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工程勘察与施工范文

时间:2023-06-11 09:09:02

序论:在您撰写工程勘察与施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工程勘察与施工

第1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的模式

以往的岩土工程采用的是分别进行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是先勘察、其次再设计、最后进行施工的一个过程。但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岩土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施工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以往的分别进行建设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建筑工程的需求,同时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且在建筑经济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这种分别进行模式的弊端慢慢显现。因此,要弥补以往分别进行建设模式的不足,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创新,而将其转换为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更有利于工程的顺利开展,为工作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一体化建设模式的优点分析

1.1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以往的分别进行建设模式,施工的过程必须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这种施工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正常开展带来极大的影响[1]。而一体化建设模式与分别进行模式不同,其不仅具备了分别进行模式的优点,还弥补分别进行模式的不足。两种建设模式的施工环节区别较大,一体化建设模式中的勘察、设计与施工者三个环节不是脱节,而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三个施工环节之间属于紧密联系的关系。岩土工程建设期间,相关的承包单位主要负责施工与设计内容,与业主及时交流建设的进程,避免出现信息交流的矛盾,从而使施工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缩短了工程建设的时间。

1.2有利于技术创新与应用

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引入一体化模式,可以改变参与工程建设人员被动的工作状态,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且工作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时还会考虑到其他的工程建设环节,为施工技术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目的[2]。比如设计岩土工程的人员,在设置相关的施工图纸与方案时,会考虑到现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解决其施工的问题,设计人员会主动地应用新技术来完善岩土工程施工的设计,从而减少外力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1.3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想要实现一体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目的,在将一体化模式应用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求所有的工程建设环节由同一个工程承包单位负责,这样一来投资工程的企业单位在工程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与每个环节的负责人进行资金方面的交流及沟通,而只需要与承包单位完成资金方面的交涉工作。这种交涉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出现沟通失误的情况,还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使资金可以得到有效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目的。

2.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实行

2.1完善承包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体系

为了使一体化模式的作用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岩土工程的承包单位需要改变以往的组织管理模式。首先应该专门为承包单位构建一个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体系,其次收集与一体化建设模式的相关资料,并将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结合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专门成立一个项目部,为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提供更好的服务。项目部的工作内容以组织与决策为主,工作的主题是一体化实践模式。同时对项目部负责人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保证其管理规范。对企业单位的财力与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一体化模式的运行予以支持。除此之外,要保证岩土工程的质量水平不受外来因素的影响,需要在勘察、设计与施工这三个环节上配备职业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对这三个环节进行监督与科学性的指导。因此,从企业组织结构内部的各个方面来规范,才可以为一体化模式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在岩土工程建设过程中,全面实施一体化的模式,改变了以往的建筑经营管理方式的单调性,这种建设模式扩展了采购、员工培训与施工安装的范围。在岩土工程实际施工的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较多一般在技术与非技术环节进行期间,这两种风险的出现引发的危害与损失给整个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对建筑企业单位的控制风险水平要求比以往更高。因此,要降低非技术与技术风险带来的影响,必须创新工程建设的观念,改变以往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现有的资源进行适当的更新与调整,优化资源的配置,使一体化模式的作用在岩土工程建设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节下,人们对于岩土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施工效率要求越来越高,以往单一的建设管理方式与分别进行的建设模式已经不能达到现代工程建设的标准。因此,要实现岩土工程建设的良好效果,需要结合目前岩土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建筑企业的经营状况,引用一体化建设模式为工程顺利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建筑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与财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建筑企业单位的经济综合实力与合同管理水平有进一步的提高,从而实现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的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学哲.实例分析现阶段岩土工程勘察工作[J].江西建材.2017(02)

第2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

1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重要性

(1)勘察领域的发展可以推进岩土工程构建一体化发展,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的关键环节,并为相关的工程设计施工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现阶段,很多的岩土工程勘察部门提供勘察资料的同时还对岩土工程的相关设计施工给出相应的建议,这就有效的促进了岩土工程建设一体化进展。

(2)一体化是由岩土工程发展需求来决定的,尽管国内的岩土工程是经过了长时期的进步,形成了较健全的流程模式以及技术,不过岩土工程还是处在发展时期,很多的勘察设计施工方式也均是半理论半实践的状态。若是勘察设计施工分别由不相同的企业单位来负责,这就极易导致各个环节之间的脱节,也对岩土工程的发展极为不利。

(3)一体化是由其对应的各类优点所决定的,和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模式来比,一体化的建设模式能够合理的缩短工程的工期,提升建设资源的运用效率,有效的降低相关建设成本,以保障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呈现勘察、设计、施工的统一化,所以,岩土工程进行一体化建设模式也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施行难点

