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风险管理新趋势范文

时间:2023-06-12 16:09:37

序论:在您撰写风险管理新趋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风险管理新趋势

第1篇

从国外理论界的发展状况来看,整合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不少学者的重要研究领域。Kent D. Miller是较早提出整合风险管理概念的学者,早在1992年,Miller就针对公司的国际业务领域提出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思想。Doherty对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各种创新发展,特别是保险证券化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为风险的整合提供了较好的知识基础。Meulbroek则明确提出,公司进行风险管理可以选择三种方式:第一,改变公司经营模式;第二,调整公司资本结构;第三,运用某些金融工具(包括保险合同)。在Meulbroek看来,按照一个统一的管理战略框架或者说是价值模型对以上三种方式进行整合,就构成了整合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整合风险管理的目标与优势

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使企业股本代表的价值最大化,这也正是整合风险管理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约束下,企业具有减少风险的能力并不必然意味着企业一定应当减少它面临的风险,因为有可能减少风险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整合风险管理的根本优势在于能够提高企业价值。具体说来,整合风险管理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显著降低公司面临的总体风险,减少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通过实施整合风险管理,企业将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充分利用各个风险因素之间的负相关性,使得企业的总体风险程度显著降低,从而减少出现财务困境的可能性。

第二,可以大幅度节约风险管理成本。从理论上讲,如果将企业由于对风险的无知或者有意识的风险自留而产生的“拟保险成本”考虑在内,那么,整合风险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程度,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风险管理成本。特别是企业在实施整合风险管理中一般都要利用多重保险计划,它所承保的是由多种不同类型风险组成的风险组合,保险免赔额则根据各单个风险的免赔额的总和而确定。显然,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为过度而不必要的保险活动支付费用。

第三,可以通过为企业减少税收负担而增加企业价值。具有累进性质的税负结构使得企业有动机去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水平,以便尽可能地合理避税,而有效的风险管理则能够帮助企业平滑各年度的收益。整合风险管理还可以通过增强企业的举债能力而减少税收负担。

二、建立整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步骤

按照整合风险管理战略的要求,建立整合风险管理系统的步骤如下:

1.风险识别与可能性预测。要全面分析公司所处的环境和内外部特点,列出公司可能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即列出风险清单。

2.评估各种风险如何影响公司的价值:风险成本。在实施整合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估计出每一种风险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且还必须了解每一种风险是如何作用于整个公司的风险组合,以及减少每一种风险所需要的成本。由于风险管理产生的效益(以及成本)在每个企业之间有所不同,风险管理策略必须量体裁衣,适应每个公司的具体情况。

3.分析风险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必须考虑对已经列明的风险以何种方式进行管理,特别是要从转变经营方式、调整资本结构、使用各种金融工具等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关键问题是分析清楚不同风险管理方式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第2篇

风险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对企业的人员,财产和自然,财务资源进行适当的保护。风险管理的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控制型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避免风险,损失控制,以合同方式约定受让人从事特定的活动并承担相应的风险。另一类是财务型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自留风险,保险以及以合同方式将特定损失的财务后果转由保险公司以外的其他人承担。其中以风险自留和保险最为主要。本文将着重分析风险自留作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措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趋势。

一、自保的筹资形式

风险自留是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这种自留既可以是有计划的,也可以是无计划的。无计划的自留产生于几种原因:(1)风险部位没有被发现。(2)不足额投保。(3)保险公司或者第三方未能按照合同的约定来补偿损失,比如由于偿付能力不足等原因。(4)原本想以非保险的方式将风险转移至第三方,但发生的损失却不包括在合同的条款中。(5)由于某种危险发生的概率极小而被忽视。在这些情况下,一旦损失发生,企业必须以其内部的资源(自有资金或者借入资金)来加以补偿。如果该组织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则只能停业。因此,准确地说,非计划的风险自留不能称之为一种风险管理的措施。

本文将着重分析的是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也可以称之为自保。自保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是风险管理者察觉了风险的存在,估计到了该风险造成的期望损失,决定以其内部的资源(自有资金或借入资金),来对损失加以弥补的措施。

在有计划的风险自留中,对损失的处理有许多种方法,有的会立即将其从现金流量中扣除,有的则将损失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分摊,以减轻对单个财务年度的冲击。从整体上来讲,主要的融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的费用。应当注意到企业这样做是一种有意识的决策。一般适合于企业中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程度小的风险,它构成了企业中经常发生而又无法避免的费用,比如机动车的修理费,偷盗造成的损失等等。

2.建立内部风险基金。这是一项专门设立的基金,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在损失发生之后,能够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来抵补损失。它主要有两种方式:

(1)以年为单位,每年以营业费用的形式建立基金,发生损失后以该基金抵补。它与以当前费用扣除损失的方式较为相似,也是适用于发生频率高,损失金额少的风险损失。

(2)将损失在一个以上的会计年度进行分摊。它适用于发生频率低,损失金额多的风险损失。

3.建立外部风险基金。指企业逐期支付一定的捐纳金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代为积累和管理基金。与传统的保险不同的是,一旦出险,保险公司的赔偿以基金中的数额为限。在实际中,企业通常会就超过基金积累额的损失与保险公司达成一定的保险协议。也就是说,企业支付一定的保险费,保险公司赔偿一部分超过基金总额的损失。与内部风险基金相比较,外部风险基金的罅出金可以作为费用扣除掉,但不利的是,企业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保险公司。

4.借入资金。指企业准备在发生损失后以借入资金来弥补损失。这要求企业的财务能力比较雄厚,信用好,能在危机的情况下筹到借款。

二、企业风险管理措施的选择

投保和风险自留是企业在发生损失后所采取的两种最为重要的风险筹资方式,而企业选择风险自留作为风险筹资的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该风险是不可保的。比如说一些巨灾损失,如地震,洪水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采取风险自留的管理措施往往是出于无奈。

2.与保险公司共同承担损失。比如保险人规定一定的免赔额,以第一损失赔偿方式进行赔偿,采用共同保险的方式或者以追溯法厘定费率等等。作为一定的补偿,保险人会让渡一部分保费,也就是收取比较低的保险费。

3.企业自愿选择自留的方式承担风险。对于某种风险,该企业认为自留风险较之投保更为有利。企业通常考虑的因素有:

(1)企业自留风险的管理费用(RC)小于保险公司的附加保费(IC),这样,风险自留就可以节省一部分附加保费。对于风险自留中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费用和建立内部风险基金两种方法,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流通资金或损失基金不足以补偿损失的情况下,借款或变卖资产所遭受的损失。对于建立外部风险基金的方法,管理费用包含企业交付给保险公司的费用以及基金不足时企业遭受的损失。对于用借入资金进行风险自留的方法,管理费用是企业在遭受损失后的借贷成本,在这里,由于大部分费用是企业发生损失后才发生的,因此应当计算其期望值。另外应当注意的一点,无论是那种风险自留的方法,管理费用还应当包括企业因为自担风险而产生的焦虑成本,准确地说,就是企业因为自留风险而无法专心于主业的经营而造成的损失。

(2)企业预计的期望损失(RE)小于保险公司预计的期望损失(IE)。也就是说,企业认为保险公司将纯保费定得过高,不投保可以节省一部分纯保费。

(3)企业自留的机会成本(RO)比投保的机会成本(IO)。投保的机会成本就是保险费自身及其投资收益:

IO=P(1+r)[t]

式中IO为保险的机会成本; P为保险费;r为资本收益率;t为均衡量的时间

而自留风险的机会成本可用下式表示:

RO=[RE+RC+X](1+r)t-(1+i)[t]为衡量的时间。式中:RE为企业预计的期望损失;RC为企业风险自留的管理费用;X为剩余基金数额;i为基金的收益

这里我们做了一个假设,假设损失和管理费用是在期初支付的,而实际的情况往往并非如此,我们可以将发生损失的金额和支付的费用折算为现值。

(4)企业还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税收。无论是将损失计入当前发生费用,建立基金还是借款,企业往往得不到税收上的减免,而保费的支出却是可以免税的。例如,美国国内收入管理局规定,投保的保险费支出可以免税,但自保计划中提存的基金不视为保险费用。而仅在损失发生时视为费用进而从所得中扣除。用RT来表示在衡量的时间内企业需要支付的所得税的期望值的折现额,用IT来表示在衡量的时间内企业投保需要支付的所得税的期望值的折现额。当企业的期望损失与风险管理自留的管理费用之和小于保险公司收取的保费时,会有RT>IT,这是不利于企业进行风险自留的一个因素。

企业在决定用投保还是用风险自留作为风险等资的手段时,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当IC+IE+IO+IT>RC+RE+RO+RT时,企业采用风险自留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当IC+IE+IO+IT<RC+RE+RO+RT时,企业采用投保在经济上更为有利。

对于发生频率高,损失程度小的风险,企业往往采用风险自留的手段更为有利。这是因为损失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损失总额会比较稳定,采用风险自留作为管理风险的手段,焦虑成本和管理费用比较低,投保会令企业觉得得不偿失。对于发生频率小,造成损失金额多的风险,企业则会在风险自留和投保两种方式之间进行权衡。从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风险自留的手段取代保险的手段来处理频率小,损失程度大的风险。但应注意,企业采用风险自留的手段来处理这些风险时还需要考虑以下条件:(1)企业具有大量的风险部位。(2)各风险部位发生损失的情况(概率和程度)较为相似。(3)风险部位之间相互独立(特别是应当有一个合理的地理分布)。(4)企业应具有充足的财务力量来吸收损失。

显然,只有当企业的力量比较强大,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拥有多家分支企业的时候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壮大,分支企业的数量增加,可以在其内部分摊损失,具有较好的损失管理经验,筹资能力增强,会逐渐用风险自留来取代保险管理一些损失风险。在风险自留形式的选择上,企业往往会选择建立内部基金。因为建立内部基金在提供弥补损失的一定流动性的同时,不会给财务带来过大的冲击,而且不必向第三方支付费用,另外还能带来一定的投资收益。

