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出口贸易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11 09:09:01

序论:在您撰写出口贸易情况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出口贸易情况

第1篇

我国中药出口品种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附加值相对偏低。从产品品种结构上来讲,我国出口中药产品主要包括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大类。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是从结构上来看,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中成药所占比重相对较小。1996年我国中药出口额中,中药材、植物提取物和中成药(含中药酒及营养保健品)三者所占的比重为73.5%、9.7%和16.7%,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超过70%,中成药出口所占比重不足20%。之后,中药材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1996年~2006年中药材出口所占比重从73.5%下降到37.6%;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1996年~2006年提取物出口额比重从9.7%提高到43.8%;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在波动中呈现小幅提高的特征,1996年~2006年中成药出口额比重从16.7%提高到18.7%。但总体上,1996年~2005年以来,以中药材为主的出口格局一直没有改变。2006年中药提取物出口额所占比重第一次超过中药材,成为第一大出口来源,中药材成为第二大来源,中成药成为第三大来源,中药出口格局发生明显改变。2006年~2010年一直维持这种出口格局。总体上来讲,1996年~2010年间虽然中药材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但是仍然占到近40%的份额,同时,中药提取物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超过40%,二者合计的比重超过80%。相对来讲,中成药的出口比重一直偏低,不足20%。实际上,早在1989年,我国中成药出口就达到了1.1亿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30%,1991年~1993年间,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一直都维持在30%以上,不过逐渐开始表现出下降的特征,从1994年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比重降到了20%左右,之后,中成药出口额所占比重基本都维持在20%以下,例如,2010年中成药出口额增加到3.54亿美元,但是占中药出口总额的比重仍然不足20%。现阶段,我国中药出口以中药材和提取物为主的特征非常明显,意味着我国中药出口品种的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依然偏低。

亚洲仍然是我国中药的主要出口市场,目标市场相对单一。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覆盖国家和地区范围进一步扩大,2003年中药出口覆盖到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50个,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160个。但是,我国中药出口的目标市场仍然比较集中,相对单一,亚洲市场一直是主要出口市场。数据显示,1998年我国中药对亚洲出口38985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71.9%,是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欧洲出口3207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9%;对美国出口9124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6.8%;其他市场出口2872万美元,占中药出口总额的5.3%。1998年以来,出口亚洲市场的份额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71.9%下降到2010年的65%;出口欧洲市场的比重有所提高,从1998年的5.9%增加到2010年的16.0%;出口美国市场的比重出现下降的特征,从1998年的16.8%下降到2010年的10%;出口其他市场的比重从1998年的5.3%增加到2010年的9%。总体上来讲,我国中药出口市场结构近年来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亚洲市场仍然是主要出口市场,虽然比重有所下降,但是下降幅度很小,1998年~2010年12年间,仅仅下降了6.9个百分点,欧洲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增加,增加10.1个百分点,美国出口市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下降了6.8个百分点。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2002年的报告中认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待批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在欧盟市场上以“膳食补充剂”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销售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15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膳食补充剂”或“食品”等形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2766家,其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1000家,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2010),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化,现阶段,通过“以医带药”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2012年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3.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药企业技术创新不足是基本现实,为了提高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快中药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使我国中药的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新的突破,不断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产品,尽快摆脱中药出口以中药材等原料性产品为主的局面,进一步提高中成药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成药这种高附加值产品在中药出口中的份额。

第2篇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走向复苏,中国蔬菜出口扭转了2012年出口下降、顺差减少、出口价格普遍下跌的不利局面[1],出口量和出口额齐增,重新接近2011年的历史高值。蔬菜出口量961.12万t,同比增长3.22%,创汇115.86亿美元,增长16.22%;进口量下降,进口20.83万t,进口额4.22亿美元;蔬菜贸易顺差达111.64亿美元,是农产品中仅次于水产品的第2大顺差产品,为平衡510.4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作出重要贡献。受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蔬菜出口难度加大,急需大力开拓市场及优化产品结构,笔者分析了蔬菜出口数据,总结了贸易特点,供大家参考。

1 出口市场稳定发展

1.1 对亚欧、北美出口量保持稳定,非洲、南美较快增长

由表1可知,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基本稳定,出口额均实现增长。对最重要的亚洲市场出口683.88万t,同比增长3.35%,出口额78.66亿美元,增长21.34%,分别占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71.16%和67.89%。对欧洲出口量萎缩,出口126.23万t,下降2.03%,出口额16.73亿美元,增长7.20%,欧洲是中国蔬菜第2大出口市场,但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已下降近6个百分点。对北美洲出口与2012年基本持平,出口51.17万t,增长1.18%,出口额8.91亿美元,增长0.62%。对大洋洲出口下滑,出口8.55万t,下降9.52%,出口额1.2亿美元,下降5.26%。