2.1 一体化建设模式质量保障不强

和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相比较,一体化的建设模式质量保障不足,这是由于以往传统的建设模式中不相同的承包企业单位分别负责相关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等各个环节,所以不同的企业为了要避免由于自身企业所负责的环节出现失误进而导致质量问题,就会高度注重工作质量控制,同时不同承包企业单位的负责人也会起到互相监督制约的作用,这也就进一步确保了工程的质量。但是,把勘察设计以及施工等各项工作承包于同一个企业,会导致企业所负责的相关工作增多,企业有时会考虑到其经济效益,不得不在成本以及质量间进行一定的

权衡,也就只是保障工程的最低质量。所以,致使一体化建设模式质量的保障性不高。

2.2 与其相匹配的制度和法规体系不够健全

近些年,岩土工程所实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关键是针对以往传统的岩土工程施工而编制的,没有专门的一体化建设模式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的不足,使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用以往传统的建设模式管理方式来进行一体化建设模式管理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问题,进而导致岩土工程的不能顺利施工,制约了岩土工程建设市场发展。

2.3 思想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岩土工程建设模式在国内已经实行了几十年,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因为相关从业人员突破这传统的思维模式很难,所以也就影响了岩土工程的一体化模式进展。并且,进行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必定会导致勘察设计与施工能力的相关承包商企业单位的崛起,进而淘汰了单一化勘察设计或者是施工的企业单位。所以,该一体化建设模式会触动不具备综合性能力企业一定的利益,这些企业也均会制约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进展。

2.4 实行一体化建设模式

能力的企业太少岩土工程一体化建设需求以及要求是相关的工程承包商能够独立的完成勘

察、设计以及施工等多项技术工作,并对相关的承包商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具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一体化模式出现的时间不算长,所以相关的建设领域中可以同时展开勘察设计和施工作业的企业单位较少,这也制约了一体化建设模式的进步。

3 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实施

3.1承包企业应健全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

相关的承包企业应该不断的健全企业自身内部组织结构机制,以便于保障岩土工程一体化的建设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承包企业单位应该构建一整套高效组织管理模式,并把相关企业的内部资源均集中在岩土工程一体化中,并且在相关的企业内部设置专门的项目部来负责总体

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对应的项目部应该有公司的决策层领导,以确保相关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效率,并且公司的人力以及财力等各种资源都要倾斜于项目部,并落实项目部资源优化配置。

3.2促进法律法规的制定

应该有效的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构建健全的一体化建设模式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应该努力的健全岩土工程的招标、施工以及设计等法律法规,经过相关的立法对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一体化承包实施合理的管理,并且制定一体化承包具体的细则和标准体制,合理有效的规范国内的岩土工程建设市场,推动一体化的建设模式普及。

3.3积极引导转变传统观念

明确一体化模式在市场的相关定位,有关部门应不断的积极引导,强化岩土工程行业内部的一体化模式宣传,尽量的改变从业人员的落后观念,进而有效的推进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单位主动的运用一体化建设模式。

4 模式案例分析

某商务中心区的核心位置Z15地块相关项目,其对应的模拟项目是一栋高端商业以及酒店、甲等办公楼集于一体的综合建筑,其地上的构筑面积大约为30万m2,地下的建筑面积可达5万m2。在地上的120层以及地下5层的建筑高度大约为550m。对应的基础深埋是30m,相关超高层的主塔周围是纯地下室,地下5层的基础性深埋是30m。某公司在中标该项目的基础设计之后,并经由此公司一体化的完成了该项目大多数岩土工程对应工作。此公司具备独特技术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势,对相关的岩土工程勘察质量以及技术支持和服务均是提供了非常高端的合理

化支持。其运用丰富的经验,展开详细勘察,并提出技术先进以及安全稳定的有效地基方案,在展开地基及基础设计的咨询时,进行上部相关结构的桩基协同分析,以便于对超高层建筑荷载较大以及纯地下室的建筑荷载的差距所引起的建筑总体下沉、差异性下沉以及倾斜等相关问题均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对其基坑支护以及其地下水的控制展开了设计优化,安全可靠的处理了边坡以及周边的对应环境稳定性质、合理控制地下水等相关工作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仅是充分的保障了复杂岩土工程的安全性质,还合理的节省了工期以及对应投资,最终还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创新及优化。

5 结语

现阶段,利用勘察设计以及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已经是最关键的研究趋势,该种状况的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体化构建模式和以往传统的施工模式来比,其在对应工期管理以及技术运用、造价管控等具备非常显著的优点。

参考文献

[1]谢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模式探讨[J].低碳世界,2014(12).

[2]王东利.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模式探讨研究[J].城市地质,2013(15).