三、风险自留的高级形式——专业自保公司

建立专业自保公司是企业用内部基金进行风险融资的高级形式。第一批真正的专业自保公司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组成。当时的英国石油公司、帝国化工公司和尤尼来佛公司等都为承保它们自己业务范围内的风险在英国开设了保险公司。在过去的20年中,建立专业自保公司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到1996年,在北美、欧洲、亚洲的23个自保营业地中已注册登记的自保公司已达3600家。我们还可以来看以下一些国家拥有的自保公司的企业所占比重:

国家

自保公司所占的比重

美国

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0%拥有自保公司

瑞典

5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90%拥有自保公司

英国

2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80%拥有自保公司

法国

2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0%拥有自保公司

第3篇

关键词:金融业 风险管理 风险 管理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繁荣,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外的金融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因此为了做好金融管理,就必须做好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成了目前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趋势下存在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趋势下,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和经营上的风险,具体如下:

1.制度上存在风险。

根据以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所谓的分业经营就是指银行不能对其他业务诸如保险、证券等行业进行涉足,只能经营自身所进行的业务,因此在当时商业银行所能经营的范围比较少,所进行的业务只包括资产债务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升人,许多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对金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转变成混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已经发展到我国,通过在我国开设分行或者是独立法人来进行混业经营方式的开展和推行,从而导致在我国的金融环境越来越激烈,而我国还处在对分业经营不能实施的情况,因此我国对这种混业经营的潮流没有抵抗能力,折不断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优化,而且使得我国的金融竞争力越来越低,使得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经营上存在风险。

在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在不断的加入到了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以往我国存在着封闭、效率低以及抗御风险能力低等弊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很多风险,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我国在资本金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银行的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跟不上银行的发展,可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就是资本是否充足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如果资本不断的增加就会造成银行的资本规模发生不正常的发展,从而增加风险的发生率。其次就是不良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虽然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已经认识到存在的危害,虽然不良资产的贷款率已经不断的降低,但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在以前的国有性质下,资金的流动性还不那么快,但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果银行不解决好不良资产这个问题,将会对以后的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

三、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

针对目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为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体如下: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

结合目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因此,在国内要鼓励金融创新,然而并不是鼓励金融创新就是不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而是要在一些方面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比如对一些违法行为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但是还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因此就要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度掌握好,能够对违规和创新进行区分,正确的找到监管工作的切入点,实现在监管上的创新。

2.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充分的考虑到国际上的作用,只靠本国自己来实现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维护经济的稳定是不可能的,要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国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遏制,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各国之间金融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建立相互监督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在制定金融银行的标准时可以参考国家上的规则,从而实现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受到自身内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落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思想认识。在金融上进行创新虽然尤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要认识到其本质,要按照其规律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行业上存在风险时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及爱情那个对风险的防范制度,在建立风险防范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建立风险预测的指标体系,从而对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度量,从而达到预防风险产生的目的。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就是金融创新,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创新,才能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然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就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能力,对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而放宽对金融业的创新,并不是对金融业不去进行监管,而是要有个度,而不是对其进行放纵,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金融在创新上涉及到一些新的方面,然而在以前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或废除。金融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交叉业务形成,而这些业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大都已经过时,因此就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废除处理,从而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傅强,陈园园,刘军,刘俊,董丽蒙.基于面板数据和动态Logit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张元峰.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2002-2008)[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石士钧.发展中经济与金融风险──论我国防治金融风险的分析思路[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1(04).

[4]许启发,徐金菊,蒋翠侠,刘晓华.基于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的VaR金融风险测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5]汪冬华,黄康,龚朴.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度量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数据和金融市场公开数据[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02).

第4篇

新趋势下,我国的金融行业在朝着金融创新的方向发展,我国现在金融创新正处于一个非常活跃的时期,然而要想实现金融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创新是必然的途径,因此,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成了目前做好金融创新的必然策略,可见新趋势下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具有的重要性,文章结合新趋势下存在的制度和经营上的金融风险,从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几个方面对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做了有关论述,旨在为规范金融行业,规避金融风险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金融业;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思路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业的繁荣,然而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国内外的金融环境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所产生的金融产品也在不断的增加,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因此为了做好金融管理,就必须做好金融创新。而在金融创新的同时,存在的金融风险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成了目前金融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强对金融业风险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趋势下存在的金融风险

在金融创新的趋势下,给现在的金融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在新趋势下存在着一些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度和经营上的风险,具体如下:

1.制度上存在风险。

根据以往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采用的是分业经营,所谓的分业经营就是指银行不能对其他业务诸如保险、证券等行业进行涉足,只能经营自身所进行的业务,因此在当时商业银行所能经营的范围比较少,所进行的业务只包括资产债务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然而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断升人,许多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都对金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传统的金融经营方式转变成混业经营方式,这种经营方式已经发展到我国,通过在我国开设分行或者是独立法人来进行混业经营方式的开展和推行,从而导致在我国的金融环境越来越激烈,而我国还处在对分业经营不能实施的情况,因此我国对这种混业经营的潮流没有抵抗能力,折不断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进行优化,而且使得我国的金融竞争力越来越低,使得我国的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2.经营上存在风险。

在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商业银行业也在不断的加入到了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当中,以往我国存在着封闭、效率低以及抗御风险能力低等弊端,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造成非常不利的因素,这些对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很多风险,这主要表现在:首先,由于我国在资本金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使得银行的经营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很大,虽然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上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跟不上银行的发展,可以说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从而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还有就是资本是否充足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如果资本不断的增加就会造成银行的资本规模发生不正常的发展,从而增加风险的发生率。其次就是不良资产占有较高的比例。虽然我国银行对不良资产已经认识到存在的危害,虽然不良资产的贷款率已经不断的降低,但相对来说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高的状态,在以前的国有性质下,资金的流动性还不那么快,但随着金融一体化的发展,资金的流动性也越来越强,因此如果银行不解决好不良资产这个问题,将会对以后的经营造成重大的影响。

三、新趋势下如何做好金融风险管理

针对目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风险,为了避免这些风险影响金融业的发展,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影响,主要内容为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加强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具体如下:

1.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能力。

结合目前国内外金融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金融创新,因此,在国内要鼓励金融创新,然而并不是鼓励金融创新就是不对金融创新进行管制,而是要在一些方面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比如对一些违法行为要不断的加强监管力度,监管的目的是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但是还要对金融创新进行鼓励,因此就要对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度掌握好,能够对违规和创新进行区分,正确的找到监管工作的切入点,实现在监管上的创新。

2.加强与国际上的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金融一体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充分的考虑到国际上的作用,只靠本国自己来实现对金融风险进行控制和维护经济的稳定是不可能的,要加强与国际之间的合作,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与国际之间建立互帮互助的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对金融存在的风险进行遏制,建立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各国之间金融稳定发展的目的。因此,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建立相互监督的合作关系,或者是在制定金融银行的标准时可以参考国家上的规则,从而实现国际之间的相互合作。

3.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事物发展受到自身内部的影响非常大,因此金融业要想更好的对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在落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强思想认识。在金融上进行创新虽然尤其有利的一面,但是在创新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进行金融创新的时候要认识到其本质,要按照其规律进行创新活动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要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在金融行业上存在风险时不可避免的,而金融创新给金融业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及爱情那个对风险的防范制度,在建立风险防范制度的时候要结合实践中的经验,建立风险预测的指标体系,从而对金融风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度量,从而达到预防风险产生的目的。

4.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

金融业发展的趋势就是金融创新,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创新,才能将新的生机和活力注入到金融市场当中,然而金融市场的稳定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就要加强对金融监管的能力,对在稳定发展的同时加强创新能力。而放宽对金融业的创新,并不是对金融业不去进行监管,而是要有个度,而不是对其进行放纵,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违规现象,这就需要不断的加强金融监管能力,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法律进行调整,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现在金融在创新上涉及到一些新的方面,然而在以前的法律当中并没有对其进行规范,因此就需要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其次就是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正或废除。金融业在创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交叉业务形成,而这些业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大都已经过时,因此就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修正或者进行废除处理,从而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羽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傅强,陈园园,刘军,刘俊,董丽蒙.基于面板数据和动态Logit方法的金融危机预警模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

[2]张元峰.基于或有权益分析方法对我国宏观金融风险的分析(2002-2008)[D].山西财经大学2010.

[3]石士钧.发展中经济与金融风险──论我国防治金融风险的分析思路[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1(04).

[4]许启发,徐金菊,蒋翠侠,刘晓华.基于神经网络分位数回归的VaR金融风险测度[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2).

第5篇

【关键词】自保公司;大型企业;风险管理

一、引言

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以较小的成本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管理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单纯的购买保险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自身的一些方法来控制企业的风险,自保公司作为大型企业风险自留的产物应运而生。

自保公司是企业所有人为了控制相关联企业的风险而自我设立的保险公司,它在管控风险的同时可以为关联公司提供物质支持。一般来说,有较多盈利的大型企业会建立自保公司来管控企业经营风险,同时,母公司的盈利也可以转移到子公司,使资金得到更好地运用。通过设立自保公司,企业可以减少商业保险的投保进而减少成本,同时为自身提供商业保险不保的险种。自保公司还是企业规避税收的一种方式,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同时,自保公司还有财富转移、资产保护等优点。

二、我国大中型企业的风险状况

众所周知,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宏观上讲,风险事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究竟何时发生或在什么地方发生是很难预知的。在目前的市场上,保险条款单一,供企业选择余地小,直接影响了企业对保险的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推向市场后,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一系列环节均由企业自主安排,所以除了自然风险外,企业面临更多的是经济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如图1所示:

图1 企业所面临的风险

资料来源:刘立新,风险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企业要顺利实现多项计划,则必须寻求一种经济保障途径。当“防患于未然”的控制性措施无法避免损失的发生时,企业会采取风险自留的方式进行处理。在风险管理日益被重视的今天,企业正在努力减少无计划的风险自留,对于有能力的大型企业来说,设立自保公司成为一种新型风险管理模式选择。

三、自保公司的优点及缺陷

(一)自保公司的优点

保险是风险转移和风险配置的手段。风险转移是指风险从被保险人转移到自保公司。风险配置是自保公司像传统保险公司一样把第三方风险汇聚起来进行重新配置。企业设立自保公司有如下原因:

1.较低的保险成本

商业保险市场的保费必须是充足的,这样保险公司才能在除去索赔之后获得盈利。通过建立自保公司,母公司可以把这部分利润留存在企业内部,而不用给第三方。同时,自保公司更了解企业自身的损失经历,可以制定出更精确的费率,减少保险成本。

2.充足的现金流

除了纯粹的承保收益,商业保险公司主要依赖于投资收益。一般来说,保费是提前支付的,距离索赔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保费可以用于投资。通过自保公司的设立,保费和投资收益都被留存,从而保证了公司充足的现金流。

3.可保性

商业保险市场对于某些特定风险(如巨灾风险)或价格无法衡量的风险不承保,而自保公司则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来提供这些保险。

4.增加母公司集团盈利能力

自保公司通过参与保险安排获得佣金收入、保费收入和现金收益。自保公司因为向国际再保险市场转移风险而从再保险公司获取佣金收入;通过自留母公司的风险而获得相应的保费收入;通过各种投资手段获得承保收入的现金收益。最终增加了母公司整体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

(二)自保公司存在的缺陷

自保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保障形式,与传统商业保险企业相比,虽然在可保风险和保险成本方面存在明显优势,然而其作为实体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有不可忽视的重大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是否可保

一些重大损失,诸如地震、洪水等巨大损失,企业选择自保或风险自留则是纯粹出于无奈,因而选择自保并不对此风险的规避起实质性作用。

2.自身费用大

企业在成立初期,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限制,根本无力成立管理风险的自保公司,此时,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母公司才会根据业务需要成立自保公司,拨付专门的款项,管理企业经营风险。

3.险种组合的狭窄性

在公司成立初期,由于历史损失数据的缺乏导致公司险种的风险组合较为狭窄,因而,通常只能采取较低的自留额,而更多的在传统保险市场上寻求保险保护。

4.需要专业人员

保险业业务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其活动开展必须要有专门的保险业人才参与。而自保公司这类新兴的不成熟的保险模式对许多保险从业者并没有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对其业务开展和规模化经营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四、自保公司的设立条件及其风险防范

自保公司涵盖了某些商业保险市场无法涉及的领域,其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自保公司的设立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不能盲目跟风。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适宜设立自保公司的企业应该具备如下一些条件:

1.企业自身的经济实力

自保公司的设立要求企业具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由于自保公司是技术性比较强的公司,需要较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需要大量资金。大型企业具备经济上的天然优势,并且拥有一套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宜设立自保公司。

2.多元化的集团型企业

自保公司是企业自身的一种保险形式,虽然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分散一部分风险,但是通常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具有很大的系统性风险。集团化的公司业务类型较多,各种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小,更加满足大数法则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更具有保险的可行性。

3.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公司法》所确立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未能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如期得以确立,立法与现实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要使得自保公司能够公正独立的运作,公正合理的进行保险安排,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第6篇

摘 要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分析,指出这场危机展现出的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大大超出了我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既对金融风险管理和监管模式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也为金融风险管理模式创新赋予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 金融危机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管理

一、全球金融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呈现某种形式混合的趋势。

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众说纷纭,概况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是制度说,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第二是政策说,认为美国的高消费、低储蓄、长期低利率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金融危机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三就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市场说,则主要从金融市场的微观角度来分析危机的原因,认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宽松的金融监管、金融机构的高杠杆、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和人性的贪婪等等都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总之,造成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不能仅仅单独从某一个方面出发去考虑问题,应该将各个方面的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去思考。

二、金融风险管理历程

(一)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而风险是一个十分宽泛的词汇,目前还远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现在对风险解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风险是结果的任何变化2.风险是损失发生的可能性3.风险是预期损失的不利偏差4.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5.风险是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合规风险、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这几种类型。

顾名思义,金融风险管理则是对相应的金融风险进行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大致需要风险识别、风险度量与风险管理控制三个环节。首先是风险识别是指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实际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实施全面的分析研究。其次是风险度量是指对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损失范围、程度进行估计和衡量,并对不同程度的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其中风险度量的主要方法有敏感性分析、VaR估计、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最后是风险管理控制是解决金融风险的途径和方法。一般分为控制法和财务法。