对非洲和南美洲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非洲出口量继2012年首次超过北美洲之后,连续第2年成为第3大出口市场,出口57.38万t,增长10.44%,出口额6.15亿美元,增长13.59%,占出口总量比重分别比2012年和入市前年增加0.4和5.4个百分点;对南美洲出口33.89万t,增长18.58%,出口额4.21亿美元,增长13.08%,占出口总量比重分别比2012年和入市前增加0.5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1.2 主体市场和支柱市场基本稳定

2013年中国蔬菜出口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与2012年相同,64个出口1万t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主体市场,其出口量占总量的96.92%,出口额占总额的96.63%。出口10万t以上的支柱市场为18个国家和地区(表2),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俄罗斯、孟加拉国5个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5个东盟国家,美国、荷兰、德国、英国4个欧美国家,及阿联酋、巴西、尼日利亚、沙特4国,出口量合计769.50万t,占80.06%,出口额合计93.02亿美元,占80.29%。与2012年相比,支柱市场减少1个,占总量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1.3 传统市场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2013年,对传统市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的出口量基本稳定,其中,对日出口小幅下降,但日本仍以145.18万t、13.52亿美元牢牢占据第1大出口市场,韩国、中国香港、俄罗斯出口额实现增长,其中中国香港增长73.81%。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对欧美国家出口增长乏力,市场地位下降,美国曾长期为第2大出口市场,虽然2013年出口量额分别增长2.32%和0.30%,但排名已下滑至第9和第5;对德国、英国、荷兰出口虽未出现2012年量额齐跌的局面,但对德、英出口量继续下降,退出出口量前10;对意大利出口继续萎缩,量额分别下降32.11%和13.77%,出口量降到10万t以下,已从曾经的前10跌至20多位。

近年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2013年对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出口额分别增长45.22%、96.80%和52.45%;对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实现出口量额较大幅度增长,出口量分别增长27.15%、11.06%和30.95%,出口额分别增长20.20%、19.66%和63.09%。

2 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2.1 出口大类优化调整

由表3可知,从出口量分析,2013年鲜冷冻蔬菜仍是最主要类别,所占比重增加,加工保藏蔬菜比重略减,干蔬菜比重增加;出口额方面,加工保藏蔬菜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鲜冷冻蔬菜,干蔬菜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2013年鲜冷冻蔬菜出口平稳,出口量601.12万t,增长5.82%,出口额43.45亿美元,增长5.18%;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下降2.27%,为315.85万t,出口额增长18.22%,达44.78亿美元;干蔬菜出口增幅最大,出口43.27万t,增长10.97%,出口额25.95亿美元,增长39.04%,是出口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蔬菜种子出口小幅下滑,出口量0.71万t,出口额1.68亿美元。

2.2 优势种类蔬菜出口增量较大

由表4可知,与2012年相比,2013年共有8种蔬菜出口量增加1万t以上,其中6种属于出口10万t以上的优势种类,占优势种类的50%。其中,葱蒜类出口大增,大蒜增加23.98万t,洋葱增加12.66万t;荸荠增加4.26万t,增幅达4.65倍,主要出口美国;甘蓝、莴苣、西兰花3种叶菜和蘑菇、木耳2种食用菌出口量也增加1万t以上。4种蔬菜出口量减少1万t以上,南瓜下降58.60%,减少1.60万t;马铃薯、生姜和番茄减少5万t以上。

2.3 高价产品出口增长

中国出口蔬菜产品137个,高于10美元/kg的高价产品有19种,占总出口蔬菜产品的14%,主要是种子和干菌类;3~10美元/kg的中档蔬菜有18种,占13%,主要是食用菌、加工番茄和马铃薯、山药、辣根、莲籽、蕨菜和金针菜;低于3美元/kg的低价蔬菜有100种,占73%。

由表5可知,高价和低价蔬菜出口量额齐增,止住了2012年出口下滑趋势,尤其高价蔬菜出口量大增70.1%,出口12.40万t,出口额20.68亿美元,增长75.11%;低价产品出口938.62万t,增长2.99%,出口额90.41亿美元,增长9.34%。中档蔬菜出口继2012年大幅下降之后继续萎缩,出口量额分别下降18.81%和8.09%。

2.4 主导产品优势明显

中国蔬菜出口主导产品优势明显,21个出口量超10万t的主导产品合计出口763.63万t,占总量的79.50%。12个出口量超20万t的产品合计出口640.07万t,占总量的66.60%(表6)。出口量超过50万t的5种优势产品依次为鲜或冷藏的蒜头、鲜或冷藏的洋葱、鲜或冷藏的胡萝卜及萝卜、冷冻未列名蔬菜及番茄酱罐头,其中鲜或冷藏的蒜头、鲜或冷藏的洋葱出口量额齐增,优势明显。