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地基加固;混凝土浇筑;基础处理施工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1-0139-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1.069

岩土工程地质基础处理的施工技 术在应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工程整体上的需要,还要考虑工程条件是否能够满足施工的操作,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决定着地质基础处理施工的整体方案。岩土工程地质基础处理施工之前要对施工场地进行勘察调查研究,结合施工工作对地基加固所需要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材料进行分析。在施工方案的设计过程中要对岩土工程中有关场地、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岩土体或岩土材料的工程性状等问题进行论证,然后设计出施工方案和技术监督方案。

1 勘察工作

1.1 勘察阶段

岩土工程勘察分为可研、初勘、详勘、施工勘察四个阶段,下面主要阐述一下初勘、详勘、施工勘察工作。

1.1.1 初勘。在岩土工程的场地初勘中,要收集分析现有的地质资料,在调查的过程中要进行工程地质测绘,还要根据工程的需要和施工现场的地质条件做好勘探和测试工作、对施工场地内的局部稳定性要在岩土工程施工的角度做出工程评价,以确定工程总平面的布置,为岩土工程地质基础处理的施工方案的设计和对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程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1.2 详勘。岩土工程的详勘过程和初勘过程基本相似,但是在侧重点和详细程度上不同。在详勘中不再单独地进行物探和测绘、调查,而是要以勘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为主。详勘中提出的设计参数等岩土工程资料,是对岩土地基做出的岩土工程评价,能够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和加固提供参考,也能为不良地质现象的防治工作的具体方案做出论证和结论,还能为施工设计图的制定提供依据。

1.1.3 施工勘察。施工勘察直接为施工服务,能够和设计、施工单位一起解决与施工有关的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施工勘察不是一个单独的工作,在工作中要配合施工的基槽检验工作,或者要配合深基础施工勘察(深基础的施工监控、环境变化和稳定的监控、动态控制施工和优化设计),或者配合地基处理加固(人工加固地基的效果检验、使用中变形稳定控制、有关新问题的处置等)。

1.2 勘察手段-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有挖掘和钻探两种方式。挖掘包括井探和槽探,运用于地质复杂的地区,地质构成上要求土层小于3m。钻探是利用机械的力量联动设备钻具回转或者冲击来击破或磨碎孔底的岩石,通过取芯辨别,直到孔深达到预期的深度。在地质勘探的过程中,要设置好勘探点,勘探点的设置数量依据勘察规范设置,具体而言对于单栋的高层建筑勘探点不能少于4个;对于密集的高层建筑勘探点可以适当减少,但是也应该保证每个场地布孔数量至少要达到总勘探点数的三分之一。勘探孔的深度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的地质采用一般的深度,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可以加深控制性勘探孔深度。

2 岩土工程勘察与地质基础处理关系

岩土工程勘察是结合具体的建筑工程背景,分析施工场地的岩土、环境和地质因素,然后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编制,并对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要着重对地基情况进行考量,看其是否稳定和均匀。该过程中,需要应用地基失效验算对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进行地基设计。如果地基变形,会对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地基不稳定,将不利于建筑施工期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勘察人员要对地基均匀性进行测量,明确它的深层地质特性,提高地基处理质量,达到良好的地基处理效果。

3 岩土工程基础处理施工

3.1 工程概况

某工程建筑商业楼一共23栋,多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分布的场地内地层有多个不同的地层条件。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岩土工程地质详细勘察甚至一桩一孔施工勘察,以便得出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案。工程勘察过程中,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建筑物的设计荷载和基础形式等情况,并没有进行全面认知和了解。相关人员对建筑场地范围内的地质情况认真勘察,看其是否存在不良地质,然后对场地岩土的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进行明确划分,进而对建筑场地及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进行客观评价;对建筑场地内部的地层结构、土层具体分布情况和力学性能等进行明确了解;勘察建筑场地内部的地下水类型、渗透性、埋藏条件及水土腐蚀性,得出具体的水位值;明确了解不同岩土层的地基承载特点,并合理计算地基变形参数,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特征等进行正确的预测和评价。同时也要对建筑场地内的岩土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制定合理的地质基础处理和施工方案。以此为背景,对本工程岩土工程地质基础进行了分区并采用不同的地基处理方法和基础形式进行合理处理。图1为本人负责的某小区的详勘布孔平面图,该项目布孔总数206个,是一个较大型的勘察项目。

