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城市建设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11 09:08:49

序论:在您撰写城市建设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城市建设建议

第1篇

关键词:先进的理念 建设质量 多元并重 创新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综合推进,在一些中心城市中凸显了诸多病端。上下班高峰的行路难,停车难等多个方面,而且,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得原有的农田,林地成为商业地产开发项目。耕地的不断减少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如何将土地利用率最大化,不仅要从地下空间开发,开展地下轨道交通做起,更要延续绿色环境的理念,让整个城市充满绿色,宜居文明。

一、营造绿色城市,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

我们知道,城市经营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条件下,应用而生的一种理念;是城市政府运用市场机制来调控城市发展目标与有限资源之间矛盾的一种经济活动,它运用市场手段对城市各类资源,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与管理;城市经营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城市经营的好坏与否,关键还要看从业者们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能否持一种较为先进的思想理念去指导人们建设自己赖以生存的城市。

林立的高楼,五彩斑斓的霓虹灯装点着城市的美,让人们生活的更舒心,惬意。众多的小区开发商更是把小区的物业,绿化作为宣传的重点,以提高小区生活品味,获得住户亲睐。同样,城市新修,扩建的街道两旁也增添了很多绿色。尤以新建道路为例,路两侧除了载有高大的柳树林,还辅以四季长青的松树,而与松树间隔种植的有耐寒的草木,每到春暖花开时,黄澄澄的花儿竞争开放。增添了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这些都得益与城市管理者们的先进理念。

另外,我觉得在我国的高层建筑中,也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做法,利于屋顶平台栽种些树木花草,这些花草用水可通过收集雨水来实现,为城市减少Pm2.5浓度而奉献些清新空气。

二、绿色城市的建设,要在提升城市建设质量上有新的认识 有人说,城市建设的好坏是城市的一张形象名片。确实,城市建设提供硬件环境。其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城市能否持续发展动力所在。提升绿色城市建设工程质量,除了要从用工材料上抓起,还要建立完善专业的工程监理部门。改变原有的施工理念与模式。多采用有益于节能环保材料,合理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样,才能够真正达到建设绿色城市的目标。

城市基础建设中,涉及了水、电、暖、气和交通网,通讯网的构建。抓好这些工程质量不是要挂在嘴边,而是要求我们城市经营管理者们切实做好城市规划,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努力提升城建水平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要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控制好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严格控制好生态红线。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及产业发展布局,遏制城市“摊大饼”式发展。与此同时,还要扩大绿色空间,努力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留给市民。

当然,努力建设绿色城市的同时,离不开新科技的助推。以一种创新的质量意识投入到城市建设中。施工单位要转变一种监督约束的质量理念。要自我监管,自查自纠,有利于工程质量的事多做,有利于工程质量的小发明,小创作鼓励职工去做,久而久之,在城市工程建设中,会形成一种以“质量为天,安全为天”的绿色环保施工氛围,才会让我们城市更绿更美。

三、建设绿色城市,要注重实效,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作为一名市民,当你信步街头时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绿色充斥了整个街道。殊不知,众多的绿色植物整整孕育了一个冬天。同样,我们的绿色城市不仅要蕴育好新思路,新方法,更要坚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抓好最基层的东西,治病治标,治污治源头,解决好最根本的实际问题,我们的城市才会真正“绿”起来。

在我们当地,总投资1.07亿元的科尔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公司已经投产。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项目,市政府不仅从土地划拨,税费减免等方面对企业给予支持和倾斜,而且要求企业努力把这一项目建设成吕梁及至全省“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实现零排放”的示范企业。

个人投资,政府支持,城市垃圾变废为宝了。这一方式与以往建筑垃圾填沟掩埋比较,天壤之别。不仅从源头上杜绝了建筑垃圾的二次污染,也从根本解决了因城市改造工程中,建筑垃圾无处可倒的问题。