3 出口价格上涨

3.1 出口均价上涨

2013年中国蔬菜出口均价1.21美元/kg,同比上涨12.59%,比2003年上涨1.2倍。干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涨幅大,干蔬菜达6美元/kg,上涨25.29%,加工保藏蔬菜达1.42美元/kg,上涨20.97%,鲜冷冻蔬菜和蔬菜种子分别为0.72美元/kg和23.66美元/kg,分别下降0.61%和6.26%。

3.2 多数产品价格上涨

中国出口蔬菜产品中有83种价格上涨,占61%,其中14种上涨40%以上,尤其是种用马铃薯、咸蕨菜、鲜或冷藏的韭菜、未列名暂时保藏的蔬菜及什锦蔬菜、其他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鲜或冷藏的豇豆及菜豆6种产品上涨1倍以上(表7)。

3.3 个别产品跌幅较大

其他鲜或冷藏的豆类蔬菜、鲜或冷藏的芦笋、鲜或冷藏的块菌、其他鲜或冷藏的菊苣、盐水其他蘑菇及块菌、蕨菜价格跌幅较大。

4 出口优势区域集中在沿海和边陲

中国蔬菜出口优势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部分边贸省份。2013年,出口量超20万t的省份包括山东、福建、广东、江苏、天津、浙江、辽宁、河北8个沿海省市,及云南、新疆、黑龙江3个边疆省区,11个省份合计出口867.98万t,占总量的90.31%。山东是第1大出口省,出口414.20万t,占43.10%,创汇39.77亿美元,占34.33%;福建、浙江以出口加工保藏蔬菜为主,均价较高,出口量分别达79.82万t和30.70万t;天津、辽宁、云南出口量增长较快,增长10%以上。

5 促进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出口贸易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促进市场多元化,加大对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同时北美和欧洲经济开始复苏,应加强对欧洲蔬菜主流消费习惯的研究和适应,着力提升对欧洲蔬菜出口竞争力[2]。二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加工蔬菜基地和蔬菜品种繁育基地,扶持出口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种子和精深加工蔬菜生产贸易规模;扩大食用菌等优势种类出口,发展山药、荸荠、辣根、莲籽、蕨菜等特色蔬菜出口。三是及时跟踪蔬菜贸易价格变化,利用规模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市场供应空档期,提高出口价格。四是加强蔬菜生态栽培技术推广,从生产源头保障蔬菜出口安全。五是加强全国出口蔬菜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生产贸易信息沟通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避免恶性价格竞争[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第3篇

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进出口总体规模小,结构性问题依旧存在。2011年陕西省进出口总额为146.23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0.4%,全国排名24位,与周边省市差距逐渐拉大。同时,进出口贸易主要体现在关中地区,陕南、陕北产业外向度极低,截止现在,全省十市一区107个县中还有38个县是外贸发展空白县,区域发展不协调矛盾日益显现。高新技术产品大部分仍是靠加工贸易来实现的,属于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所占比重仍较低,可见出口产品仍处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二)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不足,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困难。外贸体制改革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进出口经营权,但同时对企业融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小外企业无力进入正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而少量的财政性资金基本上都流向了国有大型企业,专为中小外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含有财政拨款在内的担保体系才刚起步。即使对中小企业有这种信贷政策支持,但最终是否授信则还是由商业银行根据市场原则自主决策,抵押担保仍是中小外企业融资主要手段。(三)国际物流业发展仍滞后,瓶颈制约矛盾日益加剧。陕西省地处内陆,国际物流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但仍无法满足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表现在口岸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缓慢,加之产业配套能力较弱,制约了资本、项目的顺畅进入。尤其是随着陕西省近年来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国际物流瓶颈严重制约,矛盾日益加剧。(四)服务贸易发展进展缓慢。服务贸易发展虽然较为迅速,国际收支总额从2005年的6.3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36.5亿美元,年均增长42.1%,高出货物贸易20.7个百分点。但是技术贸易出口主要是其所带动的简单商品和信息服务的出口,专利技术、许可技术等的转让所占比重较低,存在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不高的情况。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存在开放程度低、综合产品开发不足、后续产品开发不力的情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五)出口市场布局不尽合理。2011年对外贸易市场亚洲、欧洲、北美洲所占比例高达86%,而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新兴市场所占比重仅为14%,可见开拓市场的重心仍是传统市场,这种过于集中的构架势必加大进出口的不稳定性,导致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势必制约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六)企业创立品牌意识不强,产品缺乏有竞争力。陕西省出口产品绝大多数缺乏自有知名品牌,主要是依靠贴牌生产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难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产品形象,严重影响到了外贸企业出口的长远发展。

