。这主要是因为夏季是全年用电的高峰期,负荷电流超出了平时的水平,最终导致配变重载或超载,尤其是配变负荷三相不平衡的出现。空调等制冷设备的集中使用是配变负荷达到高峰值的直接原因,因此电压不稳定的现象十分频繁。除人为用电原因外,地形狭长的农村地形和不够集中的村落分布,使部分10千伏线路的供电半径增加,造成部分线径较细的线路或负荷偏重。因此,要解决现在部分农村的“低电压”和电能质量过低的困境,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

由于建设进度较慢,建设水平不高,我国农村的配电变压器相对城市普遍偏小。加上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攀升,导致农村配变无法适应急速提升的农村电力消耗,在越来越多的高功率电器的普遍使用中已经超负荷运作,因此农村电压过低的现象才会频繁发生。只有重新更换大容量的设备,提升其配电变压能力,才能够应对用电高峰期。

(2)三相不平衡的问题普遍存在

农村地区在装电表的时候,供电所通常缺少对三相负荷的使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欠缺考虑。居民的两相表的安装不够严谨。同时单相农机的使用也加剧了电压降低和三相不平衡的现象。这都是在应对农村“低电压”时的需要详细考虑的问题。

(3)电路使用年限过长,导线线径小,电能效率低

我国农村建设电网的时间比较久远,再加上缺乏足够专业人员,维护工作没有到位,改造滞后。这些共同加剧了电路的老化速度,随之带来的各种损耗使农网电压极不稳定。

(4)电源点缺乏合理布局,供电半径超过适用范围

部分电源点受制于投资成本和地理条件,布局不够合理。个别地区10kV供电半径过长,造成末端电压偏低。例如,部分乡镇村居在建设时考虑不充分,缺乏长远眼光,建设过程中乱象丛生,最终导致民房过于密集,部分台区离负荷中心过远,增加了低压供电半径,引起末端电压偏低。

1.2管理原因

(1)改造难度大,用电量激增

除了技术上的难题,农村电网管理难度高也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复杂的电网结构给线路架设增添了不小的困难,加上管理人员的缺乏,使得农村电网的管理建设举步维艰。农村电网管理以及“低电压”现象在电网体系中长时间得不到重视,进一步加大了农村用电的问题和隐患。与此同时,不断增多的功率电器,也加剧了农村用电供需的矛盾。

(2)缺乏有效及时的管理机制

“低电压”现象的检测标准和系统管理在我国农村迟迟未能完善,因此难以对“低电压”进行科学分析。农村急需建立系统的电网数据检测和分析制度,来使农村“低电压”现象的管理工作科学化,使治理方案的执行高效化。

2农村低电压的具体治理措施

2.1技术手段

依据农网实际状况,以改善农村低压客户的电压质量为中心,协调中低压互补,从而优化电网无功补偿能力,使电压在稳定条件下工作。然后在农村部分地区大力建设综合补偿网络,为无功优化提供技术支持。最后要对10kV线路、配电变压器低压侧进行优化补偿,确定无功补偿设备的安装位置及容量,实现线路末端电压的提升,促进电压的稳定。有如下几个方面。

(1)增大线路的导线截面,缩短低压线路供电半径

我国山岭台区的农网改造普遍落后,建设标准过低,对此可以适当减少低压线路供电半径,加长10 kV线路的长度,加大导线横截面。在这些地区进行大面积更换线路导线,同时保证导线截面大于50mm2。针对个别低压线路负荷分散、供电半径长的问题,可以采取安装低压调压设备的方法。

(2)提高设计标准,合理规划配电变压器布点

在一些山岭区及部分未进行农网改造的“低电压”台区,可以适当增加配变布点。而针对负荷较小、相对集中的山区,则采取单相变压器供电的方法。如果部分客户居住分散,难以进行电源的统一布点,就应该以低压调压器进行调压的方式来供电,从而改善“低电压”现象。