3.2 本工程岩土工程基础处理方案

3.2.1 地基加固。根据本工程场地实际情况,对本工程的地基加固法主要采取了三种方法:(1)换土垫层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建筑物底层基础比较薄弱,不能荷载上部建筑的情况。换土垫层能够增强地基的荷载能力。进行换土垫层的时候首先要将基础底面以下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挖去,然后在地基处填上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没有侵蚀性的材料,比如可以用粗砂、碎石、卵石、灰土、矿渣等材料进行回填。回填之后将之夯实就能作为建筑的持力层;(2)夯实地基法。夯实地基是用一定的设备对地基土层进行锤击,使土层的强度增加。这种方法因为锤击力度不能达到太深的层次,只能加固5~10m深的基土;(3)挤密桩施工法。这种施工是把钢管打入土中,在土中钢管向两侧挤密土层,可以形成桩孔。钢管拔出后可以在桩孔中分层回填灰土并且进行夯实处理。处理现场图片分别见图2、图3、图4。

3.2.2 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基础施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一般分为8个步骤,分别为打桩机就位、吊桩喂桩、校正、锤击陈桩、接桩、再锤击陈桩、送桩和收锤、切割桩头。在打桩的时候不能随意地打桩,最好是用导板夹具或者桩箍把桩嵌固在桩架内,避免打桩时位置发生偏差。沉桩的时候要将桩锤和桩帽压在桩顶进行水平和垂直角度的矫正。开始沉桩的时候应该把落距控制在小范围之内进行轻击,沉桩到一定深度之后再增大落距按照要求的落距沉桩。打桩的时候,锤的重量与桩的质量有很大的关联,打桩的时候最好是采用重锤低击、低提重打的方式(见图5)。

3.2.3 混凝土浇筑施工。在混凝土建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施工缝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不能在浇筑中留有施工缝,如果根据工程施工的需要一定要留下施工缝,则应该按照施工缝的要求处理施工缝。在混凝土建筑的时候应该设置止水带,防止意外渗水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混凝土浇筑完成以后表面应该进行覆盖和洒水养护不少于7d。如果混凝土强度达到了设计强度的30%,就应该及时进行基坑回填(图6为混凝土浇筑施工现场图)。

4 结语

岩土工程地质基础处理的施工质量与岩土工程整体的质量相关,影响着岩土工程的施工和完工后岩土工程的使用功能和工程整体的造价,所以在岩土工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及基础处理的施工,严格把关,将生命与人民财产安全置于第一位。

参考文献

[1] 宋长明.岩土工程中基础地质勘察技术的探讨[J].科 技创新与应用,2012,(2).

第4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基坑工程 勘察 施工设计

Abstract: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ject is the basis of a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Survey is accurate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foundation pit, in order to prevent pit collapse accident,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safety,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repor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an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example of the content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of foundation pi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TV55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建筑物大多都由以前的多层、十几层、二十几层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层以上建筑。高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荷载大、基础埋深大,这两点就决定岩土工程问题的基坑支护和施工降水问题。岩土勘察工程与结构设计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是基坑支护的基础,只有岩土勘察报告准确、精密,基坑施工设计才会更安全。

一 岩土勘查工程的概述

岩土工程勘察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分支,它着重与工程实践,有步骤、分阶段的运用综合勘察手段,有效查明建筑地域的地质条件,做出正确的勘查报告,为基坑支护的基础工程提供依据。岩土工程涉及到岩体和土体的整治和利用,包括勘察、设计、施工和监测几方面内容。岩土工程是以地质学、土力学、岩体学等为理论基础,是一门地质和工程紧密结合的学科,属土木工程范畴。对地下工程来说,岩土工程问题复杂多样,如施工开挖、瓦斯爆炸、大埋深、大跨度、高边墙等地下工程,沿途勘查工程更具有特殊性。

二 目前岩土勘查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存在的问题:

1.详勘阶段资料收集不充分

大家都知道,岩土勘查工程主要是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地基工程和施工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和技术参数。而有些勘察人员在施工现场走过程,不认真收集基本资料,如地质状况、结构特征、荷载分布、地面整平标高和对变形的要求,这样作出的勘查报告不准确,以影响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性。

2.勘察工作量的布置不满足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的要求

(1)勘查工作中对勘察点的布置不按规定的要求随意布置,也不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把孔规定在允许范围外,勘察深度也不从基础地面算起,使勘探孔不满足最小孔深要求,对地层划分精度不够,造成无法摸清河道、沟渠对工程的不利埋藏物和加层的分布范围。

(2)对高层建筑的裙房和有地下室的建筑场地没有考虑抗浮设计要求,对高层场地勘查对基坑支护考虑很少,不能结合地基条件扩大勘查范围。

3.岩土勘查报告中存在问题

(1)由于上述外场勘查作业中存在严重问题,从而导致室内各项测试指标的统计不精确,统计项目不全,造成难以分析和判断各项指标的离散程度和可靠性。

(2)勘察报告中的地基评价与结论针对性不强。有的只提供基础性设计参数,对定量评价很少。当施工场地发生地质条件变化时不对具置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而是对整个施工场地提供笼统的建议。对报告结论中的变形验算不能准确提供固结压缩曲线满足设计计算荷载的要求。对于报告中的各项设计参数不是经过多手段综合分析的结果,而是提供的经验值,大多都偏低,对于剖面图中的地层也过于繁琐。