加快陕西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和完善金融服务,提供多元化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开展进出口信贷业务,支持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的进出口。充分发挥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优势,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类商品进出口。进一步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扩大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政策性优势,为企业进出口提供风险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对承保业务项下发生的风险损失及时赔付,减少企业损失。(二)优化贸易结构。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努力使出口从资源性产品向加工型产品转变,从粗加工产品向精加工产品转变,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品和品牌产品;加快出口基地建设,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特色,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对优势特色出口产品进行基地化建设,提升出口产品质量和规模;积极扩大进口,引导相关行业和重点企业引进关键设备、先进技术和稀缺资源,激励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加工贸易聚集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进服务外包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从传统的制造外包向IT服务外包延伸,从业务流程外包向研发外包延伸,形成软件外包、研发设计、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贸易产业集群。(三)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工程。积极探索开拓国际市场新方式,为企业在全球范围扩大和深化合作关系搭建平台。创建网络营销新模式,深化与“阿里巴巴”、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等机构的合作,搭建全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发展网上进出口贸易。(四)推进口岸体系建设,完善口岸功能。加快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形成以西安航空口岸和陆路货运口岸为中心,以宝鸡、榆林、汉中、渭南陆路货运口岸为依托,电子口岸覆盖全省的口岸格局。加强与沿海沿边口岸协作,实现信息共享,港口内移,海铁联运。完善大通关体系,推行24小时预约查验、节假日预约通关工作制、“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分类通关等等监管模式,切实促进口岸通关提速增效。加快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尽快发挥国际港务区内陆港功能,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现代综合物流服务。加大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快速畅通的交通环境,推动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通江达海、覆盖全球的物流体系。加快支持开通到欧、美主要市场的货运航线,促进高技术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出口。(五)强化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类产品的性能、价格等差异日渐缩小,国际市场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转入品牌竞争时代。因此,出口品牌建设已成为外贸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有效武器,必须树立牢固的品牌竞争意识,把创建名牌产品作为企业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紧密关注市场,积极开发一流产品。(六)开拓国际市场。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优惠政策,扩大对东盟国家产品出口,积极开拓中亚、中东市场;抓住两岸签订ECFA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与台湾开展全方位经贸交流,扩大我省对台贸易。

作者:周洁 王莉娜 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第4篇

【关键词】贸易顺差;平衡转换;人民币汇率

1.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

从2004年起,中国的对外进出口贸易第一次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跃居为世界第三的贸易大国。从这之后,持续上升的外贸出口业务,投资以及消费都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动力。进出口贸易不仅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得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进步。在中国对外贸易日益繁荣的同时,国内的贸易顺差也在不断扩大。(见下图)。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09年的进出口总值比08年下降了13.9%,与此同时,贸易顺差也同比下降了30.2%。而在2010年又我过对外贸易总值又获得了重新的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了奖金29727.6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了34.7%。

数据来源:根据商务部网站data.mofcom.省略/channel/includes/list.shtml?channel=mysj&visit=A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进出口总额的增长并没有导致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贸易顺差为1831忆美元,比上一年同比下降了6.4%。从图中也可以看出,从2009年开始,我国贸易顺差在逐渐减小。在2008年顺差到达最高点的时候,已经在2009年,2010年,持续呈下降趋势。2012年商务部举行例行记者会,发言人沈丹阳称,从2012年,1,2月份的贸易情况来看,属于逆差情况,但是逆差额仅仅是41.5亿美元。这是因为我国进出口第一季度可能出现进口多,出口少的情况,所以逆差不太可能保持下去。2012年全年依旧可能保持贸易顺差,但是顺差会逐步减少,占GDP的比重有望进一步下降。金融危机之后,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平衡是我国外贸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总体上来说,对外贸易总体转向基本平衡的方向发展。

2.中国常年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在我国参加了WTO之后,对外贸易总额持续高速增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但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也导致了我国外汇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为对冲外汇储备过多而引起的流动性泛滥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的常年贸易巨额顺差呢?

国际产业的分工理论表明某个产业在一个国家发展到成熟期之后,都会发生产业外流。比如说,在20实际70年代开始,美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选择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亚洲国家,这也就形成了亚洲的新型工业化国家。同样,由于我国具有丰富低廉的劳动力,所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又开始转向我国。这也是我国出口量快速提升的原因之一。但是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对进口的需求却没有同样高速增加。在我看来,有三个主要原因:

(1)国家政策具有偏向性

在1978年前,我们国家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为此,千方百计扩大出口,并使之带动经济发展是政府任务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采取了很多鼓励出口的政策,其中有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倾销政策,资本政策,组织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开始发展沿海外向型企业。从广义的角度看,可以将各种出口鼓励措施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直接影响进出口汇率的因素。二是政策不涉及直接影响汇率的变量,但能过间接影响其值。三是政策本身并不对汇率本身产生影响,但能为企业的出口和进口提供便利。比如说,1990年我国取消了直接出口财政补贴,但是逐步在财税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负荷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出口鼓励政策体系,包括出口退税,进口关税以及内外资企业差别所得税税率。1994年对于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还有1998年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出口发力以及内需不振的情况,国家及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来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