(3)在“低电压”区增设无功补偿装置

在治理农村“低电压”现象时要以改善农村低压客户端的用电质量作为中心,并根据每个地区的情况区别对待,以中低压协调的方式对电网电压进行补偿。为此,应在部分农村地区安装无功优化补偿装置,一方面,可以在感性负荷密集地区建设集中式自动无功补偿站;另一方面,还要对线路末端的电压进行调节,对供电半径超过15 km的10 kV线按需配备线路调压器。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提高10 kV线路末端电压质量。

2.2管理手段

(1)加强中低压配网的运行管理,增加配变的巡视次数和检查力度。对电压情况进行实时监查,及时调整配电变压器的分接头。停电检修计划的制定要与线路及配变地区结合起来,根据农村不同的季节特点做出应变。

(2)重点关注低压用户的用电需求,尽力避免三相不平衡发生。加大对低压用户报装接电的管理、充分分析营销数据,合理制定装接容量。结合营销流程,对单相用户所接相别进行清晰分类,对分相用电量进行量化分析,结合现场数据测量,对单相用户所接相别做出及时更改,最终实现对三相不平衡问题的控制。

(3)为低压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减少居民关于“低电压”问题的投诉。

可以采取建立居民联系卡机制,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在居民间进行联系和回访,第一时间了解居民供电的难题,确定具体解决时间,最大程度地降低居民的不满,及时帮助用户摆脱“低电压”所造成的不便。

3结束语

电力工程是民生建设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低电压”问题的解决必须得到高度关注。农村用电负荷的剧增,是使得“低电压”现象在多地区反复出现的直接原因。只有坚决依照规划,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两个方面全面落实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才能够促进农村电网工程改造有序进行。同时建立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机制和专项工作,保障实地考察和及时回访。只有技术和管理双管齐下,才能遏制“低电压”频繁出现,优化农网供电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郭炜.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问题浅析[J].价值工程,2013(30):52-53.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常德地区养老院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常德市养老院老年人建立档案120人次,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干预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一般的生活照顾,干预12个月时,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分别对两组老年人的健康行为、日常生活能力、心理功能、功能独立康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入组时,两组生活质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时,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护理干预 ;养老院;生活质量

据全国老年办消息,到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2%,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总数为4.37亿[1]。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标准,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养老院已成为目前大多老年人的归宿。但目前养老院缺乏专业人员对老年人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养老院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调查是在常德地区3家养老院老年人的健康档案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20例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年龄结构为60~9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21.21)岁。其中60~70岁老年人60人(50.00%),71~80岁56人(46.67%),81~90岁4人(3.33%);男58人,女62人。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语言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3、排除精神障碍、认识障碍、重症及疾病终末期患者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与老人的交谈、沟通,征得老人的同意和配合后,说明干预的目的,评估包括老人的一般资料、健康行为、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功能独立程度,评估结束后,发给健康手册。

1.2.1.1干预组

安排经过培训的1名医生和2名护理人员进行集中和针对性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护理帮助老人建立情绪宣泄渠道,用积极的情绪引导老人建立平衡的心理状态;采用放松疗法,对有心理问题的,联系心理医生,给予治疗。(2)健康行为干预 告知老年人不良健康行为的威胁和危害性,鼓励老人建立健康行为,如按时进餐,保持适当的体重,每天6小时以上睡眠。戒烟、戒酒。指导养老院按规范制定食谱。对于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有针对性的食谱。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包括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量等。定期评估效果。(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对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老人进行训练,包括穿衣、进食、如厕、沐浴等,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4)慢性病管理 指导按时服药,必要时作好药物标记。强调服药的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第1月每1周1次,第2-6月每2周1次,第6-12月每1月1次。同时发给健康管理手册。

1.2.1.2对照组

只发健康管理手册,由养老院护理人员提供生活照顾及定期培训指导。

1.2.2评价指标

1.2.2.1健康行为评价健康行为评价[2]主要包括:经常吃早餐,饮食规律,保持适当体重、适当睡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饮酒、不抽烟。