(3)在勘察报告中的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中,如果确定勘探点与建筑位置不采用坐标,则图中应有地形、建筑物等作为参照物,可是有些报告中这两点都没有。在岩土勘查报告中应该对基础设计参数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根据施工场地地质条件,结合上部结构荷载特征和基础持力层的性质、埋藏深度,对基础方案进行深入分析。

原因分析:

(1)建筑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办法中有对勘查费用收取的明确规定,但是大多建设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到勘查工作的重要性,只是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不能保证报告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再加之经济市场中竞争激烈,相互压价,没有明确的执行国家收费标准,从而导致勘查工作工作粗糙,难以满足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2)很多勘察员专业水平过低,没有进行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其技术水平还不能达到勘察员技术的要求,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各项工作出现大量不规范的要求,再加上自己不能自觉加强自身的学习与修养,导致勘查工作出现不规范的行为。

(3)一些勘查单位只停留在岩土勘察工程管理模式上,其勘查工程质量不能保证,再加上内部检察、监督制度执行不严格,导致岩土勘查工程中出现种种问题。

因此要想提高勘查工作质量,在工作中就应该认真执行,做定期的交流、反馈、更改工作,加强技术人员的勘查学习与培训,掌握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及专业知识技术水平,保障勘查工作质量,为建筑基础基坑支护工作提供保障。

三 建筑基础中基坑支护的重要性

岩土勘查工作对地质的研究是为了保障基坑支护的安全性,在建筑施工前,首先是对施工现场水文及地质特征进行考察,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基础性工作,根据勘查报告中的数据分析,确保基坑支护的设计及施工安全。

在建筑施工前,为确保施工安全,防止塌方事故发生,必须对开挖的基坑进行支护措施。建筑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与地质勘查报告的数据有直接关系,尤其是基坑的类型、开挖深度、周边环境对基坑侧壁位移的要求,基坑荷载、支护结构设计都要依据勘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施工,以确保安全合理的施工。

近几年,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促进基坑支护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在施工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但是由于现在建筑中基坑边缘距离已有建筑很近,这不仅给基础工程施工带来很大难度,还相应增加了施工成本和工期。另外,以前的施工设计和手段已经不符合现在基坑开挖实际情况的要求,这样下去会造成事故发生,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对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技术人员应该从自身做起,提高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

四 基坑支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建筑物的增高,深基坑支护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对支护结构设计中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选择不当。深基坑支护结构所承担土的压力大小直接影响其安全性,随着近几年地质情况的复杂变化,精确计算出土体压力还十分困难。尤其是基坑开挖后,对土体的含水率、粘聚力、内摩擦角三个参数很难计算出支护结构的实际受力。在基坑支护中,如果对土体参数值计算不准确,其对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2)基坑土体的取样具有不完整性。在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之前,首先对土体进行准确的取样,为支护结构设计提供保障。随着土质的复杂多变,所取得土样具有随机性和不完整性,因此不能地质的实际情况和土层的真实性。

(3)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计算值与实际受力不符。深坑支护设计结构受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例如有些计算值的安全系数很高,在理论上讲是绝对安全的,但是,有时候却发生破坏;有的支护结构系数值偏小,甚至和规范要求差距很大,在实际施工中却是安全的。理论上讲基坑支护设计是一种静态设计,但是随着土体的开挖,时间一长,土体逐渐松弛,强度逐渐下降并发生变形。因此,在支护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问题,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因此,加强深基坑支护结构设计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建立以监测为主导的信息反馈动态设计体系,着重研究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的控制标准,建立新的变形控制设计法,大力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探索出新的支护结构计算方法,解决基坑支护中的实际问题。

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和基坑支护结构设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目前,不管是岩土勘查工程还是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都朝着高科技化方向发展。因此,无论是勘察工程还是支护工程都应该从整体出发,协调好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建筑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严元.论岩土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措施.城市建设.2012-04-01.

