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当前的金融形势范文

时间:2023-06-12 16:09:33

序论:在您撰写当前的金融形势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当前的金融形势

第1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式 认识 思考 当前 分析

一、前言

充分的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对于改善我国经济市场环境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变革,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状态良好,逐渐从经济低谷中走出来,在拉动我国内需的基础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好转,我国的出口贸易也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依然面临着通货膨胀、贷款难等问题。发挥出经济金融的发展优势,解决经济金融中存在的问题,是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当前经济金融形式分析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实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我们看到了我国经济增站速度的逐渐回升。很多人提出了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利率。而也有的人则认为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交易低迷、股票市场走势下降的问题,悲观的认为我国的经济展现出来明显的后劲不足的情况。但是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虽无前者的过热,但也无后者的过渡低迷。我国的经济金融处于一种较为积极的复苏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度,我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CPI同比增长为3.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为18.3%,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为45%。从以上数据信息中能够发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1]。

首先,我国最高决策层对于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具有良好的把握以及判断,能够正视经济金融负面发展的问题。并且在经济金融管理中积极的实行财政政策,并且湿度放宽货币政策。

其次,开展刺激性消费,推出新能源、新材料的进农村活动,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将农业投资的范围扩大,并且注重民间资本的整理。

最后,在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大的背景下,经济市场潜力增大,积极的推进城镇化经济发展,以城镇化为基础释放出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在劳动力充裕的大环境下,保障劳动力充分就业[2]。

三、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不确定因素

虽然,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就需要分析当前经济金融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已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

(一)贸易顺差的影响

贸易顺差在人民币汇率升值作用下,将在2016下半年度中延续了上半年度的扩大趋势。国内很多经济出现了流动过剩、通货膨胀指数上升的对冲压力,最终导致了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升高。在经济金融市场上利率提升的背景下,将会加剧美利差的扩大和资本流入的负面影响[3]。

(二)居民经济受到影响

从对于城镇储户问卷调查中能够发现,居民对于经济金融、就业判断的指数期望下降,并且与经济增长出现反向意象。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受到了经济预期的影响,导致居民消费降低,并且相比于上一年度的物价满意度逐渐降低。

(三)国际上的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国际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导致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经济发展目标是采取何种方式来共同的面对经济发展危机,并防止经济下滑。很多国家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基于扩展性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这样的财政政策不适于国内财政经济发展,将会导致经济增长复杂化。如欧洲因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复杂化,并且引发了欧元危机。

四、经济危机后的经济金融改革建议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新时期,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克服很多问题。

(一)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提升经济金融发展水平,需要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市场中形成完善的汇率机制。该种汇率机制的实现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短期的经济发展方面来看,人民币汇率是由国际收支状况决定。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当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的情况下,将会促使人民币升值。如果在汇率制度比较固定的情况下,国际收支情况不会影响到汇率,在人民币高估时,未来人民币将会面临着贬值的风险,出现严重的资源外逃情况。相反,在人民币低估时,未来导致时资本流入,人民币会升值。为了实现国家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发展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汇率机制,在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方面意义重大[4]。

(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创新是时展的基础,在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需要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以及创新环境的推动。在国家时经济金融发展环节中,金融创新是改善经济金融发展的基础也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路径。商业银行在利率信息掌握上比较超前,但依然不能够判断出利率的走势,同理,商业银行的大客户也不能够对利率走势进行判断。商业银行在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够带动国家经济的创新。在国际经济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实现以市场利率化促进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现金融创,能够借市场利率化之东风,发挥出商业银行的潜在优势,革新其财务管理模式。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保值金融产品,根据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推出风险防范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如,利率掉期、利率期权等产品,逐渐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得以应用[5]。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式进行介绍,分析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提出新时期经济金融发展的建议。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良好,但是随着国际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社会发展形式逐渐推陈出新,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也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严重的阻碍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为了推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基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宗轩.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和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2.

[2]黄思逸.谈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15,11:87.

[3]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34-39+64.

[4]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77-80.

第2篇

一、当前我国金融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减速,存款加速,银行存差继续增加

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居民的储蓄主要集中于银行,企业的融资也主要来自银行。因此,经济景气的变化会直接反映在银行的存、贷款的变化上。当前,在信贷方面,由于经济景气下滑以及银行贷款意愿和企业借款意愿双双下降,导致信贷增长逐步减速。在存款方面,收入的相对增加和消费的长期稳定导致存款进一步加速增长。贷款和存款的反向变化致使银行业存贷差继续扩大,并使得银行业的资金运用难题日益突出。

在本轮经济周期中,信贷同比增长速度在2003年8月到达顶峰(接近24%)。从那以后增速开始下滑,但下滑幅度较小。2004年5月,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信贷减速逐渐显著,同比增速由5月的18.5%下降到12月的12.5%,2005年全年平均信贷同比增速维持在13%左右。贷款增速的下降导致2005年全年信贷净增额偏低。减速最明显的是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由1月的23.35%下降到12月的15.67%,当年全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为81369亿元,净增加11023亿元,比2004年少增加2500亿元。