四、绿色城市建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开辟多元融资让城市建设更加贴近群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要求也日益高涨。城市的文化古迹,生态环境等精神资源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言。而且,这些城市的无形资产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在政府努力倡导发展这些的同时,亦出现了资金人力等方面的制约。十的召开,给予了政府最大的精简政权的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城市建设管理层要通过经营手段多多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采用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可以让企业或个人取得新建路街的冠名权,转让公交线路,路灯和报刊亭的经营权通过银行企业的支持,帮扶,让更多的集体或民营企业参于到整个绿色城市的建设当中来。

或许,在绿色城市建设中,当数孝义市的胜溪湖湿地公园的建设了。公园建设以打造集生态保护、城市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生活和城市防洪为一体城市,滨水特色为目标,采用湿地生态治理,亲水景观等方式。这一项目,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也将为全市打造宜居城市奠定扎实基础。在看到湿地公园鸟瞰图的同时,我总在想,如果胜溪湖湿地公园的投资建设更多地融入一些企、事业单位参与,是不是更快更好一些。让市民感受青山绿水的同时,知道了解了哪一家企业投资建设了一座木桥,哪一家企业为湿地公园装了彩灯等。当然,这些代表个人建议,相信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 会出现更多的企业、个人来投资绿色城市建设,因为我们同处一片蓝天。

五、构建绿色城市,要以经营的多种创新方式,推动发展

第2篇

西安作为我国的六朝古都,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且西安是新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经济带上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干线公路网中承东启西贯南通北的结点,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是西北五省的核心城市,其区域价值不可忽视。另外,西安是当代中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在电子信息软硬件产品、通信网络、数据处理等物联网技术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科技实力相当雄厚。在西安试点智慧城市,既是为西部城市做好示范作用,也是拉近中西东部差距之举。因此,西安市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解决城市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难题,诸如城市交通拥堵、看病难、安全系数低、突发灾难多、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意义深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发展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传感网等信息化手段的优势,通过建设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面向未来构建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核心特征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据世界银行测算,一个百万人口以上的智慧城市的建成,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将能增加城市的发展红利2.5到3倍,这意味着智慧城市可促进实现4倍左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且引领未来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

2008年11月,在纽约召开的外国关系理事会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2009年,迪比克市与IBM合作,建立美国第一个智慧城市。利用物联网技术,在一个有六万居民的社区里将各种城市公用资源(连接起来,监测、分析和整合各种数据以做出智能化的响应,更好的服务市民。2010年,IBM正式提出了“智慧的城市”愿景,希望为世界和中国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IBM认为,城市由关系到城市主要功能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基础设施和环境六个核心系统组成:组织(人)、业务/政务、交通、通讯、水和能源。这些系统不是零散的,而是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相互衔接。而城市本身,则是由这些系统所组成的宏观系统。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在谋划建设智慧城市。2012年,我国迎来智慧城市建设的一波小,有26个城市将智慧城市的建设列入其政府工作报告中。2012年4月19日西安与北京、杭州、武汉、宁波共同入选中国工程院确立的“中国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名单。西安交大将首先完成交大的智慧大学建设,为西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摸索经验。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作为西安市未来几年的重要发展目标。

二、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

西安智慧城市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某些在技术、方法、项目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信息化指数名列全省第一,数字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一)信息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先导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西安市人民政府已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签订了“智慧城市”建设战略合作协议。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十二五”期间投入超过150亿元,采用光通信技术、IP技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西安市现有网络进行全面升级、优化和改造,实现互联网、物联网、通信网等网络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建设超过40000平方米的云计算中心,为广大用户提供配套完善、全程服务、辐射西北地区的信息化服务云平台;聚焦政府关注、社会关切、公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城市管理等领域,打造智慧应急指挥、智慧教育等丰富的信息应用,全方位提升西安信息化应用水平。