第5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加工精度;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原先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岩土工程施工流程已经无法跟上城镇化建设的速度。近年来,国内的建筑市场逐渐对外开放,勘察、设计等行业的竞争也逐渐白热化,为了与国际上正在广泛采用的勘察设计运作模式实现无缝接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建设模式逐渐被提出并成为了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方向。

1 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优势

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是将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生产体系,这种模式与传统的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工程工期的管理上,还是技术应用和造价管理上,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1.1 施工速度快、工期短

在一体化模式中,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各个环节之间是有机结合的,是经过协调组织合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的。工程构建承包商承担工程勘察、设计以及施工工作等全部环节,可以充分协调各个环节之间的矛盾与信息不畅,有效提升工程的建设速度,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

1.2 推动技术创新

一体化模式能够需要勘察、设计、施工人员在工作时对所有环节都要进行全方面详细的考虑与规划,促使他们主动的对其所用技术进行创新,以提升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与实用性,减少设计方案的变更,因而可以大大提升工程的建设效率,推动技术革新。

1.3 易于工程造价管理

一体化模式中,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都是由同一个承包商负责承担,因此投资方在进行工程投资时,只需要与负责的承包商进行协商沟通,保障了资金的有效运转与使用。此外,唯一的承包商在负责各个环节时,便于将各类资源合理统筹规划,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工程设计的变更此时,节约了工程成本,提高了工程的经济收益。

1.4 双方责任明确

一体化模式中,涉及的负责人只有两方:投资人与承包商,大大简化了工程的招标过程,双方各自的责任与承担部分也很容易区分确定,降低了合同纠纷出现的机率。

2 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难点分析

一体化模式在推广以及实际的应用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其难点包括:

2.1 工程质量难以保障

传统的岩土工程施工模式下,企业多为单一化企业,不同的企业只承担工程的部分环境,因此,企业为了避免自己所负责的环节出现问题而导致工程质量不佳,一般会高度重视对工程质量的把控。然而,在一体化模式中,一家承包商承担工程的所有环节:勘察、设计、施工,承包商负责业务的增加会导致其权衡经济收益的机会增加,极有可能只保证工程的最低质量,以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2.2 制度与法规不健全

目前岩土工程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旧是针对传统的岩土工程施工,而对于一体化模式,当前尚未形成任何专门的法律法规,导致一体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进而影响岩土工程的正常施工。

2.3 实行企业有限

一体化模式要求承包商具有独立完成勘察、设计、施工所有环境的技术与能力,但是现有的企业大都是单一化的勘察、设计或者施工企业,真正有能力融合所有环节的企业少之又少,且一体化模式也超出了常规单一化企业的思维模式,较难为其接受。

3 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实行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对应的对策,以推动一体化模式在岩土工程行业的实践与应用。

3.1 健全承包商内部组织结构

承包商应加强、完善、健全其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一套高效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不同环节设立相应的决策领导,其他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应优化配置,以保证相应工程项目的顺利展开。

3.2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

国家应制定并出台针对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法律法规,包括具体的细则和标准体制,以规范岩土工程的招投标市场,推动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与普及。

3.3 引Т统施工流程观念转变

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岩土工程领域的工作人员,转变其传统施工流程观念,提高企业和行业人员对一体化模式的接受程度,推动企业从单一化向全面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4 结语

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通过将岩土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可以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的经济收益,推动技术的革新与发展。然而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在我国推广与普及时面临一些严峻问题,文章针对当前一体化模式的应用难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岩土工程一体化模式的应用与普及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聪,杜茂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J].生态与环境工程,2015(05):178-179.

第6篇

关键词: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主要危害

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升降变化和地下水动水压力作用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地下水升降变化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可由天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但不管什么原因,当地下水位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危害,地下水位变化引起危害又可分为三种方式。

水位上升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潜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受地质因素如含水层结构、总体岩性产状;水文气象因素如降雨量、气温等及人为因素如灌溉、施工等的影响,有时往往是几种因素的综合结果。

由于潜水面上升对岩土工程可能造成:土壤沼泽化、盐渍化,岩土及地下水对建筑物腐蚀性增强;斜坡、河岸等岩土体岩产生滑移、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一些具特殊性的岩土体结构破坏、强度降低、软化;引起粉细砂及粉土饱和液化、出现流砂、管涌等现象;地下洞室充水淹没,基础上浮,建筑物失稳。

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位的降低多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如集中大量抽取地下水,采矿活动中的矿床疏干以及上游筑坝,修建水库截夺下游地下水的补给等。地下水的过大下降,常常诱发地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地下水源枯竭、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对岩土体、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人类自身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威胁。

地下水频繁升降对岩土工程造成的危害。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不断加大,进而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地下水升降变动带内由于地下水的积极交替,会将土层中的胶结物铁、铝成分流失,土层失去胶结物将造成土质变松、含水量孔隙比增大,压缩模量、承载力降低,给岩土工程基础选择、处理带来较大的麻烦。