1.2.2.2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该量表[3]程度分为四级:完全自理、有些困难、需要帮助、完全不能自理,分别赋值1-4分。分值越高,表示自理能力下降越明显。

1.2.2.3心理功能评定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作为老人的心理功能评定指标。包括20个条目,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的症状,反映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精神运动和抑郁的心理障碍。每个条目均按1-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重。

1.2.2.4功能独立性康复程度评估 包括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两部分,共16个小项 [3]运动功能包括:吃饭、洗澡、穿衣、排便等。认知功能包括: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社会交流、记忆力。程度分为6级,按独立完成、部分独立、需要督促、一些帮助、很大帮助、完全帮助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示功能独立程度越差。

1.2.3资料收集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2名护士进行资料收集,强调收集前先和研究对象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关系并征得老人的同意和配合后,说明干预的目的,要求。当场发卷当场回收。

在干预前及干预12个月时各发放问卷1次。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40份,回收率100%。

1.3数据处理

用EpiDate3.0录入和计算机逻辑核对方法,发现错误,及时修正;用SPSS 15.0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第5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模式;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综合生存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9(b)-0149-03

颅脑损伤是致残率与致死率均相对较高的一类头部损伤,而其中又以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死率尤甚,可达50%左右[1],因此早期及有效的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保证。同时临床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术后的康复阶段仍然面临较多的护理问题,而护理干预的有效程度又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疾病改善影响较大的方面,因此选取合适的护理模式是必要的前提[2]。本研究就优质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综合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于河北省兴隆县人民医院采用开颅术进行治疗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0例患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对照组35例患者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20~66岁,平均(35.3±5.8)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3~12.0 h,平均(3.2±0.5)h,损伤分类: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18例,硬膜下血肿12例,其他5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23例,锐器致伤8例,其他原因致伤4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20~67岁,平均(35.4±5.6)岁,受伤至就诊时间0.3~12.2 h,平均(3.3±0.4)h,损伤分类: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18例,硬膜下血肿11例,其他6例;致伤原因:车祸致伤24例,锐器致伤8例,其他原因致伤3例。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及疾病资料数据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在手术程序及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的护理程序进行干预,即首先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注意摆放,避免呕吐物误吸,另外,注意引流管的护理及注意鼻饲等营养支持,对于清醒后恢复期患者则给予必要的心理疏导及康复指导。观察组则以优质护理模式进行术后的护理干预,即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原有的护理程序涉及的范围进一步扩宽,并且将护理细节进一步细致化,同时将护理监测观察进一步密集化,同时护理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问题的解决措施本身,而是延伸至其相关影响因素方面,从而达到提升整体护理质量的目的,并且注重进一步提升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尤其是清醒康复期患者对于各方面需求的评估结结果应纳入护理评估的范畴,并且随着患者状态的好转不仅改进护理程序与细节,使之更为契合患者的康复需求与心理需求,即整个护理过程中均实现针对性、细致化、延伸性及身心需求满足的整体平衡与协调,最终实现有效促进患者康复的目的。然后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后第2、4周采用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after traumatic injury,QOLIBRI)量表、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 medical index,CMI)量表和焦虑抑郁他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

1.3 评价标准

①QOLIBRI量表是有效评估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的量表,经验证在我国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本量表共涉及对患者的8个方面的评估,分别为总体感觉、思考能力、情绪自评、独立性、人际、消极感、身体总体状态及困扰等,本研究中将每个方面最终均换算为百分制前五项分值越高状态越好,后三项则以分值越高表明问题越严重,状态越差[3]。②CMI量表是临床中应用于住院患者评估生活状态,尤其是心理方面状态的有效量表,其在我国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共包括195个评估问题,其包括对患者的综合生活状态及心理方面问题的评估,其中综合状态的阳性分值分界值为30分,而心理方面问题方面的阳性分界分值为10分。③焦虑抑郁他评量表是有效评估患者不良心理情绪的他评量表,其中的焦虑和抑郁方面分别评分,焦虑方面以7分以下为阴性,抑郁方面则以8分以下为阴性[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QOLIBRI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QOLIBRI量表8个方面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护理干预后2周与4周时总体感觉、思考能力、情绪自评、独立性、人际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而消极感、身体总体状态及困扰评分则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他评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焦虑抑郁他评量表焦虑、抑郁阴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护理干预后2周与4周时阴性率则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他评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n(%)]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 < 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 < 0.05