(二)物联网产业基础夯实

据初步统计,全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2009年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在传感器领域,70余家单位研发、生产40多类传感器,尤其在烟雾、图像、重力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压力传感器等方面具有较强影响力。在通信设备和网络运营领域,聚集了大唐电信、西电捷通、中兴、华为、中国移动等一大批优秀的知名企业。西谷微功率数据公司是国内2.4G有源RFID国家标准及2.4G RTLS实时定位系统国家标准的起草单位。在应用领域,已开展了农作物环境安全监控及应急预警、人员救护系统、感知矿山等示范应用。

(三)电子政务稳步推进

西安市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13个区县、7个经济开发区和80多个市级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建立了公共服务网上审批平台,初步实现了工商、税务、质监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建立了数字西安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安系统172个派出所接入市级警务平台,基本实现信息数据全警共享;全市劳动保障城域网络建设覆盖率已经达到85%;全市192家定点零售药店的网络已连接;失业保障网络实现了与13个区县的全部连通。这为全面提高政府信息化水平,提升行政效率,完善公共服务水平,加快西安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西安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诚然,西安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规划方案的长远目标不清晰,法律规范不完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的问题。为此,要深入推进西安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实现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轮驱动,强化、完善技术支撑保障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重视技术规范和法律规的完善。

(一)坚持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两轮驱动”

发展智慧城市必须同时推进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使二者步入良性循环轨道。在融资

体系的制度安排方面,要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在智慧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散智慧技术创新的高风险;完善以政策性信用担保为主体,商业担保和互助担保相互支持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同时要发挥高新区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创新作用,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二)推动信息集成共享与网络融合

智慧城市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上,通过建立开放、包容的共享平台,促进城市不同部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进而实现及时、科学的决策和预测。然而西安信息集成共享平台建设目前呈现条块分割,部门分治、资源分散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效率。为此,西安要不断加快政府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进程,促进各部门信息公开化、透明化。还要探索建立部门之问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连点成面的方式对医疗、教育、金融、农林、水利、环保、交通、市政、公安等部门的信息进行整合。

(三)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纵览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并没有一个完整雏形,多数国家只侧重于城市建设的某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兼容性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为此要高度发挥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快标准和规范制定进程,为智慧城市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其安全高效运行。

第3篇

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意义重大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发展到了一定历史阶段,摆脱传统的以土地、资本和低成本工业劳动力等为主要增长要素的发展模式,形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新动力,建立以创新文化为基础、科技进步为动力、自主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发展形态。

我省于2003年正式确立建设创新型省份战略,2006年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并出台《关于加快提高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2007年全面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关键是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省内主要城市的先导和主导作用。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基础。从中外发展史看,城市尤其大中城市,是社会资源的主要集聚地,是现代经济的主阵地,也是推动创新发展的主战场。落实省委提出的建设科技强省和创新型省份的战略任务,必然要求充分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内在要求。我省在全国率先确立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之后又进一步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较好地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但总体而言,目前我省城市化建设还属于粗放型、外延式的扩张。走新型城市化道路,要求今后我省必须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注重规模扩张、投资带动转向注重功能提升、创新发展。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组织创新、体制创新等,铸造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之间竞争的关键和焦点。建设创新型城市,就是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有效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

经验值得学习

从有关国家的城市发展实践看,世界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型。他们的一些经验做法,值得认真学习。

一是文化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和芬兰赫尔辛基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偏重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即依托经济繁荣发达和较强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大力推进文化创新,通过文化艺术领域创新,打造全新的城市发展形态。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为一国的首都或重要城市。

二是工业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堪萨斯、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和韩国大田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即依托地处大都市周边,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工业领域的人才、技术等优势比较突出的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三是服务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美国纽约、德国柏林和日本东京等,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把现代服务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主攻方向,通过不断创新城市的服务,增强城市服务功能,着力发展服务型经济,不断满足本地城市居民各种需要,也不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跨国服务,同时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融合。服务创新型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

四是科技创新型城市。这类城市,如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等,主要出现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与内容,是突现科技集成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型城市一般依托国际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形成雄厚的科技实力、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科技产业优势。其通过大力发展先进科技生产力,在协调推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高新技术和高科技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科技进步的动力源。