(2)地下水动压力作用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在天然状态下动水压力作用比较微弱,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但在人为工程活动中由于改变地下水天然动力平衡条件,在移动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往往会引起一些严重的岩土工程危害,如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等。流砂、管涌、基坑突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措施在有关的工程地质文献已有较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评价

根据以往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人们在勘察过程中只是关注勘测出来的岩土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结构的研究,却在水文地质参数的利用方面很少涉足,水文地质问题往往被忽略或是只作为象征性的工作,在勘察报告中只对天然状态下的水文地质条件作出简单的评价。在基础设计和施工方面,由于缺乏评价水文地质对岩土工程带来的作用和危害,因水文地质问题早场工程基础下沉、导致建筑物损坏的事故比比皆是。对岩土工程造成影响的水文地质因素有:地下水的类型与变动幅度的大小、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厚度及其分布组合关系、土层和岩层的渗透性强弱情况与渗透系数、承压含水层以及水头特征等。为了达到提高工程地质勘查质量的目的,应加强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关注。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明与确岩土工程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并根据地下水可能对岩土工程和建筑工程造成的作用及其影响作出正确的评价;另一方面,更要提出预防与治理措施的建议,为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依据,以此来消除减少水文地质问题对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及影响。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应该将研究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方面作出重点评价,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预测出可能对工程带来的危害,以此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及时补救。勘察过程中应当与建筑物地基的基础类型的需要密切结合,查出与此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根据选型提供可靠的水文地质资料。

不同模式对建筑物造成的适应能力相差很大,导致工程地质问题也相差甚远。例如山区、平原区、深雪峡谷区等都具有符合自身特点的模式。同时工程勘察中不但要明确地下水的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赋存状态,还要查明天然状态下地下水的变化规律。此外,还需要对人为工程活动后地下水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也要考虑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带来的不良影响。此外低下水位高低的不同也会对建筑物造成影响,在分析工程地质问题的同时,要将地下水位以上和水位以下给予不同对待。从工程角度出发,在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内容中,根据地下水对建筑过程的不同作用与影响,作出相关的地质问题的评价。

三、水文地质勘察设计

(一)勘察目标与任务

水文地质勘察的目标就是为了查明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做出对地下水情况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水量与水质,不同的工程建设所要解决的水文地质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对工程勘察工作要求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设计与任务

根据一般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一般可划分为勘察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技术实施设计四个阶段,现重点介绍初步设计阶段和技施设计连个重要阶段,简单介绍规划勘察与可行新研究勘察两阶段:(1)规划勘察与可行性研究。规划勘察的整体目标是为工程选点提供初步的工程地质资料。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整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勘察内容包括:合流、河段与地质构造、地层岩土性质以及地震等。可行性研究是在规划选定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勘察工作,其目的是为建筑工程设置施工方案进行地质论证,对于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该区域的构造稳定性进行精确确认,并作出评价。(2)设计勘察。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问题以及预测蓄水后的情况变化。对地下水实行动态监测和岩土移监测,需要提出地质工程问题一级处理建议;引水隧洞工程地质条件分段特征,围岩工程地质分类等问题做出评价和建议。

四、地下水位对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下水的升降变化能引起膨胀性岩土产生不均匀的胀缩变形,严重者形成地裂,引起建筑物特别是低层或轻型建筑物的破坏。当地下水升降频繁时或变化幅度大时,不仅使岩土的膨胀收缩变形往复,而且会导致岩土的膨胀收缩幅度加大。因此,在膨胀性岩土地区进行工程勘察时应特别注意对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的研究,特别是地下水往往升降变化中高度和变化规律对地基基础深度的选择(宜选在地下水位以上或地下水位以下,不宜选在地下水位变动带内)有主要的参考价值。

在建筑工程的地基内,当地下水位在基础底面以下压缩层范围内发生变化时,就能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内上升时,软化地基土,使其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建筑物可能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若水位在压缩层范围下降时,岩土的自重应力增加,可能引起地基基础的附加沉降,如果土质不均匀或地下水位的突然下降也可能使建筑物发生变形破坏。

结语

为提高工程勘察质量,在勘察中加强水文地质问题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工程勘察中不仅要求查明与岩土工程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地下水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作用及其影响,更要提出预防及治理措施的建议,为设计和施工提供必要的水文地质资料,以消除或减少地下水对岩土工程的危害。

参考文献

[1]鲁喜超.水文地质勘察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4(04)

第7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 勘察设计 水文地质

[中图分类号] TV221.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152-1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研究的重要性