在信贷减速的同时,存款增速依然保持较快势头。2005年,各项存款的同比增速由1月的16.7%上升到12月的19.4%。截至2005年12月份,各项存款合计为287163亿元,全年净增加46638亿元,而2004年各项存款净增额仅为32469亿元。在2005年各种存款中,储蓄存款的增加最为明显,其同比增速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7.98%。12月储蓄存款余额为141050亿元,全年净增加21495亿元,而2004年净增加的储蓄贷款只有15938亿元。

在信贷减速和存款加速的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差继续扩大。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存差分别为49059亿元、63161亿元和92472亿元。同时,全部金融机构的存贷比(贷款与存款之比)由2003年的75%分别下降到2004年的74%和2005年的68%。由于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存贷差的扩大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动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M1减速和M2加速,货币增长的“剪刀差”继续扩大

在货币总量方面,与信贷减速和存款加速相对应,狭义货币M1增长率减速和广义货币M2增长率加速,并导致两个层次货币增长速度之间的“剪刀差”持续扩大。货币供应“剪刀差”的出现和不断扩大,说明我国货币供应的流动性趋于下降。同时,也表明货币的储蓄功能加强与媒介功能弱化,这也反映出我国的经济景气正在趋缓。

2005年,我国货币供应增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M2与M1的增长率在经历了2004年下半年的大幅度下降之后,2005年两个层次货币供应增长率开始出现背离趋势:2月以后,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逐步回升,而M1的增长率在经历3月和4月的进一步大幅下降之后,一直保持在低位运行,从而使得M2与M1的增长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到12月末,M2的增长率为17.57%,M1的增长率为11.78%,前者高于后者近6个百分点。

从货币的构成看,造成M1减速和M2加速的主要原因在于存款结构的变化,即活期存款减速,定期和储蓄存款加速。2005年2月,活期存款增速由1月的18.77%下降至10.18%;此后虽有所回升,但一直维持在12%左右。与此同时,定期存款的增速却不断提高,由1月的19.21%持续上升到12月的30.41%;储蓄存款则由1月的11.9%上升到12月的18%。

在存款持续加速增长的情况下,存款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导致货币“剪刀差”的扩大,既反映了居民消费意愿的下降和企业投资意愿的下降,也同2004年10月29日央行的利率调整有关。在该次利率调整中,央行在维持活期存款利率不动的情况下,加大了各类存款利率的差距,期限越长上调幅度越大。在可选择的金融资产局限于银行存款的情况下,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相对价格的调整,必然会对居民的金融资产选择产生较大影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银行为主的金融结构下,银行存款的动态和货币供应的动态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统计显示,在M1中,活期存款占比为78%,而在M:中,各类存款则占据91%1)2i的份额。因此,我国由于定期存款增速加快所导致的M:增长加速,并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反映了通货膨胀压力的积聚,相反,它是经济景气趋缓的表现。这种现象在1996年就曾出现过,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三)货币供应的外部冲击增大,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在经济景气下滑、国内资金呈现过剩征兆的同时,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强,导致货币供应增长的外部因素――外占款增长――却在加强,这种来自外部的冲击,加剧了国内的资金的“过剩”,导致金融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外汇占款的加速增长,加重了基础货币的投放压力。

在外汇占款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央行努力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回收过多的货币流动性。从2004年11月至今,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净头寸一直是负值(回笼货币),但依然无法改变资金相对过剩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并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上。与此对应,债券市场价格则创造了历史最高点,债券收益率下降至历史最低点。从2005年10月起,相同期限的债券收益率已经低于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由于商业银行并没有选择降低存款利率(虽然这

在政策上是允许的),其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一方面银行在用较高的存款利率吸收存款;另一方面经济景气下滑使得银行业不愿意发放贷款,而将资金投向了收益率较低的债券市场,这必然会对今后银行的利润水平带来负面影响。

二、对策建议

在经济景气趋缓的背景下,当前金融形势的主要特点就是资金“过剩”。然而,这种“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我国的工业化尚处于中期,而城市化更是任重道远。在这种形势下,不仅金融层面的资金“过剩”只具有相对性,而且实体经济中各种产品和生产能力的“过剩”也只具有相对性。然而,一个发展中国家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在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同时出现相对过剩,固然与经济景气周期下滑有关,但其深刻的根源则在于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深化改革的路径,则应当从实体经济领域和金融领域两个侧面展开。

(一)实体经济领域

鉴于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任务,投资依然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须,但有些领域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局面,我们必须大力开拓新的投资领域。放松对服务业投资的管制、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并努力增加住宅产业投资,并使其居于关键地位。