(二)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

金融风险管理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信用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已经全面风险管理的历程。

金融风险管理的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金融风险集中在金融机构,表现为独立的金融系统的风险。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以及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中筑起的贸易壁垒,加之中央银行控制着货币供应和汇率,从而未发生过全面的金融危机。出现的危机仅限于个别银行,突出表现为信用风险。进入20世纪80年代,曾经由银行以及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所取代,经济全球化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也以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市场取代政府成为风险的承担者和解决者。此时金融风险则主要表现为市场风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则是80年代爆发的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风险管理在不断变化的全球金融环境中继续得到迅速发展。不仅金融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而且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以信用风险的量化管理模型(如VaR和KMV模型)为代表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技术正迅速崛起,并日渐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主流。与此同时,金融风险管理由过去主要注重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发展到现在信用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并重,并兼顾其他风险管理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

三、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金融风险管理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各国都更加重视完善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使金融风险管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一)重视培养风险管理文化

一个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失败与否,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和相关的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风险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些文化,所有这些都将是徒有形式。风险管理效果较好的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领导者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极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内的所有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培养风险管理文化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编制各种风险识别标准,定时检查各部门的执行情况,力争做到事前控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解决,并提交相关的报告。2.重塑人本主义的企业文化。用人本主义来逐渐地取代资本主义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把企业中的人应当视为人本身来看待,而不仅仅是看做一种生产要素。这种人本管理的本质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这种方式有利于风险管理文化的培养。

因此各金融机构应该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设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风险管理量化技术的发展

近些年来,金融风险管理量化手段和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持续期和凸性概念被引入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使得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传统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变更加科学。其次,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对冲风险管理更使市场风险管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一些衡量和管理衍生金融工具自身风险的指标也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既可用于管理风险又可用于获取盈利从而带来风险的这种双刃剑性质在这此金融危机中得以充分暴露。目前,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属性跟其管理风险的属性一样得到了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充分重视。最后,VaR模型在20世纪90年代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工具和市场上的风险的统一衡量和综合管理获得重大突破,VaR模型成为市场风险管理的一种共同标准,这种影响和变化甚至被称为风险管理的VaR革命。因此在金融危机后,金融机构重新明确了主要的风险因子和期限结构。

另外衡量金融风险的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衡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因此,脱离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来评论这些技术的绝对优劣是没有意义的,重要的是要结合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选用恰当的方法来衡量风险水平,并且要注意不同衡量方法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

四、对于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一)全面认识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吸取美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宝贵经验

本次金融危机显示,为了切实提高我国金融监管的效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因采取市场主导、集中管理的模式,从分业监管逐步转向统一监管,可以考虑设立一个机构,加强金融机构的协调监管,解决目前金融领域存在的监管冲突、监管空白等问题。

(二)提高风险度量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上涨的周期,在这一过程中,极易出现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的非理性的经营行为,一旦市场形势出现扭转,可能对金融机构的经营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引进先进的风险度量技术,提高金融机构自身风险管理能力。

(三)推进金融创新

美国由于大量的金融创新且没有节制的利用,导致次贷危机爆发引起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金融创新视而不见。由于我国的金融创新不足,导致金融体系运作的效率低,一方面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大量的资金低效率的运作,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满足投资者多层次的投资需求,尤其是直接融资的规模远小于间接投资,债券市场发育严重滞后于股票市场。因此,各方需求表面我国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张金清.金融风险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3]余为丽.管理观察.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演进.2008.10.

[4]罗珊.华东经济管理.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回顾与展望.2010.12.

第7篇

一、我国企业并购呈现出的新趋势

(一)由“财务型并购”与政府主导的“撮合型并购”正逐步转变为“战略型并购”。企业的并购动机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或只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追逐,而是将优化资源配置作为并购基点,着眼于企业长远的战略管理,以提高本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进行战略并购。如2007年7月,“国美+永乐”组合体的诞生打破了我国原有的家电零售业格局,对整个行业重组产生了巨大影响,并购后该企业在行业产值、销售额中所占比重将迅速提高,预计年销售额超过人民币620亿元,店面将达到近800家。我国企业传统意义上的并购动机已延伸到战略范畴,包括寻求新市场,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便利融资,拓展所有权优势,战略跟随等。并购本身已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延伸到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动力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调整。

(二)并购交易方式多样化。以前以现金支付为主的单一落后的并购交易方式得以改进,股权置换正逐步成为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并且还出现了对混合支付交易方式的有益探索。在国美并购永乐案中,国美电器以0.347股自身股票置换1股永乐电器股票,另外,国美另为每股永乐电器股票支付0.1736港元现金,国美成功地以“股票+现金”方式实现了并购。这种以产业资本自发地通过市场化力量成功实施的“战略性并购”的出现,解决了以往因融资安排落后、支付方式单一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约束的问题。作为国外通行的一种并购方式,投股并购在我国的出现预示着巨额并购活动中支付瓶颈的突破,其不仅减少了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保值增值,我国并购也将由此步入一个以战略性并购开展大规模行业重组的新时代。