2.3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CMI量表评估结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干预前的CMI量表综合方面和心理方面评估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观察组护理干预后2周与4周时阴性率则低于干预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所导致的伤残率及病死率极高,并且疾病危急,变化急骤,患者临床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则显示尤为重要。临床中对于本病的治疗方法种类较多,其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效果广受认可,临床疗效相对较佳。但是研究也显示,护理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效果影响也较大,其对于患者的身心方面的改善均有着积极的临床作用。但是不同护理模式的干预效果差异也较大,因此在选择护理模式方式的重视程度也一直较高。以往的护理模式虽然能够涵盖疾病状态的需求,但是随着人们要求的提升及临床技术的发展,其已经不能有效满足患者的需求,尤其是患者心理方面的需求,而心理方面的不良波动不仅仅可造成患者的疾病的波动[5-6],对于患者的治疗态度也产生着极为不利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信心,故认为在对护理模式进行选取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对患者身心双方面的干预,即综合生存质量的干预。

优质护理模式是近些年来临床应用热度较高的一类护理模式,其是应患者高质量护理要求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护理程序与细节方面更为细致,并且干预面也更广,另外在护理程序安排与细节制定方面也更注重患者的身心需求,尤其对于患者心理方面的疏导更为重视,另外,对于患者的基础生活也给予更为优质的护理[7],因此患者在接受较佳治疗的基础上,也接受到更为细致优化的护理。

本文就优质护理模式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综合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将观察结果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显示,优质护理模式干预后的患者其QOLIBRI量表、CMI量表和焦虑抑郁他评量表评估结果均相对更好,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均得到更为有效的调整,尤其是患者的心理方面得到更大幅度的改善,而分析其优势明显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与优质护理模式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仅仅有效遵循了原有护理模式的长处,且在此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提升,另外,对于患者的个性化护理问题的解决也更为细致有关,再者,此护理模式兼顾了患者的身心双方面的需求[8-9],故护理效果更为明显。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后的综合生存质量,其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有娥.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病人生活质量影响的临床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17):1539-1540.

[2] 刘克彩.个性化护理对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7):2701-2702.

[3] 郗艳国,黄慧玲,周煜,等.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本效度和信度的初步评价[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3):141-143.

[4] 吴复琴,曹香花.重度颅脑外伤康复期患者生活质量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0,24(5):90-91.

[5] Taha AA,Badr L,Westlake C,et al. Effect of early nutritional support on intensive care unit length of stay and neurological status at discharge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 J Neurosci Nurs,2011,43(6):291-297.

[6] 梁鼎英.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服药依从性的分析[J].当代医学,2009,15(33):115-116.

[7] 隗强,孟晓静,李黎明.浅谈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优质护理服务的人文关怀[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7):74-75.

[8] 黄晓晖,卢锡乏,陈慕媛.早期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8-9.

第6篇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化疗;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综合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6-0086-03

The impact on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PAN Weiqin1 YE Xinqing2 YE Hong2

1.Wuyi Coun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Jinhua City in Zhejiang Province,Wuyi 321203,China;2.Breast Surgery,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ed Tumor Hospital,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nd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quality of life. Methods Seventy-two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nursing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6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ized clinical symptoms in patients symptomatic care, the intervention group focu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of care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care,chemotherapy extravasation treatment, chemotherapy intervention, diet care,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toxicity of care. The patient's mental state parity groups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s, nursing satisfaction, clinical symptom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mental state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the effective rate was 91.7%,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mtrol group 75.0%(P