统计显示,在我国,正在走向重工业化的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已较大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也下降了1200万人。这意味着,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且能够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来增加就业。这就要求放松对交通、金融、电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教育等关键产业的准人限制,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市场化改革。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必然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发达国家的经验显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将保持更快的增长态势。鉴于此,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融资体系,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为今后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所必须。

居民住宅建设是兼有消费和投资功能的一个特殊领域,同时又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而且与住宅相关联的建筑业又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尽管这一领域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我们绝不可因噎废食,正确的方略应是在理顺相关机制的条件下,引导居民住宅建设走上健康高速的发展路径。

(二)金融领域

第3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认识;思考

前言

在我国日常的生活和交易中,首先应该认识清楚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尤其应该将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因素统一起来。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然后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都应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旨在保证我国经济金融更加稳定的发展。

1.当前我国经济金融的形势介绍

目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经济金融逐渐从低谷向上走,现在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已经走上了稳定的道路;第二,通过拉动我国的内需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第三,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逐渐好转,我国的出口也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的机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宏观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二,我国的区域经济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第三,我国的投资领域被进一步扩大,进而不断优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第四,我国的宏观政策还有助于增加我国的就业和收入分配,旨在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另外,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但是,在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通货膨胀方面的问题。即使我国的物价整体上趋于平稳,但是在很多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通货膨胀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随着我国有关房地产政策的不断出台,这使得我国房地产的价格逐渐趋于平稳,但是之后又使得我国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反弹的趋势;第三,随着我国信贷的不断增长,导致我国的贷款变得非常难。由于我国信贷增长还是逐渐变强,并且信贷增长一直处于高位,这就导致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资金短缺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贷款难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当前的货币宏观政策调控遇到了极大的阻碍;第四,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受到了资源环境的约束力。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不足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这就导致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着缺乏持续性的问题。

2.解决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问题措施

2.1加强对房地产、车市等经济事项的调整

目前,影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和车市等重要产业,这就要求很多经济学家加强对这些领域经济事项的分析。现阶段,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等产业的宏观调控,进而使得我国的房地产和车市等价格保持的比较平稳。但是,只有国家的调控是远远不够完全保证房地产和车市等产业的价格趋于平稳,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进而就会导致人们对住房和车等的需求也逐渐提高,因而在经济金融调控的过程中,需要真正将我国经济金融市场中的房地产等经济事项进行改革和控制。所以,对我国的政府部门而言,还应该将房地产和车市等事项中的细节进行调控,从而保证我国经济金融的平稳发展。

2.2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建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现代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创新技术的竞争。对我国的企业来说,由于国家对创新技术的重视逐渐提高,通过创新来带动我国经济产业的良性发展。同时,企业还应该抓住市场中的有利因素来促进其产业链的发展,进而将企业自身的经济金融发展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结合起来,旨在企业的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促进经济金融的发展。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对创新型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并且国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同时,通过对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中的经济细节进行分析,从而分析出对促进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加深企业内部和外部更好地结合发展。因此,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建设是保证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我国当前面临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现阶段有必要认真认识和思考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了解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而需要将影响我国当前的经济金融中的不利因素认识清楚,从而促进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当然,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房地产和车市等重要产业的宏观调控,同时国家还应该重视对创新产业的支持,旨在为我国整体经济金融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现阶段研究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02):107

[2]安杰山.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思考[J].学术探索,2012(11):77-79

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中资金融机构 国际并购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14-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国际并购。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16宗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案,无论规模还是频率,都创下了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历史之最。中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并购投身到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向国际市场传达着我们的声音。

然而,就在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国际金融市场,大举并购之时,美国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正以难以估量的深度和广度向世界范围蔓延。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已完成的并购交易和未来的并购计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释放,可以预见,本次金融危机的程度之深、危害之广,时间之长,可能都将是历史罕见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虽然所受损失有限,风险基本可控,但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在金融危机前期完成的国际并购招受了惨重的浮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无法看清,也会影响到中资金融机构未来的国际并购战略和策略。因而,如何冷静、客观地判断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并根据这种影响对既定的国际并购战略进行调整,制定与国际并购战略相匹配的灵活、高效的并购策略,成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中资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

当前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保持冷静,客观评价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宜盲目抄底急于出手。但也不应裹足不前,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挑战和机会,在切实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合理、适度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仍是必要的。

这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和对中国已经产生和潜在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为中国集中配置债券型美元资产的投资策略提出了警示。吸取这种投资策略的教训,中资机构唯有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这其中以国际并购为主的直接股权投资成为一种的选择。

同时,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国际金融格局在此轮危机中面临洗牌,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而中资金融机构把握时机,适度进行一定的海外并购,有利于获得较好的谈判地位并在价格方面获得折让,有机会在国际并购中锻炼队伍,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跨文化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三、中资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并购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对既往国际并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对今后的国际并购战略与策略进行调整,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能更为稳健,以期抓住危机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在未来全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基石制定国际并购战略