综观各国创新型城市具有的共同特点,主要是创新指数普遍较高,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一般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在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以上。

从各国实践看,创新型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市场主导就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发挥引领作用,明确发展战略,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创造优良环境,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多采用此模式。

国内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国内的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南京、青岛、武汉、无锡等城市相继确立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他们的政策举措值得我省借鉴。

一是明确思路与目标。北京、重庆、广州、南京、沈阳等城市提出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北京确立“首都创新战略”,提出通过创新型城市建设,力争成为引领中国自主创新发展的先锋和连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南京提出2015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深圳要推进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率先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二是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深圳市研究提出了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指标组成《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大连、南京、沈阳等政府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大连提出,到2010年全市研究和开发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例要达到2?郾5%以上。沈阳要求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以上。深圳2006年出台《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累计要达到1000亿元,市区两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要达到100亿元。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平台。上海专门构筑了一批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级各类企业创新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苏州对新建国家级、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已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置大型设备或扩充服务功能的,最高补贴100万元。济南明确提出,全市要着力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创业服务平台、合作转化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创新载体平台等五大创新平台。

四是设立专项资金。大连、深圳等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中加大对自主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大连要求每年投入6亿元设立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深圳从2006年起,每年拨款50亿元设立“自主创新基金”,用于实施技术研发、技术成果产业化、创业投资匹配等。

五是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深圳提出着力打造从在校大学生到高端人才的创新人才链。沈阳提出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方式,引进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苏州启动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每年资助500名紧缺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出国出境培训,资助50名复合型企业家去国内外著名高校培训。

我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具备良好基础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省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条件已经具备。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载体已经形成。去年,我省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7?郾6%,全省已形成以杭、宁、温三大中心城市、浙中城市群和一批中小城镇相配套的城市体系。城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逐渐各具特色。杭州、宁波、湖州、绍兴等城市都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各市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创新制度逐渐完善。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我省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06~2008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从407?郾9亿元提高到619?郾5亿元,年均增长23?郾2%;R&D经费从224亿元提高到345?郾8亿元,年均增长24?郾2%;科技活动经费占GDP的比例由2?郾5%提高到2?郾88%。期间,我省各市科技投入增长也较快,11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由224亿元提高到333亿元,年均增长21?郾9%。这些投入主要集中在城市。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6~2008年,我省获得的专利授权由30968件增加到52955件,其中获发明专利授权由1423件增加到3269件,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0?郾8%和51?郾6%。在大量发明专利的支撑下,我省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新产品。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家级、省级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6?郾6%,工业新产品产值对工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3?郾3%。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至2008年,全省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44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0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2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23?郾1%。2006~2008年,全省11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51?郾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了2?郾6个百分点。

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进步。2008年,我省拥有两院院士30名,拥有国家和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46人、长江特聘教授32人、钱江特聘教授30人、省级特级专家30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41?郾6万人。2008年,全省11市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0?郾2万人,较2006年的31?郾1万人增长了29?郾3%。

但与先进省市相比,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我省还存在不少差距。主要是认识还不够统一,创新投入强度不高,创新优势不突出,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在全省层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我省已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要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有效解决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突出矛盾,实现发展转型升级。要进一步统一认识,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到新时期全省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全省进行部署,将其作为加快新型城市化、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切实举措,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有效抓手。