(三)并购个案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此起彼伏。在新的并购浪潮中,具轰动效应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有的并购基本上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这些巨额的并购事件对一些行业原有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行业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市场势力的再分配为更大规模的并购创造了更多机会,“以强扶弱”、政府安排式的并购正逐步被强抢联手式的企业自发并购所取代。而今这种在企业繁荣扩张阶段而非衰退阶段的并购,使并购双方可通过实现强强联手共同谋求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昔日的竞争对手,今日握手言欢,这将逐渐成为企业并购的主流,也将成为新型企业并购的典范。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关键点

企业并购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企业行为,涉及多个环节的操作,而每一环节都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各种并购风险的存在,其以财务风险的形式体现出来,并且这些财务风险具有较强的前后关联性,具有连锁反应的特征。为保证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应针对具体的并购过程确定关键风险,将其作为风险管理的骤变点进行关键管理。

(一)并购设计阶段的战略制定。马克赛罗活认为,两家企业通过并购来创造价值,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是这两家企业必须在经营和业务上有一不定期的互补性,关联性或协同性。若并购双方战略匹配性差,一些风险不易在短时期内察觉,且需支付较多的专家费用去搜寻,则并购不但难以产生协同效应,相反还可能产生内耗。在实际并购中,部分企业基本上没有制定并购战略,过多地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以短期内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缺乏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并购思维,由此产生企业并购的战略风险,特别是在追逐短期财务目标(如现金目标)时,并购方无意于长久经营这个企业,其并购目的是将目标企业整治包装后转让出去以兑现收益,而不是从长远角度对目标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业务流程进行整合,这在并购之初就埋下了风险的隐患。

在目前“战略型并购”在我国逐步兴起之时,并购双方在并购前就应认识到战略匹配的重要性,在并购设计阶段制定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并购战略,注重并购双方企业的战略匹配问题;以并购为手段对企业“存量”资源进行调整,从市场价额增加或成本节约方面使两家企业的战略相吻合,从而实现收入增加和成本节约的部分叠加,实质性提升经济本质和企业股价。

(二)并购准备阶段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工作可通过以下两个步骤来完成:

第一,获取目标企业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在并购目标确定之后,对目标企业的信息调查会减少并购风险。对目标企业进行信息调查与获取时主要应防范以下几项风险:(1)信息不对称风险:在并购活动中,科学地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确定双方均能接受的合理价格是并购活动成败的关键,而价值评估的准确程度则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由于并购活动中买卖双方处于信息不对称地位,许多并购方缺乏全面细致的事前调查,使并购方难以掌握目标企业全面具体的信息,在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作出并购决策,导致估价风险产生。因此,在并购准备阶段应注重信息的透明性与真实性,通过详细的调查分析,获取被并购企业公开信息之外的对企业经营活动有着重大潜在影响的重要信息,并通过对信息的综合分析使决策更加准确。(2)法律风险。对我国企业而言,有关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目标公司存在的合法性,并购程序的合法性及债权债务诉讼的风险上。首先,并购企业应聘请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对并购中的法律风险进行评估,着重作好目标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工作,应特别关注表外负债和潜在的诉讼风险,评价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状况、财务比率是否恰当,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中有无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有无潜在亏损等。其次,在并购合同的设计中可考虑融合期权条款。期权思想对企业并购战略,尤其是在时机选择与目标企业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收购企业拥有购买目标企业的机会时,若并购合同中设有延迟期权,并购企业可以在情况不利时延缓投资,考虑先等待、观察一段时间,再选择有利的时机进行并购,这就是一种看涨期权。当条件有利时就执行看涨期权。同时,收购企业有权中止目标企业的已有项目,延缓到市场行情较好的时候再开发,从而付出较低的并购成本、降低并购风险。并购的法律合同中除了可设计延迟期权条款之外,还可设计分阶段建设期权、经营规模变动期权、转换期权、增长期权以及放弃期权等期权条款。(3)产业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价所处的产业或将要进入的产业在国家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位置,国家是否扶持,产业的竞争是否激烈等,以确定并购企业进入该产业是否有利。(4)产品市场风险。并购企业应评估目标企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竞争是否激烈,目标企业的竞争力量是否有利等,若目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弱,销售状况不佳,则并购企业的风险很大。

第二,进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估值是并购企业对此项投资未来收益的预测。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因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这就产生了并购公司的估价风险,其大小取决于并购企业所用信息的质量和所采取的价值评估方法。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考虑使用净现值法、资产价值基础法、相对价值法、经济利润法和实物期权法。