首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做强主业为长远发展的基石。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前提。国内主业的做大做强是中资金融机构长远发展的基石。只有主业强大才能为国际扩张提供资本支持和管理基石,才能保证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中资金融机构不可不顾主业发展,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为了并购而并购,那样只会使跨国经营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而言之,中资金融机构最重要是把自己现有的事情办好,逐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摒弃“抄底”思维、立足战略要素。

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形势下,必须摒弃“抄底”的机会主义投资思维,踏踏实实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导向参与国际并购,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

1984年到1990年日本银行开展的海外并购给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它们没有制定有重点的国际战略,明晰国际经营的价值定位;对目标机会没有准确估值,从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没有制定全面的并购整合战略,未对业务所在地进行管理策略本地化。

相反,2000年至2007年西班牙银行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战略能力,进行了有选择的海外并购,获得了良好的海外并购业绩,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们利用银行现有的业务专长,专注于核心业务;选择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相似和有密切商业联系的区域扩张;坚持从小规模开始,逐步建立起国际并购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注重利用本地人才,从并购中发掘现有价值。

借鉴西班牙与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要有效规避国际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整体战略要素考虑,而非单纯从收购价格上考虑。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在制定其国际并购战略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做好其SWOT分析,根据其自身能力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并购战略;另一方面,国际并购一定要与中资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吻合,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同时考虑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和并购购后的整合、战略上的协调、企业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层的磨合。在“走出去”的同时,要考虑引进国际管理技能和运营方式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战略因素。

第三,要针对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多样化跨国经营方式。

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战略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适度、多样化的跨国经营方式。当前,中资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是: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参股和并购国外金融机构。两种方式互为补充,中资金融机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并购应着重根据财务、获取能力或全球业务扩张等战略考虑,关注以下的机会:一是投资于高增长市场上管理良好的银行,二是投资于可获得专业产品或能力的机构,三是投资于低估值的全球性银行,并确定合适的参股比例。

第四,把握时机、价值投资、稳妥推进。

当前的金融动荡为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提供了较多机会。首先,危机的蔓延为并购国际金融资产带来了价格下调和监管放松的普遍性机会。部分国际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由于资本金的匮乏,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更削弱了所在国的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因此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技术和监管壁垒。

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必须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其扎扎实实做好并购前的区域选择、目标银行的选择、尽职调查、及科学估值等方面的工作。面对机会与风险,中资金融机构既不可盲目出击,以抄底的心态试图一蹴而就,也不可在风险面前一味回避以免错失良机。中资金融机构要平衡战略因素与估值因素,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国际并购。

最后,重视风险,将国际并购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国际并购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因而,中资机构要将国际并购纳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国际并购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科学地评估、有效地监控。中资金融机构不仅要加强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更要重视并购完成后母公司与被并购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隔离,防止子公司的风险传导和蔓延到集团母公司。在并购完成后,集团母公司不仅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在战略和业务上的整合,更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的管控,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并购子公司的各类风险,把并购子公司的风险管理也一并纳入集团母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严格设置集团母公司与并购子公司间的风险隔离带和防火墙。

(二)修炼内功、积极研究、主动参与,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首先,要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和规划。

中资金融机构要踏踏实实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做好各种知识、信息和项目的储备,为把握国际并购机会奠定基础。要加强规划,设计出对海外机构、业务、人员的总体发展规划,如机构的分布和数量,资产负债以及利润与整个集团的比例,以及业务年递增的比例。

其次,要修炼内功、提升国际并购的能力。

中资金融机构应该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自身国际并购的能力。一是在并购对象选择时综合考虑与并购对象的战略匹配性、业务互补性,并购后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并购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尤其要做好对自身的能力评估、可用资源评估,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支持程度评估。四是要做实尽职调整,做好科学估值,设计合适的交易结构。在交易谈判中借用外脑集思广益、科学设置机制以力保权益,冷静地判断形势,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来出手并购。五是在交易过程中加强信息管制、加强与目标公司高管和员工、其它投资人、公众和媒体等各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六是在交易后科学地做好整合规划及实施。

最后,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具备国际并购条件和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中资金融机构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力争把握机会大胆尝试,积累海外经验和并购能力。

考虑到金融危机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中资金融机构在并购方面经验和技术的不足,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开展国际并购尤其要注意:(1)与战略目标适应的项目选择。中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目标,从提升自身能力、或扩大市场、或增加资本回报等角度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在发达市场的并购,获得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IT、产品开发及营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在新兴市场的并购,分享快速增长的机会;通过良好的整合,取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和增长潜力。(2)与自身资本实力匹配的适度交易规模。由于并购交易的潜在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的挑战,中资金融机构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选择规模适度的交易标的。这样即可以作为尝试,又可以降低风险。对于没有并购经验的银行,一般可考虑从小规模项目、在语言和文化相近似的地区进行并购开始,培养和建立并购及整合能力。(3)多样化的交易结构。金融危机使得当前出现了众多的并购机会,而中资金融机构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因而,建议在设计交易结构时,既可以考虑直接购买股权,也可以考虑购买优先股、可转债、期权等多种标的;灵活考虑股权比例,既可以考虑战略投资也可以考虑财务投资;在支付方式选择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以现金完全支付的方式,综合考虑现金、股票、交换债等多种支付方式;在管理上,除了股权投资,要力争较多的董事会席位和管理层派驻,以及长远的业务合作和市场开发等。(4)灵活的谈判策略。对符合战略条件的并购对象,率先接触,争取排他展开前期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根据对未来金融形势的研判,调整节奏,争取选择较好的并购时机。(5)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在交易条款中综合设置多种风险防范条款和价格调整机制,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和法律文本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带来的风险。