(2)国内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在《就业、理论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是失业和经济危机。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我国经济的运行情况证明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货币不足。从1998年开始,中央政府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但由于货币的增长率相对总是在低位徘徊,对将近600中商品供求关系的调查显示,在1998―2002年间,供给大于需求的商品年年增加。另外货币服务于整个经济领域内所有的商品交易和流通,任何商品供给增长和物价上涨,都增加对货币的需求。

(3)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金融危机的阴影依旧徘徊在世界各地时,2009年11月我国统计局高调宣布09年保八毫无悬念。面对危机,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4万亿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以及家电下乡等,将巨大的国内需求拉动起来。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好转和世界经济复苏现象的出现。中国立马又面临了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通货型膨胀特别是输入型膨胀。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光2009年9月向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量就达到了1.8万亿美元,英国央行和日本央行也同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各国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全球流动性过剩。在这个背景下,美元贬值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更加剧了中国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3.人民币升值和贸易顺差

2003年起人民币开始升值的问题就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关注。在2005年,我国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汇率改革,由以前的盯住美元,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进行浮动汇率制度。将美元兑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一美元兑换8.2762元人民币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人民币升值2%。现在美元已经下降到一美元兑换6.3175人民币元。从贸易角度分析,我国出口贸易中55%是通过加工贸易的方式进行的,不管是来了加工还是进料加工,其中大部分原材料零部件都是进口于国外市场,作为加工出口国只获得了很有限的加工费,商品增值比例很少。人民币升值会使进口材料价格更便宜,企业成本下降,会抵消了大部分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1)从贸易方式分析

如今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日益发展与资源的全球流动导致出口国的产品,有可能大部分零件都是进口的,或是来自最终产品进口国的进口。根据传统的统计方法的话,加工贸易出口额都会记载出口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上,这不仅掩盖了出口国的出口规模后的经济关系,且扭曲了国际贸易中实际的利益关系。因此从贸易方式上来看,人民币升值不会对贸易手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

国际产业转移是发生在国家质检的产业转移,是产业由一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的现象。主要是通过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和国际投资来实现的,一般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然后是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从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中国贸易顺差最大的美国来说,中美之间的产业转移属于垂直型的产业转移方式,根据产品声明周期理论,美国将本国已经处于标准化阶段的制造业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生产转移到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中国。国外资企业从本国或地区进口大量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后再以中国的名义向欧美出口,导致了贸易顺差。

从以上分析,汇率并不是导致出口顺差的主要原因。

4.我国贸易顺差在近几年有减小的趋势

(1)从国内需求来看:国内需求显著高于外需促进进口高速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进口贸易增长率明显高于出口增长率,国内需求旺盛,夸大进口效应开始显现。一方面,我过加大力度建设基础设施,推进了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有力的促进了我国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进口。另外,发达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其内需处于紧缩状态,我国出口面临的是全球需求紧缩。所以国内需求大于外需是导致贸易顺差减小的主要原因。

(2)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2010年,中国主要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进口铁砂6.2亿吨,进口价平均为每顿128.4美元,上涨了60.6%;大豆上涨了28.8%。在2010年初国际原油价格为70美元/桶左右,目前上升到130美元/桶左右,上升了85.7%左右。大宗商品价格和数量上涨使得进口金额增加。同时CPI上升也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抑制了出口,从而导致了贸易顺差的减少。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在2010年全球新启动的15项贸易保护政策中,针对中国商品的占10项之多。比例高达67%。巴西启动针对中国产鞋类商品的贸易保护措施,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针对不同中国商品都实行了贸易措施。加拿大和美国对中国商品进行了严厉的税收报复,欧盟对中国的三聚氰胺和优质涂装纸发起反倾销调查;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面对日益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造成了我国出口贸易更加严峻的出口贸易境况。

参考文献:

[1]张燕生.中国贸易顺差减少是趋势[N].中国证券报,2010-06-05.

[2]徐同生.中国贸易顺差可持续的经验分析――基于内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及协整检验[J].当代财经,2012年01期.

[3]范言慧.人民币升值预期与我国的贸易顺差[J].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2期.