研究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创新型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战略工程,需要全省上下合力推进。省有关部门要研究制订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明确目标要求、功能定位、创新方向和主要任务,并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相衔接,使目前各市分散自发的创建活动置于规划的统一指导。各市也要依托自身的区位、资源、产业、文化等特色条件,相应制定创建规划,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形成科技创新型、产业创新型、服务创新型和文化创新型等各类城市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突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环节。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一项长期任务,起步阶段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突出抓好重点环节。就全省而言,当前需要集中抓好三大重点环节:一是加快杭州临安科技城建设。在抓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尽快研究出台能够吸引海内外著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科创企业和科研人员进城创业的优惠政策,把科技城建成创新资源集聚高地,成为我省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大平台。二是依托国家级、省级开发区设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园,集聚一批科研创新企业和人才,成为区域创新基地和公共创新平台,支撑各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要尽快把省市两级5000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培育计划落到实处。要引导社会创新资源向这些企业集聚,加快提高创新能力,使其加快成为我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作用,推动科技资源有效整合,促进新技术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形成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整体合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税收、金融保险、工商土地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完善现代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进一步深化科研经费使用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加快创新人才引进与培育。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加快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要在高等教育中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引导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加强科技的对外交流合作,在扩大我省外派留学研修队伍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浙创业创新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人防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抵御灾害;相互结合

近些年来,城市化的进程正在迅速加快。面对新的形势,人防工程不仅有助于抵御灾害,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建设的综合质量,也体现了国家对民生建设的重视。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人防工程建设,就必须利用自身特点及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建设,不断改善与提高自身在城市中的作用,体现存在的价值,谋求稳定、长远的发展,最终构筑平战兼顾、功能完善、防护能力强大的人防工程体系。

1建设人防工程的现存问题

根据国际战略格局及战争方式的变化,为了打赢高技术、高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国家确立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1997年1月1日施行)和《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2003年11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提出了各个城市全面建设人防工程的要求,而在此大背景下,城市建设在落实人防工程配套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甚至影响到了先进城市建设理念的落实和推广。

1.1人防建设意识淡薄,人防知识缺乏

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国人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及物质生活,缺乏可持续发展及统筹全局的战略眼光,忽视环境保护、人文素质、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也包括居安思危的国家安全理念。在大多数城市建设行为中,人防工程建设被视为负担,并通过各种手段回避及减少建设任务。普通民众对人防地下室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发现和监督或是发现了不予理睬。相对消防、环保等建设内容,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意识还未在人民大众中形成。

1.2人防工程建设还处于被动和无序的状态

由于人防工程是根据上诉法规在一般城市建设开发中进行强制性配套建设的,人防工程建设本身存在一定的被动性,长期的被动性建设则带来了无序的局面,人防工程的布局存在区域性的不均衡,人防工程类型存在严重的不齐全,使得人防工程建设无法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大大降低了综合防御效能。

1.3相关技术落后、人防设备更新缓慢

自从2000年以来,与人防相关的技术措施,设备材料等鲜有更新换代,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与相关企业及部门每年在人防建设中获得的利益不成正比,这导致了人防工程造价高,综合效益低的不利局面,制约了人防工程建设的发展。

1.4相关政策不完善

城市建设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理念,从之前的节能、环保,到后来的绿色建设,再到现在的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形态在不断完善提升,但是由于人防相关政策的滞后或者不完善,导致了开发建设者在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人防建设成本较低的方式,放弃了较先进理念的设计方案。例如:某大型综合体项目,设置了大面积空中绿化带,大面积架空的首层交通枢纽空间,体现了绿色建筑的先进理念,但是由于空中绿化带及首层交通枢纽空间根据相关人防政策规定,需要配建大量的人防建筑面积,使得建设成本及设计难度大幅提高,而面临被取消的局面。从这个层面来讲,人防建设已经阻碍了城市建设质量的提升,也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2探求完善建议

人防建设以及城市建设应当确保相互结合,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人防建设的价值与意义。从现状看,人防工程应当密切结合平时与战时的双重功能,在人防建设的全过程中都要融入城市建设的基本理念。随着时代进步,人防工程建设也应当摆脱单一的建设内容,进而提升人防建设的综合效益。完善现阶段的人防工程建设应当依照如下的基本思路:

2.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防意识

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方针,结合人防建设的发展需要,开展人防宣传工作以及初级中学和全社会的人防教育,保证人防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人防宣传队伍建设,巩固和扩大人防宣传领域,加强与新闻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把人防宣传与国防教育、法制教育、文化教育等结合起来,使人防宣传工作更具稳定性、广泛性和有效性。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防工作及人防部门的知名度,增强人民群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力争做到人人了解人防、关心人防、支持人防。有条件的城市,人防主管部门可争取建设独立的人防宣传教育基地,向民众提供参观、学习、模拟演练等义务活动;无建设条件的城市,可在人防主管部门办公场所内,争取100~200平方米的中心办公区域,设置人防展示大厅,让过往的民众感受和了解各种人防设施、设备及功能,向民众说明人防建设的必要性和原则。

2.2完善人防工程规划体系,促进与城市建设规划体系的衔接

城市防护是城市在组织经济和市民生活的功能之外的一项重要功能,而人民防空是城市防护的一个重要部分。人防工程规划应能使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建设尽可能满足城市防护需求,具有较高的防护效益。人防工程规划确定了城市在规划期内的人防工程发展水平、建设重点、布局和步骤,是搞好城市人防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主要保证;人防工程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人防工程做定点、定位、定量的初步要求,保证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有重点、合理的发展,避免被动型、随意性、不均衡性,减少浪费,提高工程平战利用率,有效扭转被动建设的局面,使人防工程的建设和分布呈现计划性;人防工程规划可以保证人防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同步、协调发展,特别是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保持协调一致。人防工程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人防工程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是城市建设的法规性文件,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级人防主管部门应完善本市、本区人防工程规划,加强人防工程规划管理,抓住土地划拨的规划建设源头,明确人防配建内容,进而与地下空间规划、绿地广场规划、交通规划等各领域、各阶段的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规划的日常管理中,将人防建设条件作为规划审批条件之一,确实落实人防工程规划成果。

2.3加强人防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计划,加大人防科研技术研究开发力度

落实各行政级别人防机构的成立,建立健全人防机构。加大人防相关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根据人防事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引进和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改善科研环境,建立现代化的人防科研、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体系,以科技振兴人防事业,紧紧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人防建设的效益和质量。重点针对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人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各地区人防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实际情况,对工程设计、维护管理、加固改造、口部处理、防护功能设置、平战结合转换、人防技术和设备、通信警报等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并设立专项研究机构及小组;研制适用于人防工程的新型材料,提高人防工程抗力,重点精确打击及其次生灾害效应的防护;加强提高现有人防工程综合生存能力的研究;加强重点经济目标防护的防护理论和技术研究。为确保以上两项内容的实施,应从人防建设的经费中有计划的抽取一部分,作为人才培养及科研活动的运行经费,以一部分的量产换取人防工程更加合理、有效的建设效果,为将来质的提升打好基础,甚至实现人防品质提升的常态化。

2.4遵循以人为本的宗旨,提升人防工程综合价值

新时代城市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以人文本,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尽管人防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由国际环境及国家相关政策决定,但是如果偏离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原则,有悖于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则会寸步难行。新时期人防工程建设,要兼顾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建设者要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目光,从实际出发,贯彻平战结合方针,把城市建设和人防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区改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要经济目标等都必须与人防工程建设相结合,实现一笔投资多重效益,拓宽整体平战结合服务领域。除指挥工程外,其他人防工程类型要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为繁荣城市经济、方便人民生活服务,创造良好效益,吸引更多的建设资金,使人防工程建设形成良性循环。针对一些具有先进意义的城市建设理念及方案,人防建设不得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应积极调整完善相关政策规定,在满足人防要求的情况下,给予尽可能的配合及优待,并积极从中寻找共同点,实现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

3结语

根据现阶段国际形势及国家综合实力,加快人防建设步伐,做好防空袭准备,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要求,十分必要。各有关部门应增强对人防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重视和支持人防建设,履行人防建设的职责和义务。同时,建设者也应认识到人防工程建设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不断完善提升人防功能的同时,也应紧跟城市建设的步伐,与时俱进,在整个城市建设活动中不断提升人防工程的综合价值,探寻人防工程在其他领域存在的意义,保持长期及稳定的发展,促使量到质的提升,实现人防向民防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背景介绍