(三)监管部门加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国际并购的指导和规范,支持具备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积极、谨慎、有序推进国际并购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指导。

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敦促各家银行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并购策略,培养和组建国际化并购团队,并制定科学及严谨的国际并购的决策制度和体系,并把上述基础建设作为各家银行海外并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目前的并购情况做好一行一策工作。敦促已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积极做好现有项目的整合消化工作;指导前期财务投资浮亏较大的金融机构认真总结经验并采取补救措施;支持鼓励并购战略明确,并购操作稳健的金融机构稳妥地进行投资并购的探索。

第二,建立科学的海外并购评估体系。

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对全球金融市场保持密切关注的基础上,通过风险提示促使中资金融机构保持对于国际并购的冷静和克制。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国际并购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更多地从并购资产的盈利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并购对象与中资金融机构战略提升、业务协同、长远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引导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从投机主义向战略投资转变。

第三,帮助中资金融机构提升在交易谈判中的竞争力。

对符合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并购,监管机构要在政策法规服务优化、监管流程效率和确定性提升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进而增加中资金融机构在国际并购商业谈判中的竞争力,达到降低交易风险的目的。

第5篇

[关键词]“三个办法一个指引”银行 信贷 改革 发展

前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危机产生的连锁反应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警示,如何降低信贷风险,建立科学的信贷体制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银监会也对信贷风险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颁布管理办法,力求引导商业银行的信贷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提出

在大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银监会提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目的在于促进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监管制度的系统调整与完善,推动银行信贷业务规范发展,防止信贷被挪用,特别是进入楼市和股市,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调从流程上加强对银行信贷风险的管控,严格限制不良贷款;而对优质的贷款业务,银监会持鼓励态度。这说明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正在向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对我国多个行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少企业因为无力偿还贷款或新增贷款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倒闭,银行信贷风险增加。信贷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不仅不利于优质业务的开发,而且直接增加了危机环境下的金融风险,产生恶性循环。当经济形势逐步回暖后,银监会提出“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有助于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政策,争取信贷工作的主动权。

二、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

依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精神,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在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下,信贷风险防范不是被动等待,而是积极寻求突破创新。

(一)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存在风险惯性

原先商业银行对贷款业务的审批遵循“三查”流程,即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贷款后检查。虽然这是银行提供贷款的工作基础,但仅以“三查”完成贷款审核,在流程上过于简单,并会造成工作漏洞。按照“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规定,对固贷、流贷和个贷的需求,银行应较原先的审贷标准加以细化,达到精细化管理,从而减少风险惯性的影响。所谓风险惯性,就是在传统信贷业务开展过程中,银行采取“三查”流程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或是资金回笼速度慢等问题。如果信贷业务审批的流程不能改革,那么这种风险以及损失的增加是持续性的,无法得到根本扭转。这就要求银行用新的审批流程提高信贷工作的严格性、严谨性,过滤不良信贷。

(二)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挤占优质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被挪用主要是用于楼市和股市,泡沫经济的风险一旦发生,银行的损失是相当可观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以前,银行在吸纳信贷业务时,经常希望与大型企业或集团展开合作,主要是考虑到大客户的经营背景、还款能力、合作前景。这些信贷资金被挪用的同时,也直接挤占了优质信贷业务的比例。目前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有很多优质企业客户存在贷款需求,并且企业从事的经营项目受到政府的关注和指导,有助于降低信贷风险。只是此类潜在优质客户受信贷资金挪用的影响,与银行信贷合作中还需从贷款政策、审批流程上进一步对接,这也是银行加强信贷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三)信贷风险控制需要相关行业联动

由于商业银行每年会产生一定的不良贷款,特别是在流动资产信贷方面更难于控制。所以在固贷、流贷和个贷的审批工作中,银行会寻求与担保公司的合作。例如,个人客户在贷款购车时,往往都需要经过担保公司的审核。这说明单纯依靠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并不能绝对杜绝风险的发生,但通过与相关行业的联动,能够起到降低风险或风险共担的效果。从当前的金融形势来看,银行无论是降低信贷风险还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都应积极建立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加速践行“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精神。