[Key words] Breast cancer; Postoperative chemotherapy; Psychological status; Quality of life; Comprehensive care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每年以3%~4%速度递增,且发病日趋年轻化。化疗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乳腺癌患者术后行化疗均存在焦虑、抑郁、恐惧、失落等不同的负性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做好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的病痛、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使其顺利完成化疗计划至关重要[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72例,意识清楚,无智力障碍,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男性乳腺癌患者以及由于复发或转移而致住院并行二次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以及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年龄38~71岁,平均(45.7±3.2)岁,其中48例行乳腺癌根治术,24例行乳腺改良根治术。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EF化疗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TC方案(多西他赛+环磷酰胺)、TE(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EC-T方案[CTX(环磷酰胺)、EPI(表阿霉素)化疗4周期后,改用紫杉醇类的药物再化疗4周期][1]。两组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婚姻史、手术类型及化疗方案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术后2~4周接受化疗,化疗6个周期。对照组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采取随机对症护理,干预组着重实施综合性的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多数乳腺癌患者术后情绪低落,甚至缺乏治疗信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沟通,根据患者的文化修养、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问题,用疗效好的典型病例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解除其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良好心态和稳定情绪积极配合治疗,确保化疗的顺利实施。同时邀请家属(尤其是配偶)、同室病友共同参与,可以取得很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1.2.2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化疗药物一旦发生外渗,立即停止注射,回抽针头中残余的化疗药物,推注地塞米松5 mg后拔针,24 h内冰袋局部冷敷,24 h后50%硫酸镁湿敷[4],也可取金黄散用清茶水或红花酒调成糊状局部外敷。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局部已明显坏死、溃疡者需外科清创处理。

1.2.3 化疗反应干预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化疗的相关知识,告知其化疗的意义、目的及按时正规化疗的重要性、化疗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同时选择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及家属进行化疗成功经验的交流。在不影响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小、对症使用的药物,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

1.2.4 饮食护理 告知患者化疗前进食蛋类、乳类、瘦肉、禽类及豆制品等高蛋白饮食,化疗期间多食含维生素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等。对腹泻患者予香蕉、去脂肉汤等含钠钾食物,少食产气食物。最后,化疗后2~3 d予鸡蛋羹、米粥、酸奶等易消化食物。

1.2.5 行为干预 教会患者常用的行为控制技术,如疼痛、恶心呕吐时放松、催眠、意向控制等[5]。通过行为放松疗法、音乐疗法和注意力分散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1.2.6 毒副反应的护理 ①一般化疗用药后2~3周头发出现脱落,发生脱发时要注意保护头部,避免日晒,外出时要带帽,不要使用对头发有刺激性的洗发液,可戴假发或帽子,以消除患者不良心理刺激。②对于呕吐剧烈无法进食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止吐药。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呕吐物的性状、颜色等,帮助患者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③化疗后最严重的毒性反应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因此化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定期复查,当白细胞低于1.0×109/L时,要暂停化疗[6],立刻报告医师及时给予注射升白细胞、血小板药物等,多休息,避免感染。

1.3 评价指标

1.3.1 心理状态的评估[6] 通过调查问卷将乳腺行化疗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归纳为焦虑悲观、孤独无助、自怜、主观感觉异常、猜疑、期待、希望七类,观察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分为有效(乐观向上,积极配合治疗)、好转(心情时好时坏,对治疗结果信心不足)、无效(心理护理干预失效,患者精神萎靡不振)。

1.3.2 乳腺癌患者化疗反应症状评价[8]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化疗期间发生疲倦、恶心、呕吐、疼痛、呼吸困难、失眠、食欲丧失、腹泻、便秘等症状改善情况。

1.3.3 生存质量的评估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进行评估,该量表涵盖生理(physical domain,PHD)、心理(psychological domain,LID)、独立性(independence)、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shipdomain,SRD)、环境(environment domain,ED)和精神/宗教/信仰(spritua1ity/religion/personal belief domain,SRPD)6个领域24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一个评价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的评分。各个领域及各方面的得分均为正向得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9]。