城市建设档案是城市建设的真实记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在进行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建设档案工作,对促进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服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国各地建设档案工作发展迅速,建设档案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馆藏日益丰富,建设档案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依法行政力度不够、档案资源结构失衡、信息化建设步伐较慢、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城建档案服务模式化单一,特别是城建档案的移交工作一直以来没有一套统一的接收方法,造成城市建设档案利用率不高、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困境存在的困境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不断的完善, 已经成为做好城建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城建档案管理质量的提高。

1、城建档案基础工作开展不够,馆藏信息资源不足,种类不全面。城建档案基本工资是城建档案开发和利用的基础工作,而档案的有效开发利用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建档案基础业务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在对城建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过程,常常会存在一些失误,例如建筑工程档案材料收集比较齐全,而忽略了市政设施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而一些声像档案以及电子档案就更是屈指可数,这对于城建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建设单位自身在城市建设档案的管理上也存在误区和不足。大多数建设单位仅重视需要移交进城建馆的那部分档案,而单位本身不做保存或只保存不需进馆的那部分档案,这种现象在房地产企业尤为突出。

2、库存档案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各基层城建档案馆( 室) 普遍存在档案内容单一、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等现象。主要体现在各类工程建设档案, 尤其是民用建筑档案所占比重较大的集中体现在管网工程和声像照片档案数量偏少,匾乏的档案资源成为制约城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编研工作的障碍。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一个现象:购房合同档案与客户资料档案保存都比较完整,且较为重视,房产项目档案的归档则参差不齐,有的是将项目资料集中堆放,未作系统的归档整理,有的干脆不作收集,仅仅满足城建档案馆进馆的需求,单位本身不做保留。实际上,城建档案馆所接收的档案只是整个建设项目过程的一部分,有大量的项目文件都需要建设单位归档保存,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项目档案才是建设单位应充分给子重视的。

3、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管理手段相对落后。城建档案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城建档案信息加工层次偏低,不能适应社会各界对系列型和智能型城建档案信息成品的需求,只能提供低层次的城建档案信息。这样,难以充分发挥城建档案信息的社会作用,也难以实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最佳社会效益。城市是一个规模庞大,关系复杂,多层次、多功能的大系统。城市档案管理需要借助新型科学技术改变服务方式单一和落后的服务手段,大力提升城建档案服务质量,有效开发城建档案信息。

4、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还不够。档案意识主要指的是档案获取、传播、保密等意识。一直以来,城建档案的利用者在查阅档案时,都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制度办理很多复杂的手续才可以查阅,因此很多有意查阅利用城建档案的工程人员不敢去也不想去查阅,这样一来城建档案的价值就很难被需要的人使用和开发。因此,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无法依据城建档案来进行解决。

5、城建档案管理经费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城建档案人员的配备同其工作要求不尽适应。目前,部分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不对口,素质偏低,有些单位常常安排一些专业不对口,或文化水平较低或老、弱、病、残等照顾对象从事城建档案工作。大多数城建档案馆( 室) 经费不足购置档案设备及人员经费支出困难。

三、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建议

1、强化社会档案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将城建档案工作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不断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合理、适度的加大档案信息开放力度不断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城建档案的利用需求不断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用户至上的理念正确处理并协调好各种关系,以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提高服务质量。

2、强化宣传力度,做到依法治档。当前档案工作所依据的法律有《档案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和有关法律条款,依据的部门规章有建设部90号令《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及国家档案局颁布的《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城建档案法规建设初具规模,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据充分有力。城建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灵活地运用文字、实物、模刑、录像等多种传播工具,图文并茂,使更多人了解城建档案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内容,增强城市档案管理的法律意识。