三、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针对当前的金融形势,为更好地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工作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应加大对审批环节的改革,实行传统与新型信贷业务相结合的方式,降低信贷风险,发展优质信贷模式。

(一)改革传统信贷业务的审批流程

对于传统信贷业务,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是改革审批流程。银行对信贷业务的审批应从借款人的授信调查开始,将贷款审批、合同订立、贷款发放、贷款使用、贷后管理等工作重新调整,使银行各个相关部门都参与到流程的修改工作当中,重新梳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分析潜在风险,形成系统化、规范化、严格化的贷款审批流程。银行应在现有的管理系统中增加监控预警功能,如果借款人资金流向出现问题,可及时在银行的系统中反应,便于银行追踪管理。

在审批流程改革的同时,银行应提高对借款人的征信标准。原先银行对借款人征信结果中的部分不良记录,可采取一些变相方式解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提出后,银行必须在原有的征信标准基础上更加严格,规避各种变通机会,服务于长期的风险控制。而且银行在信贷审核时要增强对借款人还款来源以及抵押物的评估,划分评估等级,重点评估还款来源的稳定性、抵押物的市值和未来价值、还款来源与抵押物是否便于资金回笼等等。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等级与评估结果,银行应在合同中加强信贷风险管控。

(二)以信贷转型防止贷款资金被挪用

为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新型优质信贷服务,扶植优质实体经济发展,调整信贷资金的占比。当前,企业投融资方式正在向多元化方向迈进,银行在企业客户信贷方面应将贷款政策向国家大型重点建设项目倾斜,吸引参与BOT和TOT项目的企业客户,扭转信贷资金被挪用的被动局面。

BOT和TOT项目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和政府的关联。政府根据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明确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本身的可行性得到论证,具备可持续发展性。无论是承包商还是分包商,从事此类项目的风险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特别是有政府的领导、支持和监督,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风险也有所降低。而且BOT和TOT项目建成后的收益也同样更具保障,企业申请贷款后的还款来源明确,能够根据项目进程提供明确的还款计划,符合“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要求。从事BOT和TOT项目的企业也因为资质的不断提升而获得更多参与项目的机会,因此,银行应运用政策杠杆,对此类优质客户群体给予更多的支持,逐步提高优质信贷业务的总体占比,推动新型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与保险公司联合防范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还应注意联动优势的发挥,以降低固贷、流贷、个贷产生的风险。所谓联动优势,就是借助银行在金融领域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运用各自的审核机制,分别对借款人进行审核,达到双重保障的风险控制。其中,银行与保险公司的联合尤其值得开发。保险公司专业从事风险管理,并且保险产品丰富,能够和银行信贷工作有效对接,从多角度防范信贷风险。

在保险业务层面,商业银行可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协议,借款人必须投保相应的保险,才能具备审核通过的资格。在目前的产品中,企业和个人客户在申请贷款时可投保的保险产品包括出口信用保险、房贷险、车贷险等。出口信用保险主要服务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客户。贸易是我国遭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之一,为确保出口产业链条的发展,出口企业向商业银行贷款时应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防止出口受阻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问题。而房贷险、车贷险更多地服务于个人客户。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险时已对客户资质进行审核,并且银行可与保险公司商定贷款政策,如趸交保费客户优先获得审核,以便挖掘优质客户与银行建立信贷关系,降低传统贷款业务的风险。

四、总结

信贷是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也是收益的源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提出给予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新的启发。改革与发展正是前进的需求所在,商业银行应紧跟时代步伐,用前瞻性的举措引领信贷业务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宏.基于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1

第6篇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在刚才的专题上有很多专家已经谈到了,在这里我只说怎么做好农村金融服务工作。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振兴经济政策。农村中小金融企业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投放,加大支农的力度。

及时谋划部署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工作。围绕农业产业链细分农业市场客户群,认真论证业务发展的特点,加强市场营销,牢牢占领农村市场。在风险防控情况下,做自身能够接受和识别的业务。

大力推进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从银监会来讲,凡是有利于改进支农服务的方法和方式,都要大力推荐。凡是支农服务创效明显的机构,都予以大力支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长效扶持机制。我国目前城乡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是弱势产业,从客观上讲,这与金融机构商业化经营目标确实存在一定的矛盾。为此需要积极借鉴国际上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协调出台各项扶持政策,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的扶持作用,要研究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的政策目标。适时、适度调整准入门槛,吸引符合条件的资金去农村投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按照市场的运作投资、收购、兼并、重组农村金融机构,提高农村金融体系健康度的同时,加大对西部农村金融的投入。加大对银行业犯罪打击的力度,从严打击逃废债行为,加强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尽快建立覆盖所有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征信体系,积极推进信用