第5篇

一、来进料加工贸易平稳增长,进料加工比重下降

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24.8万吨,出口额11.6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和13.14%,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8.46%,与上年同期持平。和来料加工相比,进料加工贸易自主性更强,利润较高,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进料加工风险较大,市场开拓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其增长受阻,而来料加工则凭借客户和效益都相对稳定的优势获得增长空间。今年一季度我国水产品来料加工贸易表现明显好于进料加工,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18.45万吨,出口额8.5亿美元,同比分别减少0.29%和增加12.72%;来料加工出口量6.35万吨,出口额3.1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7.82%和14.31%。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五、鱼粉进口大幅增长,国内食用水产品进口稳步增加

第6篇

加工贸易出口基本持平

今年上半年我国水产品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量54.72万吨,出口额25.4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0.3%和增长0.6%。来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水产品出口总额比重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量42.75万吨,出口额18.8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71%和1.04%;来料加工出口量11.98万吨,出口额6.5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5%和5.76%。

一般贸易出口略增

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125.17万吨、出口额71.8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48%和3.58%。墨鱼鱿鱼及章鱼、对虾、贝类、鳗鱼、罗非鱼、蟹类、大黄鱼、淡水小龙虾等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额之和占我国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65.7%。其中,贝类、罗非鱼、小龙虾出口量额双增,墨鱼、对虾、蟹类、大黄鱼出口量额双降,鳗鱼出口量增额减。由于连续两年养殖病害高发,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下降,同时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增加,我国成为周边及南美白对虾养殖大国争相抢占的市场,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由对虾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今年上半年对虾出口量继续大幅下降。罗非鱼出口保持增长态势,但增幅较一季度明显回落。鳗鱼出口形势较一季度明显好转,出口价格略低于上年。

日美欧韩市场明显复苏,东盟香港市场持续低迷

过去几年我国对东盟、香港、台湾市场出口快速增加,传统的日美欧韩市场出口占比逐年萎缩。但今年以来,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稳固复苏,我国水产品对其出口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而东盟和香港市场则出现较大波动。其中,美国、韩国市场明显向好,上半年出口额同比分别增加10.33%和25.82%。对日本出口量增额减,和鳗鱼单价下降有较大关系。欧盟市场持续复苏,出口额已由一季度的小幅下降转为小幅增长。香港和东盟出口量额双降,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5.45%和18.49%。

主要省份出口形势向好 多个省份出口额呈两位数增长

受2013年同期套利贸易垫高基数因素影响,水产品出口数据年初呈现下行趋势,3月份以后逐步企稳回升,主要出口省份出口形势也逐月向好。上半年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广西、河北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3.58%。其中,福建省虽然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6.15%和10.37%,但降幅已较一季度明显收窄;山东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5.44%和3.08%,出口额已和福建省基本持平;广东、广西出口量减额增;辽宁、浙江、海南、河北出口量额双增,其中出口额增幅分别达到11.24%、12.65%、21.55%和31.25%。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位列前三。其中,湖北省出口量、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11.59%和38.2%。

第7篇

关键词:蔬菜出口;肇庆市;贸易竞争力;策略

肇庆市作为广东省农业资源大市和农产品生产大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04.21万亩,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研究肇庆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及如何提高出口竞争力显得极为重要。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对如何促进广东蔬菜的出口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但对肇庆蔬菜产业的研究很少,尚未找到关于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方面的文献。本研究通过统计海关提供的数据,归纳了2006~2011年肇庆蔬菜出口的发展现状,结合肇庆蔬菜产业的优势和肇庆蔬菜出口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促进肇庆蔬菜出口的对策,具有很好的参考、借鉴或利用价值。

1 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现状

1.1 近六年蔬菜出口量和出口额的变化

2006~2011年中,2006年肇庆蔬菜出口量最高,为3829.60吨,2007~2011年五年的出口量最大不超过200吨。2007年出口量为36.96吨,比2006年出口量下降了99%,2008年出口量继续下降,2009年出口量开始上升,至2011年出口量为182.21吨。[]

从图可知, 2006~2011年,每年肇庆蔬菜出口量及出口额占全省蔬菜出口的比重都很小,肇庆蔬菜出口量最高的2006年肇庆蔬菜出口量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比重也最大,但也仅有0.57%,其余年份的出口量比重不超过0.02%,可见广东地区中肇庆蔬菜出口量是非常小的。

1.2 出口蔬菜类别的概述

2006~2011年,肇庆出口的蔬菜由鲜或冷藏蔬菜、暂时保藏蔬菜、干蔬菜和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组成,其中鲜或冷藏蔬菜出口额占肇庆蔬菜出口额80%以上;2007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和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且前者出口额比重高达99%以上;2008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2009年只有鲜或冷藏蔬菜和干蔬菜,前者出口额比重只比后者高十个百分点左右;2010年和2011年除木薯等高淀粉类蔬菜没有出口外,其他三类都有出口,这两年鲜或冷藏蔬菜的出口额比重都不超过3%,而暂时保藏蔬菜和干蔬菜的出口额之和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比重在97%以上。

鲜或冷藏蔬菜在2006年出口额为41.28万美元,2007年出口额比2006年的下降了约70%,2008年和2009年出口额的下降速度有所缓和,但 2010年出口额比2009年的下降了约90%,导致2010年出口额比重只剩1.03%,2011年出口额及其比重分别为1.05万美元和2.77%。