绝大多数的文献表明,净现值法是最科学、最成熟的价值评估方法。但净现值法要基于一系列的假设,且过于依赖不确定的预期因素,主观随意性很大,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净现值法评估目标企业价值会导致价值被低估,一般认为该方法实际操作性不很强。资产价值基础法仅考虑资产价值,与企业实际价值相差甚大,但由于其计算简单、数据容易获得、且操作性强,在我国目前实务操作中仍有广泛的应用。相对价值法比净现值法更有现实性,但其评估得到的是企业的相对价值,需要有目标企业或行业数据作为基准数据,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上述价值评估方法相比,经济利润法是衡量股东价值的更为准确的评估方法,适用于内部财务制度较健全的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价值评估。实物期权法是唯一考虑了企业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的方法,其可以说是两种方法的综合,既以净现值法计算独立企业的价值,又提出特殊方法对协同效应进行计量,适用于在未来不确定性强和管理者的管理需要一定弹性的情况下对所有上市企业和非上市企业进行价值评估。转贴于

(三)并购交易中支付方式的确定。并购融资可采用现金支付和股票置换两种方式。选择交易方式时应考虑如下因素:(1)对信息的获取程度。不对称信息理论导致经理层并购支付方式的偏好不同。并购方的经理人往往掌握不为外部人所了解的有关并购方前景的信息。如果并购方经理们比较乐观,就会强烈地倾向于进行现金收购;股票融资更是悲观的经理人所喜好的方式,因为其觉得公司股票已经被高估了价值。(2)拟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支付方式的选择揭示了未来的投资机会或现金流量情况。对于收购者来说,用现金收购表明其现有资产可以产生较大的现金流量。如果在进行投资时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更为有利,进而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结论:收购者有能力充分利用目标企业所拥有的、或由兼并所形成的投资机会。现金收购还可能反映了收购者对收购的赢利性拥有秘密的信息。使用股票收购则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为股票收购是对收购者前景的不良信号,意味着企业预期未来现金流量会有不利变化。同时,它还可能表明兼并后的企业利用内部资金抓住投资机会的能力较弱。因此,利用股票来进行收购的收购者将承受负的超常收益。目标企业仍然会有所收益,但将小于其在现金收购中的收益,并且从收购中获得的收益还得由收购者和目标企业分享。(3)自身融资能力。股票置换可解决现金收购所造成的产业并购因资金瓶颈而受到的约束的问题,其有利于突破并购活动中的支付瓶颈,减少交易成本,还有助于并购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4)税务因素。主要考虑的税务因素有纳税延迟以及资产增加。以股票换购作为支付方式使得目标企业股东可以避免在收购发生时纳税,在这种情况下纳税被延迟。但当目标公司股东收到交换其股票的现金时,马上就具有了缴纳资本收益税的义务。当使用现金收购时,目标企业的股东必须立即支付资本利得税,这将降低目标企业股东的税后收益。因此,有人认为,现金收购的溢价及超常收益必须相对较大,以弥补这一纳税上的不利。(5)并购收益。以现金交割并购的成本与并购收益无关。如果采用现金购买方式,并购方股东将获得金额固定不变的补偿。即使并购活动极其成功,他们也不可能获得任何额外利益;如果并购失败,他们也无需分担损失。但若以股票做交换,成本将依赖于并购收益,因为这将反映在并购后的股价之中。股票融资能减少对任何一家公司价值高估或低估的影响。如假设因为并购方忽视了被收购方的某个隐性负债,导致其高估了被收购方作为独立实体的价值,这时,股票融资的风险要小于现金支付,因为如果用股票收购,虽然有关被收购方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但目标公司股东也要部分地承担后果。

交易方式与财务风险之间有着密切关系:(1)现金支付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现金支付是最简单、最明了的支付方式,有利于规避合并后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然而,现金支付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一,并购的规模和并购成功与否受并购方现金流量和融资能力的约束。企业都希望通过并购实现价值增值,并购方必然要为收购目标企业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果并购方现金流量不佳或融资能力有限则会影响并购的规模,甚至可能使并购计划搁浅。第二,当并购与国际资本市场相联系时,现金支付必然使并购方面临汇率风险。第三,目标企业股东不能分享合并后企业的发展机会和盈利,也不能享受延迟纳税的优惠。目标企业在收到并购方的现金支付后,不仅丧失对公司的一切权益,而且由于收到现金实现的收益还要纳税,这样会增加目标公司股东的税收负担。若目标企业对并购方怀有抵触情绪,则可能采取如分拆业务、“毒药丸子”、“金降落伞”等恶劣手段,增加并购方的财务风险。(2)股票置换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股票置换是目前并购中较受欢迎的方式,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并购中资金规模的限制,避免短期大量现金流出的压力,降低企业的日常运营和偿债的资金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的并购风险,也为并购后的经营创造了宽松的环境。股票置换适用于各种规模的并购,特别常被用于善意收购。但股票置换也有其自身的缺陷:股价的不确定性加大了目标公司的风险,同时会造成并购方原有股东股权稀释。随着我国并购法规和并购的程序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今后在发展股票置换方式时,我国企业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在支付方式上应注重发展以股票为切入点,以现金、股票、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综合证券并购,用混合支付手段作为企业并购交易方式中不同风险的抵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