文化建设,引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配制优质的企业文化。

规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农”问题和农村金融问题,是中央高度关心、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三农”的事情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所以我们始终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制度作为首要目标,加快建立适合“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相信大家对银监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出台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两个放开,一是资本放开,二是机构放开。在资本放开方面,主要是指允许社会各类资本包括民间资本和国外金融资本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要提高民营资本对农村金融的参与度。机构开放是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去农村建设网点,我们所推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只是目前农村金融以及存在农村金融机构有力的补充,并不是指农村金融的全部。试点原则方面,首先是低门槛严监管原则,适当降低机构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市场准入条件,增加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面。确定金融机构的注册资本金。在投资人的资格和业务准入的条件和范围,新设法人机构等权限适度降低了门槛。这里头就是在允许设立三类机构方面,有人认为,监管部门目前没有给各省积极推出小额信贷组织合法的地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再重新认识一下,小额信贷机构也已经推出若干年了,在我们国家也有数百家,一直在稳健运行,2008年5月份银监会和人民银行也出台了意见,政府处置风险,小额贷款公司由工商部门注册,经过工商部门注册的小额贷款公司也是一家合法机构,这个法律地位不是说银监会能够给的,而银监会管的只是经营存贷款业务的经营机构,而小额贷款公司只是一般的企业。其次是严监管。所谓严监管,这里面需要说明的是三类机构是正规机构,是涉及存款人和投资人资金安全,由监管部门发牌照,接受审慎监管的机构,这跟一般企业是有区别的。除了坚持低门槛严监管之外,还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先中西部,后内地,先解决服务空白,再解决竞争充分的问题。2006年12月,开展试点工作,到2007年在全国进行推开,到2008年10月31日,已有77家新型同村金融机构获准开业,其中村镇银行62家,贷款公司5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0家。从试点成效来看,初步建立了农村金融供给的新渠道,创造了农村金融运营的新模式,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新活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新水平,起到了激活农村金融市场的目的。

从许可要求来看,已经纳入2008年第3号规章,但只有国务院规定的试点地区才可以参与。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下一步工作,我们目前主要五方面推进,第一是主要争取通过三年的努力跟现有农村金融机构一起实行县乡镇基本覆盖。2007年公布的数字空白乡镇是2688个,银监会目前对2688个乡镇进行了摸底调查,其中有40%是通过现有金融机构的延伸服务来实现,还有将近10%~20%是通过2008年以来金融机构到空白乡镇增设网点方式实现的,还有个别的地方确实是不具备商业可持续的问题,这一点应该通过国家政策扶持来实现的。第二是加强推进,如期完成第二阶段的试点任务。第三是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试点。第四是加强协调,努力营造良好的试点工作范围。第五是加强监管,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第7篇

关键词:经济金融形势 贸易顺差 社会保障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11-08-03

认识中国经济要立足全球化背景。中国经济已经融入了全球的分工和市场体系中,这样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经济得益于全球化,中国也可能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的大门实际上很难再关上。中国的生产、贸易、资本和人员的流动,现在都在全球市场上配置资源。我们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规划,必须有全球视野。

在全球生产分工和供应链中,中国出口是一个大亮点,同时中国也需要进口大量的原油、有色金属、大豆等农产品和原材料。认识中国的经济成绩和问题离不开全球市场,分析中国的价格和经济中的问题也要从全球市场分析。如果我们的电便宜,就会有很多厂商把最费电的工厂建在中国;如果我们的油价低于国际油价的幅度比较大,就会发生香港的卡车到深圳和广州加油的情况,甚至会发生向外走私成品油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定价政策必须考虑全球经济。

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是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快速增长。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在劳动生产率。中国一直讲有一个无穷的蓝领工人的供给,现在这个供给慢慢地近似于均衡。这些蓝领工人、农民工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最近三年,全国各地的工资都有所增加,平均每年增长10%左右。这一方面是由于劳动供给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也是长期累积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在劳动供给发生变化时的一次全释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03-05年农民工的工资没有涨,从05年到现在差不多每年农民工的工资能够涨10%左右,所以应该更深入、细致地分析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

下表是中国劳动生产率的情况(表1 劳动生产率增长情况1978-2005)。我建议大家仔细分析中国服务业、制造业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这样细分的劳动生产率才能为今后制定政策、发现商机和稳健经营打下坚定的基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也是令人高兴的(表2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 1978-2005)。最近这几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都是正的,每年都有百分之一点几的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一个经济体经营机制和管理能力变化的综合指标,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那块多出来的产出,如果多出来的产出是正的,全要素生产率就是正的、增长的。它特别关系到中国经济是否有潜力、是否可持续。建议大家可以进一步分析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情况。

中国有“成长中的烦恼”。比如投资过多、储蓄率高、顺差大、税收增长率远高于消费增长率、人民币也面临升值压力。实际上这些问题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梦寐以求的(唯独环境污染在哪儿都是坏的)。但如果我们把握不住这些“成长的烦恼”的度,就有可能变成问题,我们一定要把它们处理好。

市场已经对不均衡做出了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背后都是经济变量的调整。这两个价格都是对不均衡的一种反映。