3、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升城建档案质量。首先我们要根据档案科学、规范管理要求制定好各项业务规划,并在工作规划的指导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目标。加强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城建档案管理网络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其次我们要加强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等业务基础工作根据档案来源原则档案收集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

4、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服务手段。根据国家有关城建档案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创造更方便、快捷的条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城建档案利用的要求,缩短档案信息开发与当前需求相匹配。要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建立内部局域网,改进过去以手工直接查询为主对外查询方式,更好的开发利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面向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向社会提供更多有利用价值的城建档案信息,以满足社会各界的需求。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要加大城建档案管理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同时,在城建档案工作机构中配备工程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等多种专业的工作人员。同时,要加大城建档案部门的经费投入,购置并充实档案设备。

结语

总之,城市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维护城市安全、应对城市突发事件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要坚持与时俱进,从硬件设施、智力支持、现代技术和管理层面入手,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文杰.在建设项目文件归档与整理中两种规范的差异比较[J]佛山档案,2008(23).

[2]尹敬波.浅谈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J].才智,2011(8).

第6篇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财政税收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关系一个国家的存亡。尤其在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以我们应该妥善完成财税管理工作,以致调动税收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本文主要从我国财政税收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去给出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的建议。

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面临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成熟。如今的市场经济属于混合型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出使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基本上可以正常满足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转,缓解国家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困难。但是,现如今,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建设仍然面临的一些问题。税收制度不完善。如今,我国关于财政税收的管理法规很多,但是,相关法律少之又少。缺少税收管理法律导致中央与地方划分管理权限时没有足够的依据。仅仅靠着一些法规,会让税收管理缺乏系统性和法制性。同时,也会使财政税收的管理难度大大增加,会使税收人员没有安全感和使命感。对于税收人员,没有了安全感和使命感,会导致他们无视违规违纪行为,导致重大错误的发生。预算工作不合理。我国对税收预算的重视度比较小,内容范围狭窄,导致在征收过程中会出现与纳税人员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影响税收人员的积极性。这就要求税收人员在开展财政税收之前,要提前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以便工作顺利进行并完成。税收人员综合素质欠缺。如今,态度是这个社会的关注焦点,而一些税收人员态度的不和善将会导致纳税人员对其的不满,从而导致纳税人员不愿意纳税,严重将导致税收人员与纳税人员之间的冲突。

城市建设中财政税收管理建设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7篇

——本报记者 程彦博

今日,各类IT厂商、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纷纷摩拳擦掌,期盼在“智慧城市”这棵树下收获果实。中国联通对外宣布,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联通已经与118个城市签定了智慧城市类项目。

笔者认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第一步。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智慧城市的外延广泛且复杂,涉及城市运行的众多行业和领域,例如交通、建筑、电力、医疗、人口、防灾……正缘于此,智慧城市建设绝非架设光纤、布局WLAN这样简单,也绝非某个厂商凭借一己之力就能主导并完成。

在这样一个宽泛、庞大的智慧城市体系中,必须存在一个统筹和领导的关键性角色。而作为城市的规划、管理和运营者,各个城市的政府机构无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力量。

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12年2月底,中国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量已经达到154个,计划投资规模超过1.1万亿元。

在各个城市纷纷勾画智慧城市宏伟蓝图,并呈现出一派热烈、繁忙的智慧城市建设场面时,笔者认为,我们更需要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思维。

第一,智慧城市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现在,中国各个城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在规模、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地理因素等方面有着显著不同。甲城市的成功案例,照搬到乙城市未必行得通。要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一定要明确自身需求,辩证地借鉴,量力而行。

第二,城市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才能保证智慧城市建设顺利进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管理作为一个综合体系,其交互性越来越强,各个模块和系统需要交互和信息共享,这也就意味着城市管理各个部门之间需要协同。如果不能打破条块的管理壁垒和局限,仍然按照条、块的范围去建设封闭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这恐怕至多能称为“智慧行业”,而不是智慧城市了。