1.3 出口蔬菜目的地的情况

从2表可知,肇庆蔬菜在2006~2011年每年都有出口到澳大利亚,在2009~2011年连续三年有出口到日本。另外,香港、印度尼西亚、肯尼亚、台湾和马来西亚五国只在某一年份有进口肇庆蔬菜。2006年,在出口目的国和地区中,香港以41.82万美元的进口额排名第一,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93.90%;澳大利亚排名第二,进口额为4.42万美元,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8.93%;印度尼西亚排第三,进口额2.72万美元,比重为6.10%;肯尼亚的进口额最小,只有5000多美元,比重为1.05%。2007年,澳大利亚跃居第一,澳大利亚的进口额比2006年增长了近两倍,2007年澳大利亚进口额比重高达99%以上;台湾只有200多美元的进口额,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0.14%。自2008年起,澳大利亚的进口额开始下降,2008年只有澳大利亚进口肇庆的蔬菜,2009年澳大利亚的进口额依然稳居第一。2009年,日本的进口额为5.36万美元,进口额比重为44.57%,进口额比重只比澳大利亚的少约1个百分点,马来西亚的进口额为1.13万美元,进口额比重为9.41%。2010年和2011年,日本分别以49.24万美元和36.88万美元的进口额占当年肇庆蔬菜出口额的95%以上,而澳大利亚这两年的进口额低于1.2万美元,占肇庆蔬菜出口额的比重低于3%。

2 肇庆市蔬菜出口的优势

2.1 优越的地理位置

肇庆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除怀集北部山区外,大部分区域属南亚热带范围,年平均气温20~22℃,年降水量一般在1400~1800mm[1]。同时,肇庆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季温度较高,少霜不易结冰,因此不需要温室大棚,露地就能够生产大量的蔬菜品种。同时,丰富的农地资源优势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肇庆市处于山区和珠三角平原地带结合部,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省土地总面积的8.31%[2],常用耕地面积187万亩(其中水旱田157万亩),山地1400多万亩,人均耕地0.46亩,是珠三角城市人均面积的一倍多。且土壤属于典型的南方红土,土地肥沃,历来是广东重要的粮食、蔬菜、渔业和林业生产基地。因此,冬季肇庆生产的蔬菜,与蔬菜生产、消费大国如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力。

2.2 良好的产业基础

近年来,肇庆农业产业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规模比较优势,区域特色农业效应明显,产业化综合效益得以体现。目前肇庆市已形成了包括蔬菜在内的十大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体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显示出强大生命力。以高要碧绿蔬菜为首的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优质蔬菜的种植。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4.21万亩,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

2.3 便利的运输条件

“泛珠三角”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区域,地处中国、东盟两大板块交界,是两大板块之间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必经之地。肇庆市高度重视港口发展,把依托西江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物流经济确定为该市“四大经济”之一。随着肇庆市发展港口物流经济条件的成熟和优惠政策的出台,一批港口物流企业纷纷抢滩肇庆参与港口经营[3]。321国道、324省道,广肇、二广高速公路和三茂铁路,以及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西江贯通全市,再加上毗邻的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构成了肇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4]。

肇庆区域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性变化,为肇庆市与珠三角各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和互利共赢,加快与珠三角各市特别是广佛肇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乃至广东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和有利的条件。

2.4 日趋增长的国际消费市场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蔬菜的产量和进出口贸易也在不断增加。人们的营养和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崇尚健康,注重营养和保健已经成为消费的主旋律。由于蔬菜不仅具有食品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营养和保健功能,导致全球性的蔬菜需求量剧增[5]。因此,世界蔬菜消费的不断增长,也就必然带动全球蔬菜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蔬菜贸易额也会不断地增加,这就为肇庆蔬菜出口提供了更广大的市场空间。

3 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对于广东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至今也已经有一些研究者进行过探讨,如何晓莉、李志军、丁小伦、何裕志、钟雁明、郑映雪、林伟君、刘洪涛[6-13]等,归纳出了广东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10个主要问题,包括产品单一,产品档次较低,品牌意识不强;采后增值技术落后;蔬菜深加工不高,附加值低;蔬菜设施栽培还有待于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化低;蔬菜产地生态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等。因此,对于肇庆蔬菜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本研究里不再与上述研究者的结果进行重复,而是主要结合肇庆的实际情况和海关的一些出口与进口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来进行说明。

3.1 出口量及出口额少,占广东省的比例低

每年蔬菜出口额最大值不超过50万美元,占全省蔬菜出口额的比例最大为0.23%。蔬菜出口量2006年最大,有3800多吨,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0.57%。蔬菜出口量2007年至2011年不超过200吨,占全省蔬菜出口量的比例小于0.02%。肇庆蔬菜出口量2011年为182.2吨,当年蔬菜产量189.5万吨,居全省第二位,出口量不足当年产量的万分之一。