工程地质勘察中对水文地质的研究,对水文地质的条件能够充分了解,对所勘察的水文地质在勘察结束后按照工程需要进行有效的分析,提交详细的水文地质勘察报告,对后期工程质量的确保以及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非常有利。在水文地质勘察时,对所勘察范围的水文地质环境需要做全方位的分析评价,地下水对工程地质的影响要加强重视。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对岩土体和工程质量造成危害,所以合理的防范措施和详实的水文地质数据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另外不同的地基基础,不同的建筑类型,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水文地质环境等,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时,需要对具体的条件进行考虑,对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况,利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解决。水文地质勘察中地下水对工程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影响,地下水问题带来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2水文地质的评价性内容

在过去有很多关于工程勘察的报告,其中在基础设计与施工方面对于水文地质并没有做出深入的研究与评价,这就使得很多地区发生过许多因地下水造成的基础下沉与建筑物质量事件,通过实际的调研和以往案例的总结,在以后的工程勘察过程中,对水文地质问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也要做出合理的评价,一般来说水文地质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应该重点评价的是地下水对于岩土体和建筑物的影响和作用,根据其影响和作用来预测将来有可能产生的工程危害,同时也要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第二部分是指在实际的工程勘察中应该以建筑物的地基类型为基础,找出相关工程中水文地质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提供出所需的水文资料。第三部分要从工程地质勘察的角度,认真分析地下水对于实际工程的作用,提出在不同的条件下应该重点评价哪方面的问题。由图1所示第三部分又可以分为四点:①针对那些埋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要着重分析地下水对于混凝土和混凝土内钢产生的腐蚀性;②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如果岩土体选择的是一些软质强风化岩石、膨胀土体为基础的,可以重点分析地下水对于以上岩石和土体的软化和崩解作用;③如果建筑地基的压缩过于松散或存在饱和的粉细砂,则重点考虑这种地基产生潜蚀、流砂以及管涌的可能性;④如果建筑地基下面是承受压力的含水层,那么就应该对基坑开挖后承压水冲毁基坑底板的可能性进行重点分析和探讨。

3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影响危害

(1)地下水位上升带来危害。地下水属于流动的水流,由于天气和季节的变化,地下水的水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在每年的雨季,水位变化会更加明显,地下水位会显著上升,水位上升对岩土结构和整个地质的含水量都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最直接的影响将是未来建筑工程的危害,因此,在工程地质勘察时,要充分的考虑到地下水位上升带来的危害问题,进而做出有效的对策。(2)地下水位下降带来的危害。我国属于多地形多气候环境,很多地区都缺水严重,地表水不足,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整个地质结构发生变化,这些是由于气候干旱带来的水位下降,从而影响了岩土层,影响施工操作;同时,还有一些水位下降是由于地表一些工厂施工,抽取了大量了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也会直接危害到后续的建筑施工,从而使得水源越来越少,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建筑工程受到阻碍。(3)地下水位影响岩土结构带来的危害。水文地质变化是影响岩土结构的主要因素,而且这种变化是没有规律的、随机的,地下水位如果忽高或者忽低,就容易造成岩土结构发生变形,导致地表开裂,对建筑物带来损害,水位上升时,岩土结构变得松软,强度低,使得低沉易于压缩,这就会造成建筑物下沉和变形;而数位下降时,岩土结构就会变得坚硬,强度增高,使得地基随之而下降,从而造成地表建筑下沉,遭到损坏。

4解决水文地质带来的危害的具体措施

4.1对地下水位变化危害的解决措施。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直接影响岩土结构,影响水源分布,进而影响了建筑物地基的稳定性,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中,要高度观察地下水位的变化,结合周围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密切注意岩土层随地下水位变化的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预先规划和施工方案,对发生意外的情感做好预测措施,使得建筑物所承受的危害降到最低。

4.2水源性质危害的解决措施。在实际的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地下水由于会和岩土结构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岩土层的含水量,使得岩土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对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在勘察时,要注意定期的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和监测,使得岩土含水量变化可以更好的被监测,对地下水进行综合的分析,得出可靠的数据,以便于可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解决措施,降低安全隐患。

4.3评价机制不足的解决措施。完善的水文地质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勘察质量和水平,所以,勘察部门要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不断完善工程勘察的评价机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使得水文地质勘察工作更为高效和准确,对地下水位的监控更为严格,确保对各类问题可以做出正确的预防和解决措施,从而有助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规划,提高建筑工程的稳定性。

4.4地下水性质变化的解决措施。在勘察过程中,对地下水自身的性质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地下水的PH 值、硬度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也会对岩土结构和建筑工程带来一定的危害,为此,必须要对地下水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分析,找出性质变化与岩土结构变化的规律,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将风险降到最低,全方位的保证建筑施工可以有序开展。

5结语

总之,在工程勘察的过程中,要对岩土体相关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消除,切实做好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的水文地质勘察控制工作,确保建筑施工顺利完成,提高岩土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