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很多综合政策。其中一个表面的现象就是涨价和升值的压力。我们的产品中有很多外部的污染,负的外部性的增长没有包含在产品的价格中。如果加大环境的执法力度和对环境的保护,使这部分治污成本由企业承担,那产品价格肯定就高了,所以看上去升值的压力是价格的调整,但它背后反映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是整个经济体调整的必然反映。如果加强劳动保护,实行最低工资制,给农民工也上三险,这些都会在成本和价格中有所体现。既然是市场的选择和调整,那我们对这种调整就要有正确认识、要有平常心,要看到调整的必然性和价格调整背后经济体实际变量的调整。一件小事的背后实际上是价格和体制问题。如果我们看得更深,就会更加理解价格变量的调整。

大额的贸易顺差并非常态。我认为贸易基本平衡对国家经济体制的持续发展才有利。如果是大幅度的贸易顺差,第一不是我们所期望的,第二也不是常态。经济学家也很难论证大幅的贸易顺差是必然的。长期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是比较小的,只有在最近三年贸易顺差在GDP的比重才越来越大。所以,如果顺差占GDP的1%、2%甚至3%,这都是正常的。但如果超过GDP的5%,这个时候就要引起注意了。很多出口导向国家,比如韩国、泰国和菲律宾,在它们增长最快的历史时期,也并未呈现大幅度的贸易顺差。日本是典型的贸易顺差国家,美国有99年的贸易顺差,但目前日本的顺差也仅占GDP的1%-2%,我认为这个问题也应该予以重视。

过去经济学家在分析中国经济的时候经常说中国有两大隐性的财政赤字,一个是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第二个典型的财政赤字就是社保欠帐。十年前,我们的银行确实存在巨额的不良资产,特别是国有银行,十年前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中国的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技术上已经破产。经过97、98年以来的银行改革,特别是最近五年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成功上市后,大幅度减少了这些银行的不良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转变了公司治理结构,使得这些银行的竞争力、知名度、服务水平和内部管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整体上看,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从超过30%降到了一位数。正是由于这些坚决的改革,抓住了机遇和时间,使得中国银行业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有评论说,外国战略投资者在改革中按照现在的市值计算,他们的股份增值了多少。我觉得这种计算多少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希望这种计算要更加全面,要看到中国的社会保障、境内的战略投资者和境内外的公众持股人的股权增值情况。在刚才我说的中、工、建、交中,国家控股是绝大多数的。国家控股的概念不仅仅占简单的多数,而是占了绝大部分。除了国家控股以外,还有社会保障、有境内投资者以及境内外以境内为主的公众持股人。如果要计算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赚了多少,你可以有一个数字,但是这个数字要乘以一个很大的数,就是国家、社保、公众持股人和境内战略投资者。如果将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其他转轨国家以及发生危机的国家比较,就会看到中国的银行改革和处理危机的方式坚持了国家控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实际上是使得机制更加顺畅、更快地改变预期、更快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使得市值和市场预期发生较大变化。如果中国在这方面还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地方,是可以讨论的。但东欧和其他转轨国家,拉美、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亚洲国家,他们在处理危机中外国资本占银行股的比重,都远远超过中国。所以对银行改革要有基本的判断。

根据这个判断,我认为现在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天赐良机。当前税收好、股市好,应当抓住机会划拨一部分国有股权充实个人帐户。我以前做过一个“转型名义帐户”的社保总体方案,我认为抓住这个时机大大充实个人帐户是非常好的。在转轨国家,把股票分给了老百姓,老百姓在很短的时间内把股票卖出,所以这些股票短时间内聚到了寡头手中。如果我们用国有股权的一部分充实养老帐户,这个股权是一个组合,而且有利于收入分配和低收入群体。而且老百姓不能马上卖这个组合,必须等到60岁才能开始拿回他的钱。这些钱可以一次性,也可以分月拿回。这些都是技术上的问题,都可以设定。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机把这个事也做好了。这样中国就能够解决另外一个隐性的财政赤字。如果我们把银行不良改革的隐性赤字控制住,再抓住一个改革的机会把我们社保的欠帐、个人帐户的空帐户充实,那10年以前观察家们批评中国经济的两大隐性财政赤字问题就都得到了解决。

积极推动资源价格的改革。在控制通货膨胀和积极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的过程中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改革可以促进节能减排、减少浪费。但改革在一定的时点会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如果总是推迟改革,扭曲会逐步累积、损失更大。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积极推进改革。对一些局部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财政的办法来解决。

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财税制度。以物业税为例,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都提到要实施开征土地规范的物业税,它可以稳定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使得财权和事权更加匹配,激励地方政府转变职能。有了物业税后,地方政府可以不搞工业也能有税收,并且有积极性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于物业现在非常复杂,全国非常大,物业税的实施可以采取中央决策、省人大通过法规、县市具体征收等可操作的原则,应当加快物业税的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