3.2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浇灌方式简易,大多采用人工拉管的方式;喷灌和滴灌系统应用还未普及;水肥一体化技术未在该辖区内普遍应用。对生产过程中的农药、化肥、植物激素、保险药物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管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14]。在土壤管理技术方面,仍以使用克无踪、草甘膦、农达等除草剂作为主要的除草方式。在土壤覆盖方面,主要采用有机材料、地膜等作为覆盖材料,覆盖方法主要是覆草和覆膜[15]。

3.3 水资源数量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

在枯水季节,生产上会感水量不足,特别是罗定盆地,农业常受干旱威胁。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春季的低温阴雨、“龙舟水”、寒露风和霜降风、春秋旱、台风等,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6]。气候空间变化较明显,表现出较明显的南北差异,年平均气温自怀集的20.8℃增加到高要、罗定的22℃;受地形影响,气候的非地带性差异也很显著。罗定盆地因受其南部高大山地阻隔,平均年雨量仅1343mm,而怀集盆地因有绥江谷地作为暖湿气流通道,其平均年雨量达到1754mm。全市中、低山地数量不少,海拔超过1000m的山峰有60座,山地气候也表现出垂直变化[17]。

3.4 劳动力知识水平不高

农业劳动力日渐趋弱陷入代际断层。现在多数农村,青壮劳力基本常年外出城里打工经商,留守务农的多是老人、儿童、妇女等。据肇庆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调查,截止2007年12月肇庆农村常住人口年龄构成中,16~17岁的占1.74%,50岁以上的占21.7%,18~50岁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最大,为70.56%。从男女性别比例看,常住人口中18~45岁和45岁以上都是以女性居多。肇庆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2.5%,小学文化程度占35.3%,初中文化程度占5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5.3%左右,大专及以上学历不足0.5%。文化技能素质普遍低下、经营能力严重不足,很难与现代农业顺利对接。

4 加快完善肇庆市蔬菜出口贸易发展的策略

4.1 加强各部门间沟通、协作,完善出口机制

在蔬菜出口的环节上,涉及的部门主要有检验检疫局、农业厅(局)、海关、运输、税务等。存在程序繁杂、多头审批、多个部门来回跑(各部门的办公地点在不同的地方)、时间长、收费过高、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因此,省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与其他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来进行解决。例如在产品出口检验检疫方面,与检验检疫局探讨如何简化手续、缩短时间、降低收费;在出口产品通关方面,与海关探讨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以及节假日时,采取预约的方式让产品通关的可能性;与航空公司协商给予出口蔬菜的运费优惠;与金融部门协商给予出口企业提供贷款和优惠贷款;与保险公司商讨给予出口企业提供保险等

4.2 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揉入力度

国际市场蔬菜产品的竞争,主要就是品种、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品种和质量竞争,追究起来实质上就是科技的竞争。由于对科研投入不够,产品质量上不去,使得目前产品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所以,加大对出口蔬菜研究经费投入的力度,是目前需要扶持的重中之重。

现代农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依靠原本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按照肇庆不同的优势蔬菜产品类别,划定若干区域,在区域内建设专门面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基地,或在港口、交通便利处设立出口园区。政府应当每年拿出一定量资金用于支持这些出口基地、园区的建设,建设基地的水、电、路、通讯、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同时培训农民掌握土壤管理技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3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坚持基础上,应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在企业与农户双方自愿的前提下,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人股分红和利益返还、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制度等多种形式,促进利益联结机制向紧密、合理的方向发展,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18]。

着力解决县域小型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鼓励、引导商业银行开展多种形式的贷款业务,对县域小型企业的各种有效物权凭证、金融票据,均应开展抵押、质押贷款业务。鼓励、引导经济发达地区信用担保公司延伸业务;鼓励欠发达地区建立市一级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担保机构;鼓励欠发达地区运作规范、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19]。

4.4 开拓海外市场

对于生产出口蔬菜的龙头企业,政府应当考虑给予他们参加国际展览时一定的经费补助,以激励他们开拓国际市场的积极性。

将来广东建立起了蔬菜出口行业协会之类的组织,政府更加应当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维持协会的日常运作。而当协会能够发展到具有像国外类似的组织那样的功能时,政府还应当增加经费支持力度,使协会能够在水果、蔬菜和花卉进口大国进行市场调研、建立营销网络、参加展览和会议、宣传推广等。

针对企业对政策理解不透彻的情况,肇庆海关采取政策宣讲会、业务培训会等措施帮助企业提高业务技能,用活用好政策,授企业以“渔”。

参考文献

[1] 梁国昭.广东省肇庆市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J].热带地理,1989(9)4:289-298

[2] 王伊娜.肇庆市耕地量的调查及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153-154

[3] 杨丽华.港口物流成为肇庆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近5年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22以上[J].珠江水运, 2008,3:12-19

基金项目:冬季蔬菜良种引进与繁育基地的建设,粤农函【2011】10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