1.3.4 护理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包括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技术水平、专业知识情况、健康教育、主动巡视及知晓度等;满分100分,评分标准:>85分为满意,84~60分为较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

见表2。干预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情况有效率达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后的效果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见表3。干预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疲倦12例、恶心呕吐10例、疼痛8例、呼吸困难3例、失眠16例、食欲丧失13例、腹泻11例、便秘6例,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化疗期间临床症状改善情况[n(%),n=36]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2.3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

见表4。干预组患者的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生理(77.36±15.78)分、心理(49.24±13.30)分、独立性(51.12±9.12)分、社会关系(65.32±7.49)分、环境(60.81±6.27)分、精神/宗教/信仰(66.12±7.48)分,均分别高于对照组(72.63±12.58、(42.38±10.69)、(48.37±8.31)、(60.11±9.67)、(55.23±7.12)、(60.49±8.59),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4 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生存质量各项评分比较(x±s,分,n=36)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2.4 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5。干预组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评价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5 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乳腺癌是女性肿瘤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死亡率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乳腺癌知识的普及,使得部分患者得以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完善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方法,其中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一种化疗方案均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术后由于生理功能的丧失以及化疗的毒副反应,工作和家庭角色的改变,使患者发生躯体、心理等问题,如出现愤怒、恐惧、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对患者的康复过程和日后的生存质量带来不良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11]。

术后化疗期间化疗的副反应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及负性情绪,如脱发形象的改变会使患者出现回避社交等心理障碍;心、肝、肾等脏器的损伤可造成患者身心两方面的伤害。因此,在化疗期间对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轻化疗中出现的各种毒副反应。要使乳腺癌患者顺利地完成化疗疗程,同时护理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对每一位化疗患者采取及时的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护理干预[12]。表2显示,观察组乳腺癌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部分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化疗后常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本研究表3的结果证实了上述观点,干预组患者化疗期间出现疲倦12例、恶心呕吐10例、疼痛8例、呼吸困难3例、失眠16例、食欲丧失13例、腹泻11例、便秘6例,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尤其是健康的饮食指导,可以减轻或缓解患者的各种消化道症状,使患者能顺利地完成化疗。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通过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取得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信任,树立了良好的护患沟通关系。同时护理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操作技能,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满意度和教育效果[1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性的护理干预,使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的积极性,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知识,巩固了临床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15]。本研究表5结果显示,干预组出院时的护理满意度评价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

综上,对乳腺癌术后行化疗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 行为干预、化疗毒副反应等的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宇莉,郑玉琴,赖妙娟. 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医院,2012,12(11):78-80.

[2] 江小好,刘国珍,蒋静婷. 102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 现代医院,2012,12(10):70-71.

[3] 陈金辉,吴劲松,蒋志斌. 多西他赛联合表柔比星对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效果观察[J]. 医药杂志,2013,25(10):78-79.

[4] 朱粉琴. 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护理体会[J]. 内蒙古中医药,2012,19:135-136.

[5] 贾肖林,阮赞丽, 王延波. 浅谈乳腺癌术后化疗治疗的护理[J]. 工企医刊,2013,3:251-252.

[6] 李红丽,吴子敬, 马莉,等. 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化疗期情绪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11A):2904-2906.

[7] 吴桂凤.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的护理体会[J]. 当代医学,2012,18(35):123-124.

[8] 孟微微,齐佳,张宇. 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焦虑和不良反应与护理对策[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C):140-141.

[9] 徐培凤. 心理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化疗期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1,9(7C):1889-1890.

[10] 管文燕,章庆华,张琳. 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化疗期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4):6-9.

[11] 张欣.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7):207-208.

[12] 袁秀英.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化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54-56.

[13] 李戎. 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命质量的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2(10):412-414.

[14] 管翠霞,杜金红,杨文香. 乳腺癌患者化疗的护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9):165-166.

[15] 周长红,杨丽,易秀芹. 95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 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0):91-93.

第7篇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